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能力大纲

时间:2019-05-13 02:0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教学能力大纲》。

第一篇:教育教学能力大纲

教学能力大纲

第一章 教学技能解读

1、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技能的观点有:

活动方式说

行为说

结构说

能力说

知识说

2、教学技能的特点:

示范性

复杂性

发展性

操作性

整体性

3、教学技能的构成:

备课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媒体选用技能

学法指导技能

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说课与听评课技能

教学评价技能

教学研究技能

教学反思技能

4、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

分解原则

示范原则

反馈原则

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5、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书面作业法

对镜练习法

录音训练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教学

介入教学

教育教学实习

微格教学

第二章 备课技能

1、备课包括两个层次:

统观全局

深入章节

2、备课的类型:

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

学期备课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

3、备课的内容:

备课程标准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

备学法

4、钻研教材的意义;

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

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

5、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

通览教材 全面理解

精读教材 深层领会

精细加工 再创教材

6、了解学生包括:

学生的年龄

生理

心理发展状况。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状况

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经验基础

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状况

学生的学习意志

情绪和自信心

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思维方式

学生的家庭情况

学生班集体情况

7、了解学生的方法有:

观察法 谈话法

调查研究法

教学反馈法

摸底测验法

资料分析法

阶段判别法

8、教学目标

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

9、“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学习程度

11、教案的内容:

概况: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课型、教法学法、媒体选择)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教案的类型: 纸质教案

电子教案

13、教案的编写要求:

要切合实际 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型、实用性)要优先教法

精设课型

要重视“正本” 关注“附件” 要认真备课 纠正“背课” 要内容全面 并及时调整;

第三章 课堂教学技能

1、课堂教学技能:

导入技能

讲授技能

提问技能

倾听技能

对话技能

板书技能

反馈和强化技能

结课技能

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2、课堂导入的作用:

集中注意

引发兴趣

进入课题

3、课堂导入的类型:

直接导入

复习导入

直观导入

问题导入

实例导入

审题导入

故事导入

游戏导入

4、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针对性

启发性

趣味性

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艺术性

5、课堂讲授

教师运用系统的口头语言,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方式,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6、课堂讲授的类型: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7、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

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8、课堂提问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9、课堂提问的分类:

回忆提问,理解提问

应用提问

分析提问

综合提问

评价提问

10、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合理的设计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提问目的要明确 提问语言要准确

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11、课堂倾听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回答与讨论

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学生的需要和情感

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12、课堂倾听的类型:

介入型倾听

非介入型倾听

13、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

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14、课堂对话的特点

民主性

生成性

多边形

开放性

倾听性

15、课堂对话的作用

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得发展

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16、课堂对话的类型

人与客体的对话

人与人的对话

人与自身的对话

17、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

营造对话的氛围

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

真诚地学生言说

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

18、课堂板书的特点:

直观形象性

高度概括性

艺术性

19、课堂板书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内容的补充知识 20、课堂板书的类型

文字板书

图画板书

综合式板书

21、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精选内容

突出重点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形式灵活

布局合理

文字恰当

书写规范

时机恰当

22、教学反馈的作用

激励

调控

媒介

预测

23、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馈必须及时

反馈必须准确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24、教学强化的类型

语言强化

标志强化

动作强化

活动强化

25、强化的要求

目的要明确

态度要诚恳

时机要恰当

方式要灵活

与反馈有机结合

26、结课作用

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

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

教学过度作用

27、结课的方法

归纳结课

比较结课

活动结课

悬念结课

拓展延伸结课

28、结课的基本要求

针对性

全面性

深刻性

简洁明快

趣味性

29、作业的分类

时间和目的:

课前预习作业

课堂作业

课后复习作业

完成方式:

口头作业

书面作业

观察作业

实践作业

难易程度:

基础性作业

发展性作业 30、批改作业的方法:

全批全改 抽查批改 当面批改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批或互批

31、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有效地调控教学

32、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内容要精心选择

难易要适度

数量要适当

题目要有启发性

形式要灵活

33、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批改作业要及时

批改方式要灵活

要尊重学生

批改态度要认真

批改符号要统一

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第四章 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1、课堂观察的方法:

目视法

扫视法

巡视法

注视法

凝视法

提问法

2、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

学习成绩 光环效应 期望效应 刻板效应

3、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

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

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

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4、随堂测验

随堂学绩测验简称随堂测验,又称随机检测。

5、学习成绩考试的基本程序:

制定考试目标

选择考试方式(笔试、口试、具体实践性考试、综合性考试)

编制考试试卷(确定考试内容的范围,进行试卷设计,确定测试的类型和层次,试题的编制,拼组试卷)

第五章 教学语言技能

1、教学口语

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2、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

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3、教学口语的功能

传递信息

调控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

提供语言示范

美育教学

4、教学口语的分类

说明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

论证式语言

抒情诗语言

评价性语言

演示性语言

概述性语言

5、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

语音和吐字

音量和响度

语速

语调和节奏

词汇

语法

6、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

提高内在修养水平

强化语言外化能力

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7、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符合规范 内容科学 合科逻辑

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富于启发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

要富于创造性 有独特的风格

8、教学语态

教学语态是通过手势、身姿、眼色、面部表情,进行信息传递,思维沟通,感情交流的方式,即用示范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变化称为教态

9、教态语言的特征

辅助性

连续性

表情性

动作性

情境性

10、教态语言的功能

教育功能

传递信息功能

激励功能

调控功能

强化功能

11、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身姿要稳重端庄

表情要真实自然

衣着要朴实整洁

12、教师常用文体写作

听课笔记、教学笔记、操行评语、教育科研论文

第六章 学法指导技能

1、学法指导

即学习方法指导,是指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曾强自主学习能力,面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习内容的安排和揭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准备等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2、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某些学习方法的运用范围,以使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中科学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

