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山东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有感
参与山东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有感
5月8日至10日,山东省教研室在烟台组织召开了全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此次会议。聆听了周玉仁、张丹、唐彩斌三位教授的报告,观看了13节“解决问题”观摩课。本次专题研讨会无论是授课教师的研究课,还是数学专家的专题报告,都给与会教师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通过本次参会,我受益匪浅,感慨颇深。每天的行程都历历在目,虽然繁忙却不失快乐,笔头在纸上记载,生怕漏掉所有的精彩,思想在头脑中形成,却生怕没有感悟到每一个瞬间。下面我就粗浅的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认识与大家共享。
一.难得的收获
参加了本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虽然是在解决问题,但我们的老师似乎更多的关心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对于解题思路的教学还不够到位。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从数学的内在思想方法上去理解教材,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方法、策略的指导。
纵览所有课例,从课堂整体印象看,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平淡中见功底;有的稳重中显素质。虽风姿绰约,各有千秋,但不难发现,所有的设计都表现出了对新课标倡导的“解决问题”理念的一种自觉追求。所有课例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教学风格朴实无华,学习活动返璞归真,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其凸现出来的特点有:
1、重视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有的课重视了信息分类,有的课注重相关信息的组合。
2、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这次会上提供的课,有些课的题目里面就有策略这两个字。这是过去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看不到的。对于策略的理解,专家认为是比方法高一些,更上位一些。策略是战略,方法就是战术。这十三节课中,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的体系不同。这几节课都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体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中,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提出,并通过专门的例题逐个让学生来理解掌握;人教版教材中,没有把这些策略提出来,只是通过部分题目进行渗透。这十三节课中,有的课是以分析法为主,有的课是以综合法为主,有的是专门训练倒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紧紧抓住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放松。例如:四节《相遇问题》利用师生表演的方法理解相遇、相对、相距的含义,师生共同将图中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后,老师要求学生把对这道题的想法用图画出来。学生有多种画法,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展示说明自己的画法。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这几种画法进行对比,并进行肯定。然后结合学生画的图师生分析题意。
3、重视学生操作。如山东济南王莹老师执教的《连乘应用题》,老师出示方阵图,图意:有三个方阵,每个方阵8排,每行10人。老师问“你发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学生两人一组,通过同桌摆学具(学具为点子图),探讨求总人数的不同方法。这样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再如聊城的王占霞老师执教的《比多少的解决问题》。用纸条代替数量,通过学生剪纸条、选纸条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4、重视了对解题过程的回顾、评价和反思。例如:山东潍坊管恩霞老
师执教的《两步计算(带小括号)》从始至终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对全课回顾时总结了解决问题方法:第一步:发现信息——组合信息——提出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确定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步:解决问题——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5、需要研究的问题:
A、纵观13节课,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空间不够大,练习时间不够。B、不是要学生学策略而是学生遇到困惑需要学习策略,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回顾、感受策略而不是教师代替。策略不能传递,要让学生感悟。
C、怎样使解决问题策略与教学过程自然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贴标签。如何使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我认为策略教学要细水长流逐步培养。
二、心灵的感触(关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
专家的报告谈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致。但是达成的共识有以下几点:
1、应用题课改后把应用题融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之内。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这种安排,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相一致,比较合理,也比较符合逻辑。(周玉仁)实验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在一起出现,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无疑是重要并且应该坚持的。(张丹)总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乃是将来学习“数学建模”的基础。
2、应用题要类型,但是不要“类型化。过去传统应用题还按步数分;按内容和难易来分。这些分类,都是从教学需要出发的。由易到难,循序前进,总要按部就班地排除一个次序来。因此是教学需要的,有必要的。不过,这种分类不涉及数学应用题的数学本质,学生并不需要知道。
张丹教授认为可以适当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对于运算的理解。这里的总结和过去的套题型是不一样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总结的主体不一样。过去套题型大多是教师总结出来的,学生的工作主要是理解和记忆;而现在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自己总结。
第二,总结的基础不一样。过去大多是刚刚引入运算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就提出题型,现在是在学生经历了多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第三,总结的目的不一样。过去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抓手”,以便快速地解决其他问题;现在的目的是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以进一步加深对运算的理解。
3、对应用题解题过程的理解。两个转化,一个也不能少(周玉仁)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种从现实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是“建模”的起点。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解或近似解,进而在实践中检验,必要时还能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以上两个转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过去:重视第二个转化,忽视第一个转化。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检验,这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应予以肯定。但是,最大的缺失是忽视第一个转化,呈现的文字应用题条件一个不多也不少,与问题完全匹
配,根本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换句话说,第一个转化完全由教材或教师包办了,这是我国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弊病。课改后:强化第一个转化,忽略第二个转化。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新鲜而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采用画图、对话、表格和文字多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这些问题都来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却又往往一带而过,显得比较单薄,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知道故事情节,就自然会解题。殊不知了解问题情境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才是充分条件;
4、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教学。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专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适时地将“隐性”的策略“显性化”。例如,在具体求解问题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需要运用哪些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使学生注意是否要调整策略;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并组织全班交流;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以总结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收集使用这些策略的典型实例。总之,教师要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重要的目标,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教学。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老师的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这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
