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3 20: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谋划

“十一五”以来,在厅党组直接指导下,厅应急办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十一五”工作规划,坚持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原则,一手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处理,一手抓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应急工作整体推进,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卫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

(一)依法科学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依法科学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9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处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647起,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0起,未达分级事件387起,发病人数26554人,死亡126人。一是有效处理人禽流感疫情。分别处理2006年黄山休宁县、阜阳颖上县、安庆枞阳县、黄山屯溪区、2007年蚌埠市共5起人禽流感疫情,特别是颖上人禽流感危重病例在我国首次成功救治,为新发传染病救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及时处理广德不明原因发热聚集性疫情。2006年11月,广德县报告发生一起不明原因发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人死亡,另9例病人均与首例病人有密切接触史,该疫情病因不明、传播途径不明,且出现了人传人的迹象。经积极防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查明了病因,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国家、省疾控中心和美国疾控中心专家帮助 1

复核,确认该起疫情为人感染嗜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的嗜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人感染疫情,为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填补了一项空白。三是战胜了阜阳手足口病。启动二级响应,省长任指挥长,2008年3月,我省阜阳、毫州等市突发手足口病疫情,省卫生厅迅速向疫情较重,技术力量薄弱的阜阳、亳州等市派驻工作组、公共卫生专家和医疗队323人次,支援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卫生部先后从国家和15个省市派遣国家专家和医疗队59批266人次,支援我省重点地区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全省共设立115所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累计收治手足口病病例24257例,治愈病人24231例。四是迎战甲型H1N1流感疫情。2009年4月底,甲型H1N1流感作为新发传染病在北美首先发生,迅速制定了《安徽省防控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针对不同流行阶段特点,及时部署预防控制措施,全省共报告351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治愈出院3499例,救治重症病例144例,死亡13例;迅速处理监狱、学校、社区等聚集性疫情66起,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接种甲流疫苗。五是高效处理霍乱疫情。今年8月以来,我省亳州市蒙城县,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淮上区,淮南田家庵区,合肥市肥东县,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萧县,滁州市凤阳县、明光市,安庆市大观区8个市的12个县区先后报告发生霍乱病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4例,其中怀远县20例、蒙城县38例、淮上区1例、五河县7例、濉溪县3例、埇桥区2例,萧县1例,肥东县4例,大观区1例,凤阳县2例、明光市5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卫生厅和当地政府迅速反应,依法防控,科学处置,按照早、小、严、实原则,全力以赴扑灭疫情,经积极防控,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8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六是救灾防病工作取得了全面

胜利。2007年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滁河流域发生严重涝灾害;201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1999年以来强度和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强降雨过程,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有12个市的65个县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725.09万人,转移安置15.55万人,因灾死亡6人,全省有331所医疗卫生机构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170万元,受伤7人,无死亡。按照救灾防病应急预案,各级医疗卫生小分队坚持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做到那里受灾哪里就有医疗防疫小分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指导饮水消毒、环境“消杀灭”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健康教育等工作,确保转移安置灾民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切实把好灾区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三关”。全省卫生系统在组织自救同时,仅今年就向灾区派出医疗防疫小分队1426支6127人,累计在一线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7987人,设置临时医疗点197个,诊治灾民16524人,消杀外环境面积3639.05万平方米,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128.48万份。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救灾防病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七是冰冻雨雪救灾防病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我省发生了50年一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在这次抗雪防冻救灾中,全省医疗机构共救治因雪灾伤病22223人次,其中外伤20859人次,冻伤1317人次,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47人次;共向有滞留人员的高速公路堵塞段、服务区、公路道口、车站、码头等派遣医疗防病小分队1932支8190人次,为滞留人员诊疗21000人次,包括发放药品在内,共消耗药品等价值900万元;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救灾防病及灾后恢复重建经费4591万元,帮助受灾市县卫生部门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八是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应急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省先后派出医疗、卫生防疫、卫生监督队共8批,累计446名队员,动用救护车、卫生监督、防疫车辆31辆,携带近32吨价值400多万元的治疗药品、消杀灭药品和医疗防疫器械,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做到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医务人员;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防疫人员。一个多月内,我省医疗队共救治病人24798人,其中重症病人183人;卫生防疫队累计消杀面积为96.2万m2,卫生宣教39131人次,心理干预2987人次;卫生监督队对支援灾区行政村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6.25%,村民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88.74%。并全力做好103名灾区转运伤员救治康复,圆满地完成了抗震救灾应急任务。此外高效完成其它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如阜阳液氨泄漏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凤阳晶鑫矿业公司爆炸事故、交通事故、各种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台风、龙卷风等灾害。增加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内容。较好防范处理输入性恶性疟

