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生的教学方法
国家级“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对聋教育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聋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海伦凯乐曾经说过: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传统的封闭式聋教育,让聋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却隔绝了聋生之间、聋生与社区和社会的联系。这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的“培养聋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能为聋生展示一片广阔的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聋教育带来的必然是革命性的影响。
(1)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补偿聋生的生理缺陷,提供无障碍交流通道。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听觉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能给人们以丰富的信息。耳聋学生丧失了听觉功能,他们的信息感知较健全儿童相比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由此造成了他们感知活动受到局限,直接导致聋生信息渠道闭塞,抽象思维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将直观形象的视觉信息通过现代信息媒体呈现在聋生面前,能相对补偿生理缺陷,为聋生获取信息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一条新的无障碍通道。
(2)信息技术能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视野。由于听力言语障碍,传统的聋教育模式在对聋生教育教学时难免会带来教学上的困难,在传统的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仅限于教室,知识的获取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直接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的优势帮助
聋生利用形象进行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极大的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聋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3)信息技术将改变聋校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改变聋生的认知方式,使聋校的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更加现代化,教材媒体由静态转为动态,使聋生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从而改变了聋生的学习形态。变革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法也应该改变。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是认清方向、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改变教法。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所支配的,技术的变化不会自然地带来观念的变化,而传统的聋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新技术的应用有阻碍作用。因此,在聋教育中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并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聋教育改革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聋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需要
1、什么是信息素养,聋生应具备哪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本课题应培养聋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即: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既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计算机,传真机等,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述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等。
(4)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2、聋生为什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社会节奏与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方式急剧增长,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环境,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具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基础,现代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和谐社会提倡人们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聋生也理应享受社会发展给他们所带来的便捷,然而传统聋教育教学只注重以教师简单给予和线性加合的方式满足聋生的特殊需要。且特殊需要的满足也仅仅是针对缺陷补偿,而非全人意义的个性的特殊需要的满足。聋教育也成了一种以特殊性及其满足为本的片面的教育,忽视了聋生的生命本质意义和应有的人的完整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关怀。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特殊教育的培养宗旨是让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很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要适应社会,首先要了解社会,与人交流与勾通。传统的聋人与社会勾通模式只能通过纸和笔来低效率的进行,如果我们加强对聋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就可以让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聋人,很方便的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合作。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聋生能了解社会现状,学会与人合作,调整自己的思想与心理,使自己与社会和谐统一。这也是聋生跟上社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由此可见,提高聋人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3、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
聋生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导致其不能像普通学生在进校前就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进校前的认知水平基本等同于两至三岁的普通儿童的认知水平,实践证明,聋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基本是在其上学时得到的,在其毕业后,并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聋生就学时培养其具备实现自立、自强的能力尤其重要。然而,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虽然也能让聋生在一定阶段内适应社会,但是,面对21世纪的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却严重显现其的阻碍性,在即将颁布的聋校课程改革目标中,也提出“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显著特征,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要想培养聋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我们这些从事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是聋教育突破教学质量“瓶颈”的需要
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由于聋生的先天性残疾缺陷,因此教学并没有把聋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忽略对聋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不仅是学校,包括家长也只认为把孩子送到聋校学一点基本知识,掌握一点技能就可以了,因此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聋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然而,现代特殊教育观念正以全新的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特殊儿童,将特殊儿童的残疾缺陷视为是正常的、非本质的。这直接引发了特殊教育的一场革命。特殊教育开始回归并融合主流社会的普通健全人的教育,由强调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变为对特殊儿童与普通健全儿童发展共性的把握与融合。特殊儿童“人的生命本体”及其发展的潜能受到空前的关注。虽然,现代特殊教育观已经将我们的教育目的进行了纠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聋校里的教育手段、方式、理念仍然是先前陈旧的情况,这些更新的观念并不能很好的得到贯彻,这就导致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聋生不能很好的回归社会,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低下,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聋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聋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聋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
