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养料

时间:2019-05-13 02: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汲取传统文化养料》。

第一篇:汲取传统文化养料

浅谈传统文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与作文教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德庆县香山中学

张清海

【摘要】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教材。韩愈先生倡导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成为指导作文教学的一盏指路明灯。

阅读与作文不可脱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可割裂,要把语文课堂转化成阅读课堂,把阅读课堂转化成作文课堂,把阅读积累转化成作文素材积累,把为文造情变成为情造文,把公式化模式化作文变成直觉化作文,让作文成为生活的表达,让作文成为心灵情感的产物。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课堂 阅读 作文

在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情形下,课堂阅读教学就成为提高和培养学生作文的至关重要的主战场。

在学生古诗文学习不扎实的情形下,传统文化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作文的唯一的途径。

探索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相结合,探索传统文化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相结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教材。韩愈先生倡导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成为指导作文教学的一盏指路明灯。

阅读与作文不可脱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可割裂,要把语文课堂转化成阅读课堂,把阅读课堂转化成作文课堂,把阅读积累转化成作文素材积累,把为文造情变成为情造文,把公式化模式化作文变成直觉化作文,让作文成为生活的表达,让作文成为心灵情感的产物。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在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第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牢固树立作文意识,确立阅读为作文服务意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了阅读是作文的源泉,源头就是阅读,活水就是作文。

阅读是为了作文,所以真正的阅读必须完成“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好?”三个由阅读理解到谋篇布局的高级层次。能够弄明白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阅读不是目的,作文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经典范文,语文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经典教材。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去阅读,有选择的去阅读,要按图索骥去阅读,要照葫芦画瓢去阅读,从教材中从范文中去收集作文例子和作文素材;作文构思时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修改作文时常把课文当作范文。要求学生带着作文的意识去阅读,确立阅读为作文服务意识。

比如写叙事记叙文,就从课本中去选择叙事类的范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写一件事的经典范文,结合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写好一件事?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如何中心突出?如何抓住核心词“退”字来叙事?先模仿范文续写一件事。张佳佳同学写了作文《第一次说“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写多件事的范文,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按照时间顺序写几件事的方法,采用历史与现实交替出现和一升一降相伴的记叙线索。王华炬同学写出了作文《我家门前的秋色》。《飞向太空的航程》也是写多件事的范文,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写几件事的方法。而《雨巷》则是场面描写的好素材,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刻划人物和渲染气氛的写作方法。冼健梅同学写出了《丁香姑娘》“逆风、细雨。在一片凄冷迷茫的雨中,在一条寂寥冷清的雨巷,伴随着一阵缓慢而沉重德脚步声,她来了,她走来了。纤腰、曼步。他撑着一把雨伞,犹如丁香一般地飘过这雨巷。她低着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微微的布了一层水幕。妙眉紧皱,嘴唇微张。仿佛有道不尽的忧愁。说不尽的哀怨。一滴水顺着她娇小的脸颊滑下,好比梨花带雨。她穿着与丁香姑娘一般颜色的旗袍,凄婉的绽放在这雨巷中。在一片凄冷迷茫的雨中,在一条寂寥冷清的雨巷,伴随着一阵缓慢而沉重德脚步声,她走了,渐渐地走了。烟消、云散。她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荆轲刺秦王》既是叙事也是写人的记叙文,中心事件是荆轲刺秦王,成功刻划了荆轲勇敢智谋的人物形象,说服樊於期自愿献首级和蒙嘉引荐是人物对话经典描写,易水送别和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是场面描写,秦武阳作为荆轲的陪衬是侧面描写,对比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第二、教学中汲取传统文化养料,把阅读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把作文作为阅读的最高目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明了阅读与作文是由量变到质变,破就是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养料,下笔就是作文。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讲写结合,读什么写什么,讲什么写什么,灵活地掌握运用。