3、学法指导的途径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

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

召开学习方法研讨会

4、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要明确目的要遵循学习规律

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与学情相结合

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

5、常规学法指导技能

指导学生 制定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 科学运筹时间

指导学生 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 提高学习效果

指导学生 做好课堂笔记

指导学生 进行课后复习

指导学生 完成作业

6、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要从实际出发

要全面安排学习和生活

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要有灵活性

7、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明确要记录的内容

记笔记的方法要恰当

建立记录符合系统

8、课后复习指导

复习要及时

复习要全面、系统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

9、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审题

指导学生做题

指导学生检查作业

指导学生自我提高

10、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

信息能力指导

自主学习指导

合作学习指导

探究学习指导

11、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利用能力

12、信息获取能力指导

调查和观察

实践和实验

利用图书馆和网络

13、自主学习的特征

第一,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与设计评价指标

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在做中学。

第四,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

第五,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14、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

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

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

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15、合作学习指导的要求

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分组要合理

选择恰当的合作方法

全班共享合作成果

16、探究学习的特点

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

17、探究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

做好总结交流

第七章 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

1、说课的性质

说理性、科研性、工具性、交流性

2、说课的意义

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 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说课与备课的区别

形式不同

内容不同

目的不同

4、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形式不同

内容不同

目的不同

对象不同

5、说课的类型

研讨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

评比性说课

检查性说课

6、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 教学目标

说 教学内容

说 学生情况

说 教学方法

说 教学程序设计

说 练习的内容与方法

7、说课的基本过程

说课准备

说课实施

说课评说

说课反思

8、说课的基本要求

语言简明 重点突出

关注教学创新 突出自身特色

说理透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9、听课前的准备

制定听课计划

了解教材结构和学科教改信息

了解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

了解学生的现状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

10、听课的内容

“听”教师的教

“听”学生的学

听教学过程

听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听教学细节

11、听课的基本要求

要认真记录(教学环节、衔接过渡、细节特写、板书提纲、点评批语、备注信息)

要善于思考(善思善疑、对听课内容作模拟设计)

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12、评课的基本要求

评课标准要多元化

要坚持评课之道

评课要有提高性

评课要有激励性

第八章 教学反思技能

1、教学反思的特点:

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2、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第二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三、试卷结构

(注: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第三篇: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一、编制和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编制。

2.本大纲注重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教学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3.本大纲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设计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强调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大纲采取主题设计的方式安排培训内容。在每个主题中,目标、任务和成果是培训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建议和教学活动举例作为对基本要求的补充。

4.在本大纲指导下开展培训的过程,是学员体验和交流的过程,是分析、总结、改进日常教学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在活动中体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学员具有的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强调学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挥,真正使培训过程成为帮助学员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促使其养成应用技术的习惯。

5.本大纲是以《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基础的提高性要求。接受相应培训的学员,应具备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6.本大纲规定培训总课时约为50学时。

二、培训目标

经过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学人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实施原则与途径。

2.掌握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媒体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的概念与方法。

3.结合案例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4.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基本环节。

5.掌握教育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式。

6.熟悉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完成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对教学设计成果加以展示、反思与评价。

2.在掌握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教学设计方法中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等环节的具体应用方法。3.在了解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本质特征、操作环节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模板初步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4.学会熟练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基于模板的教学设计方案、试卷及教学中常用的文档,运用常用工具软件收集所需的课程资源,运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素材加工处理工具软件对收集的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完成学生作品样例,运用网页编辑工具软件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统计与分析,初步运用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初步运用各学科有针对性的软件。

5.体验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并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工具。

6.在小组协作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与掌握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加强在课程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形成在课程中自觉、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意识。

2.认识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学设计方法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4.形成对资源信息的正确认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培训的成果形式

1.每个学员完成的一份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评价工具等)。

2.每个学员初步完成的一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3.每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业文件夹(包括教学设计成果、过程性文档、资源素材与反思日志等)。

4.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文档(包括讨论记录、小组作品和交流文稿等)。

四、培训内容指南

主题1:培训的准备(3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应取得的成果;

2.增强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培训讲师之间交流的意识,了解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实施原则与途径。

(二)培训任务

1.互相认识,形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并形成学习小组; 2.了解培训内容、方式和最终需要提交的成果形式;

3.检查和准备每个人的软硬件设备;

4.初步确定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选题,为后续培训做好准备;

5.建立个人文件夹。

(三)培训成果

1.一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选题计划表;

2.新建的个人文件夹。

(四)教学活动建议

1.本主题对于保障整个培训课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导向性作用,要注意观察学员,引导他们从心理、方法和技术上做好各种准备。

2.组织学员相互认识,让学员尝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课内和课外的交流,体验各种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学员理解培训的方式、成果要求、评价形式等,并达成共识。个别学员的困惑或不同见解可以在全班范围内适当组织讨论,重在参与和体验,不要简单地给出结论。

4.要充分利用学员已有经验,重视学员独特体验,使学员形成自己的观点。

5.在案例观摩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误区、实施策略等进行讨论,并记录相关内容。

主题2:教学前期分析(5学时)

(一)培训目标

1.深入理解教学设计及其前期分析的作用;

2.初步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掌握1~2种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策略;

3.了解不同年龄学习者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理解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掌握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的方法;

4.了解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初步掌握1~2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在教学前期分析中的应用。

(二)培训任务

1.通过案例观摩和讨论,对某一教学设计方案中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提出修改意见;

2.在观摩案例的基础上,分析选定任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阐述教学目标,运用可视化工具表征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框架;

3.在观摩案例的基础上,分析选定任务的教学对象特征。

(三)培训成果

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前期分析内容。

(四)教学活动建议

1.整个主题的教学要注重在初级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已有的经验和理解,并通过案例观摩,使学员在处理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经验等冲突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并要体现在初级培训基础上的提高。

2.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努力使学员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只需学员了解经典的理论,如加涅、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侧重于帮助学员理解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设置的意义。

