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时间:2019-05-13 03:5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准确,优美生动。神话类文体教学要寻求“语文味”,就要抓住其语文的“根”,品味独特的语言“味”,点燃语文的生命“性”,丰富其人文情感之“脉”,接牢语文的“地气”。

一、朗读感悟,浸润“英雄形象”

神话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神”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永驻学生心间。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坚定、刚毅、义无反顾的)教师引读:在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生不如死的时候,他坚定地对自己说——(学生读);在普罗米修斯精神备受摧残折磨的时候,他对狠心的宙斯说——(学生读);当火神奉了宙斯之命前去劝降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对火神说——(学生读)——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和升华,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树立在学生脑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

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因此进入神话类文本的通道最简捷最有效的也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神奇”。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触摸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的想象。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夸父一提腿,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迈步,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奔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夸父一提腿,就越过一片森林。”“夸父一迈步,就把五座高山甩在身后了。”“夸父一奔跑,就像风驰电掣似的。”“夸父一腾跃,就越过了滔滔江河。”形象的描绘让夸父显得更神奇了!课堂上,教师抓住神话的特点,顺应童心,让文本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神奇的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

三、品文悟法,习得“诗性”语言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神话体裁的课文充满魅力,一方面是因为神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特殊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挖掘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文中有一个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师引导学生:(1)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2)多读几遍,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3)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领略对偶句的精妙。(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体会到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反过来说,读着这样的语言,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自然而然就呈现在脑海中了。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教文章写了什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品析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口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我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作为文学文本的神话故事,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复述能力呢?应该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列小标题法、抓重点词连贯法、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法等,做到方法的指导在课内、结果的呈现在课内,久而久之学生的复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课后“我来讲讲这个故事”的学习要求也才能得到落实。如何捷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先让学生尝试复述,然后由学生讲述各自的复述方法,有的说采取段意+段意=主要情节的方法,有的说通过多练习达到目标——在学生共同分享不同的复述方法时,何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方法——关键词扩展。老师提供了五个关键词“黑暗—火种—惩罚—痛苦—自由”,结合这五个关键词,学生较好地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这样做,摒弃了教师的灌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点拨方法,在运用中学习优化的方法。

五、仿创表达,实现读写融合

小语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细细品读神话类文本,不难发现,神话故事想象丰富,但往往言虽尽而意未绝,文本中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在这几天几夜中,女娲是怎么寻找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人类在“没火”和“有火”时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能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有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变化,这段文字极富想象力,充满节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段文字重新排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想象补白省略号的内容,并模仿创作:“他的(?摇?摇?摇?摇?摇?摇),变成了(?摇?摇?摇?摇?摇?摇)的(?摇?摇?摇?摇?摇?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无穷,如: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鼻子,变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骨骼,变成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他的经脉,化作了清澈的河流;他的头颅,化作人类的智慧。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六、拓展阅读,链接广博文学

教材这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带动学生多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搜集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学了《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猴王出世》《神笔马良》等故事。学了《嫦娥奔月》一课,可安排学生再读《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更高的阅读热情,进一步领略神话的魅力。

期刊>>《小学语文》2012年>>2012第01-02期 让学生在 “奇幻之园”游历和成长 ──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王鉴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轻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为什么?(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除了以上两点,在阅读与识字整合过程中,低年级要关注学生读通、读好课文,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中、高年级对识字教学的处理上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字义易混淆等字多指导。

神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现行教材对神话这种文体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猴王出世》等十余篇神话。如此众多数量的神话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因而,考察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很重要。

一、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常常只体现了它是一个阅读的文本,而没有顾及它是一个神话故事,它有与其他文体文本不一样的特点。如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学目标这样预设:(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 “烈日暴雨” “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强、博爱、无私的伟大精神。以上三个目标的设定,只关注了文本的共性教学价值,而没有关注神话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教师通过对内容、文字、学生的起点等方面再深入思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烈日暴雨”“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和勇敢,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4)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没有„„只好„„”练习说话。上述教学目标中,(1)和(4)是与其他文体共性的教学目标;(2)是最能体现神话文体特点的教学目标;而(3)是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设定,重点考虑了神话的本体教学价值,也关注了课文的共性教学价值。

除了上述的忽视神话特有教学价值外,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重、两轻的现象:

1. 重内容分析和主题挖掘,轻文本内涵和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突出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内容、蕴含的道理、阅读后的启示等,而忽视了故事本身承载的神奇想象,把“神奇”教得无影无踪。一些课堂,教师所提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内容、情节、内涵挖掘做文章,走的是“内容—内涵”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语言”是如何承载或表达“内涵”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神话类文本不仅在负载、传达的内容、情节,更在语文本身,也即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2. 重情节分析和情景再现,轻“趣味性”的品味和想象力培养。

教学的重点落在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关注了情节的梳理与情景的再现,对于神话故事丰富想象的挖掘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着力研究和体现。如我们谈到盘古开天地时,一味追寻斧子从何而来,则显然没有懂得神话具有诞谩的特点,所以,减少一些分析的因素,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学生共同徜徉到那邈远的岁月中去,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神话类文本的态度。

二、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含英咀华 感悟人物形象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人物的形象及所体现的精神。如笔者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带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看,并提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会遭受哪些痛苦?同时提供句式,让学生想象炎炎夏日里烈日当头时、寒冬腊月白雪皑皑时、漫漫长夜一片黑暗时等,“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帮助学生选择思维角度,给予信息援助。这样,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明白因为普罗米修斯“盗了”火种,宙斯派潘多拉借魔盒把人类的苦难全部都降临到大地上,人类一边享受着有火的幸福生活,一边遭受着灾难的惩罚。有着深刻怜悯感的普罗米修斯,绝不会用一己的幸福去换取众生的苦难。因此,他拒绝了救赎,接受了苦难。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所受的“惩罚”,学生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灵魂、高尚的人格!

进而,我又让学生阅读“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段话,让学生换位思考:让你最痛苦的是什么?这是怎样一只鹫鹰?并播放鹫鹰啄食场面的课件。这样的教学,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个“可怕”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惩罚”让普罗米修斯如此美丽,宙斯惩罚着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也成就着普罗米修斯光辉的形象,铺就着对英雄的礼赞。在言语习得过程中,在无意识层面,学生深深地受到扬善惩恶的人性美的熏陶。

(二)激活想象 感受神话“神奇”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便捷通道也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的领悟“神话之神”。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过,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神话的种子”。因此,教师在处理神话文本时,便不能等同于其他文本,更不能简单地以神话文本作载体,进行道德伦理的教化。要把“神话”当神话。“神话”给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梦想形式,在儿童的世界里,万事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因而神话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栖居地。“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细细地品读故事,就不难发现,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神话教学就是要将儿童的自言自语引发为课堂上的对话或争辩,再现神话的真实情境,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神话的世界、在儿童的心里、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他的能量。

1.再现文字情境。

神话与儿童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儿童能凭借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感受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想象。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出生很离奇,在天地这个混沌的世界中产生,无父无母,岂不神奇?天生的神力,高大,达到能与天地并存,岂不神奇?能与天地同长,岂不神奇?能将躯体化为万物,岂不神奇?天地未分,但就有了斧、凿,岂不神奇?在诸多的神奇和矛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神话就是这样的神奇,尽管它在很多时候不能用“科学”去考量、推敲,尽管有很多地方不成逻辑,但是就是这么神。笔者在教学时,____________这样安排教学思路:教师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然后请学生“抡”起大斧头,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做抡的动作)。这个细节从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画面,如果学生脑子中没有出现“盘古抡斧”的图像,就不可能准确地做出抡的动作。

教师用文字引发起学生的好奇、探求之心;用赏析引发起学生的想象、遐思;最后再通过朗读将“想象”与“赏析”融合在一起。从学生们交流想象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内容,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文体的独特叙述方式的魅力了。

2.找准空白想象。

神话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言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中写到“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女娲是怎么寻找的,中间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想象的练习: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四人小组合作,写一写女娲怎么找五彩石的。

词语支持:

天蒙蒙亮 烈日当空 风雨交加 深更半夜 骄阳似火 飞沙走石 酷热难挨

陡峭的悬崖 茫茫的草原 漆黑的山洞 深不可测的大海 荒无人烟的戈壁

风餐露宿 口干舌燥 跋山涉水 千辛万苦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大汗淋漓

例句:

天蒙蒙亮时,女娲口干舌燥,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

,女娲

,找啊找啊,终于在,找到了 石。

这位老师引领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发挥其想象,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这些话题的设计,既是对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的生发,又是一种很好的想象训练。神话为孩子们提供了灿烂的梦想天地。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而且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重构故事情节。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耳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神话的特点,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儿童的创造得到延展,使他们的好奇心与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的天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让他们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做到:(1)内容基本接近原文,人称、顺序可以改变;(2)重要的情节,精彩的部分,优美的语句要细致地叙述出来,有些地方可用文章的原句,补白点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3)表情自然,用说话的语气,不要有读书或背书的腔调。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抓住“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四个连环的画面,走进故事,感知它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提高训练难度,进行角色扮演的创造性讲述:让学生回到人类原初,扮演“先民”的角色,追问和假想── “世界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重新编创故事。比如,“化生万物”部分,可以围绕“世界从哪里来”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追问:日月星辰从哪里来?风雨雷电从哪里来?山川河流从哪里来?这样既反复品味了文本,又仿佛是学生自己创造了文本,进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用“盘古的()变成了()”的句式,结合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等句子,进行拓展创造。这样的教学,教师带领着学生穿越神话创造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经历神奇,获取神奇的神话体验,同时进行儿童的哲学启蒙。

(三)学习表达 感受语言魅力 特级教师步根海提出:“语文教学要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判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是语言表达。表达能力提高,有赖于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以及实践中的感悟。关注语言形式正是将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内容理解引向对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神话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神话的魅力,也有赖于神话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领略对偶句的魅力,感受和洞察遣词造句的精妙,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教师先出示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问: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引导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通过朗读、想象、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意义,更注重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在古典神话的殿堂,明白了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写。

(四)拓展延伸 出入“奇幻之园”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只是一个教学的“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如例,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设计。

1. 古希腊神的长相:(A. 和人一样 B. 半人半兽)

2. 古希腊神住在哪里:(A. 天上 B. 高山上 C. 和人住在一起)

3. 古希腊神的性格:(A. 无欲无求 B. 有七情六欲)

4. 古希腊神的主宰:(A. 玉皇大帝 B. 如来佛 C. 宙斯 D. 孙悟空)

5. 古希腊神是否可以与人结婚?结合讲宙斯、伊俄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6.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A. 至高无上,伟大、完美 B.关系比较平等)

《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课后的知识练习,意在让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和希腊先民眼中神的区别,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让课堂弥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渲染良好氛围。进而,设置悬疑──“各个民族还有哪些神话”,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走进丰富的神话世界,接触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阅读母题,比如,创世母题、始祖母题、洪水母题、战争母题等等,构建一个个小型语文课程,进行阅读比较,给儿童铺设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还有些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神话类文本的古文原著,把一篇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放到宏大的知识体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精神,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起更高的阅读热情。在大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待那些对神话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通过追问,运用想象,自主创编一些新的神话故事。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读懂神话、体味语言,让儿童感受神话、享受神话,让学生在神话的“奇幻之园”中尽情游历和成长!

作者简介:

王鉴,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第二篇: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内容摘要】教什么?怎么教?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关键词】文体怎么教教什么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观,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那就是“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a”。这就好比我们吃火锅,点个底锅,其余各色菜肴都依次加入,一锅煮沸风味自然统一。应该说,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共同规律,然而,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阅读教学现象,我们才旧话重提,加入到“打造精致火锅,品味特色菜肴”的行列。下面仅以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为例谈谈考虑文体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教学悄悄发生的变化。

【案例】

一、谈话导入

师:不看书谁来和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你还读过什么故事,注意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1:《女娲造人》。

生2:《大禹治水》。

生3:《夸父逐日》。

二、读故事,讲故事

师:盘古是怎么打开天地的,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盘古不是普通人,而是大神。举例说说他是大神的原因。

生:他力气非常大。

生:他寿命很长,活了几千万年才倒下。

生:他死后身体能化作世间万物。

师:能讲讲这个故事吗?(出示文言文)师范读。

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教师指名讲故事。

三、追根溯源,传承文化

师:当人类发生灾难,往往会出现一个大神。你还知道哪些故事了也有这种大神出现?

生1:女娲补天。

生2:后羿射日。

生3:夸父逐日。

生4:普罗米修斯盗火。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

生1:古人不知道人怎么来的?

生2:不知道天为什么是蓝的?地上为什么会有许多小动物?

生3:为什么天这么热?