阅读理解不是仅仅读懂获取的信息,而是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作这样安排这样有什么好处。比如在学习景物描写的情景关系时,学生对古诗文即畏惧又喜欢,所以采取以写促读方法,要求先背诵会默写《采薇》,然后让学生自己从范文中找出“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再按古文翻译要求进行景物描写训练。“回想当初离家出征时的情景,春风吹拂杨柳依依;如今戍边归家路途遥远,下雨飘雪满天纷纷飞。道路泥泞步履难行走,又渴又饥人老身体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欢喜,我的内心谁能体会到!”。比如在阅读《伶官传序》一文中,安排学习议论文的结构思路训练,开头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论点,摆出“庄宗得失天下”的事实作为论据,引发对历史的感慨。主体接着叙述庄宗得天下艰辛过程,再对比分析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在于人事,还引用名言“满招损,谦受益”。最后引申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即提出论点,摆出事实,分析事例,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引出教训,在作文指导中要求学生按照范文结构思路进行训练。

重视作文结构思路安排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议论文的成型、成篇、成文的作文能力。很多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低下,其实就是作文的成型、成篇、成文的作文能力低下,好比如画人物肖像,连眼睛鼻子嘴应画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如何能够画好人物肖像呢?

第三、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使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的本义是当着众人的面朗诵的,书是读出来的,说明好作文得来不易。

把语文课堂变成阅读课堂,把“图书馆”搬到语文课堂里来。阅读可做摘要笔记或素材积累,可以阅读讨论或相互阅读推荐。特别重视阅读相互推荐,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文章,由此可以检验阅读效果,把读、写、听、说串联起来,从提高阅读水平方面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把阅读课堂变成作文课堂。比如在阅读《阿旁宫赋》一文中,安排学习议论文叙与议关系的训练,开头描述秦始皇统一天下豪迈气概,交代阿旁宫兴建非同凡响,还绘声绘色描写阿旁宫的楼阁殿宇、飞桥曲境,铺叙渲染阿旁宫的朝歌夜弦、金块玉砾的荒淫奢靡。接着运用排比进行对比:统治者与百姓、乐与苦、穷奢极欲与灾难沉重、荒淫无耻与艰辛劳作。然后指出秦必然灭亡的命运。最后指出秦灭亡原因阐明论点,讽谏当朝统治者勿蹈秦朝覆辙。即先叙后议,借古讽今。叙是议的铺垫和基础,议是叙的深化,议是点睛之笔。

重视议论文叙与议关系的训练,主要是解决在议论文中如何以叙述为辅与如何以议论为主的问题,让学生辨别清楚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文体区别。为什么不少学生把记叙文写成了没有叙事或记人的抒情散文,把议论文写成了记事或记人的记叙文,原因在于文体不辨,原因在于不会叙事或记人,不会抒情或议论。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把阅读当作写作文,把写作文当作阅读理解。阅读是积累,阅读是百日不见功的;阅读是量变开始的,阅读也是质变的开始;阅读可以带来梦笔生花,阅读可以带来思接千载,阅读可以带来视通万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重视阅读中的朗读,朗读可以加深记忆,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朗读还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背诵默写优秀的古诗文,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写出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反复阅读,精思阅读,积累阅读,整体感阅读,分清结构层次,感悟深邃哲理,理清复杂情节,品味语言魅力,体会心灵情感。

良好的作文习惯就是反复修改,精练多改,每练必改。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好作文不是写第一稿就成功的,往往要写三四稿,只有修修改改地写作文,学会修改作文,而且能够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去修改作文,这才是真正提高作文能力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作文的修改过程,正是提高作文水平能力的必经过程。作文不能缺少修改的过程,作文修改不是简单地改几个错别字,修改的重心应放在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四、阅读中利用好传统文化教材,作文中利用好范文示范作用,这是提高语文教材使用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是为了模仿,模仿是为了不模仿,不模仿才有了自由发挥,不模仿才有了创新。

比如议论文的写作难点之一,就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要求运用记叙,讲道理要求运用议论。

比如在阅读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安排学习摆事实讲道理方法的训练。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先直接从正面提出第一分论点赂秦,后从反面提出第二分论点不赂秦,引出结论弊在赂秦。主体分别分析第一、二分论点,用赂秦事实对比证明赂秦的危害,用不赂秦的事实对比证明因赂秦的结果。最后假设推理不赂秦胜负未量,不赂秦是秦亡不是六国亡。得出沉痛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借古讽今,联系实际,讽谏当政者。

重视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训练,主要解决在议论文论点与事例关系的问题。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事例是议论文的论据,事例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点与事例关系紧密,论证严谨。

