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语文教学数字化策略初探
课堂教学数字化策略初探
摘要:教育教学数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将课堂教学的资源和过程数字化,是21世纪的教师应对教育教学数字化的具体策略。关键词:数字化;课堂教学;策略;能力。
21世纪开头这十几年,科学技术进步之快和网络产业发展之迅猛,让人惊叹不已,以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是让人应接不暇:一些老教师还沉浸在一支粉笔一张嘴就可以把课上得很精彩的幸福里时,电化教室、多媒体教室、PPT、电子白板、校校通、班班通等已更替几番,伴随着好奇、争议与怀疑,云平台、云端课堂、数字教室、智慧校园等概念又开始充盈着人们的视野,更为新潮的是北京小学走读部实验班的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老师一起实现教学互动。从此,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把我国的教育教学带进了以“互联课堂”、“一对一教学”、“电子书包”为关键词的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教学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它给教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使得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甚至教学体制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条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观念要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数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教师,如何应对教育教学数字化呢?从总体上来说,长远上来看,转变教育教学新理念,把握数字时代教学与学习理论,强化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识,在实践中,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及网络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增强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育和教学能力,是迎接教育教学数字化时代挑战的总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进行数字化教学,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进行数字化,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具体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获取作用,搜寻到所需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学习者发现所需信息,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与前提。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学校校园网络环境下,利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库或著名教育资源库镜像,学习者可以从中查找或搜寻到所需的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扩大自己的视野。例如在教学课文《大熊猫》前,教师指导学生上“baidu”或“google”,搜集了大熊猫的各种相关资料,有介绍外形特征的、有生活习性的、有进食特点的;有介绍现存数量的,有分布地区的;还有介绍最新消息的:送给台湾的熊猫宝宝与奥运熊猫宝宝的图片与名字„„师生整合这些资料,专门制作了一个《大熊猫》学习网站。网络资源上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绚丽的色彩,使学生“胃口大开”,尽情网上冲浪,领略海量的网络资源。培养了学生广揽资源习惯,锻炼了他们收集、筛选、组合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创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呈现作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按照一定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网络课件开发和教师备课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是教师的资源,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它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范例,教师要将它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得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调用素材,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呈现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导入环节,利用网络资源,如:图片、动画、视频等,以刺激学生感官,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在八年级下期语文教学中,要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新课,可以先呈现网络视频《氢弹试爆》,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接着提问:原子弹、氢弹试爆应选在什么样地方?点明氢弹试爆的地方是罗布泊(板书:罗布泊)。教师再解题:同学们,“罗布泊”的“泊”是什么部首?说明它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板书:湖)“罗布”在维吾尔语中是“多水汇集”的意思。据考证,在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当年张骞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他的眼帘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罗布泊时说:罗布泊像座仙湖。(板书:仙)但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它却成了塔克拉玛干(进去了出不来)沙漠一部分,成了刚才视频氢弹试爆的地方。这说明罗布泊已经怎样了?(板书:消逝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仙湖?它是如何消逝的?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走近吴岗先生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这样的引入,我们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在初中语文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教学难点是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文中的“弧线”、“眼花缭乱”、“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学生没有见过斑羚飞渡的场面是很难理解这些语句的,所以如何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就尤为关键,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摹拟当时险要的地理环境和斑羚飞渡的过程中的关键动作:半大斑羚——跃→跳→蹬→再跳→落→生;老斑羚——勾→蹿→坠→死,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斑羚飞渡的意思。
三、巧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研究作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数字化实验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平台,传感器采集实验量,形成模拟电信号,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各种电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usb等接口输入计算机,再由应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以多种形式实时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它能够直接将测得的实验量以数据表格、坐标图像等形式呈现,具有可视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将传感器、计算机与传统的实验仪器结合,是传统实验方法的发展和数据处理的科学化,呈现的是真实的实验,数据处理上更严谨、规范。巧妙将这一系统运用到课堂教学上,使实验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传统的实验是学生拿两只弹簧秤互相拉,同时观察两只弹簧秤的示数的关系,可是做实验的时候,学生看到左面弹簧秤的示数就看不到右面的示数,由于器材的限制根本无法作到实时对应,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观测不能够深入、不能够细致。现在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下面是两个同学分别用数字实验系统做的两次实验,他们实验过程的电脑数据记录(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图象)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如图1,2,3)
