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稿
吉林省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记者问:这次公选共拿出1262个职位,请问这些职位是如何确定的?
答:这次公选拿出的1262个职位,这些职位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省市县三级党委在分析测算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在确定这些职位时,重点考虑“三个需要”:根据吉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需要,安排一些职位,选拔一批急需的专业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安排一部分职位,进一步改善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根据领导班子换届需要,安排一部分职位,为换届储备一批干部。现在确定的这些职位中,既有正职职位、又有副职职位,既有部门领导职位,又有地方领导职位,既有高等院校的领导职位,也有企事业单位高管人员职位,还有部门中层职位,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涵盖了厅、处、科各个职务层次。
记者问:这次公选在职位资格条件上是如何要求的?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突破?
— 1 — 答:按照省委的要求,我们这次公选要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胸襟选拔干部,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振兴吉林的伟大事业中来。所以在报考资格条件上,我们根据不同岗位需要进行合理设置,不搞一刀切。坚持“三重三不唯”,即重年轻不唯年轻、重学历不唯学历、重资历不唯资历。在年龄要求上,我们重年轻但不唯年轻,除了一部分职位因为结构需要重点选拔年轻干部外,多数岗位年龄要求放得比较宽。以50个省管职位为例,要求选拔40岁以下干部的职位安排了17个,其余都针对不同班子的情况,要求选拔45岁或50岁以下的干部,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在学历上,我们重学历但不唯学历,对部分专业性较强职位要求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有的高校职位还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体现向高知识层次干部倾斜,但多数职位不要求第一学历,强调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给每个有真才实学的干部参与竞争的机会。852个公选职位中,要求一般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105个,仅占总数的12%。在任职资格上,我们重资历但不唯资历,适当打破资格条件限制,对报考副职职位的,要求任下一级正职1年或下一级副职4年以上。特别是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注重选拔事业
— 2 — 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允许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具有相应工作经历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报考;另一方面,注重选拔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尤其是对直接服务群众的村和社区的优秀干部,打破身份限制,允许报考乡镇和街道的领导职位。
记者问:这次公选对选拔“三方面”干部有哪些倾斜政策?
答:省委对选拔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历来十分重视。这次公选,核心是选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干部,同时,也注重领导班子结构的改善,专门拿出一部分职位面向“三方面”干部。在省、市州、县(市、区)管852个职位中,专门选拔女干部的81个,专门选拔非中共党员干部的68个,专门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48个。
记者问:请介绍一下这次公选的大体时间安排? 答:这次公开选拔分5个阶段、14个步骤进行。总体时间安排是:从现在开始,计划到12月中旬结束。其中,7月上旬至下旬进行报名和资格审查,7月底至9月上旬进行笔试、面试,9月中旬至10月末进行考察,11月上旬决
— 3 — 定任命,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进行岗前培训。5个阶段、14个步骤的具体时间安排,以省公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和公告为准。
记者问:请问这次公开选拔考试有没有指定复习资料或考试范围?
答:按照《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办发„2004‟13号)第三章第十六条的规定:笔试、面试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命题。如果应考,考试大纲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参考。但公开选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方式,不仅要考察领导干部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领导能力和对报考岗位的适应程度。而且这次考试命题,首次采用按岗位命题的方式,如果应试者想取得好的成绩,仅仅靠短期突击复习可能是不够的,更多的要靠日常的积累和工作经验。
记者问:这次公选中,如何体现竞争择优的原则? 答:公开选拔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择优的机制。这次公
— 4 — 选,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强化竞争,把比较择优贯穿始终,实行全程差额,差额面试、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提名、差额票决。面试人选按1∶5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按1∶3的比例确定,拟任人选按1∶2的比例进行差额票决。通过竞争,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真正优秀的干部选拔上来。
记者问:请问这次公选在加强监督、确保公平公正方面,有怎样的考虑和打算?