师: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许多的为什么搞不懂,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这类故事属于创世神话。不仅在中国还有别的国家,如(板书):罗马、伊朗、印度,在这些国家天地是怎样形成的自己想象,记住说清楚谁开辟的?怎么开辟?世界万物怎么来的?„„

【分析】什么是神话故事?是对一段神圣历史的叙说,发生在原始时期,讲述某件大事,借助神力讲述宇宙诞生来源、自然现象。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幻想特征。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往往具有神奇的特点。分辨清楚特定文本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文体”为着眼点更好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他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事实上,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合宜,直接决定语文课效率高低。上述案例老师备课初心里就对文本的文体有了明确的定位,因此目标定位不再拘泥于本课任务,更侧重于文化传承,着眼点不是孩子的目前而是孩子未来。

一、走进神话世界。神话是个谜,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情节、神奇的景物,一切都充满神奇的魔力。老师课上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用谈话方式轻松聊出神话故事源于遥远的时代、富有传奇色彩,不露痕迹地领着孩子们走进了神话故事,走进了神话世界。

二、传承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产生于远古时期,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承。教者摈弃条分缕析,围绕神话特点先古今结合听老师讲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往远古,走进神奇的世界,再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在读、讲、听过程中内化书本内容,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神话的神奇。

三、播下文学种子。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开天辟地》就属创世神话,老师一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引发孩子们思考讨论,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孩子们问出一个个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进行小结,一语道出神话的起源,“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教师静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

随着学术界对“文体”研究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我们应该对原有文体知识采取革故纳新的态度,主动吸收其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知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文体意识觉醒,教学才有梯度、有个性、有活力。相信我们践行的“精致火锅”下的“特色菜肴”会越来越有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例谈

学生走进学校,迈进神圣的语文殿堂,首先接触的就是识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阶段是培养、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识字教学从低年级就要抓起,并要抓牢、抓实。如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3》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日、月、星、光、云、电、风、雨”8个字。教材中给这8个字配以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拼读。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把握教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简单、快乐地识字学习:

一、展示多种情境,快乐地识字

【教学片段】

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热情,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宝宝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见面。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听吗?

生(大声齐答):想!

师:一天,云姐姐(课件呈现:云朵图)一个人偷偷从家里溜出去玩。外面的景色可真美呀!她东瞧瞧,西望望,不知不觉就迷了路。突然,天空飘来了一大片乌云,紧接着电闪雷鸣的(课件出示闪电图,伴有雷声)。云姐姐吓得哭了起来,泪水越哭越多,变成雨落了下来(课件出示雨图)。风伯伯看见了,赶忙安慰她(课件出示风图):“小云,小云,快别哭,我送你回家吧!”他猛吹了一口气,云姐姐就飘回了家。不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天空又变得蓝湛湛的了。

师: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呢?

生1:云姐姐。(课件凸显生字:云)

生2:风伯伯。(课件凸显生字:风)

生3:雨、雷电。(课件凸显生字:雨、电)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识字首先就要促使学生“好之”、“乐之”。

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中,笔者以“云姐姐的故事”串联了部分生字,给学生以新奇和期盼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引导和童话语言的启示下,学得轻松,记忆也深刻。

另外,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颜色、声音、动作等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笔者没有让学生一味地读与记,而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云”字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形态各异的云朵让学生欣赏;在“星”字的教学中,通过歌曲《小星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风、雨”的教学中,利用声音、画面、成语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

二、渗透识字方法,简单地识字

【教学片段】

(出示“电”的警示牌)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警示牌?

生1:路旁的电线杆上。

生2:楼道里的电箱上。

……

师:这些标记告诉我们什么?

生:注意!这是有电的,很危险,不能靠近!

师:是啊,电是一位威力很大的朋友,如果使用不得当会引起触电,所以一定要当心它的小尾巴。(课件呈现:“电”字,“?]”这条小尾巴用红色凸显。)那么,我们记住“电”的哪个笔画就可以提醒小朋友了呢?

生:“?]”这条小尾巴。

师:这就是“电”的关键笔画,记住了它就记住了“电”字。

(课件出示:识字秘诀――抓住关键笔画来记忆。)

师:书上还有两个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忆,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说说记忆的方法。

(课件呈现:风、雨。)

生1:“风”里面的叉叉就像一阵狂风在刮。

生2:“雨”里面的四个点就像小雨滴在滴答滴答地下。

【设计理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还是形声字,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而学生识字还停留在形象记忆阶段,教师要抓住汉字的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减轻学生记忆的强度,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风”、“雨”二字的构字特点,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笔画形象地记忆生字,既能快速准确,又避免了教学的枯燥乏味。

三、结合生活实际,实在地识字

【教学片段】

师:下面这些事物中有你新学的生字宝宝吗?大声地读出来!

