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时间:2019-05-15 10:2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第一篇: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佚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为例,这册教材中就单独设立了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这个单元4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编者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的具体要求。其次,在其他单元中也穿插了《晏子使楚》(节选自《晏子春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杨氏之子》(节选自《世说新语》)等名篇名段。一般说来,长文短教一直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题,而这些节选通常都有着非常宏大的背景,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故事背景,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另外,一些节选部分通常以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文言文、白话文)写作,学生不易读懂。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名著节选部分的教学呢?解读教材是关键。鉴于此,笔者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解读名著节选部分。

一、深入研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准确解读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也无不受到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不开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名著的节选部分由于篇幅所限,用来揭示历史背景的笔墨通常比较有限。如《晏子使楚》中开篇一句“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将相和》中“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更简单的如《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景阳冈》中“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深入好历史背景呢?

(一)品析节选部分介绍背景的词句。

如《晏子使楚》中的开头一句:“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看似简洁,传递出来的信息却非常丰富。众所周知,“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你攻我伐,“春秋五霸”先后诞生。在这样一个混乱时代,外交官频繁出使,奔走于各国之间。这是时代的大背景。

而后半句“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更值得揣摩。窦桂梅老师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这句话的。

她向学生提问:“晏子的口才的确无可争议,凭他的才能,他很好的维护国家的权益和尊严。不过,我还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弱国无外交。’光凭口才是无法真正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的,国家之间外交讲的是实力。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赞成那个观点?”

此问题一抛,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认识到外交官的才能固然重要,而国家之间实力则更重要,仅靠外交官的才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由此,再回头来看“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就会明白其中的意味深长:晏子最终受到礼遇,除了本人的外交才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对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就又得到了提升,看待这个历史问题也就能够更全面,更准确些。

与《晏子使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将相和》中对与历史背景的交代:“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只有理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个背景,才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赵国和秦国在外交斗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赵王及其他官员的懦弱退让;蔺相如力挽狂澜形象的高大。

又如《草船借箭》中“周瑜看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忌妒”中的“心里很忌妒”。“忌妒”一词意为“对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也就是“心里”怀有怨恨。既然如此,为何在“忌妒”一词前面又加上“心里”一词,这不是画蛇添足吗?仔细品味,这样的用法,意在强调周瑜对诸葛亮的忌妒是深藏于心的,是不易察觉的。理解了这个词,就能明白周瑜要求诸葛亮“十天”造箭,而且以“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来堵诸葛亮之口,然后暗中掣肘(吩咐军匠故意迟延,不备齐材料)的计谋之深之毒。

(二)紧密联系原著。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一些学生认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了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有“长着风范”。那么是否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到此为止,下结论了呢?

仔细一想,似乎还有发掘的空间。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

要解开这个结,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要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找答案。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不战而降荆州,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又跨江而来,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游说刘备,带回诸葛亮,制定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乃至军法从事,杀害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要让学生准确认识鲁肃的形象,应该说,离不开对原著的分析。

再如《景阳冈》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的理解中,很容易认为武松是个多疑的人物,因为他对店主的一片好心不但不领情,反而怀疑店家是拿老虎吓唬他,想要谋财害命。那么,据此,是否可以得出武松疑心重的结论呢?显然不能这样草率。要理解武松,还需了解武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从原著中得知:武松身处乱世,而当时的江湖十分险恶,盗贼啸聚山林,蒙汗药、人肉包子等时有耳闻,他能不小心谨慎些吗?他身上带着财物,孤身一身,多个心眼也是不得已。与其理解为多疑,不如理解为谨慎更合适。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解读。

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能起到非常好的帮助解读的作用。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来体会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谈笑自若”的场面,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诸葛亮“运筹帷幄”、“镇静自若”,曹操的“疑心重重”、“追悔莫及”,周瑜的“嫉贤妒能”、“自叹弗如”。

