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返璞归真话教学-----听于永正老师讲授《珍珠鸟》
教真语文,真教语文
——听于永正老师教《珍珠鸟》
朝阳街道红旗小学
杜秀芹
10月24号在朝阳小学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讲授《珍珠鸟》。听后感触太多,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感觉自己平日的教学太迷茫,尽管很忙,说不出干了些什么。
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其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附课堂实录: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指大屏幕)这是冯骥才的照片。
师:冯骥才对珍珠鸟怎么样?作者怎么照顾我的? 生:沉默,没有举手想发言的。
师:你们看着我,就是不说。你来说,有没有例子?
生:没有发现。
师:呵呵,那你的眼睛不够明亮。
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里一样安全。”
师:(笑眯眯的)是不是呀?照顾得好不好?再举一个例子。
生:我用嘴啄他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
师:嘴啄他的笔尖,都不生气。不错。
生:„„ 师:通过刚才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珍珠鸟很漂亮,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如果你是课文中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话?(把上节课板书的“珍珠鸟”擦去,保留“冯骥才”,然后在作者“冯骥才”的下面板书“小珍珠鸟”)。
师:(和蔼的)眼睛看于老师。于老师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
接着,老师给每排的同学进行了分工,有写冯骥才外貌的,有写给小鸟家样子的,有写小鸟淘气作者怎么对待的,有写小鸟喝茶片段的,还有发挥想象力写小鸟做的梦的„„
布置学生练笔,于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或是低声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是俯下身和学生风趣幽默地小声交流几句,间或,还集体指导一两句,整整20分钟!会场里一片寂静,仿佛可以听见学生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20分钟过后,于老师请同学到台前来交流自己的习作。如:交流冯骥才照顾珍珠鸟的部分。
师:题目就是“冯骥才”,写在当中。第一句夸一夸冯骥才,然后写一写冯骥才怎么照顾你的。把课文打开,来看一看第一段冯骥才怎么写你们的?
生默读第一段。
师:你看。冯骥才高兴,开头用“真好!”如果你来写冯骥才,第一句话怎么写?
生: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
师:嗯,好极了。你看冯骥才,到底是作家。他心中一高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是押韵的。刚才她写的“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也是押韵的,这句话写完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他是怎么照顾你的„„
„„
学生精彩的习作,不断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每当学生读完,于老师都用征求意见的口吻问学生愿不愿意和自己合影,学生当然受宠若惊,兴高采烈地和于老师合影,这时的于老师老顽童似的用右手做出Y的姿势。学生就像跟自己的爷爷在规定情境中做一个游戏,多么和谐的一幕,台下爆发一阵阵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妙不可言。
最后,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写的两篇下水作文。让学生读重点的部分,最后要求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对语文学习提了三点要求:一是写好字,二是读好书,三是作好文。
简简单单而又真真实实的一堂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第二篇: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2013年10月20日,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东丽华明中学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课堂实录】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这是冯骥才的照片。
师:通过刚才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珍珠鸟很漂亮,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话?
生:主人呀,你对我真好,把我养得胖胖的。祝你写作越来越好!师:你们看,果然很胖。(拍拍孩子的肩膀,众人笑)生:主人呀,你照顾我真周到呀!师:于老师对你有个问题,你怎么让我知道,冯骥才对你照顾得真周到?怎么让我知道,他对你好?
