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灵活解题能力初探论文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那么,怎么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扎实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是学生学习数学时进行思维的基础,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石。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思维也很活跃。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第九册P40),按传统的教法是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引进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出矛盾,然后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最后让学生练习。新课标下,我改变了教法:首先深入研究教材,认识到当除数是小数时,必须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而转化的道理是教学重点,至于算法是上节课的旧知识,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这部分教材的基础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为引导思维,我先复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再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举例:用1.5元买橡皮,每块橡皮0.5元,可以买几块?学生很快算出可以买3块,然后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多学生列成了1.5/5,这样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计算不正确,还是实际不是3支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呢?学生讲了几种方法,我把正确合理的一种方法予以肯定,即转化为15÷5,并讲清理由,然后小结,利用商不变性质,使这道题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出现课本的例题:一台织布机7.5小时织布47.8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思维活跃,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剩下的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移位问题,同样,由于学生对小数点移动规律熟练,没有什么思维困难。
二、以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为方式,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直线形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基础不牢、没有掌握方法、思路不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如教学循环小数(第九册P48~49),这是新知识,如果就事论事讲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一般也可以接受,但这样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学生没有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时,立足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我先安排两道题作引导:1÷9,2÷3,提问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小数点后面有许多个“1”和许多个“6”。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例题32÷6和27÷11,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三人一组或多人围坐,互相探讨,相互交流,从而发现了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上得到了较为详尽的准确的答案,接着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并大胆猜测和验证,做除法时,除到什么时候就不必除下去,就可以决定商中有几个数字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于一开始引导得法,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没有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探求商出现循环小数的规律,从而有个性地学习。
三、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设计好练习
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而且更主要的表现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即数学的练习中,因此要重视每节课的练习,要精心选题,着眼于“巧”。所谓“巧”,就是题目要选得好、安排得好,巧题目巧安排,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维。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1.8÷0.48,18÷4.8,180÷48。有的学生逐一计算,但学得灵活的却先通过观察,发现这三题的商是一样的,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其中以计算180÷48为最方便。有学生提出,我先算第二题,被除数18不变,除数扩大10倍,这样变成18÷48,所得的商缩小了10倍,再将这个商扩大10倍,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还有学生提出,除数是纯小数,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大。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寻找规律,不仅巩固了法则,而且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总之,练中巧安排,对我们的老师要求更高,既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串成一线,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能整理出构成知识系统的几条线。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解决问题更灵活。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前 言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方法上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交给了教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整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就会慢慢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ⅹ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所谓的“议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三篇: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几点体会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几点体会
夏桥中心学校 王建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通过解题训练来培养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那么,怎样加强解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通读题,对题目中的条件(特别是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问题及有关的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1:已知弓形弦长4,弓形高为6,求弓形的面积.学生可能会给出下面的结论:
如图1:求出AC=23,由勾股定理求得OA=
4∴S弓形=S扇OAB-S△OAB=-4
此解是错的。
正确的应为:如图2,已求得OA=4,已知弓形高为6,所以此弓形应大于半圆,即图2,∴S弓形=S扇OAB+S△AOB= 32π+ 43
3(注:此题中的条件弓形高为6)
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一)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无处不在。借助图形能使问题明朗化,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解题大有益处。比如:(1)求几个图象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需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特殊点的坐标,通过整合图形,分割图形,补全图形来求解。(2)函数中的极值
问题。(3)河边取水问题,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需要通过轴对称,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构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得到最小值,(4)两边之差最大问题.构造三角形,根据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来解决等等。
(二)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比如:我们熟知的解分式方程就是通过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再经检验确定分式方程的解。
例2:如图,矩形ABCD中,BC=2,DC=4,以AB为直径的半
圆O与DC相切于点E,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解此题时就应注意将不规则图形转化;将阴影部分面积
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面积。连接OE、交BD于点F,则△OFB≌
△EFD∴S阴=S⊙=π
(三)分类讨论的思想
要求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周全,多想几个如果。
例3:圆中两平行弦长分别为6cm、8cm,半径为5cm,则两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学生总出现只考虑一种情况的答案:
(1)当两弦在圆心两旁时,如图所示:
(2)如果两弦在圆心同旁时呢?