议论文的写作难点之二,就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始终贯穿在作文训练之中。比如在阅读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也安排学习语言表达的训练。《六国论》句式短小,语短理长,言辞暂截,文气流畅,情理兼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独到的特色。

第五,作文训练指导必须目标明确,要求清楚(每次作文有一到两个要求),按要求写作文,坚持面批,坚持修改不符合要求的作文,不仅当面讲清楚,还要求学生听得懂明白为什么要修改,按要求去修改作文。

强调高水平的作文训练,才能有高水平的作文。高水平的作文训练即包括目标明确,要求清楚,还包括对不符合要求的作文进行修改,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原因,以及作文修改后的优点好处。

第六,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在作文中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了阅读经典范文如同登临高山顶峰能够纵目四望,高屋建瓴地探知作文写作的秘诀。

学生有了阅读,有了直觉感受,有了素材积累,才能做到把平时的作文素材积累变成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的作文。才能做到把为文造情变成为情造文,把公式化作文变成学生直觉化作文。

特别针对“无话可说”、“有话不知怎么说好”、“不知有话说完了没有”的现象,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方式方法。

作文时的“无话可说”现象,原因在于一是阅读缺少素材积累,二是审题立意不到位。

作文时的“有话不知怎么说好”现象,原因在于阅读积累仅仅停留在忠实素材上,缺乏对阅读素材的创新,缺乏对阅读素材的使用应“以我为主”的原则。

作文时的“不知有话说完了没有”现象,原因在于不能从阅读中去整体上去把握范文的行文思路,缺乏高屋建瓴地把握作文篇章结构,缺乏掌握有效的论证说理的方法。

第二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泉州晋江子江中学

王国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支柱和精神命脉。但是,当今语言苍白无力、假大空、乱喊口号、无病呻吟,脱离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致命弱点。要改变这种现象,使中学生作文充满活力,具有新鲜感,除了关注生活,还应该和传统文化结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一、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语言营养。

当今书面表达所使用的语言词汇,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新词汇只占极少部分。由于我们社会引导的忽视,加之广大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以及社会网络文学不规范语言的干扰,当代中学生在写作时,书面语表达已经捉襟见肘,基本上是“白话(苍白无力的口语)成篇”,不少人纵有千言万语写不出,成了语言大街上的乞丐。

中学生作文书面语言贫乏,除了社会的原因,很大部分责任在我们学校语文教材,重政治思想的教育,轻语言品位的导向。当今高中语文教材里古典文学的篇目所占比例偏少,尤其要求背诵的经典作品不足,整个中学阶段六年,(以《2011年高考说明》为例)要求背诵考试的古典文学作品篇目只有二十三篇,还不如古代私塾学子半年的背诵量。要知道,学生作文写作书面语的最重要来源就是教材,而教材内最有效的书面语就是古典文学背诵篇目的语言词汇。区区二十三篇的背诵量,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来说,不是杯水车薪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不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中学生写作中书面语的缺乏自然是文学阅读量的不足,要增加阅读量,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名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当今是使用的格言警句,不是原创于我们睿智的先贤吗?我们当今使用的成语不就是来源于我们智慧的祖先吗?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作文书面语更需要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只有经过古代传统经典文学的耳濡目染,方能更好播下书面语言表达的种子。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古典诗词以及古典名著背诵量与作文语言的的表达水平有极大关系,中学生背诵量与作文写作语言词汇使用量的一般比例关系大约是一百比一,而且随着学生阅读背诵量的增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的增大,成递增关系。

如果只按照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目量,是远远不能够保证作文写作书面语表达需要的。所以,我们在教材要求背诵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倍的背诵量,把教材中一些文句通俗、语言浅显、篇幅较短的古代诗词、散文纳入背诵范围,以增加学生的书面语言词汇量。

