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及它们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过程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水、燃烧匙、火柴、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我这里有几瓶氧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氧气的性质。
新课推进:
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想一想:
1、氧气有味吗?
2、为什么到高原地区会出现缺氧的情况?
3、水中的鱼靠什么生存,它不需要氧气麽?氧气它能溶解在水中么?它的溶解性如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氧气
→
液氧
→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撑燃烧。
2、化学性质: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果复燃则为氧气。
既然氧气能够支持燃烧,那我们再燃烧点其它物质试试?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在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瓶中水的作用是什么?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它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害的气体,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演示】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发红光、放热
在氧气中发白光、放热 文字表达式: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怎样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说明了说明?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演示】实验2-4 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1、为什么要在瓶中加少量水,它的作用是什么?可以换成细沙么?
2、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等火柴燃一段时间再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回答:
1、防止熔融的四氧化三铁掉落瓶底使瓶底炸裂。可以换成细沙
2、引燃
3、以免火柴消耗氧气
通过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李燃烧比空气里面燃烧要剧烈。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里面燃烧实际上是跟空气里面的氧气发生反应。【讨论】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三个反应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变化,以及三个放映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
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如:A+B →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像燃烧这样发光发热,有些反应进行得慢,这种反应我们把它称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的呼吸,铁生锈,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等。小结:
课后练习处理: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如:A+B →AB 氧化反应: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缓慢氧化)
作业布置:练习与应用1、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许多实验,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做实验,所以我就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配合使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描述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有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硫、碳、铁及它们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并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过程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水、燃烧匙、火柴、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我这里有几瓶氧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氧气的性质。
新课推进:
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想一想:
1、氧气有味吗?
2、为什么到高原地区会出现缺氧的情况?
3、水中的鱼靠什么生存,它不需要氧气麽?氧气它能溶解在水中么?它的溶解性如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氧气
→
液氧
→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撑燃烧。
2、化学性质: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果复燃则为氧气。既然氧气能够支持燃烧,那我们再燃烧点其它物质试试?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在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瓶中水的作用是什么?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它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害的气体,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演示】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发红光、放热
在氧气中发白光、放热 文字表达式: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怎样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说明了说明?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演示】实验2-4 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1、为什么要在瓶中加少量水,它的作用是什么?可以换成细沙么?
2、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等火柴燃一段时间再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回答:
1、防止熔融的四氧化三铁掉落瓶底使瓶底炸裂。可以换成细沙
2、引燃
3、以免火柴消耗氧气
通过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李燃烧比空气里面燃烧要剧烈。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里面燃烧实际上是跟空气里面的氧气发生反应。【讨论】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三个反应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变化,以及三个放映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
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如:A+B →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像燃烧这样发光发热,有些反应进行得慢,这种反应我们把它称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的呼吸,铁生锈,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等。
小结:
由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所得并反馈问题。
课后练习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习题P36一至五题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如:A+B →AB 氧化反应: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缓慢氧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许多实验,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做实验,所以我就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配合使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描述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有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启后:为第六单元中《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用途,能用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氧气;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会取用固体药品、知道固体加热的方法。液体的取用。通过其它学科及前面知识的学习,对氧气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在化学实验室里用什么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实验和常见仪器的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设计思想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考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倾听、分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带铁夹)、脱脂棉、酒精灯、集气瓶、水槽(四套)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现在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室制备氧气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教
师:很好,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下相应的文字表达式。(学生板演加以评价)
制备气体需要实验装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制备气体的装置分成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下面就共同看看我们实验室中有哪些装置!
提 问:前四种装置与最后一种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前面四种没有酒精灯加热,最后一种酒精灯加热 教 师:对了,我们根据这样的不同,将发生装置分成两大类:固热不加热型、固固加热型。其实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我们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思考下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教 师:对了,我们在选择发生装置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接着看收集装置!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考虑的是气体的溶解性和气体的密度
教 师:是的,排水法适用的是不易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的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这是我们介绍的制备气体的装置。
想一想:若以加热高锰酸钾为例来制备氧气,我们应当选择哪些实验装置呢?
学生回答:因为高锰酸钾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也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好的,今天我们就以高锰酸钾为例来看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具体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装置如图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重点讲解】: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3)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4)加热时先预热,再用外焰对着药品处集中加热。(5)试管内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6)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因为刚开始收集到的是空气)
(9)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3.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加热
(5)当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6)先把导管移出水面(7)再熄灭酒精灯
老师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引导学生利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记忆。
【提问】
(1)收集完氧气后,如何验满?(2)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4.验满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5.检验方法:
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学生分组实验:请按照以上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其为氧气。(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适时引导、指导实验操作)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第3课题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制备氧气,这一块的内容在今后的考试当中会多次出现,而且高锰酸钾制氧气也是初中化学实验考查必考的实验之一,所以这节课就是想学生能够动手做一下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经验不够,整个课堂的氛围不是非常活跃,今后在调动课堂氛围方面要继续努力!
这节课中,时间的分配上有些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时间用多了,使得学生实验的时间显得仓促了,这点要改进。学生分组实验中,我只安排了“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实验内容少了,应该多加些内容,比如氧气和铁丝反应、氧气和硫反应等。
总的来说还是要多学习多听课,汲取他人长处,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步!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 教学设计 宜良五中
理化组
安丽桃
一、教材分析
氧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两部分,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通过学习前一个课题空气,学生们已初步认识了氧气这一物质,这为本节课深入学习氧气的性质积累了感性经验。另外,本课题为以后学习氧气的制取,研究物质的性质提供了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在讲课前收集好四瓶氧气,教师扮演魔法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魔法实验,包括了氧气与硫、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这里简单的角色扮演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第二个环节:实验揭秘,认识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想到,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纯氧中)预热(或燃烧)前并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在观察它们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
。。。。演示实验(这部分有点乱,学习他的教学意图就行)。经过实验探究,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的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第三个环节:得出结论,自主学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1)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课件展示(小结)经过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第四个环节:小结归纳,知识升华
本节课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本节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质疑释疑,探索创新
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1.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2.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有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通过讨论与交流,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