答:这次公选,社会关注度比较高。能否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让广大干部群众满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监督是否到位。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强化监督:一是下发“八严禁”纪律规定。既对公选组织者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每名参与人员严明了纪律。对违反纪律规定的人员,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比如,其中规定,对公开选拔工作组织领导不力、出现问题造成较大影响或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限期调离岗位,并对有关问题严肃处理;对在公开选拔过程中欺骗组织、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的人员,立即取消人选资格,并记录在案,今后不再提拔使用。二是成立专门纪律监督组。不仅从省委组织部、省纪委抽调
— 5 — 骨干力量,而且聘请“两代表一委员”任公选监督员,配备专用举报电话,全程参与和监督公选工作。三是实现公选全过程监督。报名审查现场设立监督举报席,命题过程、试题押运派员监督,分数核定等关键环节审核把关,面试现场全程录像,邀请公选监督员列席省委常委会议和省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并由上级派出检查组对下级公选的笔试、面试等关键环节进行巡视监督,确保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在有效监督之下运行。四是加大举报受理查核力度。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开通12380举报网站,在举报网站上开辟公选举报直通车,形成电话、信访和网络“三位一体”的举报平台。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群众举报,对举报的的问题“随接随办”,并加大问题查核力度,涉及省级公选的举报,组织力量直接查核;涉及市县公选的举报,采取转办、督办或直接查办等方式办理,切实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记者问:这次公选在考试方面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答:考试环节是这次公开选拔创新、突破的着力点之一。与以往相比,这次公开选拔考试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考试测评方法新。在这次公开选拔考试的总体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笔试一张卷”、“面试结构化”的定式,— 6 — 实行“三关九试”。“三关”,即笔试、面试、测试三个阶段;“九试”,即每个阶段分三个环节进行。与以往相比,笔试增加了“领导能力测验”方法;面试增加了“领导实践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测试的领导经验测评(人机对话)、心理素质测评和岗位适应度测评三个环节在我省公开选拔考试中都是首次采用。
二是按岗位命题。为了落实省委提出的“干什么考什么”和“人岗相适”的原则,这次笔试、面试命题公共科目分省市县三个层级命题;专业科目按照岗位命题,省市县三级的852个公开选拔岗位,分级同岗合并后,仅笔试环节就需要命制公共科目试卷6套、专业科目试卷200余套。
三是部分科目开卷考试。这次考试的命题方向是考素质、考能力、考潜力、考岗位适应度,不考简单记忆和纯理论性问题。为了减轻应试者的复习压力,对笔试环节的基本素质测验和领导能力测验实行开卷考试,考生可以携带并当场查阅纸质资料。据我们掌握,公开选拔开卷考试在全国尚属首次。
记者问:可否介绍一下“三关九试”的具体内容? 答:考试内容和方式历来是应试者最关心的问题。我
— 7 — 在这里尽可能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笔试全省统一时间进行,时间为1天。上午考两个公共科目:基本素质测验和领导能力测验。基本素质测验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占笔试成绩的20%;领导能力测验为公共类主观题,占笔试成绩的30%。考试时间各90分钟。下午考一个科目:专业素养测验,题型为专业类主观题,占笔试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面试采用三种方式,即“半结构化面试”、“领导实践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半结构化面试”重点测试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占面试成绩的30%;“领导实践模拟”重点测试综合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占面试成绩的40%;“无领导小组讨论”重点测试组织驾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占面试成绩的30%。
测试主要在省管岗位中进行,采用的三种方式分别是领导经验测评(人机对话)、心理素质测评和岗位适应度测评。成绩当场向本人公布,但不计入考生总成绩,作为组织考察的量化评价指标之一。为了发挥各市州、县(市、区)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测试阶段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方法。
记者问:请问在提高这次公选的公开透明度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这次公选,我们确定了全程公开的基本原则,坚持做到凡是能公开的都进行公开,及时让广大干部群众周知,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加强信息公开。具体做到“六公开”,即总体设计和阶段安排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情况公开、笔试面试测试方式和成绩公开、组织考察办法和人选公开、人选信息和政绩在考察范围内公开、决定任命程序和结果公开。另一方面是加强新闻宣传。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辟宣传专栏、录制访谈节目、制作专题片、录播面试实况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公选情况。这次公选,我们计划召开4次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公选工作的安排部署、进展情况和总体成效等。同时,还设置了热线电话,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听取意见建议。总之,我们将通过信息公开和新闻宣传,着力提高这次公选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尽最大努力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记者问:请问这次公选什么时候开始报名?怎样报
— 9 — 名?如何方便外地考生报名?
