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聋生的个性特点与教育
浅谈聋生的个性特点与教育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夏英俊
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而教育是科技的源泉,特殊教育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聋哑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加强思想教育、更好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根据聋哑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根据我自身的工作体验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聋哑学生的个性特点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而导致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各种现象以及对他人与自己的行为的认识,只能通过其它感官来代偿和分辨,这就给他们对各类事物的认识带来片面性的影响。这便形成了聋哑儿童与健全儿童不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他们特殊的个性特点。
1、认识事物肤浅、片面。聋生无听力,既不能完全理解别人的语言,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周围环境仅限于表面现象的认识,感知事物比较笼统、模糊、不正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上的特点,很难建立比较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以聋哑学生对事物、对问题的理解认识肤浅,常常带有局限性。
2、自私、多疑。有的聋生看见别人的好东西就想办法想弄到手,归己所有。更不愿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而且疑心特别大,当别人说话时,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就认为是在说自己,或怀疑是在讲自己的是非,有时还上前向你问个究竟。
3、粗暴。由于先天的生理的缺陷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导致部分同学形成了易怒、任性、报复等不良的心理品质。发脾气不分对是谁,缺乏自控能力。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刘德利同学向我借5元钱,正巧碰上我身上没有零钱,我要他等一下再借给他,可是我没有想到,他回到班级以后把自己的作业本撕个粉碎,并在班级里大发脾气,扬言以后再也不会听从老师的话了。后经我认真的解释与耐心的教育他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4、心胸狭隘。由于缺乏听力,不能正确的衡量事物间的关系,遇事考虑不全面,只看眼前,不思长远,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比如:有一次高亮同学丢了一支钢笔,他一味的说是张海丽同学偷去了,而且非要她赔。我一面劝解一面发动全体同学一起来找,可是他却气呼呼的看着我和别的同学,丝毫没有听进我的话,还用手语和其他同学说是我这个老师偏心,有意的袒护张海丽同学。最后大家在他的宿舍床上找到了那支钢笔,这才使他低下了头。
5、意志薄弱。聋童语言的障碍也影响了他们意志能力的发展,对事物只是照着样囫囵吞枣地摹仿,其结果会造成盲目、冲动、鲁莽等意志行为。
6、自尊心强,喜欢表扬。聋哑学生总爱表现自己。做点好事总想让别人知道,老师表扬就特别的高兴,反之,做错了事却不想受到
批评,也不愿看到别人的议论。受到批评后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7思想单纯,处事缺乏理智,喜怒哀乐的控制力差。因此,聋哑学生容易受他人的引诱和欺骗。一旦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很难改变过来。如:我和以前的班主任老师讲课的方式、管理方法有所不同,学生就认为我的课讲的不好,不关心自己。又如:有一次我给学生批发作文,客宪文同学 的作文与其他同学 的不一样,虽有些句子不通顺,但却很完整。别的同学见到自己的作文分数没有她的高,便叫喊着认为自己从作文书中抄回来的比客宪文的好,是老师偏心,后来经过我耐心的说服教育,学生才明白这并不属于自己的写作而是抄袭,不动脑、不加工抄袭来的是不合格的作文。
8、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聋哑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总想问个究竟,并极具模仿能力。比如:看到电视、书本中的美丽舞蹈,都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上来。并且喜欢跳给别人看。因此每次学校的活动聋哑学生都会勇跃的参加。而且表演的非常精彩。
二、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因材施教
要做好聋哑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聋童能健康成长,成为残而不废的人,就一定要根据聋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
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是聋校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要针对聋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如:对认识肤浅,思想片面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直观具体地由浅入深、由简
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地细致观察,教育学生从复杂现象中区分出主要与次要,从本质上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纠正思想的片面性。
对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学就不必过分的责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诱导、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反之严厉的批评、训斥,只能造成他们精神上的压抑和心理上的扭曲,以致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心,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身为教师就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表扬好的指正错误,使他们认识到老师和同学是相信自己的,树立起自强、自律的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消极为积极。又如:自尊心过强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适当表扬,严格要求改正这一不良性格的发展。对性情暴躁、任性的学生,要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时候是不应该做的,哪些事做的好、哪些事做的不好。
2、耐心教育,避免急于求成
教育是一种需要的反复、细致耐心的活动。通过据事论理来教育学生。由于人的认识有一定的过程,所以教育不可急于求成,应给予学生认识问题的时间和过程。只有真正的认识了问题,才会做到心服口服,心情舒畅地接受批评,并积极的改正。
3、体贴关怀,变换角色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不公要做辛勤的园丁,还要准确钻研每个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教育、帮助学生。经常深入
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疾苦,处处照顾体贴他们。用爱心温暖他们的心灵。及时掌握、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关心、体贴、爱护学生,急学生所急,可以促进聋生主动性,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4、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想结合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是“以目代耳”“以手代口”,思维较简单。但他们极且模仿能力。因此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徒形象,为人师表,用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显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学生做出好的表率,做学生的典范。
一个思想觉悟高且有威信的教师,学生就会亲近和尊重他,不仅听从他的领导,而且是还会摹仿他的举止言行。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
5发现优点、张扬个性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身上潜力,给予他们信心,充分的张扬他们的个性,(这里的个性指聋生的特长)让聋生在其不同于他人潜力上给予支持,真正的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他们将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切实使他们发挥作用。
6、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生的高尚品质是在学习生活与各项活动中渐渐形成的。从实际
出发启迪、诱导他们,把个人的志向同做人的道德、情操、志趣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之人。