例4:相交两圆的半径分别为和2,公共弦长为2,两圆的圆心距为4或2.(1)、两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2)、两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
例5:圆中一弦所对的弧是两条,所对的圆周角也是两种情况。
(四)建立数学模型—方程式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设出未知数(实际是增加一个未知14B
量)来建立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
(1)常见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2)三角函数问题中,也常要需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来解决;
(3)设计方案的问题需通过不等式组来确定;
(4)几何问题中求线段的长度也需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来求得等等。
三、解完题后的反思训练。
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是解题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十分重视。
(一)检验求解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解答是否祥尽无漏。
例6:设x、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a2+4a-2=0的两个根,当a
为何值时,x12+x22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解:x12+x22=(x1+x2)2-2x1x
2=(-2a)2-2(a2+4a-2)
=4a2-2a2-8a+
4=2a2-8a+4
=2(a2-4a)+4
=2(a-2)2-4
∴当a=2时,x12+x22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4。
此答案是错误的。
∵x12+x22≥0
∴x12+x22 ≠-4。那么错在哪里呢?
正确解:∵△=4a2-4a2-16a+8≥0a≤
而y=2a2-8a+4开口向上,当a≤1/2时,图像在对称轴x=2的左侧3 12
∴当a=时。
x12+x22有最小值,且x12+x22最小值=2×()2-8×+4=
(二)讨论解法。主要是寻求其它不同解法或改进解法,分析解法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寻找规律,多题一解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三)解题后的总结、归纳、推广。
例7:求得菱形的面积是两条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那么,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否都满足此结论?
例8: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和。”
解题后的反思、总结、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会收到很大的效益。
总之,只有让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道,认真审题,把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不断反思、总结、归纳、推广,举一反三,那么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2121212
第四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直困扰许多英语教师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文报刊作为高中英语阅读辅助教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探讨了英语报刊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中学生;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项目,做好阅读理解题是直接影响高考获得高分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依靠中学英语课本中有限的阅读材料,其可利用的资源十分贫乏,且内容陈旧乏味,跟不上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词语数量和内容也很有限,学生不能达到大量输入语言的目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过多地把学生禁锢在现有的课本知识中,使他们常常处于一个整体的被动环境中,学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多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影响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学生生源素质比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性较弱,学习基础较不扎实,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额外招收的学生,多来自偏僻农村贫困的家庭,其知识面极其狭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多方位知识的欠缺较为严重,基于这种情况,与重点中学使用同样一套教材,势必达不到提高效果。能不能有一套相关材料,既能调动本校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扩大知识面,来进行辅助教学,是我们一直苦苦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国家教委2000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毕业生,其英语运用的水平应达到七级要求,其中谈到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文报刊和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3万字以上。刘庆思教授也指出英文报刊的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报刊阅读又是当今全球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一大趋势。
基于多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以英文报刊阅读作为新开发的课程资源,利用其丰富的内容,以激发和培养本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听说能力,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依据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在EFL/ESL领域的兴起主要归因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问世。学习者被认为是具有各自独特兴趣风格、需求和目标的独立个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和编写学习材料时应基于所教班级的具体需求,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Krashen提出的“最佳语言输入”的条件中有一条,是语言输入要与学习者的需求密切相关,他的输入假说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Brindley所强调的,使教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在课堂上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感到满意的一项基本原则。Cunningsworth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评判一本教材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可见,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需求特点是选择适当阅读材料的基础,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最佳情感状态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英文报刊辅助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