在上《晏子使楚》、《将相和》等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用读和演的方式来加深对文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在学习《猴王出世》时,亦可找出《西游记》剧本或视频片段来进行比较阅读,是学生能够读懂原文比较深涩的语言。

除上述方法外,在上完名著节选欣赏课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适当的读读原著,如《世说新语》中的轶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水浒传》全册,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深化对名著节选部分的解读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准确,优美生动。神话类文体教学要寻求“语文味”,就要抓住其语文的“根”,品味独特的语言“味”,点燃语文的生命“性”,丰富其人文情感之“脉”,接牢语文的“地气”。

一、朗读感悟,浸润“英雄形象”

神话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神”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永驻学生心间。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坚定、刚毅、义无反顾的)教师引读:在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生不如死的时候,他坚定地对自己说——(学生读);在普罗米修斯精神备受摧残折磨的时候,他对狠心的宙斯说——(学生读);当火神奉了宙斯之命前去劝降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对火神说——(学生读)——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和升华,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树立在学生脑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

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因此进入神话类文本的通道最简捷最有效的也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神奇”。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触摸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的想象。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夸父一提腿,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迈步,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奔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夸父一提腿,就越过一片森林。”“夸父一迈步,就把五座高山甩在身后了。”“夸父一奔跑,就像风驰电掣似的。”“夸父一腾跃,就越过了滔滔江河。”形象的描绘让夸父显得更神奇了!课堂上,教师抓住神话的特点,顺应童心,让文本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神奇的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

三、品文悟法,习得“诗性”语言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神话体裁的课文充满魅力,一方面是因为神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特殊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挖掘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文中有一个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师引导学生:(1)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2)多读几遍,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3)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领略对偶句的精妙。(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体会到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反过来说,读着这样的语言,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自然而然就呈现在脑海中了。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教文章写了什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品析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口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我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作为文学文本的神话故事,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复述能力呢?应该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列小标题法、抓重点词连贯法、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法等,做到方法的指导在课内、结果的呈现在课内,久而久之学生的复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课后“我来讲讲这个故事”的学习要求也才能得到落实。如何捷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先让学生尝试复述,然后由学生讲述各自的复述方法,有的说采取段意+段意=主要情节的方法,有的说通过多练习达到目标——在学生共同分享不同的复述方法时,何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方法——关键词扩展。老师提供了五个关键词“黑暗—火种—惩罚—痛苦—自由”,结合这五个关键词,学生较好地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这样做,摒弃了教师的灌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点拨方法,在运用中学习优化的方法。

五、仿创表达,实现读写融合

小语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细细品读神话类文本,不难发现,神话故事想象丰富,但往往言虽尽而意未绝,文本中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在这几天几夜中,女娲是怎么寻找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人类在“没火”和“有火”时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能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有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变化,这段文字极富想象力,充满节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段文字重新排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想象补白省略号的内容,并模仿创作:“他的(?摇?摇?摇?摇?摇?摇),变成了(?摇?摇?摇?摇?摇?摇)的(?摇?摇?摇?摇?摇?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无穷,如: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鼻子,变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骨骼,变成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他的经脉,化作了清澈的河流;他的头颅,化作人类的智慧。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六、拓展阅读,链接广博文学

教材这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带动学生多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搜集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学了《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猴王出世》《神笔马良》等故事。学了《嫦娥奔月》一课,可安排学生再读《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更高的阅读热情,进一步领略神话的魅力。

期刊>>《小学语文》2012年>>2012第01-02期 让学生在 “奇幻之园”游历和成长 ──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王鉴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轻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为什么?(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除了以上两点,在阅读与识字整合过程中,低年级要关注学生读通、读好课文,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中、高年级对识字教学的处理上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字义易混淆等字多指导。

神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现行教材对神话这种文体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猴王出世》等十余篇神话。如此众多数量的神话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因而,考察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很重要。

