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小策略
识字教学小策略
<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为了既有利于提早阅读,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二年级教材仍遵循识、写分步,多认少写的原则。所以本学期的识字教学自然是重中之重,当然,要想让孩子在轻松自由中养成独立识字的好习惯,我认为,这就是对我们老师的一种挑战,老师就必须发挥创造性,必须设计出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于是呼,我斗胆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立足课堂,提高识字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三方面来学习生字。首先,在孩子能熟练的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孩子组词,即扩词记忆法。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至少五分钟),让他们独立完成扩词任务,每人至少三个以上的组词任务,包括一个四字词语,可以借助生字卡片,也可以借助字典,或是书本当中(课外阅读书中),都可以识记,在一定的时间内说一说、比一比,看谁说的多,说的好,及时奖励孩子一个笑脸,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高了识记字词的能力!
其次,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为了更好地理解识记字词,让孩子尝试在众多词组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句子,比一比,谁的句子说得通顺、完整、具体,甚至更加生动!给予及时鼓励(送一个笑脸)。这样训练后,孩子不仅能更好地记住这些字词,而且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储存记忆效果。
为了孩子能牢固于心间,在课上,给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展示机会,交流的机会,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笔画”等方法。也可以广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字形,如“猜字谜”、“编故事”、“编顺口溜”、“编儿歌”等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最适合用哪种办法。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一会儿,课堂气氛会掀起一个高潮。
最后,用游戏法,检查巩固课堂效果。
课堂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检查学生课堂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如把生字卡做成果实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苹果”的游戏吸引学生,开火车法,谁读对了,摘给谁,最后看哪列火车摘得多,即那组胜利。也常用“找朋友”等方式,或要求学生找正确读音,或要求学生找正确部件,或要求学生找出正确的组词,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来强化记忆效果。
如何指导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乃至美观,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教师注重加强指导示范,加强练习与评改,收效也很大。
在指导示范时,教师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并加强示范引路。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要求学生写字时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重视写字的评改环节。除当堂进行作业评改,经常组织开展写字竞赛、评展活动,学生练习写字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象模象样的练起了书法。
(二)、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渠道
1.无处不在有字识,无时无刻不在识字中。
首先在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还有在班级的专栏中设计了“汉字百花园”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时时在识字,处处在学习。
2.识字大行动,开展于学校、家庭、社会实践中。
利用家长会,大力宣传识字教学方法,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识字无处不在。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看电视、书报时有意识的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并鼓励学生记写生字,主动记忆,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自创自编识字顺口溜,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也在识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在课外阅读中,比赛谁在书中认识的字最多,谁读会的词语最多,记录下来并制成识字小报。
由此,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识字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书本渗透到社会生活,有效的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策略
酒泉市北关小学 周燕玲
语文教学的练习应该是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的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练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发展自己。《成吉思汗》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了解了鹰一次又一次地打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而成吉思汗的心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还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读一读,读出你的这种感受。生1读词语:打掉 俯冲 撞掉 撞翻 飞扑 扑掉
师:它的动作为什么一次比一次猛烈呢?同学们,如果你此时就是那只鹰,你想象一下它会是怎样想的?
生2:如果我是那只鹰,我心里想:“主人,那水有毒,不能喝!” 生3:如果我就是那只鹰,当看到主人第二次接水时,我心里想:“主人哪,你为什么不听呢?那水不能喝,快倒了”。我读一下这一句: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生4:如果此时我就是那只鹰,我看到主人第四次接水时,我心里会想:“主人呀,你难道真的不要命了,那水真的有毒。”
生5:主人啊!只要能救下你,我愿意你拧断我的脖子
生6:主人,我一定要救下你,以后遇到事情一定要多想一想 师:说得好,谁来读一读这句。
生7读: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里的杯子。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鹰呢? 生8:忠诚。
生9:忠心耿耿。
师:那怎么读这四句呢?请同学们先自渎。生自读。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心情一次比一次着急。我们也来像他一样读。生齐读。
(评析:读中练思。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苍鹰的心情时,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鹰碰掉杯子的语句,此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合理想象,让学生站在鹰的角度去想去体验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想象出鹰的心理活动,体会到鹰的忠诚和成吉思汗的冲动,为后面成吉思汗的懊悔不已作了厚重的铺垫。这样在读中练思,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点拨者:点在难点处,导在疑点处,解在错误处,使学生豁然开朗,学生真正成了课
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真正落实。《成吉思汗和鹰》教学片段二
师:当他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时,成吉思汗犯意识到自己犯了不能挽回的错误时,联系上下文说说他失去了什么? 生1:他失去了一个亲密的伙伴。生2:他失去了一个勇士。生3:他失去了一个向导。
师:此时成吉思汗也认识到了自己杀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是杀了一只什么样的鹰呢?(联系全文)生1:救了自己命的鹰 生2:能干的鹰
生3:训练有素的鹰 生4:本领高强的鹰 生5:忠心的鹰 „„
师:如果把鹰看作是自己的朋友,那么成吉思汗杀了自己怎样的朋友? 生1:亲密的朋友 生2:宠爱的朋友 生3:忠实的朋友
生4:宁肯为自己去死的朋友......(评析:读中练说。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当成吉思汗知道自己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引导学生说出他失去了什么?他杀去的仅仅是一只宠鹰吗?他杀去了什么样的朋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作品中的内涵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蕴涵,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把课本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还说出了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成吉思汗》教学片段三
师过渡:盛怒之下的成吉思汗把忠诚的鹰杀了,当他明白真相后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段,勾画出表示成吉思汗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的词句。生默读勾画。
师:你勾了那些表示成吉思汗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的词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勾画了“愣住”、“呆呆”。我体会出成吉思汗很后悔,很难过。生2:我勾了“懊悔不已”,我体会出成吉思汗杀死了宠鹰,自恨不该这么做。生3:我勾了“小心翼翼”,我体会出它进一步表现出成吉思汗的懊悔不已。师:你们体会得真好,谁来两段连起来读读一读,要读出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我们也来学习他读一读。生齐读。
(评析:读中练情。在进行最后两段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默读勾画表现成吉思汗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再谈自己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去体验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此基础上读出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这样更有利于深入地
理解课文内容,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中人角色对话。让学生的情感与成吉思汗的情感融为一体,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