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聋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聋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传统的聋教育还局限于用粉笔、黑板进行教学,虽然,很多聋校已经拥有不错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使用率却很低,或者是对聋生的信息技术培养很低,这与现代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在的聋教育方式、手段、理念进行彻底的改革。
(四)目前聋教育的信息技术研究能力比较低
目前,普通学校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他们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技术辅助与课堂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普通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普通学校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创造出很多崭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聋校,目前信息技术的运用最多也就是辅助与课堂教学,只是将原来应该呈现在黑板上的内容用一种固定软件加以替代,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去更好的服务与聋校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聋校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旨在很好的利用普通学校现有的经验去设计出符合我们聋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它能更好的去服务与聋生,真正促进聋生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九五”期间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运用电教设备,发展聋儿语言”的镇江市九五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另外,我们学校也积累了一些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去辅助与课堂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功。
二、课题名称:
我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2、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环境。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电子白板环境、多媒体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
3、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的教学结构的模型。
“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指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环境。在教育信息化教学理论,聋校课程改革等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为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突破传统聋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等方面设计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使之更好的服务与聋生,真正提高聋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模式
四、现有基础:
1、硬件:
现学校共有电脑69台;一个学生机房,一个电教室。学校所有电脑均连接镇江市电教馆局域网,服务器1台,2组交换机;教师2人1机;全校17个班级,班班通网络,班班配有电脑、34英寸电视机、视频展示仪,生机比1:5。
2、软件:
共创教学多媒体平台,已与省电教馆商定,由省电教馆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自制课件有一定基础。
3、投入:
学校刚刚论证通过的“十一五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主要工作,学校制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同时借助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将每年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
4、研究能力:
学校在“九五”期间就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九五”期间的江苏省重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的个别化教育与教学》高质量的结题,得到省、市教育专家的一致赞誉,该课题还获得镇江市教育科研评比一等奖,电教课题《运用电教媒体,发展聋儿语言》结题时获得市电教馆领导、专家的好评,“九五”期间我校就被镇江市电教馆命名为“镇江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参加了十五课题,目前“十一五”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4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目前参与上述“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教师达到
%。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电子白板、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下,聋校部分学科(语文、数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适合聋校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
3、硬件设备的建设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步性策略研究。
4、提高聋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策略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应用研究范畴,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与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测量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行动研究法: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为目的。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在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调查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为得出游客学依据的结论提供直接材料。
七、研究工作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两年半。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5月)①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②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③开通专题网站。
④确定子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小组。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12月)
①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②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③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3月)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③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八、主要分工: 姓名 性别 职务 职称
研究专长 分工 任健美 女
书记、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理论 组长 张俊宏 男