(二)全面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卫生应急机构全面加强。成立了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有4个市的卫生局成立了独立的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卫生部门和疾控机构也进一步明确了应急工作人员及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有形”的常态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省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管理科室(数据),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明确职能科室,专人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作为卫生应急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卫生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制订和修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省级卫生应急预案15件,其中专项预案3件,单项预案12件;市、县(区)卫生应急预案521件,其中专项预案163件,单项预案358件,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为规范了应急处置程序,完善了应对处置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卫生应急联动机制逐步建立。进一步密切了与省农业、公安、交通、地震、经贸、人防、武警消防、环保、安监、气象、通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11个部门的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与地震部门新建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协作机制,与经委部门建立了药品储备目录会商机制,与人民防控部门建立了人民防控协作机制,与有关6个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信息汇总和分析评估机制。通过世界银行人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项目,全面加强了与农业部门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相互协作机制。四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逐步健全。依托各级疾病控制、医疗救援、卫生监督单位组建了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援、卫生监督三支应急队伍力量为主体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同时,不断充实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管理队伍,截止目前,共组建7类57支465人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省级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和地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专业队伍。2007年组建了15人的省地震紧急救援队医疗卫生分队;2008年组建了1支12人生物恐怖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1支13人化学、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各市和县根据实际,建立了当地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共1200多支7600余人。全省加大应急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全省各地投入资金47031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安排中央国债资金30570万元,省及地方配套16461万元。用于建设17个市紧急救援中心、17个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区)和61个县及黄山区传染病区,目前全省已建成独立设置的紧急救援中心6个和依托于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中心117个,配置了各种救护车647辆,部分装备车载卫星定位和呼叫显示系统,全部投入正常运行。五是卫生应急储备逐年加大。建立了由

省经信委负责,卫生部门协助的国家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每年下达3000万元的年度省级医药储备计划,由财政贴息200万元,指定的医药公司负责储备、更新、供货,满足一般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省级日常紧急购置卫生应急物资从省财政安排的全省疫情抢救与救灾防病专项经费100万元中支出。省疾控中心现有一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库房,用于卫生应急等物资的储备,2010年已储备850万元的卫生应急物资。其中,卫生应急用的疫苗和现场快速检测试剂储藏由专门的冷库保存,从省级疾控机构到县级疾控机构都已配备了专业冷藏运输车,实现了从省到县的冷链运输。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和《卫生应急队伍服装使用管理规定》要求,制订了符合实际需求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配备计划,今年已完成装备150人的卫生应急队员服装。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本都是依靠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医药公司)进行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更新、调拨。初步统计,全省各地卫生行政部门2010年度已落实了125.5万元的卫生应急物资实物储备。

(三)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显威力。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高起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省级信息平台,为全省应急管理及监测、分析、预警、视频会商、指挥调度和日常培训、演练等提供了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为管好用好指挥系统,保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发挥作用,2009年安排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对部分市给予设备补助,各市按照“填平补齐”原则进行投入,大力推进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各市视频会议系统,拓展了省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实现省卫生厅及17个市与卫生部视频互联互通,以及与

省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联通,实现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实时报警,在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监测预警、自动分析、内部信息交换与沟通、视频会商等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化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期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中增加“H1N1”数据字典,增强了甲型H1N1流感监测灵敏性,卫生应急管理更规范和精细,工作半径明显增加但效率大大提高。二是传染病监测能力新飞跃。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和家禽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监测,以评估SARS和禽流感风险;在蚌埠开展输入性鼠疫风险监测;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月预测预警信息公布,公共卫生风险评估逐步走向规范化。在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机遇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环境的推动下,国家和省财政共对全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投入816万元,建立了各市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形成了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传播的重大疫情实验室监测网络的能力,将流感哨点医院从9家扩大到25家,建立无形体病监测哨点医院5家,使我省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具备了更精准的手段。国家评审专家对我省建立的无形体哨点医院监测和动物疫源地监测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省在首先发现我国新病种无形体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基层应急能力大发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灾害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以及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监测技术等培训,我厅共培训8期990人次,成功举办安徽省休宁县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大型应急演练,得到了现场观摩的卫生部和省政府应急办、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全省共开展有针对性的卫生应急各类培训共657期8.3万人次,组织应