综上所述,掌握聋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开展特殊教育工作,培养聋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浅谈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浅谈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活动中的完全满足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等躯体表现。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当前,由于听障学生自身缺陷,加之受到社会和家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听障学生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严峻。在校生自残、离家出走、对家人漠不关心、毕业后违法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之差,对挫折心境的适应机制和抗拒能力之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由此,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关注。而作为聋校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工作中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
一、问题与现状:
片段一:听障学生赵某,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受到家长批评,他会用头撞墙、攥紧拳头不停地打自己……
片段二:听障七年级学生唐某,性格内向不与人多接触,对父母态度漠然,不喜欢回家。
片段三: 听障的九年级学生何某,在一次因为和同学之间闹矛盾后,私自离校回家,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厌学、不愿与人接触的心理„„
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当前部分听障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心理素质较低,缺乏了相应的教育知识。根据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总结,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及方面:
(一)听觉障碍是造成听障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由于听障学生理缺陷,听障学生在心理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了特殊性。而且多数人存在与健全人交流困难、抑郁、焦躁、逆反、偏执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是问题的根源
相对来说听障儿童的父母比正常人的父母为儿女负出的更多,精神负担更重。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文化层次不高,随着儿听障儿童的成长,沟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难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于是产生了弃而不顾的现象。他们选择放弃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放弃了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机会和责任。有的家长认为听障儿童听障儿童儿是负担,不太关心,任其生长,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心灵上蒙上了阴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可怜,要什么,给什么,别人说不得,碰不得,没有原则,没有要求,希望这样能给孩子一些补偿。殊不知,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滋长了任性、懒惰、无能,因爱生悲,害了他们。家庭教育跟不上这一普遍现象,让孩子在许多具体事情中失去心灵疏导的时机,这对聋孩很重要,因为在具体环境中得到指导,更便于他们领会、纠正,效果会更好。
(三)学校因素在促成听障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聋生个体差异较大,课程设置和计划安排不尽合理,教学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与可能,使得听障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缺乏兴趣,使部分听障学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在心理上与教学者产生对抗,甚至敌对情绪。我们还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最常见的学生问题的导火索。与同学发生争执、打闹,心理上有没有及时的得到纾解,聋生常常产生厌学、脱离群体、毁坏物品、暴力解决等很多严峻的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手段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原因;特殊学校教师比起普通学校教师肩负了更多一层的责任。老师是能与听障学生有效沟通的并且心智健全的少部分人群。在听障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因扮演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授者,有更多时候更要像家长、朋友,甚至是心理医生。这就要求了,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还要有永不间断的爱心、聪明的处理问题的手段、与学生相处的能力。
介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致力于探索解决的方案。那么如何对听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人工作经验,略谈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听障学生自信心,适应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聋生参与其中,尝试成功的体验,展现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克服消极的情绪,培养不怕苦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
2、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建立听障学生家长的自信心,同时让家长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对聋生的重要性。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及时正确的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的溺爱或是打骂。
3、注重兴趣特长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展兴趣课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特长的机会。
4、进行人际关系技巧和方法教育。交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教会学生主动和他人交往,了解他人,同时也让他人了解自己,让自己融入社会不再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疏通心理障碍。
6、进行受挫教育。听障学生较正常学生而言遭遇的挫折多,教会他们生如何面对挫折,受挫时怎样克服急躁、破罐破摔心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特殊教育工作者要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位孩子;用微笑去增强孩子的信心;用平等与尊重的心理去改善孩子们的内心。听障孩子的良好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个特殊教育老师以及每个有特殊孩子的家庭的共同心愿。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特殊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并致力于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积极地、向上的牵引。
第三篇:浅谈如何指导聋生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指导聋生课外阅读
摘要: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且这种差距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大多数聋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后,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无法与自身年龄形成比例,因此,必然会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
关键词:初中聋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水平
一、聋生课外阅读现状和影响
每当我和别人谈起我的工作时,很多人都会有自然的反应:“噢,你们学校一定会很安静吧。”其实,非但不安静,而且还会很吵,因为“聋”并不等于“哑”,大部分的聋生虽然丧失听力,但他们的发音功能却是健全的。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的时候,大脑就难以接收音频符号,因而直接影响着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与发展,严重限制了其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交流。聋生正是由于这种生理缺陷,更多的只能通过阅读接受外界信息,但在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限制下,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聋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以弥补其信息获取的不足。
