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小语教学观摩课汇报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学习汇报材料
2012年9月21日-2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两天,我认真地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和管建刚、上海市魅力教师、特色教师戴建荣、杭州市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成都市高级教师吴晓兰、马凡美老师的观摩课。这次活动,各位名师们都是先进行示范课,接着是名师们帮我们指点迷津的精彩讲座,最后是与现场老师们的互动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们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本次活动安排的教学内容丰富,呈现出了不同的课程形式,我们听课的小语教师享受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带来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每每翻开笔记本,虞老师的幽默、贾老师的侃侃而谈、戴老师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管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以及儿童个性化的语言、马老师灵动的诗意课堂、吴老师的朴实自然都会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对着记得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沉思良久,发现他们讲的课有内在的共同点:
首先,这些语文教师的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也很高,能写会说善讲,他们都能深入研读教材,对文本有着独到的见解,这点对于语文课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很高。他们都能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备课,都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都有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而在这几节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则成了引导者、组织者,能使不同程度学生的阅读感受得到发挥,教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整节课的。而作文课更是充分展现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人怎能不说“好--巧--妙”?其中有虞大明、管建刚老师给我印象最深:
一、虞大明老师的课睿智幽默
早闻虞大明老师是小学语文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今天终于有幸识别了虞老师的真面目。出乎意料,这样一位大家崇拜的、著名的小学语文老师,竟如此帅气,如此年轻!这样想着,对虞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期待。今天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虞老师真可谓是年轻气盛。他给我们一连带来了两堂精彩的略读课文教学示范课。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老师也听得津津有味,忍俊不禁。也只有在听了他的课后,我才真正领略到课的“大气”,领略到虞老师独特的上课风格和人格魅力。
首先是语言幽默风趣。很多老师感叹:有些东西是他们天生具有的,我们学也学不来的,尤其是我们女老师。虞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就像是相声表演中的主角,所有的学生就是他相声表演的搭档,在他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精神兴奋地做好他的配角。幽默风趣但不失教育性,让学生兴趣百倍地演绎着精彩的课堂。听课老师共同的感受:虞老师不去当演员真是亏大了。然后是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记忆犹新,当虞老师叫一名朗读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上台绕口令,那学生打疙瘩时,虞老师及时对其他学生说:“如果这同学在打疙瘩,你及时送上掌声那该有多好啊!能充分说明你是一个有素养的人。”——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当同学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就开始乱动起来的时候,虞老师说:“老师没有提完要求,有许多性急的、热爱学习的同学已经在工作了,但如果你能明确学习要求,那你将会学习地更棒!”——把批评用表扬的话来说。我们都在课堂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又是怎样处理的呢?虞老师正是用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再次是他课堂的“大气”。从两堂阅读教学的课来看,虞老师用极富有感染力和渲染力的教学语言,大刀阔斧而不失精细地处理文本内容。《麦哨》着重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的这些事情中,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是哪几件事?围绕这个问题,虞老师从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关键句子、词语,让学生感受、体会吹麦哨、采集茅茅针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选材的独特性,教给学生选取习作题材的方法。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在愉悦的氛围中,真是寓教于乐。
虞老师的课堂具有生活的哲理性。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虞大明老师先从引入《落花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些文章的真谛入手,告诉学生要善于读懂生活。进而引出本堂课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堂提问形式多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让学生对同一意思不同问法进行质疑。对“居然”“竟”两词的互换,加入训练。把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辩证思维也有了提升。
学生善读是虞老师的教学主张之一。“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并非深奥之句。因此,如果泛泛而谈,一定索然无味,也不能让孩子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凭借快速浏览,让孩子划找描写冯骥才和珍珠鸟举动的句子,再借助“一正一反”两次师生合作的情境对话,一定会让孩子真正感悟、铭刻这句至理名言。再者,在洋洋洒洒千余字的长文章里,孩子们若能按要求快速找到相关句子,这也是“善读”的有力表现。在虞大明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做到了。
总之,虞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让人向往。
二、管建刚老师的课如沐春风
有幸聆听了管建刚老师的一节作文讲评课,真是如沐春风,让人有茅塞顿开之快感。听了管老师的课,有两点印象最深,一是,讲评如此重要,二是,我缺少的原来很多。
“讲评”重于“指导”。这是管老师的一个观点。其实,听了他课的老师也有深深的体会。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家的精力都放在作前的“指导”上。似乎不“指导”,就体现不出教师的重要性,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字来。但在管老师看来,99%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教师的“心”是好的,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帮的结果却时常是“倒忙”。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说话的语气与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是不一样的,偏偏,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个样儿的!因此,没有作前“指导”,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没有作后的“讲评”,那万万不行。“讲评”的作用,不只在于将学生的作文讲一讲,评一评;还在于批改的时候,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是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是有心理认同感的。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有一个比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前面跑啊跑、学生在后面跟啊跟的教学;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以学生在前面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照、扶持、倾听、帮助的教学。
以“指导”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跑在前面,让学生拖鞋带帽地跟着走。为什么不换个方式呢?让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现方式,就告诉他,你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一旦看到学生的表达过了头、没把握好火候,出了点问题,摔了个跟头,教师就在后面喊,停一停,有人受伤了,我们休息一下,包扎一下,调整一下。后者,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
管老师在作文上的独到观点还有很多,如:“发现”高于“观察”,“兴趣”先于“技能”等
管老师的课精彩、实用性强、高效,但却不是我所能驾御的,在管老师的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缺的真的是很多。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而我却很少想过,我自己的文学水平高吗?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是不是具备了这一桶水?管老师一眼就能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医生,诊断准确,然后对症下药,所以,课堂上,学生提高很快。而管老师所诊断出来的毛病,很多都是我所不曾想过的。如文章的细腻感、现代感,文字的节奏感等。管老师说:
“不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动作,而是,我们没有那么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没有一颗写作的心,去捕捉。
对话的细节,动作的细节,都和文章的主题有关,与文章的主题有关的地方,要有细节,一丁点的事,你能放大,放不大,也要“放”。这是写作的一大功夫。这也是写作的痛苦之处。
写作是一种勇气。听别人的真实的声音,听别人的反对的声音,那不只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胸襟。
写作,是一种寻找,寻找自己的语言的风格。记住,50岁有50岁的风格,30岁有30的风格,12岁有12岁的风格。你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就是风格。不是只有作家才有个性。
写的时候,不只是将意思写出来,还有一种好玩的感觉,有一种趣味,这就是你找到风格的一种重要的感觉 „„”
