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时间:2019-05-13 02: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第一篇:《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一年多的历史教学中,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1+1自主加展示”教学方法就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学生充分自主,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以《商鞅变法》为例,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这种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此外,在讲《商鞅变法》时,我们可以和别的改革变法作比较,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得出高于史实的史论。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编写人:闫瑾

第二篇: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游立旺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点难点

一、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安排几位学生表演“商鞅舌战旧贵族”的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并对教材相关内容做适当拓展和充实。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课堂表演、讨论法等。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就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共同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学习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显示标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学生:皮囊鼓风冶铁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到秦国来之前的故事?

学生: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因功封为商,号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他从小好学,精通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早年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任商鞅为相,但魏王没有答应,公叔痤又建议将商鞅杀掉。后来公叔痤偷偷告劝商鞅逃跑。

教师:讲得很好,魏王不按丞相的话重用商鞅,也没有听丞相的话杀了商鞅。可后来商鞅还是离开了魏国,奔向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秦国。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课件上显示秦孝公颁发的《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秦国颁布《求贤令》,招揽贤才。”“因为秦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富国强兵。”“因为商鞅想在秦国实现在自己的理想。”„„

教师:是的,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无不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秦孝公也不例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那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都看不起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当然,对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

商鞅的变法主张虽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但是顽固派大臣却极力阻挠,双方在朝廷上进行了唇枪舌战。他们是怎样进行激烈辩论的呢?请看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商鞅舌战旧贵族》。(提示同学们在欣赏话剧的同时,仔细留意商鞅的对话,思考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

甘龙:我是一个大奴隶主.我不仅能占有奴隶,还能占有他们生产的所有物产。这多好呀,为什么要变法?

商鞅:大人。我乃商鞅也,你完全占有奴隶的收获物,奴隶一点生产的积极性都没有了.他们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你现在能百分之百地占有奴隶劳动的收获物、可是他们没有生产积极性,假如现在一个奴隶,一年只能给你生产500斤粮食,如果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每年生产600斤粮食,分给他们50斤,你得到的粮食比现在的百分之百还要多,你怎么不会算这个帐呢?

杜挚:现在的办法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不可变。

生:人是要发展的,国家也要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旧的法,不适应了,就要改变,不变是要激起民愤的。

甘龙:谁能保证变法就能成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能实行变法。商鞅:大人,变法结果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

杜挚:这是祖宗传下的法,我的生活也很好,就是不能变。

商鞅:你的生活是还好,可是百姓的生活不好,国家不强也不富,还是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吧。

秦孝公在旁边,听到当时的发言,拍案而起。秦孝公当时就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教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看得很认真。那么,大家认为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呢?

(学生发表看法):“因为商鞅讲得有道理”;“ “因为商鞅要利国利民”;“因为旧的制度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因为秦孝公想利用商鞅变法把秦国变得富强”(教师得出结论):时代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师讲述):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商鞅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又采取“徙木立信”的方法,得到了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史海拾贝这个故事。想一想,商鞅的这种取信于民、说话算数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同学们议论):“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别人对你也会说话不算数”;“没有信任就没有关心与支持”;“没有信任就没有朋友”„„

教师:如今的社会提倡诚信,这也是公民道德的要求,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诚实可信,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否则将非常糟糕。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又取信于民,于是在前356年开始了变法。现在我们就来看商鞅采取的法令措施。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列举出变法的条目,教师逐一讲解)经济方面:

1、改革土地制度

周朝的土地在各义上都是谁的?是周天子所有。土地奖给了他们,但是不归他们所有,能安心发展生产吗?立了战功的人有了爵位和土地,不能传给子孙,随时有可能被收回,能安心打仗吗?土地归属问题不解决,秦国就不可能进一步富强。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转变,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农民安心生产,将士无后顾之忧,秦国可以向更富强的目标前进了。

2、重农抑商

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源。政治方面: 3.奖励军功

以前无军功的旧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有军功的将士都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秦国的战斗力能加强吗?不能!商鞅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分封制使得地方权力过大,诸侯拥有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形成国中之国。在全国设置31县,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5.严明法令

实行轻罪重刑,连坐。是新法贯彻实施的保障。

了解了这些措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给予肯定。)(教师引导过渡)通过这些变法,大家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三、秦国的变化(课件显示标题)

学生: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之,有利于秦国的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商鞅虽然用高压政策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寻找时机来报复商鞅。所以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而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学们,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却落得个“车裂”的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教师:很好,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总的来说变法还是成功的,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秦孝公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是达到了,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商鞅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也只能说明当时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教师:在我国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改革家,如管仲、商鞅、李悝等等,同学们认为改革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学生: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有德、有创新精神、有勇于牺牲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小结延伸

从我们关于是否变法的争论中,我们知道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从我们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段历史,是发人深省,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是富有启迪价值的。你从本节课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分析、适当启发,对学生言之成理的观点应给予充分肯定。)学生: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商鞅变法发生在()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A.允许土地买卖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二、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商鞅,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呢?