急演练141次。以点带面抓试点,推动全省基层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重点抓怀宁县、当涂县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试点,指导试点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强化基层应急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开发向农村和社区居民宣传防病和个人防护自救知识等有效方法。当涂县利用县卫生局网站建立了全县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系统,提高乡村应急报告水平。马鞍山市政府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卫生应急进基层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合肥市在社区、农村开展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发挥120急救中心贴近群众的优势,为企业、普通市民开展了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淮北在濉溪县两个乡镇开展卫生应急进基层试点工作,利用世界银行人禽流感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制定《县级卫生系统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对流感大流行县级准备计划》,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和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大型应急演练,培训县、乡、村医务人员1200人次,加强了基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的农村地区卫生应急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卫生、财政、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合作机制和卫生部门内部应急机制,提高了基层卫生应急能力,较好宣传了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四是应急保障能力新提升。加强国家应急储备库卫生目录定期协商机制,加强省级疾控中心药械仓库的应急储备和管理工作,积极争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经费应急保障政策。从2007年起,我省新增加了20万元的医疗卫生救援专项经费,同时对人禽流感病人及疑似病人等重大传染病病人和重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人医疗救治费用列入省政府“十二项民生工程”,实行医疗费、消毒隔离费和专家会诊费等实报实销财政补助,省和市、县各承担50%。在2008年的重大手足口病疫情防控、低温雨雪灾害、四川地震救援、有毒奶粉事件处置等中,国家和省

级财政投入了1.8多亿元,用于购置应急设备、工作经费、病人救治费等;通过落实“十二项民生工程”项目,对1例人禽流感病例、17例霍乱病例医疗救治费给予了省级财政补助18.3万元,为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各市尤其是合肥、阜阳、铜陵、马鞍山等市安排了卫生应急经费财政预算投入,加强了对卫生应急队伍的配备,如医疗设备、交通工作、通讯办公、个人防护设施、药品、消杀用品等,加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市累计投入2450万元,2010年我厅投资33万元,购置储备了卫生应急队伍个人装备150套,卫生应急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存在问题和不足 卫生应急经费不足 人员编制不足

基层检验能力不满足卫生应急发展需要 公众卫生应急知识普及不够 辐射防护无人员、设备、经费 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不足 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二、“十二五”卫生应急工作谋划

抓住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全省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保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在早期状态。

(一)综合(常态)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专业机构,根据卫生应急职责和工作需要,内设或指定负责卫生应急管理部门,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全面建成卫生

应急办事机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卫生应急工作机构和人员,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 机构全部成立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乡镇、街道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2、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类突发事件救援的特点和需要,分级分类组建由应急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应急保障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和《卫生应急队伍服装使用管理规定》要求,配备统一的装备和药品器材,储备相应的物资和经费,提高卫生应急队伍在重大灾害造成交通、通讯、能源中断等极端条件下快速反应、医疗救援能力,满足应急工作需要。充实完善卫生应急专家库,完善省、市、县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网络,开展专家咨询、会商和研判等活动。

3、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重点加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注重向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通过预案编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确保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处置有措施。建立预案编制、预案演练、预案评估、预案动态更新修订和预案培训宣传机制,增强卫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知晓率。

(二)监测预警建设

1、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功能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指挥网络,加强系统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市、县,建立顺畅的信息获取、指挥调度、咨询评估、信息反馈、运行维护及保障机制,满足监测预警、应急值

守、信息沟通、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完善省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必要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实现与省政府、卫生部、省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市、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省级卫生专业应急队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成17个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进108个县(市、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以及军队卫生部门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等协调机制。

2、加强监测系统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开展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调查,建立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省主要传染病疫情和毒源风险分布图。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医疗卫生机构间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联动,逐步建立完善症状监测系统、虫媒生物监测系统、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监测系统、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在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监测信息资源,完善、拓展网络直报系统功能,开展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管理培训,逐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推进综合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间的信息通道,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点、哨点医院、网络实验室,合理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病因快速调查诊断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提高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

(三)加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以推进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为抓手,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评估标准、工作规范及管理办法,积极开展

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创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自评和考核推荐的方式,建创国家、省级卫生应急综合县(区),探索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十二五卫生应急重点建设项目

1、安徽省卫生应急演练基地

依托省疾控中心,建成省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基地,承担全省应急管理和疾控、医疗、监督等应急救援队伍骨干的培训演练。

2、安徽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健全省、市、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在省、市、县三级建立规范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点),储备适量的医疗急救包、便携式紧急抢救设施设备、急救和消杀药品器械、移动卫星音视频通讯设备、后勤保障车辆与设备等,作为应急状态下可立即随救援队出发的物资储备。统筹建设皖北、皖中、皖南三个省级卫生应急专业物资储备库,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重点加强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群体性伤亡灾害事故等所需药品、疫苗、医疗卫生器材和设备等的实物储备或生产能力储备,加强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建立卫生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运行和调运机制,提高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时效性。

第二篇: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XX县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工作要点

及2011年工作计划

近年来,XX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得益于政策和资金的有机结合,在中央、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健康、高速、正常发展。为推动我县农村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将XX县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工作要点及2011年工作计划拟定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要点

