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的第二课时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践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难点是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目标有继续学习课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采取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交流问题中合作探究,老师只是引导点拨的方式方法。从执教过程来看,是朝着既定方向去努力了,但是由于课前考虑不足,引导不是很到位。老师或多说,或者说少,以至于在课堂上本应用时很少的部分(第一自然段分析)却用了5分钟,导致来后来的时间充裕,乃至于最后让学生品读课文(留有3分钟之久)。
当然,本节课有一点自认为做得还不错,那就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描写方法的训练,语句的揣摩体会等。
最后总结一下: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要预设好教学环节,并精心备好引导过渡的语言,实现课堂环节的流畅自然;其次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师做好引导点拨。在这里不妨说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课时,不到弟子实在弄不懂而发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不愤不启),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最后,师生合作,实现一堂好课。
第二篇:商鞅南门立木反思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包信镇中心校邹光耀
《商鞅南门立木》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容易,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课文写人的方法,展开阅读和感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问题,小组讨论也比较热烈,学习效果良好。
2、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课文内容、感情。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自独特的见解。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悟。商鞅南门立木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他的变法才得以顺利进行。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不守信用的后果,守信用的好处让学生知道“言而有信”的好处,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此外,还让学生拓展了一些内容,如古诗,格言,以及推荐的书目等。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1、一节课反复磨练,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教学经验成长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反复的学习同样一节课,学生难免会厌学。一节好的课堂,是可以也应该有遗憾的,存在的问题可以放在下一个课堂上想办法避免,而不是围绕一节课反复“锤炼”,以免有作秀的嫌疑。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生读不到位,我没有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范读也没有任何的感染力,以至于想要指导好有感情朗读,却有心无力。老师缺少激情,而学生之前也缺少类似的练习。指导学生评价朗读情况的时候,泛泛之谈,没有深入。
3、教师语言不够简洁,有重复学生语言的地方。
4、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上没有激情,语言没有感染力。一节课,用了心思去设计,听取了别人的建议而不断修改,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不足,也有收获。
第三篇:《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2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商鞅南门立木》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人间天平。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注重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课文讲的事情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交流时,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命题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篇些什么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叙文的特点,采用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概括的很到位。紧接着,我又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用段意连接法,有的说用课题拓展法……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整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自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没有照顾到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有教师的引导没有把握好时机等,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的第二课时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践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难点是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教学目标有继续学习课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采取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交流问题中合作探究,老师只是引导点拨的方式方法。从执教过程来看,是朝着既定方向去努力了,但是由于课前考虑不足,引导不是很到位。老师或多说,或者说少,以至于在课堂上本应用时很少的部分(第一自然段分析)却用了15分钟,导致来后来的时间紧张,乃至于最后草草结课。当然,本节课有一点自认为做得还不错,那就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描写方法的训练,语句的揣摩体会等。
最后总结一下: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要预设好教学环节,并
精心备好引导过渡的语言,实现课堂环节的流畅自然;其次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师做好引导点拨。在这里不妨说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课时,不到弟子实在弄不懂而发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不愤不启),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最后,师生合作,实现一堂好课。
第四篇:商鞅南门立木课后练习
《商鞅南门立木》课后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孝葫础
考湖绌
二、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
冥思苦想:。
惹是生非:
大步流星:。
喜笑颜开:
三、、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下面词语造句。
一方面……另一方面……
只有……才……
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四、复习课文
1、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
2、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3、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4、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5、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阅读
(二)阅读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无翼鸟的联想
鸟有翼,这是常识。但有一种鸟,却无翼。她端庄妩媚,能舞善啼,极讨人欢心。新西兰人爱之尤甚,将其命名为国鸟,倍加宠养之。据说,这生灵早先也曾能够遨游于高空,啾啾于山林,后来被人类饲养着,无须再远走高飞了。久之,便消失了双翼,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似乎是喜,因为她终于不必自己觅食了。但实在是让人觉得悲怜,因为鸟儿失去了翅膀,毕竟是个不幸。除供人赏玩外,她再不能振翮(he)。人类宠了她,但又确实是害了她。宠她的人,倒是出于厚爱,谁知道适得其反呢?不过,现在并不要紧,反正有人宠着,她尽可以饱享人们的恩惠,无忧的生活。可我想,某日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不再欣赏着畸形的美了,那时候,这鸟又依谁而生活呢?
想起山鹰来了,山鹰训练雏鹰,总衔着雏鹰,狠心地把它扔下山崖下练着飞上来,飞上来……终于练就了一副健劲的翅膀。
鸟儿是应该要有翅膀的,这是常识。
1.在带点的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横线。
常识(shíshì)妩媚(méi mèi)悲怜(lián lìn)
不幸(xìng xíng)厚爱(hòuhoù)畸形(jī qí)
2.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1)对无翼鸟,新西兰人“倍加宠养之”,其中“之”字指的是()
A.无翼鸟B.新西兰人C.无翼鸟和新西兰人D.以上都不是
(2)无翼鸟被“倍加宠养”,其原因是()
A.无翼鸟无翼
B.无翼鸟端庄妩媚,能舞善啼,极讨人欢心
C.早先曾遨游于高空
D.不会自己觅食
3.文中插入了关于无翼鸟的传说,从全文角度分析,插叙的作用是()
A.交待了无翼鸟的历史,她为什么会无翼,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B.交待了无翼鸟辉煌的历史
C.主要是为了介绍无翼鸟的知识
D.主要是通过对无翼鸟历史的交待,衬托他的端庄妩媚。
4.“适得其反”的意思是什么?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代文中的这个词吗?说说“适得其反”的缘由。
5.“某日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不再欣赏着畸形的美了,那时候,这鸟又依谁而生活呢?”读着这一句,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无翼鸟的未来担忧,希望新西兰人制定一项永久保护无翼鸟的法律
B.为无翼鸟的将来忧愁,不知道在若干年后,她又会落入怎样的悲惨境地
C.希望人们再持之以恒,一如既往的欣赏无翼鸟的美
6.“鸟儿是应该要有翅膀的,这是常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由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第五篇: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南门立木
------------------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
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