答:这次公选6月25日发布公选公告,7月5日正式开始报名,7月11日报名截止。应当说时间比较充裕,而且发布的范围比较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以及省内各主要新闻媒体,都发布了公告。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次公开选拔,特别是让省外干部充分了解吉林的省情、职位的情况,有比较充足的考虑时间,使更多的优秀干部参与到公选中来。这次公选报名一律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不受理现场报名,主要是考虑为报名人员节约时间、节省开支,特别是方便外省人员报名。
第二篇:3.4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 傅莹答记者问
2014年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 傅莹答记者问
傅 莹 反 问 美 国 记 者:中 国 国 防 弱 就 和平了 吗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崛起”这个概念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军费不断地增长,这看起来并不是十分的和平,而且中国的邻国对于中国在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海和东海等区域的军事存在不断地扩大,感到十分地担心。您认为,中国的邻国和国际社会是否有理由为中国军费的不断增长而感到担忧?中国的军费增长是否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重返亚太?
傅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这些年被证明是成功的,也是正确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坚定不移的。你说到中国的军费和国防力量增长了,那么中国就是不和平了。这样的声音确实在国际上听到过这样的疑问,但是中国人可能要问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增强了,我们就是不和平发展了?那么如果我们国家发展强大,我们繁荣昌盛,然后我们有一个很弱的国防力量,我们就和平了?我认为看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是看它的政策方向。中国宪法对我们的国防力量有明确的界定,主要任务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生产,所以从本质上讲,中国的国防力量是防御性的。
傅莹:你可以看到,中国这些年在政策上,从来不会拿一个邻国或者是拿一个国家当作我们的敌人。我们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上认为,我们认为和平是需要实力来维持和维护的。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防力量的保卫,我们的人民是难以安居乐业的,所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的国防力量也会逐渐地实现现代化,这也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中国国防力量现代化是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的。
第三篇:2009年6月17日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09年6月17日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解放日报:有两个问题请教毛局长,俞正声书记上个月曾说,户籍的口子还要逐步放大,一定要使骨干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优秀蓝领工人,有机会从农民工变成上海技术工人。这是否意味着居住证转户籍不仅仅是针对白领,农民工也有可能落户上海?实施细则是否有这方面的考量?
毛大立: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非常欢迎各类的优秀人才到上海创业、就业,刚才也讲到,凡是符合《试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提出申请。其中就包括了农民工,尤其是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的蓝领工人。因此,《实施细则》规定,具有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以上职业资格的居住证持有人,在符合持证时间及参保年限等其他条件后,可以提出申请,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的居住证持有人,还可以不受持证时间及参保年限等条件限制,直接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据我所知,上海已为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务工人员办理了落户手续。《实施细则》出台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农民工落户上海。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排队轮候,持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实行网上办理,按照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自动生成网上顺序号进行轮候。超过当年调控总量的,继续予以受理并审核,审核通过的,依次进入下一办理。
2、东方网:在我们网上其实有很多网友对于职称的问题非常关注,所以有几个相关问题问一下毛局长。首先我们看到申办的条件当中有一项是关于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规定,但是很多居住证持有者证书可能是全国性的,或者在外省市获得的,他们可否获得认定?第二个问题在职称的方面规定,其实上海市很多外企和私企没有职称的概念,虽然我们看到以薪酬、纳税来替代的一些要求,能否介绍一下这个要求到底具体是怎样的?会不会产生向国企、事业单位倾斜,对于外企和私企员工造成不公平现象?
第三个我们看到本市被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技师是不可以不受持证和参保年限限制,这是如何理解的?这个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证明具体是指哪些材料?可否介绍一下?
毛大立:第一个,有关外省市获得职业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实施细则》将这条明确为:是指取得本市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被聘任在相应岗位工作。持有居住证前已取得外省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被聘任在相应岗位的,视同本市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已持有外省市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需通过本市考核复评。此外,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认可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作为申请的依据,相关职业资格目录另行公布。
第二个,刚才讲到外企和私企,实际上刚才叶主任的讲话当中已经提到,在《试行办法》当中,可以通过薪酬,或者是纳税来体现、替代没有职称的这部分。应该说专业技术这些人员,职称或者是职业资格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标准,实际上人才的价值体现是多方式的。具体来说,除了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最常用的标准以外,还可以通过他所获得的收入来体现他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试行办法》中明确提出: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可以不受第五条第(四)项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予以优先申办。
第三个,刚才讲到有关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是指取得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任在相应岗位工作的。国家职业资格中明确可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可视作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南华早报:想问一下,这个新的规定出台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申请,你们预计一年内会有多少人申请?你们可以接受多少申请?
