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委员会经济保障工作总结
财政委员会经济保障工作总结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克服复杂外部经济形势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结构性减税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广大财政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顾全大局、加强协作,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818亿元,增长7%;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31亿元,增长16.8%,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6.6%;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671亿元,增长6.5%。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财政分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建立厉行节约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对各类经费申请严格审核把关,严控一般性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今年公务接待费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因公出国(境)支出较20**年实际执行数分别压缩20%、10%和5%,全年共压缩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近1亿元。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行政经费节约率”和“追加预算核减率”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严控会议数量和庆典、会展、论坛、检查评比等活动,深入开展整治“小金库”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项目检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支出规范化水平。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今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九大类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105.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5.41%,比20**年提高4.49个百分点。落实市政府年初出台的111件民生实事经费共计327亿元,确保各项民生实事经费保障到位。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积极参与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议事会工作规则,落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财政配套政策,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30亿元。积极参与生命健康、航天航空、海洋经济和军工产业等未来产业的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成功发行政府债券36亿元,筹集资金着力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项目建设。
创新投入方式。完善自主创新信用再担保平台、重点民营企业互保金平台、创投引导基金等多层次融资平台,通过降低贷款风险、设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引导资金投入等措施,以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今年再担保体系成员机构发展到36家,“重点民营企业池”中企业已超过350家,有27个项目通过正式备案,金额22亿元,市创投引导基金正式签约设立的子基金达11只,总规模已超过30亿元。加大科技投入。市本级安排科技创新和人才投入资金53.1亿元,增长11.3%。充分利用存量资金筹划6亿元资金启动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编制了《深圳市财政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调动银行、保险、创业投资、技术市场等金融及资本市场各个方面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研发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3.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向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对商品流通、商业零售行业给予资助和奖励,支持深圳建设“全国消费中心”,引导消费增长。不断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将国际会议纳入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服务业的新业态发展,为中小企业介入服务外包领域创造了条件。继续落实“主打两个市场”政策,鼓励深圳企业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推进绿色低碳事业发展。积极推动黄标车提前淘汰、新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行、垃圾减量分类试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投入8.3亿元用于绿化提升改造减少废气源,3亿元用于工业废气治理和黄标车更新淘汰。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克服复杂外部经济形势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结构性减税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广大财政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顾全大局、加强协作,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818亿元,增长7%;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31亿元,增长16.8%,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6.6%;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671亿元,增长6.5%。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财政分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建立厉行节约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对各类经费申请严格审核把关,严控一般性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今年公务接待费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因公出国(境)支出较20**年实际执行数分别压缩20%、10%和5%,全年共压缩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近1亿元。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行政经费节约率”和“追加预算核减率”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严控会议数量和庆典、会展、论坛、检查评比等活动,深入开展整治“小金库”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项目检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支出规范化水平。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今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九大类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105.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5.41%,比20**年提高4.49个百分点。落实市政府年初出台的111件民生实事经费共计327亿元,确保各项民生实事经费保障到位。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积极参与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议事会工作规则,落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财政配套政策,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30亿元。积极参与生命健康、航天航空、海洋经济和军工产业等未来产业的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成功发行政府债券36亿元,筹集资金着力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项目建设。