4.有关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的教学,应侧重便于学员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如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等,学习者特征分析中的认知结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的方法等,对于其他的方法只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案例的观摩、分析和结合实践体验加深对相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需要对概念作过多的解释。

5.对于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教学,只需学员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不作过深的概念介绍。

6.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教学,重点在于一些对教学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特征因素,并在小组讨论中理解教学设计时应该重点分析的学习者特征因素,通过案例观摩理解这些因素分析的重要作用。

7.信息技术对学员心理、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案例观摩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

8.重视学员对自己经验的反思,鼓励学员以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主题3: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8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模式和策略;

2.了解依据不同标准的教学模式分类;

3.形成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意识,掌握常用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4.能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二)培训任务

1.通过经验分享和资料阅读,列出适用于学员本人所教学科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2.通过实践体验、案例观摩和小组讨论,掌握常用教学模式和策略的实施方法;

3.讨论和分析一些教学案例中教学模式和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4.根据前期分析,选择适于选定任务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培训成果

初步完成的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模式和策略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等方面与初级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四)教学活动建议

1.本主题是中级培训的重点,是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本主题立足于在学员了解了教学模式、策略的基本概念及常见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基础上,努力使学员了解适用于本课程的模式和策略,并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实施方法,尤其是常见的主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模式的教学中,应重视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和分析。

3.在常用教学模式、策略的教学中,应强调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如角色扮演、观摩等,使学员在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策略的概念和方法,并形成基本的概念体系。

4.强调案例研讨对学员教学设计实践应用的启发,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使学员感受到教学模式、策略的实施策略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5.重视学员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努力使学员形成合理、科学的选择运用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强调模式和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6.注重引导学员形成教学设计各环节一致、统一的意识,并通过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案例观摩和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分享讨论和分析,促使学员自觉将相关意识运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

7.要重视学员独特体验,鼓励学员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和策略,使学员形成自己的观点。

主题4:研究性学习的设计(5学时)

(一)培训目标

1.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

2.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实施步骤和指导方法;

3.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理念,掌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特点;

4.结合具体主题,初步设计一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培训任务

1.在阅读资料和案例观摩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概括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步骤;

2.选择一个主题,根据模板,初步完成该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三)培训成果 一份初步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活动建议

1.本主题的核心目标是让学员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评价方法,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只要求学员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简案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2.通过案例观摩与研讨,使学员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3.结合学员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上,引导学员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掘主题。

4.为学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包括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评价量表等,同时也要引导学员突破参考模板、量表的束缚,鼓励创造性的设计。

5.在培训过程中,要鼓励学员换位思考,通过扮演学生角色,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反思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主题5:教学资源素材收集与加工(8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各种教学功能与作用,能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重要性和有效性,能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2.熟练运用资源收集的方法收集所需的教学资源素材(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素材,并正确应用于课件;

3.对搜集的各类资源素材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加工与处理,并能自行开发简单实用的教学素材;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

(二)培训任务

1.在阅读资料和观摩案例的基础上,多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与作用,并形成自己的系统认识;

2.根据教学设计和模板,制作出符合选题的资源应用计划表;

3.根据教学设计和资源应用计划表,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选择、收集基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素材资源;

4.根据教学设计和资源应用计划表,利用适当的多媒体开发和处理工具,对所收集到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比较复杂的加工和处理,使它们符合教学所用;

5.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共享资源管理的方法。

(三)培训成果

1.一份与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相配的资源应用计划表; 2.一些符合上述资源应用计划表要求,并经过加工和处理的多媒体素材。

(四)教学活动建议

1.要努力使学员形成正确的教学资源观。明确教学资源不仅支持教,更要支持学;要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既要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要重视其他形式资源的利用。让学员明确“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对资源素材的收集和加工处理,必须要考虑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的要求,不能只注重素材的外在表现形式。

2.重视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教学资源的运用特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教学资源应用的原则和条件。

3.要强调动手实践,要求学员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教学素材的收集、加工和开发技术。

4.资源应用计划表的制订可以使资源的收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完成资源应用计划表的重要性。

5.除了要教会学员一些基本的工具、技巧外,更要重视方法上的引导,力求学员能够迁移运用。

6.重视教师之间合作以及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共享,对于科学、适用的方法给予重点强调,同时教学过程中充分集思广义,分享学员的技术经验。

7.注意引导学员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收集的教学资源素材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增强学员的应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8.本主题的任务量比较大,在课内无法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时,可建议学员在课外继续完成资源素材的收集、修改工作。

主题6: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10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常用课件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2.熟练掌握网页编辑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网页中音频视频集成、一些源代码的直接调用等常用技巧;

3.根据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独立集成和开发网络课件(本大纲中特指网页课件);

4.对网页课件进行科学的评价,增加价值意识;

5.初步运用自己所教学科的常用软件和工具;

6.形成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意识,从实际条件和教学需要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培训任务

1.根据选定任务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将上一主题收集和加工的资源素材集成到网络课件中,从而完成课件开发任务;

2.在小组内或全班汇报自己的网络课件,并在观摩他人网络课件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培训成果 一节与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相匹配的网络课件。

(四)教学活动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内容技术性较强,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动手实践,要求学员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网络课件开发的技巧。

2.在系统介绍常见课件开发工具的功能时,可以展示一些用这些工具开发的网络课件,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并使他们对这些工具形成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引导学员形成根据教学需要来正确、合理的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的意识。

3.在教学网络课件制作时,应提醒学员不要过分注重操作步骤的记录,应强调从方法上去理解、掌握网络课件的制作方法,并强调相关方法的迁移使用,提醒学员可以从哪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迁移过来。

4.引导学员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制作的网络课件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应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同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集思广义,分享学员的技术经验。

5.制订课件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但是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小组共同从提供的参考量表中选择一个即可。如有兴趣,小组可以在课后完成一份自己小组的课件评价量表。