学生可以对整个过程慢慢地分析:从数据图像中,学生们很容易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传统实验探究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记录数据、数据运算、绘制图像上,往往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探究,得出规律。数字化实验系统所用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快捷,数据采集器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数据全部记录并传送到电脑中,通过配套软件直接处理。实验中记录、计算、描点、作图的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数据进行探索、研究、推测结论。这样腾出更多的时间,便于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过程,探究自然规律,把学习、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妙用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交流通讯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多种通信机制与交流手段,为实现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师生可以借助Net Meeting、Internet Phone、ICQ、Email、Chat Room、QQ、BBS等网络通讯工具,与交互式电子白板形成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电脑等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数学课《年、月、日的认识》时,安排了“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这一环节:即在学生了解年、月、日的知识后,教师组织了一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上网搜查各种历史资料,并要求将其中涉及的年、月、日的知识巧妙地设成问题,用Power poin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然后把作品传递到交流区进行展示。通过交流区,学生可以浏览本教室与其他教室同学提交的作品,同时对提交的作品进行相互提问、解答(如协商、辩论、竞争、问题解决等)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学生协作学习的结果令人欣喜,有的组以探索未来为主题,提出“21世纪的第二个闰年是哪一年?”然后再介绍世界在这一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有的组以祖国的历史为主题,介绍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提出相关问题等等。再如,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为了帮助学生抓住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特征,掌握判断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教师利用交互电子白板设计了小小测量师、小小搬运工、小小绘图师三个游戏: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让三个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到白板前演示小组的研究成果。此时,交互白板不仅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也变成了学生形成概念、相互交流的工具。
五、借助计算机的各种工具平台,发挥现代学习工具的知识构建和创新功能,培养学生信息组织、意义建构、作品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老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在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过程中,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有很多:①文字处理工具,如Word、WPS等——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可以归纳或概括自己或学习伙伴的观察,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②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进行艺术创作。③信息浏览、搜索工具、网页开发工具——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网页制作的能力。④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设计了请同学为环保设计几句宣传标语这一小环节。在此小环节,学生先分组讨论设计标语,再交流,最后让学生将标语和与标语内容相适的图片制成PPT并用交互电子白板展示。再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软件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许多学生都用PowerPoint撰写研究报告,有的用WPS编辑电子小报,展示研究的成果。正是借助这些工具软件,才使学生的成果展示更加精彩纷呈。
六、应用数字化试题库,发挥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现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类型的试题库,学习者通过使用一些按照不同组题策略选出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做联机测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分析测试成绩,借助统计图表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例如,北京朝阳区多所中小学运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通过课堂答题功能将教师备选的练习或测试题目的答题结果的数据即时的进行相关图表显示,操作简单,并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即时收集和反馈。使老师能够即时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精准定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漏洞,实现教学的即时性学情诊断,还可以根据学情诊断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学生和家长通过查看个人数据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自己学习发展趋势,对学生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总之,利用数字化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数字化,是当今教育教学遭遇数字化“来袭”,Hold住课堂的具体策略。参考文献:
[1]张雪,迎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到来,[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1.08.15.[2]阅然,云课堂 iPad电子书包,教育信息化莫“浮云”,[N],深圳之窗,2012-09-27.[3]吴宗莲,优化信息技术环境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DB],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6]马成永,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互动性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 2013-03-08.[7]马如宇 卓敏,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技术装备,2010年第8期.[8]慧聪教育网,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DB],2011年10月13日,http://info.edu.hc360.com/2011/10/***4-2.html.