一、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常常只体现了它是一个阅读的文本,而没有顾及它是一个神话故事,它有与其他文体文本不一样的特点。如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学目标这样预设:(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 “烈日暴雨” “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强、博爱、无私的伟大精神。以上三个目标的设定,只关注了文本的共性教学价值,而没有关注神话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教师通过对内容、文字、学生的起点等方面再深入思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烈日暴雨”“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和勇敢,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4)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没有„„只好„„”练习说话。上述教学目标中,(1)和(4)是与其他文体共性的教学目标;(2)是最能体现神话文体特点的教学目标;而(3)是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设定,重点考虑了神话的本体教学价值,也关注了课文的共性教学价值。

除了上述的忽视神话特有教学价值外,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重、两轻的现象:

1. 重内容分析和主题挖掘,轻文本内涵和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突出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内容、蕴含的道理、阅读后的启示等,而忽视了故事本身承载的神奇想象,把“神奇”教得无影无踪。一些课堂,教师所提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内容、情节、内涵挖掘做文章,走的是“内容—内涵”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语言”是如何承载或表达“内涵”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神话类文本不仅在负载、传达的内容、情节,更在语文本身,也即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2. 重情节分析和情景再现,轻“趣味性”的品味和想象力培养。

教学的重点落在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关注了情节的梳理与情景的再现,对于神话故事丰富想象的挖掘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着力研究和体现。如我们谈到盘古开天地时,一味追寻斧子从何而来,则显然没有懂得神话具有诞谩的特点,所以,减少一些分析的因素,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学生共同徜徉到那邈远的岁月中去,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神话类文本的态度。

二、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含英咀华 感悟人物形象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人物的形象及所体现的精神。如笔者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带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看,并提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会遭受哪些痛苦?同时提供句式,让学生想象炎炎夏日里烈日当头时、寒冬腊月白雪皑皑时、漫漫长夜一片黑暗时等,“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帮助学生选择思维角度,给予信息援助。这样,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明白因为普罗米修斯“盗了”火种,宙斯派潘多拉借魔盒把人类的苦难全部都降临到大地上,人类一边享受着有火的幸福生活,一边遭受着灾难的惩罚。有着深刻怜悯感的普罗米修斯,绝不会用一己的幸福去换取众生的苦难。因此,他拒绝了救赎,接受了苦难。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所受的“惩罚”,学生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灵魂、高尚的人格!

进而,我又让学生阅读“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段话,让学生换位思考:让你最痛苦的是什么?这是怎样一只鹫鹰?并播放鹫鹰啄食场面的课件。这样的教学,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个“可怕”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惩罚”让普罗米修斯如此美丽,宙斯惩罚着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也成就着普罗米修斯光辉的形象,铺就着对英雄的礼赞。在言语习得过程中,在无意识层面,学生深深地受到扬善惩恶的人性美的熏陶。

(二)激活想象 感受神话“神奇”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便捷通道也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的领悟“神话之神”。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过,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神话的种子”。因此,教师在处理神话文本时,便不能等同于其他文本,更不能简单地以神话文本作载体,进行道德伦理的教化。要把“神话”当神话。“神话”给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梦想形式,在儿童的世界里,万事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因而神话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栖居地。“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细细地品读故事,就不难发现,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神话教学就是要将儿童的自言自语引发为课堂上的对话或争辩,再现神话的真实情境,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神话的世界、在儿童的心里、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他的能量。

1.再现文字情境。

神话与儿童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儿童能凭借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感受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想象。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出生很离奇,在天地这个混沌的世界中产生,无父无母,岂不神奇?天生的神力,高大,达到能与天地并存,岂不神奇?能与天地同长,岂不神奇?能将躯体化为万物,岂不神奇?天地未分,但就有了斧、凿,岂不神奇?在诸多的神奇和矛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神话就是这样的神奇,尽管它在很多时候不能用“科学”去考量、推敲,尽管有很多地方不成逻辑,但是就是这么神。笔者在教学时,____________这样安排教学思路:教师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然后请学生“抡”起大斧头,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做抡的动作)。这个细节从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画面,如果学生脑子中没有出现“盘古抡斧”的图像,就不可能准确地做出抡的动作。