创新投入方式。完善自主创新信用再担保平台、重点民营企业互保金平台、创投引导基金等多层次融资平台,通过降低贷款风险、设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引导资金投入等措施,以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今年再担保体系成员机构发展到36家,“重点民营企业池”中企业已超过350家,有27个项目通过正式备案,金额22亿元,市创投引导基金正式签约设立的子基金达11只,总规模已超过30亿元。加大科技投入。市本级安排科技创新和人才投入资金53.1亿元,增长11.3%。充分利用存量资金筹划6亿元资金启动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编制了《深圳市财政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调动银行、保险、创业投资、技术市场等金融及资本市场各个方面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研发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3.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向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对商品流通、商业零售行业给予资助和奖励,支持深圳建设“全国消费中心”,引导消费增长。不断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将国际会议纳入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服务业的新业态发展,为中小企业介入服务外包领域创造了条件。继续落实“主打两个市场”政策,鼓励深圳企业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推进绿色低碳事业发展。积极推动黄标车提前淘汰、新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行、垃圾减量分类试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投入8.3亿元用于绿化提升改造减少废气源,3亿元用于工业废气治理和黄标车更新淘汰。
(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财政工作提质提效。1.完善民生保障政策措施。
创新教育卫生经费分配方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从今年1月1日起全市统一实施生均拨款标准。创新卫生经费分配方式,实施按职能和服务等要素核定卫生经费的制度。
创新公交财政补贴政策。深入分析上一轮公交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并实施了适合我市公交行业发展的新一轮公交财政补贴政策。
创新大型文体场馆财政供养模式。深入研究大型公共文体场馆管养模式,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经费管理,对用于个人开支的项目作出限定,明确相关标准使用范围,建立备战、参赛、办赛经费保障机制和运动员激励机制。2.创新预算编制方式。
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实质性地启动了2014年市本级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编制工作,正式将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体系,按照统一的时间、格式和程序进行编报一并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预算编制工作不断细化。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民生支出科目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全部细化至项级科目,九类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科目细化至项级科目编制,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草案共细化至项级科目195项。
项目库管理不断加强。经分级逐项审核,最终纳入项目8905个,其中存量项目7825个、新增项目1080个。
预算编制周期明显延长。较上年提早3个月印发部门预算编制通知,在人大会议前20日将全口径预算草案及部门预算报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审议。
预算格式内容明显丰富。报送人大全口径预算、部门预算、参阅材料等文件共计1100余页,其中部门预算草案636页,比今年翻一番。预算编制工作的完善,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肯定,预算通过率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3.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推进。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出台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我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夯实基础。通过深入剖析、全面揭示部门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预算管理责任有效落实,增强了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意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市领导对我委的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展重点绩效评价试点。选择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食品安全监管”和“科技创新平台”两个项目作为重点绩效评价试点,分2个检查组现场调研12家单位,共查阅资料5620份,收集资料1083份,加班加点40多天,汇总分析并形成数据统计表134份,涉及财政资金3.5亿元。按照省财政厅要求对“新增及调整公交线路”、“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及“困难群体帮扶”等三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共查阅资料3065份,收集资料673份,涉及财政资金85亿元。4.财政国库管理进一步加强。
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面。将专项资金逐步纳入集中支付,今年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共支付148.8万笔,金额350.3亿元。大力推进公务卡改革,实现市本级预算单位全覆盖,办理公务卡4.3万张。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面开展部门决算批复工作,为部门决算公开奠定基础。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研究制定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办法,推动我市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扎实开展财政国库暂付款和逾期财政债权清理追收工作,扣回对区暂付款6.52亿元,办理暂付款转列支出1.84亿元,收回各单位还款232.39万元。
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加强预算执行分析。落实产业专项资金、基建资金支出进度按时报送制度,提高预算支出的时效性和均衡性。20**年度工作获评广东省二等奖。5.政府采购监管进一步强化。
改革政府采购计划下达方式。政府采购项目均以年度总投资下达虚拟指标,按当年可支付规模下达实际指标,剩余指标由财政统一预留,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单位实际支付情况予以安排。
加大进口产品审批改革。全年共邀请16批次总计143人的第三方专家对1,124个申请进口产品采购的项目进行论证,涉及金额9.1亿元。加强对中介代理机构和协议供应商的监督检查。开展对全市18家代理机构的检查并出台监督考核制度,加大供应商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对24家公务车定点维修企业、21家定点饭店、33家公务定点印刷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政府采购监控体系。6.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完善。
建立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加强资产数据调研,收集并研究20个单位存量资产数据,深入实体店铺和网上商城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征求200多个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和10个区财政部门意见,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软件资产管理,确立了12类常用办公设备配置预算标准,搭建了市本级资产管理运行框架。
完善罚没物资处理流程。完善罚没物资查扣移交、检验检测、评估定价及公开拍卖各环节操作流程,切实提高罚没物资处置成效,全年组织网络拍卖53场,成交金额约7600万元;举办现场拍卖会32场,成交金额约550万元。
完善非税收入征管电子收缴平台。全面推进市区1066家单位、2049个执法点完成非税收入征管系统上线,上线收缴金额累计超过160亿元。
积极落实收费减免政策。率先在全国免收商事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年累计取消和免收收费项目27项,涉及12个部门、金额超过11亿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合理调拨大运会剩余资产。调拨运用374万件、价值近16亿元的大运会剩余资产,促进政府资产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扣减部门预算经费支出近3亿元。
