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技巧的作用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技巧的作用
课前导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电影的“序幕”和乐曲的“引子”,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前导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课前导入还起到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的作用。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奋斗目标,因为它不仅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升学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就要充分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搞好每一个细节部分的工作,其中,重视课前导入技巧就是每个数学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与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相比,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运用课前导入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可用游戏导入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如果能够利用游戏对于孩子的吸引力来进行导入工作,这样很容易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了。例如我在教学生如何利用字母表示数字的时候,就让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小组的第一个同学开始说起: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学生边说,我就在黑板上边把这些数字写下来。接着,我又提问:“N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和几条腿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就愣住了,接着我就顺势引出了今天的新课――“用字母表示数字”。通过这样的游戏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相对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关于数学课中的课前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发各种资源来丰富课前导入的技巧,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地引出新课,就是成功的导入。要知道,课前导入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它也是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导入技巧的使用,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课前导入的魅力,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精彩纷呈。
第二篇: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手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教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生动形象、活跃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找规律》这课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童话场景:在小兔子乐园里,穿者各色衣服的小兔子手拉手在欢快的跳舞,可爱的手帕,随风摆动,神气的蘑菇在小兔子脚边跳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有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二、提供事实,化难为易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利用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通过动画方式生动形象地把数学事实具体地、多方位地显示出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六年级教材中的“圆的面积”时,学生对课本中描述的“如果分的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难以接受。因为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圆等分为16份、32份,拼成新的图形后,学生看到的事实只是越来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难以想象如果再等分下去拼成的形状会接近于长方形。教学中利用计算机Flash软件演示:将一具圆等分为64份、128份,拼成的形状就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从动态的演示(8份—16份—32份—64份)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跃,即确信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就会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又如,教学“射线无限延长”时,运用计算机显示画面;无边无际的宇宙夜空,一束光线射向遥远的一方。类似的例子还有“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利用计算机来演示的交果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确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示范,指导操作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示范不到位而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的问题。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知识,上课时老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不易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利用多个正方体的位置变换,变动为静,这样学生看得清晰,便于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如何画平行线这一过程,我就制作了课件,形象直观的显示画平行线的过程,充分演示了“一合,二靠,三移,四画”这几个步骤,全班学生看了一遍就个个都会画平行线了,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们个个都掌握了画的方法。多媒体的示范作用已得到充分体现。
四、展示过程,深化理解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实际上就是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十分强调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在视听领域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中“时针和分针所成角度的问题”时,我利用计算机在屏幕显示时针和分针走动的情况(时针和分针用不同颜色标出,配上嘀嗒嘀嗒的声音)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得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动,时针慢,分针快,都是从某一点向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360°),时针刚好走一大格(30°),所以,1小时10分钟,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为30°。这样生动直观的表现,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深刻。又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恰当处理,提高反思。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多媒体在一节课中切入时机,切入量,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宜用则用,不宜用则不必勉强,一般要用在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我们还要注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记得有一次,到外校听课,听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其中的“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多课件的投影中大大地超出了其实际大小,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大小概念。因此,善用多媒体,如何使用多媒体,在数学中哪些内容可以使用多媒体,这节课中使用媒体,但如何克服多媒体显示与实际不符的结局呢,就值得老师们深思了。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在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引 言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堂课艺术的主要特征。新颖、独特的教学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出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的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导入之目的就是要通过直接的、间接的,直观的、感性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常用的有以下27种:
1、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目的。
2、衔接导入法。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3、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4、布障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
5、目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向同学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6、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讲学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学习欲望。
7、直接导入法。开头直接点出课题。
8、间接导入法。由相关的问题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9、切入导入法。抓住要学内容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刀直入,直插课文精彩部分。
10、迂回导入法。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触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1、兴趣导入法。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
12、情景导入法。讲课前,教师依据要讲的内容,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表情、多变的动作,造成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课堂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13、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结合所讲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成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来。
14、铺路导入法。所谓铺路,即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成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