第三篇:小析语文教学备课的策略论文
一、认真研读教材,尊重文本
(一)研读教材,品味语言认真研读教材,要把研究的点集中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中小学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有其独特的存在理由,培育和提升学生正确地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素养,这重任是其他课程承担不了的,这也构成了语文课程的质的规定性。如果教师想上课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先自己好好品味语言,这样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二)熟读教材,烂熟于心备课时,教师要对教材烂熟于心,最好能熟读成诵,如此学生对每一处文字的解读,教师都能迅速捕捉,甚至学生对文句理解上一点细微的错误,都能敏锐地觉察到,从而帮助学生上下勾连,正确解读文本。
(三)细读教材,全面把握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读,越细越好,越全面越好。这样无论学生分析课文的那一处文字,教师都能帮助学生走向深入。
(四)研读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需要大量研究和课文相关的材料。对文本解读的文章,创作背景知识,相关文艺批评著作等,都可做阅读的资料,这些知识很多时候会使课堂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变得厚重而丰盈。
二、备教学方式,凸显学科特点
了解教材内容,如何将自己的感悟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内化成学生的精神素养,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合一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相当严重。这种思维方式典型特征就是极端化,即提倡新的就极力排斥否定旧的。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强势介入,传统的讲授法遭到冷遇。一线教师常常努力追求少讲乃至不讲而让学生交流活动。他们迷信老师讲多了就是“教师中心论”。事实上,专家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并非适切所有学科的任一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事实上只是横跨在所有学科间的公共方式,无法体现各个学科自身对教学方式的应有规定性,如若不顾语文学科的自身特性,不顾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一味地崇尚张扬“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语文教学定然是非常盲目的。语文教学方式失策失当,除了由于我们传统积习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对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必要的学理认知。公允的讲,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语文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等等,上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优缺点,都有各自最佳的使用情境。关键要看这个方式用在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用在什么样的学生上。
三、备课时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尺度
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如果对所述事项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对采访者的要求没有认真地准备,到时可能会出现尴尬的冷场局面。课堂上有时也如记者招待会,思维活跃的学生就是记者招待会上的记者,老师就是那新闻发言人。学生能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步骤。他们的提问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课堂质疑变为教学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及时点拨,点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形成有价值的生成,演绎课堂的精彩。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学习心理来研究文本,多几套预设方案,以应对学生生成。语文教学开放性强,学生思维也经常旁逸斜出,当意外不期而遇,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质疑,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慧眼识别,灵活调整预设,因疑讨论、对话、揣摩,使其成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巧妙引导,深入挖掘学生的质疑,学生往往能欣赏到文本顶峰上的无限风光,领悟文本主旨。课堂教学将充满鲜活与灵动。
此外,备课时把握好教师讲与学生阅读的尺度、独立备课和团结协作的尺度、短期备课与提前备课的尺度等,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把握好各种关系,以成就语文课的精彩。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小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小策略
一、快乐体验---形式多样的分享合作
在讲解西气东输工程时,以图片展示我国某发电厂烟囱“亚洲第一爆”,让学生谈谈爆破的原因(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让后用图片中数据展示煤炭发电与天然气发电对大气污染程度的差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使用天然气的优点,结合家里改用天然气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这种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快乐体验,分享小组成员的体验,树立正确资源观有较大帮助,同时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善用谚语、谜语教学,增强教学趣味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技能激发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如讲中国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引用“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为导语,言简意赅,切入主题。
用谜语来导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讲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时,设置谜语让学生来猜是哪个城市,如双喜临门(重庆)、一根棉线长几里(长沙),夏天穿棉袄(武汉),两个胖子(合肥)等。等学生猜完后,总结这些城市分布特点,就可以进入主题学习了。
三、运用“4w”提成效
“4w”(where,what,why,how)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教学“巴西”一课中,引导学生构建:where---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what---拉美的人种和文化、热带雨林出现危机;why---殖民统治、原始迁移农业的结果;how---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通过回答“4w”,已经直接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加强了地理思维培养。
其实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更能让我学习到更多的地理教学的策略,丰富教学方法,开拓更多教学的新思路,受益匪浅。
第五篇:浅谈小古文教学意义和策略
摘要】文言文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小古文教学是新要求,似乎更是教学研究的“死角”,更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教学意义和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古文特点 意义 策略
(一)小古文含义
一、小古文概述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相对于现代文来说,古代人写文章用的文字,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简言之就是古文,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小古文即小学阶段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
(二)小古文特点
我国古代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所学习和专研的都是“四书、五经”,人们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也就越来越难懂了。虽是深奥难懂,但沿袭下来的重要典籍大多还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小古文也是继承了古代文言的特征,归纳为以下特点:
1.篇幅短小
新课程选入了古文是一种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辨日》都是百字的小古文,从内容看,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所选文章也是相对简单的。
2.字义难懂
自古以来,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古时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直被沿用。如今有些字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因此,字义深奥难懂,对于知识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多朗读,多体会。
3.含义深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小古文虽都是篇幅短小、文言简练的文章,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毋庸置疑的。《杨氏之子》,只有51个字,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一位名叫孔君平的人来杨家拜访,父亲不在,杨氏的儿子接待了他。在面对孔君平的调侃,杨氏子是应对有佳,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不仅委婉地回答了,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而且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本文表面是在夸赞杨氏子的聪慧,更深的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经过思考,既不能失礼,也不能胡乱应对。这包含在文章中的深刻道理需要细细体会。
(三)小古文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文言文是古代历史中通用的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了解古代文化,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
