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时间:2019-05-13 02: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第一篇: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牟静

数学抽象是指舍弃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是数学的基本思想,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从《课标》2011版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抽象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一、亲化生活,初步感知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来认识现实世界的”。一切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源于感知。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真知。数学教学亦无例外,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感知的作用,必须用感性形象来支持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的学习。而我校所提出的“亲化生活”就是对课程作生活化处理,使之与孩子生活世界贴近、亲近,给孩子提供爱学习、能学习和会学习的感性材料。

《三角形的认识》对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尝试教学法”所提出的,“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的原则,出示了“金字塔”,“自行车”,“桥梁”,“空调室外机”这四张学生熟悉的图片,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找相同”。学生能轻松地找到每张图片中都有三角形,同时让学生用手,指出其中哪里有三角形。这四张图片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知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初步感知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第一步,为进一步高水平的抽象概括提供了基础。

二、亲究探知,形成表象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我们可以看出尝试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去探究知识。而我校“亲究探知”的学习策略也是让学生亲自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崭新的认知,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后,我便出示要求:(1、先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再用直尺将你摆的三角形画在纸上。

2、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感知的三角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然后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摆的三角形画出来,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三角形表象,并为建立三角形概念完成过渡。

三、亲省明知,抽象概括

“亲省明知”就是通过开展自我反思来达成认知的精准化、深刻化和体系化。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抽象概括的最高层次。刚才学生将初步感知后形成的三角形的表象画在了纸上。接着我便组织学生反思自己刚才的画法,通过交流不同的画法把握时机,及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接着我又追问学生:现在谁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用语言抽象出来的,因此,我让学生思考片刻,再自学书上80页的内容,(出示图片)。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反思,书上所说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能概括出三角形的这3个特征吗?在学生表述有困难时,我及时出示课件,由三条独立的线段,一步一步演变到首尾相连,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三角形的3个顶点,3个角,也能清晰地理解“围成”的含义。在这里使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将“围成”和三角形的3个特征联系起来。这样的设计也正是利用了尝试教学法中提出的“诱使学生自学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习三角形画高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看书学习怎样画高,再组织学生来交流画法的方式,而从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为起点,先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然后独立尝试在作业纸上画三角形的高。这样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反思旧知,联系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交流时,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中画高的方法,来判断刚才这些同学画的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样通过猜测——尝试——反思——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心理经历了一些变化,突破了本课的一大难点,还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高与底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深刻的认识,使画高的操作活动价值最大化,也轻松地将“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是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亲化生活,初步感知;亲究探知,形成表象;亲省明知,抽象概括这三步最终实现将生活中的图形抽象成数学中的图形。

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篇: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算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课本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二、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在阅读初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复习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创设最佳情境,形成阅读预期。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意外的情境,不对应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理智和情绪处于启动状态。

三、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

1、概念的阅读

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2、定理、公式的阅读

首先定理、公式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为了研究公式所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不过不同的公式、定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不一样,教师对公式发生、发展过程都必须了解清楚,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索这个过程。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应该逐步提高。

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二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在教师讲解之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步过渡到教师讲难的部分,学生读容易的部分。最后让学生通读教材,自己编写提纲或制作表格,教师检查阅读效果,进行评讲指导。

2、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课本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课本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利用数学课本(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使学生作业优秀率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

第三篇: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条教学新理念: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对教材作教法上的加工处理。下面以教材资源之一——插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等训练,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进行激趣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如教学《小猫刮胡子》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然后问学生:小猫到底是怎样刮胡子的呢?刮了胡子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课文上来。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教学《金色的房子

(一)》时,“金灿灿”“红彤彤”“亮闪闪”等词语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大多数插图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邱少云的神态、动作,然后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体会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

三、利用插图,进行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认识事物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主次、观察的细节等,并且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插图内容想象隐含在插图背后的事物,同时使静止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景感。如学习《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可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各自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利用插图,训练言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一般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或进行合理想象后引导学生将观察到或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用说话或写作方式表达出来,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燕子》一文时,要求学生用上“每当……就……”“……仿佛……”等词语描述图上美景,先口头表达,再写出来。

六、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插图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比语言文字更能在头脑中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促进其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单靠课文的描述很难想象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表情,而通过插图的欣赏,立刻使学生获得了鲜明的形象,体会到了包含其中的雄壮之美。

七、利用插图,指导背诵复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特别善于具体形象记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或复述与插图有关的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按观察插图的顺序建立记忆线索,然后想象插图画面进行背诵或复述,这样就能使背诵和复述化难为易。如我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的布置”一段时,先让学生按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建立记忆线索:正中的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然后再想象插图画面背诵课文,结果记忆速度和效果大大提高。又如,复述课文《乌鸦喝水》时,先指导学生按插图顺序建立记忆线索:喝不着水—衔小石子—喝到水,然后再想象画面去复述课文,从而使复述化难为易。