当一个个闪光点被挖掘出来,一个个毛病得以改掉的时候,我坐在那里羞惭地拼命记,因为我发现,我不再是一个听课的老师,而是一个学生,一个在补文学知识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做一个语文老师,自己的文学修养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许是我此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小语课题中期汇报定稿
全国“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
(子课题)
《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策略研究》
中期汇报
定稿 阿克苏市十一中 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2年12月
《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策略研究》 中期汇报
我校的子课题<<培养小学生积累习惯策略研究>>是“创新与发展”国家级课题下的一个课题,课题从2011年9月开始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课题在2011年11月经专家开题论证,通过了课题实施方案,正式开始实施,在这一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现将这一年半课题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的深入,积累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但我校对于培养学生积累习惯的策略仍缺乏必要的探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方面。学生缺乏对语文积累的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语文积累的方法,没有养成积累语文的习惯,也缺乏语文积累的毅力。其次是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或对语言积累的理解片面。重视了语言积累的结果,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注重内容,忽视方法。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更忽视了方法的指导。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帮助老师们走出积累的误区。为了改变我校的现状,因此,我校开展指导各年级段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策略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校在课题开题前查了大量的资料发现,现有的课题研究都是对积累或习惯单独一个方面的研究,没有意识到把积累习惯作为学生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的重要性,而我校正是看到了在语文教学中积累与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我校以此为研究内容,开展了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积累习惯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的开展,对学生而言。首先有利于培养我校学生的良好积累习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广读书、丰富语言积累,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自主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通过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丰富我校学生的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通过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和语感经验是增强语文能力的基础。
通过课题开展,对教师而言。有利于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内化理论知识,不断实践、验证、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思想得以丰富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将得以砺炼,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化,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的开展,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促进我校在总结以往传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立足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师生的终身幸福为本,围绕师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开展教育,促进师生主动,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人,用科学的管理塑造人,用丰富的实践提升人,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人。着力内涵发展,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品牌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以及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个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的高低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
其次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不易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偏重理解力的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培养积累习惯的途径和方法,使教师逐步走出目前指导学生积累无目的、无系统的盲区。
2、通过积累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态度,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亲近、热爱母语,形成个性化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3、通过研究,努力展示不同层次学生语文个性化积累的过程和方式,并在个案比较研究过程中,试图探寻小学生语文积累的习惯的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围绕学生的语文积累能力策略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将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结合本课题的制定出我校课题研究的内容:低年级学生词语积累途径方法探究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经典美文积累的途径方法的研究;各年级段积累习惯养成的方法;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综合其他研究方法,如文献资料分析法、观察实验法、调查法、对比法、案例法等。
课题开展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多角度开展对国内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找到新的生长点。采用调查法主要在课题开展前对学生积累习惯及积累的意识,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调查,使课题研究开展更科学规范。
课题开展第二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案例法等。研究过程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使积累的方法更科学规范。采用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方法,了解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后有关素质指标的变化态势。这两种方法是我校课题研究中正使用的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 3
主要通过对个别学生观察分析,摸清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后的基本积累方法趋向,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依据。这种方法将在下面几学期中用到,现在还没有使用。
课题开展第三阶段,主要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对比法、统计法、分析法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开始做。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校10个汉语言教学班级。
七、课题实施步骤
鉴于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已经意识到积累的重要,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所以把本课题从申报至集中研究周期为2011年9月到2014年9月,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预期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这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第二阶段研究实践阶段(2012年1月-----2013年9月)和第三阶段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2013年9月-----2014年9月),现将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研究至今课题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子课题于2011年9月申报,并立项批准。立项后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物资准备等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每星期定期一次,统一认识,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进入角色。在阿克苏课题协作组的组织下,课题开题论证会于2011年11在阿克苏市十三中召开,经过专家组论证,针对课题实施方案又提出修改建议,前后经过五次修改,最终根据专家建议对课题实施方案定稿。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研究实践阶段(2012年1月-----2013年9月)
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启动课题研究,首先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合理、规范的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表,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积累的不足,在积累中存在误区。制定相应的课题阶段目标,课题组教师根据学校的计划,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期课题计划,使课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基本保持大计划不变的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基础,做到不拘一格,服从大局。组织课题组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月举办一次研讨活动,对课题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课题组定期每月进行一次课题工作小结,教师根据自己