如何为学习者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许多国外的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Clarke&Silberstein指出应选择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相适合的阅读材料。其中兴趣是一个比语言难易度更重要的标准。有不少学者建议选择近期英文报刊文章,不进行任何加工直接提供给学生,陈琳提出了真实材料兴趣自读法SARP(Self-accessAuthenticReadingforPleasureapproach),认为应让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自己选择适合的真实材料,以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教师则应尽量创造时间和空间,提供正常的阅读环境和真实的阅读材料。针对这些理论,我们又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最能影响阅读兴趣的因素是阅读材料本身,最不堪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无味,他们认为最能吸引他们的阅读材料应该是有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篇幅适合,难度适中,生词较少,能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而且可以是多种题材,标题本身要有吸引力,生动有趣。
2.以知识形成为取向的报刊阅读材料的选择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把视线转向了英文报刊阅读进行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报刊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
(1)时效性。报刊杂志的内容时效性强,学生可以通过英语阅读了解当今国内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新闻时事;及当前世界的现状、世界形势的发展等。
(2)知识性。报刊杂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报刊所体现出的内容涉及文化、科技、历史、地理、人文、娱乐、体育、环保及跨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
(3)趣味性。报刊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爱好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阅读兴趣,报刊也提供了许多“消遣性”的阅读材料可供选择。如娱乐新闻、明星佚事、体育快讯、时尚热点等,阅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符合需求理论的内涵。
(4)语言鲜活。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报刊英语反映着日新月异的语言变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大量地道的、鲜活的、生动的语言。
(5)词汇丰富。报刊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新鲜词汇和层出不穷的新生词语,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如:双休日(thetwo-dayoffs);物质文明(materialprogress);跳槽(job-hop);缩略语的使用也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点,像CEO(ChiefExecutiveOfficer),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IT(InformationTechnology)),SARS等等,这些在近年的报刊上几乎每日可见的新词及新缩略语还未来得及收入词典。
《学英语》报是我国较早的面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辅导周报。该报具有英文报刊的许多显著优点,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的阅读空间。该报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难易程度适中,题材广泛,信息量大。文章涉及热点新闻、时事之窗、校园生活、娱乐天地、明星聚焦等高中学生喜爱的栏目,丰富了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阅读英文材料达到获得信息的目的。《学英语》报分层的版面设计,时尚的亮点,更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文章难易度的分级标示,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选择阅读。
四、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案
1.目标:本课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核心,以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在理论与研究层面通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取得新的突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2.本课题实施的对象:高二年级七个班、高一年级两个班。
3.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选择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因素及阅读习惯。
(2)分析研讨: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选择问题的问卷,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分析,获得了一定的数据。
(3)技巧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的阅读技巧、文章标题的解读策略、猜测词义的本方法、概括文章中心的综合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判断推理、分类词汇的扩展记忆等,通过对报刊阅读技巧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英文报刊的语言基础。
五、拟采取的措施及教学模式
1.压缩教学时数、引入报刊阅读
针对传统实际教学现状,我们在需求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课内的总学时数进行压缩,不增加学生的课时负担,并且对学习上的时间和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调整,把报刊阅读引入课堂(原每周五课时英语课语言知识讲解及练习讲评,压缩为三课时,两课时作为报刊阅读课)。当然,减少课内语言知识的讲解并非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我们在减少课业负担的同时,注重增加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必须是高度概括性的,我们将相关的内容进行优化,大胆放弃某些机械的、不合时宜的课后练习,保证每次讲课内容既精讲多练又丰富充实。
2.精读新闻模式,巩固课堂知识
英文报刊的作用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基础,使他们掌握英文报刊的文体知识、阅读报刊的必要常识以及与报刊相关的国际知识等。我们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缺一不可,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根据报刊的特点,新闻具有新鲜时尚、语言真实、简练、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等特点,英语新闻的许多新生词汇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新闻中大量长短句的使用也是新闻英语的一大特色。然而,新闻时事报道往往生词较多,句式结构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对阅读新闻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对长短句子结构的分析,把握句子的主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句式结构的理解,例如:Gandhiisthegranddaughter-in-lawofIndia’sfirstPrimeMinisterJawaharlalNehru,wholedthecountryfor17yearsafteritwasgivenindependencefromBritain.这个长句中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这种精读英语新闻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可以巩固课内语言知识。
3.丰富泛读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英语》报丰富的内容“LeisureReading、TastingLife、ReadingOnline、TopicReading、LeisureCentre、NewsTests、SpeedReading”等中学生感兴趣的版面,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这样的阅读材料很容易在中学生心里引起共鸣,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泛读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根据报刊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采取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丰富的教学模式:
(1)话题演讲:引导学生模仿“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模式,由教师就《学英语》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给出话题,让学生自己准备,查阅资料,(如Confidenceisthekeytosuccess.),演讲课上,有话可说的同学踊跃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2)即兴演讲:“主持人”(学生)提出的有关报刊内容进行全班性的讨论,教师随时参与讨论,讨论后让每个讨论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即兴演讲。因为涉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如Howtodealwithyour“luckymoney”duringtheSpringFestival),学生特别有话可说,气氛热烈。
(3)主题辩论:例如“Lovingandlearning”(北京一名教师把关系要好的男女同学编为同桌)一文,给出辩题“Doyouthinkitisagoodideatoallowboyfriendsandgirlfriendsinmiddleschooltosittogether?”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学生根据论题,自由结成辩论小组,互相交换信息,共同寻找辩论论据,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4)记者采访:就报刊内容自设话题,例如:Doyouhaveluckybirthday?让学生充当“记者”进行“采访”,学生广泛参与,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表达欲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5)短剧表演:根据报刊文章内容,学生自编短剧,例如“篮球明星乔丹来到中国一文(Touchedbygreatness)”,一个高大的男孩扮演Jordan,另5位学生分别是文章中的学生,英语课上男生的表现多不及女生,但乔丹是他们崇拜的人物,这类短剧的表演,他们的活跃远胜过女生。
所有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为了装饰课堂,而是具有实际的语言运用效果,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4.延伸课外阅读,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题的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在课外学生能够选择难易适合自己程度、内容适合自己兴趣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进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调节。兴趣和需要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这种阅读兴趣的课外延伸,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自学能力。同时,英文报刊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手段,它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新、拓宽了学习领域,扩大了教材的外延,增加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报刊阅读又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重要途径。
六、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为使英文报刊阅读教学课题的研究卓有成效,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努力探索,力求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相当复杂的过程,针对教学法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将触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教师应向传统的教学思想挑战,在教学观念上勇于更新,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师生间可能因年龄、爱好、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就不同问题存在观念上的代沟,需要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学生,改变以往学生一味接受教师的传统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备课量明显增加、词汇量积累不足、新生词汇不断涌现、阅读报刊的技巧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对教师自身素养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自我完善,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注意时效性信息的获取,跟上时代,才能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将不断地探索总结,努力提高,使课题研究的教学法体系更加系统,更具科学性和富有成效。
第五篇:浅谈高效课堂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效课堂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
曹红波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课题研究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需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勇所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①从目标上判定: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获得多少?②从效率上判定:让学生用多长的时间获得?③从方法上判定:让学生怎样获得?④从达标上判定: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突破了原有课堂评价的肤浅性、含糊性,它更切实际地扣住了课堂过程的效益问题。而其中第四点更是明确地表明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学生对考试解题的应对能力问题。虽然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教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能力,但高校的招生制度是以考试为平台让学生竞技;虽然我们也明白,教学生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传播智慧,但分数是唯一走进高等学府的云梯,而智慧需要用一生的拼搏才有可能闪光。可见考试和分数依然是教学研讨的核心问题。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应是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教师采用有效手段让学生获得计定的解题能力的课堂才叫有效课堂。下面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学生解题中面临的困惑 ㈠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①常规课与公开课不一样。常规课采用灌输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然后检查背诵。学生解题能力强,考试分数很理想。公开课则用尽各种新的手段,制作课件、配音朗读、视频下载、小组互动、朗读指导,甚至将唱歌、绘画、表演统统搬到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变成《快乐大本营》式的娱乐课,似乎是在让学生寓教于乐,但学生在完成练习时一无所获,很多题目不能解答,能解的也只是少数能够从书本上查获的问题。因此,教师只能在公开课之后再另用一节常规课来给学生补救。
②教师自我陶醉式的常规课。常常听到有老师上完一节课后走进办公室说:“今天这节课感觉真好,学生发言很积极,下课了都有学生还想说,言未尽而意无穷„”听其言观其行,这位教师无意于下了课还陶醉在课堂的氛围之中,应该说这是教师的幸福。但经常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不会做题。其原因何在?教学中的重难点不突出,知识目标没达到,只在一味强调课堂气氛的热闹。教师个人与学生的情感的调动固然重要,而那些毕竟是形式,知识才是最终目的。