第二篇: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
朱幼菊
构成课堂的要素诸多,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氛围、教学提问、教学活动等,探究有效课堂策略也离不开这些要素。
一、巧妙取舍,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创生者”?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能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将教材作为例子,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对教材的处理,应紧扣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取舍、增删、组合等二度开发。如何取舍?我觉得应做到“三忌三宜”。
1.忌“一视同仁”,宜“另眼相待”。
对学生我们提倡要“一视同仁”,但对教材的处理,我们不需要“一视同仁”,不需要平均使用教学力量,相反要有所区别。
比方说,中高年级的文章比较长,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不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牵引。因此,教师就要用一双慧眼,寻找出文本的特殊点(特别的语言形式)、关键点、核心点,发现学生理解的疑难处、易错处,然后在这些地方用足时间、花够力气,重锤敲打,字斟句酌。而对非重点的地方,或是极易理解的语言则轻风拂过。这样区别对待,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击中要害”。
如一位教师指教《少年闰土》,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他抓住“语言”,舍弃了“外貌”与“动作”,重点“丰满”对细节的处理。对文中的四件事情,重点教学作者印象最深、多处提到的“看瓜刺猹”,对其它三件事情则是巧妙地通过引读,很自然地串连起来。这种“另眼相待”的做法,以抓重点带其它的方式,有利于长文短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法的迁移、运用、形成。
2.忌“循序渐进”,宜“整合变换”。
“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好教师善于将文本有机整合,巧妙将文本进行重组,给学生学习留下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创造性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投入极大的热情。
《军神》一课,文中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描写本身结合在一起,但一位老师执教时却从逐一研读两个人物,先从刘伯承的动作神情体会其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然后从沃克医生的表现,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深入感受刘伯承的品质,实现了言意兼得之效。
3.忌“固步自封”,宜“适时拓展”。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适时适量补充课外资料,会丰富学生浅薄的认知,疏通学生阻塞的思维,升华学生淡漠的情感,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拓展教学资源,一要适量,避免喧宾夺主,弱化对文本的感悟;二要适时,避免先入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二、有机整合,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事倍功半。
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四关注”:
关注语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尤其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特点,着眼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学习方法的引领。
关注年段教学要求。小学各个年段都要阅读、习作教学,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作兴趣,养成有效的阅读、习作习惯,提高其阅读、习作的能力。但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有不同,呈螺旋上升。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关注年段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基础相联系。
关注单元导读的指导思想。单元导读既是对本单元主题的提炼,又是对单元训练重点的高度概括。关注导读,树立整体意识,有利于系统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关注课后的练习。练习是编者对课文教学价值的体现,它能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暗示教学方法和思路,可以说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三、开启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开启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活动保持互动、对话的状态。
1.变多问为一问,删繁就简,凸显思维的多元性。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我们应该力戒“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一类不经过学生思考便能脱口而出、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力戒哪些将文本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如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并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一节实效性强的语文课,特别是阅读教学课,往往可根据文本的关键,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珍珠鸟》一课中描写珍珠鸟从胆小怕人到最后变得胆大了有好多个自然段,如果采取一段一段提问,学生可能很容易读“懂”文字内容。但这样肢解课文的提问,学起来似乎轻松自如,但实则照本宣科,无需思维,没有体验,缺少感悟,这样的“学”与“未学”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窦桂梅教学的时候,将这几段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一个覆盖面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大问题走进文本,自主阅读,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地方感悟、品味。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2.变直问为曲问,由浅入深,凸显思维的深刻性。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感到索然无味,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朱自清《春》时需要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提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字应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同学甚至可能无从思考。但如果我们不直接问,变换一个角度,“曲”问:“钻”字换成“长”字好不好?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钻”字用法之妙自然就理解了。
有效的提问,不是直接找到答案,得出结论。而应是触动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一般的教师会认为这句话太平常,不会为它停驻玩味,即使有人抓住这句话,可能就是直截了当的提问:“鼻子一酸”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就会贴标签似的来说结论,找答案。但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是这样执教的。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什么反应?什么感觉?什么滋味? 生:难受,难过。生:伤感、伤心。生:心里堵得慌。
师:“鼻子一酸”是这样复杂的感觉、滋味。可孩子们,这不对呀!“我”那么渴望买书,母亲也毫不犹豫地给了钱,拿到钱的“我”,应该是怎样的反应?
生:高兴。生:兴奋。生:激动。
师:对呀,应该是满心欢喜呀!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
男儿有泪不轻弹!作家梁晓声,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深藏在这“鼻子一酸”的细节中,唯有同样至情至性的王菘舟才能聚焦于此,品味揣摩出千番滋味在心头,然后通过巧妙的曲问:“鼻子一酸”是什么反应?什么滋味,再引领学生定格于此,放大于此,体验于此,接着进一步追问:本该是怎样的反应?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样,引导学生将停驻在文字表面的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辗转反侧,从灵魂的末梢打开作者心头的千千结。
3.变无问中寻问,由表及里,凸显思维的独特性。
听名师的课,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怎么没发现这个点?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招?的确,大师们上课常常会在常人“不屑一顾”的“词”上做文章,会在“不经意“的”上出彩,在寻常处寻问,在平常处创生,化平淡为生动,变腐朽为神奇。
《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这段文字初读平平淡淡,毫不起眼。但就是这样平淡无奇的一句话,王菘舟老师却抓抓其中的“宫殿”一词将教学演绎得如诗如画,师:孩子们,看到“宫殿”一词,你会作何种联想?这样的房子里可能会有什么?