课题开展情况也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工作总结。每学期根据课题组教师所做的工作,实事求是地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原因,及时召开课题组会议,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进行反思。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开展的活动主要有:2012年3月在课题班开展了手抄报比赛、2012年4月开展了作文竞赛、2012年9月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针对课题教师开展的活动有:2012年4月的“同课异构”活动、2012年9月阿克苏市十一中“发展与创新”研赛活动。并定于2012年12月开展中期汇报活动,对上一阶段课题开展情况做总结,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的课题开展相关资料,并听取专家意见,做好下一阶段研究的工作准备。
八、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回顾本课题研究的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离不开各级部门对我校课题的关心与帮助,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本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立项到课题论证校长都亲自参与,课题实施过程校长也经常指导,并由我校教研室主任主抓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形成教育局教研室,校长,学校教研室,课题组长,层层把关的局面,以确保课题正确实施。其次学校在资金方面和设施方面给予全面保障。
现将课题开展以来我们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1、学习理论,积淀自身理论素养
课题一确立,我们便积极外出购买了有关的书籍: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书籍,查阅与课题的相关的资料,以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理论的高度理清了自己课题研究的方向,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大家在网上自学其他一些学校关于字词积累和好句好段积累的方法,了解他人好的一些做法,在学习中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2、认真制定研究活动计划
除了总的计划外,每学期根据学校课题工作计划的要求,结合课题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在每学期课题组成员会议上,首先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学期课题组研究计划,明确学期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做到每学期每个人要上一节研讨课。
3、注重实践,体现过程研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才是有效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题组成员们边实践、边研讨、边总结,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资料收集,并以此确定下一步的课题实践方案。
1)围绕课题,学习观摩,取长补短。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观摩其他学校课题组开展的中期汇报和优质课比赛等活动,学习他人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取长补短。利用外出听课培训机会,观摩课堂展示课,聆听专家的讲座等。
(2)围绕课题,开设研讨课,提高质量。
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字词积累、好句好段的积累,都必须付诸于课堂实践,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学生获得好的积累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与方向,开设多次研究课,每学期每人一节,并根据研究的现状和内容加以分析与总结。课题组成员自身也获得了相应的提高。
3)结合各自学段,实施不同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语文积累的主阵地。语文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课堂是语文积累的主阵地。小学阅读课文文质兼美,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认真地学习这些课文,会是学生语文积累的坚实基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能成为例子的语言内容我们认为是典范语言。典范语言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感,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典范。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文积累的途径。在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把已有的语言运用到新的语言中,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组块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语言组块。一般来说,这样的教学我们主要抓重点段落。因为语文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是核心所在。语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语句,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因此,重点段落的语言往往是最优美的,往往牵动全篇。抓住这些语言,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最能激励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的语文知识的兴趣。
由于低段学生刚进入学校,低年级实验课题的教师,主要从字词、句方面,以及积累习惯的培养。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课文生字组词着手。
小学低年级,是大量识字阶段,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生字。我除了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识字以外,主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词语,还要求同学们对每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让学生从平常生活中积累词语,把学到的词说出来,有的写到生字组词本上,并逐渐养成一个习惯。长年累月,日积月累,学生就有好多词语认识并掌握下来了。
教材中开始出现一些成语,如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关于爱学习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并能按一定规律摘抄,如摘抄ABB、AABB、ABAC式等词语。让学生学会分类摘抄这些成语,从小就知道祖国有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2)从课文中好句入手
在句子摘抄方面,也让学生找课文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子抄下来,如:比喻句,拟人句,或学生认为喜欢的句子,或引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的句子抄下来。更主要是先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以后一生受益匪浅。
(3)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语言的积累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深刻牢固的记忆。对于规定要背诵的课文和片断,《小学生古诗必背》,全校语文教师都不折不扣地进行训练,决不“心慈手软”一抓到底,毫不含糊。这样,背诵落到实处,学生的积累便有了保证。另外,对于每篇课文指导阅读后,也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背诵下来。
中高年级:
作为中高年级的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习惯。(1)从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开始,让他们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都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
(2)应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伟人、名人成功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3)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
(4)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第一关,所以使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开头、结果、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可让学生练习记叙自己一家人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谈话,并学会抓住主要谈话内容写的方法。在教学《山雨》时,我让学生抓住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行仿写练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大量积累写作素材。
(2)要养成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源泉,要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能生巧。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放弃任何写作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多动笔。
(3)重视修改也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之一。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修改过的,小 8
学生学写作更要重视修改,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反复看,反复读,仔细推敲,直到最满意为止。
(4)认真书写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中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习惯,教师要从严要求,错别字要改,潦草的字要重写,书写整洁的要大力表扬,书写差的要严肃批评,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形成认真书写光荣,不认真书写可耻的风气。