6.注意引导学员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外在表现,在总结学科常用的软件平台及其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引导学员讨论如何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7.本主题的任务量比较大,在课内无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时,可建议学员在课外继续完成相关任务。

主题7: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3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作用;

2.了解常用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特点与应用方法(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等);

3.了解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4.掌握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二)培训任务

1.通过案例观摩与教学实践反思,归纳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特点与应用方法;

2.通过观摩案例与实践操作,了解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3.通过案例观摩与教学实践反思,归纳概括常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4.确定选定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

(三)培训成果 1.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分析表;

2.形成对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使用的管理制度文档;

3.形成常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的分析表;

4.运用可视化工具表述选定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

(四)教学活动建议

1.充分运用学员已有的经验和理解,通过正反案例,使学员在处理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经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的掌握。

2.充分运用培训场所的资源,进行教学过程组织的实践与模拟,使学员熟悉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注重学员的已有经验,强调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加强对各种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特点的理解,积累并完善使用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的管理方法。

4.强调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

5.强调通过各种案例的学习与观摩、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掌握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6.重视学员对自己经验的反思,鼓励学员以开放的心态相互分享经验和感受。

7.为学员搭建学习表格、记录表格等学习框架和模板,以便于学员的学习;同时鼓励学员创新,帮助学员自行编制对比分析表或者绘制概念图。

主题8: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6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2.了解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

3.掌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常用的设计方法;

4.掌握常用教学统计软件,能对教学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

(二)培训任务

1.通过案例观摩及教师引导,了解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2.通过教师引导,结合相关案例,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比如档案袋评价、访谈、问卷等;

3.通过案例观摩,学习常用教学统计软件,并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求和、求平均值、排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类汇总等操作; 4.应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方法,设计选定任务的学习效果评价工具;

5.完善并展示教学设计成果,并依据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三)培训成果

1.一份修改后的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网络课件、评价工具等);

2.一份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三)教学活动建议

1.在讲授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时,注意引导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建议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式进行。可先让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头脑风暴,再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在此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2.在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工具时,教师注意引导学员从选定任务和教学实践出发,参考案例中的评价方法,鼓励组员间互相讨论和借鉴教学实施方面的经验。

3.在学习常用教学统计软件时,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员在学习过程同时完成对一份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根据小组成员间学习进度的差异,鼓励进度较快的学员帮助组内其他学员的学习。

4.在展示和评价教学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注重应用一些提高活动参与度的策略,并使学员理解这些策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员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提高学员理解和合理评价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既要强调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要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5.培训教师在处理技术内容或是理论内容时,可根据班内成员的掌握程度,灵活安排讲解的时间。

主题9:总结与提高(2学时)

(一)培训目标

1.初步认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了解行动研究法;

2.总结学习成果,学员能够对整个培训进行反思总结。

(二)培训任务

1.通过阅读材料和案例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了解行动研究法;

2.通过小组讨论及个人的反思,思考自己在此次培训中任务达成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培训成果

一份对整期培训活动的反思。

(四)教学活动建议 1.采用一些游戏性的活动,使学员在放松的状态下分享培训体会、困惑以及对培训的建议。

2.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不作过高要求,只要求学员结合阅读材料和案例(特别是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科研成果案例)理解在教学应用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行动研究法,并引导学员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作进一步的学习和延伸。

3.重视成人学习者的经验及特点,让学员尝试自拟访谈表或调查表,来获取他人的反馈意见,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建议。

4.培训的反思和评价要强调是对整个培训过程的反思,要求学员关注培训的理念、方式以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附录:各主题教学活动举例

一、培训的准备(3学时)

(一)师生互动1

1.培训讲师与学员的自我介绍与相互认识。

2.了解培训的方式及主要内容。

3.回顾初级培训中自己的收获,本级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做记录。

(二)师生互动2

1.结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并回顾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概括其中的关键环节。

2.典型培训案例观摩,分析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问题和误区。

3.基于案例,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实施原则与途径。

(三)自主活动1

1.检查培训中用到的相关软硬件。

2.建立作业文件夹,检查作品档案袋。

3.下载并安装交流工具,掌握运用交流工具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尝试运用交流工具与讲师及学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工具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思考各自的选题,用文字编辑工具记录下来,存入自己的作业文件夹。

(四)小组活动

1.形成学习小组,为小组命名,组内形成交流、共享、互帮互助的意识。

2.小组观摩案例,分析与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和误区,以及解决的策略,并作为小组活动记录中的一项内容保存到作业文件夹中。

3.小组内部交流初级培训中协作学习的经验与不足,商讨解决的策略并做记录。

4.在小组内介绍各自的选题意向,并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

5.完成此次小组活动记录文档。

(五)自主活动2

1.参考本主题提供的小组活动评价模板、小组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评价模板,评价此次培训中的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

2.记录下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3.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二、教学前期分析(5学时)

(一)师生互动

1.讨论和分析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育目标的概念。

2.了解加涅、布卢姆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本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

3.观摩若干教学目标分析案例,理解和掌握1~2种常用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4.观摩若干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策略。

5.讨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6.观摩、比较若干教学过程实录(相同的教学内容),讨论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对教学的影响。

7.了解学习者起点能力、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特征因素分析的常用方法。

8.讨论信息技术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

(二)小组活动

1.在经验反思和案例观摩、讨论的基础上,回顾教学设计的概念、作用以及主要环节,重点反思教学设计及其前期分析环节的作用。

2.观摩教学目标阐述案例,反思初级培训的实践,在小组内讨论科学、具体阐述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3.讨论某一教学设计方案中学习目标部分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

4.观摩学习者特征分析案例,反思初级培训的实践,讨论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实践中如何落实学习者特征分析。

5.讨论某一教学设计方案中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

6.在小组内共享各自对学习目标的阐述,并征询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记录小组成员的建议。