15、比较导入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16、归纳导入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17、观察导入法。教新知识前,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
18、实验导入法。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19、实践导入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种实践活动,来导入新课。
20、作业导入法。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注意,学生经过思考做不出来使学生产生压力感,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
21、提问导入法。通过口头提问来引入新课。
22、讨论导入法。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3、游戏导入法。上课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
24、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入,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25、谜语导入法。上课,先让学生猜谜,再引入新课。
26、课题导入法。直接写出要学的课题,以此导入课堂内容的学习。
27、图画导入法。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
1对于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在理解内容中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就形成了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导入式常常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游戏等。在设计上符合教材内容而且富有情趣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绘声绘色的教学法语言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1谜语式
结合教材,运用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也可以尝试着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出示这样一个谜语:尖长嘴,铁刺骨,咬一口,走一步。请小朋友们猜猜这是什么?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是:剪刀。教师顺势导入:对,这个新朋友就是剪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研究剪刀上的秘密。这样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很容易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奋战的状态中。
1.2讲故事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就选择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数学故事---曹冲称象;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好奇得想知道这一庞大物究竟有多大的体重,于是,他就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臣子们在激烈的讨论着,但却没有找到一便捷的好办法。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站了出来。大家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曹冲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接着,他请大家把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简直是太神
奇了,曹冲让在场的人都折服了。当讲完这一故事时,同学们都对曹冲赞不绝口。随时询问:曹冲利用了怎样的策略解决了这一看似繁杂的问题呢?学生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转化。以这样故事导入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对于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中年级学生正是全面培养观察能力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为主,为抽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并有意寻求向更深奥的境地延伸。因此,导入方式的选择应采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悬念、游戏等。
2.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激发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巧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学生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让学生探索交流数学问题,接着建立数学模型,再解释运用进行拓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好处是什么?好处是问题情境创设出来了,学生面对这个情境,要自己搜索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我在上三年上册《口算乘法》这一课时,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帮一帮小兔子的困难(复习表内乘法),之后小兔子为了感谢我们,决定带我们去游乐园去玩一玩(用多媒体放映少儿游乐园)。小精灵带着同学们来到了游乐园(有旋转木马,碰碰车,过山车等),根据价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生:玩激流勇进,每人6元,3人要多少钱?5人要多少钱?师:小精灵听到大家提出这么多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非常高兴,她想带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放映PPT):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呢?10人又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计算?2×10=20,20是怎么得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口算乘法。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
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了,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能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地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教学“可能性”,以摸球游戏导入新课;看哪个组的学生摸的白球多。教师拿出两个纸箱,一号纸箱里面放的都是白球,二号纸箱里放的球,有白、红、绿三种颜色(学生并不知道每个纸箱里面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两个组的学生(各10人)排好队,第一组的学生在一号纸箱里摸,第二组的学生在二号纸箱里摸,每个学生只准摸一个球,每组第一轮都摸出5个,摸到白球多的队伍胜。游戏开始,第一组先摸,每个学生摸到的都是白球,学生哗然:第一组赢定了。轮到第二组学生摸,摸到一半时,有的摸到白球,有的摸到红球,有的摸到绿球。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时,教师叫停,把两个纸箱里剩下的球给学生看:“第一组的同学再摸下去,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确切地说“都会摸到白球。”这时教师引出“一定。”师:“第二组的同学再摸下去,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大家猜猜。”有的学生说可能会摸到红球,有的说可能会摸到绿球,有的说可能会摸到白球,从而引出“可能”。师:“第二组的同学再摸下去能摸到蓝色的球吗?”生:“不可能摸到蓝色的球。”师:“为什么?”生:“因为二号纸箱里根本没有蓝色的球。”引出“不可能”。运用这样的游戏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与教学内容相符,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对于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高年级学生的知识阅历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逐步建立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一些较浅显简单的抽象事物是能够接受的,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是:复习课本知识导入、类比导入、悬念导入等。
3.1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课堂上如果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出示一张招领启事,同时告诉学生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捡到了29元,并交了班主任,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写了这张招领启事。内容是:今天,我在学校里捡到了人民币29元,请失主与四
(二)班班主任联系。接着告诉学生,班长看到这张启事后把上面的“29”改成“a”。然后问学生:“你认为班长这样修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胃口都吊起来了,这时教师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在学生的发言和顿悟中,他们终于明白了班长修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错领,因为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数,只有真正的失主才知道具体的钱数。教师接着提问:“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你还见过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吗?”学生有的说扑克处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有的说“P”是停车场标志……在学生充分感觉字母表示的范围之广泛后,教师再引入课题。通过创设招领启事这样的悬念导入,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任何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写了良好的基础。
3.2以旧知引新知式导入
教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以学生的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新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尝试创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就先以旧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导入,回忆它的推过程,由此引导学生利用同一原理推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出新知。教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作为桥梁,巧妙导入,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总之,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为了避免导入时单调呆板,教学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
理特点运用多样式导入方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应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第四篇: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实施
文章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实施,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受到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从而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本文从恰当把握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德育的时机和方法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只要我们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实施德育