同时,在学生指导学生背诵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中学生背诵文章要想达到最大化的巩固、使用率,必须沿着这样的规律:朗读——背诵——理解——巩固——使用;而不是先前人们所认为的:阅读——理解——背诵——巩固——使用。在背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学生朗读,一个学生听,而听朗读的学生比朗读的学生背诵巩固速度更快。中国古代私塾教师正是无意识中按照这个规律对青少年进行教学的。这个规律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中学生古典文学阅读、背诵,提升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信心。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除了必修模块的语文教材学习之外,我们还选修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强调每天朗读,将选修课本中的一些 经典篇目,要求背诵下来。此外,课外提倡学生根据兴趣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还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时,认真阅读书中许多优美诗词,尤其是《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游幻境中那些暗示人物命运的判词和大观园年轻人聚会时创作的诗词,揣摩其含蓄精美之处,并把自己所喜欢的诗词背下来。让学生在规范、纯洁、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经过大量古典文学阅读背诵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表达简洁,用词规范,极少出现以往的口语连篇、词汇贫乏的寒伧状况。

当然,我们在提倡学生阅读背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并不否认学生阅读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只是要学生明白古典文学的语言,更适合作为写作的书面语,在书面表达时更规范、实用。

二、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营养。

作文写作是一种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人生观的展示。中学生拥有怎样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怎样的心态,也就决定了他们怎样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的目的,就是要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积极一面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在写作中自然透露这种进取精神,让积极向善的一面永葆活力,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当今中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三个矛盾,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1、希望国家民族强盛,但是缺乏责任感。把中国建成一个历史教科书上大汉、盛唐一般繁荣强盛的国家,让世界仰慕,是中学生作文中最美妙的理想:“让美国不敢对我们说三道四;让日本不敢觊觎我们的钓鱼岛;让东南亚各国不敢对我们的南海资源蠢蠢欲动”„„但是,这些幼稚的中学生们却很少思考,我们的国家民族应该怎样才能强盛?要靠谁来强盛?因为离作为中学生的自己太遥远了,现在有长辈为国家崛起在支撑奋斗,将来有下一辈为民族繁荣会奋发图强。唯独就没想到自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员,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面对这种责任感缺失的典型表现,把先贤孟子那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中学生们身上唤醒,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我有意选了《孟子·公孙丑下·十三》进行学习,重点讨论“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每个每个国民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个人的耻辱,是国家的不幸,是民族的悲哀。

2、渴望社会和谐,但是缺乏协作意识。现在中学生经常在作文中抱怨人际关系的不融洽,呼唤淳朴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在家庭中长期处在溺爱氛围中,家长的百依百顺,许多中学生行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只关注别人是否令自己满意,甚至只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却很少甚至根本没考虑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在学习讨论《论语·雍也》时,就让学生明白,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别人,将心比心、以及推人。社会是众人的社会,应该在大家互相理解协调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大家的诉求,实现社会的最大和谐;如果大家只顾满足个人的欲望而不考虑别人的诉求,势必造成最大的社会不和谐。所以,孔子的“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就是我们教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生存、处世理念。

3、期待建功立业,但是缺乏恒心。中学生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学生们在作文中常描绘自己的美好理想蓝图,表达美好愿望。每当现实中学习艰难、考试受挫、竞争残酷、升学形势严峻等等压力接踵而来时,学生又会怨天尤人,见难而退。在作文中感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哀叹生不逢时,甚至自暴自弃。要让学生在挫折面前奋起,而不沉沦,寻找励志文段学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选取《论语·泰伯》,学习讨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论语·子罕》,学习讨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选《孟子·告子下》,教育学生,人要经得起苦难磨砺,在遭遇困难时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时要能够振作,处在磨难中,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的基石。恒心、毅力从来是事业成功者的座右铭。

三、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立意启迪。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由内到外的一种感染熏陶,它可以从气质、涵养到精神、品格全方位浸染。

儒家圣贤教育人们要人们积极入世,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到今天,被我们学生学习吸收后,在作文写作立意上,经常演化为我们学生作文写作中提倡的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振兴,贡献自己才智。

道家先贤开导人们顺应天道,实际上是把天地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把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人类与自然最大限度地融合。我们中学生作文中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意识、和谐社会建立等等,这些写作文写作立意都是从道家的哲学理念中得到启示的。

释家先哲引导人们悟道,从外省内,挖掘思维的潜力,通过思考调节,达到心灵的平和、宁静。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纷繁喧闹的世俗中保持冷静的思维,感悟出人生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超越升华,更需要释家的悟性。学生作文中的闹中求静、冷静的智慧、烦恼突围等等立意,都有意无意与释家的哲理暗合。