师: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吧!

【设计理念】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要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生字,同时拓展、积累了词语,如生日快乐、央视大风车、洁云、光明鲜牛奶等。笔者还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地方见过课文中的生字,提醒学生在逛超市、游公园时都要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字。

方法千千万,关键是一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前人已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我们教师要博采众长、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方寸间领略汉字的无限魅力,使识字教学更加简单、快乐、实在。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的古诗教学

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杨秀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 创设情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古诗《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到”“过”“入”“满”等字代替,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了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三是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剧而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体会“飞流”、“直下”的浩大声势。四是联系上文,探讨意境。在教学“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时,可抓住一个“疑”字发问:诗人为什么会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呢?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讨论,学生就会产生瀑布从极高处倾泻直下的表象。可现实中“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怀疑而已。让学生体会,诗人这种以假还真的写法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指导朗读,体会情境。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

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3、诵古诗的方法指导。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去读;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

总之,教学中要按古诗学习的程序进行。长期坚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路子,就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用

花园小学 屈钰燕

【关键词】 叶圣陶;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

【摘 要】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大胆探索,理解创 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内涵,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目标。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作为学生学习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

但“教材无非是例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移花接木,培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作一些灵活处理,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让学生举一反三。

1.锦上添花,丰富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2.顺水推舟,激发阅读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石猴出世》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井阳冈》,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点面结合,构建知识网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让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人教版课文《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等课文的学习,可将本册《桂林山水》《林海》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当然,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寻源觅渠,提升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1.再现课文情境,盘活资源。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情境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教材文本大多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再现课文情境,演示作品中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李吉林老师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山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等词语的意思,而且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感受到桂林山之“奇”,课堂充满美感和学习的快乐。2.填补文本空白,闪现灵性。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线阅读相关资料。《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通过三个小故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创造价值。作者杏林子十二岁时,患类风湿关节炎,饱受病魔折磨的她,依然热爱生命。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可让学生在线阅读杏林子的生平资料,然后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再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一定会更入情入境,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又如青年明师张学青执教《爱如茉莉》时让学生补充阅读《王子与美人鱼》《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羽与虞姬》故事,提炼共同的主题──爱。课结束,又出示诗歌《爱是什么》配乐朗诵,将感悟品味推向高潮。

(2)全屏传送隐性资料。《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文本隐性资料学生可能有所不知,可从网上下载全屏传送这些典故。这样既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其中各种信息,都是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就像传说中的“宝盆”,随着教材在被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挖掘,而日益丰富。它的价值尤其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

(3)结合读写有效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语言文字感悟中掌握了语言规律,才能学以致用。学习《花钟》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舒展自己的花瓣)„„”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各种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鲜花怎样开放,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有的文本“言已尽而意无穷”,也可激发学生从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联想,进行转换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点点滴滴,都是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3.开展综合实践,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能力。如北京出版社编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夏夜荷花》: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对这种说教味教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时,她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快乐和享受。

网络为语文实践活动搭建广阔的天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的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伴随着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共识。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穿老鞋走新路”,让每一个孩子学好语文,相信前面将是一片新天地!【参考资料】

1.兰芳《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2.喻芳《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例谈》 3.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下载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精选合集]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

    关于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思考

    语文 关于神话类课文教学的思考株洲市荷塘区太阳小学 文清华关于神话类课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神话类课文有别于其他体裁的课文,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决定着教学侧重点也应表现出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挨了棒的狗——垂头丧气 砌墙的砖头 —— 后来居上千里寄鹅毛—— 礼轻情义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秋后的蚂蚱—......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义重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十五个吊桶......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义重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十五个吊桶打......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作用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作用 长埫口小学田学芬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现出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营造......

    例谈小学语文的背诵教学

    例谈小学语文的背诵教学 启东市天汾小学 杨华 背诵,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旧时候的中国,总是一间私塾内,一张八仙桌在正中,先生手拿戒尺,几张书桌分列在四面,几位少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