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课堂教学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 通过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来实现的,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立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变机械学习为 有意义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几年来,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 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探索,总结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即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认知停靠点
有意义学习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奥苏伯尔所说,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 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 念就是固定和栓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认知停靠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直观停靠点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里主要是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什么叫知识?知识是人类从实践 活动中得来的,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 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 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 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从有意义学习角度来说,“实际事物”就是“文字符号”的停靠点。从哲学角度讲,这一停靠点解决的是 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的矛盾。教学中直观停靠点主要包括实物直观、图象直观、动作直观。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直观停靠点时,一定要在“停靠”上做文章,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直接为 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旧知停靠点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奥苏伯尔所强烈反对把 有意义的材料以机械的方式来教,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 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 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
创设旧知停靠点,第一要找准旧知,第二要温故知新。
(三)背景停靠点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知与新知的关系那 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 点。比如,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
(四)思想方法停靠点
任何一门学科,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与知识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性。学科知识反映和蕴载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又产生和 发展学科知识。这便是设置思想方法停靠点的理论依据。由于思想方法高于知识,设置思想方法停靠点,就能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自觉的、高层次的。
上面四种停靠点,有的是属于隐型的,有的是属于显型的;有的是属于直接型的,有的是属于间接型的。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没有停靠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停靠点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情感激发点
有意义学习的第二个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义学习心向的激发和培 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方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 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总之,教师必须用 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首先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 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奔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教师的情感还源于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 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教师的情感还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只有把教书育人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而不仅仅当做职业 来从事,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就象演员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一样。
总之,教师想教、爱教是学生想学、爱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 最有力的因素。
(二)教材方面
教材——知识本身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潜在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把这种潜在因 素转化为现实因素:第一,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第二,要致 力于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
(三)学生方面
学生什么时候更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呢?实践证明,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 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 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三、思维展开点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意义 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 的思维,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直接地消极接 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 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包办代替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显得顺顺当当,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必然昏昏懵懵,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大原因。
教学中展开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条 件和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 律、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
第二,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一般说来,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碰到各种 各样的疑难,这些疑难既是学习的障碍,又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对于这些疑难的解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 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
第三,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独立的思考过程中,常常能提出 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如能得到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感觉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 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展开思维,学生才能获得真知,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四、心灵交流点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 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 流,才能创设一个和谐、详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 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心理交流的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 世界和他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使教学能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心坎里去。语言是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 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教师应有意 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 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意向。从 有意义学习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 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 答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
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最高境界是“以心换心,以爱换爱”。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的结合点便是课堂教学的高潮点,此时,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异常活跃,并达到协调状态,产生了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凝重的审美体验。教学高 潮带来的愉悦,不是纯粹视觉、听觉等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精神上、智力上希望得到满足的高层次的快乐,是 自我实现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总之,认知停靠点是要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是要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是要解决会学的问 题;心灵交流点是要解决乐学的问题。可以说,有意义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地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当然,这方面的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化。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国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节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1、明确并追求能力的目标。过去,不少教师以为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因此从上课讲到下课,以为把书讲完了,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其实,学生即使听懂了,理解了,但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就如同仅仅理解游泳知识与会游泳是两回事一样。因此,我校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冲破了单纯“认知”的圈子,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压缩传授知识的内容;保证不超纲、不超教材;练习册、复习资料一律不用;不加大教学难度,还对教材中凡学生通过自学就学会了的,就大胆不教,从而把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精力放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教学由侧重“知”,转向侧重“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就可能当堂达到。
2、明确并追求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目标。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都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明确转变学生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地通过组织竞赛、检查、评比等方式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顽强意志、高度负责的精神等。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写字、用眼、读书、发言等习惯,以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探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直到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抛弃了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规律,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很快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理化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归纳结论,教师只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政治课、史地课,均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为主,教师补充、更正为辅。这样,各年级、各学科都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使学生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当然,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引桥”、当“路标”。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3、加强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但教师说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时间、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输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的备课。
4、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如数学课上,教学“解分式方程”,学生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这两步有错误,就只讲这两步,其余几步就不讲。(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5、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竟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外负担。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标准,着重抓了三个“转向”。
