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一、课前准备
(一)制订教学计划
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要求的渐进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每个教师必须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材内容和学生发展水平认真制订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学期教学总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把握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3、教学研究专题计划。
4、按校历拟定教学进度。
5、考试与评价实施方案。
(二)确立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了解所授知识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课堂教学的子目标,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研究确定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形成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应包括:
1、课堂教学子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前准备的内容。
4、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5、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及要求。
6、学习评价。
7、板书内容。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性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二、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创设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3、合理安排讲、练的时间比例,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4、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术语规范、正确,演示正确、熟练。
7、教学过程应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等原则。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师生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各种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
9、课堂教学结构完整,过渡自然流畅,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10、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
11、教师必须科学地加强对学生上机操作的具体指导,上机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上机前的准备:确定上机的目的、内容、方法。教师应预先按操作内容操作一遍,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考虑好解决问题的措施。
②上机的进行:向学生讲清楚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应先演示一遍。(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③操作后总结:帮助学生设计好操作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所学的技能得到巩固纳入原来认知结构中。
12、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三、布置和批改作业
1、布置作业:
①精心设计。结合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
②分量适中。课堂作业力求在课内完成,课外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教材要求适量布置,电子作品可通过交磁盘或网上上交的办法进行。
③作业要有扩展性,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2、批改检查作业:
认真检查批改,并及时有效的反馈。对好的作品可通过展示、评优等多种形式给予表扬。
3、作业评分:
作业或习作考查考核均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作业成绩可作为学生学年考核的一个参考成绩。
四、课后教学活动
1、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写出教学随笔或教学后记。
2、检查教学设备,排除设备故障。
3、及时批改课后作业,并及时反馈。
4、进行课后辅导工作,对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开展课外活动辅导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五、评价与考核
1、信息技术学科只进行期末考查,不进行期中考查。考查的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主,考查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4、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测与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
5、要重视学期教学总结,总结时要发现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信息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使本学科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优化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特提出本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与学生共同制订出计算机教室的学习规则。教学计划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第2条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册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
第3条教学设计应具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练习安排等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4条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6条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隋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7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8条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lJ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第9条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10条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第1I条在上课之前,应检查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辅助设备、教学用具等教学硬件设施,关注恻络环境、敦学软件是否与敦学设汁时一致,并将教学中要应用的软件、素材、课件等相关文件资料复制到目标计算机,做好安装和保存的凋试。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13条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r,井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第14条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15条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扮演好资料线索提供者、探究过程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习进程,关注合作的有效性。
第16条要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
第17条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第18条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碰到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19条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20条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2l条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22条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23条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
第24条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c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25条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第26条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第27条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第28条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29条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30条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改进。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课前准备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师平时应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了解新课程理念,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落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2、学习学科新知识,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也更新较快,学科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熟练掌握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3、了解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发展水平、思想及情感发展水平、操作技能水平等。
4、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学科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了解所授知识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包括情感态度、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正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5、熟悉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熟悉教师演示设备、学生操作练习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熟练掌握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6、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遵循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⑴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种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和内容。
⑶设计合理的问题和任务,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操作水平。
⑷设计多种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⑸设计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过渡自然流畅。
教学设计内容要形成电子文档,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开展过程,学生操作练习内容,板书内容。
7、制作电子板书。设计并制作美观、清晰、简明的电子板书(或课件)。
第四篇: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细则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思明区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工作细则》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内容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作业与辅导、检测与评价四大方面共计二十二条。下就这四大方面说说我的见解和体会。
一、夯实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准备,做细计划与管理
1、制定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熟悉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读教材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学期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学期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的准备、学期总目标的确立、学期任务主题的确定、阶段任务的分解、教学进度的安排、学业评价方案的制定。
2、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做实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重要基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证,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准备,也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极好的机会。
备课标: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备教材: ①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应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②分析重点难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备设备及资源:资源指的是上课时老师和学生要使用到的设备素材。只有事先准备好上课时所用到资源,才不会在上课时手忙脚乱,或因临时准备而浪费课堂时间。教学资源包括以下两类:必备的软硬件和每节课相应的教学素材。
备学生: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备教学法:讲授、突出以任务为驱动、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等方法。强调分层次教学。
3、做细机房管理
