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1 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的原则。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文因道存,道以文显。对语言文字形式的分析,能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更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形式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并能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感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以文悟道,经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同时,因道学文,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培养语文能力。
1.2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靠语言来组织,二者相依存。在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都需要思维。语言训练不能离开思维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1.3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达到理解和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倾吐。提高了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同时,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总之,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必须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训练时,要注意各自特点,协调进行,共同提高。
1.4 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语言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接受检验。语文课课内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而语文课堂之外却有广阔的语文活动天地。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教师要认真进行课内教学,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于课外,积极指导课外学习,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互为用,提高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一是培养学生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学生对生字读音准确、书写无误,对新词语理解正确;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结构、方法,对体裁不同或相同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把教材作为例子,由讲读延伸到自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反复训练,以掌握阅读技巧;三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的现象和描写,对学生同时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四是指导和训练学生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卷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列提纲的习惯;五是督促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多看报,多听新闻,多看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如中央台的“开心词典”等益智类节目),每学期应提倡阅读2~3部名著。阅读教学从以上五个方面认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大有提高。考试中的选择字音、字形、词语的运用等就不会出现失误,各类文体的语段阅读也会手到擒拿。
2.2 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2.2.1 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
2.2.2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
2.2.3 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2.2.4 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2.2.5 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培养学生迁移与创造能力。教师设计作业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二是听、读类输入信息方面迁移性训练;三是说、写类输出或生成信息方面的训练。
第二篇: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改革
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改革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实施过程。它涉及诸多教学因素,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为什么教,即教学目的;三是怎样教,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等。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概括。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就不能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本文试图从优秀教师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经验中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总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弊端而发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弊端是:第一、重教轻学;第二、重知识轻能力;第三、重注入轻诱导;第四、重知识传授轻方法训练;第五、教学环节程式化;第六、班级教学组织单一,缺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第七、教学内容不讲求针对性,存在盲目性等等。考察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改革,基本上是为着变革上述时弊的。其改革的路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侧重于读书方法的传授与训练的教学过程改革。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钱梦龙的语文讲读课“基本式”。其形态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1)自读式: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训练自读能力的基本途径。自读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由教师安排、指导进行。自读训练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自读式,基本上分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六步进行的。(2)教读式: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读与自读同步结合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疑问,教读就应给予解答。对于学生自读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予以解决。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读书方法的过程.(3)作业式:教师布置的作业,主要在课内完成,因而称之为作业式,即作业课。学生所做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补缺改错。即学生经教读后,对自己的自读笔记所作的补缺改错。二是迁移应用,即运用所学到的读写知识与方法,去指导阅读与写作的实践。(4)复读式:即复读课。学生读了几篇课文,教师就可把它们组成复读单元,进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从中探索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复读可以突破课本上的现成单元,并不受年级、课本的限制。可把不同年级不同课本的文体相同的课文组成复读单元。比如,初二读了《茶花赋》后,就可与初一读过的《香山红叶》《荔枝蜜》组成复读单元。把三篇散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从中探索杨朔散文的特点。
钱梦龙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第一、整个教学过程,显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统一,而能力训练则作为主线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三主”教学思想。第二、它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方法的训练。“自读式”与“教读式”,教是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去把握读书的方法。第三、整个教学过程,把讲授知识、传授方法与训练思维统一在一起。在这方面的另一个主要代表,是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教学法。其形态是:通读―质疑―理解―概念―实践。
五步教学程序,包孕着四个环节,即:认真读书,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加强练习,运用实践。宁鸿彬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第一、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时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纵观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通读”,要求学生自己去通读课文;“质疑”,则是对学生阅读课文的严格要求,不深入课文内里,就提不出疑难问题;“理解”,是在对课文深刻钻研基础上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概括”,是对学习内容的抽象概括,概括不出规律性的知识,就不能进入下一步――指导实践;“实践”,则是对知识的具体运用,即运用知识去解决听、说、读、写、思的实际问题。从这五步程序中,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从自学中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第二、注重读书方法的传授。在语文训练中,要适时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从课文中提炼知识,怎样写学习笔记等等”(宁鸿彬:《从学“教”到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学习过程,自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读书的效益。
