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
【摘要】:电教媒体技术虽然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运用还不是太广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硬件(如幻灯、投影、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把电教媒体技术运用在化学教学之中。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化学实验效果、辅助学习总结、深化反馈检测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举煅烧石灰石、稀释浓硫酸、O2的实验装置课件、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等实例说明了采用电教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过程;教学难点;措施
目前,由于我校电教设备已配备有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几点做法和不足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㈠、使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在化学课堂教学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在讲“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的缩影作用,把开发、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分以及于谦的名诗《石灰吟》,用图像、声音、文字动态地展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讲“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将课本中古画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
但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如讲“煅烧石灰石”和“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只把煅烧石灰石的过程和古画作为教学情境在教学前引入,达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去就可以了。
㈡、使用电教设备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投影是在投影仪上进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经过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实的实验现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演示的实验效果。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师中远离展示台的同学也能清楚的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不太明显,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楚的展示在屏幕上。一般我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都是从侧面观察实验现象,而有些实验则需要俯视仪器内部才能较全面的观察到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变化。使用投影仪竖直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侧视观察到的现象,投影仪水平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俯视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不同的角度观察,方便快捷。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一般是在烧杯中进行,水面与学生的视线持平,学生从侧面很难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我采用投影仪水平投影,学生可俯视水面,能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等。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
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但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化学实
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㈢、电教设备辅助学习总结
在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九年级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㈣、利用电教设备可以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把试题审核一下,试题不仅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帮助,这样,就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可是,现在许多教师不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在使用计算机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如问学生期望的问题,用赞美的信息肯定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容易接受。
二、使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电教媒体自身优势,把电、光、声、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二章《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我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通过投影解题,学生饶有兴趣,急于学到新知识。如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利用电脑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
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我先让学生想象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和“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等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以后,再出示投影和电脑动画。
总之,我只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和教学难点突破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向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不论是中小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配套的软件资源,都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很完善地为实验课程改革服务。因此,要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化学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并真诚地献身于这场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范宁,左靖,钱玲.教育游戏中兴趣体验的激发与维持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72-75.[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
李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
【摘要】:电教媒体技术虽然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运用还不是太广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硬件(如幻灯、投影、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把电教媒体技术运用在化学教学之中。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化学实验效果、辅助学习总结、深化反馈检测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举煅烧石灰石、稀释浓硫酸、O2的实验装置课件、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等实例说明了采用电教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过程;教学难点;措施
目前,由于我校电教设备已配备有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几点做法和不足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㈠、使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在化学课堂教学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 1 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在讲“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的缩影作用,把开发、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分以及于谦的名诗《石灰吟》,用图像、声音、文字动态地展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讲“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将课本中古画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
但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如讲“煅烧石灰石”和“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只把煅烧石灰石的过程和古画作为教学情境在教学前引入,达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去就可以了。
㈡、使用电教设备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投影是在投影仪上进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经过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实的实验现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演示的实验效果。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师中远离展示台的同学也能清楚的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不太明显,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楚的展示在屏幕上。一般我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都是从侧面观察实验现象,而有些实验则需要俯视仪器内部才能较全面的观察到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变化。使用投影仪竖直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侧视观察到的现象,投影仪水平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俯视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不同的角度观察,方便快捷。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一般是在烧杯中进行,水面与学生的视线持平,学生从侧面很难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我采用投影仪水平投影,学生可俯视水面,能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等。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 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但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㈢、电教设备辅助学习总结
在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九年级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㈣、利用电教设备可以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 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把试题审核一下,试题不仅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帮助,这样,就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可是,现在许多教师不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在使用计算机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如问学生期望的问题,用赞美的信息肯定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容易接受。
二、使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电教媒体自身优势,把电、光、声、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 理。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二章《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我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通过投影解题,学生饶有兴趣,急于学到新知识。如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利用电脑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
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我先让学生想象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和“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等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以后,再出示投影和电脑动画。
总之,我只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和教学难点突破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向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不论是中小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配套的软件资源,都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很完善地为实验课程改革服务。因此,要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化学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并真诚地献身于这场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范宁,左靖,钱玲.教育游戏中兴趣体验的激发与维持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72-75.[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
李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_2
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