三、各抒己见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第三篇:商鞅变法观后感

商鞅变法观后感

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强秦的故事。常言道,变则通,通则行。变法者,革新也。魏人卫商入秦实施变法,对秦治国方略进行了最深彻也是极为成功的变革与创新。联系日前部机关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研讨会,有几点联想和感悟。

变法之前提在于明情。商鞅提出变法,秦孝公认

同其变法之策,前提在于商鞅对当时秦国国贫民弱之国情的深切体察,来源于商鞅长年累月深入底层的游历。找准问题之根源,才能提高破解之办法。组织工作创新同样如此,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态势,特别是要找准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症下药,谋划出针对性强、行之成效的创新思路。

变法之关键在于执行。变法的全过程历史20余年,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在执行立场上,商鞅十分坚定变法信念。变法过程触及老世族甚至王公大贵胄的核心利益,但商鞅坚如磐石,不为艰险屈服,不向权贵折腰,硬是一路坚持过来。在执行团队上,商鞅异常重视培养各个层级的骨干力量,从地方的里正、县令、郡守到中央的咸阳令、上大夫,无不坚定不移地贯彻变法。组织工作创新,关键也是在抓执行,创新思路再好,创新项目再多,不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亦是枉然。受蒙于商鞅变法,组工干部当牢固树立抓执行、抓落实的坚定信息和决心,并注重培养抓执行的团队,当把基层党组织书记抓组织工作的责任心调动起来。以乡镇为例,还应发挥和运用好各个工作片总支书记、分管书记的力量。

变法之保障在于同心。商鞅变法,秦孝公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支持,没有秦孝公作坚强的后盾,没有秦孝公与商鞅志同道合,其变法难以坚持。除此之外,还有太后、公主等权力中心的重量级人物鼎立支持。这一点,对组织工作创新的启示是,每一项创新项目,每一个创新措施,必须置于党委工作全局和大局之下,必须争取上级党委、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整合各方面力量支持,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格局。(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唯如此才可形成整体推进组织工作的合力。

变法之生机在于成效。商鞅变法目的虽是强国,但前提是富民,通过变法让新老秦人富足起来,彻底解决他们丰衣足食的问题。只有让利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老百姓才发自肺腑地拥护变法,坚定不移地支持护法。变法之所以富于生机,富有生命,归根到底是取得了成效,而这成效核心是带给老百姓的实惠。组织工作创新同样如此,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组织工作的任何创新,必须紧密围绕这个中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并取得让群众得实惠的成效,才能富有生机,才能富有生命力。

第四篇: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历史故事演讲稿———《商鞅变法》

今天我要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秦国十分落后,秦孝公成为秦国的君主之后,决心改革,便从魏国找来了商鞅。商鞅来到秦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并在秦国有效的施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也变得十分强大,终于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一开始的时候,商鞅制定的新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商鞅不是秦国人,担心秦国的百姓不相信自己,不按照新的法令去做,于是他决定“立木为信”。

他叫人在咸阳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赏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有人说:“这根木头这么轻,谁都拿得动,哪用得着十两赏金。”有人说:“这个商鞅是在骗人的吧。”大家你瞧我我瞧你,却没有人敢上前搬动木头的。

商鞅又下令说:“有能搬动这根木头的,赏他五十两黄金。”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人壮着胆子跑出来,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这事立刻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秦国的老百姓都知道商鞅是个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人,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令很快在全国推行。

商鞅变法,老百姓十分开心,因为商鞅制定的法律十分公平,哪怕是皇帝犯法,也要受到惩罚。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商鞅没有留情,依照法律严厉的惩罚了太子的老师。因为这件事,太子对商鞅怀恨在心。秦孝公死了之后,太子继承了王位,也就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做上了秦国的大王,第一个便下令逮捕商鞅。有人把消息告诉了商鞅,商鞅连忙逃了出来,想要离开秦国。商鞅没日没夜的赶路,终于来到秦国的边境上,那个时候天色已晚,商鞅刚想出关,不想却被守关的士兵拦住,士兵说:“商君有令,黄昏后非特殊情况不得出关。”商鞅又累又饿,只好去找一间旅店住下。他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来说:“客人我们当然欢迎,但请您出示您的身份证明,弄不清您的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 “我这真是作法自毙呀!”商鞅走投无路,只能回到咸阳自首,最后被五马分尸而死。

这就是变法秦国的传奇改革家商鞅的故事,谢谢大家!

第五篇: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出题:曹红英 审题:李红敏 时间:2014/2/16

一、选择题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

C.思想文化繁荣

B.争霸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011·重庆高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2年是农业税取消的第七个年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法经》是他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西门豹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7.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8.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均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

D.隋唐时期

5.他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尽地力之教”是他的经济策略,主持制定9.右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0.《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20.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主张 ④历史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2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征。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管仲改革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故排除含③的B、D两项。结合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②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基本上是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作用基本相同。即都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4.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荒地不断开垦,私田数量大增,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向国家交税。于是,许多国家不得不承认土地私有,征收土地农业税,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5.答案:B解析:李悝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6.答案:D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

7.答案:A解析:材料中李悝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功劳才能享受高的待遇,并且提出要赏罚分明。这一主张使得原先靠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受到打击。

8.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变化。

9.答案:A 解析:以“南门徙木”表明没有欺诈,取信于民,有助于颁布变法法令。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商品交流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军功者”“宗室”可以判断出,A、D两项属于其意义,但不是最重要的积极意义。C项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符合题意。

12.答案:C解析:题干关键词是“在平阳君赵豹看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能力。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13.答案:C 解析:“薄恩礼,好生分”大意是:对恩礼淡漠,性格乖戾。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有紧密关系。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14.答案:C解析:“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

下载《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鞅变法的范例

    《商鞅变法》的教学设计 ──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 周 明 老 任 关键词:教科书;兴趣;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07-05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 授课教师:汪和贤 一、教材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二、教学设想:本课采用“教学问题化,问题活动化”以教......

    商鞅变法评课稿5篇

    商鞅变法评课稿本课设计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

    商鞅变法材料题(共五则范文)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

    《商鞅变法》同步练习2

    第8课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 1.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2.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最大程度地重视农业发展......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四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历史分期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了解春秋战国起迄年......

    法律讲堂论文之商鞅变法

    课程名称:法律讲堂 班级: 学号: 姓名:苏宇沐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故事与法》葫芦僧判葫芦案 ②:《故事与法》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