毛大立:前面已经介绍到,上海市居住证的暂行规定实际上始于2002年的6月15日,就是当时市政府颁发的122号令,从那时候到现在,累计申办人才类居住证人员大数是在27万左右。目前,从第一年,就是02年办理至今,持证时间满7年的大概三千人左右。
4、青年报:想问一下毛局长,我们看到《试行办法》当中有说到申请材料要有房屋所有权证或者租用公房的凭证,这个具体指什么材料?为什么需要?持证人员如果确定可以办理户口,其子女是否也可以随迁?还是需要另外的材料和申请?还有如果这个申请人是属于派遣性质的,是通过派遣单位办理还是用人单位办理,中介可否代为办理?
毛大立:关于落户房屋的凭证所需要的这些材料是指:
1、本人(或配偶)在沪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或者配偶的租用居住公房凭证。
2、同意接受落户的单位的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包括人才公寓或者职工宿舍等的有效居住证明)或者租用居住公房凭证,及同意落户证明。
3、落户在本市直系亲属家中的,提供本人与直系亲属的身份关系证明、直系亲属在沪的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或者租用居住公房凭证、直系亲属的居民户口簿和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
关于子女随迁,持证人员的子女符合条件的可以随迁。根据《实施细则》的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以及16周岁以上、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可以随迁;未成年子女随迁的,提供出生医学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户籍所在地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16周岁以上的普通高中在校生随迁的,另需提供学籍证明。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派遣的,通过人才派遣或劳务派遣方式就业的,由建立劳动关系的派遣单位负责办理,实际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相应证明。用人单位不得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其他单位、个人代理申报。
5、人民日报:上海在今年年初公布了《试行办法》以后,无论是网上还是舆论有很多说法,可能有些普通的,一般的白领或者是蓝领他们觉得这个口子开得很小。我想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预计,比如说每年,现在要引进多少人让他们可以真正有上海户籍?之后在接下来,比如说三年或者五年,口子会不会开得更大一点,有稍微放宽的趋势?
还有刚才毛局长介绍的人才居住证27万至今有效的是三千人左右,这是什么意思?能否解释一下?毛大立:三千人是指02年办证的人到现在,正好恰巧这个数字是七年,也就是三千人左右,是这个意思,整个总数大概累计27万人。02年办证满7年,持证满7年的,大概三千人左右。
叶明忠:《试行办法》公布以后,首先要感谢新闻界、媒体的报道,宣传报道总体上社会反响是积极、平稳的。居住证制度是上海市在户籍管理改革方面作的探索,从政策导向上也是符合国家对特大型城市人口管理的基本要求。人才居住证02年开始施行,04年居住证扩大到所有来沪人员。《试行办法》今年2月份公布以后,社会各界的反响还是正面积极的。
《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能够平稳的出台、执行好,对未来上海引进的人才在上海就业、创业都会营造一种很好的人力资源的环境。同时大家也非常关心上海未来建设和发展,还需要有各类人才,因此我们还将在根据上海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人才政策、居住证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6、新闻晨报:我想问毛局长、叶主任一个问题,因为这一次居住证转户籍受到各方各界关注,网民或者是晨报的很多读者反映,在公证方面提出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是否会有可能如果还不够完善的话,有可能有插队等等问题出现,如何在公正公平上面更进一步体现?
毛大立:关于公正公平方面,刚才我们已经作了相关介绍。一个是所有的文件、所有的相关政策都是面向全社会的人员,都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相关内容。在办理的时候,大家可能很关注的,担心轮候的时候是否会因为一些什么关系产生不公正,产生插队这样的情况。我们刚才讲过,申请者是通过网上办理,先是在受理机构,即区县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人才服务中心受理,受理以后有一个初审,是区县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初审,这个时间大概15天,之后再上报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审核,这个审核过程需要30天。按照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自动生成网上顺序号进行轮候。超过当年调控总量的,继续予以受理并审核,审核通过的,依次进入下一办理。
因此,完全可以做到公平公正,而且通过以后还有15天向社会的公示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7、中国经济周刊:我想问叶主任和毛局长各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叶主任,我们非常关心办法和细则的出台过程,您刚才提到有17个部门参与文件起草过程,能否讲一下这个过程?还有哪些部门提了哪些意见,吸纳到这一次《实施细则》以及《试行办法》当中?
