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一、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当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材中的文字、表格、图片以及老师的讲解和讲解过程中的板书演示,渠道单一且方式单调,根本无法适应身处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更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若结合网络环境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就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得到空前的拓展,学习形式也可以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空中课堂、远程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不再囿于课本和课堂当中,其个性发展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2.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可以使教师完成由“课堂主导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自然而然的就彰显出来.此外,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教学方式是新颖的,教学内容更是与时俱进的,也正因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二、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化学实验场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化学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托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实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初中化学实验的操作不能落到实处.第一、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一般来说都是很不规范的,并且许多化学成分都是存在毒性的,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第二、一般来说初中的化学实验室的设备并不是很完善,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这就使得学生应当从实验中了解的知识因设备条件的限制而无处了解.也正因这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原本对于化学及其实验的好奇、兴致,一来二去的就被磨灭了.然而,当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化学实验场景,或是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或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把教材上的相关概念转化成在实验中观看到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例如在做浓H2SO4稀释实验时,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再比如,在研究“分子的特性”时,在做完《等体积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的实验后,用投影仪演示: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水与酒精混合后,两种分子彼此挤占了对方分子间的空隙,以致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从而得出“分子间有空隙”的结论.整个过程相当直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条件.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化学实验场景不仅在安全的基础上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且更能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充实学生们的知识,一举两得.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与时代共同进步
自从开始教初中化学的时候,就听到过许多学生抱怨,“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嘛,生活中用得到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教师在化学课上并没有引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或者是教师不知道用何种方法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引入到化学课堂中来,从而导致学生误以为化学与生活是割裂的.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举例来说,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许多洗衣粉上都标注的是“无磷洗衣粉”,洗衣粉出现这一卖点也是有相关化学依据的,这是因为磷不仅伤害皮肤,而且含磷的污水排放到海中时,是海水富氧化,从而藻类肆意滋生,引起赤潮.所以当我们为学生们讲关于磷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这一例子,并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展示关于赤潮的图片,以及其危害,帮助学生们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磷的性质,树立使用“无磷洗衣粉”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应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关于蕴含在新闻事件中的化学知识多加关注并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使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与时代共同进步.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对现如今的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挑战,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结合网络环境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化学实验场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等策略方法使初中化学教学紧跟时代的脚步,从而为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化学人才而做出贡献.
第二篇: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山西省平定县阳胜中学 苏卫卫 岳卫青 联系电话:1351353660
5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目前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
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教材实际而编写的一种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学设计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我认为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科学性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虚而空洞的教学设计是不科学的。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由备课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结合班级总体状况及学生具体实际加以创新,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千万不能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懒。
3.预知性
有效备课不光是老师的备课,学生也应该“备课”。
学生的备课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②可以提高听讲水平;③可以提高识记水平。
有效预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关注以下三点:
①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②明确任务。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不能把预习作为新课的前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太高的要求。要将预习定位在扫清基本障碍,疏通知识脉络的层面上,如果太难,会让学生的预习兴趣降低。
③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不能让学生生畏,而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成为一节好课的开始。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化学课堂中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启蒙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清水变牛奶、水中冒烟、白花变红等,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这些现象最初的反应就是“惊奇”,这种惊奇感不仅是产生兴趣的“导火索”,也是获取知识的最佳开端。这时学生的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感受最深刻,此时教师如因势利导,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素精神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并诱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如我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时,我引出了闻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十分气愤,毅然坚持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经过改良消费工艺,产质量量优秀,1925年在美国举行的博览会上取得金质奖章。尔后,他精心实验,刻苦研讨,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但是“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而是一种盐,俗称“纯碱”。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激趣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等,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创设实验思路成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钠跟盐溶液反应的性质时,先复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接着提问:“把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很自信的回答:“有红颜色物质析出”这时教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讲:“真的是这样吗?”请大家做如下实验。一下子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实验上来。由于他们都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因此观察实验时会特别认真、聚精会神。做完实验后同学们疑窦顿生:“是怎么回事呢?”,个个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此时稍加引导,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感觉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上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①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摘桃子”。例如我在讲《分子和原子》时,我提出问题:“一滴水可分为1.67×1021个微粒,每一个微粒都能坚持水的化学性质。假设这些微粒让一团体日夜不停地以每分钟100个的速率去数,要数多少年呢?”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出分子是庞大的,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并加以了解接受。
②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例如,我在讲《原子的结构》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在在检查自学效果时,我不是简单提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请学生谈谈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认识?