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营养土壤,让传统文化精华深入中学生内心,内化为人生修养,形成一种精神文化气质,即到达修身的目的,是我们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当中学生进行不断的传统文化熏陶,获得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之后,就会在自己身上内化为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人生观价值观判断,并水到渠成地在作文写作中展示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作文写作立意,这更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期待。

第三篇: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推荐)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等等,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政者,正也”,《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真实做人,扎实干事,踏实从政,既是一种敛住纷扰、潜心事业的修养与品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耐住寂寞的积淀与历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扎实踏实的素质与精神。

宽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胸襟宽厚,容人容事,也是古今官德修养的应有之义。《论语.阳货》:“宽则得众。” 明代学者杨继盛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写道:“宁可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容人,不可让人容我;宁可我亏,不要别人吃亏。”细细品味这段话,教益非常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涵养、理解;是关怀、体谅;是给予、奉献,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善于容人、容事、容言,培养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临大海海纳百川无”的境界,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宽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事,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提醒人们一切事物都不会亘古不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新形势下做好领导工作,应有新思想、新视野、新举措,对事业充满激情,对组织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深情,只有具备这“三情”,工作思路才会宽,革命干劲才会大,创新办法才会多。实践证明,故步自封守摊子,越守问题越多;开拓创新干事业,越干前途越明。

四、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

在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中,不仅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洁,而且还强调为官要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遵循规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规律,古人称这些规律为“道”,提倡人们去学道、知道、循道。《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它推动事物的变化。老庄提出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道”,顺其自然、顺物而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党员干部,本事从哪里来?除了从学习实践中遵循规,就是勤奋工作,别无他途。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自己的职业要心怀崇敬、常存热情,雷厉风行,永不懈怠。

五、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政治品格。只有自觉把法规作为行使权力的“红绿灯”,把政策作为部署工作的“斑马线”,真正做到执行法规不讲情面,才能确保权力服从法纪,感情服从政策,关系服从原则。让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由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刨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借鉴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四篇: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助推医院“四德”建设

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努力建设“四德“医院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德”建设工作纪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具有向上向善的伟力,如今,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提出了当今社会四个方面的德行准则,这是对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适应发展需求的提取精华之道。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总书记在讲干部“德”的标准时强调要具备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聊城市委宣传部也下发了《关于实施“四德工程”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把四德建设引向深入。

三流管理靠人治,二流管理靠制度,一流管理靠文化。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鲁西地区唯一一家特殊专科医院,在“四德”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在积极开展以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建设的同时,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医院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个性,风成化习、果行育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以“仁爱”为魂,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从管子的“务人”思想,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墨子的“兼爱”的思想,以及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等,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总书记在论中国传统文化时说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位于孔孟文化的发祥之地,尤其把孔子“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作为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

(一)发展公益事业,彰显人间大爱

院长武建胤经常讲:大爱无疆,大音希声,绝不能让一位病人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面对社会众多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人,不仅医院和员工要奉献爱心,还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的队伍中来,更需要探索出一个良性的“爱心救助机制”。多年来,医院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彰显人间大爱。我院推出“先看病,后付费”惠民诊疗模式,并成立爱心基金会,对确实拿不出医疗费用的特困家庭进行帮助;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活动,对所帮扶的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宜丰镇村七户困难家庭献出了爱心;我们先后开展了“慈心一日捐”,党员与重症贫困患者“结对子”,“迎新春 庆‘两会’”爱心惠民工程,“落实《精神卫生法》,建设美丽聊城——心连心惠民救助活动”等各种爱心惠民工程,四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60余万元,有400余名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免费治疗,挽救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许多濒临破裂的家庭,让大爱滋养了每一位患者的心灵。

(二)发挥专业优势,为百姓谋福祉

近年来,我院承接了我市60余家企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查体及后续指导工作。每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家长课堂”、“青少年心理健康课堂”等免费讲座、定期选派资深医生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开展义诊活动。每年高考前夕,我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爱心助考,在所有考点设立“心理减压站”,并发放大量的心理健康材料,让文明与爱心在高考学子中传递,并对升入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节日期间为特定人群进行免费心理健康查体等,受益人群达20000余人次。加盟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服务、成立了聊城市小记者协会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办了“中国心理健康网”和两个微信平台,开设了两条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热线,我们还与电视台、电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合作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栏目,普及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大众幸福指数,为建设平安、和谐、文明的聊城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同时,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我院经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达86人,他们不但在医院内实行一站式导诊服务,同时还将服务范围延伸到社会,使“关爱他人,快乐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三)倡导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品牌