生:我在主人肩膀睡觉的时候,他连写作都是轻轻的。
师:我听出来,他在珍珠鸟睡觉时,动作都是轻轻的。真不错!还有别的事例吗? 生:在我在笼子里还没飞出来的时候,你从来不睁大眼睛看我。师:嗯,一瞪大眼睛,我就害怕了。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真细心。师:还有例子吗?证明对我照顾得真周到。生:我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你也不来管我。
师:我在灯绳上晃,他都不生气。还有没有例子? 师:你们看着我,就是不说。你来说,还有没有例子? 生:没有发现。
师:呵呵,那你的眼睛不够明亮。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里一样安全。”
师:是不是呀?照顾得好不好?再举一个例子。
生:我用嘴啄他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师:嘴啄他的笔尖,都不生气。不错。
师:眼睛看于老师。于老师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
学生不敢回答。
师:把课文打开,来看一看冯骥才怎么写你们的。第一段谁来读? 生读第一段。
师:你看。珍珠鸟高兴,“真好!”如果你来写冯骥才,第一句话怎么写? 生: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
师:嗯,好极了。你看冯骥才,到底是作家。他心中一高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段话是押韵的。刚才她写的“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也是押韵的,好。这句话写完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大家说的例子都可以用。他是怎么照顾你的,举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四个例子都可以。会写了么?
师:这个任务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你能写一段话,就是成功的。开头,会了吧?下边举例子说明,他对你怎么好的。当然,你要是能写两段话,三段话,就更棒了。我告诉你们哦,于老师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了两篇作文,等一下你们写好了念给我听,我也念给你听,好不好?
师:如果你有困难,不会写了,就举手示意,我会走到你的跟前。
师:题目就是“冯骥才”,写在当中。第一句夸一夸冯骥才,然后写一写冯骥才怎么照顾你的。
学生开始写作。
于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或是低声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给学得好的学生画上五角星。间或,还集体指导一两句:
● 头抬起,身坐正。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你们在写冯骥才时,能不能写写外貌啊? ● 写的时候,可以看看课文,课文可以参考。● 你的姿势是最正确的,最端正!
整整20分钟!会场里一片寂静,仿佛可以听见学生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20分钟过后,于老师请画上五角星的同学到台前来,读给大家听。学生精彩的习作,不断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写的两篇下水作文。要求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苏教版的《珍珠鸟》备受质疑,说改编后的课文删去了原文的眼睛——“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许多老师就改教原文。而于永正老师却尊重编者,采用了变换人称的方法,用小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创造了一堂简单而又扎实的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于老师在课后谈到了教学的两种境界:第一,读;第二,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第三篇: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孔令权
北国已是寒意渐浓,西子湖畔却温暖如春。11月19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不由想到了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里写的八个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柄重剑,坚定、从容。玄铁重剑练就了杨过一身浑厚的内力,玄铁剑法招数简朴,反而胜过诸般花巧之招,凝聚了上层武功的精髓。
【课堂实录】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这是冯骥才的照片。
师:通过刚才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珍珠鸟很漂亮,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话?
生:主人呀,你对我真好,把我养得胖胖的。祝你写作越来越好!
师:你们看,果然很胖。(拍拍孩子的肩膀,众人笑)
生:主人呀,你照顾我真周到呀!
师:于老师对你有个问题,你怎么让我知道,冯骥才对你照顾得真周到?怎么让我知道,他对你好?
生:我在主人肩膀睡觉的时候,他连写作都是轻轻的。
师:我听出来,他在珍珠鸟睡觉时,动作都是轻轻的。真不错!还有别的事例吗? 生:在我在笼子里还没飞出来的时候,你从来不睁大眼睛看我。
师:嗯,一瞪大眼睛,我就害怕了。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真细心。
师:还有例子吗?证明对我照顾得真周到。
生:我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你也不来管我。
师:我在灯绳上晃,他都不生气。还有没有例子?
师:你们看着我,就是不说。你来说,还有没有例子?
生:没有发现。
师:呵呵,那你的眼睛不够明亮。
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里一样安全。”
师:是不是呀?照顾得好不好?再举一个例子。
生:我用嘴啄他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
师:嘴啄他的笔尖,都不生气。不错。
师:眼睛看于老师。于老师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
学生不敢回答。
师:把课文打开,来看一看冯骥才怎么写你们的。第一段谁来读?
生读第一段。
师:你看。珍珠鸟高兴,“真好!”如果你来写冯骥才,第一句话怎么写?