(三)自主活动

1.用层级法或归类法分析选定任务的教学目标,科学、具体地阐述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教学目标部分,并及时保存到作业文件夹中。

2.运用学习者起点能力、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特征因素分析的常用方法,对所任教的学生进行分析,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阐述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学习者特征,及时保存作业文件夹中。

3.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思考并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前期分析部分。

4.记录下小组活动中新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5.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三、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8学时)

(一)师生互动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讨论不同学科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的重点、难点和技术支持。

2.了解常用的授递策略、组织策略和管理策略。

3.了解常见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分类方法。

4.观摩案例,理解若干常见教学策略的内涵、适用条件以及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5.结合案例,讨论能够分别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6.结合案例,讨论并归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小组活动1

1.反思与讨论在初级培训和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模式、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困惑与问题。

2.了解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育技术项目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比较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异同。

3.列举各自了解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4.常用模式与策略的体验,如角色扮演活动等,讨论并列举4~5个适用于这些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教学实例,以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5.案例观摩,分析、讨论若干常用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以及改进方法。

(三)自主活动1

1.列出常用的课程模式和策略,并各列举2~3个应用这些策略的实例。

2.选择选定任务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以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用文字编辑工具记录下来并保存在个人作业文件夹中。

3.在小组内介绍各自选定任务中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并征询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记录组员的建议。

(四)小组活动2

1.讨论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如何体现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一致性。

2.结合案例和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讨论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如何有效落实,将讨论的结果加以记录,保存在作业文件夹中。

(五)自主活动2

1.记录下小组活动中新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2.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四、研究性学习的设计(5学时)

(一)师生互动

1.观摩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案例。

2.了解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二)自主活动1

1.选择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

2.根据模板初步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简案)。

(三)小组活动

小组内展示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听取成员的反馈意见。

(四)自主活动2

1.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优化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保存在个人作业文件夹中。

2.记录下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并分析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3.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五、教学资源素材收集与加工(8学时)

(一)师生互动1

1.初级教程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相关知识回顾。

2.结合所给案例,分析并概括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具有的各种教学功能与作用。

3.观摩收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资源类型,并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自主活动1

1.基于以上的学习活动,思考选定任务所需的资源类型,并制定资源应用计划表。

2.收集资源的方法的回顾。

3.资源收集的常用软件和常用技术的介绍(涉及到动画下载,流媒体下载等)。

4.基于自己的选题,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基于教学设计的多媒体素材。

(三)师生互动2

1.初级教程中的素材文件管理的相关知识回顾。

2.培训讲师结合案例,分析各种资源管理方法的利弊。

3.给出问题情境,让学员掌握各种资源管理方式。

(四)小组活动

1.回顾多媒体素材的评价方法。

2.学习处理和加工音频、视频、图片、图像的软件。

3.使用多媒体素材处理和加工软件,对所收集的各类资源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能更好地用于课程。

4.在小组内展示处理过的各类资源素材,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

5.基于小组成员的反馈意见,修改自己的资源素材。

(五)自主活动2

1.记录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2.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六、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10学时)

(一)师生互动1

1.回顾课件的分类及其适用条件,回顾课件开发平台的特点。

2.观摩网络课件案例,分析其基本组成及其特点。

3.初步掌握网页编辑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的操作方法。

(二)自主活动1

1.进一步掌握网页编辑工具的使用,深化有关技术(比如音频、视频、源代码)。

2.根据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利用网页编辑工具开发配套的网络课件。

(三)小组活动1

1.回顾多媒体课件(尤其是网络课件)的评价方法,小组拟定课件评价量表。

2.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网络课件,小组集体评议每一位成员的网络课件,记录小组成员的意见,根据意见优化各自的网络课件。

3.压缩并上传网络课件。

(四)师生互动2

全班汇报展示作品,并对每个作品(主要是网络课件)进行评比和评价。

(五)小组活动2

1.讲师讲授,了解各学科常用的软件和平台,如仿真实验室等。

2.小组内分类调研,针对各个学科总结出常用的软件和平台及其适用条件,并共享到网络论坛中。

3.结合正、反两面案例引导学员讨论如何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自主活动2

1.记录下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2.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七、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3学时)

(一)师生互动

1.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特点与应用方法。2.观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案例。

3.阅读相关材料、观摩案例、实际操作练习,熟悉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4.基于案例,概括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

(二)自主活动1

1.结合所提供的案例,分析其教学过程所用的组织形式。

2.在完成了上一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概括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优点、缺点、适用条件等,并填写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分析记录表。

3.思考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哪些教学组织形式,在反思记录表中填写采用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因。

4.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概括归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及其他相关方法,填写在《个人整合实施方法记录表》中。

(三)小组活动

1.小组内共享各自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分析记录表,相互补充并完善,形成一份小组作品——《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分析记录表》。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教学设计方案中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原因,并征询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把组员对自己的建议记录下来。

3.结合案例讨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使用与管理方法,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并形成小组作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与管理规定》。

4.结合提供的整合案例,概括出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组织、调控与管理策略记录在《整合实施方法分析表》中。

5.将《个人整合实施方法记录表》在小组内共享,并结合《整合实施方法分析表》,形成小组作品《常用整合实施方法表》。

6.将小组作品上传以便全班共享。

(四)自主活动2

1.阅读各小组共享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分析记录表》,结合小组成员对自己教学设计中教学组织形式所提出的建议,确定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组织形式。

2.阅读各小组共享的《常用整合实施方法表》,思考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应用到哪些实施方法。

3.运用可视化工具将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过程中用到的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描述出来,形成文档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4.阅读各小组共享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与管理规定》相关的补充文档,形成能为己所用的《常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与管理规定》,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5.记录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6.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八、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6学时)

(一)师生互动1

1.组织讨论: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2.通过培训讲师引导,结合材料阅读和案例学习,深入理解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3.结合案例,学员自主学习相关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比如档案袋评价、访谈、问卷调查等。