现代社会中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初中和高中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在所有课文中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小古文在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中应该处于启蒙阶段。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记诵积累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是为中学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古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小古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能使学生感受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
1.传神的字眼
古人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伯牙绝弦》中的“善”就是全文的字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一个“善”字完全表达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在词汇上变化不是很大,很多词都是现代文迁移过来的,但句式有较大的特殊性,值得让小学生有初步的感知,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样的句式,只要思维中有句式的雏形,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阶段的几篇古文中,有以下几种简单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3.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通过小古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极富个性的对话。《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想调侃他,就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同属一家,杨氏儿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也了解了古代人生活中的趣事。对话中看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极富个性。
(二)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文化的承传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理清、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先弄清它的载体本身。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通过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古文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学弈》一文讲述了关于学下棋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奕秋这个棋艺高超的人,通过课外拓展,我还可以去了解古代的棋文化。棋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棋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开发智慧,锻炼人的思维,提高民族智力水平的综合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次我们还可以知道下棋要讲礼节,“棋道虽小,棋品最尊”,棋风要正,这与做人一样,“棋如人生”。
(三)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古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能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且文言文语言优美,韵律工整,音调和谐,经常诵读,能培养语感。文言文由于时代和思想的隔阂,学生理解起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文言文又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选入教科书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具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形式上美的因素,而且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内容上美的因素。学生诵读这些文言文,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时代意义》)
三、小古文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小古文具有篇幅短小、字义难懂、含义深刻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读—读文—读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徐惊尘《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1.读通文本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这也是课堂的第一环节。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扫除字词障碍。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字音甚至已经消失了。比如《学弈》一课中的“弓缴”的“缴”字,在这儿它就读zhuó,这个字音比较少见。《伯牙绝弦》中出现的语气词“兮”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在学生初读古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音,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
第二步,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且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以《学弈》为例,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在“之”后面要停顿,要是生硬地停顿只会破坏文言美感,正确的读法是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 “使——弈秋——诲——二人弈”,声音延长时要稍轻,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从效果来看,教师的范读对于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的。
第三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读熟。之前两步的朗读,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可采用学生自读、指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香古色,达到“形似”。2.读懂文义
这里的“读”要求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文章的含义,把原先不理解的地方弄懂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属于课堂的中间环节。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就要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小古文篇幅短小,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蕴涵的意义和思想感情。
《学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把古文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想办法读懂古文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句子)“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生:这句话是……的意思,我是根据译文知道的。
师:译文是理解古文的一根很好的小拐棍儿。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这种高超的棋艺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个读→齐读
(教师在这让学生朗读了句子,在知道句子的含义后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句义,且有自己的体会和情感投入。)学生各自读课文,理解句义。教师再提出难点进行集体释义。师:同学们,古文的意思你们也都读懂了吗?那谁愿意把这篇古文从头到尾再来读一读?(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进行充分地、自由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助于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
3.读出韵味
学生在“读通”环节的朗读只是一种“形似”,是对教师的模仿。而此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来读,就是一种“神似”了。本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结尾处。本环节的朗读,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味情感、感悟意境是主要目的。
(二)问—问难—问明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使教学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高永娟《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教学效益》)针对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提问。
1.一问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针对学生思维而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句段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这一问就应是对学生有疑难的词或句子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解决学生的困难。
《学弈》教学片段:……
学生各自读文言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标出问号。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都找到了一些小问号,这样吧,先前后位四个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惑。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我们再一起解决。师: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还有哪些疑惑没有解决?(教师并不是直接问是否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提出来,而是让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来的问题肯定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指导的,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鸿鹄是什么意思?