但目前聋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以我校为例,我校目前的聋教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基本和普通学校一样,这对于本来就处在聋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的起跑线上的聋生来说,很难安排出更多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这样的现状必然使聋生和健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越拉越大,越到高年级差距越明显,而其结果是严重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聋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聋校的语文课堂相对封闭。
“语文等同于生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等教育教学理念领会起来容易,要真正的贯彻执行却十分不易,尤其是面对一群语文积累极其匮乏的聋生,年龄的增长与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完全不成正比,往往错失了九年义务教育打基础的良好时机,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外阅读能有效弥补聋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信息摄入贫乏和语言积累薄弱等问题。
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的。而对于升入初中的聋生来说,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关键。课外阅读是开发聋生智力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聋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它不但有助于聋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所有这些,对于提高聋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每一位聋校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就该向学生强调指出,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光靠一本语文课本,是完全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聋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从课
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课外阅读是解决聋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
三、聋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的指导
读书的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由于聋生是非分辨能力不够强,加之语文基础薄弱,做到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还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摸底调查中,发现部分成绩优秀的聋生除了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之外,几乎从来不看课外书。在他们极其有限的课外阅读中,只是曾经读过少量的作文书、卡通书等。试想,在漫长的九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聋孩子们,仅仅凭借双眼来了解这个社会,仅仅凭课堂上学到的一点语文知识,要指望他们能写出通顺精彩的作文来,那简直是天方夜潭。我在与多名聋生交谈中了解到,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的,但是,苦于不知如何选择。所以,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指导聋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对聋生课外阅读做了以下几项指导:
(一)结合课内教学,推荐阅读书目
聋生学习语文、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多读书,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结合语文课内的文章和作者来确定课外的阅读书目和篇章。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布置同学们课下到图书室借阅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虽然距今已是八、九十年前那个时代的事情了,可是毕竟写的是童年和少年的事情,与同学们的经历还是有些相似之处。我们的同学在这部书中大多能读出好多和自己的童年少年大同小异的事情来,这就使阅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又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同时提供学生课外阅读《南京长江大桥》、《家乡的桥》、《北京的立交桥》、《桥梁远景图》等各种有关桥梁知识的文章。再如在对聋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信守诺言》、《永不说假话》、《一张纸条留给我一生的尊严》等文章,让聋生真正领悟到“诚信”的意义,这样就使本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全班同学一起阅读,聋生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思想和读书体会,使本来乏味的读书变得有趣起来。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聋生的。
(二)发挥图书室作用,引导聋生借阅书籍
我们学校的图书室藏书较多,生均达60册左右。聋生可以在课间或课余时间随时办理借书事宜。于是,我浏览了一遍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列出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书目,将书目印发给学生,并在班上对书的内容方面进行导读。在这个范围内聋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书籍进行阅读,比如我把《朝花夕拾》、《城南旧事》、《鲁滨孙漂流记》、《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书,放到一起导读,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本进行阅读,这样就为每一个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提供了保障。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审美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阅读时的自主选择,而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过分干涉学生阅读时的选择权利。我通过对本班学生导读教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促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到自己主动读书,引导他们阅读更多有益的书刊,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最终增强他们与健全人交往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调动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发现,不少学生经常偷偷地上网,低年级的学生看动画片看得哈哈大笑,高年级的同学则喜欢利用网络用QQ聊天或看新闻、球赛等。这说明网络令聋生产生极高的兴趣,具有极大的诱惑,如何引导和激发他们利用网络提高阅读兴趣就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聋校的语文教师大多根据聋生“以手代口、以目代耳”的特点,将语文教学情境化、形象直观化,而电子读物、影像资料等正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恰恰是聋生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聋生有了阅读的热情,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的效果显而易见。
在教学《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这样的课文,网络上都有制作精美的动画,课前我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几种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键入要查找的内容,就能找到相关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去观察分析生动逼真的画面,这样往往比我在课堂上用手比划或组织学生表演效果要来得好。又如上学期学完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的课文后,总结归纳其主题是热爱生命,我让学生到网络上阅读类似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自强不息的情感。
四、着力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精略并重 学会浏览