4.讨论教学中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二)小组活动1

1.讨论常用的教学统计软件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依据提供的案例,小组学习表格处理软件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三)自主活动1

1.在参考案例和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应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相关方法,设计选定任务的学习效果评价工具。

2.听取组员建议后,对学习效果评价工具进行修改,并完善教学设计,保存在个人作业文件夹中。

(四)小组活动2

1.讨论常用的教学统计软件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依据提供的案例,小组学习表格处理软件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五)师生互动2

1.征求学员的意见,采取小组推荐或者是随机抽取等方式,在全班展示部分学员的教学设计作品。

2.引导学员对展示的教学设计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六)自主活动2

1.记录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分析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2.反思此次培训活动,完成培训日志。

九、总结与提高(2学时)

(一)师生互动 1.结合案例,介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结合案例和资源,学员自主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

(二)小组活动

1.组内讨论、全班共享,如何把此次培训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2.列出你仍有的困惑,与小组成员、培训讲师进一步讨论、交流。

3.听取小组成员、培训讲师对自己本次培训的评价,吸收有效建议。

(三)自主活动

1.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

2.反思整个培训过程,完成反思文档。

3.检查自己在培训的各模块中任务达成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完善自己的培训日志。

4.评价本次培训活动,提出培训意见。

第四篇: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全民性 义务性 全面性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法 比较研究法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建立专业理想 拓展专业知识 发展专业能力 形成专业自我(教学风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体研究法、实验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矛盾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原则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构成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学的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小学组织的基本要求:有效性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权责对称原则、协调统一原则、因校制宜原则

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

一、课堂内容“繁难偏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课程内容改革: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社会发展

课程结构改革:从整齐化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功能改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程实施改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课程评价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功能 课程管理政策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对某一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小学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品德的发展是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美育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参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的四个基本环节:计划 组织 检查 总结

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特征:鲜明的教育性;突出的能动性;有机的协调性 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高效性原则

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开展有益课外活动;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家长、社会沟通、形成合力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操行评定;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主题教育;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

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社会活动;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 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形式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班会;学校活动;课外科学技术文娱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社区实践服务活动

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方法: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特点,安排活动;与班级风气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 小学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步骤: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媒体;教学反思、评价 小学综合课程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是以学生生活为主线组织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课题;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处理;板书设计及教具

教案设计的步骤:研读课程标准;分析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的要求:科学规范;简单明了;形式多样;理念先进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运用游戏创设情境;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的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偏好: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和混合型

智力: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全班教学、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教材呈现策略;教师启发引导策略;学习指导策略;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

课堂总结常见的方法:总结概括法、分析比较法、启发悬念法、提炼升华法、首尾照应法、回顾反思法、画龙点睛法、激疑、答疑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量规、档案袋评价 教学反思的内容:从宏观层面讲,教学反思的内容应包含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两个方面;从微观层面讲,要反思教学态度、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构、反思教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与课堂组织管理、反思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教学媒体的配置与使用、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的类型:按照反思的对象和反思者的人数可分为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按照其时效性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教师成长档案袋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像法

第五篇:教育教学能力 评分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我感觉吧,其实问的问题除了你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理解啊,为什么你做老师啊之类的之外,大多数都是根据教案来提问的,所以写教案的时候,说不清的宁愿不写。把信心十足的东西写出来。还有每个年级学了什么,什么没学,这个你最好也搞清楚一下哈,这样的话,说学情更具体的话,老师肯定能感觉得出你完全熟悉5年的课本的。印象加分。其实我觉得你复习的话,抓住重点,努力得优,对于不是重点的,谁都不知道会出什么状况,力求做到最好即可,看人品嘛,我现在有种感觉就是,你复习的太全面了,不过只要做到问心无愧,累一点也值得。

现在考前,吓吓自己总归也有一定好处的。但是结果一定会很好的哈。继续保持状态。

辛苦你了!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及评分标准

一、说课

(一)说教材(9分)

(二)说学情(5分)

(三)说教法学法(10分)

(四)说过程(16分)

(一)说教材

1.说清课标对教材的要求,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及教材的思路和特点。2.对本课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的分析和把握。

3.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具体、明确、全面、整合,有层次性。

(一)说教材的评分标准 优秀(9分—6分):能依据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分析。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思路,重点、难点和特点。教学目标编制具体、合理、全面、差异,体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个性特点。合格(5分—2分):了解把握教材,能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合理。

不合格(1分—0分):把握不住教材,抓不住重点、难点和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准确、不合理。

(二)说学情

1.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背景,能力起点。2.对学生年龄特点及本课兴趣,学习态度的分析。

(二)说学情的评分标准 优秀(5分—4分):在说课设计中能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与背景、兴趣等。合格(3分—2分):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年龄特点、兴趣及学习态度。不合格(1分—0分):不了解,不分析学情,完全从自身讲授考虑。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是否针对教材、学生实际,运用灵活恰当。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让学生多种感官活动。

2.体现师生、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3.教具、学具、板书等的准备与使用。

(三)说教法学法的评分标准 优秀(10分—7分):教法选择符合教材、学生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多种指导。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生生、师生互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学习指导。合格(6分—2分):教法贴近学生和教材实际,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适当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够运用板书或电教手段。不合格(1分—0分):教法僵硬,脱离学生、教材实际,单一枯燥死板、谈不上学法指导。

(四)说过程

优秀(16分—8分):教材组织处理得当,教学思路清晰,导入、新授、练习、结课等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合格(7分—3分):教学过程各环节设计合理,有一定的节奏。不合格(2分—0分):教学过程杂乱无章,思路混乱。

二、素养表现(20分)

