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浅论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教育现代化 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特;需要实现教育思怒观念的转变,需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走适度规模效益之路;要走结构效益之路;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来;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物质基础和前提;要确立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
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江泽民)。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
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
“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
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
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
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
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发展目标以及行业发展特点等进行自觉探索和实践是主要的。一方面,在壮大师资队伍力量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实现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教师占教职工比例等方面的优化和合理化;另一方面,现代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教育家转变,树立现代教师新形象。学校行政应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教师自身也应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
正如文章开头讲到的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又将随着社会经济、中医药事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笔者想以此文抛砖引玉,唤起各界对承载着振兴祖国医药重任的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思考,为祖国医药教育事业乃至医药事业的复兴做出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二篇: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现代化教育?怎样才能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这一系列问题值得人们去深思,去探索。本人本着同广大同仁交流、学习的意愿,结合多年来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知无不言,浅谈一下关于对农村中小学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所谓的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机制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育条件的现代化等。
一、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就必须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向现代转化,正确认识未来社会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等。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管理的一把手,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以往单一型、纯知识型人才向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今社会,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管理者仍然死死抓教学成绩这条生命线,如果死死盯着课堂教育教学这根弦,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那么这与以往的应试教育又有何区别?这样必然注定现代化教育的失败。然而现阶段,现代化教育还没有成形,仍然以教学成绩评估学校的教学成效,尤其是作为农村中小学,更难走在教育的最前沿,作为管理者又何敢轻言教育现代化,又怎能抛弃教学这条生命线!这不能不给我们留下许多的困惑:敢问路在何方?
二、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教育机制、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教育机制、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能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并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教学管理中。这就要求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丢掉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将教学的自主权放归学校。实现学校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有超前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遵循教育规律,以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依法执教,克服教育管理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效益化。然而在现实中,仍然还是沿袭传统的“统管式”管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学校组织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管理者不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在人事制度上,人才难于流动,有些学校人才积压,工作量不饱满,有些学校又严重缺人,许多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在干部制度上,学校干部按行政级别划分,能上不能下,缺乏严格的考绩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实行按劳分配,而是平均主义;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健全的目标责任制,以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所有这些管理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片面追求升学率、达标率,使学校的教育管理缺乏活力,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三、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的资源供给中,现代化教师队伍无疑是最主要的动力资源。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教师不能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同时更应是一位创造者。未来教师应具有以高学历为标志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能力素养;以发展自身潜能和陶冶身心为目的的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层次参差不齐,思想素养良莠不等,工作能力高低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关系网这个固疾顽虐无法根除外,就是学校只有用****,而无调配权,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助长了拖沓懒散之风,导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教育要倡导公平,同样教师也要倡导公平!“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闲转的”,“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错”的教学管理机制,致使教师仅有的一点激情也消失殆尽,还何谈开拓创新、培养技能、陶冶身心呢?其实错不在教师,教师身处教育的最低层,可塑性很强。关键是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做得正,出台政策,明确职责,核减冗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要时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材,早日实现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培养有用的、复合型的各种人才。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初中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按照全能型标准培养未来型现代化人才需要设计的,十分理想,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学生的实际。这是因为,农村学生将来有很大一部分要回到农村,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全面、广博而又高深的知识,他们需要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农村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即使需要升入高中、大学的学生,他们也不必在初中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记忆、理解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很多年以后才能够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他们学过的知识没有运用的机会,或者运用的机会很少,就会遗忘。这些课程远没有让学生摸一个拖拉机、跑一条线路来得实在。所以厌学、流生在农村中学广为存在,有些家长也只不过把学校当作他们的“育儿袋”“托儿所”。这样与其让学生厌学、不学,在校混日子,倒不如让这部分学生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从事电焊汽修、服装裁剪、电脑设计、绘画工程等职业,说不定将来中国还能多一个比尔·盖茨,多一个汽车维修大王„„中国并不缺少高科技人才,而是缺少服务型的高级技工。对那些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喜爱学习的学生送到高中,保证高中的优质生源,保证国家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学校大可以实行“双证书”制度,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跨学校、跨专业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准予毕业。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发展,就成为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四、教育现代化的依托——办学条件的现代化。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办学条件、办学设施就得跟得上。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遵循需要和可能结合的原则、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机制,落实《教育法》所规定的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区域办学,建立教学所需用的实验楼、多功能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语音室,建成校园网,装备美术室、档案室、会议室等。