做好网络教室的软硬件维护工作,对电脑软件、硬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维护,选用适合机房使用的保护软件,发现故障要及时、正确、安全地处理,确保机房安全运行。每天的课程结束后,将机房内的总电源切断,确保机房内各设备不带电,并进行例行检查后方可离开。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机房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网络教室备有:《管理制度》、《网络教室使用登记册》、《维修记录表》。相关登记册一定要细致准确及时填写,以备核查。
二、教学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实细则中要求的: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不在课堂上组织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制定学科的学习
常规,重视学生学科课堂素养的养成。教师要仪表端庄,力求做到语言简洁生动,板书规范准确、演示准确熟练、技术用语规范、现象展示鲜明。落实己制定的“学期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到每一节课中.建议将范例教学与半成品加工策略有效结合起来,实施主题式的任务驱动。在教师指导下,凸显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等活动,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荞,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新旧知识迁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善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
同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注意教学的组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机习惯、保持机房安静整洁。要注意渗透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培养。
三、作业与辅导
1、照顾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2、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布置应用性的作业。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新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作品。
3、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交作业,如电子邮件、演示文稿、操作过程的记录、电子作品等等。布置给学生制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要面向学生不同的层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4、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并要注意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5、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优势,提出不同年级的能力要求,通过学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培养什么能力将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年级落
实到各个辅导中。
四、检测与评价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2、信息技术课程学期评价应采取学生自评 15%,学习小组互评 15%,教师评价7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信息技术能力考试是检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期末进行。考试成绩,以总分80%,平时成绩20%的比例计入学生总分。
《思明区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工作细则》对教师教学常规提出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师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习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第五篇: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计划、备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作业、评价与考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一、计划
1、制定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熟悉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读教材并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全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计划中应该简要分析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任教科目的信息技术内容,明确提出全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地要求,能力培训目标,主要措施,教学进度等。教学进度需要明确到第几周的第几课上什么内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要按时上交教导处备查。
2、制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辅导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辅导计划。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辅导计划是学生提高性学习计划,在计划中药冲锋发挥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优势,提出不同年级的能力要求,通过血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培养什么能力将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年级,落实到各个辅导课中。
3、制定信息技术设备(耗材)采购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熟悉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功能及设备(耗材)有无情况、损坏情况。根据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即使制定好学科信息技术设备(耗材)的采购计划。信息技术设备(耗材)采购计划在每年的10月份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汇总报学校负责人审批后上报县市主管部门集中采购。
4、制定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维修计划。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维修计划。设备维护维修计划由学校主管领导审批。
二、备课
1、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掌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读并且理解小学至高中全套信息技术教材。
2、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备课实行学期备课、按章备课、按知识点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采用电子备课手段,必须事先制作好本节课教学所使用的演示文稿,所有备课资料按章节归档进行网上 管理。
---整体把握教材,了解教材中只是与能力的训练体系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同时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只是目标、技能目标)。
---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性格、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注意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从学校设备、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每节课最佳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要恰当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逻辑规律;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案要体现“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
---课前要收集和制作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素材以及教学演示文稿。
3、教案应该严格按照格式撰写,对于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程,要在教案中反映教师和学生完成的任务。;教案中应该要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流程图表述),教案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内容小结、作业练习等。
三、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1、按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恰当地组织教材,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尽量采取“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2、课堂教学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精讲多练,反对满堂灌。
3、教学应该突出重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4、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生动、清晰、精炼、准确,信息技术用语要规范、讲课条理要清楚,要注意对学生常用信息技术用语的学习与训练。
5、尽可能的体现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6、课堂教学的引入尽量要创设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操作教学结束后要有操作过程小结。课堂结束前应该有本节课教学内容小结。
7、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注意教学的组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机习惯、保持机房安静整洁。
8、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培养。
四、作业
1、选择恰当地作业内容,起到既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够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视野和能力;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
2、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交作业(如电子邮件、演示文稿、操作过程的记录、电子作品等等),信息技术教师要为任教班级建立学生电子作品集,布置给学生制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要面向学生不同的层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3、所布置的作业应该体现学科整合思想,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注意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五、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要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活动,课外活动应该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活动要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确实在信息技术的某个方面得到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承担课外活动小组的辅导工作,可以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一位老师带几名学生。要求做到期初有计划,期终有总结,有活动记录,经常有检查,竞赛出成绩。
2、采用课外小组以及俱乐部方式开展活动,每个学期结束要有课外活动成果的汇报表演(形式可以多样)。
3、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设备、软件特点,由信息技术教师自行确定。在确定内容时,不仅要有相关工具软件的学习及小课题的研究活动,同时也要选择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及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技能与身心健康发展。
六、评价与考试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 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放在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
2、信息技术课程学期评价应采取学生自评(15%)、学习小组互评(15%)、教师评价(7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以百分制结果告知学生。禁止将评价结果做任何方式的排队或排名。
3、信息技术能力考试是检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在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实行全州统一考试,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毕业升学总分。
七、信息技术研究
1、信息技术教师要从研究入手,积极探索新课标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科技含量。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信息技术研究提供了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各类型的整合研究,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新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题研究活动,而且要积极开展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师生竞赛活动(如论文、信息技术技能、赛课等).中心完小以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每年应辅导不少于5人的学生参加州级以上的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3、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每校至少承担一项省级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课题。
八、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
1、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认真做好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维修工作。学校应把信息技术教师所完成的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计入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发放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津贴。
2、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工作分室内设备维护与室外设备维护两类。设备维护一般按分季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