通过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在全县范围内适宜建池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基本实现升级换代,秸秆能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沼气)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到2015年,全县农村能源基本实现用能清洁化、高效化、便捷化,建成省级“农村能源示范县”和国家级“绿色能源县”。

1.农村户用沼气基本普及。新增沼气用户5000户,维修改造11000户。到2015年,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总规模达到39763户,占适宜农户的98%,全面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2.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基本完成。对全县28000户低效炉灶实施升级换代,省柴节煤能力全面提高。

3.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沼气净化处理。在1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乡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带动农民新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4.秸秆能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在5个村开展秸秆固化成型和高效低排生物质炉试点示范。

5.农村能源(沼气)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新建县级

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1个、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点10个。到2015年,全县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点达到88个,全部覆盖全省农村能源(沼气)用户。

6、太阳能利用: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350户,折1402

5平方米。

二、2011年工作计划

1、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500户,维修改造2100户。总

投资69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3万元,农户自筹15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按每户总投资3500元测算,其中:中央投资2500元,地方财政及农民自筹投资1000元;维修改造户按每户总投资800元测算,全部中央投资。

2、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4000户,总投资400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240万元,农户自筹160万元。按每户投资1000元测算,其中:中央投资600元,农户自筹投资400元。

3、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3处,总投资24万

元,全部由中央投资,按每处工程投资8万元测算。

4、建设秸秆加工成型点1处,配套高效低排生物质炉

400台,总投资5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0万元,地方配套12万元。按每处投资52万元测算,其中:中央投40万元,地方配套12万元。

5、新建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总投资80万元。其中:

中央投资40万元,地方配套40万元。新建村级沼气服务站10个,总投资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5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按每个网点投资6万元测算,其中:中央投资4.5万元,地方投资1.5万元。

6、太阳能利用: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200户,折3300

平方米,总投资330万元,全部由农户自筹。

2011年农村能源建设共需筹措建设资金:1639万元。

其中:争取中央投资932万元;市、县两级财政配套67万元;农户自筹640万元。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设任务。一是,以新农村建

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切入点,有序推进了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二是及时召开了2011年农村能源工作会议,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拟定了方案,并层层签订订责任书,使项目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经常深入基层,加强督促指导,定期研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乡镇之间加强了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促进了项目进程。

2、注重舆论宣传,推动项目建设。为了进一步激发项

目村群众建池的积极性,确保任务实施,我们把强化沼气宣传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始终。一是积极下乡广泛宣传发展农村沼气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农户积极开展农村沼气;二是深入各项目村广泛发动群众,落实建池任务。组织群众召开沼气建设动员会,让群众全面了解沼气建设的好处,逐户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2011年农村能源工作的开展。

3、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严格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建设,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布点合理。沼气池建设由获得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员进行施工;沼气池建设配备的灶具、管道等关键设备严格按省能源办统一招投标采购,确保了工程

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并有序推进项目进程。

4、加大农户安全培训,确保安全运行。为确保沼气安

全运行,切实加强了对建池农户的沼气使用技术的培训。按照“简便实用、优质高效”的原则,围绕沼气建设、维护、管理以及综合利用,采取技术员边建边培训、张贴沼气安全使用须知等方式,提升了农民管理使用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确保沼气池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5、突出重点,确保效益发挥。为切实发挥畜禽规模养

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作用,我办将项目建设选择在养殖规模较大、面源污染大的地方,使项目建成后能百姓切实感受到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中的作用,将示范项目的示范性得到充分凸现,发挥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

6、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检查监督。切实完善了项目管

理制度,坚持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从项目申报、物资采购、现场施工、技术培训、资金管理、安全维护、检查验收到后续服务,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和评估验收,经常性深入村社农户,按照项目计划、建设标准、技术规范、施工合同等规定和要求,调查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强化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项审计,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7、严抓沼气网点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对在建的乡村

沼气服务网点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实行“三分建、七分管”,明示各项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维修配件的成本等,着力做好沼气池的日常检修、维护工作,保障沼气池的安全正常运行。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体制与机制,逐步提升服务水平。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农村能源工作要点计划

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市能源办。

送:县属相关部门。

XX县农村能源办公室2010年11月24日

(共印10份)

第三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霍林河街道办事处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

下载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精选五篇)

    张茅乡“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张茅,平安张茅,和谐张茅”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乡、科技兴乡”三大......

    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大投入 大规模 大手笔 大变化 打造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 ——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回顾、“十二五”展望 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反映......

    科技局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XX县“十一五”科技工作总结及“十二五” 科技工作要点 一、“十一五”科技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

    科协“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科协“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县科协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的时期。科协自2006年6月与科技局分......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 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乌后旗教育事业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是......

    创业中心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天津市创业中心“十一五”总结 及“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思路 —大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五年来,我创业中心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