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 副组长 钱新平女 副校长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聋校律动教学 周锦 发布时间: 2009-7-25 18:15:45 在聋校律动教学中,面对日新月异地信息技术,怎么结合聋校律动教学的自身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律动教学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要摆正信息技术在聋校律动教学中的位置,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聋校律动教学服务。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聋生对律动的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观,帮助聋生积累律动素材,提高聋生的律动水平。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记忆保持的重要方法。兴趣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多媒体课件集众多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可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景,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
例如在教授歌伴舞《摘葡萄》时,教师应考虑到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的歌曲,而且歌词中描写到了新疆的天山、丰收的葡萄等景物。这些景物是聋生平时
在生活中接触不到或是了解较少的。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新疆维吾尔族风土人情的影片。同学们通过观赏影片,知道了新疆的地理位置,认识了美丽的天山,见识了热情好客、喜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们、也了解了新疆的特产有哈密瓜、葡萄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知道了歌词的含义,歌曲教学也就特别顺利。有的学生观察影片时还特别仔细,甚至能够抓住一些维族舞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模仿。
学生在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律动课所产生的浓厚兴趣。由此可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而这些兴趣的产生,一部分也可归功于由多媒体技术参与的教学。律动教学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使课堂充满动感。它激活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舞蹈的兴趣及活动的强烈愿望。
二、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
思维,特别是想象思维,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柳斌同志在《艺术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品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以上论述都说明律动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想象美的能力的发挥。例如:在教聋生认识四分之二拍节奏训练时,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感受鼓乐器的震动,让聋生了解四分之二拍的强弱规律,培养节奏感,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将课件和实践的鼓乐器相结合,先让聋生观看课件对其产生兴趣,而后教师在让聋生感受鼓乐器的震动,拿出教具让学生亲自感受(运用多种形式,师生互动)。聋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让聋生大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 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该言强调了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育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春天来了》这是一首欢快跳跃的歌曲,表现出春天来了的美丽景色,要求聋生从画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来表现春天。我首先给聋生呈现的是春天的景象资料,把聋生带入悠闲、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中,画面不断的变化,“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高兴欢畅的景象,聋生的欢快的情绪很快就调动起来了,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当聋生初步感受后,我再让学生随着画面舞动,在电脑中点击自己喜欢的春天景色,通过目视、脑思、体态律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的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到来而表达出的心情。这样,聋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歌词的含义,在情感上与作者对春天美丽的赞赏产生了共鸣,发出了“春天很美好!”的感叹。在美的情景启发下,孩子们运用语文课中的知识积淀,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诗歌。“花儿张开了笑脸,鸟儿露出脑袋,太阳暖暖照身上,大地也渐渐苏醒。小蜜蜂嗡嗡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春天多么美好!”学生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好的歌词诗句,与孩子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春天美景的感染,通过学习协作与交流,开拓了创造美的艺术思维空间,再通过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完善的经历。这样不仅培养了聋生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孩子们更具有审美的能力。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效的综合。还要注意在课堂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这样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审美任务,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第二篇:浅谈如何指导聋生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指导聋生课外阅读
摘要: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且这种差距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大多数聋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后,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无法与自身年龄形成比例,因此,必然会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
关键词:初中聋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水平
一、聋生课外阅读现状和影响
每当我和别人谈起我的工作时,很多人都会有自然的反应:“噢,你们学校一定会很安静吧。”其实,非但不安静,而且还会很吵,因为“聋”并不等于“哑”,大部分的聋生虽然丧失听力,但他们的发音功能却是健全的。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的时候,大脑就难以接收音频符号,因而直接影响着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与发展,严重限制了其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交流。聋生正是由于这种生理缺陷,更多的只能通过阅读接受外界信息,但在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限制下,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聋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以弥补其信息获取的不足。
但目前聋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以我校为例,我校目前的聋教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基本和普通学校一样,这对于本来就处在聋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的起跑线上的聋生来说,很难安排出更多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这样的现状必然使聋生和健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越拉越大,越到高年级差距越明显,而其结果是严重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聋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聋校的语文课堂相对封闭。
“语文等同于生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等教育教学理念领会起来容易,要真正的贯彻执行却十分不易,尤其是面对一群语文积累极其匮乏的聋生,年龄的增长与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完全不成正比,往往错失了九年义务教育打基础的良好时机,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外阅读能有效弥补聋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信息摄入贫乏和语言积累薄弱等问题。