教师用文字引发起学生的好奇、探求之心;用赏析引发起学生的想象、遐思;最后再通过朗读将“想象”与“赏析”融合在一起。从学生们交流想象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内容,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文体的独特叙述方式的魅力了。

2.找准空白想象。

神话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言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中写到“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女娲是怎么寻找的,中间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想象的练习: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四人小组合作,写一写女娲怎么找五彩石的。

词语支持:

天蒙蒙亮 烈日当空 风雨交加 深更半夜 骄阳似火 飞沙走石 酷热难挨

陡峭的悬崖 茫茫的草原 漆黑的山洞 深不可测的大海 荒无人烟的戈壁

风餐露宿 口干舌燥 跋山涉水 千辛万苦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大汗淋漓

例句:

天蒙蒙亮时,女娲口干舌燥,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

,女娲

,找啊找啊,终于在,找到了 石。

这位老师引领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发挥其想象,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这些话题的设计,既是对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的生发,又是一种很好的想象训练。神话为孩子们提供了灿烂的梦想天地。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而且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重构故事情节。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耳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神话的特点,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儿童的创造得到延展,使他们的好奇心与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的天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让他们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做到:(1)内容基本接近原文,人称、顺序可以改变;(2)重要的情节,精彩的部分,优美的语句要细致地叙述出来,有些地方可用文章的原句,补白点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3)表情自然,用说话的语气,不要有读书或背书的腔调。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抓住“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四个连环的画面,走进故事,感知它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提高训练难度,进行角色扮演的创造性讲述:让学生回到人类原初,扮演“先民”的角色,追问和假想── “世界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重新编创故事。比如,“化生万物”部分,可以围绕“世界从哪里来”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追问:日月星辰从哪里来?风雨雷电从哪里来?山川河流从哪里来?这样既反复品味了文本,又仿佛是学生自己创造了文本,进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用“盘古的()变成了()”的句式,结合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等句子,进行拓展创造。这样的教学,教师带领着学生穿越神话创造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经历神奇,获取神奇的神话体验,同时进行儿童的哲学启蒙。

(三)学习表达 感受语言魅力 特级教师步根海提出:“语文教学要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判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是语言表达。表达能力提高,有赖于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以及实践中的感悟。关注语言形式正是将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内容理解引向对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神话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神话的魅力,也有赖于神话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领略对偶句的魅力,感受和洞察遣词造句的精妙,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教师先出示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问: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引导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通过朗读、想象、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意义,更注重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在古典神话的殿堂,明白了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写。

(四)拓展延伸 出入“奇幻之园”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只是一个教学的“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如例,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设计。

1. 古希腊神的长相:(A. 和人一样 B. 半人半兽)

2. 古希腊神住在哪里:(A. 天上 B. 高山上 C. 和人住在一起)

3. 古希腊神的性格:(A. 无欲无求 B. 有七情六欲)

4. 古希腊神的主宰:(A. 玉皇大帝 B. 如来佛 C. 宙斯 D. 孙悟空)

5. 古希腊神是否可以与人结婚?结合讲宙斯、伊俄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6.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A. 至高无上,伟大、完美 B.关系比较平等)

《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课后的知识练习,意在让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和希腊先民眼中神的区别,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让课堂弥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渲染良好氛围。进而,设置悬疑──“各个民族还有哪些神话”,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走进丰富的神话世界,接触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阅读母题,比如,创世母题、始祖母题、洪水母题、战争母题等等,构建一个个小型语文课程,进行阅读比较,给儿童铺设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还有些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神话类文本的古文原著,把一篇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放到宏大的知识体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精神,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起更高的阅读热情。在大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待那些对神话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通过追问,运用想象,自主创编一些新的神话故事。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读懂神话、体味语言,让儿童感受神话、享受神话,让学生在神话的“奇幻之园”中尽情游历和成长!