7.财政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规范专项资金监管。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分存商业银行改革成果,对集散账户增量资金进行分存。创新和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将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由13个精简到4个,定期存款办理时间提前15-20个工作日,缩短了资金周转流程,建立社保基金存放商业银行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等七类产业专项资金委托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基建财务监管。加快办理竣工决算批复,清理收缴项目结余资金4,980万元。规范国土收入前期费及土地整备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督促建立宗地核算制度,努力推动我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强化部门预算监督检查。组成8个检查小组对8家单位的20**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共查阅会计凭证915本,收集整理档案资料4,022页,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168份,涉及资产总额5.8亿元,发现预算编制不准确、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资产管理不到位等违规问题金额4,682万元,并责令单位进行整改。8.会计管理监督进一步推进。
推进前海深港会计服务合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和与财政部反复沟通,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计专业人士申请成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暂行办法。
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和特殊会计业务开展。积极推进我市今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组织企业参加财政部会计司xbrl实施工作会,交流推广经验,得到财政部会计司赞许。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探讨,为财政部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环境会计的准则建立了基础。成功申请我市成为全国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推进“三会”工作。恢复深圳市财政学会,成立深圳市预算与会计研究会,加强全市财政与会计理论研究。
推进会计质量检查。加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将预算执行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有机结合。通过对14家单位、21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检查,发现违规问题金额15.3亿元(其中会计核算不实金额14.5亿元),责令9家单位整改,对5家单位及3名负责人给予行政处罚,累计罚款18.9万元;责令8家会计师事务所整改,对4名注册会计师给予警告、罚款的行政处罚。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财政体制机制。1.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
开展市区财政体制中期评估。市领导带队赴各区(新区)进行第四轮市区财政体制中期评估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全面评估市区总体事权和财力变化情况,以及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局部问题和具体事项。经测算,第四轮体制期间内区级财力将增加超过700亿元,其中原特区外新增财力超过430亿元,占62%。拟定体制中期评估报告和中期调整方案上报市政府审定。
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区级标准支出以及大力支持原特区外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办法,相应增强区级财力,财力重点向原特区外倾斜,为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2.争取国家部委政策支持。
推进前海合作区、盐田综合保税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多次到财政部相关司局沟通汇报,积极争取财政部支持我市申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前海产业优惠目录批复工作,盐田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加快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建设。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奖励资金约5亿元,加快推进包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程和低碳服务产业培育工程等八大工程在内的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建设,将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接驳与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奖励范围由原特区内扩大到原特区外,改善原特区外水环境。
开展税收政策评估和税源调研。承担财政部产业类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评估课题,提交较高质量评估报告,部分建议被采纳。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调查工作。开展税源调查企业2400家,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调查企业150家,调查数据通过财政部审核验收。3.深化“营改增”试点改革。
“营改增”试点平稳运行。“营改增”试点一年多运行良好,促进了我市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业竞争能力增强。全市共有20.4万户企业经确认后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较试点启动时的6.42万户增长了218%,试点推动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营改增”打通了第二、三产业抵扣链条,结构性减税效果明显。一年来实现总体减税81.6亿元。
构建财税信息共享平台。财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成功上线,充实互联互通内容,把系统建设成我市财税信息大数据、大平台,初步实现了市财政、国税、地税三个部门营改增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数据、监测税负变化、统计分析、实施财政扶持资金审核发放等业务功能需要。目前已完成数据交换达5700余万条。
4.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设计,逐步建立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执行管理、绩效评价的链条型管理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效应并取得初步成效。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启动深圳市市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工作,制定了深圳市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工业设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项目专家评审管理办法等。制定或修订操作规程。拟定了《深圳市政府食用油储备费用包干操作规程》、《深圳市粮食风险资金管理操作规程》等。完善专项资金支出进度报送制度。将报送时间由每月中旬提前到月初前三天。同时加大了督促力度,减少往年各部门之间资金使用推诿塞责现象,促使今年产业专项资金使用进度较往年大有提高,保障发挥资金绩效。
(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升干部行政执行能力。1.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深入剖析“四风”问题。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党组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先后8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进行集中学习,召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共9场,向全市所有92家一级预算单位及八大民主党派深圳市委发函征求意见建议,共征求到干部群众对我委“四风”方面和财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148条。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提出工作时限,对梳理出来的24个重点突出问题认真抓好督办落实。