阅读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对于初中聋生来说,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学习就要精读,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一词一句,抓住文章的实质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读熟读透。略读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从大量文章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赢得时间,提高阅读效率。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给聋生精略并用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浏览,能够用最快的速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二)指导摘录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并逐渐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后,我都引导聋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并让学生摘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让聋生用同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如《背影》一课中,作者对父亲攀越月台时的动作,及《老王》一课,作者对老王神态、动作的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些片段后,就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语句。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
词的积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对词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环境。所谓的好词好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准确精妙,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词句。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很难说清哪个词是好词,哪些句是好句。因此在指导学生摘录时,我要求学生把词的摘录融进语句语段摘录中,然后让学生在所摘录的佳句华章中用符号标出自己认为用得准确、用得好的词。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不同的词在语句中的妙用,提高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并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三)借助工具书 扫除词语障碍
聋生从小失去听力,语言发展十分迟缓,所积累的词汇很有限,语言材料在聋生贮存系统中就像一个孤岛,互不攀连,新学习的语言,也不易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语言信息进行结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积累大量词汇,词汇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然而,聋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遇到对词语理解障碍和偏差,而教师又无法时时在聋生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课外阅读指导中,遇到类似情况我要求聋生借助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查找所遇到生字词的读音、词义,借此正确理解词语,句义、段意和篇章内容;能读懂日常应用文和通俗文章,有初步分析、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五、鼓励阅读结合练笔,提高聋生写作水平
阅读的目的除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外,更直接的指向是提升聋生的作文水平,写出通顺完整乃至精彩的文章。除了坚持日记、作文等传统练笔方式,我还尽量针对不同写作程度学生布置各种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都写一篇读后感,尽量让学生每天都能写一段话。如父亲节,母亲节到来的时候要求他们写一篇《感恩》的作文,以此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鼓励他们投稿或参加征文比赛等。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恩母亲》、《安全知识伴我行》、《争做环保小卫士》等作文在学校主题作文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并编入学校的《学生作文汇编》中,这极大地推动了聋生写作的热情。然而,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严重滞后,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能获奖的作文毕竟是少数,对于获奖大多数聋生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提升阅读品味,发展写作能力,我将那些经过阅读,并在写作上有所进步的学生作文,细心批改,让学生认真誊抄后,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以此促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的阅读摆上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初中聋生来讲,课外阅读在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与自我,发展情感与思维,得到审美体验与享受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年级聋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同等重要的。因而,我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继续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力争走一条求真务实的特教之路。
第四篇:聋生的教学方法
国家级“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对聋教育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聋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海伦凯乐曾经说过: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传统的封闭式聋教育,让聋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却隔绝了聋生之间、聋生与社区和社会的联系。这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的“培养聋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能为聋生展示一片广阔的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聋教育带来的必然是革命性的影响。
(1)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补偿聋生的生理缺陷,提供无障碍交流通道。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听觉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能给人们以丰富的信息。耳聋学生丧失了听觉功能,他们的信息感知较健全儿童相比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由此造成了他们感知活动受到局限,直接导致聋生信息渠道闭塞,抽象思维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将直观形象的视觉信息通过现代信息媒体呈现在聋生面前,能相对补偿生理缺陷,为聋生获取信息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一条新的无障碍通道。
(2)信息技术能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视野。由于听力言语障碍,传统的聋教育模式在对聋生教育教学时难免会带来教学上的困难,在传统的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仅限于教室,知识的获取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直接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的优势帮助
聋生利用形象进行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极大的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聋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3)信息技术将改变聋校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改变聋生的认知方式,使聋校的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更加现代化,教材媒体由静态转为动态,使聋生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从而改变了聋生的学习形态。变革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法也应该改变。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是认清方向、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改变教法。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所支配的,技术的变化不会自然地带来观念的变化,而传统的聋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新技术的应用有阻碍作用。因此,在聋教育中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并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聋教育改革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聋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需要