但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却是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仍处在“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原始阶段,或者说农村中学现有的办学条件更多的是一种摆设,并不能在教学实际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据我所知,有些学校一年也不对学生开放一次图书室,一学期也不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那么政府该如何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又如何使已经具备的教学设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这些无疑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的课题。总之,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追求的理念,又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是不断发展着的艰苦过程。它不仅要面对教育所服务的社会作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定位。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它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工程,我们还处在摸索和探究中,有许多困难等待我们去克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原绵阳医科学校)
二00九年高职、中专招生简介
学校代码:初中中专、5年制高职学校招生代码:56005
高中中专学校招生代码:9837
学校概况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系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绵阳医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也是四川唯一一所医药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座落于具有良好科技文化教育氛围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有50余年办学经历,先后毕业学生3万余人,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办学设施齐全。目前,校园占地面积380.2亩,校舍建筑面积12.6万M2。拥有教学大楼3幢,实验大楼2幢,学生公寓6幢,图书馆1幢,馆藏图书23.29万册,实行计算机管理。有学科实验室2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40.25万元,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语音室、中心实验室等,有环形跑道运动场、足球场、蓝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77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0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17人,“双师型”教师95人。
学校拥有两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市、县级校外实习医院60多个,分布在省内外。有中药制剂室1个,占地9.8亩药用植物园1个。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学的理想环境。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学校对品学兼优和特困生实行奖、助学金制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学校有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定期举行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以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为宗旨,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具有中医药专科教育特色的一流名校。
2009年继续在四川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大专和普通中专学生。五年制高职大专和普通中专的学生均可通过自考助学班和成人高考继续深造。
招生类别及对象
1、五年制高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时发给省教育厅签章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2、普通中专:招收初、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发给普通中专毕业证。
报名方法及要求
1、五年制高职须参加2009年当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并达到录取线。考生在初中学校或当地招办报名,报名时请准确填写我校校名及代码56005。
2、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须参加中考,报名时须具备初中毕业证、户口本、中考准考证或成绩单,学校代码56005。高中毕业生须具备高中毕业证、身份证或户口本,学校代码9837。考生均可在当地或来校报名。
3、五年制高职、中专各专业限额招收,额满为止。报名时须确定专业,凭录取通知书填报专业入学报到。
4、为便于学校订购教材,报考我校中专的考生在报名时须预交教材费500元,以交教材费先后寄发录取通知书。若未报到者,在正式开学后凭发票退还。外地考生可以按以下方式汇款:
户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开 户 行:绵阳市商业银行成绵路支行
帐号:***50
汇款来源或汇款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9级新生XXX(学生)教材费
开设专业一、五年制高职大专(学制五年):
1、护理
2、中药
二、高中起点普通中专(学制三年):
1、护理
2、医学检验
3、药剂
三、初中起点普通中专(学制三年):
1、护理
2、助产
3、中药
4、检验
5、药剂
6、中医康复保健
专业介绍
1、护理
本专业培养临床护理和保健护理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院、所、站、企事业单位医务室、保健部门,从事护理、保健护理工作。
2、中药
本专业培养中药调剂、炮制、制剂、购销、质检和种植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中药经营、生产单位和医疗单位、药店,从事中药调剂、炮制、制剂、购销、质检或种植等工作。
3、医学检验
本专业培养临床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防疫机构等单位,从事病原生物、免疫、生物化学检验及临床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工作。
4、药剂
本专业培养药剂、制药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各级医院、门诊部、药店、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从事调剂、常用制剂制备、药品管理、药品生产与检验及销售等工作。
5、助产
本专业培养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及儿科、妇产科常见病防治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农村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或妇幼保健工作。
6、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不能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本专业培养应用中医保健实用技术从事中医康复保健、保健企业技术管理及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预防保健工作的中等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大型康复中心、大型保健企业工作。
资助政策及收费标准
1、资助政策: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财政厅关于<<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政策。我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按政策将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费按月发给学生。若先到其他学校报名,后到我校就读者,必须到原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否则我校无法办理资助手续,将不能领取到资助费。
2、中专:学费2200元/年,住宿费400元/年。
3、五年制高职:前三年按中专收费,后两年按当年大专标准收费。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政策。
学校地址:绵阳市涪城路183号
联系电话:(0816)23947442388225
邮编:621000
网址:
第四篇: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论文
摘要:运河战略是中国式的沟通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的发展战略。实施运河战略,人的现代化是先决条件。目前,黑龙江省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将成为制约本地区社会现代化战略实施的瓶颈。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对扫盲工作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多方位引导求学方向;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水平;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高校分布不均、制约偏远地区居民的进一步受教育机会和选择问题。
关键词:黑龙江;教育发展;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
一、人的现代化是实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关键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进程可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1]: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城市化、福利化、专业化、自动化、技术化、公平性、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大众传播等。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城乡平衡、绿色化、创新化、妇女儿童权益、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等。