建章立制务实整改。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整治“小金库”、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两个专项行动,扎实抓好“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和开展“三公”经费检查等全市重点推进项目的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显著提高,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能力水平得到显著增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得到显著提升。2.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廉政建设。认真吸取违法违纪案件教育,集中观看2次防腐倡廉警示片,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权力运行和问责机制。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等活动,不断增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购买下发1530册必读、选读书籍给党员干部进行学习。以党支部或党小组形式组织开展12次集中学习,党组成员亲自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的集中学习3次以上。倡导窗口热情主动服务,设立外来人员停车专位,提升对外来人员办事服务力度。通过开展活动,财政干部精神面貌、作风建设和工作态度得到较大改观,取得明显实效。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19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通过招考、选调等方式及时充实干部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合理编制干部培训计划,全年共安排干部300人次参加各类培训50个,有针对性地开展年轻干部专业知识培训和赴港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
3.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和内部管理工作。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全面清理20**年以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166件,编印《深圳财政规范性文件汇编》,收录规范性文件107件。全面完善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对承接省政府下放的3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出取消意见并得到市政府批准,进一步完善保留的1项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制定我市财政“六五”法制宣传中期督导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活动,落实指标、明确责任。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规范委机关和直属单位财务管理,从严控制“三公”、会议等经费支出,启动委直属单位财务集中核算工作,制定了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意见。
着力提高办文办会效率。全面启动完善办公自动化(oa)系统,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全年共办理来文14628份,对外制发公文4890份;办理并参加会议1529件次。
强化重点事项督办力度。加大重点事项督办和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力度,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督办任务200项次,承办建议提案211件,主办的建议提案满意率为100%,绩效评估成绩均为“优”。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创新信息宣传方式,推进信息报送通报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我市财政宣传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在财政部和市政府信息报送考核中均排名靠前。财政门户网站考评为“优”。
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动委机关节能减排,主动申请成为全市垃圾减量分类处理试点单位,率先淘汰22辆黄标公务车。
第二篇:县政府经济保障工作总结(精选)
县政府经济保障工作总结
20**年上半年,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受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内消费低迷,工业投资项目进展缓慢,国家宏观调控的整体影响等,我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低速增长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规模以上企业增长缓慢,规模以下企业生机勃勃,增长较快。1—6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1.3亿元,同比增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1亿元,同比减3.3%;规模以下实现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5%。从行业看,矿冶业完成18.2亿元,同比下降0.5%;水泥陶瓷建材业实现5亿元,同比增长16.6%,食品加工业实现2亿元,同比增长6.3%。
2、市场疲软,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增长乏力。县内大宗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水泥价格不断下降,墙地砖企业产品销售困难。3、1-6月,在主要工业产品中,石膏板、水泥、供电量、玻璃、墙地砖、白酒产量有所增长外,其他产品产量均出现负增长。粗钢停产、铜精矿产量3306吨同比下降45.8%、粗铜产量16038吨同比下降31.4%、铸件产量5014吨同比下降41.2%、、硫酸产量61235吨同比下降14.8%。
二、2013年1-6月市考核县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总产值在2012年基础上增15%。1—6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1.3亿元,同比增2.02%,欠目标率11.5%。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亿元。1—6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可比价增19.4%,欠目标率5.3%,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19亿元的44.7%。
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1—6月完成9567万元,同比增长4.3%,占全县预计总投资额36186万元的26.4%,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5.9%,欠目标率34.1%。
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亿元。1-6月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同比增5.9%,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27.7%,欠目标率22.3%。
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1—6月预计完成0.9亿元,同比持平,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9%,欠目标率41%。
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5亿元。1—6月预计实现利润总额0.5亿元,同比增60%,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8%,欠目标率42%。
三、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1、受国内外需求下降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主动停产或减产。由于粗铜、钢铁、铜精矿等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生产企业产值、销售、效益下降,部分企业主动减产或停产。6月底止停产半停产企业达11户,影响减少产值是1.916亿元。
2、受国家调控房地产政策影响,建筑建材市场不景气,需求不旺,价格下降,导致企业被迫减产、停产,开工率严重不足。
3、受西南连续四年干旱的波及影响,我县成为全省五个最干旱县之一,绿汁江、扒河水断流,虽然进入汛期,但雨量不大,径流量小,四座水电站工作时断时续,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
4、受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低迷,企业原材料季节供应突出的影响,食品加工业增长缓慢。
5、受企业调整的影响,玉溪矿业集团进行内部企业调整整合,原云南达亚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被注销,减少了1XX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减少产值2.3亿元。
6、“一铜独大”局面长期难以改变。只要铜业公司发生问题,全县工业形势就发生大的变化,掩盖了其他工业存在的问题。易门铜业公司近几年产值在20亿元——23亿元间,从去年12月停下一套系统技改以来,产值降幅较大,1-6月实现产值90146万元,同比减22.5%,铜价下降,产品销售下降,1-6月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342万元,同比减17.6%。
四、存在问题
1、工业增速仍在低位运行。受销售市场价格偏低等因素影响,部分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偏低,企业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效益持续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企业增产不增值、增产不增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2、全县工业经济总体上还在低速增长,短期内增幅难以大幅回升,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有很大差距。
3、招商引资效果不理想。虽然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但是实际效果不是很明显,在谈项目少,现有的在谈项目也难以落地、开工。