“大医精诚”这句几千年来中国医家的铭训,体现了华夏医道中诚信与医术并重的亘古真理。诚信作为医疗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核心,经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濡染,早已形成其深刻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尽责 诚信 包容 感恩”,诚信作为医院文化中价值观的一部分,我院早已将其深深的烙印在文化骨髓中。院长武建胤经常教导大家“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我们要完全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落实“九不准”,强化“爱人、行善、慎独”的儒家医德核心。一家医院只有干部职工相互信赖,才能同舟共济,才能有凝聚力和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在医院内部,武院长带领班子成员首先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兑现了各种诚信宣言,年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同时要求干部职工之间要讲诚信,顾大局,谋发展,形成“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浓厚氛围。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在对外的联系中,始终坚持一个“诚”字,先后与意大利都灵大学附属医院、台湾圣马尔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建立协作,成为滨州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和聊城大学应用心理学教学实习单位,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实习基地,山东省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聊城分中心,聊城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与北京回龙观医院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常模取样建立协作,与北京师范大学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后续指导科研项目建立合作。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对病人、对职工、对合作单位以诚相待,信字为先,做到了医生诚信、医药诚信、医院诚信。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第十二),老百姓对仁德的要求,比对于水火的需求更迫切。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施行的“仁”,是爱人,是大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替政府分忧,为社会奉献”的办院宗旨。

二、以“修正”为本,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修正,修元正本,修德正心。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修行处世,安身立命的根本大法。

(一)修身正心,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我院以“道德讲堂”为思想建设新平台,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传播凡人道德故事,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努力形成培育、宣传、倡导道德文化的舆论氛围,提高职工综合素质。重视对各类人员、各年龄段人员的经常性教育,每年对新进院职工进行岗前教育、对窗口科室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对重点科室人员进行谈话等,通过举一反三的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形成优良的医德医风氛围;通过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来创造医院良好氛围。在医院内部创造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通过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医德医风;进行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通过廉政文化建设,他们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医德医风,杜绝了医药购销中收受回扣及医疗服务中“开单提成”,收受“红包”等问题的发生。

(二)优质高效,创立服务品牌医院

医院最根本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服务患者,因此我们将“一切为了病人”融入到医院的服务文化之中,并让这种服务理念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患者,在心理疾患治疗与康复中,将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和沙盘疗法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从2009年开始逐步以“强化素质年”、“规范提高年”、“质量效益年”、“文化提升年”、“优质高效年”、“科技跨越年”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将“三爱四优”、“四心”、“全员、全程、全岗”、“窗口文明服务”等优质服务理念贯穿于文明科室、文明窗口、文明单元、文明个人争创活动中。积极灌输人性化服务理念。我们在精神科提出了“病人永远没有过错”的服务理念,把病人称为“休养员”,而不称做病人;为妇产科产妇免费熬制“全菜汤”、“小米粥”,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精心、信心”换取了病人的“舒心、安心” 和家属的“省心、放心”;不断开展特色服务。医院创先成立“行为艺术治疗中心”,开设了生物反馈治疗室、团体生物反馈疗法、宣泄治疗室、音乐治疗室、生活技能训练室、影视治疗室、手工技能实施方案室、书画阅读棋牌治疗室、运动治疗室等治疗室。有计划地开展诗歌比赛、画画、扑克牌、羽毛球、托球跑、乒乓球、象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三届“医患和谐康复运动会”,丰富了精神科患者的文化生活,促使了患者疾病的尽快康复,让那些长期游离在正常生活之外的患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三)博学求精,打造一流科技型医院