小学生积累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靠的是积累,对于一般学生而言,短时记忆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说,引导学生在课外针对自己的阅读,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动手记下来,以便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好的运用。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语言如果没有文才,它的影响力就不会久远。没有味道的语言,犹如一杯白开水。尽管朴实,但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感动别人。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搜集、多积累、多背诵好词佳句,来作为写作的宗旨。通过多次尝试运用,学生就尝到积累的甜头。所以,每当他们遇到好的词句段,就很感兴趣,积累的好习惯也逐渐养成。我们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还要让学生积累语言,让他们“厚积”而“薄发”。同时,更为重要的还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的习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多思善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践成果:
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我们全体师生和学校都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教师方面:
(1)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在课题研究之前,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不重视学生语文积累,认为学生只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就足够了,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新课标的理解更深入,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积累,还要每天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教师通过拟定调查问卷、分析总结问卷、参与理论学习、培训听课、上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积累交流展示活动,大大提高了自身指导学生语文积累能力,也促进学生积累质量的提升。
(3)积极参赛,小有收获。
这一年半中,不少教师潜心研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总结提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奖。卢娟老师上学期在市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董晓英老师在市教育局举办的“创新与发展”选拔赛中专题讲座获市级一等奖,并代表阿克苏市参加了湖南长沙举办全国“创新与发展”研讨赛,专题讲座获国家级一等奖,刘余和吴玉华老师的课题论坛获市级三等奖。
2、学生方面:(1)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过去由于没有强调语文积累,学生在校的休息时间内满校园疯跑,回到家里,家长也反映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不好约束。现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手捧书本认真品读的场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也反映孩子爱看书了。学生有了语文积累的兴趣,获得了语文积累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语文积累的习惯。
(2)学习质量有了飞跃。
过去由于学生课外阅读与语文积累有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滞后,学业水平居中。每期检测中的阅读与积累、习作学生得分较低。通过研究实践,学生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知识面随之也拓宽,思维也活跃了。学生多读,多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校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认真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语文积累的方法:
①美读积累法。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读到自己特别欣赏的材料时,可以美美地甚至是摇头晃脑、舞足蹈地大声读出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这些语言材料。
②背诵积累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首先是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因为出声朗读能准确、完整地读完作品的内容,试着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便有助于理解作品。如果背下来了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那学生语言仓库中定会越来越丰富,学生要用时则“信手拈来”。接着我们还要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③摘录积累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用来摘抄他们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或记录他们读书时的体会感受。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随手摘抄和记录的好习惯,每当遇到好词好句,都能及时记录,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而不用再担心语句的枯燥无味了。
④剪贴积累法。剪剪贴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札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由于美读、背诵积累方法获得的材料遗忘概率大,我们积极倡导摘录、剪贴积累法。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我们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学校方面:
校园里,有了浓浓的读书氛围,浓浓的书香气息,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
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实践新课改的舞台,营造了良好的积累氛围,提出了培养学生积累的具体策略,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把现阶段积累的方法有效、持续开展下去,是我们目前存在的困难之一。
2、如何处理好加强课外阅读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
3、如何解决课题开展过程中,课题研究教师的变动对课题研究造成的困难。
4、课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已有不少提高,但是如何把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成果及问题转换成有效的论文、教学设计,案例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5、如何帮助课题班民族学生及班上的待进生在短期内赶上同班同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也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总之,还有许多微观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探索。
后续研究设想:
本课题第二阶段还有一年多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将继续遵循课题研究思路,并围绕前一阶段遇到困惑,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更加宽泛、多样地加强相关课题理论的学习。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开设研究课。
3、强化过程管理,及时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通过抓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针对本校课题班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待进学生及民族学生如何参与课题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
5主要采用对比法、案例法等检测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情况,要形成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争取把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更系统更扎实,让课题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让课题研究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彩。
执笔人:吴玉华
第三篇:小学数学观摩课汇报材料
小学数学观摩课汇报材料
梯门中心小学柴丽华 3月22日—3月23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国第四届‘相约名师、聚集课堂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几位名师的小学数学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和精彩的讲座,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注重课前的谈话功能这些名师和专家走进课堂,他们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 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学生,与他们一道上课的是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学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等。他们只能从短暂的课前谈话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他们的话题和语言魅力及幽默的风格总能主学生感兴趣。
二、导课方式多样,过渡自然几位教师的课前准备都十分充分,导入很自然。如,钱守旺老师在教“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时,他就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诗歌入,进而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辩。这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有也还有和孩子们交流直接导入课堂教学的,他们通过谈话为必要的课堂做一些准备,或直接过渡到课堂教学当中。如张老师在才教《平均数》时,他就是直接和学生进行谈话而引入到初步建立平
均数的意义。首先,张老师问:“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学生回答喜欢。接着又问:“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有个学生回答:“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张老师你也太瘦了点吧。”张老师就说:“真是哪了壶不开提哪壶啊,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就在上个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学生齐答:“想。”就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继续着„„