㈡ 语文课堂的目标定位及学生解题中面临的困惑
语文知识涵盖面极广,语文课型可分为:知识积累课、阅读指导课、知识归类课、作文指导课,而其中阅读指导又分为多种类型,如朗读指导、语言品析指导等,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感悟作品内涵的情感倾向。而我们大多数公开课都选的是阅读指导课,似乎只有阅读课才能看出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只有阅读课才能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其他的诸如知识积累课、知识归类课都好像是传统的灌输课。非也,其实其他课型的内涵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挖掘。
正是因为部分教师只重视阅读教学,只重课堂的形式,所以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回家不会做题,上课热热闹闹一阵,下课玩玩耍耍一会,教学氛围看似轻松愉快,但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只能算是无效课堂。
学生解题困难的另一个因素是:题目指向不明确,答题范围太广阔。如: 读《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颈联中,作者巧妙地借___和___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②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___和___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以上两个题目中,第①题中用“两个地名”已作了答题的限定,学生不难答出,而第②题中两个空处,一般学生难以找准答题方向,如果在第二个空后面加上“两种表达方式”学生就容易答题了。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荆州市教科院王佑军院长日前在江陵县“提高课堂效益”课题研究会议中做了这样的总结:一堂有效的课必定经历六个方面的思考:①目标定位②内容分拣③明确任务④找准切口⑤选好课型⑥理清步骤。我觉得其中①②两点最能反映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最能看出教师是否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信息时,目标定位和内容分拣是一项最能考验教师智慧和专业水平的任务,解决了这两项,高效课堂的必然性就体现出来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也就有了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在解读文本信息时,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知识分拣和目标定位: ㈠积累性知识要举三反一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是文字的学科。有大量的语言文字和文字常识需要积累。这一知识层面是不需要教师讲解的,而需要教师认真的组织、收集、整理,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累、背诵、默写,还要有相应的检查、评价和补救措施,最终达到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举三反一”。这与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举三反一思想如出一辙,我认为很有借鉴的必要性。
㈡规律性知识要举一反三
何为“规律性知识”?即能够提炼出一般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去解答某一类型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教师只要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讲解,让学生小结出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几个相类似的题型,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其实是数学课堂中运用较多的手段,之所以有学生常说,数学课上认真听讲了,回家就能做得好题,而语文课上听讲了,回家还不一定做得好题,其原因就在此。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的指导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指导一两种规律性知识的解题方法。如徐娟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采蒲台的苇》时,就有意识地重点指导了品析句子的一般思路:从词义、情感、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刘西红老师在讲《安塞腰鼓》时,学生对几个场景的情感体验一时难以提炼,刘老师做了这样的点示:先要明白描写对象,再看描写内容,最后找出描写内容对描写对象突出的是哪方面的情感倾向。这一点示,就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㈢特殊性知识要举一反一和举三反一
何为“特殊性知识”?是指不具有一般规律的,而教学目标中又经常出现的知识。这一类知识教师必须要抓准、抓精,采用笔记归类的形式,要系统地、全面地做好收集、统计和筛选,最后定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牢记住,同时也应当采用相应的检查、评论和补救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落实。这就是举一反一。
那么什么样的“特殊知识”需要举三反一呢?如这里的举三反一是指将几个相类似的知识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从而达到记住特殊知识点的目的。如文言文中的虚词“而”“其”“也”“之”等词的用法,就可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整理,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必须有相应的检查、评价和补救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落实。
三.分数差生的形成给我们的反思
分数差生是指以考试作为竞技平台,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下的考试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心中就被界定为差生,有的用较委婉的说法叫做“落后生”“暂差生”。
造成差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是老师的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有的人说是学生的问题:“贪玩,不爱学习!”还有的人说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没管好!”等等之类,我认为这些都具有片面性。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所谓的差生界定的标准是以分数为标准。事实上,生活中那些以分数为标准的差生在走入社会之后,他们中也有出人头地之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名人不胜枚举。我们不妨来追寻分数差生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只适合批评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之后,教育出现了一场空前的革命。然而班级授课制也带来了“差生”。因为班级授课制是以群体为单位的,有群体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差生。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讲,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个体之间本身存有差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会采用“因材施教”,但只能针对大多数,因为教学的效益还必须有时间作参照,而部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举例、讲解,才能有所领悟,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只需举一就能反三,而部分学生还需举三才能反一,而时间又不允许,差异便产生了。
当然,影响学生的因素还很多,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都有,以上论证是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做出的论证。那么这与我们所谈的效益课堂有没有联系呢?有联系。效益课堂追求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收获,如果我们能够将教师的“备课本、备课堂”层面转移到“备学生”这一层面,那我们的效益课堂将又会开辟出一方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