生:这间宫殿式的房子里可能有名人字画,各种宝物、豪华地毯、精美沙发……
师:对,你能想到的它有,你们想不到的,它也有。然而,当这所房子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房子时,室内陈设是怎样的呢? 然后,师生在对比中将宫殿的“不简单”与周总理的“极其简单”朗读,从中自然感悟了周总理极其不简单的品质。
4.变重内容为重表达,由“意”为“言”,凸显思维的全面性。
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读懂“写什么”,以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更要知道学生读懂“怎么写”,感悟“为何这样写”,实践“这样写”。为此,教师教学中的提问要变重内容为重表达。如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江苏教师刘光祥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一课,在学生感受了姥姥的剪纸技术高超之后,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导语言形式上。
生:(读)“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很生动。生:很夸张。
师:从语言形式上,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读起来很爽快,流畅。
师:这样的语言,课文还有很多。找出来读一读,感受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学生自由读)
师:姥姥剪了那么多东西,同学们能不能学一学乡亲们赞叹赞叹?
生:你姥姥神了,剪龙像龙,剪蛇像蛇,剪只猴子能爬树,剪只小狗汪汪叫。……
四、突出主体,提高主动参与的实效性。
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身素质和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而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
具体来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参与就是要做到——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机”参与。
每节课至少有1/3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2/3过渡,压缩老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用的时间。
一节课中,应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尤其要给学生动脑思、动笔写的时间。这“写”要么是默读批注,要么是自主练笔。这样的自主学习,与新课标中倡导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髓吻合,与新课标中提出的“每天十分钟写”的新举措符合。
2.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情”参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这种激情的产生,与教师的情绪有关,也与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兴趣度有关。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
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对文本进行琐碎的分析,要有整体意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提供给学生较大范围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的地方,潜心会文。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个性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喜好也不同,如:
读的方面,性格内向者乐于默读,或者边读边圈点勾画;性格外向者善于通过读来领悟,来表达情感;也有的人习惯小声读,还有的同学习惯读读停停,想想读读。
思考的方面,有习惯边读边思考的,有习惯个人深思熟虑的,有习惯在书上写自己的只言片语的,还有想了一会儿就急不可待的与人交谈的。
因此,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命令学生“大声读”“齐读”,动辄来个“四人小组讨论”,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
3.给学生个性思维的舞台,有“效”参与。
学生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因此,要让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
设计有“广度”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力求覆盖面广,能够诱发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维的产生。如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提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地方时你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不同于一般老师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这样提问,有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文中一定藏有我们过去不曾想到的内容,会是哪些?这样提问,有助于唤醒学生情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观察不细致还是体验肤浅?这样阅读的时候就有助于情感的投入;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选择与自己经历、感受有关的内容,进行个性思考。
保证有“深度”的思考时间。
要保证思考的深度,教师就要营造静静的“场”——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像上述问题提出之后,武凤霞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留足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读书,或勾画,或批注,经过深思熟虑,学生个性的思考也形成了。
正因为学生读足了,思够了,捂透了,因此,交流的时候个性的思想就应运而生了。仅仅就是体味“飞蛾生命”这一节,学生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没想到。
A “只要我的手指稍微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一个“稍”字,说明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让我没想到。
B “但它挣扎着,极力震动双翅”飞蛾在作者的手中如此坚强不屈,只要有一口气就不放弃,这种精神让我没想到。
C 作者本来是要捉住飞蛾,但没想到最终放了它。
进行有“效度”的对话交流。
怎样的交流才会有效度?一是要真心期待,相信学生有个性思维的形成;二是要真诚倾听,欣赏学生个性思维的流淌;三是要真情宽容,允许学生的“童言稚语”,宽容学生的“旁逸斜出”、“节外生枝”,“阴差阳错”的感悟。这样的交流,学生才能无所顾忌,这样的交流,学生才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交流,才能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五、品味揣摩,凸显教学方法的语文味
有效教学的真谛,不仅在于学生的“学会”,更在于实现学生的“会学”。叶圣陶先生所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至理便在于学生要“学会学习”。因此,在给与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交给学生学习运用、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
——质疑促思。对于句中的关键点,教师可不直接提问,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其疑惑之处、矛盾之处、模糊之处、含蓄之处,然后自己去思考、探究。
——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来设身处地地想。
——对比感悟。人、景、物的变化,能够给人们视觉上、情感上造成强烈的反差。抓住这变化,让学生对比感悟,造成学生心里上的落差,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很快同步、融入。
——化虚为实。即将文中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简单的情节生动化。
——情景再现。将文中的话变成有声有色的画面,更容易带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补白想象、诵读体验、联系生活感悟„„这里不一一赘述。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用上这些感悟品味的方法,自然感悟语言、品味运用的能力就会逐渐形成,就能实现学习语言、习得运用的目标。
“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因此,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不断致力于有效的语文课堂的追求,“要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然后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高潮中不断地抚平、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效果”。
赞(1)| 评论(2)
第三篇:小班化教学课堂策略
小班化教学课堂策略
(一)所谓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较少班额(不超过30人)的教学班级之内,按照其特有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育形式。在课程设置上,它强调人文精神,重视统编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生活化、体验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新场景。