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经济增长亮点不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完成难度大。2013年全县续建工业项目15个,计划投资额41344万元,1—6月实际完成投资8287万元,完工投产的仅1个项目,其余项目在建。10个新建项目计划投资总额34602万元,实际仅有2个项目完成投资1280万元,少数项目处在征地及生产设备选购阶段,推进项目处在项目可研及申报阶段。
5、产业链短,产品附加价值低,低端产业产品突出,高端产业产品少,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差。
五、下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积极实施招商引资促进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是围绕全县产业发展重点,以产业招商为主线,以商招商为重点,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服务与管理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实施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搞好服务,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有效益、有前途,促进入住企业的再投资;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项目推进的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现有的在谈项目,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持续增长的后劲。要牢固树立“今天的工业项目就是明天的经济实力”的理念,以项目的大建设促进经济大发展。继续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推进重点项目制度,稳步推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重点工业项目。
3、积极争取省工信委和电力部门的支持,取消对钢铁企业实行的差别电价政策,扶持钢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4、继续执行纳规工作奖励政策,调动企业改扩积极性,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一是重点加强对新投产项目的跟踪问效,凡是达到纳入规模以上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规上企业统计,做到不漏报、不瞒报、实事求是地反映工作成效和发展成果。二是加强对规模以下企业的政策引导,促成企业实施产能扩大改造,实现规模效益。
5、加快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复产、达产工作。一是积极配合企业加大宣传力度,解决一线用工问题,尽快恢复因招工难在2013年1-6月处于半停产状态的陶瓷企业生产线;二是动员企业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开拓市场,开足马力生产;对于停产、半停产企业,努力在资金及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帮助其恢复生产。
6、努力做好全县工业发展的调整转型工作,围绕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目标,对现有的铜业、贵金属、铸造及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钛白粉等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增加附加价值。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结合滇中产业新区建设规划,加强跟踪协调,尽量争取引进资源消耗少、污染低(或无污染)、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项目或配套项目。
7、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引到,建立健全民间投融资平台,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来。
8、继续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情况通报,认真分析工业经济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运行监测,有针对性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督促和帮助企业解决联网直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我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镇新型工业化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工作目标,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突出项目招商,全力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工业经济完成情况
2014年,我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2861万元,完成任务的115.89%;实现税收426万元,完成任务的141.37%,实现利润1478万元,完成任务的132.54%;完成技改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其中4家规模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0529万元,完成任务的109.14%;完成税收278万元,完成任务的102.96%。完成新招商投资2000万以上的企业1个,总投资9467万元的湖南隆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二、工作开展情况
1、优化投资环境,构筑发展平台
一是建立优质服务的工作平台。为方便企业,我镇投资80余万元,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国土、财政、社保、城建等便民窗口,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实行领导干部包企驻点制,直接下到企业跟踪服务,及时为企业调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企业好评。二是营造村企和谐的发展氛围。我们在工业发展与村民受益上找准结合点,在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建设的同时,积极协调由企业反哺农民。几年来,企业从周边农民中招收工人500余名,提供再就业岗位500多个,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建设征地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建立服务机制,创建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2、推动联网直报,保障数据质量。
推动联网直报以来,镇领导高度重视,安排镇统计站对企业统计人员多次集中培训,联网直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统计数据上报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网上直报水平,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3、壮大工业基础,打造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镇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化建设,先后引进和发展一批成长型企业。为整合产业资源,壮大工业基础,我们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初步形成了以祁都纸业、连银环保砖厂为代表的造纸、新型墙体材料等产业集群。
4、坚持科学发展,做好节能减排 今年以来,我镇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横幅、报刊、电视、短信等形式,大力宣传节能的重要性,高全镇人民环境保护意识,全镇节能降耗工作初显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在农民增收中所占的比重还非常有限,安排就业岗位还非常少。
2、企业总量较小、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较差。
3、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招商力度不够。
四、2015年工作计划
1、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对落后产能实施淘汰关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加大对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扎实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3、完善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筑巢引凤工作。
第三篇: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作总结
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作总结
×年,在市政协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的领导下,我们经济科技委员会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开展调查视察、对口协商和“五个一”等活动,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及时向市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为宝鸡的“四市”建设献计献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好范文版权所有!