专家还提出要重视对策略运用的反思。问题一旦解决,一定需要回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为什么用这一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怎样运
用这个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还有比它更合适的策略吗?”必要时,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到相应的数学思想来认识,展示数学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对所求解的问题抽象或一般化,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能否作为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对不同策略进行比较,以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性。
5、专家一致认为现行解决问题仍然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
关注题目中的“大逻辑”——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的分析。(张丹)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强调找关键字句是重要的,要明确抓关键句的目和“抓法”。
实现三个转变:由为了套用题型的抓关键字句——基于理解数量关系的抓关键字句;由教师要求找——学生自主感受找的必要性;由教师介绍找的统一方法——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并多样化的表达。
三、当前解决问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疑惑
在课改形势下,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确实获得了“新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们在实践过程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澄清。
1、现在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大多是情景图。信息量非常大,干扰因素很多。学生难以很快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许多不着边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许多学生对用文字表述的应用题看不懂了。
2、过去僵化的题型套路教学是不合适的。但对于一些结构相似、解法类似的题目是否应该归类?是否应该让学生从一些相似的题目中找到共同的解决问题的规律?
3、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审题、验算等传统的应用题解题方法和良好习惯还要不要?如果要,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4、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列综合算式。倡导算法多样化和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什么情况下适宜于算法多样化而不能搞成一题多解,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一题多解训练?
5、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当前解决问题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否可以淡化或取消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解题技巧的培养?
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怎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重要的目标,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教学?
2、怎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由“隐性” 转化成“显性”策略?
3、实验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在一起出现,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无疑是重要并且应该坚持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思考和研究,造成教师们在教学时往往把握不好每节课应该以应用为重还是计算为重?另外,不以传统的类型为线索,实验教材在应用问题的安排方面是否存在其他基本线索呢?没有传统的应用题类型,不去训练学生记忆一些基本应用题的类型,如何指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呢?
解决问题(应用题)在过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现在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完全推翻传统的东西,重新创造。要发扬好的传统,去除缺点和不足。真正领会改革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形式。如何进一步地深化解决问题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第三届山东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
“第三届山东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文/宁静
烟台,曾在冰心的文字中反复出现,她在这里度过了
8年的童年生活。6月的烟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新世纪版、苏教版、冀教版、西师版、浙教版教材编写组共同举办的“山东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于2012年6月10日~15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举行,来自各地 市的800多名小学数学教育同仁为了探索计算教学的实施策略与途径及交流关于计算教学的经验而在此相聚.此次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专家的学术报告,专业指导着新的理念,有效地指引着我们前行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的宋乃庆教授作了《义务教育数学程标准研制与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就数学课标(试验稿)的研制与试验,数学课标(试验稿)的修订与发展,数学课标(送审稿)的审议这三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 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理念.为什么要反复学习课标呢?因为它是编写教材的依据,课标让我们有标可循,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宋教授指出新课标是在继承”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调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培养.在会上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的张丹教授还作了《从运算能力看计算教学的专题报告》,张丹教授指出运算能力不仅仅会算和算正确,还包括对于运算的本身要有理解,比如运算的对象,运算的意义,算理等.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有后劲,学生的学习路径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学会在竖式中找其他算法的影子。
二、各版本的课堂教学,精彩诠释着教师的实践
在研讨会上一共展示了来自,青岛版、新世纪版、苏教版、冀教版、西师版、浙教版等23节异彩纷呈的课堂,我充分感受着优质课教师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着现代计算教学的课堂模式。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全新的教学理念,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精彩的发言这些都让以往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其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共有6位老师进行了展示,在每节课上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激情,博学和对数学的喜爱.这几节课,他们每人的课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是重点关注了算理和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关于这次的学习,我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1、计算教学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
计算教学给我们的感觉一直是先讲算理,然后总结算法,最后是一道题一道题的练习,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来让学生提高熟练计算的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中,分小棒存在分歧,(先分整的,还是再分单的),重庆市的代伟老师再让学生分小棒时,两位同学展示的都是先分单的, 宋乃庆教授指出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先分整得.焦丽娜老师在讲这节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分完了小棒后,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列竖式,这样学生受以前旧知识的影响,就会一步写完.老师问,有没有别的想法,有的孩子就会说,能不能分两次,然后老师结合着小棒先分整十的,并结合着小棒说明4个十除以2的2个十,2应该写在那儿,为什么?你能像老师一样完成十位上的平均分吗?还剩几没分,怎么办?这样一步一步把竖式逐步完善.2、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王凌老师在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有一个小女孩正想把手里成捆的小棒拆开,这时王凌老师说,你是想把成捆的小棒拆开再分阿,这时听到一个声音说,不用拆,老师立即追问,为什么不用拆,孩子答,因为成捆的小棒正好能够平均分完,老师问这个小女孩,你懂了吗,成捆的小棒还用分吗,孩子说,不用了,老师说,那你把它分到我手里好吗.王老师那面带微笑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想这样真实的课堂教学对孩子来说印象应该是很深的.3、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注重思维技能的训练,巧妙的实现了知识间的迁移
