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2: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

第一篇:《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

《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

松桃县盘信镇后寨民族完小 石永富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通过视频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节约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优点: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3.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缺点: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每一个环节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不会出现时间不够的现象。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意识,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像这节课,到最后时间上还剩比较多,如果再多写一个生字,那时间会比较紧凑些。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课堂上要多关注后进生。

这节课由于对话多、表演多,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后进生参与机会较少,以后教学应多关注他们。

第二篇:“品”“析”叙事文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

1、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过:红军战士如何战胜困难,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胜利翻越老山界。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2、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二、记叙的线索、结构及中心

1、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人物为线索;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如《七根火柴》;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如《背影》中“背影”反复出现过四次,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有时除了明线外,还有暗线,如《藤野先生》。

2、记叙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指什么呢?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①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②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③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④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3、记叙的中心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④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归纳中心意思时常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述。“通过……”就是要概括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要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当然,归纳中心意思不一定非用这种句式,但这种句式给我们提供了归纳中心意思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刻画

1、记叙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人物(事情)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有的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叙人物(事情)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不论哪种情况,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对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记叙文,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句子,才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2、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1)肖像描写,它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性。(2)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特点。(3)人物的动作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成功的心理描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缺不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四、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只是手段,传情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可能由于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大相径庭。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因文悟道。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客观的景相融相合,从而使作品变得含蓄,也使作品 主题得以升华。

象征是一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作者往往借助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已为人的象征。

五、记叙文的词、句辨析

大纲指出:“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同样,文中的那些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要会辨析,特别是应研究一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我们说,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第三篇:抓词句品析

抓词句品析,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我一直反对那种追求热闹形式而缺乏平实厚重的课,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容易远离文本。记得:设计平实,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阅读指导很厚实。当时感觉这节课最吸引我的就是对阅读指导中的词句品析非常细腻,认为此乃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阅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而词句品析,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品词析句,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文章,看看文中哪一处情节最让你感动和敬佩,并且说说你的理由。自己先阅读、寻找、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学生自读,勾画,点评,然后小组讨论。

师: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组深有同感的一处情节? 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本103页关于奥茨的那一段很感人,也很悲壮。师:“感人”、“悲壮”,这两个词用得很好,请大家记下来(板书),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加深对“感人”、“悲壮”的体会。生齐读。

师:在这一段中,“战栗”一词大家认为表现了什么? 生:内心的战栗,对奥茨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的敬佩。师:除了敬佩还有什么? 生:应该也含有悲痛和惋惜。

师:补充得好。是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奥茨这一出去意味着„„ 生:(齐)死亡。

师:在奥茨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生:不畏惧死亡,大无畏精神。生:为别人着想,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是的,这就是奥茨,选择了死亡的奥茨。选择了死也就是选择了让其他队员的生,也就是选择了高尚和尊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从而体会人物的闪光点,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品析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析中,体验文章的情感,体验语言的功效。这样的词句品析,语文学习很有功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品词析句,可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字词组成的文字,每一篇课文必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从重点词语入手品析词句,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比较对文本谴词进行进一步的揣摩理解,鉴别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春》时的教学片段:

师:第3段写春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生:“钻”写小草有很强的生命力。“嫩”写它的质地。这两个词都用得生动。生:“绿”是写颜色,用得很准确。“„„满是的”是写范围。生:“软绵绵”好像是写姿态。

师:对。假如作者是这样写“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长了出来”,感觉怎么样? 生:没有原来的好。“偷偷”用得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显得小草像捉迷藏似,在你不经意间,原本藏得好好的它,一下子就“钻”出来了,小草好可爱。那个“钻”字也用得非常好,那是挤破了土钻出来的,那样草的生命力才显得旺盛。师:哦,说得多好,想象力很丰富。哦,你要补充?

生:我觉得原文用得好。草从泥土里钻出来,那是小草在盼望春天。春天来了,我要出来,我要出来,人们在盼望春天,所以没注意到小草。当发现时,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大地都绿了。

师:哦,你是说人盼春,草也盼春,春意盎然,太形象了。记下来。生:老师,这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要写人们的活动? 师:问得好。谁来说说?

生:草软绵绵的,又嫩又绿,吸引人们呗。生:是不是写人们是为了写草? 生:我认为是。„„好像也不是。盼望已久的春天来了,人们出来活动,就是那个„那个„,哦,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嘛!春天的小草的确惹人怜爱,我与小草亲密接触。反正是我爱春天,我爱小草,我爱大自然!全班笑,老师也笑了。

师:富有诗意,不错。应该说这里正面是写了人们迎接春天,同时又侧面写出了小草的嫩、绿、可爱。很好,记下来。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草很嫩很绿”,而是说“嫩嫩的,绿绿的”呢? 生:迭词,用了迭词强调突出草的嫩和绿。师: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摇头晃脑):嫩嫩的,绿绿的,还有软绵绵的,很有节奏,很陶醉的样子。师:哦,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对吧? 生齐:对。

