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走进聋生的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走进聋生的生活
摘 要:聋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重视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单一的接受型教学改为走进聋生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开放型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转变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多样化教学方式,大力提倡“以生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观念,面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对于具有耳聋缺陷的聋生来说,构建知识的过程比正常人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应针对聋生的具体实际,选择适合聋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以教师为主导,聋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授者、讲授者,应该是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独立研究的指导者,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和学生形成一种参与、民主、开放的和谐式教学氛围。另外,新课程主张知识在互动中生成,不是靠教师讲授而得。聋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讨论研究、游戏等活动,自行取得知识,在快乐中学习,从而让每一个聋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树立信心,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学具,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并贴出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动手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贴出各个面,看看又有什么发现?从而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在动中玩、乐中学,亲自体验,自由交流。然后带领学生归纳、小结,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触觉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构建知识,领悟知识。
二、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聋校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为此,教师应做到:一是创设情境,引导有法。探究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识,也注重情感体验。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根据聋生观察力极强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这是什么?(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2只),(演示)飞走了一只蝴蝶,现在还剩几只蝴蝶?(1只),又飞走了一只,还剩几只?用“0”表示。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从而概括出“0”的概念。二是教学民主,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反馈交流算法,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自主选择算法。
三、高科技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聋生来说,合理使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多媒体不受条件限制地再现日常生活情景,强化视觉效果,使得整个课堂生动、形象、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目标去搜集信息,例如市场调查,网络查询,查阅图文资料等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不要盲目的局限在某一方面使用,要同先进的教学经验相结合,要在多环节利用,使它真正发挥优势,为教学服务。
四、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由于聋生听、说方面的缺陷,接收外界信息不完整,导致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选择适合聋生生理特征如运用直观的、形象的、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去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走进聋生的生活中。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拿出6个桔子让大家数一数,然后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把6个桔子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每个同学分得了两个,从而得出6÷3=2;又拿出7个苹果再让一个同学把它们平均分给三个同学,结果是每个同学分得了2个,还剩下1个,在和前面整除算式6÷3=2对比中得出:7÷3=2……1,1就是余数。这样的问题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另外,课堂教学还可以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在菜场、广场等现实生活背景中,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总之,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选择要符合聋生的特点,符合学生实际,让课堂教学,源于生活走进生活,让聋生深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最终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第二篇:浅谈聋生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聋生数学有效教学
【摘要】在长期的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聋生普遍存在怕数学的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多次详细讲解,学生在练习中依然会出现错误。不可否认,聋生因听力影响,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和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加之其心理的自卑感,要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还得立足学生实际,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
【关键词】聋哑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聋生和正常学生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要比正常学生稍弱,且存在自私、多疑、粗暴等心理特点,自尊心较强,习惯受到表扬。在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和谐课堂气氛,以情境为依托,以问题而引导聋生参与活动,辅以针对性练习和个性化评价,这样才利于数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结合以往聋生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聋生多是被动参与,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一些聋生本身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课堂中表达错误、没有及时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遭遇教师的批评,从而挫伤了其积极性。一般而言,聋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较之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加之自尊心较强,故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并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创造机会,让聋生能主动表达。
尊重聋生,不仅要尊重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关注其差异性,有的聋生较为自卑,数学成绩较差,数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批评,甚至是指责,而要多给予其鼓励。同时,要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机会,引导聋生参与表达。如“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等课时的教学中,可通过情境而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再通过问题启发聋生思考。如“相反数”的教学中,先请两个学生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走5步,再以图的形式(教师可在学生走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聋生参与兴趣
聋生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不高,甚至有很多聋生厌倦数学,觉得抽象而枯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在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以单穿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注重直观引导。提倡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创设直观的景象,由此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法较多,如借助话题而创设情境,以“储蓄计算”为例,教学中通过展示银行图片,以存钱话题而启发学生交流是如何存钱的,是否知道银行的储蓄是如何计算利率的,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借助多媒体展示,让聋生获得直观感知。聋生因受听力所影响,接受外部信息以视觉为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直观呈现。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先以近视调查对班级聋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后呈现调查数据,根据数据而提出问题(如有多少人近视,占了班级人数的百分十之多少),由此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直观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三、提出探究问题,鼓励聋生参与讨论
根据聋生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很多聋生都觉得数学高深、抽象,较难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有畏难情绪,数学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的讲解。在对聋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中,要积极渗透参与意识,变以往的“讲听”模式为合作模式,以问题作为启发,引导聋生学会合作,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理解和构建。
首先,在聋生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该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聋生把握三者的区别,教学中借助人行横道线、音乐指挥棒、激光、手电筒光、铁轨等图片而引出概念,然后提问“你觉得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由此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教师根据聋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并归纳,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辅以判断、问答等练习活动,从而让聋生更好地把握三者的区别。
四、注重针对练习,及时给予聋生鼓励
聋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对待他们,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聋生的实际,针对性练习。提倡针对性练习,一是课后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要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二是要采用“必做+选做”模式来进行练习,即课后全班学生完成必做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相应的选做题。同时,也要注重优化课堂练习,在课堂中,可采用小组相互出题、抢答、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评价上也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例,聋生若在数学课堂中能积极参与问题回答,能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课堂中就应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在对聋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以量化方式进行,且要参考学生之前的基础。如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可加分,那么,加分就要一定的标准。又如学生主动完成了练习,也可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指导为辅,切忌简单粗暴的批评。