第三、重视思维训练。五步教学,思维训练贯穿始终。在课堂教学中,把“质疑”作为突破口,如问题提得得力,就会产生理想的训练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力的提问往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兴趣油然而生,学习情绪亢奋,学习有了内驱力,思维自会活跃起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被提出、讨论、解决,在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必会随之迸发,这是思维训练的极佳时刻。第二种类型:侧重于自学、自检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改革。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改革,便是这一类型的主要代表。其形态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目的与学习重点。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学课文,独立思考,有疑难自行解决。讨论: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小组或全班讨论。答疑:对全班学生都无力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要求,自己测试自己。试题由学生自己出,相互出,亦可由教师出。当堂测试,当场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自结: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用几分钟时间自己总结学习收获与寻找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谈中学语文教学怎样适应素质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怎样适应素质教育
南昌市湾里二中
曲凤霞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原先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必然摒弃。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比较单
一、死板,教师采取一味的灌输,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至于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必须在三年内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其结果造成有的学生能适应,有的不能适应。
对教师的教法能适应的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成绩较好;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被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导致成绩差。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其自己鲜明的个性,对语文的感情有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强弱。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适应学生、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采取多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学得轻松愉快,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教学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目的性、社会性。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除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外,另一方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因而,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过目成诵、入耳不忘,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语文人才,这是其一。
文道结合,这是语文学者的宗旨。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历史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品德,这是其二。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就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树立大语文观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家庭和社会,与祖国和民族紧密联系起来,把初中语文教学与为人处世、奋发图强联系起来。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市场经济。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刻苦耐劳,具有开拓精神、自强自立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法受应试教学的制约,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的被动、学得枯燥、学得厌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消极的管、卡、压的办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得不到挖掘,智力得不到开发。学习好的同学充其量起到了录音机的作用,学习差的学生整日昏昏欲睡。学生对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缺乏兴趣和新奇。学生厌学,教师只好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被抑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课堂上宝贵的四十五分钟被教师的天花乱坠占用去了,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造成这种课堂局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每一节课的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堂课的开端要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如讲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孟郊的《游子吟》,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开头,并用“三春晖”比喻母亲,形容母爱的伟大,从而理解作者未能报答母亲深思的感情。
其次,教师讲课感情要亲切,语言而有信要平和,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之中,造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受教师情感影响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只有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最后,是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久而生厌,因而可一课一法,一节一法,视课文的目的和重点而定,如导读法、分析法、图表法、阅读法、训练法等。
如讲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就可用导读法和朗读法,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个画面去诱导学生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于春天的美好。青少年朋友们正处在春天的美好时期,应该把握自己。
又如讲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已》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孔乙已有哪些坏习惯?他为什么会养成这些坏习惯?孔乙已不争气,假如他放下读书人的身份,靠自己的劳动能改变他当时的状况吗?为什么?作者对孔乙已持的是什么态度?通过这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认识当时的社会,认识孔乙已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手段的适应性
教学方法确定之后,还必须有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堂的指挥者,教师要有驾驭课堂、吸引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一堂课,几十号学生,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聚集在课堂这个焦点上,确非易事。我们只有努力做好“新、奇、巧、绝”四个字。
“新”是指教学手段新颖。听、说、读、写不能老一套,要多动脑,多想一些教学上的新招。如讲《黄生借书说》一文时,先让学生解释“汗牛充栋”这个成语,然后说一段与书柜有关的话。再以“借书与买书”为题写一段议论的话。
“奇”就是出其不意,出奇制胜。不同的体裁,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手段。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先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是“磨难”。然后引入课文,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的磨难。
“巧”就是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动手又动脑,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有成效。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篇名作,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哪次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这次?人们颂扬母爱较多,其实父爱同样伟大。