目前我国面临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弥补以城市化和福利化为特点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缺课,另一方面需要追赶发达国家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瞻望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可以说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国际经验表明,欠发达国家走发达国家老路,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只有0.2%~1%。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社会的概率只有20%。因此,有学者提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战略[1],即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如果按部就班地先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后再朝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迈进,先建设工业社会再走向知识社会,无论无何是追赶不上发达国家的。因此,必须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开辟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这条运河航行,就相当于同时推进两次现代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知识社会的先进水平,而不是亦步亦趋,步步落后。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纵观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的每一步战略目标,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而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任何社会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现代化并非只是“宏大叙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就是从个人观念与行为的角度提出现代化问题的,他的得意门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英克尔斯则系统研究了人的现代化问题:“痛彻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种制度的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们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2]因此,人的现代化是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黑龙江省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的现状剖析①
人的现代化首要一点就是国民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国民文化素质是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必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实施的瓶颈。在大多数现代国家,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流动,获得较好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机会的重要机制。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收益率总是高于非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同时各教育阶段的边际收益随着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提高而出现稳定的递增趋势[3]。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社会现代化,大力发展教育是必然选择。
(一)我省人口文化素质现状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32.7万、529.3万、1 590.4万和1 046.1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增加了55.7万、17.3万和156.4万,小学人口减少了107万。全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在校生分别为54.1万、14.2万和94万,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7倍、1.4倍和0.7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提高15.7个和2.0个百分点。2005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6.18%,较2000年普查的6.33%文盲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全国文盲平均下降1.9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低于国家水平,依然是多文盲省份。
(二)我省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实施
1.高校与技工学校在校人数增加较快,成人职业学校适度减少。从学校在校学生数量上来看,2005年高等院校在校生与2000年相比人数增长了2.55倍,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2.3倍和9.3倍,技工类学校人数增长了5.5倍,2005年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招生数比2000年招生和毕业生数量适当减少,这种变化有利于各专业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使整个受教育人口不仅从数量上更从质量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使人才教育向高层次和多元化方向迈进,为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了人才基础。
2.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别依然明显。2005年在校学生人口中,乡村受教育程度依然以初级教育为主,高中以上在校生比重依然大大低于城市。从性别构成上来看,城市受高等教育男女人口数比例为0.92:1,而乡村受教育男女比例则随受教育层次提高而提高,乡村受高等教育人口数比例为4:1,比例差距依然较大,乡村女性人口进一步受教育意识还需加强引导。由此可见,我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必将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高等文化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我省受地域等条件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高校数量及教职员工特别是高级教职员工差异较大,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高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80%,教职工数占全省87.9%,高级讲师(教授、副教授)占全省90.1%,其他地市的高等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三、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扫盲工作的投入力度,着重关注女性文盲。2005年黑龙江省文盲比重较2000年下降仅为0.15个百分点,与高等教育成倍增长相对比,初级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女性文盲率为8.91%,明显高于男性的3.50%,性别比例依然较大。在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多年的今天,女性扫盲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针,没有女性的现代化则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2.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高校分布不均,制约偏远地区居民的进一步受教育机会和选择的问题。全省65所高校58.41万在校学生,其中哈尔滨高校数占55.38%,在校学生占65.63%,5~6所的城市分别是牡丹江,齐齐哈尔和大庆,其余各地市只有1~2所高校,因而偏远地区高等学府求学费用和投资较城市偏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增加偏远地市的高等学府的数量和资金投入、加强对当地政府教育投资的督导力度;另一方面在对奖学金的发放和困难学生补助方面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扶。
3.多渠道多方位引导求学方向,促进各方面人才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0年增长2.18倍,就业压力凸显对部分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并不特别突出并且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放弃进一步受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议鼓励并引导在校学生适当关注技工类院校,以一技之长取得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技工院校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正规化管理力度,使这类学生能够得到更高更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专业教育。
4.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水平。首先应将当地群众光懂加减乘除就可以生活,靠天吃天,靠地吃地等陈旧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应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广大乡村群众针对本地地域特色和本人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此外当地政府应在教育上加强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教职员工人才资金的投入吸引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乡村教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替代本地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达到以教育改造思想,从思想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85.[2]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郑杭生,李路路.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
第五篇:市委书记关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讲话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转型升级和幸福城市建设大局
市委书记 某某某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八届十九次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的工作;组织动员全市上下更加关心教育,更加重视教育,更加支持教育,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某某,加速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会前做了充分准备。从年初就要求有关部门对“十二五”规划中“两个率先”目标之一的“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展专题调研,着手起草相关文件。7月7日,市委常委会专题审议了《中共某某市委、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今天提交大会讨论的《中共某某
市委、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
下面,我重点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宏伟目标;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两全面、两跨越”的思路。可以说,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某某是一个有着较强经济实力、崇文重教传统和敢为人先精神的城市,在教育改革发展上不仅要做到“优先”,而且要实现“率先”。从可能