(一)仪表(3分):考察容貌、身高、体型、发型、着装。

(二)教态(4分):举止得体大方,有激情,沉稳自信。

(三)语言(8分):语言表达流畅、准确,抑扬顿挫、有感染力,说普通话。

(四)板书(5分):言简意赅,有启发性,粉笔字书写规范熟练。

(一)仪表的评分标准 优秀(3分):相貌端庄,身高、体重、体型适当,着装得体。合格(2分—1分):相貌无明显欠缺,仪表着装适当。不合格(0分):不修边幅,奇装异服,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生理缺陷。

(二)教态的评分标准 优秀(4分—3分):亲切自然,举止大方得体,沉稳自信。合格(2分—1分):举止神情微有紧张。不合格(0分):神情紧张,语无伦次,教态失常。

(三)语言的评分标准 优秀(8分—5分):脱稿说,语言表述流畅准确、清晰,有抑扬顿挫。有感染力,说普通话。合格(2分—1分):教学语言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缺少个性化风格。不合格(2分—0分):照稿念,方言土语浓重,讲解混乱不清或口吃结巴,有明显语病。

(四)板书的评分标准 优秀(5分—4分):言简意赅,有启发性,粉笔字书写规范、美观、熟练。合格(3分—2分):板书设计缺少创新性,粉笔字工整书写规范和速度有待加强。

不合格(1分—0分):字迹潦草,书写慢,板书混乱无序。

三、答辩(40分)

专业知识掌握准确,有前沿性;针对教师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路开阔、清晰,思维敏捷,表达流畅。答辩的评分标准

优秀(40分—30分):热爱教师职业;基础知识准确,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功底,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逻辑性强。合格(29分—15分):对教师职业理解和认识基本正确;知识无明显错误,思维反应正常,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流畅有条理性。

不合格(14分—0分):对教师职业认识理解不够,无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专业知识不够系统,错误较多,无应变能力,思维跳跃、混乱、表述不清。

其他一些资料

五.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1.时间:延安西路900号的工作人员会通知你的,因为不是像三门课一样上千人一起考,是分批的。

2.复习:说是复习,其实没什么可复习的,就和最后一次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里的模拟教学过程一样,写教案&说课。要做的就是拿一份标准教案看一下格式就可以了。

3.考试:我的考试地点是曹杨路805号,普陀区业余大学,不知道是不是一直在那里的。过程就是候考,然后根据给出的材料在50分钟内写一份教案,等候叫号,最后去指定教室说课15分钟即可。注意这几点就没什么大问题:一要注意着装,朴素干净就好,不要太花哨或者太cool,面试老师岁数都不小,审美眼光不同的。二要注意教案上字写整洁,他们没太多时间仔细看你教案细节的,就是看看格式而已。三要有礼貌,说课大声点,回答面试老师问题不要太紧张即可。我想只要不是水平太差太差的就可以过这个考试的,听上去玄乎,其实很简单。

4.查分:考试之后的两周左右可以在网上或者电话查成绩,就两种:通过&未通过。如果通过,那恭喜你,整个考试算是完毕了。你所要做的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去领取教师资格证书即可^0^ 万里长征到头了,祝工作愉快:

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分标准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指导技巧

一、试讲衣衣着打扮 教师的服装禁忌

男教师不宜穿短裤上课,以穿长裤为宜;

不宜穿无领无袖上衣上课,即使短袖上衣,也应是有领的T恤为佳。女教师穿裙装上课,长裙为宜,不能穿短到膝盖以上的短裙。上衣领口不宜过低,透胸露背都与教师身份不符。

活动课教学,女教师不可以穿裙装。穿凉鞋时,都要穿袜子,不可以光脚。总之:不要过分时髦、过分暴露、过分正式、过分潇洒、过分可爱,以和谐而得体、自然而朴实

二、如何做好自我介绍

试讲之前,最好在家打个自我介绍的草稿,然后试着讲述几次,感觉一下。自我介绍时首先应礼貌地做一个极简短的开场白,并向三位试讲老师一个示意,如果老师正在注意别的东西,可以稍微等一下,等他注意转过来后才开始。注意掌握时间,既不能超时太长,也不能过于简短,在1分钟左右。介绍的内容不宜太多的停留在诸如姓名、工作经历、来自学校等东西上,你应该更多的谈一些跟你有关教育教学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以证明你确实有能力胜任你所申报的科目

在作自我简介时,眼睛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四处游离,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会给人做事随便、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觉。眼睛最好要多注视面试老师,但也不能长久注视目不转睛。再就是尽量少加一些手的辅助动作,因为这毕竟不是在作讲演,保持一种得体的姿态也是很重要的。

在自我介绍完后不要有转接语,如“这就是我个人情况,接下来我开始讲*******”,有时往往会因此影响试讲老师对你的印象。

在作自我简介时,眼睛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四处游离,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会给人做事随便、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觉。眼睛最好要多注视面试老师,但也不能长久注视目不转睛。再就是尽量少加一些手的辅助动作,因为这毕竟不是在作讲演,保持一种得体的姿态也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内容

把握准确、全面(5分)1.无常识性、科学性错误。

2.明确该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地位和作用。3.教学内容能围绕目标、反映目标,为目标达成服务。4.教学内容选择和处理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科特点。5.课堂教学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重点、难点清楚5分

1.重点、难点、关键点定位准确。2.精、略讲恰到好处。

3.提出的核心问题能够统领整个教学内容,有探究意义。4.教学容量合理,材料补充恰当,延伸拓展适度。5.活动、练习分层次有梯度。

四、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能在教学环节中得以明确的体现。3.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吻合程度高。4.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高。教学环节合理(10分)

1.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进程的调控。2.能依据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3.教学环节清楚、完整、有层次。4.教学进度快慢适当,张弛有度。

5.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展开。教学方法运用恰当(5分)

1.能针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2.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等主体参与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3.能努力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4.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教学活动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技能

语言表达准确、有条理、有感染力(10分)(音、体、美学科为5分)