×年,针对经科委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及委员人数多、涉及面广的实际,从年初开始,我们就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委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委有关经济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引导大家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市目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为参政议政打好基础,从而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意见;每次调查视察和对口协商及议政日活动之前,都能抽出一定时间,对参加活动的委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让大家充分了解上级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一年来,共组织委员学习各种文件资料余份,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辅导、讨论座谈余次,为委员履行职能奠定了基础。
二、围绕中心开展调研活动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先后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查活动次,参与调研活动次,撰写的两篇调查报告均被市委批转。
月份,为了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我市畜牧业产业化进展情况,积极探索以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市畜牧大市建设步伐,我们组织部分农业界委员和专家学者,会同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由翟震中副主席带队,先后深入陇县、凤翔、岐山等县区,通过听取汇报、察看现场、征求意见,邀请西农专家与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讨论,与市级有关部门开展对口协商等形式,对我市畜牧业产业化情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形成的《全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努力实现畜牧大市建设新跨越》的调查报告经九届十一次常委协商讨论后上报市委,得到了市委的重视。这篇调查报告先后被市委《宝办通报》、《宝鸡日报》、《各界导报》和《宝鸡社会科学》等报刊刊用,并在全省地方政协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受到省市同行们的好评。
六月份,为了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宝鸡经济发展,最近,我们又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招商局、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等部门,由翟震中副主席带队,先后深入渭滨、金台、眉县、凤县等县区,通过听汇报、看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邀请余位来宝投资企业法人座谈讨论、与市级有关部门对口协商等形式,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形成的《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的调查报告中,对我市近年来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优劣要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招商引资的双赢理念,加强产业引导、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修订扶持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成效等建议意见,该调查报告经市政协九届十二次常委会协商讨论后上报了市委,并先后被《人民政协报》、《各界导报》、《宝鸡日报》和《宝鸡社会科学》等报刊刊用。
三、精心组织委员视察和议政日活动
⒏月份,按照市政协今年的总体工作安排,我们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听汇报、看现场、座谈讨论等方法,对“突破蔡家坡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和委员议政日活动。针对委员们在视察讨论和议政发言中涉及到的当前影响蔡家坡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起草了《关于突破蔡家坡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送阅件,并以市政协办公室的名义直呈市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对蔡家坡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等六个问题予以重视,及时研究,该明确的明确,该支持的给予大力支持。该《送阅件》受到的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按照市政协年初工作安排和陈主席批示精神,月日,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认真学习讨论了《关于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意见(讨论稿)》,经过反复学习,深入思考,精心准备,月日,委员们围绕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情况开展了议政日活动。通过议政,委员们认为,站在新的起点上,规划好“十一五”发展蓝图,是一项事关宝鸡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编制一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对宝鸡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次议政日活动在我们的认真组织和积极联系下,市级各新闻媒体均作了报导,《宝鸡日报》在报道新闻之后还发了专题综述。
另外,今年我们还根据市政协的统一部署,分别在十月
第四篇:县人大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关于2008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9年1月8日在**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财经工委主任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08年,财经工委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年初的工作安排和工委主任任职承诺事项,紧紧围绕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人大工作“八个创新”的工
作思路,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具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把学习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履职能力
“依法、严谨、规范、”是人大工作的最基本特点,为使工委工作上水平,今年,我们依托县人大的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充电契机,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文献,学习了20余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为做好 工委工作奠定 了思想工作基础。同时,使工委全体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二、坚持依法办事,努力做好财政经济监督工作