1、什么是信息素养,聋生应具备哪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本课题应培养聋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即: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既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计算机,传真机等,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述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等。
(4)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2、聋生为什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社会节奏与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方式急剧增长,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环境,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具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基础,现代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和谐社会提倡人们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聋生也理应享受社会发展给他们所带来的便捷,然而传统聋教育教学只注重以教师简单给予和线性加合的方式满足聋生的特殊需要。且特殊需要的满足也仅仅是针对缺陷补偿,而非全人意义的个性的特殊需要的满足。聋教育也成了一种以特殊性及其满足为本的片面的教育,忽视了聋生的生命本质意义和应有的人的完整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关怀。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特殊教育的培养宗旨是让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很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要适应社会,首先要了解社会,与人交流与勾通。传统的聋人与社会勾通模式只能通过纸和笔来低效率的进行,如果我们加强对聋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就可以让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聋人,很方便的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合作。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聋生能了解社会现状,学会与人合作,调整自己的思想与心理,使自己与社会和谐统一。这也是聋生跟上社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由此可见,提高聋人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3、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
聋生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导致其不能像普通学生在进校前就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进校前的认知水平基本等同于两至三岁的普通儿童的认知水平,实践证明,聋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基本是在其上学时得到的,在其毕业后,并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聋生就学时培养其具备实现自立、自强的能力尤其重要。然而,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虽然也能让聋生在一定阶段内适应社会,但是,面对21世纪的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却严重显现其的阻碍性,在即将颁布的聋校课程改革目标中,也提出“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显著特征,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要想培养聋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我们这些从事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是聋教育突破教学质量“瓶颈”的需要
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由于聋生的先天性残疾缺陷,因此教学并没有把聋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忽略对聋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不仅是学校,包括家长也只认为把孩子送到聋校学一点基本知识,掌握一点技能就可以了,因此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聋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然而,现代特殊教育观念正以全新的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特殊儿童,将特殊儿童的残疾缺陷视为是正常的、非本质的。这直接引发了特殊教育的一场革命。特殊教育开始回归并融合主流社会的普通健全人的教育,由强调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变为对特殊儿童与普通健全儿童发展共性的把握与融合。特殊儿童“人的生命本体”及其发展的潜能受到空前的关注。虽然,现代特殊教育观已经将我们的教育目的进行了纠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聋校里的教育手段、方式、理念仍然是先前陈旧的情况,这些更新的观念并不能很好的得到贯彻,这就导致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聋生不能很好的回归社会,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低下,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聋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聋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聋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
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聋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聋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传统的聋教育还局限于用粉笔、黑板进行教学,虽然,很多聋校已经拥有不错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使用率却很低,或者是对聋生的信息技术培养很低,这与现代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在的聋教育方式、手段、理念进行彻底的改革。
(四)目前聋教育的信息技术研究能力比较低
目前,普通学校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他们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技术辅助与课堂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普通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普通学校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创造出很多崭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聋校,目前信息技术的运用最多也就是辅助与课堂教学,只是将原来应该呈现在黑板上的内容用一种固定软件加以替代,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去更好的服务与聋校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聋校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旨在很好的利用普通学校现有的经验去设计出符合我们聋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它能更好的去服务与聋生,真正促进聋生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九五”期间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运用电教设备,发展聋儿语言”的镇江市九五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另外,我们学校也积累了一些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去辅助与课堂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功。
二、课题名称:
我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2、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环境。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电子白板环境、多媒体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
3、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的教学结构的模型。
“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指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环境。在教育信息化教学理论,聋校课程改革等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为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突破传统聋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等方面设计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使之更好的服务与聋生,真正提高聋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模式