李新征老师讲的是四年级上册,运算中的规律一课,一开始创设的情境比较好,让孩子们进行口算大比拼,要求是听清规则,男生一道,女生一道,只报得数,随着题目难度的增加,男生说的越来越慢,而女生说得飞快,老师也说,女生真厉害,女生真棒,最后老师微笑着说女生赢了。这时一个男生立即站起来说,老师,这样比不公平,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男生说,两个数只是颠倒了一下,得数没变.所以她们说的快,老师及时表扬了学生,我想当这个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时,也一定会敢于说不.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尝试举例自主进行探究,通过交流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规律,师继续追问,这么多的算式,怎么来表示呢?有的同学说,用圆形加上三角形等于四边形,有的同学说用文具和加铅笔等于„,这样充分暴露了学生最原始的思维过程,老师说,课本上是用两个字母表示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猜想,验证,结论)的形成过程,最后小组合作,其他三种运算中有没有交换率,巧妙的实现了知识间的迁移,最后一道习题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5减8加6怎么做,这是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让学生放在课后研究,可刚下课,孩子们跑到老师的面前,何老师探讨起了这道题,老师热情洋溢,孩子们学得意犹未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4、注重思维与结论的严密性,数形结合,使数学与教学直观化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马刚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中,更是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当学生猜想只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时,马刚老师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猜想的算示后面轻轻的写了个问号,当学生通过小组举例、交流、研究更大的因数都具有这一规律后,马刚老师才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把问号改成了句号。透过这一小小的细节,体现了马刚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积极探索的快乐。
烟台的杨永丽老师讲的是分数乘法一课,始终用一张小纸条来帮忙,先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到这张纸条的四分之一,这是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再找4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一节课老师始终让小纸条来帮忙,老师大胆放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数形的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跳跃起来,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伴随着教师不停的追问,把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通过本次的课例观摩,再加以专家引领,让我们在享受计算教学的魅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教学的改进方向。通过这次的学习, 让我更加体会到——真正上好一节数学课很不容易。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尊重和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情,用心观察孩子的思考.特级教师吴正宪曾经提出,我们老师应专业的读教材,用心的读学生,智慧的读课堂.让我们继续努力,只要用心对待教学,用爱对待孩子,相信我们也能享受到数学课堂带给我们的幸福,带给我们的美.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讨会材料.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讨会材料
陕县教体局教研室 李宗玲
研讨会目的:
以具体课例为载体,通过研讨,使与会教师理清苏教版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掌握苏教版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六个基本策略(列表、画图、枚举、逆推、替换和转换),树立策略意识,重视策略教学,发挥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简介: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简介
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策略》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理解策略的含义。“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
明白策略的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
列表的策略。用于信息资料庞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资料用表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列表策略”要注意四点:(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
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
(2)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
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
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思路一,分析法:从条件出发(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思路二,综合法:从问题出发(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
(4)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感受数量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策略》
在本单元主要教学用画图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分两段: 例1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2教学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和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
画图的策略用于比较抽象而又可以以图象化的问题,以简单的图来显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观察出解题的方法。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画图的策略首先让学生必须学会画图,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
(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2)画图前要理清数量关系。
例题1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必须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策略》
本单元教学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一列举也叫枚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
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要注意:
(1)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应包括“引发需求----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
(3)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实到列举策略里去。
五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逆推”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体验“逆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逆推”策略也叫“倒过来推想”策略。用于解决一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逆推”策略要注意:
(1)“倒过去想”需要整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2)要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倒过去”的方法。如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3)在倒过去想的时候,还要逆着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事情的原来情况。这些都落实在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列式解答之中。
(4)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一方面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次序的。顺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开始推向结果;逆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结果推向起始。无论顺推还是逆推,有条理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5)逆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它还需要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相配合。