请问毛局长,我们看到这一次《实施细则》当中提到社保缴费积数问题,现在上海社保压力比较大,社保的标准比较高,这个办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当中是否考虑到缓解上海社保压力问题?
叶明忠:这个文件本身是我们地方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在户籍制度管理上面的改革探索。《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中就已规定“《居住证》的持有人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本市常住户口。转办本市常住户口听具体条件,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依据《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我们2005年就着手研究制定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在专题调研、委托专家研究、考察研究国内外相关政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及向人大和政协进行了通报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汇报,争取指导和支持。现在出台的《试行办法》,应该说听取意见还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将通过《试行办法》的实施,评估政策执行情况,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毛大立: 第二个问题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可能社会上面还有一个说法,有人说这个办法是为了来弥补上海的社保基金不足。事实上,居住证转常住户口这个政策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才引进和培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的配套措施,目的是更好的吸引人才。
上海的户籍人才基数是非常大的,人才引进所增加的这些人员社会缴费的基数,实际上也是非常有限。而且他们一旦落户,他们将来也要享受各项社保待遇。我不认为这个居转常以后会弥补社保基金不足,这是两回事,这个说法是不合适的。
8、财经杂志:想问一下叶主任,也是刚才人民日报记者提到的问题,在试行三年过程中,根据你们之前的分析和测算,持有人才居住证包括后面增加两类居住证人员总共有多少?每年大概能够满足多少转化要求,数字上面大概是多少?之前了解到发改委这边会有一个数量的把握。
叶明忠: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总量,从已经办理的居住证情况来看,02年实施起,办理居住证的量逐年增加,到2008年底,累计总量是27万。最近几年,02年、03、04申办居住证的人数,符合申办条件的人数不是太多,估计不会受到总量限制的影响。但从今后几年试行期以后,可能量会比较大,那个时候我们将根据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人口流动、人口增长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情况,我们将会做一些相关总量限制要求。
9、上海电视台:想请问一下刚才毛局,已经介绍了从即日起符合条件的人可以向单位提出申请。能否请您估计一下,按照这样一个正常的程序,第一个成功的由居住证转为户籍大概要多长时间?有没有预算过今年大概有多少人可以成功转为上海户籍?第二个问题也提到在《试行办法》当中提出了有关可以通过工资薪酬和纳税标准替代中级职称问题,《试行办法》当中提到了具体薪酬标准和计税方法会在细则里面公布,今天由于没有看到细则原文,不知道这两个标准是否制订出来?
毛大立:因为要提供相应的材料,材料准备等等,需要一些时间。如果个人提供的材料完备,受理后,15天初审加30天审核,再加15天公示,这是必须的。
第二个问题是工资和薪酬方面的,在《试行办法》里已有明确规定。
10、城市导报:申报人从材料提交以后到完成成功转办,这样一个过程,大概时间申办人应该如何知晓,从何种渠道知晓或者查询得知我现在已经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初审、材料申报中,这个过程申办人从什么地方了解?第二个问题,我们在网上也看到很多声音说可能有一些单位出于自己考虑,拒绝为申办人申报,如果申办人碰到这样的情况,可否通过其他的途径,比如说以个人身份向局里面直接提出申请,或者直接自己办理,可以吗?现在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或者有没有办法当单位拒绝的时候拿出一些证明来说你不能拒绝我,有没有?