总之,在初中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充分分析聋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以课堂气氛作为催化剂,借助情境、问题而引导聋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以针对性练习进行巩固,及时给予聋生相应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才能让聋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郄卫萍: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海峡科学,2011年第3期 67-68页。
[2]林政: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三个基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2年第7期98-99页。
[3]王红芳:抓住年段特点,扎实推进聋校数学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4年第11期123-123页。
第三篇:让阅读教学走进聋校数学课堂
不该让人遗忘的角落——浅谈“阅读教学”在聋校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在聋哑学校中,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表现为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关键词:聋校 阅读 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聋童由于听觉方面的障碍,造成阅读学习上的困难,对其学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着眼点不要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本身,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仔细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确,“数学阅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加有效更加广阔也更加有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意识,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阅读”走进我们的课堂!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 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聋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聋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应用,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这种现象扼制了聋生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课堂阅读的存在。拥有正常听力的儿童尚且有可能发生阅读障碍,对于这些失去或失去部分听力的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些学生往往没有形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如,看书走马观花、做题时不认真读题、害怕应用题……针对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通过介绍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介绍学生中认真自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自觉认真阅读教材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为了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开始对每堂课布置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或复习要点,在课上以提问或书面回答方式进行检查,表扬看书认真、回答得好的学生,对回答差错多的学生课后询问情况,教育帮助,促使学生较快地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在聋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在阅读中语言和思维必须同时进行训练。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聋生的成长,要增进他们的思维,必须发展 2 他们的语言,不然他们的头脑就会空白,思想苍白贫乏,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就能增进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用丰富而熟练的语言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思想。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会阅读。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策略
(一):勤思多想
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如: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4/5米,宽比长少5/6米,这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这道应用题要我们求什么?学生:求长方形的面积。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续问: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长是14/5米,宽不知道?那么,我们要先求出宽是多少,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 3 到:我能行!策略
(二):抓重点词
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 “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效率。
聋哑儿童由于失听,自懂事以来,便本能地运用简单形象的手语去表达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最简单的心理需要。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长期严重脱离现象,必定形成他们长期依赖“具体形象”的思维定势和“怕阅读、嫌麻烦”的心理障碍。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最好是,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除法来计算。通过阅读几遍,学生对这两种句式有很深的理解,在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计划耕地45公顷。(1)已耕了全部的1/2,已耕了多少公顷?(2)已耕了1/2公顷,还剩下多少公顷?这里要使学生明确“已耕了全部的1/2”与“已耕了1/2公顷”是不同的。1/2是一个数,1/2公顷是一个不变的量。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耳聋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无法靠听去感知阅读。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课余就使用手势。这么少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不但不易形成语言能力,而且容易回生和遗忘。因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5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获得了正确的方法,教会他们运用读书的方法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书籍就成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最可靠的朋友和教师。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生活越来越科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黄红成,《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7-8期。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第四篇: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作为知识的数学可能几年就会忘记而在学校学到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研究方法使人们终身受益。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仇年义务教育全目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思想列为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常需要把隐含在知识、问题中的思想方法凸现出来,使之“化隐为显”,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充分反映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它不仅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还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新课程下注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
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片段
一、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把有理数减法转化成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成乘法,把二元方程转化成一元方程,把二次方程转化成一次方程,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把圆的问题转化成直线型的问题,把分式的加减运算通分后转化成 分子的整式运算,把分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等等,可以说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运用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其实就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从而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学生有了这种思想,多么难的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
片段
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
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象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
如: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集合,实数包括正实数、零、负实数也有无数个,因为它们的这个共性所以用直线上无数个点来表示实数,这样就建立了数轴。建立了数与直线上的点的结合。即:数轴上的每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每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它的点,建立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由此让学生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建立数轴后及时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来进行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常规定右边为正方向时,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总大于左边的,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奠定基础。
片段
三、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依据数学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涉及a≠0的规定,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当a=0与a≠0时,方程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明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m-1)x-2(3m-1)=0中m的限制条件,随后进行了概念的变式,将“一元二次”四字隐去,提出这是个怎样的方程,并如何求解。学生经历了对概念中关键字词及补充条件的理解后,很清晰地就a=0与a≠0两种情况作分类讨论例如对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递减(增)性要取决于k小于0还是大于0,不等式的运算性质,要按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负数不同而决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等来进行分类讨论。又如初中九年级课本证明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为什么要根据圆心相对于圆周角的位置分成三种情况(如上图)去证,这就需要学生在自主
画图测量、分析讨论方可以回答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就无法体会分类证明的目的和优点。于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索活动,逐步体会到恰当的分类可增强题设的条件,即把分类的依据做为附加条件,先证明特殊情况,再由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揭示分类讨论的本质为化繁为简,由特殊到一般,分而治之。就分类讨论思想方法而言,在题规律过程中以下两种情况居多。一是由几何图形的可变性引起的讨论。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几何问题的图形位置或形状不能确定,如果解题时进行统一处理,将会遇到较大困难,这时就必须进行讨论,把问题分成几类或几部分来处理,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来各个击破。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碰到很多这种习题。如: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6,求该三角形的周长?