三、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通过学习全过程的经历,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形成。如牛献礼老师的《认识面积》这一课中,让学生经历了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思维训练过程。特别是在验证这一过程,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验证结论,并且推翻一些猜想。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的,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指出了方向,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主动的。他们在自己深入思考、探究的同时更渴望和同学交流、碰撞。
四、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密切关注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仲广群老师授课的《解决问题》先复习一道题:“猴哥采了7个桃子,猴弟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这是一步加法应用题,很多学生都会列
算式了,似乎不需要老师怎么讲解了,但吴老师注重的不是学生的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她传递学生的一种思想、方法、情感和交流,她用画草图给学生分析该题,为以下的新知识做好准备,继而学生尝试画草图来解决两步应用题:猴弟采了4个苹果,猴哥比猴弟多采了3个,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一节课,吴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方法,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四步走:一要弄清问题,二要拟定计划,三要实施计划,四要加头看。还有一个细节,印象也特别深。许淑一老师在说到:减法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吗?在这个验证中学生激烈争辩,有同学说不成立,有同学说成立(例如1-1=0),此时,许老师并不说谁对谁错,只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学生圈里的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绿色的,然后又用粉笔在圈里画了一个点,问圈里的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答不是绿色的,还有一个白色的点。许老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出,在验证中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能推翻前面的猜想,所以减法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是不成立的。一个简单的小动作,一句简单的话,就把争辩化解。这也说明了在课堂上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细心消化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极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每一位教师都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蔡宏盛老师在教《比的意义》这一课都是紧紧联系生活的,从他所出的例题,还是练习,无一离不开现实生活,处处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他的课堂中出现了自己和他班上学生的相片,出现了姚明和他球
队的照片,出现了世界卫生报中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等等。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这堂课中的一些人物都不同程度地穿插在课的始终,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改强调的教师要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要求。
六、教师要用鼓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在这些老师中,他们所说的每一句鼓励性语言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如“聪明的人是越拨越快的”“聪明的同学就是不要样”“那边的同学发言真积极”“咱们班的同学真活跃”“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多好啊”等等,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可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些语言在学生的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本人文笔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总的来说,这次听课收获很大,一直记忆犹新是各教师的教学艺术、幽默、亲切的语言魅力将过程性目标教学落实得很到位。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会敢于大胆放手,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第四篇:学习观摩课汇报材料
学习观摩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前段时间,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再一次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窦桂梅老师。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我有幸又一次走进窦老师的课堂,我用心聆听她的讲课和报告。窦老师身上爽朗的个性、风趣的语言、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回校后,我整理了一下窦桂梅老师带给我们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什么样的文本还它什么样的味道。不同体裁的课要有不同的上法,什么样的文本就应上出什么样的味道,认清文本的属性是前提。窦老师举例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针对评书体小说的特点,窦老师完全忘掉自己的身份,彻底融入文本,借用古代评书艺人的演出许可证——醒木——演绎,以精心准备和琢磨的评书开场并贯穿课堂始终,在这种氛围的点燃下,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召唤,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成了评书场。
对于执教小说,不仅有表面的理解,也要有背后发现的思考。要充分围绕情节、人物、环境这三要素展开,同时抓住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还有小说的结尾也是耐人寻味的,需要细细琢磨。在观摩课现场,窦老师将六年级《魅力》一文演绎到了极致。初读,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归纳“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顺势总结出小说的三要素;“文章主要介绍了哪几部
分?”——随机梳理文本内容,也清晰呈现了小说的三要素;后围绕“卡佳为什么买,又为什么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思考,走进卡佳的内心,反复朗读,体会她细腻的心、纠结的心、矛盾又纯洁的心。文章结尾一句“卖了吧。”十分耐人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离开课堂。正如窦老师所说:“不是所有文章都当课文去讲,不同文本要有不同的味道。”
第二、孩子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窦老师在执教《魅力》一课时,通过“预学——共学——延学”过程推进学生走进文本。整个过程都是以每个孩子为核心,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预习的提问从小组合作中来,又从同学回答中提升。在共学的环节里,窦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题,她瞬间记住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编织排列,并在学习课文时见缝插针,帮每一个学生推进解决,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窦老师都一一解决。窦老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魅力,深深把我震撼。
第三、回到母语,回归原点
在窦老师的报告中,她大力号召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因为我们是教母语的,我们是教人学母语的,我们是用母语教人的。她说:工资再少,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她,读书之典范。她说,读书,恰如光合作用。在与书籍进行心灵会晤时,温煦的阳光普照着真实的自我,让生命得以健康而愉悦的成长。她说:“读书,也是一种化学反应。”虽然生命肌体的成长,会催发脸上的皱纹,但是随着读书渐入佳境,自己却变得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北师大教授李永瑞曾说:“学海无涯,成长为大”。是什么成就了窦老师?我想那就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知识就是力量”,这力量帮她实现了
人生的价值!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地方,便成了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就让我们像那个点灯人一样,照亮孩子的童年,带领孩子在语文的田野上流连忘返,畅想未来;呵护孩子在阅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越来越精彩,陪着孩子一步步地走进优秀。一次外出学习,值得汲取和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教师的教与学是一个无止境的、生长的过程,我们只有朝着卓越和优秀而努力,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些体会,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第五篇:小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材分析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电话:*** 2014年4月
一、课文解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三课,本课的课题是《走遍天下书为侣》,本课在假定与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收获的观点、道理。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译者是龙芳元,全篇课文由8个自然段组成。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层层递进的假设中,一步步表明观点。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第一自然段假设的提问,所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以毋庸置疑的感觉。“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作者设想的“你”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除通篇都用的假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作者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眼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二、字、词、句解析。