性的角度看,经过长期艰苦创业,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前列,接近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特别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带领全市上下共同谱写了重教、兴教、助教的“大合唱”,走出了一条具有某某特色的均衡教育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领先优势。从必要性的角度看,无论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还是加速现代化进程,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只有教育优先发展、率先达到现代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加速某某崛起进程的迫切需要。世界银行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为9%。经济学家舒尔茨分析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3%。纵观中外,世界所有经济强国多是教育强国,所有教育强国多是经济强国;国内凡教育发达地区多是经济发达地区,凡教育落后地区也多是经济落后地区;某某近年来之所以能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事实表明,在教育上抢到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通过教育赢得的发展是最具价值的发展。
第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其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只有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有效推动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促进社会和谐、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福祉,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最大的幸福工程。从个体看,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一个人只有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才能把握和创造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家庭看,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教育搞好了,幸福几个家庭、几代人。就全社会而言,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教育公
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因此,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我们要站在促进和谐、为民造福的高度,办好教育这件大事,使人民群众从教育满意度中获得幸福感。
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乡一体为方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切实把握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必须把握好人本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是教育的本源价值。现代化教育既要承担起传授知识、开发智育的任务,更要担负起陶冶人性、塑造品格的使命,引导受教育者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做到既有理性又有德性、既有知识又有能力,体美俱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社会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
撑和知识贡献,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现代化教育要致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基本公民道德规范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真正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深刻认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现代化主要呈现“五化”特征。一是均衡化。就是学校合理布局、资源配臵均衡、受教育机会均等,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均衡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二是优质化。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质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三是终身化。就是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不限于学校,没有年龄限制,实现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四是信息化。就是以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五是国际化。就是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臵,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
化是贯彻“教育面向世界”思想的重要路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第三,正确处理教育现代化中的若干关系。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善于用辩证法处理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五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资源的分配既要讲效率,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与优化布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更要讲公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新期望,做到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通过提高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公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二是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我们强调“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又有个性特长爱好充分发挥的多样性要求,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我们既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全面发展,搞模式化、一刀切、齐步走;也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自由发展,片面追求特色、特长,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三是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同样重要,家庭和社会不能把本应由自身
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对孩子不管不问;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不能把本应在学校里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延伸到校外,把难题出给家长。把三者关系正确处理好了,就能做到学校尽心、家庭安心、社会放心、受教育者开心。四是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要适应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合理设臵课程,着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鼓励引导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紧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涉及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要靠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发展。
第四,扎实抓好教育现代化的突破重点。一是办好更加规范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近年来,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探索完善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重点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入园补助机制,为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创造公平机会。二是办好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创造了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某某经验”,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要在已有良好基础上推动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同时推动均衡教育向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延伸,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要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尽最大可能张扬受教育者的个性,发挥主体学习作用,促进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三是办好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把现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也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强大杠杆。要围绕把某某建成皖中南职教基地的目标,紧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际需求,统筹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建立高水平、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
新进步,按照行业、企业和各类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培养有用人才。四是办好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是城市的骄傲和文明的象征。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研究型教育机构缺乏,已经成为某某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支持某某学院加快建设与发展,建成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资源“外溢”的历史机遇,吸引他们在某某设立分院或开展合作办学,满足某某对高水平大学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五是办好更加温馨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很强、需要全社会关心的工作。要把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作为实施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重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尤其要根据残疾人特点,重点发展学前康复教育与职业教育。六是办好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要积极开展各种与市民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家庭教育。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现代农民教育,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城
