第一篇: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优化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一、改重视讲析为讲读并重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传统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课本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特别重要。可是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而轻课文朗读。即使教材中反复强调,极易朗读的散文,诗歌也不例外。
二、改贪多求全为突出重点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点也较为密集。在单位时间里全部传授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抓住重点。教材中的各课课前都巳明确了本课的训练重点,教师应该紧扣这些重点米安排课堂教学,切忌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训练重点有二:其一是说明文结构中的总说和分说;其二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那么教授本文时就可以结合课文讲清其结构特点,并摘出几处词句让学生领会其语言即可。但有的教师却不这样做,而是从词句到章节.从内容到艺术,甚至语法,简单的修辞也给学生一一明确,看似学生什么都学了,实际上学生掌握的不一定多。
三、改重视教师讲授为讲授、指导自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再有,中学语文的课文类型有三种: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常见一些教师把三者混为一谈,对所有课文都进行串讲,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另外在教读课中,满堂灌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该是学生回答的教师直接说出,这样做大无益处,必须改革。指导学生自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记叙文结构的划分,若是教师把记叙文可以按时间先后、地点变换等几种划分方法阐述给学生,那么记叙文结构划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就已解决了。
四、改肢解课文为要点、整体并重
一篇课文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课文中也有重点词语、精彩片断需要精讲、精读。许多教师在对课文处理上.为了抓住重点,一上课就把课文中的重要段落摘下来进行精讲,精讲完毕,这篇课文也就讲完了。这样抓住重点的讲法固然有对的地方,但是已把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应该让学生感知的整体美感学生也感知不到了。
五、改只重读写为听说读写并重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导向,我们的教师重视了读写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听说训练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空自,即使是极有经验的教师,也往往做不到听说读写相结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对每册教材上的听说训练视若不见,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常有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本来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本来不错,可是和别人交谈时却辞不达意,不能准确的,流利的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之误。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国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节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1、明确并追求能力的目标。过去,不少教师以为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因此从上课讲到下课,以为把书讲完了,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其实,学生即使听懂了,理解了,但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就如同仅仅理解游泳知识与会游泳是两回事一样。因此,我校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冲破了单纯“认知”的圈子,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压缩传授知识的内容;保证不超纲、不超教材;练习册、复习资料一律不用;不加大教学难度,还对教材中凡学生通过自学就学会了的,就大胆不教,从而把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精力放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教学由侧重“知”,转向侧重“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就可能当堂达到。
2、明确并追求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目标。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都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明确转变学生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地通过组织竞赛、检查、评比等方式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顽强意志、高度负责的精神等。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写字、用眼、读书、发言等习惯,以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探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直到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抛弃了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规律,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很快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理化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归纳结论,教师只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政治课、史地课,均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为主,教师补充、更正为辅。这样,各年级、各学科都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使学生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当然,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引桥”、当“路标”。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3、加强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但教师说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时间、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输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的备课。
4、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如数学课上,教学“解分式方程”,学生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这两步有错误,就只讲这两步,其余几步就不讲。(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5、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竟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外负担。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标准,着重抓了三个“转向”。
1、主体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 传授知识的情况,转向不仅评怎样传授知识,而且评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看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表现有了那些提高;评教师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使教师认真确定课堂目标,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注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自学的情绪,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则通过教师指导后,学生是否紧张地学习,效果如何来评价。这样,评估主体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教师讲的时间根据疑难问题多少而定,疑难问题多,讲的时间就多一点,疑难问题少,讲的时间就少一点。我校课堂教学的结构-----“三段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运用视实际而定。尽管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以及单一数学例题教学课,是分三段教学(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但其中的每一步,也常不一样。多数课还是学生学一点,教师教一点,学生在学一点,教师在教一点-------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或者分散学、分散教、最后练,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类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并不雷同。
由此,就涉及到评估的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效果也应该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标准。课堂上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好课。这一标准确定后,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1997年3月,我校教师应邀到张家港市一中上观摩课。一位数学教师在备初一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课时,注意研究了张家港学生的实际,课上,学生先自学关于人口增长的例题,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3分钟后做与例题类似的关于浓度、利率的两道题,教师实事求是地把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抓到手,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在做补充,提示解这类题找等量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堂课,教师的时间加起来不足7分钟,但对学生进行检测是,去效果显著:51名学生,没人练两道题,结果102道题中对了101道。
在运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是,我们还采取了阶段性评价(即通过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阶段性评价,即对课堂教学每一步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教师在学生自学前指导的评价,就看学生是不是紧张地自学,效果好不好。对学生自学阶段的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提问、板演、联系等检测方式来进行,看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多少问题、收获多少。对“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的评价,则看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真正能够理解、运用。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当堂完成的作业这种检测方式来评价一堂课的效果。如当堂完成作业,正确率高,就说明效果好,否则就不然。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则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结合进行。
多年来,学校认真抓好起始年级,做到从后进生抓起,从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生长点。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尝试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改革课堂教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其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导”。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全包总揽,又不能撒手不管,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合作交流式等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由学会到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其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完整经历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变消极地应付学习为积极地正确对待学习,并在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应体现在因材施教
由于个体之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之间一定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培优,促中,补差”的原则,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实行多提问、多鼓励、多巡视、多辅导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学习。对于差等生要采用“低起点、小台阶、缓坡度”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出必做和选作要求,来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于优等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拔出尖来,同时对中等生做到吃得进、消化了、高要求,达到促中的目的。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只要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充分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表现。
三、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环境,也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这种参与不是仅停留在课堂提问上,而是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让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到讲台上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参与课外练习设计,编写单元测试题,进行课堂评议,制作教具等。所有这些参与的实现,必须以学生勤于动脑、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操作、多动口表述、善于质疑、主动解决疑难问题为前提条件。总之,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平台。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进行课堂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平台