四、现有基础:
1、硬件:
现学校共有电脑69台;一个学生机房,一个电教室。学校所有电脑均连接镇江市电教馆局域网,服务器1台,2组交换机;教师2人1机;全校17个班级,班班通网络,班班配有电脑、34英寸电视机、视频展示仪,生机比1:5。
2、软件:
共创教学多媒体平台,已与省电教馆商定,由省电教馆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自制课件有一定基础。
3、投入:
学校刚刚论证通过的“十一五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主要工作,学校制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同时借助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将每年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
4、研究能力:
学校在“九五”期间就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九五”期间的江苏省重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的个别化教育与教学》高质量的结题,得到省、市教育专家的一致赞誉,该课题还获得镇江市教育科研评比一等奖,电教课题《运用电教媒体,发展聋儿语言》结题时获得市电教馆领导、专家的好评,“九五”期间我校就被镇江市电教馆命名为“镇江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参加了十五课题,目前“十一五”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4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目前参与上述“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教师达到
%。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电子白板、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下,聋校部分学科(语文、数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适合聋校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
3、硬件设备的建设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步性策略研究。
4、提高聋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策略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应用研究范畴,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与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测量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行动研究法: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为目的。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在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调查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为得出游客学依据的结论提供直接材料。
七、研究工作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两年半。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5月)①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②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③开通专题网站。
④确定子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小组。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12月)
①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②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③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3月)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③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八、主要分工: 姓名 性别 职务 职称
研究专长 分工 任健美 女
书记、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理论 组长 张俊宏 男
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 副组长 钱新平女 副校长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聋校律动教学 周锦 发布时间: 2009-7-25 18:15:45 在聋校律动教学中,面对日新月异地信息技术,怎么结合聋校律动教学的自身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律动教学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要摆正信息技术在聋校律动教学中的位置,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聋校律动教学服务。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聋生对律动的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观,帮助聋生积累律动素材,提高聋生的律动水平。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记忆保持的重要方法。兴趣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多媒体课件集众多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可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景,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
例如在教授歌伴舞《摘葡萄》时,教师应考虑到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的歌曲,而且歌词中描写到了新疆的天山、丰收的葡萄等景物。这些景物是聋生平时
在生活中接触不到或是了解较少的。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新疆维吾尔族风土人情的影片。同学们通过观赏影片,知道了新疆的地理位置,认识了美丽的天山,见识了热情好客、喜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们、也了解了新疆的特产有哈密瓜、葡萄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知道了歌词的含义,歌曲教学也就特别顺利。有的学生观察影片时还特别仔细,甚至能够抓住一些维族舞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模仿。
学生在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律动课所产生的浓厚兴趣。由此可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而这些兴趣的产生,一部分也可归功于由多媒体技术参与的教学。律动教学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使课堂充满动感。它激活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舞蹈的兴趣及活动的强烈愿望。
二、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
思维,特别是想象思维,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柳斌同志在《艺术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品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以上论述都说明律动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想象美的能力的发挥。例如:在教聋生认识四分之二拍节奏训练时,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感受鼓乐器的震动,让聋生了解四分之二拍的强弱规律,培养节奏感,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将课件和实践的鼓乐器相结合,先让聋生观看课件对其产生兴趣,而后教师在让聋生感受鼓乐器的震动,拿出教具让学生亲自感受(运用多种形式,师生互动)。聋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让聋生大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 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该言强调了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育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春天来了》这是一首欢快跳跃的歌曲,表现出春天来了的美丽景色,要求聋生从画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来表现春天。我首先给聋生呈现的是春天的景象资料,把聋生带入悠闲、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中,画面不断的变化,“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高兴欢畅的景象,聋生的欢快的情绪很快就调动起来了,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当聋生初步感受后,我再让学生随着画面舞动,在电脑中点击自己喜欢的春天景色,通过目视、脑思、体态律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的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到来而表达出的心情。