武院长经常告诫大家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院以业务人员继续教育为重点,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业务人员培养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战略,六年来,我院共选派320余人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89人次,举办学习班、培训班100余期。坚持业务科室每周进行业务学习讲座,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组织实施青年医务人员为主的逐节逐章的“月抽考”、“季统考”考试制度;积极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和技术比武活动,加强业务培训,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深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第四人民医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聘请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教授王乐信为名誉教授,国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专家、美国礼来公司高级研究员刘贤臣为客座教授,聘请著名精神病学专家陈彦方教授为四院名誉院长,聘请了不同行业资深心理咨询师20余名作为四院特约心理咨询师,逐渐形成了以院内人才为基础,以院外专家为先锋的宝塔式人才团队,团队结构模式和人才储备走在国内同类医院前列。

“厚德至善 博学求精”是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院训,是医院办院理念和行医精神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也是砥砺全院员工团结奋进、携手共勉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趋向。

三、以“和谐”为根,推进家庭美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孔子的学生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及“和为贵”的思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管子提出“和合故能谐”的思想。如今“和”这一理念,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强音——和谐社会。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家庭美德建设,营造了和谐的家文化。

(一)崇尚孝道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社会道德的根本。武院长在道德讲堂上讲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行孝的开始。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后世,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的初始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毛主席也说:“你不孝顺父母,怎么能为人民服务?”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更不会真心对待患者。因此,四院以构建“家文化”为契机,开展了“我向父母献孝心”和评比“文明家庭”“孝星”“寿星”等家庭美德活动,树立“文明之星”光荣榜,分别进行了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倡树了典型。

(二)营建和谐的家文化 借助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职工和患者开展文艺联欢、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及羽毛球、乒乓球、书画、象棋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营造出团结、拼搏、积极、健康的医院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素质,丰富了医院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进取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勉励广大干部职工敢打敢拼、激情奉献的“精神家园”。要让患者满意,首先要让员工满意,为此该院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改善,不但为职工补缴了拖欠几年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率先在医疗行业实行人事代理人员同工同酬制;每年免费为全院职工定期做健康体检,并为精神科医护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成立“职工健康基金会”,实施会员“一人入会,全家受益”,全家人在本院住院享受优厚待遇;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医院主动承担责任,不但解决了子女的就业问题,而且鼓励职工子女成才,对升入高校的职工子女进行物质奖励,四年来奖励金额已达30余万元。医院建立了祥鹤绿色蔬菜基地,为职工及住院的患者提供纯绿色无公害蔬菜。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着力提升广大职工的幸福指数,给职工带来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实惠。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三)患者也是四院大家庭的一员

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处处能感受到一个字:爱。我院每月都给生日在当月的患者举办庆生会,患者们共同过生日,吹蜡烛、吃精心制作的大蛋糕、和医护人员一起唱《Happy birthday to you》。中秋佳节院领导们陪患者一起吃月饼、赏月;除夕院领导和患者一起包水饺、看春晚、吃年夜饭。武院长慰问患者时多次说:你们也是四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患者出院的时候,都对医护人员恋恋不舍,他们有的是第一次吃到生日蛋糕,第一次上了电视,第一次在社会和家庭的歧视之外感受到了来自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只有心存着关爱、体谅与敬重,就能拥有和谐的关系,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四、以和善为基,推进个人品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都是强调要以友善的态度、宽广的胸怀来待人接物。

(一)利用道德讲堂,开展美德教育

医院的“道德讲堂”设立了两排屏风,“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从细节入手,营造了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每个培训班的开班典礼,院长武建胤都会在这里给大家上关于传统文化的第一课,勉励大家日行一善,自身要做到止于至善、上善若水、与人为善;对同事亲友,要学习星云大师的“三好四给”: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教导大家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谨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更是在医院文化中创立了员工信仰: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 对事以真。武院长以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为职工开启了一扇深入地感悟儒释道精神的大门。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加强我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建设,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二)强培训抓学习,提高全员素质

全院45岁以下员工,每人发一本《弟子规》和《了凡四训》,让大家通过读书和看录像学习智然法师讲的《了凡生意经》,让员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如何做个道德高尚的人。通过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青年团员培训班、窗口科室人员培训班、职能科室集中授课、院领导班子轮流上党课等培训载体,建立“青年图书角”,举办“青年读书交流会”等方法烘托学习气氛,增强了职工的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了职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内德于己,外德于人”,充分完成了对职工个人素质的提升。