年初,县人大常委会安排财经工委牵头议题共七个(其中三个常规议题,四个围绕政府重点工作的议题),我们依靠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做到开展议题与推动工作的有机统一,务求工作实效。截止12月底,工委牵头完成议题八个,协助其他工委开展了四个执法检查与调研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和工业经济运行、富硒食饮品、民商事审判工作等调研议题),同时,还配合省市人大分别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执法检查活动。通过以上工作,全年共向人大常委会提供执法检查报告3份,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18条;向人大常委会提供调研报告4份,提出工作建议17条;向人大常委会提供重大事项审查报告4份,提出审查建议11条。针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撰写工作探讨文章2篇,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具体工作上,我们主要坚持了以下工作方法:一是坚持依法办事,认真规范工作程序。今年,我们牵头的每个议题都坚持事前一个月制定出详细工作方案,明确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和目的,依法规范操作程序。二是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力求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建议。在组织开展议题中,我们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与协调,深入部门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将工作延伸到乡镇和广大群众之中,更多地倾听基层和广大群众的呼声,使基层政府和群众好的建议意见通过人大调研得到反映。三是坚持发挥财经委员和人大代表作用,努力扩大财经工作监督的参与面。今年,在工委牵头的议题中,五名财经委员都先后参与了统一组织的视察调研和相关执法检查活动,有50余人次的基层县人大代表配合了财经议题的调研与视察。
三、工作体会与启示
通过一年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做好人大财经工作首先离不开人大常委会的领导,离不开广大人大代表的支持,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由于我们在开展议题中,始终依靠常委会的领导,认真围绕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思路、更新工作方法,才有了好的工作开端。因为有常委会领导身先士卒、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注重实效的 工作作风,才有了“开展一项议题、达到一定深度、解决一定的问题、推动工作新发展”的监督工作新局面。二是开展财经工作监督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由于人大财经工作量大面广,涉及法律法规较多,加之,人大监督本身就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因此,依法办事应是开展监督工作,务求监督实效的前提,是嬴得监督对象理解和支持的必要条件。在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从不越位、缺位,从不搞越俎代庖。三是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是提高工作研究深度和议题审议质量的关键。由于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具有辖区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客观公正评判政府及部门的工作得失,查找问题症结,提出合理化建议都应从深入调查研究入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依靠广开言路,扩大参与面,多渠道收集社会各层面的建议意见 才会使调查研究工作更具生命力,工作建议和工作决策更贴近实际,更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四是坚持跟踪督办,务求监督实效是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今年,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之所以收效较大,重要原因在于跟踪督办工作的强化。
四、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总结一年工作,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工作与常委会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有待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全面,特别是对部门的适用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学习研究不深,掌握面较窄,影响到对被监督对象的工作规律把握,不利于监督工作的深化。二是面对较多议题,疲于应付,未能使调查研究工作达到理想深度,工作质量受到相应影响。
针对以上工作的不
足,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一是围绕工委工作特点,扩大学习研究面。后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新时期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知识、被监督对象的工作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和法学水平,努力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要使经常性的学习与工作研讨成为推动工委工作的长效制度。二是精选工作议题,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后,议题的选择重点围绕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力求议题少而精,力争开展一个议题,达到一定深度,解决一定的问题。三是加强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跟踪督办工作。与人大督办室一道开展好督办落实工作,确保人大决策落到实处。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工作成效,主要得益于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得益于广大常委会委员与人大代表的支持,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存在的工作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力争使工委的各项工作在新的一年作出新的特点,取得新的成绩。
第五篇: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半年工作总结
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经济信息化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立足存量、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品牌培育的工作路径,深入一线抓运行、抓项目、抓服务,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趋稳回升、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一、加强运行保障,工业生产效益同步回升。强化重点区市、产业、企业运行调度,协调做好煤电油等要素保障工作;深入开展油气管道和民爆行业安全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组织排查并完成整改管道安全隐患50余处,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稳定。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7883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2.0和1.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320亿元、利税6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3%和11.6%,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3.8和6.4个百分点。重点打造的轨道交通装备、电子、家电等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上半年累计完成产值5916亿元,同比增长9.4%,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6%,成为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