市建设,努力把某某建成“人人皆学、人人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打造一支能够担当率先实现教育现化重任的现代化师资队伍
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学生,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深远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把师资队伍的现代化作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认真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工程,努力向质量要效益,向效益要品牌,向品牌要成果。
第一,实施“名教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好的教师,不可能办出好的教育。要强化师德规范建设。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是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进入的”。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典型引路、制度规范等方式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引导教师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涵养高尚的师表形象。要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广大教师要把学习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牢记素质重于分数,能力重于知识,思维重于记忆,创造重于“听话”,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给不同的机会,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不同的要求,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的动力,努力培育他们的求异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引进。坚持每年招考、招聘一批优秀毕业生,不断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名师和优秀教师;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内优秀教师外流;定期培训、定向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坚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努力在“招、引、留、培、比”上下功夫。要弘扬尊师重教传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强化绩效考核,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要真情关爱教师,坚持每年一次教师体检,安排社区医务人员不定期到社区内的学校进行巡检。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
先进事迹,真正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为体面的职业,使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某某新时期更加鲜明的社会风气。
第二,实施“名校长”工程,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现代校长队伍。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现代化水平决定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品质,进而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要引导校长树立全新的思想理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校长的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校长观。校长既是一种职务,也是一种担负重要社会责任和承担历史责任的职业。校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管理好学校,还要带头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善于发现教师的长处,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努力成为学生爱戴、教师信服的合格校长。要不断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鼓励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放手干事创业,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去施展教育艺术、推进教育改革。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加强学习,摆正位臵,认清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鼓励群众的
首创精神,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要激励校长以“教育家精神”办学。教育家首先掌握未来教育的话语权,是教育者的最高称号、最高境界和最高典型。校长虽不一定都是教育家,但每位校长都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搞教育革新”,培育“爱教育如生命,爱师生如子弟”的深厚感情,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理念,胸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弘扬“敢探未发明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的创造精神,努力成为一位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第三,实施“名学校”工程,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一流学校。名校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山”,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要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校品牌和学科品牌,提升某某教育的整体竞争力。要引导学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美国加州大学原校长克拉克〃科尔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教育机构、15个是宗教团体。为什么
教育机构可以基业长青?因为学校具有最为忠诚的客户和品牌, 具有“教学以受教育者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及为这种核心理念而奋斗献身的师资队伍。我们要积极引导各学校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现化化,面向未来,大力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着眼于克服人才类别多样化与培养模式趋同化、人的发展个性化和学校发展同质化的矛盾,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把更多个人发展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 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站在公平的起点上办出特色,凸显个性,各领风骚。要引导学校培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塑造受教育者个性、凝聚师生员工的内核,是提升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受教育者,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要引导学校保持差异、放大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特色文化,积极培育学校人文精神,以无形的精神力量统领学校的办学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强化机制保障,凝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
化的强大合力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狠抓落实。第一,构建协调互动的组织领导机制。教育人人有责。要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着力强化县区在统筹管理区域内各类教育方面的责任。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整体部署,凝聚各方力量。要建立政策引导机制,要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构建优先发展的教育工作机制。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优先”。一是思想认识要优先。教育传承的是昨天,耕耘的是今天,收获的是明天,往往在任期内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难以“出彩”、看到“政绩”。能否持之以恒优先发展教育,既是检验党委、政府是否成熟、有远见、负责任的标尺,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试金石”。二是工作部署要优先。这次市委全委会将讨论通过《中共某某市委、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抓好《决定》的宣传和组织实施,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具体行动方案,进行层层动员部署,切实增强对《决定》的执行
力。三是人才培养引进要优先。实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塑造工程,积极培养、大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型学科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竞争有序,有利于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良好环境。
第三,构建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发展经济只能把握今天,不能把握明天;发展科技能够把握明天,但是把握不了后天;把握后天的是教育。因此,教育要舍得花钱,教育要优先投入。要坚持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放手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全社会关心教育、捐资教育、参与教育,努力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第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点
考核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培养和学校基础学科建设、教学能力建设、薄弱环节达标等,推动教育评价方式实现根本转变。要完善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同志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召唤、人民的心愿,是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某某转型升级,创造某某的美好未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