【摘要】:电教媒体技术虽然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运用还不是太广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硬件(如幻灯、投影、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把电教媒体技术运用在化学教学之中。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化学实验效果、辅助学习总结、深化反馈检测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举煅烧石灰石、稀释浓硫酸、O2的实验装置课件、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等实例说明了采用电教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过程;教学难点;措施
目前,由于我校电教设备已配备有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几点做法和不足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㈠、使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在化学课堂教学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在讲“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的缩影作用,把开发、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分以及于谦的名诗《石灰吟》,用图像、声音、文字动态地展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讲“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将课本中古画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
但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如讲“煅烧石灰石”和“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只把煅烧石灰石的过程和古画作为教学情境在教学前引入,达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去就可以了。
㈡、使用电教设备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投影是在投影仪上进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经过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实的实验现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演示的实验效果。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师中远离展示台的同学也能清楚的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不太明显,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楚的展示在屏幕上。一般我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都是从侧面观察实验现象,而有些实验则需要俯视仪器内部才能较全面的观察到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变化。使用投影仪竖直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侧视观察到的现象,投影仪水平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俯视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不同的角度观察,方便快捷。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一般是在烧杯中进行,水面与学生的视线持平,学生从侧面很难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我采用投影仪水平投影,学生可俯视水面,能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等。
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
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
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但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㈢、电教设备辅助学习总结
在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九年级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㈣、利用电教设备可以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
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把试题审核一下,试题不仅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帮助,这样,就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可是,现在许多教师不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在使用计算机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如问学生期望的问题,用赞美的信息肯定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容易接受。
二、使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电教媒体自身优势,把电、光、声、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二章《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我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通过投影解题,学生饶有兴趣,急于学到新知识。如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利用电脑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
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我先让学生想象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和“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等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以后,再出示投影和电脑动画。
总之,我只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和教学难点突破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向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不论是中小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配套的软件资源,都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很完善地为实验课程改革服务。因此,要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化学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并真诚地献身于这场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范宁,左靖,钱玲.教育游戏中兴趣体验的激发与维持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72-75.[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
李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_9
初中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
【摘要】:电教媒体技术虽然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运用还不是太广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硬件(如幻灯、投影、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把电教媒体技术运用在化学教学之中。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化学实验效果、辅助学习总结、深化反馈检测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举煅烧石灰石、稀释浓硫酸、O2的实验装置课件、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等实例说明了采用电教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过程;教学难点;措施
目前,由于我校电教设备已配备有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几点做法和不足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㈠、使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在化学课堂教学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在讲“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的缩影作用,把开发、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分以及于谦的名诗《石灰吟》,用图像、声音、文字动态地展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讲“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将课本中古画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
但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如讲“煅烧石
灰石”和“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只把煅烧石灰石的过程和古画作为教学情境在教学前引入,达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去就可以了。
㈡、使用电教设备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投影是在投影仪上进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经过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实的实验现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演示的实验效果。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师中远离展示台的同学也能清楚的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不太明显,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楚的展示在屏幕上。一般我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都是从侧面观察实验现象,而有些实验则需要俯视仪器内部才能较全面的观察到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变化。使用投影仪竖直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侧视观察到的现象,投影仪水平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俯视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不同的角度观察,方便快捷。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一般是在烧杯中进行,水面与学生的视线持平,学生从侧面很难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我采用投影仪水平投影,学生可俯视水面,能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等。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
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但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㈢、电教设备辅助学习总结
在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九年级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㈣、利用电教设备可以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把试题审核一下,试题不仅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帮助,这样,就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可是,现在许多教师不具备
这种能力。还有,在使用计算机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如问学生期望的问题,用赞美的信息肯定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容易接受。
二、使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电教媒体自身优势,把电、光、声、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二章《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我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通过投影解题,学生饶有兴趣,急于学到新知识。如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利用电脑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
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我先让学生想象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和“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等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以后,再出示投影和电脑动画。
总之,我只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和教学难点突破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向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不论是中小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配套的软件资源,都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很完善地为实验课程改革服务。因此,要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化学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并真诚地献身于这场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范宁,左靖,钱玲.教育游戏中兴趣体验的激发与维持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72-75.[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
李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1)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2)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3)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4)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三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目标中加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并要求各学科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革新原有过时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单单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