在课堂练习中应做到:
1.确保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以保证学生练习的顺利进行。
2.训练内容多一些能力培养的练习题,少一些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练习。
3.难度适中,数量适宜。
4.层次分明,对不同学生做不同要求。
5.练习时要求独立、高效完成。
这样设计的练习,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又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准确信息,便于教师查漏补缺。
总之,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多创设条件,多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第四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河南夏邑马头镇马头二中
杨成伟
应试教育的舞台越来越小,素质教育的天地越来越广。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江泽民总书记说过“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的必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粗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强化创新意识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
。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
教师要摆脱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和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切领悟时代要求,注重学法研究,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为考试而教”转到“为学生而教”、“为创新而教”的价值立足点上。教学中要采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素质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
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提高创新能力。
二、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独立思考,才会质疑,才会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1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入手,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做教学的主要手段。例如在记叙文教学中,《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从作者内心世界入手,着力于对美好生活的回忆,着力于作者对蔡老师的敬爱之情。整节课学生都是在体味浓浓的师生情中度过的。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思维插上驰骋的翅膀,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他们的创新意识被唤醒,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内部动力。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
成功激趣法:成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可以使人的信心倍增。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使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愉快,如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找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而比较简单的问题找成绩稍差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各类学生都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了成功感,逐渐对语文产生喜爱之情。
语言感悟激趣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我都会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它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魅力激趣法: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角色意境法: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敢于说话,无所顾忌,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新的萌芽。
3、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创设问题新颖的情景,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创设竞争的情景,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中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竞争性情景的设置,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探索、创新的情景之中,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4、注重学法传授,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注重学法传授,“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的串讲,串问上,学生是听、记、背,被动地学习。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少,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机会减少了,也很少有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课后,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毫无价值的作业和习题上。这样做,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置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能力日益增长。
5、注重质疑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孔子曰:“多闻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爱因斯坦也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思考、常探索。疑是知之始,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不肯问,”都是教师“满堂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有创见地解答问题,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6、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释放更大的能量。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学生。信息化教学的巨大的容量,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冲击,能在上课一开始就便于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思维能够迅速活跃。学生对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以前的“要我学”,而是现在的我要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于交织他们自己内心的各种思维被唤醒了,在强烈的反应中他们的创造性潜能被最大化的被激发出来,创新的火花在这里闪烁。学生课堂思维的反应和老师的教学效率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心态,活跃了思维,其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各种图片,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打造了一个绚丽的学习氛围。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限制,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怎么谈得上创新呢?因此,语文教育要立足于课堂,但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3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使学生从多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学生,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便是兴趣。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课本以外的学习天地十分广阔,教师可利用这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由课堂延伸到广大的生活环境当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道路是广阔的。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是一片广袤而美丽的天地,只要我们坚持实施自主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强化,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第五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大讨论活动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结合自己本身工作经历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采用层次化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教学结构层次化,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活动的时空——课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资源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全体,分层推进,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差异,参与程度和学习障碍等条件,因势利导,以学论教。比如,教学“除法两种分法的比较”时,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方法分析条件、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思考总结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各是知道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接着指导学生围绕“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三个数量关系来讨论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 分法的异同点及其结果。学习一般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其异同点,解同类题的思路,思维较活的学生已基本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提问题和填条件了。由此可见,课堂上采用层次化的教学结构,是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二、以练习为主,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数学教学应以练习为主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练习的时间长短,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尽可能取得好的练习效果。
2.练习题的设计、编排要体现教育性原则,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针对教材内容,精选练习题。如为了引入新课,设计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设计基础变式题;为纠正错误,设计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设计多变多解题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所能胜任某项任务的能力。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和 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存在价值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猜想、画图等都是实践活动,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等也是数学实践活动。抓好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指导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我先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使学生亲身感知“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演变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那种数学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新知扫除障碍。
四、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其它学科一样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1.依教材内容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有着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教学中,紧紧地把握学科特点,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应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育,结合知识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搜集我国改革前后经济发展变化的资料,通过对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从小努力学习的精神。
2.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进行渗透,如教学“时间的认识”时要求学生不仅会看钟表认识时间,而且要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讲求实效。
五、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优等生,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数学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思维,培育创新;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这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