二、深化项目建设,工业招商实现重大突破。立足存量调强,深入开展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进现场优质服务活动,重点推进总投资1900亿元的457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南车四方高速动车组及客车制造、斯图加特工业机器人等52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73.3亿元;另有289个项目在建,累计完成投资491.8亿元。立足增量调优,牵头推进55个产业链定向招商项目,莱西北汽新能源汽车等41个项目签约、注册或开建,计划投资350亿元。其中,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选址青岛,标志着我市汽车产业链定向招商实现历史性突破。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5.6亿元,增长24.1%;其中,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4.9亿元,同比增长29.3%。
三、促进协同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挥技改贴息政策引导作用,与3家银行签署5年总贷款额200亿元的技改融资服务合作协议,累计有60个项目获得固定资产贷款20多亿元。举办工业设计促进月、产学研对接系列活动,达成合作意向27项。组织215家企业列入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计划,分别推荐12家和3家企业申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计划,156个“专精特新”产品(技术)通过初评。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上335家企业、1563个项目进行鉴定,涉及研发费46亿元,同比增加50%;实施首批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500项,研发费总预算17亿元。推进“十百千”品牌梯队建设,106个产品和服务品牌列入“青岛名牌”培育计划,4家企业入选全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累计达到17家,数量居同类城市前列。
四、优化工业布局,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牵头制定全市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方案,推进实施产业布局整合行动,增补3个工业产业集聚区,调整2个集聚区管理主体和3个集聚区布局范围。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成为我市第5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小企业产业园培育建设计划,重点推进的5个小企业产业园和5个创业基地项目进展顺利。推进清洁生产园区建设,建立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完成42户清洁生产企业的评估验收。上半年,全市55个工业产业集聚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5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1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2.2%,集聚度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
五、推进两化融合,软件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制定实施智慧青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分工推进光网城市、智慧社区等26项重点工程和50个建设项目,全市光纤到户覆盖达到205万户,建成开通4g基站5400余处。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6年)》,举办“两化深度融合区市行”活动,组织4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海尔、海信等7家企业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贯标试点企业。推进“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区建设,蓝湾网谷等30个重点支撑项目进展顺利,新增施工面积7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8万平方米。承办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发布会,海尔、海信分列百强第3位和第7位;开展以会招商,促成总投资20亿元的神州数码智慧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注册落户。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82.5亿元,同比增长41.8%,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六、深化平台建设,积极助推企业转型发展。针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扶持力度,组织拟定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政办发〔2014〕11号),出台了“小升规”“增长好”企业奖励、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快转型步伐,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深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重大经营事项364件次。实施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运维行动方案,拓展完善12个功能板块和千项服务产品,发展合作服务商123家,推出11类75个特惠服务产品,吸纳注册企业用户3000多户。上半年,组织全市161个服务平台单位开展“服务进基层,政策送企业”等扶助小微企业专项活动480多次,服务企业10.8万户次。发挥“融资通”平台作用,与14家银行合作建立了政府增信、最具融资价值和政府采购贷等三类政策性优惠贷款平台。上半年,通过担保、过桥等政策性措施,帮助1770户次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130.8亿元,同比增长11.2%。积极搭建市场开拓平台,4月下旬,成功组织举办了“双周一会”综合展(青岛国际时装周、名牌展示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会),全市90多家名牌企业的近千种名牌产品和155家中小企业500多种“专精特新”产品(技术)集中参展,吸引20多家跨国采购商和8家优惠贷款平台合作银行到会对接洽谈,帮助企业增加订单3.6亿元、达成融资意向5.7亿元,达到了提振企业和市场信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效果。总的看,上半年,我们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主线,深入实践群众路线,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问题,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转入主要靠存量拉动增长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投资放缓、出口低迷、成本上升、融资困难、资源约束等压力日益严峻,影响工业运行的不可控因素增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全力以赴保产业、促发展。一是保要素。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对重点企业、项目实施跟踪服务;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和迎峰度夏预案,保障企业电力供应。二是扩投资。落实“小升规”“增长好”企业奖励政策,用好技改贷款贴息、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增强投资信心,加大创新转型投入,持续拉动存量增长。三是抓项目。深入开展进现场优质服务活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早开工、早达产,争取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等重点招商项目早签约、早落地,不断做强工业增量。四是拓市场。开展小分队“青岛名牌神州行”活动,组织本地企业产业链配套对接,帮助企业增加订单、消化库存。五是促融合。加快智慧青岛建设,分行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智慧产业与智慧应用同步发展,持续做大软件产业规模。六是抓服务。拓展大企业直通车和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公益特惠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发挥政策性优惠贷款平台作用,多渠道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