生:通过译文对照原文知道的。师: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师:还有不懂的词吗?
生:“弓缴”的“缴”是什么意思?师:没有知道的?这个词在现代文中已经不太常用,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这是老师查的资料(出示)“缴”是有丝绳的箭,那你知道援弓缴是什么意思吗?
……
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
师:“为”通“唯”,只的意思…… 生:为弈秋之为听的为是什么意思?师:现在我们都来看大屏幕,谁能不借助译文准确说出古文的意思?读一句古文说一句译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跟你们的理解是不是一样。
(教师的提问一步步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有提升,学生就会投入课堂,学到的就更多,课堂效率就更高。)
2.二问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有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小古文的故事性较强,叙述性较明显,句子的意思也难理解。所以在理解了每个句子的含义后,就要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必要的概括、归纳。这部分的提问又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些是在读通课文时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有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第二层,主要对文章主旨的提问。该环节一般设置在课堂的高潮期,让学生不但能从小古文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主要是问“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或“学习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类似这样的提问就是对学生情感的挖掘,把从对内容的概括提升到对蕴涵的意义的认知,这又是课堂的一种升华。
3.三问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道理等的认知。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名言便通过文言文这种载体代代相传下来,这些名言对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学生仍有激励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特点,加强文言文教学,进而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源自文言文,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思考面会更宽,体会也会更深。
如《学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是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你默读古文,想想它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
师:对,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那就将一事无成,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体会?(学生交流)
(这几问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想想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直接从文本发问,学生能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挖掘出文本中包含的意义。后一问联系学习、生活来谈体会,将文本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更能学有所得。)
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点评和引导。
(三)析—析理—析透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是故事性较强的,教师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抓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字、词、句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所分析的字、词、句一定是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而且并不只是讲解这些词句的意思,还要分析隐藏在其中的秘密。
《伯牙绝弦》案例分析:
本篇文言文中主要是阐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与一般朋友的友情是有区别的,那如何讲解其中的道理呢,我们就可以抓住三个句子: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三个句子中也有关键的字词。
第一句中抓“善”字,“善”的意思是擅长,但在文章中仅仅是表达这个意思吗?肯定不是。“善”字是伯牙与子期之间心灵相通的见证。伯牙弹的琴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善鼓琴只是相对于子期善听而言的,换做其他人,伯牙就不会善鼓琴了,或者说,其他人弹的琴子期也领会不了当中的心意了。所以,两个“善”字写出了伯牙与子期的心领神会,是相呼应的。
第二句中“志在高山”对“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对“洋洋兮若江河”。句子的意思是伯牙心里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子期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解释到这还只是表面的释义,要分析到子期为什么赞叹那是巍峨的泰山,而不是普通的山,赞叹那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而不是一般的江河?那是因为子期已经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伯牙的了解已经到达了极致,伯牙内心想的,子期定能知道,其他人是明白不了,理解不了的。
第三句中要抓住“所”和“必”。“所”表示所有的、全部的,“必”表示一定、必定。也就是说伯牙所有想到的,子期必定会领会到所有。伯牙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拨弦,子期都能领会他的意思,这包括伯牙所有的一切,表明两个人已经融为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才是知音的最高境界。教师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今社会中或自古以来,还有像他们两个这样的朋友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谊是超脱其他的友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
四、思考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就小古文的特点谈谈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总结。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策略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实际操作还需要精讲精练,有重点,有分别,有层次地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