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主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从小班的特点出发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主体化参与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发展。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的。
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策略的制定,内容的确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在活动教学实践中,只研究和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切实富有主体性。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参与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发散性思维活动的锻炼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额少,教师不用担心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会预习。
(2)会提问。
(3)会讨论。
(4)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
(5)会反思。
二、合作化互动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动。
互动教学策略,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为打开师生交流的局面,教师想方设法改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教学交往的潜能。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进行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真正建立起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责任,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的。
(1)会组织。在实践中,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三.教育均等.充分.个性化落实策略。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传统大班额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弊端,在小班,人的主体性更能得到体现,人的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更能得到充分的培养。由于每班只有30人,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资源程度、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都大大提高。
班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变得更加精致,小班教室里专门配备与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优质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频率,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民主、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
单纯的人数减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各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为小班的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均等性、主体性、充分性和合作交往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让学生充分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沟通,培养学生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场所。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在智力类型、认知风格、性别与个性特征等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效果。此外,加强 对小组学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归纳,如何相互评估,如何参与集体竞争,如何调节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是在分组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掌握每组同学的学习状况,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小组学习。
综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活有序、散有点,思有创、学有趣的目的。
小班化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急切要求的教育,对小班化教学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加快专题研究探索的步伐,让小班化教学结出丰硕之果,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做贡献
其中第二章中“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明确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的要求:
1、要增强合作学习。提倡合作,是把同伴当作共同分享的朋友,以合作的态度在学习中共同探索。
2、合作学习要关注每一个。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理当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让学生不局限于以前的成绩和个人需求,更主动的学习。增强责任感,节约学习时间,为教师提供更多观察和评价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合作学习要强调参与性。参与的机会多,即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将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安排若干个可供小组同时学习,并用小组合作学习技术保障组内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4、合作学习要力求精致化。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学内容,合作时机,参与人员的选择,合作流程、信息反馈,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利用同伴间互动互助。
根据这四点要求,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自己还没能做到真正的小班化,尽管人数上已经是小班,但是小班所特有的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展现个性的方法以及富有实效积极多元的评价这些都还在探索中。在平时的备课中,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体悟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很多环节设计更多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要多研究文本,多研究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小班的优势。
第四篇:语文教学“数字化” “几何化”
语文教学“数字化” “几何化”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的发展速度及角度。当然,有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还要求教师必须采取良好的甚至优异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上课时视听注意力,思维的集中性和针对性。语文教学中注重于强调语言文字教学。一个由简单笔画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字形的教学到字符表示一定的意义的教学,不少老师会采用简单的书空,反复进行抄写、记忆,最后对意思来一个强化记忆,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什么意思;从“咿呀学语”的识字教学到“顺口成章”的作文教学,或许有些老师会把用自己的语言已组织而成为章篇的内容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学生则机械的“电脑复印”般地接受老师所传给的语言文字来学写,不能真正反映自己周围实际及自己思想的固定式文章。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富有兴趣地学会一定的技术技能并加以应用,领会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联系实际加以巩固,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成为被动成份较多而主观意识、积极思维缺乏的情况下接受老师所供给的内容,必须强调有高素质的老师,且强调老师应有适应时代的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必须在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中求新,探求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找出一定的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主动性、思维性、想象性都较强的学习。如语文知识的教学,可以把语文教学方法与数学的有关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新的发展,达到语文教学方法方面实现“数字化”、“几何化”的可喜景象。
—、语文中的识字教学与数学中的数字教学结合,使语言文字教学“数字化”。
针对目前的教学的普遍状况来看,小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技术技能、能力是由老师的教而得到的。老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将预期确定的教育信息传送给学生,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进行加工贮存,成为自己的内容。