“绝”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一两手绝招,如板书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有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这些都是“绝”。当然,这个绝,还包括课堂教学上的随机应变,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等。
四、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一篇课文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要根据课文来确定教学内容是对的。“教材只有一种范本”,“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课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听、说、读、写,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但是学生接受知识是死板的,而运用知识是灵活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运用知识。
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是要以本为本,同时还要注重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
如讲说明文时,学生知道说明整理、介绍事物、科学小品、解说词等均属说明文类,但电视中的广告是否属于说明文类就有些茫然了。举例“长命牌牙刷一毛不拔”这条广告词,进行讲解,让学生说说这条广告的好处。广告巧妙地运用了“一毛不拔”这个成语,贬作褒用,形象地说明这种牙刷质量好,使用时间长,并要求学生给自己手中的文具写一条广告词,字数不能超过15个字。
又如,在讲授怎样阅读报纸时,除了让学生在课文找一张报纸阅读外,同时还让学生每人办一张“语文手抄报”。
再如,指导同学写议论文时,要求学生把摆事实、讲道理作为论证的重点。以《小事不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学生能从现实生活列举许多人们忽视的小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玩电子游戏机、看内容不健康的黄色书籍、赌博等。这些小事如不注意往往产生严重后果,酿成大祸。这样的作文不仅煅炼了学生的议论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小事确实要引起注意。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弱势群体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弱势群体
——论如何搞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
用一句流行语言来评论当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弱势群体。如果用一句不客气的俗语来说的话,那可就是“二姨夫——甩货”了。不是我对当代作家和教材编写者的不恭,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确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自读课。面对有限的课时、繁重的工作量,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各位老师自然使尽浑身解数来保证重点篇目的教学。这些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也就被挤兑得不得不靠边站了。
而当代文学作品的尴尬处境还远远不在于此。虽然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高考试卷上却又占据着绝对的“强权”。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三篇文章,无论是散文还是科技文,几乎都是当代文学作品,而且分值也是仅次于作文的另一个重头戏。这样就造成了平时教学与考试要求的一个失衡。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即教材),尽量的协调好教学与考试的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主要涉及到考试中的作文和阅读两部分内容。因此,如何把握住当代文学作品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就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在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重点了。
作文教学是穿插在整个教学环境中的。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写作技法、所用修辞、表达思想„„很多方面来给学生启发、渗透。不是一朝一夕、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事,而是应该贯穿到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去的、随时要注意的事。在这里我不想多谈。
我主要想关注的还是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利用有限的当代作品,教会学生阅读当代作品的方法,提高其审美情趣。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开始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个性化阅读教学”大体采用“整体感知一互动感悟一重点突破一训练语言”的操作策略。作为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氛围,提供自主阅读和训练的机会和环境。我的这一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比如,《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然后再用一课时教学生依文对“歌”(作对联、写诗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节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著名作家碧野同志用一支点染江山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温柔、艳丽迷人的天山自然风光,前两个小标题下的景物更是美不胜收。祖国的名山胜水多佳联妙对,文人墨客的题诗歌咏更为之增色添辉。今天我们依据这两部分的内容学写对联,为天山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如何?”学生的眼睛亮亮的,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复习了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领后,我提出训练要求:可独立撰写,也可合作完成,并请写在投影片上准备“发表”。
十分钟后,思维敏捷、素有“才子”之称的张闻宇同学率先举手:“我拟了两联。一联是‘戈壁沙滩,赤日炎炎,暑气溽溽;天山雪峰,白云朵朵,溪流潺潺’。另一联是‘红鳞映清流诗情一片,蓝天衬雪峰画意无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也指出“无穷”与对应词“一片”结构不同,对仗不工,可以改为“几重”。女“诗人”季莉敏也不甘落后:“林海浩瀚,推出万重浪;雪峰矗立,插入千层云。”又是一阵掌声。一向腼腆的赵云同学站了起来:“青青蓝蓝,绿草毯上野花点点;重重叠叠,塔松伞下日影斑斑。”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赞同。徐亮说:“我仿赵云句式写了一联:‘隐隐约约,山石鼓上水声阵阵;蜿蜿蜒蜒,密林深处鸟鸣声声。”’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指出“蜿蜒”是连绵词,不可随便拆开随意增加音节,可以改为“清清幽幽”。
武侠小说迷郑枫递来他写的投影片:“巍峨天山入云霄峰擎玉臂,氤氲紫气绕太虚竹展翠枝。”“妙!妙!”同学们击节赞叹。原来联语巧妙嵌进了金庸《天龙八部》中的两个人名:萧峰与虚竹,的确很可玩味。得了鼓励的他又补充说,“我还有一句下联‘壮丽瀑布泻断崖水开白莲’,这与课文意境更相合些。”同学们点头称是。这时,钱虎斌同学念出他的上联:“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无限好。”并诚征下联。课代表瞿玲燕略作思考后说:“牧马奔腾野花绚烂草原风情浓。”钱虎斌同学巧妙点化古人诗句,不露痕迹,既显得典雅又与牧场黄昏的情境相合,真是不错。
同学们还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他们合作完成的对联,出现了诸如“牧羊似玉珠点缀草场,森林似青幔遮盖群峰”;“风临毡包弦音袅娜溢笑语,月洒牧场草色朦胧引遐思”等精彩联语。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我因势利导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写诗歌。
我说:“同学们,联语就是诗语,特别是律诗,要讲究平仄,中联两联要求„„”“对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刚才同学们以凝练的联语已经很好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能否再进一步,把有关”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联语加以组织,串连成一首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律诗呢?除每句最后一字必须注意平仄外其余的可不计较。” 5分钟以后,一位男生大声念了他的“作品”:“天山脚下走,人在画中游。蓝天衬雪峰,红鳞映清流。蹄响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骏马行溪畔,野花过人头。”同学们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我十分欣喜,鼓励同学们:“依文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对语言的敏感和提炼。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迷人的夏季牧场’改写一首体式更为自由的‘新诗’。”同学们立即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的“创作”状态。
第五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硕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人教版初中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臵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臵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中考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臵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4、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四、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
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只要引导得法注意营造“书香校园”及“书香氛围”,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语文教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以忠诚为信念,以模范为榜样,以责任为准绳,以创新为追求,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