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的。而对于升入初中的聋生来说,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关键。课外阅读是开发聋生智力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聋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它不但有助于聋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所有这些,对于提高聋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每一位聋校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就该向学生强调指出,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光靠一本语文课本,是完全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聋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从课
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课外阅读是解决聋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
三、聋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的指导
读书的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由于聋生是非分辨能力不够强,加之语文基础薄弱,做到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还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摸底调查中,发现部分成绩优秀的聋生除了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之外,几乎从来不看课外书。在他们极其有限的课外阅读中,只是曾经读过少量的作文书、卡通书等。试想,在漫长的九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聋孩子们,仅仅凭借双眼来了解这个社会,仅仅凭课堂上学到的一点语文知识,要指望他们能写出通顺精彩的作文来,那简直是天方夜潭。我在与多名聋生交谈中了解到,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的,但是,苦于不知如何选择。所以,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指导聋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对聋生课外阅读做了以下几项指导:
(一)结合课内教学,推荐阅读书目
聋生学习语文、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多读书,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结合语文课内的文章和作者来确定课外的阅读书目和篇章。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布置同学们课下到图书室借阅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虽然距今已是八、九十年前那个时代的事情了,可是毕竟写的是童年和少年的事情,与同学们的经历还是有些相似之处。我们的同学在这部书中大多能读出好多和自己的童年少年大同小异的事情来,这就使阅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又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同时提供学生课外阅读《南京长江大桥》、《家乡的桥》、《北京的立交桥》、《桥梁远景图》等各种有关桥梁知识的文章。再如在对聋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信守诺言》、《永不说假话》、《一张纸条留给我一生的尊严》等文章,让聋生真正领悟到“诚信”的意义,这样就使本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全班同学一起阅读,聋生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思想和读书体会,使本来乏味的读书变得有趣起来。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聋生的。
(二)发挥图书室作用,引导聋生借阅书籍
我们学校的图书室藏书较多,生均达60册左右。聋生可以在课间或课余时间随时办理借书事宜。于是,我浏览了一遍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列出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书目,将书目印发给学生,并在班上对书的内容方面进行导读。在这个范围内聋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书籍进行阅读,比如我把《朝花夕拾》、《城南旧事》、《鲁滨孙漂流记》、《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书,放到一起导读,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本进行阅读,这样就为每一个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提供了保障。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审美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阅读时的自主选择,而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过分干涉学生阅读时的选择权利。我通过对本班学生导读教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促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到自己主动读书,引导他们阅读更多有益的书刊,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最终增强他们与健全人交往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调动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发现,不少学生经常偷偷地上网,低年级的学生看动画片看得哈哈大笑,高年级的同学则喜欢利用网络用QQ聊天或看新闻、球赛等。这说明网络令聋生产生极高的兴趣,具有极大的诱惑,如何引导和激发他们利用网络提高阅读兴趣就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聋校的语文教师大多根据聋生“以手代口、以目代耳”的特点,将语文教学情境化、形象直观化,而电子读物、影像资料等正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恰恰是聋生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聋生有了阅读的热情,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的效果显而易见。
在教学《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这样的课文,网络上都有制作精美的动画,课前我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几种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键入要查找的内容,就能找到相关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去观察分析生动逼真的画面,这样往往比我在课堂上用手比划或组织学生表演效果要来得好。又如上学期学完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的课文后,总结归纳其主题是热爱生命,我让学生到网络上阅读类似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自强不息的情感。
四、着力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精略并重 学会浏览
阅读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对于初中聋生来说,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学习就要精读,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一词一句,抓住文章的实质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读熟读透。略读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从大量文章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赢得时间,提高阅读效率。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给聋生精略并用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浏览,能够用最快的速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二)指导摘录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并逐渐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后,我都引导聋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并让学生摘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让聋生用同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如《背影》一课中,作者对父亲攀越月台时的动作,及《老王》一课,作者对老王神态、动作的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些片段后,就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语句。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