师:这样的春天很富有生机与活力,记下来。请大家朗读这一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哪个词好,好在哪里,与另外的词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在理解交流时,自己已经融入了到文本之中了。不仅感悟了文本,还让其思维过程得到很好的开拓。同时,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把“钻”和“长”、“偷偷地”和“悄悄地”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想象小草惹人怜爱的情态,感受作者对生命由衷喜爱与欣赏的情感,学生感悟到两个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个词的使用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是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得知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品词析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品词析句,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抓住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去品味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品词析句虽然很重要,但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能是一部分,对词句进行过多的品析就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了。而一篇课文,需要品析的地方往往因人而异,品析的深浅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把握时机,在必要的地方切入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总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更好地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品词析句。

曾经学过课改方面的许多知识,也听过不少课改之后的公开课。但是,课改在本校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总结这一学期在课改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归结如下:

一、课改的收获

1.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理念,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于是,曾在课堂中比较强势的我,努力改变在课堂中的主角身份。在生字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死记硬读,让孩子们在小黑板上书写难写或易错的字,在交流、汇报中记住字音,字形,且鼓励他们用自编的巧记方法来识字;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增添了如下环节:“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呢?”“令你最感动的部分在哪?”“你从中明白了什么?”等等;在练习题讲解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讲解较为容易的题;此外,我采用多种奖励方法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写作业,背书,成绩进步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确高了不少,课堂变得活跃,热闹起来;孩子们背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业也注意工整了;个别孩子的成绩有大幅度地提高了。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阶段的阅读数量作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带头捐书,和孩子们一起成立了小图书角。还选出了图书管理员,制定了管理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增长了一些课外见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鼓励摘抄优美词句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初涉课改的我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课改中凸显的问题

没有让学生彻底适应自己的主体地位

有一部分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固定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因而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趋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

(二)语文素养还不够 我十分明白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懂得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却往往有心无力。反复思量,我的问题主要在于不能真正“放手”,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即老师说得太多,过于啰嗦。此外,在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过程中,我有时过于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只要学生开口说了,我都会给予鼓励。所以导致有的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来理解,提出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耽误了教学时间。从而便会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情况。凡此种种说明,我的语文素养还不够,自身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三)学校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但在农村小学由于资金有限,既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又没有开通网络。所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即使有为数不多的计算机,学校一没网络,二也明令禁止学生使用(这也难怪,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确实把握不好)。因此“电脑”,“上网”等词对这个穷乡僻壤中的孩子们来说,完全是些陌生词。这些孩子从自己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中能找到什么呢?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无疑是一句空话。我想利用网络增加教学信息量,给学生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也只能是“无米之炊”。课改的今后走向

1.把握好课堂讨论,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设计“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时,要明白有怎样的目的性: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想要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此外,面对孩子们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不能让孩子们“眉毛胡子一把抓”。2.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要建立在理解课文,品味课文语言之上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注意,抓重点语句来进行朗读训练。

3.写作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会注重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其次在平时说话中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再次对学生的习作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不要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尤其是在每次游戏或活动之后,布置适当的小作文练笔。

第四篇:品析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品析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品析阅读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和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本文对品析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品析;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品析”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由来已久,对语文教师来说并不是陌生概念,但品析概念的狭义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老师把品析简单地等同于品词析句,死抠字眼,搬词语解释、抄写段意或中心,使品析阅读策略的实施受到局限。为此,有必要对“品析”的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和对其文化渊源的追溯。

品析就是要弄明白语文文字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其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这个特点所带来的表达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文章、句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品析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针对特定的文章、句子进行理解感悟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谋略,它既有理论层面的策略引领,也指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关于品析阅读策略的言传身教屡见不鲜。我国自汉代所提倡的“微言大义”,就呈现出汉语言的学习特点,晋代学者陈寿与南朝史学家裴松之都赞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苏轼的“熟读静思子自知”,金代元好问的“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等皆阐释“品”之言、“析”之语而后必有大得。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读书六法”就对后世影响甚大,其中的“熟读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可以说是品析语言的基本策略。朱熹提倡的讲究读书方法,将“读、思、记、用”结合在一起来提高读书效率,这给我们研究阅读策略提供了最具体的操作指南。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读书“三到”,从看、听、思三个方面遵从品析阅读的特性,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品析阅读策略。张志公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倡“语文须从汉文字着手,过好字关、句关、篇章关,循序渐进。”“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训练要并进”,这也是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品析阅读策略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通过跟踪课堂,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品析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状况进行观察,我们发现:通过品析阅读策略的实施来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是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的。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品析字词句段,对策略的实施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就实施效率而言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1)对品析阅读教学策略的认识不全面。教师没有灵活而清晰的策略意识,策略实施比较盲目。(2)品析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目标不清,最常出现的问题有:将课文的学习陷入“讲意思”“说内容”的泥沼,教学生会的,不知道什么是学生不会的;品析内容选择凌乱无序;品析点选择很多,结果使学生蜻蜓点水,收获甚微;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势,“指挥棒”下的品析阅读活动扼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3)品析阅读教学策略年级段特征体现不明确。因为策略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哪些策略要分清年级段来重点采用的,哪些策略在不同的年级段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使品析阅读教学的有序化也需要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探索。