③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O2、H2、CO2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它们的制取、收集装置,同时启发学生:如果用固体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气体CH4,且已知该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应选用何种制取装置、收集装置,并让学生设计装置,从实物中挑仪器连接装置,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的成功之处: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2、教学的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3、“再教设计”:针对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考虑以后这部分内容以后如何完善。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
总之,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只要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够大显成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析
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析 夏建平(镇江实验学校江苏镇江21 2005)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一述了多媒体课件的翻作遵循的原则,井论述了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实验囱I新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亿学实验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9)12(c)一0020—ol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有效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实行的教育改革,为教育信息化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实现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变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应用,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能力,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中学提高教育教质量有效之法。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遵循的原则
(1)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具,一般能够用实验、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t媒体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
教学点睛之笔。(2)可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
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3)多媒体课件应是适合人人使用,不因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做能帮助我们突破重点、难点的课件而不是完整的课件,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推广。(4)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制作课件时,避免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只管按鼠标,虽然省劲不少,但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2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方法 2.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 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2.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 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鼋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仅靠老师的语占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傲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 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 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 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3利用CAI课件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老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受到遏制;利用CAI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最佳方 案。再予实施。有些学生因为好奇而喜欢将实验药品随意混合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来观察发生的变化,老师也会因考虑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虽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但实属无奈。CIA课件的发展,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人机交换可以显示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再现实验,突破实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2.4.1模拟演示,突破实验难点
有些化学反应实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 的限制,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或实现,但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 染。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向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2 0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毒。(2)模拟错误操作,增强安全意识。浓 H,SO。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SO。中。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用实验来演示的,但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
2.4.2再现实验,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中一个重要内容,如 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现装置、实
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r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3结语
总之,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 为辅助实验的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事实证明,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化学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它通过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l】韩敬换.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
探究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1):156~158.
【2】孙宪启.认清化学教育误区,促进探究教学
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06(12):46~47.
【3】李安峰,卢巍。赵峰.微型实验与化学新课
程标准改革【J】.化学教学,2005(10):4-6.
【4】4周娜.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
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1l~112.
f5】涂莉,孙锡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化学教
学【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5~47. 万方数据__
第四篇: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根据一个《课程标准》,但用的是多种版本教材。我市化学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定位为75分,分值的变化导致了课时的变化以及化学学科地位的变化,但课标没变、考纲没变、教学任务没变。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教学后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科学性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具有科学性。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虚而空洞的教案是不科学的。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由备课组集体备课,统一教案,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结合班级总体状况及学生具体实际加以创新,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千万不能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懒。
3.加强“预习”
有效备课不光是老师的备课,学生也应该“备课”。学生的备课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②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③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有效预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关注以下三点:
①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
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②明确任务。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不能把预习作为新课的前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太高的要求。要将预习定位在扫清基本障碍,疏通知识脉络的层面上,如果太难,会让学生的预习兴趣降低。
③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不能让学生生畏,而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成为一节好课的开始。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引用原载于«辽宁青年»题为“思维的枷锁”一文。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来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 “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既然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都是可喜的进步。
3、有效的课堂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①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
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②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即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再比如神婆在“驱鬼”时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人们会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会发现真的有血。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③实验课程有效化——尊重、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其一,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尊重学生的体验、分层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如S与O2反应,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有的观察到S粉先熔化再燃烧,有的观察到淡蓝色火焰,有的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不足。
其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其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4、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感觉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上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
①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在设计“微粒之间有空隙”预习导引时,针对课本水与酒精的混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玻璃管上空的空隙里有什么?如果实验过程中,向玻璃管中先加酒精后加水,现象会如何?