讲解能做到清晰、准确、规范;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生动、感染力强;能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教态自然、大方、亲切(5分)

教态庄重且自然大方,有亲和力;言谈举止符合教师风范。板书清晰、工整、有逻辑性(5分)(音、体、美学科除外)

板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与所讲内容紧密配合。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问题情境呈现或演示准确、恰当(5分)

问题情境呈现清晰、准确;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观察、思考。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备注:音、体、美学科问题情境呈现、动作示范或演示准确、恰当共为15分。如何对试讲内容进行总结评价(教学构思)其实是一个小型说课。

把教案中的必备内容进行说明。

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原理为基础,要说明怎么教,怎么学和为什么这么教、为什么这么学。试讲过程中注意事项

开始时要说“各位老师,大家好!”,以表示尊重。

使用礼貌用语,如:“某同学,请你来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着对话者脸上的三角部分。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说“请坐”(试讲中虚拟)。伴随“请起”、“请坐”可以有手势,即用右手手心向上来表示,切忌用手指点学生。学会运用微笑

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基本并拢(女老师),不宜叉开,脸上带有自信

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放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也要轻轻的,不能够拖泥带水。结束时要有结束语和谢谢。试讲过程中常出现的失误 不关手机 随手扔垃圾

目光不敢看评委 嚼口香糖

挠头皮或头发 抖腿

全身发抖

声音小或发抖

结束时埋头收拾自己的东西或急匆匆离开教室 如何写作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认知与技能目标 确定过程与活动目标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情况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确定教学资准备

(1)教学环境。(2)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时间、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1)组织教学。(2)复习过渡。(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2至5要体现激发动机、感知新教材、理解新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8、附件 其它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注:两种教案,第一种写精,第二种写全.教师资格认定说课基本要领指点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现从事工作)、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a.上课内容所选教材

b.本节内容所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c.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又有什么影响?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依据: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②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3、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依据:①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②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 ③教师实际水平

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

4、说课程序(说教学设计)包括:新课程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

1)导入: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位)。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

2)讲解: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到什么?学生独立完成的?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到达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

包括提问和课堂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

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战略

一、知识准备

知识是基础,没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要想说好课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课前首先要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的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教学大纲、教材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熟悉大纲,学科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教材是根据大纲编写的,这一点说课教师往往忽略。说课前,教师一定要熟悉教学大纲,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尤其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离开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说课就会迷失方向。例如,对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的能力的要求,初一年级就不能要求学生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过程与历史人物活动,这是对初二学生的要求。初一学生只要求初步学会复述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内容。、钻研教材,熟悉所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对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掌握本课在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难点。、涉猎边缘学科的知识,扩展知识视野,使之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在本学科这个天地里游刃有余,使说课具有深度和广度。

二、理论准备

说课的理论因素很浓,教师商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说不好课的。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否则说课就没有高度,就是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说课前要针对教学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有关理论。明确教育规律,掌握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说本节课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的素质,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

三、技术准备、明确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要想说好课,首先明确说课要说什么。关于说课的内容,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框框”,通常包括说教学目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这四项内容,其中说教学方法里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不但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等),使用听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掌握说课的技巧 ①加强说的功夫

说课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目的,但却得用语言表述。要动口,就要加强说的训练,要有说的功夫。要注重语气、语量、语调、语速、语感;要进入角色,脱稿说课不能用背育的语调,要用“说”或者“讲”的语气,设计意图则用说明性语气,二者要有区别;要注意教师所处的位置,要和讲课相同,板书和淙操作等活动要自然和谐、落落大方。

②对说课的内容要分清主次,教师在说课时对说课的各方面内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只要说清“是什么”和“为什么”既可。应把主要力量放在说教学程序上,这里是重头戏。3、准备好说课所需的教具

说课前要准备好本次说课所用的尺、挂图、小黑板、卡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教学用具,以及表演和板书需要的饰品和图形。说课时根据需要做必要的介绍和演示。

四、心理准备

由于说课是一种新生事物,许多参加说课的人员或者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它又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谈完一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如果说课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很容易在说课时失去心理平衡,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正常水平发挥,这就需要说课教师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1、充分认识说课的重要性

“说课”活动是在短时间内较经济的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形式,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面积极勇跃地参与这项活动,由压力变动力。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教法。这就使用权教师的政府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2、增强自信心

由于说课之前已大概圈定了范围,教师已对这些内容做了准备,所以说教师要卸下思想包袱,消除紧张心理,说课时从容自如,同时要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实力,使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3、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

说课是在没有学生配合的情况下,一切靠自己完成,有时可能出现漏洞,这时需要教师具有稳定力,应变力,消除心理紧张,稳定心理状态,恰当巧犀利地弥补。这种自我控制心理能力不能一蹴面就,需要在平时就加以训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把握之仗”,这都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说课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说课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下载教育教学能力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教学能力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规划能力课程大纲

    能 力 决 定 命 运职业规划能力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到底这一辈子怎么过?肯定是大家都要关心的是过一个平安幸福的一生,还是坎坷无为、庸庸碌碌的一生?答案肯定是前者。可是如......

    职业能力大纲总结

    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1、教师职业能力: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教师职业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级职业能力。 2、教......

    2016年北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考试目标考试试卷

    2016年北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考试目标考试试卷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贵州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试题

    贵州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江南三大名楼的是() A:滕王阁 B:黄鹤楼 C:岳阳楼......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心得体会2010年10月22日起,我参加了市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在为期十天的学习中,我对做好教学设计、应用教学策略、进行课后反思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有了进......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总结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总结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总结1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在教书育人的岁月中,我深感这是一份爱与责任并存的事业。我工作积极,爱岗敬业,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问题[精选合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 第一章 第一节 1,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什么?(2) 2,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1) 3,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划分为哪三个阶段?(2) 4,近现代的小学教育有哪些?(3-4......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 (一)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事先要备好课。所谓备好课,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