(三)坚持“四授”原则,努力成就人才

这“四授”是:“授人以愚”,就是告诉职工做事情要务实、稳重、大智若愚,不可走捷径和投机取巧;“授人以遇”,就是给职工创造成长、学习、发展的机遇,成就人生;“授人以誉”,则是帮助职工获得精神层面的赞誉,为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而战,输出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授人以宇”,就是医院所有职工能看到的地方都有积极向上、净化心灵的标语,更多职工在字里行间顿悟宇宙运行智慧,乐享不惑人生。

武院长曾经讲过,社会学家费孝通1990年12月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我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在这一届以院长武建胤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也在尽心营造着“大同美”。

总之,在传统文化的润泽、四德工程的激励、院长武建胤的感召下,医患和谐,上下一心,内外协作,每个人都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角色做好,无不彰显着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文化内涵。院容院貌及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转变了心智模式,净化了心灵,提升了幸福指数,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创造良机,保证了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医疗业务量连番增长,业务收入提高,医疗设备总值稳步提升。廉洁行医,诚信服务,完善制度,科学管理,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提高,实现了全年零纠纷无事故发生,全面推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医学学科由四年前的不足10个,发展成为现在的26个大学科、52个小学科;床位数由350张发展成了1232张,并设立两所分院:聊城市心理医院莘县分院、鲁西脑病医院,三个专业中心:聊城市心身健康管理中心,行为艺术中心、聊城市祥鹤医养中心。各项工作量指标都有了质的飞跃;医院先后荣获 “全国十大百姓放心医院”、“全国十大惠民诚信医院”、“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全省职工最满意医保定点医院”、“山东省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优秀示范医院”、“聊城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聊城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聊城市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这些文化,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亚洲,影响了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首先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活动地域最广,人数最多,历史最长,创造的财富最多,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所以,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较其他任何民族为强。当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了35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十八大提出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深层根源,我以为要从中华文化精神中去寻找,从民族性中去寻找。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文化特点,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化中培育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邓小平说的“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深刻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增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还要了解当下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意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但是,文化形态一经形成,又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逐渐酝酿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理念。文化的作用要彰显,必须要有适合的土壤和平台。现代社会毕竟和传统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无法为传统文化搭建适用性平台。从经济形态看,当下社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平等交换为手段,以合法谋利为目的,从社会形态看,人们的法治观念、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有鉴别的汲取适合当下社会的优秀部分,来增加我们的力量和自信,而不是“全盘复古”,来否定现代社会的发展。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还要有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的信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社会,社会总是在发展中趋向完美。当下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许较传统社会高,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却不一定。所以,一味相信当下社会的一切,会迷惑我们对当代社会弊端的清醒认识,会为我们带来灾难性后果。对生态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已经证明了我们当初自信的谬误。人类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有好多已经成为普世的行为标准和终极目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就是要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的怀抱信仰,对社会的弊端进行无情揭露。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警惕的头脑,人类公认的普适性标准来衡量当代社会,当下,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我们要以此为方向,为主体,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来丰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让社会的发展方向始终朝着有利益与人类最大利益的方向前进。

下载汲取传统文化养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汲取传统文化养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五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

    生命的养料——书5篇

    生命的养料——书 作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生命中离不开的事情很多。比如电视电脑,比如休闲娱乐,比如友情亲情……对于生命这一朵花,在这众多的物质和精神的养料中,还有......

    汲取管理经验

    立足学校实际 创新工作思路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将引领着工作的走向,有一则新闻《哈佛大学以什么为骄傲》,其中哈佛的校长说:最值得哈佛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

    汲取经验

    汲取经验,不断改进 -----听张志伟专家培训心得体会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康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均需要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引导”。习近平总书记......

    七年级作文:微笑也是一种养料

    七年级作文:微笑也是一种养料 七年级作文:微笑也是一种养料我们驱车前往俄罗斯的一个古老的小镇——金环。坐在大巴车上,路边都是些相同的景象:森林、森林还是森林。我叹了口气:......

    汲取事故教训

    吸取事故教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杜绝类似事故的再发生 本次事故发生后,项目部立即启动施工现场应急救援处置预案,积极组织抢救,同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保护好现场,等待事故调查,并做......

    汲取事故教训

    汲取“11·24”事故教训 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实施方案 一、 工作目标 为深刻汲取江西“11·24”特别重大事故教训,认真落实《石家庄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近期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