1、主体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 传授知识的情况,转向不仅评怎样传授知识,而且评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看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表现有了那些提高;评教师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使教师认真确定课堂目标,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注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自学的情绪,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则通过教师指导后,学生是否紧张地学习,效果如何来评价。这样,评估主体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教师讲的时间根据疑难问题多少而定,疑难问题多,讲的时间就多一点,疑难问题少,讲的时间就少一点。我校课堂教学的结构-----“三段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运用视实际而定。尽管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以及单一数学例题教学课,是分三段教学(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但其中的每一步,也常不一样。多数课还是学生学一点,教师教一点,学生在学一点,教师在教一点-------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或者分散学、分散教、最后练,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类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并不雷同。
由此,就涉及到评估的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效果也应该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标准。课堂上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好课。这一标准确定后,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1997年3月,我校教师应邀到张家港市一中上观摩课。一位数学教师在备初一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课时,注意研究了张家港学生的实际,课上,学生先自学关于人口增长的例题,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3分钟后做与例题类似的关于浓度、利率的两道题,教师实事求是地把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抓到手,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在做补充,提示解这类题找等量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堂课,教师的时间加起来不足7分钟,但对学生进行检测是,去效果显著:51名学生,没人练两道题,结果102道题中对了101道。
在运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是,我们还采取了阶段性评价(即通过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阶段性评价,即对课堂教学每一步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教师在学生自学前指导的评价,就看学生是不是紧张地自学,效果好不好。对学生自学阶段的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提问、板演、联系等检测方式来进行,看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多少问题、收获多少。对“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的评价,则看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真正能够理解、运用。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当堂完成的作业这种检测方式来评价一堂课的效果。如当堂完成作业,正确率高,就说明效果好,否则就不然。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则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结合进行。
多年来,学校认真抓好起始年级,做到从后进生抓起,从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严格训练,持之以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生长点。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优化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一、改重视讲析为讲读并重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传统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课本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特别重要。可是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而轻课文朗读。即使教材中反复强调,极易朗读的散文,诗歌也不例外。
二、改贪多求全为突出重点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点也较为密集。在单位时间里全部传授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抓住重点。教材中的各课课前都巳明确了本课的训练重点,教师应该紧扣这些重点米安排课堂教学,切忌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训练重点有二:其一是说明文结构中的总说和分说;其二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那么教授本文时就可以结合课文讲清其结构特点,并摘出几处词句让学生领会其语言即可。但有的教师却不这样做,而是从词句到章节.从内容到艺术,甚至语法,简单的修辞也给学生一一明确,看似学生什么都学了,实际上学生掌握的不一定多。
三、改重视教师讲授为讲授、指导自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再有,中学语文的课文类型有三种: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常见一些教师把三者混为一谈,对所有课文都进行串讲,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另外在教读课中,满堂灌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该是学生回答的教师直接说出,这样做大无益处,必须改革。指导学生自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记叙文结构的划分,若是教师把记叙文可以按时间先后、地点变换等几种划分方法阐述给学生,那么记叙文结构划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就已解决了。
四、改肢解课文为要点、整体并重
一篇课文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课文中也有重点词语、精彩片断需要精讲、精读。许多教师在对课文处理上.为了抓住重点,一上课就把课文中的重要段落摘下来进行精讲,精讲完毕,这篇课文也就讲完了。这样抓住重点的讲法固然有对的地方,但是已把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应该让学生感知的整体美感学生也感知不到了。
五、改只重读写为听说读写并重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导向,我们的教师重视了读写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听说训练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空自,即使是极有经验的教师,也往往做不到听说读写相结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对每册教材上的听说训练视若不见,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常有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本来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本来不错,可是和别人交谈时却辞不达意,不能准确的,流利的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之误。
第四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包括实训室、实训基地的教学指导)是教师施展本领的舞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以下以国贸实务课程教学为例)
一、加强法制教育,遵章守纪、自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借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升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职业专业素质
1.借助教室、黑板、投影仪等,传授知识、设置模拟情景、启发引导外贸业务流程及业务模块,分解各模块的任务,明确做什么,该怎么做,带有问题学习。
2.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3.借助于电子商务网络、外贸专业教学软件,就交易磋商、合同拟定、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等进行情景模拟训练。
4.借助于仿真实训中心,学生到“报检大厅”“报关大厅”等从事外贸业务操作;学生买卖小组角色互换,从事进口、出口业务。以弥补感观经验不足的缺陷。
三、运用恰当多样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专业岗位群的共性要求,又体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性要求,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以行为导向、项目模块教学任务与内容不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探究式、实证法、案例教学等,并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1.国际经贸知识融入外贸业务技能教学
将课堂搬进实训或实习现场。边讲边练,边做边感受。学生扮演买卖不同方角色,借助电子商务、商检、海关、银行等平台,将外贸业务具体化,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讨论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按照买卖不同角色、业务中的跟单、报检、报关等学习(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团队或虚拟班组,从而进一步理解国贸关系中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为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创造基本条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叙述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单据准备、保险、业务善后等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时尚的选择,它可以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理清知识与应用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单证制作、报关业务等埋下伏笔。但案例教学后,应重视“补台”工作,通过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巩固掌握。
4.强调双语教学,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贸易知识、产品知识、外语缺一不可,本课程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将三方面有机结合,提高外贸综合能力。
第五篇:“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单位:河南省柘城县慈圣镇虎陈学校 姓名:陈伟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重要选择。要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发挥课堂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这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对此,要把功夫花在课堂教学上。
一、实现课堂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所以,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要做到四个坚持。
其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的教育
面向少数尖子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界线。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质疑、解题运算,注重的是优等生,而常常忽视一般学生更忽视后进生。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收益。
其二是坚持主体意识参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教师,也是学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其三是坚持教学目标“全面性”发展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而非片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播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其四是坚持基础教育,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领域中一个全局性、方向性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克服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现象。
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点
1、“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在目标的设置上单一化,仅把目标 确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应确立在变单一化为多元化,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
2、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三个统一:一是优化师生关系,实现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的统一;三是重视个体差异,实现个体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3、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是教师成为教学信息传递中心,并且促使所以学生双向传递信息。在教学过程中:(1)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收集多方面的信息。(2)创造条件,使师生间、学生间的教学信息得到沟通。(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优化教学手段,拓宽信息传递效果,发展学生智能,培养交际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法
1、按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求,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注重个性,生动活泼,师生平等,讲究实效。
“注重个性”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生动活泼”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作为教师在达到教学目的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长者,又是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效率”就是讲究课堂教学效率,要看到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发展了多少能力。
2、质教育的课堂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之长。
过去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现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给优生提高的机遇;给一般学生有理解的机会;给困难学生有补缺时间,要全体参与,全面发展。
设计和选择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恰当、灵活设计和使用各种有利于加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特点,并通过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