八、利用插图,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内容或情境相关的两幅或多幅插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异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此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插图的某些内容加工创造质疑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海上日出》时,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两幅插图后,再比较一下两幅插图的异同,从而感受海上日出在晴朗时和有云时的不同景象。另外,还可要求学生画出云厚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课本插图这个不起眼的板块。只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更加容易。

第四篇:从小培养运用抽象基本思想的能力论文

一、请先欣赏一个教学片段

最近听了一年级《7的认识》一课,执教的焉老师令人钦佩,她让六、七岁的孩子都能体验看似艰深的抽象思想:

(观察、操作)“请大家数数这几排图片里各有几件东西。”“都是7个!”-→(分析、比较相异特征)“这几排东西有哪些地方不同呀?”“名字不同,颜色不同,用处不同……”-→(抽取共同特征)“又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多少相同,数量相同,每排都是7个。”-→(舍弃非本质的相异特征,将共同的数量特征抽象为点)“现在我们只管它们的数量,不管别的,每件东西都只用一个圆点表示(图示7个圆点组成的集合),数数有几个点就知道是7个了。”-→(再将点数抽象为符号性的数)“还可以更简便地用数字7来表示这个数量(出示数字7)”。

课后我问焉老师为什么这样教,她说:“让学生先把实物抽象成圆点,再把圆点的数量抽象成数字7,好让他们体验抽象思想。”

这样教真好,符合新版课标强调“基本思想”的要求——即使对一年级小学生,也努力让他们体验数学基本思想之一的“抽象思想”!

但以前我们常常只把“抽象”看成形容词,比如抱怨说“数学太抽象了”,现在则要把它看成动词——抽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抽象思想就是展开这种思维活动的态度与方法。

二、“抽象”并不难,处处都在用

何为“抽象”?课标没做解释,百度的解释是:“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别担心“抽象”很难——其实从生下来开始,我们早就处处在用它了!

语言:连幼儿都会说的话或写的字都是抽象的——他说的或写的“苹果”只是声音符号或线条符号,并不是能吃的真苹果。

日常生活:连孩子都能依据抽象的“白菜标准”来判断“那是白菜”:菜儿们体积多大、有几片叶子、含有多少营养成分、种它的农民累不累等“非本质特征”都舍弃了,只抽取形状、颜色等所有白菜的“共同本质特征”来衡量。

日常工作:你担心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领导说“去找别人帮忙嘛”,那你就会根据“能人”的抽象标准找到——健康、能干、工作态度好即可,而不必考虑他是男是女、漂不漂亮、有钱没钱等等。

自然科学学习(以物理为例):初中所学的直线匀速运动其实是抽象的,只把运动物体假设为一个质点且只考虑其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的共同特征,而不考虑它们形状、体积、材质等等非本质特征。

社会科学学习(以历史为例):高中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只需考虑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本质性因素,至于中国人和日本人怎样吃饭、怎样恋爱结婚、怎样唱歌跳舞之类非本质因素基本不予考虑。

哲学思考(以教育哲学为例):哲学思考要用的概念都是极抽象的思维产品,我们所思考的“教育”是所有的人或机构所进行的培养人活动,而不是“哪个具体的人或哪所具体的学校所进行的具体教育”。

那么数学里的抽象有哪些特点呢?

三、课标对“数学抽象”的说明

课标说:“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数学进行抽象的对象是“客观现象”,抽象的产物则是“数学的语言和工具”。

但究竟是从怎样的“客观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怎样的“科学语言和工具”呢?课标只离散、模糊地提到5种情形:“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经历……代数的抽象”,“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虽然不能用专着标准来要求课标,但它毕竟不能满足我们深入了解“数学抽象”的需要,至少:第一,何为“日常生活”、“具体情境”、“实际背景”?第二,数学课程三大内容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说到了,统计与概率呢?第三,“代数的抽象”——对什么进行抽象?得到的是什么?第四,数学符号那么多,笼统一说就够了吗?