词的积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对词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环境。所谓的好词好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准确精妙,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词句。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很难说清哪个词是好词,哪些句是好句。因此在指导学生摘录时,我要求学生把词的摘录融进语句语段摘录中,然后让学生在所摘录的佳句华章中用符号标出自己认为用得准确、用得好的词。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不同的词在语句中的妙用,提高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并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三)借助工具书 扫除词语障碍
聋生从小失去听力,语言发展十分迟缓,所积累的词汇很有限,语言材料在聋生贮存系统中就像一个孤岛,互不攀连,新学习的语言,也不易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语言信息进行结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积累大量词汇,词汇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然而,聋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遇到对词语理解障碍和偏差,而教师又无法时时在聋生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课外阅读指导中,遇到类似情况我要求聋生借助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查找所遇到生字词的读音、词义,借此正确理解词语,句义、段意和篇章内容;能读懂日常应用文和通俗文章,有初步分析、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五、鼓励阅读结合练笔,提高聋生写作水平
阅读的目的除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外,更直接的指向是提升聋生的作文水平,写出通顺完整乃至精彩的文章。除了坚持日记、作文等传统练笔方式,我还尽量针对不同写作程度学生布置各种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都写一篇读后感,尽量让学生每天都能写一段话。如父亲节,母亲节到来的时候要求他们写一篇《感恩》的作文,以此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鼓励他们投稿或参加征文比赛等。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恩母亲》、《安全知识伴我行》、《争做环保小卫士》等作文在学校主题作文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并编入学校的《学生作文汇编》中,这极大地推动了聋生写作的热情。然而,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严重滞后,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能获奖的作文毕竟是少数,对于获奖大多数聋生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提升阅读品味,发展写作能力,我将那些经过阅读,并在写作上有所进步的学生作文,细心批改,让学生认真誊抄后,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以此促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的阅读摆上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初中聋生来讲,课外阅读在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与自我,发展情感与思维,得到审美体验与享受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年级聋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同等重要的。因而,我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继续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力争走一条求真务实的特教之路。
第三篇:探讨聋校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探讨聋校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实际上是将思维、推理、表达、计算等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对聋生进行分析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一、聋生应用题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分析。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从应用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聋生只有读懂应用题中文字所叙述的具体内容,分析出数量关系,并进行适当推理才能完整的解答出应用题。
1、聋生阅读能力差, 读不懂应用题。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生活经验有限,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导致语言能力比较欠缺,对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不容易看懂。教材中一些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对于聋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加之有些应用题中出现的字,词聋生在语文课本都还没有学过,就先在数学课本上遇到了,这就给语言能力比较欠缺的聋生读应用题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36页中有这么一道题:工人叔叔把机器放在载重4吨的卡车上,每行放4台,放了3行,放了多少台机器?每台机器重300千克.这些机器的重量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了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根本没有接触过“载重”这个词,语文上也没有学习过这个词。所以聋生对该题要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懂,更谈不上解答了。
再如:小明家养了8只羊,公羊3只,母羊有多少只?这道题中涉及到一个关于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羊可以分成公羊和母羊,而在聋生的思维中还没有羊分为公羊和母羊的概念,从而导致解题困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聋生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推理能力,不容易找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聋生思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时间的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只有搞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然而要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难清楚的找出数量关系, 从而不能正确的解答应用题。
有一个老师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二年级的聋生计算应用题“小明有一元钱,买一支铅笔用去5角,还剩多少钱?”时,束手无策。而当
他真正拿一元钱到学校小卖部买铅笔时,我让营业员故意少找给他一角钱时,他却大叫起来,说少找了他钱了。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
3、聋生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差,不认真审题。
如前所说,由于读不懂题,缺乏自信心,常常导致聋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完整的读题。看到应用题略读一下,只是抓住个别词, 来猜测运算方法。例如:学生经常是只要看见“一共”就用加法;只要看见“还剩”就用减法;“比╳多╳”用加法;“比╳少╳”用减法等.我们知道实际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并不是光看个别词就能决定运算方法的,所以聋生的盲目列式经常导致解答的错误。
有时对一些应用题聋生就干脆不读了,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拼凑一个算式。某位老师在三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三年级乘除法应用题中一般是两道题一起出现。
如:(1)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5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2)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40棵,栽了8行,每行栽了多少棵?
学生很快便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是不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呢?我又出示了下列两道应用题,不要求计算,只要求列式:
(1)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40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2)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8棵,栽了2行,每行栽了多少棵?结果15名学生中有11名的列式分别是:40÷8=5 8×2=16。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读题所导致的,同时也是由于学生思维定势在作怪。
二、提高聋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对策。
针对聋生读不懂应用题,略读应用题和不读题的现状,如何培养聋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运用多种方法对聋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基础能力,对帮助聋生理解应用题,提高应用题的解答水平,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并理解题目大意。
读题是做应用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读题的任务是把题目读通、读懂,了解题目中的大概意思。而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语言信息量少,认识的字不多,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以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不要以为数学课上进行语文方面的教学好象有点本末倒置,其实现在学校推行综合课程,正是为了解决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的问题吗?要想真正学好应用题还必须有一定的语文基础。
通过读题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应用题中涉及到的各种事物,使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更多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感知各类应用题的结构懂得简单的内在关系,知道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应用题的意思。在读题的过程中应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采取集体读、个别读的方式,读几遍也要因人而异。必须强调的是数学课上,尤其是应用题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也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旦养成习惯,对今后解答应用题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2、演一演,使学生形象准确地把握数量关系。
根据聋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以及聋生善于动手操作和表演的性格,让聋生演一演或者摆一摆,从而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动态画面。聋生通过这一活动能比较准确地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避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演示方法主要有手语动作、具体实物或课件的演示和情景表演等。
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用手势往往容易被聋生理解。例如:在教学“小红买了20本图画书,送给同学3本,还剩多少本?”时,学生在打手语的过程中一下就理解了“送给”、“还剩”的意思,从而把握这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解答。
有的应用题要借助情景表演,利用一些实物或教具,把思维和活动相结合,这也是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比如:“小明有一些水彩笔,送给小东6枝后还剩8枝,小明原来有几枝水彩笔?” 演一演或摆一摆都能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再比如:“树上停着许多鸟,飞走了6只,还剩4只。树上原来有几只鸟?”学生容易受“还剩”的影响,用减法计算。而通过学生情景表演及老师在表演中适当的指导,就能避免发生理解和计算上的错误。还有一类应用题中有一些条件是可有可无的,但常常给人造成错觉,导致思维的难度加大。如:“蔬菜批发站运来124筐萝卜,上午卖出45筐,下午卖出60筐,一共卖出多少筐?”在实际教学中确实碰到学生看到“一共”就草率地将几个数一起加起来,但当创设一定的情景,表演一下卖蔬菜的过程后,就会发现124筐这个数根本用不到,只是题目叙述时的背景说明。
在表演中、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一目了然。当然灵活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课件,就能更好地达到目的,特别是那些表演起来有难度的题目,我们更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同样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目的。
3、画一画,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在低年级阶段,直观教学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画一画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起到数形结合的作用,我认为对画图的要求则可以降低,线段的比例不需要十分精确,能说明数的大小和线段的长短即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学生容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我尝试教学生画线段图,首先找出两个相关的事物名称,然后画出已知数量的线段,再根据两者的关系描述画出另一个事物的量的线段(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一段或减少一段),最后根据所求问题在线段上标“?”。这样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线段来表示事物间的关系,将图与文字、数字结合,十分方便地确定计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除了画线段图以外,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画法。比如乘法应用题:“教室里有3排桌子,每排有5张,教室里一共有几张桌子?”学生可以用3条竖线代表3排,在每条线上标上“5”,一看就知道要求3个5是多少?再比如除法应用题:“学校订了36本图画书,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本?”在36外面画一个圈,再画出4个箭头指向四个圆圈,在圆圈里画上“?”。通过画线段、线条、圆圈、方框等等,帮助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数学抽象化的过程,同时也确定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让学生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教师都应该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分析题意,说出应用题的思考过程、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等,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在教授应用体时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做下来,在完成了解题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把解题的过程说一遍,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方法和过程,通过说进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应用题都能顺利、正确的解答。在复述时,除了学生对老师说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纠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果将读、演、画、说四种方法灵活地综合运用在解应用题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顺利找准,正确进行解答。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地运用了多种感官,激发了兴趣,而且在教师适当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表达、分析、推理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浅谈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活动中的完全满足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等躯体表现。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当前,由于听障学生自身缺陷,加之受到社会和家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听障学生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严峻。在校生自残、离家出走、对家人漠不关心、毕业后违法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之差,对挫折心境的适应机制和抗拒能力之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由此,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关注。而作为聋校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工作中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