2、⊙O的半径为5cm,AB和CD为⊙O中的两条平行弦,求AB和CD间的距离?
3、已知 中,AB=10,AC=12,BC边上的高AD=8,试求BC之长。
4、如图,已知 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点P不与点A、B重合),以P为顶点作 ,射线PQ交BC边与点Q。能否是等腰三角形?如果能够,试求出AP的长,如果不能,试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篇: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在普通教育学校还是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课堂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随着普通学校课改的深入发展,聋校也兴起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研究。而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是以聋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以聋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聋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形成良好人格为目标的。但由于聋哑学生存在听力障碍,与正常人交流困难,仅靠视觉了解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量比普通学生少很多,所以课堂教学更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聋生由于听力的丧失导致语言障碍,他们在认知事物和与人交往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只有眼睛这一唯一感官了,他们这种特殊的生理特征逐渐形成了其“自卑、孤僻、任性、易怒、敏感”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因此,聋生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需要就更加敏感和迫切了。传统聋校教育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已经给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带上了“正儿八经”“严厉”的面具,养成了冷板说教、盛气凌人的惟我独尊的习惯,这种不健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直接导致了聋生在课堂上学习情感态度的噤若寒蝉式的小心翼翼,他们只会想着“老师在想什么?我要是回答错了老师会怎样批评我?”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凝固了。因此,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式、给聋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聋校教师不妨从“笑”开始。教师走进课堂款款一笑的师生问好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启发聋生时教师信任的眼神加期待的一笑就是扬起聋生思维白帆的清风;帮助聋生纠错或“师圆其说”时的师生间那会心一笑会让学生自信心倍增。教师的特殊身份体现出的情感感染必定会造就聋生在课堂上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健康情感态度的形成,进而会影响到聋生与聋生、聋生与社会、聋生与自然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一个笑意盎然笑声朗朗的课堂一定是个宽松和谐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地位平等了、聋生的思维在笑意里活跃了,想象丰富了。这种和谐宽松平等就一定会迸发出有利于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思想火花。
二、关注聋生对知识的探索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已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
强烈。”所以培养聋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激发聋哑学生的潜能,让孩子们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更多地从聋生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来设计和展开活动的:聋生自学课本后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真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3个组,给每一个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有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有的不是等底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需要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情况,还有的小组装沙时不够严密,学生的意见不一,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产生了疑惑,我让他们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再一次的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或实验不够细心等所引起的变化。这样,通过聋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既调动了聋生的各种感官,又提高了聋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既能让聋哑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又能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聋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聋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聋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并不断为解决问题去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三、重视对聋生数学思维和表达的指导
在聋校,由于聋生的听觉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差,生活经验比普通儿童少,认识事物都停留在感性上,极易受表面现象影响,抽象思维差。因此,大家都比较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活动,这固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要让聋生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实质,就不能让这些教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当聋生跟着教师指示的方向操作时,看似聋生完成了操作,但在表面现象背后其实聋生并不知所以然。换句话说,这样的活动只是实施了一个获得答案的过程,而没有真正开展数学的思维。聋校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聋生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那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既能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聋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在给聋生操作的时候,还要给聋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语言了表达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或看(倾听)同学的表达。例如,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题的几种算法(“破十
法”、“凑十法”、“算减想加”以及“多减了,再加上”)可以结合具体的算题,要求学生说清楚操作的步骤,每一步操作的依据和算法的主要特征,让学生掌握算法,懂得算理,明确多种算法的区别和相互联系。为此,在教学中应经常提这样的问题:“说说你的想法?”“谈谈你的感受?”“你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让聋生充分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在交流、质疑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在聋生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说完整话,时刻强调聋生的语言训练渗透。既在学习中展现知识的构建过程,又遵循课标强调的,把语言训练贯穿聋校数学教学始终的要求。
四、在互动生成中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提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参与、共时交往、共享经验的互动过程,是课前预设与课中动态生成不断交互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学生突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中闪现出“亮点”,这时的教学价值往往会高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容积”时,我教了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东西的体积叫做容积。然后我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容积。就有位聋生站了起来,他不仅能说容器所盛液体的体积,还能说出了车厢仓库等容纳固体的容积,我的本意是想让聋生理解了概念,直接就回到现实中应用,举些装液体容器的例子,而学生的回答结果和想法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很欣赏地表扬了他。试想,如果我不是让学生先去思考讨论,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水桶鱼缸等容器的容积;不是将学生的想法作为很生动的典范去启迪大家,而是不屑一顾,草草地固定在教师的思维范畴内,会出现这些意料之外的“小发现”、“小精彩”吗?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造,才能永葆教学生命的青春。要想让每一个聋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优化课堂教学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改之路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追求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促进聋生的身心沿着全面、健康、和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轨道发展,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课堂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