毛大立:按照目前设计的流程,单位要先进行网上注册,注册后会获得相应的注册号及密码,单位可以通过登录政务网查询办理情况。
第二个问题,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办法的实施,是政府为吸引人才创造的政策环境,有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吸引人才。用人单位是吸引人才的直接受益者。因此,用人单位有义务为符合条件的持证员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这既有利于用人单位留住人才,也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的凝聚力,对用人单位的发展是有益的。
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台里记者了解到明后年中高考一些部分外地考生由于档案没有到上海,没有办法续签这个居住证,请问叶主任和毛局长,今年续签居住证相关规定会不会改变?对于这部分考生人事部门的处理意见是什么?谢谢。
毛大立:据我所知,你所说的情况不确实。在122号令中就已明确,办理人才居住证以后,子女可以参加上海的中高考。现在,居住证的办理和续办都在正常进行中。当然,人才居住证的办理是有一定条件的,符合条件的才可以办理。
陈启伟: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第四篇: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公众咨询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为什么编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以下简称“深圳2030”)?其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城市来说也是如此。“深圳2030”主要是解决长远的战略的城市发展问题,包括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定位、战略模式和策略行动,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作为城市重大项目确定的指引。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重组加快、城市间竞争越演越烈、城市功能日益多元化,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化和边缘化同时存在,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必须进行深圳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以更加战略的思维和更加远大的视野考虑城市发展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对当前深圳发展的模式特征判断是“四个以难为继”,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城市发展策略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战略规划,如大伦敦规划、墨尔本2030、香港2030、新加坡发展概念规划、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等。在以上背景下提出了“深圳2030”。
2、“深圳2030”是如何体现“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
深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改善市民生活和提高城市地位。“深圳2030”在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方面,并提出发展时序的“渐进式转型”的三个阶段。
在产业发展方面,“深圳2030”强调了注重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空间发展方面,“深圳2030”强调了区域的合作和联系、区域的协调和统筹;根据深圳的人口构成和资源禀赋,强调居民的充分就业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满足多元化产业发展需求和资源的集约利用。在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通过制度和设施建设,创造公平、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增加城市对市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生态发展方面,提出了
3、本次公众咨询将会如何处理和吸取公众提出的问题?
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对“深圳2030”公众咨询,进一步提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规划重大决策,在过去这样重大的研究课题,一般不会对市民去咨询的,基本上在政府内部解决。这一次将要对今后城市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策略性的规划,提给广大市民、包括社会各界历咨询,包括境内外的公众都可以提意见,这说明政府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进一步提高市民吸引公众参与。深圳每一位市民都是深圳的建设者,也是深圳未来城市发展的推动者。这次公众咨询活动就是要集思广益,咨询市民的意见。规划部门将以认真的态度来阅读每一份市民意见,只要合理,有积极意义,都将予以吸纳。
4、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发挥“深圳2030”的指导性作用?
市规划局负责人指出,“深圳2030”的灵魂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正确的发展理念,但它毕竟只是一个战略规划,它的指导性作用应通过三方面的工作去落实:一是加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深圳2030的衔接。近期的重点是加强深圳“十一?五”计划与深圳2030的衔接,实现互动,协调城市的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二是将“深圳2030”继续深化完善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并尽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法律性文件。三是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深圳2030”提出了科学的发展目标、发展时序、发展策略和空间分区,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公共政策的支持。
5、“深圳2030”如何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深圳2030”描绘的并非城市发展的终极蓝图,也并不意味着未来城市长远发展策略研究的结束。未来还将通过长期的跟踪和调整,不断检讨、修改和完善城市发展策略。
形成绿色空间结构,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城市营运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篇: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傅莹答记者问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傅莹答记
者问
原标题:傅莹答记者问中方的克制没有基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傅莹4日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原因比较清楚,中国希望通过对话、磋商,通过商谈去解决分歧和矛盾。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
傅莹说,钓鱼岛的基本事实非常清楚。去年日本政府采取“购岛”行为,它违背了两国建交时达成的共识,因为这个共识不存在了,中国的克制也没有基础了,所以中国的海监船到钓鱼岛海域巡航是必然的。坚持和平防御性国防政策
就路透社记者提出的“2013年中国国防支出规模有多大?都将用于哪些方面?”的问题,傅莹说,关于军费的问题,我观察了一下,这个问题似乎是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必答题,每年这个问题都会出来。我看了一下,前面几任的发言人都回答过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国际的关注。好像中国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为什么我们要增加军费。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记忆是深刻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国防。中国国防力量的加强会有利于这个地区更加稳定,也会有利于世界和平。坚持法治反腐
就新华社提出的“全国人大在反腐败立法方面有什么打算?今后在推进反腐败制度建设方面将有哪些新的举措?”的问题,傅莹说,在这个问题上,我相信从政府部门、各个方方面面、主管部门都在加紧研究。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关注,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健全国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做了很多努力,要做到有法可依。比如说,制定和修改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务员法、反洗钱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