生: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
师:嗯,好极了。你看冯骥才,到底是作家。他心中一高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段话是押韵的。刚才她写的“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也是押韵的,好。这句话写完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大家说的例子都可以用。他是怎 1
么照顾你的,举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四个例子都可以。会写了么?
师:这个任务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你能写一段话,就是成功的。开头,会了吧?下边举例子说明,他对你怎么好的。当然,你要是能写两段话,三段话,就更棒了。我告诉你们哦,于老师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了两篇作文,等一下你们写好了念给我听,我也念给你听,好不好?
师:如果你有困难,不会写了,就举手示意,我会走到你的跟前。
师:题目就是“冯骥才”,写在当中。第一句夸一夸冯骥才,然后写一写冯骥才怎么照顾你的。
学生开始写作。
于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或是低声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给学得好的学生画上五角星。间或,还集体指导一两句:
● 头抬起,身坐正。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 你们在写冯骥才时,能不能写写外貌啊?
● 写的时候,可以看看课文,课文可以参考。
● 你的姿势是最正确的,最端正!
整整20分钟!会场里一片寂静,仿佛可以听见学生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20分钟过后,于老师请画上五角星的同学到台前来,读给大家听。学生精彩的习作,不断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写的两篇下水作文。要求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苏教版的《珍珠鸟》备受质疑,说改编后的课文删去了原文的眼睛——“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许多老师就改教原文。而于永正老师却尊重编者,采用了变换人称的方法,用小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创造了一堂简单而又扎实的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在这样四五千人的大会场,在全国规模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于老师在课后谈到了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教研室)
第四篇: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定稿]
语文教学的魅力
——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罗城县东门镇二小 黄 群
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亲自执教的《梅兰芳学艺》一课。于老师全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仿佛也置身于学生行列,在知识的神圣殿堂自主探索,任意畅游。我觉得,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两堂课,而是师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激情演绎过程,是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实现知识与能力及至生命同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导而弗演。
优秀的导演,对“戏”总是有透彻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总能将“戏”还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体味、创造,只是在之前作一些关键性的指导,在其中给予必要及时的点拨与帮助,在之后作总结与提升。至于具体的一举手、一投足,并不作硬性规定。于老师完全配称教学领域的“优秀导演”。他已全窥了导中之“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闪光点,创设更多的发展机会,来激趣、导疑、引思、促创。例如:在分析梅兰芳学艺的投入神态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入戏”:假如你是梅兰芳,你是怎样学艺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寓思于“动”,发挥自己的创意,以细腻而传神的动作,再现了梅兰芳学艺过程。继而“出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真正涵义。真正凸现了“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主体。”我想,这样的教学,远比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的效果要好得多。疑趣相依,以“动”促思,“学”识兼得。
二、润物无痕。
于老师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笔”,几乎不用什么外设辅助,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课后,有老师问于老师为什么他总能把课上的激情无限,于老师透露说: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当然,这是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老师对这些“高帽子”的重视度。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那么吝啬,无视这些“动力资源”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把极有价值的 1 “高帽子”冷置一边。
人性中都有一种被人理解、肯定、赞扬的欲望,儿童更为外显。“高帽子”效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只是毫不费力地动了一下嘴皮子,但对学生而言,这种激进的动力是多么巨大啊!”于老师在课堂中,总是选择最佳时机,轻附于学生耳边,把这顶“高帽子”不露痕迹地送出去:“你总是坐得那么端正!”“老师发现你读得最棒!”„„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不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所最需要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吗?得到老师的鼓励,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学生当然是坐得更正,读得更棒,学得更好„„“一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又何必一定要留恋以文字的形式,圈死自己,而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学生在主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学必有获,学必“能”获。此情此景,已是“无义”胜有义,“无言”胜多言。
三、师以“媒”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课本交往有时也需要“媒人”,这个“媒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成为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即使的作用是帮助,不是代替。于老师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隐到幕后,以学习课文内容的直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明理、悟情”的朗读比赛,从而把学习推向高潮。这种看似没有要求却精心安排的的师生朗读比赛深深打动了学生。不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后学生有理有据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是学的认真,悟的深刻。“老师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但最好不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于老师说:“当我的教学理念已经阻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会毫不犹豫地退出这个历史舞台。”那么,到时,我们将作何抉择呢?“只要你在教学中能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那你还是走在前列的。”
第五篇:听于永正老师谈语文教学
听于永正老师谈语文教学
自从2007年1月11日在市实验小学听于永正老师讲《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我被于老师那朴实醇厚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于老师6月2日(周六),到利津二校送课;6月3日(周日)下午,于老师到市春晖学校和晨阳学校去听于老师给年轻老师指导课、解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两天下来,我受益匪浅、如获至宝,可以说是听君一席话,胜教十年书啊!