这样,聋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歌词的含义,在情感上与作者对春天美丽的赞赏产生了共鸣,发出了“春天很美好!”的感叹。在美的情景启发下,孩子们运用语文课中的知识积淀,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诗歌。“花儿张开了笑脸,鸟儿露出脑袋,太阳暖暖照身上,大地也渐渐苏醒。小蜜蜂嗡嗡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春天多么美好!”学生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好的歌词诗句,与孩子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春天美景的感染,通过学习协作与交流,开拓了创造美的艺术思维空间,再通过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完善的经历。这样不仅培养了聋生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孩子们更具有审美的能力。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效的综合。还要注意在课堂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这样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审美任务,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第五篇: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邓 润平
太原聋人学校
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是当前生物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聋校生物教学中有效的将二者进行整合,进而促进聋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整合的内涵、整合实践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生物教学
课程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与课程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而易见,现代信息技术也必将对新一轮的中学生物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学生物来说,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或者是没有条件接触的,这就使得这方面的教学艰难而枯燥,传统的生物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中对知识观察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感性的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获取的内容比较完整、深刻。特别是对于聋生,视觉是其接受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应用信息技术将一些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物体和微观结构展示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二者的整合,既可以有效减轻生物学知识的抽象性,同时也可以对聋生听觉缺陷进行弥补。本人在聋校教学的几年中,对聋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生物教学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
中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标,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应有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合,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在生物教学中机械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等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直接参与、主动进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生物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能力的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二、生物教学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1、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生物学知识实现大与小、快与慢、虚与实、宏观与微观的转换,且很好地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染色体和DNA的关系”这一节中,染色体和DNA都是微观物质,肉眼无法观察到,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需设计一个动画,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细胞,将细胞核取出放大,再将核内的染色体拉出放大,学生便可以看到一个螺旋化的染色体。将这一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截取一段放大,学生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多媒体技术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中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横截面,学生很容易概括出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进而引出管壁弹性大小以及管内压力大小。再结合血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液循环图引导学生观看红色血管(代表动脉血管)循环过程,概括出动脉血管的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同样方法概括静脉血管的功能。最后将毛细血管局部放大,利用FLASH展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很容易概括出它的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由无形变有形,形象直观展现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接受,重点、难点突出,节省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腾出的这些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生态系统的种类是本节的重点,但因涉及教学内容较多,同时讲述内容比较枯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森林、农田、淡水、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影片,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很容易概括出各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多媒体在聋生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不能为了省事将一些课堂动手实验用多媒体代替。因为只有亲手做了以后才能深切体会到实验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也无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容易让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
2、课件制作应注重简洁、鲜明、合理。由于聋生的视觉学习是其主要的途径,所以在课件设计中色彩应鲜明、亮丽,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应考虑简洁合理,不要让一些修饰的部分吸引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还要注意节奏,对一些重点讲解和补充的地方设计好速度,便于手语的跟进。
3、不要把自己变成课件讲解员,更不能把学生当成电影的观众,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4、需要注意与其他媒体相结合,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缺陷,所以应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相互补充,不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对立起来。特别是板书的利用,不但可以突出本节重点,便于学生梳理本节内容,还具有机动灵活的优点,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
总之,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性,调动聋生积极参与教学,我们就能够发挥多媒体在提高教学效率与培养聋生素质方面的优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势,使我们的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周长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刘洋.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信息技术,2010,(5)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