一、问题与现状:
片段一:听障学生赵某,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受到家长批评,他会用头撞墙、攥紧拳头不停地打自己……
片段二:听障七年级学生唐某,性格内向不与人多接触,对父母态度漠然,不喜欢回家。
片段三: 听障的九年级学生何某,在一次因为和同学之间闹矛盾后,私自离校回家,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厌学、不愿与人接触的心理„„
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当前部分听障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心理素质较低,缺乏了相应的教育知识。根据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总结,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及方面:
(一)听觉障碍是造成听障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由于听障学生理缺陷,听障学生在心理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了特殊性。而且多数人存在与健全人交流困难、抑郁、焦躁、逆反、偏执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是问题的根源
相对来说听障儿童的父母比正常人的父母为儿女负出的更多,精神负担更重。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文化层次不高,随着儿听障儿童的成长,沟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难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于是产生了弃而不顾的现象。他们选择放弃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放弃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机会和责任。有的家长认为听障儿童听障儿童儿是负担,不太关心,任其生长,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心灵上蒙上了阴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可怜,要什么,给什么,别人说不得,碰不得,没有原则,没有要求,希望这样能给孩子一些补偿。殊不知,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滋长了任性、懒惰、无能,因爱生悲,害了他们。家庭教育跟不上这一普遍现象,让孩子在许多具体事情中失去心灵疏导的时机,这对聋孩很重要,因为在具体环境中得到指导,更便于他们领会、纠正,效果会更好。
(三)学校因素在促成听障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聋生个体差异较大,课程设置和计划安排不尽合理,教学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与可能,使得听障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缺乏兴趣,使部分听障学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在心理上与教学者产生对抗,甚至敌对情绪。我们还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最常见的学生问题的导火索。与同学发生争执、打闹,心理上有没有及时的得到纾解,聋生常常产生厌学、脱离群体、毁坏物品、暴力解决等很多严峻的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手段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原因;特殊学校教师比起普通学校教师肩负了更多一层的责任。老师是能与听障学生有效沟通的并且心智健全的少部分人群。在听障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因扮演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授者,有更多时候更要像家长、朋友,甚至是心理医生。这就要求了,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还要有永不间断的爱心、聪明的处理问题的手段、与学生相处的能力。
介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致力于探索解决的方案。那么如何对听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人工作经验,略谈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听障学生自信心,适应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聋生参与其中,尝试成功的体验,展现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克服消极的情绪,培养不怕苦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
2、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建立听障学生家长的自信心,同时让家长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对聋生的重要性。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及时正确的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的溺爱或是打骂。
3、注重兴趣特长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展兴趣课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特长的机会。
4、进行人际关系技巧和方法教育。交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教会学生主动和他人交往,了解他人,同时也让他人了解自己,让自己融入社会不再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疏通心理障碍。
6、进行受挫教育。听障学生较正常学生而言遭遇的挫折多,教会他们生如何面对挫折,受挫时怎样克服急躁、破罐破摔心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特殊教育工作者要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位孩子;用微笑去增强孩子的信心;用平等与尊重的心理去改善孩子们的内心。听障孩子的良好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个特殊教育老师以及每个有特殊孩子的家庭的共同心愿。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特殊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并致力于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积极地、向上的牵引。
第五篇:低段聋生识字教学法浅议
不拘一格,得法即可——低段聋生识字教学法浅议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聋校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相对于他们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与普校相比,教师教得更加吃力,聋生也学得特别辛苦,而且很容易忘记。这就要求我们讲求教学策略,能够根据聋生的思维和生理特点,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根据汉字形、声、会意的特点,挖掘规律、重点突破;根据聋生学习的规律和生活化教学的优越性,走进生活、耳濡目染;根据低龄聋生学习的易忘性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拓展性要求,家校携手、融入社会。【关键词】低段聋生
识字教学法
识字是聋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作为聋校的语文教师,如何兼顾方方面面的要求,进行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呢?
一、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低龄聋生由于从小听力受损,感知外部信息主要依靠视觉、触觉,根据达尔文的“用进废退”理论,其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与正常儿童不但无明显差别,甚而至于还优于正常儿童,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动作思维为主,其思维过程为实物感知—形成表象—得出结论;再加之低龄聋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针对其的识字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这些特点,取长补短、因材施教。
(一)巧用直观形象识字
直观形象教学模式很符合低龄聋生的生理特点和注意规律,最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是聋校低年级识字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
1、充分发挥实物、图画、色彩的功效。例如:在教“鱼”字时,可先出示鱼的实物,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形状,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再如教学汉字“燥”、“噪”时,将两个偏旁“火”、“口”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以便强化学生对“燥”、“噪”的记忆。
2、利用电脑多媒体剪辑、组合。在学习有关动物、植物等事物时,可让学生通过录象观看植物世界、动物世界,进而认识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名称;教形近字“岭、铃、玲”时,利用幻灯片,将这些字的偏旁进行变换组合,紧紧攥住学生的吸引力,以强化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