●于老师在6月2日做的报告内容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语文教学,工具性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把语文课上成论坛课,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展示课更为突出当今语文教坛流派众多,如:深度语文、诗意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但在语文前面加任何定语都是片面的,语文就是语文。我们应学会在各种流派中,各取所长,为我所用;更要在百花开放、百家争鸣中有自己的见解。
2、阅读能力培养被忽视了。于老师说,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一线教师为了考试经常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突出问题。
二、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而语文学习规律可以概括为:熟读、精思、博览、多做。于老师举了李希贵和杨巧云两位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要留给孩子什么
于老师说,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孩子“五留”:
1、留下语言(即字词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
2、留下形象:给孩子留下文中人物的丰满形象。
3、留下情感:讲解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因此应重视朗读,给孩子留下情感。
4、留下方法:要给孩子留下读书和写作的方法。
5、留下兴趣:于老师告诫我们,一定要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他说,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体罚学生。
●于老师在市春晖和晨阳学校与老师们座谈内容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要提高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用两只眼睛看书,边读边想。不抓则已,一抓到底。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于老师紧紧抓住“翻山越岭”、“重担”、“一次与无数次”,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看书,边读边想来品味鉴赏语言。
2、老师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分段、概括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分段、概括能力,即有较高的解读文本能力。只有教师准确地把握文本、解读文本,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怎样指导学生读课外书
1、让孩子喜欢读书
于老师一直把读课外书当作第一作业,他说要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多做表扬。于老师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20页,边读边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做标注。于老师每天随机抽查两名同学时,检查方法就是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果学生选的句段确实好,又能读得流利甚至有感情,说明孩子认真读了,就要大大表扬;反之则说明孩子没有认真去读,则要受批评。于老师说,对于后进生更要加强监督、及时鼓励,作业要分层次、每个孩子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作业。
2、教孩子会读书
(1)、教孩子学语言、学方法、读书时想作文。教孩子在读书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景、写人、写事的。
(2)写作时要想你读过的书。
(3)名言警句该在什么时候用。
总之,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二、作文如何做到有米下炊
1、老师要喜欢写、善写、善读。
2、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要走进生活王国中去寻找素材。于老师举例,有一次去济南某校,看到该校许多植物(紫叶李等),就对该校老师说,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作文。而于老师自己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学校传达室的老师傅及朋友处借来“六月雪”、“瓜叶菊”“兔耳兰”等花卉,让学生作文作为素材,进行作文教学;他还利用动物玩具、班内的各色各样的孩子、漫画等资源作为孩子们作文的素材。
三、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1、老师要多说好话。
2、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于老师告诫我们: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孩子。
四、怎样处理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1、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小学应以朗读为主,益文兼得;而默读是思考的必要手段。
2、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来实现。
3、朗读本身就是字词句训练。
4、朗读时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的方法,应把语感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上。
五、怎样处理常态课与展示课的关系
1、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展示课,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不能变。常态课应把重点放在抓学生朗读,字词能抓多少就抓多少;展示课要把词句抓实抓深,用一词来感受全篇。
2、善待学生不能变。于老师说,常态课好比家常便饭,展示课好比丰盛宴席。家常便饭与宴席都是必需的,一个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力争上好一堂展示课,力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