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2011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即课前预习、上课过程中、课后复习巩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一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强化训练。
1.课前收集资料的习惯
收集资料是一个人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先教会学生利用手里的学习工具书,通过电脑、询问家长等形式,训练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让学生先查阅有关樟树的资料,特别提醒樟树的特别之处,再查阅有关宋庆龄的个人资料、革命故事等,了解她的品质,并养成整合资料的习惯。既能通过查资料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又能为小组学习解决“为什么作者写人却写樟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做好充分的积淀。这样,课堂上学生回答搜集的资料内容就和课文有关了。开始学生整合能力不强,喜欢大段的读,我就引导学生尽量不看资料,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所说的内容尽量为理解课文服务,这样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就会注意相关的内容,逐步养成整合的资料的习惯。
2.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入手,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1)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问,针对文中关键的句子提问?针对文中的词语、标点等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比较提问。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从文章中描写的事物的异同点发现问题。(3)从结果出发,追溯到课文的内容,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结论。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我就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他凭着勇敢、镇定、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再有此追溯到前面的课文,一一理解。
3.认真听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听的关键是“听得准”,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说,听组内同学说,听他组同学说。课堂上我不停地提醒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并尝试学着综合全组学生的发言内容,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学习。当然小组长要监督易“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贪玩的组员,给予及时引导,从而帮其改正不良习惯。在其他组发言时更要认真倾听,听其正确观点,纠其错误观点,或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4.大胆说的习惯。
小组合作中,让每位组员都说出自己的意见,说的关键是“说得清”,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课堂上,我的做法是没有像一般的小组合作那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固定的任务(本学期只有小组长是固定的),就小组发言人的规定,我要求组内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不要求是哪一个人做固定发言人,尽可能地让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代表组内发表意见,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感受成功的快感,感受到“我也行”。这样也就迫使他在倾听时做到认真听、仔细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发言时声音要清晰、响亮,说话要完整,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回答的问题师生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时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合作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各抒已见,应鼓励学生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见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扬师生、生生之间的民主,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更主要的是在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说的习惯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出示了学习要求: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选一两处你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学生自学思考小组交流后小手如林。紧接着开始了全班交流。学生们能抓住有关的重点词句并能初步体会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我发觉自从推进了预习和小组合作后,课堂气氛也比原来活跃多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乐于合作,积极地去合作,教师要发挥激励评价作用,鼓励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尤其是组长,要养成自觉帮助后劲组员的习惯,对有进步的学生和小组长多加星进行鼓励,从而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问题】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策略】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其他同学发言时,要会听别人发言的要点,善于收集信息归纳总结。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
2、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仅仅会听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话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者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说话声只有小组成员能听见;认真听取小组成员的发言;不讲与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无关的话;合作学习时做到“活而不乱”。
4、培养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5、培养学生评价的习惯。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同学的发言、某一解题的方法、某一设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使评价有目标、有内容,言之有物,比如评一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允许学生用一句话评,两句话评,慢慢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峡小学何玉芝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3(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 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 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得多的团队绩效。一位畅游南美洲的游客曾见过一种奇观: 游客们点燃干燥的原始草丛,把一群黑压压的蚂蚁围在当中,火借风势,逐渐蔓延,蚂蚁开始混 乱,逐渐便变得有序,迅速扭成一团,像雪球一样朝外滚动突围。外层的蚂蚁被烧得“噼啪”直响,死伤无数,但蚁球仍然勇猛向外滚动,终于突出火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 神如何培养呢?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内容。
一、团队精神培养取决于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为团队的组织者,首先要健全一种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工作氛围。工 作默契,干部职工“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界限。培养干部职工整体配合的 协作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的工作习惯;再次,相信每一位成员。让每位 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要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把团队成 员的力量凝聚到同心协力的行动上和甘苦荣辱的感受上,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念;第三,尊重每 一位成员。4 让每一位成员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别差异性,使全体员工产生团结 感,树立共同目标,共创未来。今年开始,临沧地区宣传意识形态各部门开展的“学习型队伍、服务型机关、创新型班子”创建活动,所培养的就是一种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旨在提高宣传思 想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团队精神的培养取决于组成团队每一个成员 作为团队成员,要培养团队精神。必须注重以下能力和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表达与沟通的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多么优秀的工 作,不会表达,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比如公务员考试录用面试时,每个人的时间也就 10 分钟,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推销自我,可能就与一个好机会擦肩 而过了。“行胜于言”,主要是强调做人应该多做少说。但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好想法、好 建议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作贡献。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表达能力,积极 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并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二)、培养主动做事的品格。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 做出来的。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喜欢只知道听差的人,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应该主动去了解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周密规划,并全力以赴地去 完成。
(三)、培养敬业的品格。几乎所有的团队都要求成员具有敬业的品质。有敬业精神,才能把 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人的命运是与所在的团队、集体联在一起的。要有意识地多参与集体活动,并且想方设法认真完成好个人承担的任务,养成 不论学习还是干什么事都认真对待的好习惯。有才能但不敬业的人,想用也没人敢用。
(四)、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 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有些 人的动手能力强,点子也不错,但当他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就是固执己见,不知如何求同 存异;有的团队成员谈到自己的同事时,对同事很挑剔,缺乏客观看待事情的品质;有的团队成 员,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由于有优越感,更不容 易做到宽容待人和与人合作;有的团队成员家庭有问题,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使人无法与其沟 通、合作;有的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是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而高高在上,对其他成员不屑一顾,不懂得尊重和迁就别人。实际上,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关键是成员之间以怎样的态 度去看待,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对培 养团队精神尤其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