(一)、对字、词的解析
本课出现了4个带有音节的生字(侣、趟、诵、娱),另外有“盒、豫、零、编、某”生字,文中出现了“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二)、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对句子的解析。
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2、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2014年4月 电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技能,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活动的综合性学习,逐步提高其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5、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及能力,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技能,提高探究意识及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背诵并正确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4、使学生感悟到读书学习如同生活一般多姿多彩、别有一番情趣,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益处,使学生爱上读书、会读书、乐于读书,养成乐读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揭示课题后,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继续探究学生文中的字、词、句子。
2、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弄明白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式及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所要表达的观点及要说明的道理。
3、在学生弄明白课文的生字新词及句子的含义后,再理清文章的脉络篇章结构后,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谋篇布局的技巧及表达方法。
4、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出韵味,做到在读中进一步理解、感悟、体会,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意识及能力,升华其情感,做到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心灵相通。
5、学完课文,让学生尝试用通过学习本文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的意识及能力,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及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去尝试写作实践活动,提高其写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七、学习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
八、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物课件、音视频课件及文字资料,本课的生字新词及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等);课外书籍3本(书籍中至少有一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的书籍或整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其中2本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有关,另一本为《鲁滨孙漂流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版课外书籍。实物);方格纸若干张(一张纸上有10×10个小方格,规格为1厘米左右的小正方形,供生练习写生字词及小练笔用);课件视频音乐(钢琴音乐2份,第一、二课时课前活动用)
学生准备:图片及音视频资料(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物图片、视频资料及文字资料);实物图书(书籍中至少有一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的书籍或整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其他的课外书籍)
九、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教师播放课件视频音乐,学生在音乐环境氛围里为上课学习准备好,教师发放方格纸,一人一张。课堂教学流程
一、师生交流,课件引新
1、师:同学们,我知道班上的许多人都喜欢学习、都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对自己学习、生活十分有意义的儿童图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关于读书、以及怎样读书的课文,大家愿意吗?
2、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3、走遍天下书为侣》。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3、教师出示课件大屏幕: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物课件。师说:大家认识大屏幕上的这个人吗?(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让生谈认识),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对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认识及了解。(先抽学生谈,视情况然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了解)
二、初识文章,师生探究
1、师:好的,很好,刚才同学们初步谈了对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认识,下面请大家进一步谈一谈你对这位外国作家的认识与了解。
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习材料与同桌交流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了解本文作者)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书籍(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著写的图书)。师:我手里拿的这一本书籍就是由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有机会可以去具体看一下......然后教师抽学生展示所带的书籍(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有关的图书),接着叫学生同桌交流展示、学习。
3、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4、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5、师出示大屏幕:关于本课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记(“侣、趟、诵、娱”;“盒、豫、零、编、某”;“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
6、学生用笔勾画出文中较难理解或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尝试着去理解、感悟。
7、学生在方格纸上练习写本课的生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8、教师抽个别写得认真,字迹工整的学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
三、学习结束,共话心得
1、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认真,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下面,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呢?
2、教师让学生围绕本课学习内容畅谈学习心得......3、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如:课余继续查找关于本课作者的资料,复习所学内容等)
四、师生话别,宣布下课
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宣布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附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
侣、趟、诵、娱
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教师播放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积极、认真准备好学习用具,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教师发放方格纸,也积极为教学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流程
一、师生交流,课件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本课的一些生字、新词,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探究的心理去进一步感知这位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带给我们的非同一般的阅读之旅、心灵感悟之旅,让我们一同和这位伟大的作家共同对话,感受读书的快乐,你们愿意吗?好,请看大屏幕。(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有感情朗读一遍课文题目)
2、教师出示大屏幕(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头像图片及资料等,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让学生再次深层次感悟作者,师生共同感知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令人心灵折服之处,与作者心灵发生碰撞。随生答师适时板书)
二、探究学习,发展思维
1、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自己的疑问,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然后教师让生谈阅读后的感受、体会,说出自己懂得、明白的地方或不清楚的地方。接着,在教师的点拨、讲授之下,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探究学习,期间师巡视、指导。
3、接下来,师再次抽学生谈交流、探究学习后的理解、感悟。(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学生学习情况相机适时板书)
4、出示大屏幕(关于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比如可出示一下句子:“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5、再学生理解词句、理解文本段落的基础上,教师学生共同有感情读课文相关句子或段落(师出示大屏幕,在背景音乐中让学生放声朗读)
6、师:同学们,学到此时,你想到了与作者或与课文有关的一些什么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思考、感悟呢?