二、品析阅读教学策略的目标指向

品析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的学习,它是一个心脑并用的思维活动过程,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那种简单的解词析句会扼杀学生去探究语言的乐趣和兴趣。在品析阅读中小学生所获得的,除了对语言的理解,还有语感的丰富,思维活动的发展,阅读能力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培植,认识世界能力的逐步完善,个性的塑造等,这些都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因此,品析阅读教学要把让学生享受到语言学习的快乐、获取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去研究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品析阅读教学策略的基本常式

品析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是以“读、思、练”三步作为学生活动环节为基本框架。针对不同的文章体裁和不同的学生已知状态,三个步骤的侧重可以有所不同。

第一步:读,是品析阅读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此环节主要训练学生能流利、准确地读,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和积累词语、重点句子的习惯,并能逐步学会主动去思考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二步:思,是品析阅读教学实施的核心,是学生针对不同文本获得信息加工的中心环节。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知状态,在“导思”中帮助学生获取 “主问题”,逐步获得能力上的发展。

第三步:练,这个环节是阅读后的整理阶段。此环节要求教师对照阅读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内化的成果,或者拓展学生的阅读感知,一般可以用填空、小练笔、推荐阅读、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

品析阅读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和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解读教材入手,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入手,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必定会达到得心应手的水准。

(编辑:陈岑)

第五篇:《黄继光》教学设计(品词析句)

《黄继光》教学设计

高新区银杏小学 张 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感受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理解,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清明导入

2、抗美援朝战争时代背景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正当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之际,觊觎中国已久的美帝国主义又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我们的邻国——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试想,破碎的山河刚刚旧貌换新颜,胜利的果实刚刚交给人民,我们岂能容忍他人的再度践踏!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今天咱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战斗英雄,他叫黄继光(出示课题)。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黄继光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老师相信:只要你也用心去读,一定也会有所感悟。

3、播放影视视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1/4

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

2、检查字词情况。A、检查生字的读音。B、强调字形。C、理解字词。

3、检查指导读课文。

4、学生练读课文。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黄继光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去体会。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黄继光语言、行动、神态的语句品读,体会品质)

教师提问:黄继光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预设:

(1)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先指导指导朗读黄继光和指导员的对话,读出黄继光的坚定和充满信心;此时他的心情怎样?(愤怒地注视),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他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请战)的?[指导理解“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上级命令黎明前夺下597.9高地、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如果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山头也会全部丢失”]在这种情况下,黄继光心里会想些什么?[体会黄继光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2)黄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2/4

先指导学生理解“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体会黄继光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前进的。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他的前进是多么不容易啊!)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的?[一个战友牺牲,一个战友负伤,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而且又身负重伤时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起来的;肩上腿上都负了伤;]说明了什么?[顽强]再指导读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导读;理解“突然”,再读;

他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肩上腿上都负了伤;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请读这句话,要求读出当时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读出对黄继光的敬佩之情。”

(4)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导读;再读;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引导学生想象又站起来是多么困难。)(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

这时,黄继光想到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全班齐读第11段末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指导学生看插图,体会黄继光的顽强,想象这时战士们的行动:战士们会趁势冲上来。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惊天动地、像海涛一样冲向敌人”。

黄继光的精神鼓舞了大家,消灭了全部敌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精神?

3/4

课件: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带着这种感情读5——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他的光辉形象,闪耀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灿烂光辉。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请出声有感情的读课文吧。

4/4

下载《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去年的树》教学过程及后品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社教学过程探讨(汇编)

    小学品社教学过程探讨 王吉所谓"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教学规律。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但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动。那么怎样......

    语言品析五步法

    语言品析五步法 五步法的内容:语言赏析五步教学法:选择技巧、明确效果、回归文本、思考作用、注重表述 运用修辞的表述方式: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等)+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强......

    品析感悟,个性解读

    品析感悟,个性解读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秋思》是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本组课文围绕“乡思”这个话题编排课文,“家乡”在游......

    品词析句悟文本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qq.com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

    句子的品析(精选5篇)

    句子的品析(教案) 授课人:北京一五四中学 杨薇 一、教学目的: 阅读记叙文,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学习品析句子、规范答题的方法 提高对语言的审美、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散步》朗读体验性教学案例品析

    ◎张胜和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散文。在朴实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亲情、人性、生命等人间之美的颂扬和深思,这或许正是其两度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

    品词析句味无穷

    江苏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 朱 唯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需要品味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欣赏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