运用。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五)、培养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 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曾经有这样两个大学生:他们共同承担一个项目,但各有分工。其中一位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此时他只会自己冥思苦想乱翻书,却不屑于向坐在旁 边的高手教。而这位高手此时不是把他当做是共荣共辱的合作伙伴,而是坐在旁边等着看笑话。他们共同承担的项目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所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全 局观念极为重要。比如要建设一个优秀班组,就不能只考虑自
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初探
洪洞县大槐树镇西街小学
刘海红 【内容提要】: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习惯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
策略 方法
理念
课标
课程改革
技能
技巧
有效课堂
小学生 【正
文】
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侯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可是,当我们关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现状时,却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课堂自主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1、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小学生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大脑功能的自控能力也渐完成。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都有明显提高。从口语到书面语掌握的过程,要老师讲解、指导,才能认识、阅读和书写,掌握书面语表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拼写的技能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正确掌握,则容易表现为相应的学习技能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往往学习语文比学习数学要容易得多。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理解力加强,可运用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小学期间,学生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都有很大的发展,随意注意的时间和注意范围渐长、渐宽,注意的转移也逐渐灵活。注意的保持时间与老师所讲内容、教学方式是否生动,有否吸引力、学生的兴趣等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堵反应向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友谊感等高级情感活动发展。小学时期学生的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心理专家认为,小学期间是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关键时期。
2、课堂习惯现状调查
根据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课堂教学情况,我校课题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各年级抽取了100名学生参与,并将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
自主学习习惯
专心听讲
倾听的习惯
积极回答问题
积累习惯
课堂笔记习惯 观察习惯
写作习惯(写话、日记等)
合作学习习惯 预习、复习、整理材料习惯
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长此以往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上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自主学习习惯的年级特征不明显,没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进行更严格的训练,没有把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生的人格形成联系起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二、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内容分析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深刻的体会: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应是我们重要的努力方向。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做到“会学”、“善学”,长此以往,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结合我校课堂实际,我们制定出小学=学生课堂急需培养的十种学习习惯:
1、课前积极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带着疑问上课,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专心“听”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其次,学生应主动积极的学会听课,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引导,听同学回答问题的独特之处。
3、敢于“说”的习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但是,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的不完整,我们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要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4、正确“读”的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阅读教材,更多地是指阅读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小说、诗歌等。阅读又可分默读、朗读、背诵等。默读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中最主要的方式,它主要是眼脑手协调一致,注意力高度集中;朗读是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需眼脑口手协调一致,注意力集中;背诵是强化记忆和理解的一种学习的方式。
5、规范“写”的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书写习惯人生必备习惯之一。书写不仅指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还包括具有一定的写作和表达水平,能按要求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
6、善于“思”的习惯
思考是人类学习知识和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思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低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形象思维技能,高年级则还需学会初步的抽象思维技能。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教师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教师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
7、强化“记”的习惯
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识记能力是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人获取的知识百分之七十来源于记忆。自主性学习方式形成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一定的内容。有一定的记忆速度,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8、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按照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只有及时复习,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
9、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家长不要充当“伴写”的角色,孩子一边作业,家长还得一边指点,最好是孩子独立做完,检查错误后,家长再去点拨,检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以免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变“我来学”为“帮我学”,使孩子失去了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遇事就依赖家长。
10、总结的习惯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通过考试和讲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及对策
1、培养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教师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
(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儿童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成人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要创造出“层层递进,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让孩子的心神不会焕散。
(三)、养成读书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
(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五)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有所改变,可以按以下的过程进行。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抓好预习的落实。
老师要布置一些学生很好操作的、对本节学习有帮助的预习内容,学生应真真正正把预习作为学习的第一步和关键环节,师生都要把它落到实处。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确定训练目标。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训练目标,老师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依据书中例题、书后课后练习题,共同确定训练目标。师生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环节:师生共同采用合适的方法。
每节课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很重要,老师应该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课堂要求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第四环节: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讨论的阶段,教师也要适时参与小组的各种学习活动,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评价,课堂要关注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环节:师生共同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第六环节:师生共同完成复习巩固。
在这一阶段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对还不理解的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解决疑点,完成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