尤其是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教学的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事情的发展线索和各次变化的情况。整理信息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例2中第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从左往右列出了事情从开始到结果的一次次变化,从右往左是解决问题逆推时的一步步思考,这种整理形式在本单元可能更适用。当然,有些题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整理,如可以画图整理等。
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运用替换策略,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行解答。
“替换策略”要注意:
(1)引导学生回顾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2)让学生列式解答,把替换的思考和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替换。也通过这样的算式,使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
(3)要及时检验。检验要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出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良好的习惯。另一层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六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
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
转化策略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可以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逆推、替换等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学生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转化策略”要注意:
(1)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独立进行转化。
4(3)让学生在交流时展开转化的思考过程,要数形结合解释图意。体会把原题转化,使计算简便了。
(4)转化要利用概念进行推理。
六(下)“解决问题策略”课本内容见下页
2008年9月26日于陕县第五小学
第四篇:山东省小学数学名师大课堂研讨会听课体会
山东省小学数学名师大课堂研讨会
学习体会
肥城市实验小学
张伟
首先,感谢校领导给了我增长见识的机会,让成长中的我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4月23日和24日,有幸和我校三位青年教师共同参加了在枣庄举行的山东省小学数学名师大课堂研讨会。我把学习中的点滴收获和大家分享。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聚焦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安排了9节课,最后是省教研员徐云鸿老师的总结发言 这9节课中有7节是历年来全国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2节是枣庄的老师在省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课。执教老师每上完一节课,接着就是名师团队的精彩汇报,汇报执教课的设计理念和前后几次执教经历变化。执教教师再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怎样从一位毫无经验的教师走向名师的。
观看名师的课堂,老师们很幽默,真正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好玩”,学生在欢笑中收获了知识,师生关系很和谐。名师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孩子的引导、点拨都如行云流水,自然深刻而不留痕迹,他们的课堂严谨不失灵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感觉自己的课堂框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无法突破和延伸。
这次学习对我感触最大的是: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反思名师的经历几乎都是名师团队历时几年打磨一节课,关注细节,细到团队成员就执教过程中的每一句话反复斟酌。同一节课时隔几年再次执教,名师团队成员就两节课的两次执教情景、教学环节的设计逐一进行分析,体现了理念的变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孙娜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 一课,孙老师从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欲望,自然进入新的内容的探究,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碰撞认知的火花,不同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学会初步探究过程的不断深化,在简化的过程中不断的接近于长乘宽的面积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巧妙点拨。孙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小步子走”的教学方法,从课堂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堂比较有深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高,孙老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花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长乘宽来计算。通过学生反复的操作和分析使学生感知面积与包含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长、宽与包含的面积单位排列方法的关系,从而抽象提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让数学课堂成为了培养思维的课堂。
学习回来后,我把听课记录翻来翻去看了好几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听了几位教师的讲述,我有了模糊的答案。无非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用心干好每一件事,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他们的课是经过无数次磨的练,他们的心也经历千锤百炼,在一次次的“修炼”中他们有了新的方向、新的动力。听了他们的好课和报告后我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憾,更多的是教学及生活的启发!
我还是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的成长路途中面临很多挑战,成为名师是我的梦想。我正在路上,我将一路前行,全力以赴。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见解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那我的做法是:
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
这些中差生,不会时让他把本组学生的说法说出来或者提问优生说出来再让中差生重复他的说法。总之都要让中差生参与的机会,多让他们说,找机会给他们说,不懂不要紧,有同学帮忙,使他们感到不可怕,肯学。他们能说出来了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他们下次也敢起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隐藏一些关键词,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正确的列式计算。比如一共、和、总计等就可用加法列式;比多多少、比少多少、两数的差、便宜、贵等就可用减法列式;积、几个几、几倍等就可用乘法列式;商、平均等就可用除法列式。如果题目中有这些关键字词,记住了就能正确的列式了。而且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让学生说说题意,不要担心上不完教学内容而快速完成,导致这类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只顾抄写答案而不动脑思考也不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想的。所以上课解决问题不贪多,重在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什么从哪看出来,应该让学生自己讲,多讲多说,集体说或个别说,这样才能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和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怕学解决问题了。
2、多鼓励少责骂。中差生基础就很差,特别是语文基础也很差的学生,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差甚至个别字不会读,那对这样的学生你不关注他,不耐心指导他们反而骂他们笨,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骂多了他们自己也反感、厌烦,学习没有了信心就更加不想学了。所以我们老师要宽容的心,静下心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听他们读题目,指导他们怎么审题,先找问题在哪里,再看有哪些条件,画出来,这些条件是什么意思让他们明白,有关建字词的也可以指出来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这样,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理解题目这么解决题目的。比如二年级有一道题是这样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这里问题是平均每组几人?条件是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可以教他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或者找到关键字平均就可以知道用除法来列式。总之不怕麻烦,要多指导他们做题地方法,多鼓励他们去做去想,一题不懂不要紧,教了再出类似题来让他再做再想,又为什么也是这么列式,举一反三重重复复去教去练,练多了自然也会一点,多表扬他有进步了,他会有信心学,才会有学好的可能。
3、学会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