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而我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任教6年数学后,也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当我们在不断探索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途径时,我们会发现,在课堂中实施德育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思想和意识我们事实的方法和途径就会由心而发,就会自然流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我们不但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结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
1.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数的发现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3.1415926<3.1415927,这项记录保持了近一千年之久,现称为“祖率”。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结合时代要求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解数列应用题时我选讲荒漠化治理问题。例如: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是国土总面积的17.6%。近二十年我国荒漠化土地以246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扩展,若这二十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的1%,试问二十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习题,教师让学生认识
到:如果不加以治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爱国,就必须热爱环境,保护资源,想办法处理好土地的荒漠化问题。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光辉的历史,了解数学在国家建设中重要作用,了解我国数学家在科技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并通过教材中有关的数学史料和现实生活中丰富多采的数学实践,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又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计数,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能够从数据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练习题,让学生读写,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练习:一分钟内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结合《明日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比较,体会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如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3.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极重要的因素。数学蕴涵着丰富的美,小学数学就要结合数学知识用美的力量唤醒学生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与方法,应当精心组织和选择德育内容,并有机地结合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决不能穿靴带帽,硬性拼凑。德育实施方法具有多样性,有待我们去研究、摸索,只要我们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学数学通》等。
作者简介 姓名:夏水兰
工作单位:增城市增江街中心小学 学历:大专
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有效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激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明确学习方向,方便学生自主建立知识间联系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运用有效方式导入新课,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将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有效导入方式一:开门见山,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目标,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课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课题;第二步,口述或者出示本课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一导入方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起始课。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在上课后直接板书“负数”二字,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说:“今天这一课,我们将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负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负数的知识?”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就积极开动脑筋,自己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研究一个新的问题时,基本上是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运用?为什么用?)很简单的一个导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学生引入自己做主的生动开放的课堂,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导入方式二:回忆旧知,建立链接。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上自我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我国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就数学本身而言,它就像一张由无数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大网”,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可见以旧知识为突破口,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以此引入新的知识,并且利用旧知识讲解分析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不断加深加宽学习的内容。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除法算式(板书:4÷8),你们能很快说出一些与它相等的除法算式吗?(学生口答,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你们这么写的根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师:能把这些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师:分数与除法是有联系的,在除法中又有商不变的规律,你们有什么猜想吗?(把学生的猜想归纳整理,趁机揭示课题。)
很多的名师都执教过这一内容,他们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新课导入。而我觉得,在当今追求课堂效益的课改新时代,应运用简单实用的方式导入新课,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有效导入方式三:制造悬念,产生冲突。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把这一概念引用到我们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课堂中后续讲的知识点,先前作个提示或暗示,但不马上解答,这样就在学生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学生急于求知,驱使他们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数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方程》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谈话的:
1、上课前,老师刚学会了一种本领,想借此机会表演一下。想不想看?好的,先请大家听好规则:你们可以随便想一个数,记在自己心里,然后按照我说的办法对这个数进行计算,我能马上猜出计算的结果。
2、现在老师背对黑板,站到最后去,我们请4位小组长上来,在心里想一个数,写在小黑板上,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一下,其他同学都准备好纸笔,和组长一起计算。
3、好了,一切准备就绪。计算开始:
★请把你想好的数加上37。
★算出的结果再加上423。
★接着减去250。
★再减去你想的那个数。
★现在,请把得数乘5。
★最后,除以10。
4、你们算好了吗?我想你们这一小组的结果可能是105,怎么样?你们小组也是105。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你们有很多想法,能把你现在的想法说给我听吗?(进行评点并且揭示课题。)
由此可见,导入制造悬念,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学习内容。注意力就像一只小鸟,它是很容易受惊吓的,只有极富诱惑力的诱饵才能把它吸引过来,悬念就是一种很好的诱饵,能把注意力吸引住,把注意力牵引来。
有效导入方式四:陷井导入,启迪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引起思考,这样学生就在浓厚的求知欲驱使下积极去寻求答案,最终走出迷团。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事先做好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
接着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就会陷入老师精心设置的陷阱并产生疑问:看见一个角是直角就能判断是直角三角形,看见一个角是钝角也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而看见一个锐角时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产生如此疑问时,教师刚好引导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老师精心设置的陷井式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应在新课导入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导入方式五:游戏导入,激发欲望。
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好问,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导入方式主要可以借助游戏、儿歌、比赛等方法来实施。
在教学关于1—5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出示下图)
师:下面请小朋友与老师合作,编创问答拍手歌,能完成吗?
师:(边拍手边说。)一朵小花几个瓣?
生:一朵小花4个瓣。
师:两朵小花几个瓣?
生:两朵小花8个瓣。
师:接下去自己会编吗?请同桌合作完成儿歌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
本课的导入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忆了4和5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想学、乐学,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实验操作导入,讲故事导入,生动实例导入等等,但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恰当巧妙地设计有效的导入,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