7、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如此进行教学,比如,师:很好,作者在文中倡导的观点是要仔细、认真、反复的从不同角度去琢磨、推敲一本书的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去放飞心情去一丝不苟的打磨一本书的内容,你获得不同的新收获、品味道不同的新营养、获得一份与众不同的阅读书籍的快乐心情。请问:你在平日的生活或学习中,当你面对一本书时,你是这样去做的吗?你是否与本文作者有着同样的感受呢?请你谈一谈你的想法或做法,好吗?
8、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如此进行教学,比如,师:为什么每个人面对同一本书或是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呢?你有哪些读书的好方法呢?文中作者面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时候,她有时怎样去读、怎么做的?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出示大屏幕,指导生有感情朗读(如:课文5、7、8自然段的相关段落或句子)
9、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书籍,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此书的相关内容。
10、学生分4人小组活动:学生自己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书籍,在独立阅读后的基础上(可读一篇文章或其中的一小段内容),再在小组里交流、探究学习,教师相机巡视,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11、师:真不错,同学们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读书的好方法,请大家试着用自己读书的好方法去读一读课前准备好的另一本课外书吧(可读一篇文章或其中的一小段内容)。教师相机出示介绍课前准备好的一本儿童喜欢的课外书《鲁滨孙漂流记》,并简要介绍。学生独立阅读后,让生谈体会、感受。
12、学生独立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写一写与今天这节课所写内容有关的文章(读后感或围绕这篇课文续编故事;或读课外书的体会、感受等,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均可。)然后抽生展示、交流。
13、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呢?
三、总结交流,共同收获
1、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升华认知。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利用课余休闲时间阅读好书,增长见识。
五、学习完毕,师生道别
附: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艾米莉·狄金森(又称狄更生),狄金森一生创作诗篇1789首,她所创作诗歌篇
幅短小,狄金森的诗富于睿智,诗作富于音乐性和图象性
书名:《不是玫瑰·如花盛开》、《孤独是迷人的》
作者面对一本书:愿读一百遍,愿读到能背为止;首先...然后...回过头...并
问...最后...把书当知己、朋友、亲人、家、故地...书就像饥饿时,一片香甜美味的面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高尔基的《童年》、《马卡尔·楚德拉》、》《沦落的人们》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火烧云》教学设计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2014年4月
电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4、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描写景物的文章及作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及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能在脑海里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3、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其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三、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组交流讨论及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启发自己的思维,学会文中的字词,同时体会到作者喜爱、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壮美,使学生进一步产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意识与能力。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生字、生词及句子段落的基础上,指导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技巧,通过互相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五、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使学生能在脑海里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3、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描写景物的文章及作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及能力。
六、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交流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等
七、学习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交流讨论法、观察法等
八、教师准备:
课件(轻音乐视频课件、班得瑞乐队的轻音乐乐曲、关于火烧云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关于其他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文中字词句及段落的课件);方格纸若干张(一张纸上有10×10个小方格,规格为1厘米左右的小方格,供生小练笔用);激光笔。
九、学生准备:
关于火烧云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关于其他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
十、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学生在欣赏轻音乐视频乐曲时,积极为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发放方格纸后,与学生交流谈话,增进情感,加深了解,活跃氛围。
一、谈话交流,课件引新
1、师: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认识一位著名女作家萧红,去品味她带给我们的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作品。
2、教师出示课件(关于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
二、创新学习,增长知识
1、师:你还了解本文作者的哪些信息?指导学生认识本文作者,了解相关知识。(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关于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等同桌交流学习)。抽生作答,师试学习情况而适时板书。
2、学生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如:笑盈盈、镇静等)
3、教师让学生反馈对本课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抽生作答。
4、让学生带着思考、疑问齐读课文,然后抽生谈读后的新思考、新理解、新疑问,再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逐步做到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及段落的含义,感受到火烧云的神奇壮美,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及作者赞美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及美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5、教师出示大屏幕,在背景音乐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相关语句及段落,感悟课文语句的优美及体味大自然的瑰丽神奇与壮美。
6、视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学到这里,同学们,究竟什么是火烧云,你能解释一下吗?文中给我们勾勒了几幅动态的关于火烧云的动态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画面?你能具体谈一谈吗?(教师可出示文中第4、5、6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视学生学习状况,师可说: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7、教师出示更多的关于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里出现的火烧云的课件,增长学生见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学习后,可让学生谈感受)
8、学生活动:让生上台展示搜集到的关于火烧云的相关资料,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赞美之情,感悟自然的伟大力量与神奇。
9、师:很好,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真像是生活中一位十分了不起的杰出的艺术大师,把天空及我们生活的世界装扮得是那么的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美不甚收。下面让我们带着一份美丽的、欣赏的心情上路吧,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翅膀吧,一起踏上这令人神往的美景之旅吧。师出示大屏幕(关于其他自然美景的课件),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交流。
10、学生独立活动:在方格纸上练习写作(可写学习本文后的读后感,也可写与本文相关的自己心里关于大自然的其他美景的文字内容,文体不限)。其间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11、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交流作品。
12、师:同学们都动了脑筋的,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的手与笔,给大家描绘了一副副美丽动人、摄人心魄的美景,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道道不可言喻的丰富的精神享受大餐。学到此,你还了解到哪些作家关于写景的文张或作品?请给大家谈一谈,好吗?抽学生作答,据生回答内容视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板书。
三、共同总结,升华认知
1、教师先谈话总结,然后让学生围绕本节课所学畅谈。
四、学习结束,相互道别
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写景作品,作者萧红,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
火烧云:清晨太阳出来或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一片,像火烧的一 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跪着的马、凶猛的跑着的狗、威武镇静的大狮子。
李廓《忆钱塘》、毛泽东《七绝.观潮》、杨逸畴《雅鲁藏布大峡谷》、巴金《鸟的天堂》 善于观察、发挥想象;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关注自然美景、生活 其乐无穷。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案例分析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2014年4月
电话:*** 教学流程
一、课件引新
1、教师出事大屏幕(人物图片,师介绍:巴德舒尔伯格,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中......)