②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例如,在检查原子的构成预习效果时,不是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请学生谈谈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认识?
③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 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CO2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三、教学后记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
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
总之,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只要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够大显成效。
第五篇: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初探
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之获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教学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让评价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作用,对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集中在“发展”二字上。其内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育人”、“促进人”。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教学评价的实践
青岛市初中化学从2004年秋天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我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如下实践。
1、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学业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评价手段。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的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的努力。因而课堂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多用肯定的语言、赞许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亲切的目光,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这些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学生心中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最大限度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这种起点低、目标小、评价勤、反馈快的评价,学生最感兴趣,最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它简便、直接、有效,虽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利用以学习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
例如,学习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有关内容时,可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以下资料:
(1)收集到的有关空气的资料,如新闻和科技活动的剪报、图片、照片等。
(2)学过空气、氧气的性质、用途等项内容后,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认识。
(3)有关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的探究活动资料(包括提出的问题与假设、设计的方案、实验记录、对实验活动的自评和他评、对实验的反思与体会、问题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等)。
(4)对本市空气污染状况的调查和防治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5)对化学在空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中的功过的认识。
(6)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等)有待改进的问题和改进的设想。
学生针对学习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结,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通过学生学习档案和自我评价资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的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的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鼓励学生进步。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评价过程中既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CO2的含量,提出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的活动中,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空气中CO2的含量会改变吗?),选定几个地段,在不同的时间里测定空气中CO2相对含量,记录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符合实际的答案;讨论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这样一个过程。考察和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报告的合理性、学生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等方面作出综合的评价。
又如,对“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性目标的评价,则是通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编辑有关的墙报,就“金属材料的利与弊”展开讨论活动,写出科普小论文对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种评价方式有三个优点:涉及较高水平的思维与问题解决;可促使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际中应用;让学生力求表现出创新设计的能力。
4、改革纸笔测验的内容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纸笔测验仍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是应根据新课程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 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纸笔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例如,对金属性质的考查,这样命题:“Cu、Fe、A1、Ag、Au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金属。下面是某学习小组关于这几种金属的学习交流。请你参与交流并回答问题:(1)刘华同学查阅到Cu、Fe、A1三种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A1约200年前,Fe约2500年前,Cu约6000年前。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决定这一年代先后顺序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2)李明同学在对上述金属分类时,他根据金属的某种化学性质相同,将“Au、Cu、X”划分为一类,你认为X是____________。(3)请你写出上述一种金属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4)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常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为了鉴别黄铜和黄金,可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从多个方面去思考解答。
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核,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体现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对开放性、研究性的问题,允许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答,结合自我报告、小组讨论、学生互评与学生答辩相结合方式给予评价。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的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发展性,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实现质评与量评、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性结合,改变以往教学中对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把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更多的微笑、宽容、赞许、鼓励、理解、关怀,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开展教师评价,而且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真正的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并对自己的学习采取策略,给予学生如何发展自己的教育,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反思性、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1、评价的实施受升学(选拔)机制的制约
在当前升学考试制度下,中考评价的选拔功能还很强。中考化学成绩作为学生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能确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进步和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整体判断,同时可以预言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并确立后续学习的起点。但是,这种评价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将“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和“甄别与选拔”的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将“为了学生发展”这一评价成为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过程评价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尽管我们收集了学生的许多资料,也建立了学生化学学习档案,但是仍感到这样还是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还不能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位教师三个班的教学任务,面对一百五六十位学生,要全面细致的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力不从心。一般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注意较多,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关注不够。另外,由于课时较紧,有些探究性实验以合作小组的为单位完成,有些学生有时得不到动手操作的锻炼机会,体现不出每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课业负担增加,而有些科学探究实验和实验报告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无疑又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另外,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发展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而教师的授课内容却是统一的,步调一致的学习进程,会成为某些学生发展的羁绊,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承认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如何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使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为宗旨,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虽然评价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在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中,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其实践价值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