3、借助动作、实验演示。如教“跑”、“敲”、“踢”这些表示动作的字时,我先让学生做这些动作,再随机进行教学,让聋生通过联想简单的动作记住生字;教“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聋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字义。
(二)在趣味性游戏活动中识字
聋校的识字教学要开放,就意味着让聋生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低龄聋生同样天生好动,喜欢游戏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伴随着他们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低龄聋生,关注他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联系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人而异开展学习活动。我们将游戏机制引入教学中,将认读新词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活动。如:开火车游戏、邮递员送信游戏、转盘识字游戏等等,让学生快乐游戏,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我们还可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请“小老师”教大家识字。这样既肯定了一部分识字量大和识字速度快的聋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又激发了全班学生的识字欲望。同时,我们还让聋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还有不会认的词怎么办?”他们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谈到: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查字典,利用拼音,利用图画„„我们趁机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再引导他们开发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展认识新字的活动。
二、挖掘规律,轻松突破。
根据我们中国方块字的特点,充分挖掘汉字形声会意、间架结构的内在规律,对低年级聋生所学生字进行归类。具体操作方法很多。
(一)形声字归类教学。聋生在一年级学会了汉语拼音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从二年级开始可引导其依形辨声识字,大多可读准写对,教师只须识记时点拨方法与规律。如大和太,比和此,代和化等易混淆的字,稍加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读懂进行简单的逻辑归类;如虫旁和昆虫有关,采是手在木上的动作等。这对日后他们的阅读极有帮助。
(二)会意字归类教学。可用有趣的组字、拆字、字谜等形式会意识字:老师用硬纸剪出汉字的“零件”,根据课文内容与不同用意,让学生操作活动,组拼得最准确、最符合要求者奖给一枚“红五星”;再让他们拆开部件,边拆边讲出部件名称,重新组合新字。创设谜语:闪——门里站着一个人;蚕——条大虫;景——北京升起红太阳„„让聋生动手动脑,聋生爱“玩”极了,效果十分理想。
(三)反义比较识字归类。此方法对巩固已识辨别新字特别有效。牙刷对刷牙,良犬对恶狗,仔细←认真→马虎„„常引导学生找出形近义反,近反两义的字进行比较识字。这样无须靠太多的分析,便能记得快、记得牢。
三、走进生活、耳濡目染。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教学作出了以下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对于低龄聋生而言,识字教学仅靠狭隘的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活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以求低龄聋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活动中,以最佳的状态潜移默化地完成识字任务。
(一)互动课堂资源和生活资源
生活化的教材必须对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置于聋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有意的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识字愿望。
1、把生活融进课堂。在教学蔬菜单元时,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蔬菜到课堂上展示(事先请家长给蔬菜贴上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要求记住各种蔬菜的名称。这样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于生活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2、让课堂走向生活。在教学超市购物部分内容时,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购物、参观。在超市里,老师对着商品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识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这样的生字教学就迎刃而解了。在课后活动中,再举行商品展销会,让学生把用过的商品的空壳子、纸盒上的商标剪下来带到班级来展示,通过展示,学生又认识了很多字。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聋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认识学生姓名,提高识字量。为了让学生互相认识,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识字。开学初,先让学生自我介绍,并将其学生卡投影到屏幕上,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同学的姓名。同时为了解决一年级聋生识字时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难题,印发了全班同学的座位表,让家长辅导孩子尽快熟悉全班同学的名字,并且还让每个学生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名字卡片粘贴在课桌左上方,便于学生随时认读,常让学生在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同学的名字。除此之外,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在互动中巩固识字,提高交际能力,增进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认识了全班同学的名字,识字量大增。
2、认识校园里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识字量。如开学初,可利用班队课,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还利用升旗、集合、体育课等引导学生认识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标语或校训。这样,引导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强烈求知欲相互渗透,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
3、欣赏教室的环境美,提高识字量。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对教室也进行了美化。如粘贴班训、名人名言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班训、名人名言、课表及每期黑板报上的字等,并经常开展识字比赛的课间游戏,使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断提高。
四、家校携手,融入社会。
我们的聋生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宗旨是让聋生最终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因此非常需要家校结合,教师和家长携手,共同构建生活大课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识字能力,要求家长配合学校采取各种形式鼓励聋生在社会化的生活中主动识字。
(一)鼓励聋生多阅读。儿童普遍喜欢看故事、童话书、寓言书等,聋生同样如此。老师就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愿望,每周开展一节展示性课外阅读课,以鼓励聋生多识字、早阅读。
(二)抓住看电视、看电影、逛街、购物、旅游的机会识字。
聋生喜欢看动画片,如“西游记”、“猫和老鼠”、“大风车”、“七巧板”等。老师就要求家长看电视时有意引导学生认屏幕上的字。还有利用家长们带孩子上街、旅游的各种机会识字。例如在公园时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在公交站台认站牌;在逛街时认商店、酒店、大厦的名字等等。这样,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大量信息,还认识了不少字。
(三)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
开学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每周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学生归类(广告类、书籍类、影片类、商品类„„),并记录下来,并在班级建立展示角,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通过展示角展示出来交流学习,开展识字擂台赛。
总之成功的识字方法,不外乎三点,那就是:揭示汉字的某些规律;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易于广大教师所掌握。至于具体的方法,则不拘一格,得法即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陋议,权当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