二、新授
1、师: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教师谈话:写的是第几首诗?
3、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1)、“眼睛亮亮的”这一词是描写人物哪方面的?(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腼腆”的意思是?教师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文字内容):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接着,教师让生读句子,然后师说:读后你体会到什么?
4、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巴迪最想得到父亲的赞扬?”“他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做出了哪些努力?”“小巴迪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哪些句子表现出小巴迪的迫不及待?”
5、教师:“找出父亲对这首诗的评价的句子?”“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把一样东西扔出去?”“什么叫不肖一顾?”接着,教师让学生读文中父亲对巴迪评价的句子。
6、教师出示课件(文中的文字内容):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师说:“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假若你是小巴迪的父亲,你面对他的诗作又会说什么?”父亲的评价:糟糕透了;母亲的评价:精彩极了。
7、师:“当小巴迪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认识到了什么?”
三、学习结束
1、教师总结全文。
2、学生畅谈学习所得。附: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父亲的评价:糟糕透了;母亲的评价:精彩极了。
父亲(严厉的爱);母亲(慈祥和蔼的爱)
爱的表达
因人而异 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高效问题。在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学生巧妙的回答问题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逐步把学生带领到辉煌的境界,使学生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与体会到获得成功的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
前些时日,有幸听了一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
糕透了”》的教学示范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是一节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教学观摩课,此课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始终没忘以问题为主轴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中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中,一步步去慢慢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为自己的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问与答的循环往复之中,一次次与教师的思维火花发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所进行的及时有效的启发与点拨,为学生达到学习成功的彼岸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教学环节里,一次次体会到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课堂中,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体会到课堂就是学习的乐园、是自己成长的乐土。
说到此,偶尔回首教师在这节课课堂里的提问,不免有一丝遗憾。比如:在新授课刚开始时,教师向全体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认为,此问的提出是否太难了一点、是否过宽泛了一些、是否过大一些,因为,学生刚开始初次接触课文,对全文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明了,对课文内容的来龙去脉并没弄明白,教师此时对全体学生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让学生欲速则不达。试想:此教师你这个问题此时的提出,而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他们几十个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各有差异,你在新课刚开始时就面对全体学生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让一些学生感到回答这一问题有很大的难度,你抛出的这个“桃子”也许会让部分学生怎么跳都够不着吧?因为,有的学生对于课文里出现了几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件事,结果怎样等这些看似细小而必须搞明了的问题都还没有理清楚、弄明白,在此就盲目地面对学习能力差次不齐的全体学生提出这么难的问题,会让部分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一些学生有一种“云里来、雾里去”的感觉。所以,以至于有的学生不愿去思考你提出的这一问题,使一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任务太难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使学习活动变得有些低效,教师原本所期望的学习高效率的愿望随之化为乌有。假如,教师能在课堂中的不同时间或不同情境之下一步步分层次的向学生逐个提问,学习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比如,(1)、文中出现了 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分别是谁对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谁对谁说的?......如果教师这样一小步、分台阶有步骤的采用分级提问的方法,也许不至于让班里的学困生坐冷板凳,也许不至于让课堂成为极少数的优等生尽情表演的地方,而忽视了大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存在。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技巧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等因素,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学生提问题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问题过难则现低效或无效的局面,产生欲速不达的负面结果;问题适当,课堂氛围则高涨,学生积极性易于调动,学习效率高。关注学情,关注文本,关注课堂,关注新课标内容,从而让教师的提问高效率。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因教师及学生的提问的高效而变得魅力十足,是我们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让我们为课堂中各类高效的问题喝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