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学习体会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学习体会
殷玉荣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
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第二篇: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
读读停停,也不知道用了多长时间,才把《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真的叹服名家们观察角度、观察眼光的敏锐与深刻。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大师的深刻,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自己的浅薄。读完之后,有几点想法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1、张齐华老师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我相信那句话:十年磨一课,老师只有十倍、一百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任务,才能教起来得心应手。
文中提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也不止一次地讲过这节课,却没有加以延伸。对于案例中授课教师提到的“欧式几何”和“非欧式几何”的概念更是闻所未闻。作为中师毕业的我,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至于所谓的高等教育文凭实在是惭愧的不值一提,肯定不可能进行如此精彩的延伸,也很难上出如此精彩的一节课。写到这,我忽然又想到,如果我了解“欧式几何”和“非欧式几何”的概念,会不会也会如此延伸呢?想一想,我应该不会,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关注的是学生的标准答案,对于其它的基本上都当做累赘放弃了,我是个俗人,做不出免俗的事。
2、《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
“三无”现象:无看书、无板书、无作业。对于这个现象,在各类公开课上屡见不鲜,而且还得到不少老师的效仿,我也曾经跃跃欲试,只是觉得没有板书不合适。我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普通
老师对这种课不辨真伪,但是它的确得到了各级专家和权威的认可和推崇,难道专家和权威的眼光和普通老师一样吗?
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刘可钦
文中提到“原本生动的教学为什么变得如此机械繁琐,恐怕责任也不单在老师。”我举双手同意这种观点,感谢刘校的仗义直言。“老师的灵性也被磨灭了。”“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有冲突时,教师是否有变格和调整的权力呢?”我的答案是没有。几年前,我亲耳听到一位教研员在评课时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不是研究书,研究书是教研员的事情,教师研究书是不务正业。当时听着还似乎有些道理,现在想来„„
讨论“25元钱怎样配一束鲜花”远比“买3支玫瑰和2只剑兰共花多少钱?”有价值得多。我想说:我宁愿让学生做第二道题,也不愿花一节课的时间去研究第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也许包含这些许无奈的因素在里边吧。
2011年10月
第三篇: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心得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
李 晶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
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其次就是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第四篇:全国名师大课堂学习体会
全国名师大课堂学习体会
春风送暖,杨柳依依,在这放飞希望的季节,我有幸在青岛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大课堂》学习活动。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专家和名师,会聚南宁,既有理论讲座,又有课堂教学实例。引领我们在现场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让我们领略了各位专家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对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首先,观摩了几位名师的课堂精彩展示,每个老师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前几分钟,他们都展示了自己超前的亲和力,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就交给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虽然是很细小的细节,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吸引学生的目光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各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的发言;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来把握教材,让学生体会感情,最后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的吴琳执教了《秋天的图画》一课。吴琳老师注重方法的引领,关注秋天景物的特点及学生图画特点,美图精评,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方法的华丽转身。
湖北的张瑞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体现了低年级教学的趣味性,听她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种百听不厌的感觉。
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向爱平不仅对研讨课做出了精彩全面的评价,还给老师们做了单元整体导读展示课——整个单元以毛泽东为主要线索,编排了《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泽东在花山》等四篇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不同侧面了解作为伟人的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通过本次观摩研讨活动,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的认识,明确了走学习语言文字之路,懂得如何处理好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系,走出了阅读课的“围城”。
最后学习了教育专家李祖文的《五年级课外群文阅读课》和教育专家梁昌辉的《五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课》。邱学华专家的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顾明远专家的报告让我明白了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进步,都能成功;要了解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困难以及学生有时出错的原因;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话。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节课之外,还有几位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课堂盛宴,他们的教学方法新颖,但各有千秋。总之,在这次的课堂观摩活动中,我真正感受到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魅力,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今后,我将尽量把各位优秀老师的优点转化成我技能,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第五篇:“名师大课堂”观摩学习体会
“名师大课堂”观摩学习体会
十二月三日至五日,我们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前赴南海举行的“首届名师大课堂之华南地区小语教学研讨观摩系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王崧舟、盛新风、李卫东等轮番上场,而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那些青年教师也毫不逊色,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这些名师们的课堂,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富有诗意,教学过程设计别出心裁、落到实处。听了他们的课,我总结了一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化自己的内涵。
二、教学教法不拘一格,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
三、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养成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教材说不。
四、语文课堂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礼仪等,可从历史、人文、科技„„结合课文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五、我们的民族意识需要依靠课文的学习来加以巩固深化。
六、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应重视。
在以上的几点中,我认为在这次研讨观摩的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我们在学习之余,也一边反省了自己平时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方面欠缺的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倍努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指明了方向。
现在就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个老师的上课片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片断一:
张玉栋老师在执教五年级课文《落花生》中有一个细节——老师出示文中的第一段话,请生朗读后问道:“读得非常好。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生:“有。”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师:“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生:“没想到。”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生:“还要短。”(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张玉栋老师善于挖掘教材,抓住了“园”与“院”的特点来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而在“居然”这个词语藏在的内容和情感,也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被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解决了。其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张老师还就文中的“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中的逗号进行了解读,这样的剖析真是令我啧啧称奇,佩服不已。)
片断二:
张祖庆老师在执教五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总结课文时是这样处理的——师:“五位壮士真的牺牲了吗?”(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宋学义和葛振林被余药夫救了;日本鬼子被壮士的精神折服,向五壮士行礼。)学生谈感受后,师在深入探究:“如果重新编写教材,该不该把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以及日本鬼子致敬的细节写进去?”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总的分为两种:
1、写:精神就没有现在好;结尾就不会这样震撼人心;连敌人也被壮士们的精神给折服了,更能体现出壮士们的英勇无畏。
2、不写:文章真实性不够。结合学生的观点,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从故事的发展来看,跳崖是高潮,那么课文讲述到这里按理应该进入尾声了。而我们的张老师却再次发动学生思考,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质疑教材。这个环节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开放性的课堂最好的体现。)
以上是我在这次学习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