就语文中的识字教学法来说,老师往往采取先认读字音再通过部件分析、书空来记忆字形,最后举例理解字义的一套死板的识字规律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虽然使学生固定地按一定顺序掌握了生字,但它明显地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约束了学生思维上的发散性、深刻性。这样,就必然要求产生一种新的识字教学方法来克服这一不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会发现,学生对认识数字比较容易,简单的数间加、减、乘、除更可谓小菜一碟,利用这一优势,将它恰当地引进到语文识字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参插一些数字气息,从而在脑中形成识字形同识数和数间的加减乘除。
如我们教学生字“众”时,我们可以教给以下的内容:一人不多单个儿,二人变从人加人,三人鼎立人上从在下,一层一层人真多。这样一来,既教学组字规律又理解了字义,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会将如此方法应用到其他品字型的字的认识中去。又如数笔画,注意教给数笔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字的笔画,在数由几个基本字组织的字时,可作简单地相加,便得出字的笔画数。例如数“哈”,“口”字3画,“人”字2画,3+2+1+3=9,“哈”字有9画。这样数笔画训练,使一项靠书空完成的复杂工作变得简洁明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二、发展学生的图形,立体形般的平面形象思维和空间立体思维,巧妙地使语言文字记忆富有“几何化”。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时除比喻句、对比句等句外,较少用到形象思维和立体思维。在记忆文章时,较多的学生采用的是一字一句的重现,不附加其他的思维想象,有似机械记忆、机械地“电脑复印”完成。而在几何教学中,一些文字的算述会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出某种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形象,从而相应地显现出与图形相关的公式及相关联的数字。如果将几何教学中出现的这种效应引用到语文教学中,会使语言文字的教学不至于造成单一枯燥的死板记忆。而变成一种似接受各种图形,多类立体形的富有变化的文字记忆。如在理解记忆记叙类文章时,头脑中形成似在放一幕幕电影;在理解记忆议论类文章时,脑子里形成好像正在倾听一场辩论会,等等。学生一旦形成此类学习方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将变得富有色彩及动态,使语文的彩色画变成动画片。
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几何化”,有机地体现了语数两门学科的教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使教学更显活力,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中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新,学生的学习更显综合化、全能化。高水平高素质的老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造就出尽可能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积极多角度思维的学生来!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设计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设计策略
马山县林圩镇第三初级中学 潘丽娜
摘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便是走进这一艺术殿堂的关键一步。优秀的课堂导入设计是开启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金钥匙,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门外汉,还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里的行家,笔者认为应该从重视和研究课堂导入设计做起。本文围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从回顾复习、作者介绍、故事引入、悬念设置、情景创设、图物展示、游戏互动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摸索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设计策略
什么是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导入也俗称“开讲”,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对于课堂教学导入,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复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回顾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春》一课中,授课教师设计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就学习了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得出描绘春天的诗句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春有关,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个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
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声就像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听后就赞叹他的琴声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想到了流水,他的琴声犹如翻滚的江水流进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就会称赞他的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称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从此再不弹琴。—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学,白居易与一个歌女之间的知音故事。
此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所讲故事要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且故事讲述要精彩生动,切不可把语文课堂演上绎成故事讲坛。
四、悬念设置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的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于老师在设计这则导语时,紧扣人物特征,给孔乙己定位是一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然后再通过三个与课文息息相关的问题,布下一连串的迷阵,并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成功地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了寻找答案的强烈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最好的悬念应该来自于课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认真学习后取得成功的快乐。
游戏,是人类最古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淘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在课前设计游戏互动,既可以是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后气氛,还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各小组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前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扮演课文中的相应角色,通过戏剧的方法来表演课文内容。待学生表演结束后,结合各小组的表现,一边点评各角色的表演者的表现,一边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中,充分理解课文主旨和寓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互动导入法常见于低年级的课堂,其实在高年级也可以运用,因游戏不分年龄。无论年龄大小,要成功运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一个表演的度。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短、过轻,只是蜻蜓点水,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长,过重,又会主次颠倒,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游戏表演。
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七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好的课文教学导入犹如一个“锤子”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能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最终完成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始。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都应以学生为主,因人而变,因势利导,因文而生,切实把课堂教学导入变成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也只有这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 张圣君.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 [2] 方晓映.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文教资料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