所以,下一段我将试着简要做些分析。

四、我理解的数学抽象

1、一般抽象的对象与产物有两种:

皮亚杰说:“经验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物理的经验和逻辑-数理的经验,……物理的经验包括对于对象采取行动并通过对于这些对象进行抽绎(按:即“抽象加演绎”),而发现对象的特性:……逻辑-数理的经验……也是对于对象采取行动,但是这种发现这些对象特性的抽象过程并不是指向对象本身而是指向影响这些对象的行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着,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40页)

解释一下:“物理的经验”指操作自身之外事物所获得的经验,此时抽象的对象是这些外在事物,产物则是这些外在事物的特性,如生活体验得知苹果的味道、物理学习得知某物体的质量、化学学习得知某物质是否易燃、生物学习得知某植物能活多久等等(可称为“陈述性知识”)。“逻辑-数理的经验”指反思自己对外在事物的操作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此时抽象的对象是自己的操作活动即“行动”,而产物则应该是“行为方式”——肢体操作方法、工具运用方法、思维方法、问题解决方法等(即我们常说的“方法知识”、“程序性知识”)。

2、数学抽象的对象与产物因此有三种,且第二种更重要:

(1)物理的经验:数、式、数量关系结构、几何概念、几何图形、概率等等属于物理的经验,它抽象的对象是外在事物,产物是该事物的数量特性或形状特性。表示可变数量的字母符号、表示相等与不等的符号、数字与符号组成的代数式或函数式等也属此类。

(2)逻辑-数理的经验:表示运算(逻辑推理也是一种运算)的符号(+、-、×、÷、√、∈、∪、∩、f(x)、sin、㏒、∑、∏、dy/dx、∫、∵、∴、=>等)、算法算律、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等则属于逻辑-数理的经验,它抽象的对象是思考者自己的行动(用手算、用心算、用工具算等等),产物是相关的行为方式(方法)。

(3)混合经验:如公理和定理就是上述两种的混合。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其平行”,既概括了大量的事实真相,又是一种推理方法;定理“两三角形如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它们相似”的情形也相同。

哪一种更重要——第二种:用皮亚杰的话说是“思想的影像方面(按:指物理经验)总是从属于思想的运算方面(按:指逻辑-数理经验)的”(同前书第37页),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说第二种是重要的“数理逻辑智能”,而新课标则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育。

五、对搞好抽象思想教育的建议

1、关键是我们自己要重视抽象思想的教育,这样才能落实课标要求。

2、抽象思想的运用很多,绝不限于“数的认识”,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主动开展抽象思想教育。

3、数学抽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个过程的:对一组事物中的每一个分析出各自的众多特征-→比较这些特征,确定哪些是不同的、哪些是相同的-→把相同的那些特征概括起来,予以命名,从而得出抽象概念。

4、所以,要象课标说的那样,既“要重视直观”,又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从直观出发、不满足于直观、积极抽象出概念。

5、如课标所说,“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即深刻经历和体验抽象过程。

6、要重视数学符号的教育价值,正如课标所说:“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第五篇: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初探

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初探

尝试教学法简单来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学生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尔后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所以尝试教学法也可以叫“五步六层次教学法”。

一.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这样做,把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同时,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为新课服务。

二.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一般要编拟一道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经旧引新,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教材铺路架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例如:

课本例题:“一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是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第五册)

尝试题:“批具店有20盒乒乓球,每盒有6个,每个乒乓球卖2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新课开始,教师在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提出,这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要求的什么,然后再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试着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番,这时就转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阅读课本例题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阅读课本前,教师可预先提一些思考性问题作指导。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1〉分母不同怎么办?〈2〉为什么要通分?有什么道理?由于尝试题与课本例题相仿,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是能够看懂的。学生可通过看例题举一反三,学会解答尝试题的方法。这样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黑板上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一般让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在草稿本上练习,教师要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还可以继续看书上的例题,一边看一边做。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了第四步。

第四步:学生讨论。尝试练习后,可能一部分学生作对了,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在评讲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在尝试讲算理了。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尝试算、尝试讲以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讲得对不对。这时听教师讲解又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火候已到,就转入第五步。

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这里教师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现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课本,亲自尝试做了练习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四.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

一般采用几个学生板演,全班学生同时练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差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这一步可以说“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超产题”。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对差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好。

六.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学生做完课堂作业并不是课的结束,因为学生通过亲自练习,发现了困难,需要得到解决。同时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业,到底哪几题对了,哪几题错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所以,应该安排这一步,做好一堂课的结束工作,这样一堂课的安排就善始善终了。

尝试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用尝试题引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这样就能充分安挥教科书的作用;尝试练习后,引导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最后教师讲解,保证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这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把这四方面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保证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尝试教学法与数学

    论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莫 云 博达学校作为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基地,这种教学法已在我校开展了三年,我把它用于数学之中,已取得了一点成绩和一定的心得,下面简单谈......

    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论文

    摘要:时代在进步,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改革或者创新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寻找出一种更加实用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工......

    尝试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定稿)

    内容摘要: 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创造性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极好办法。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拓展学生......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论文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式和方法。关键词:创新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现代科技日益变化,进入新时代以后,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教育过程当中,多媒体慢慢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期下对教育起关键作用的是现代信息网......

    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个性

    利用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也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作为一名新时期......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内容提要】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启发兴趣激发说话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说话的愿望,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说,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