作者简介:

王鉴,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生放飞梦想演讲稿

——青春00,放飞梦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三(1)班的李玥瑶,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00,放飞梦想!

00后,提起这个词儿呀,就会有无数的人想起这几个词汇:“很自我”、“赶潮流”、“不正经”、“假成熟”„„ 00后真是这样的吗?我就是一名00后,我要自豪的向世人宣布:NO,不,不是的!我们身上也有梦,青春的梦!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曾问我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呀?”我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让我来回答,我自豪的告诉老师:“我要做一个好人!”我的回答引来了大家的哄堂大笑,因为大家觉得比起他们那些伟大的梦想,我的梦想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可年幼的我,哪里会管这么多,这可是我小时候最纯真的梦。上一年级了,我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光荣的红领巾!那时候,我是多么羡慕带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觉得“少先队员”是很光荣的称号,心想,若是能当上少先队员,摸一摸胸前那鲜艳的红领巾,该是多么伟大的事儿!

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已是一名2年级的小学生,一名少先队员,一年级的梦圆了,我又有了新的梦想!我想如果我能当上班干部,那肯定是无比的威风吧,哪怕只是听到同学们叫我一声小组长,那种感觉也一定非常的美妙!于是,我信心百倍的参加了竞选,我竟出奇的当上了中队长,这下可把我乐坏了,我高兴极了,带着2条杠杠,非常神气,活像个高傲的小公主!

如今,我已不在是那个幼稚的小姑娘!而是一名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那些简单梦想的实现,自然让我信心倍增,于是,我开始策划我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

追梦,我也失败过,那些失败的记忆点缀了我的生命,却让我对实现梦想更加执着!那是5年级的事儿的吧,那时的我总有一股倔强劲儿,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我满以为自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那可是我费了不少力气的硕果,我想既然我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可是,结果却令我大为失望,我失败了,真的失败了!看到许多同学拿着奖状和我擦肩而过,心中很不是滋味!泪水,打湿了不愿哭的眼睛,真的受挫了,真的失败了,第一次,那个简单的梦想破碎了。我把头埋进手里,可是我是00后啊,坚强的00后,不能哭!一个有梦的00后,怎能如此脆弱?我抬起头,被泪水冲刷得更加明亮的眸子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下次努力,永远坚强!永远朝着那个梦努力,这才是张扬的、坚强的00后啊!

如今的我,也许更羡慕董事长、教授这些职业,却从未忘记儿时的诺言:做一个好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我儿时的梦,也包含了无数00后的梦!

00后的活泼身影,是这个时代最美的一道风景!00后的世界,因为有梦想,所以才完整,所以才张扬!在蔚蓝的天空下,我们心中的梦, 飞得好高好高„„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是追梦的00后!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小学语文解读教材总结(xiexiebang推荐)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解读总结

锦绣路小学韦柳英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理解句子,懂得课文内容的重要道路。教师在词语教学当中,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在教师领导下自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控制所学的知识。下面,笔者就词语教学的几种方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接洽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情势于生活中经常涌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接洽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礼貌”一词,意思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样的词语可引导学生接洽实际生活理解:早晨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走到老师宿舍门前,用手轻轻地敲门,老师叫请进,你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妨害了别人工作或无意做错事情,自动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别人帮你的忙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自动喊人,请客人坐,倒茶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礼貌”这个词就不难理解了。

二、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有人说:“察看是思维的触角,是获得知识进行发明创新的源泉”。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察看,去体会。有些词,由于学生年龄低,经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所刻画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象隔着一层轻纱似的,不够透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从词义方面讲解,要重视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察看环境,自己摸索,在摸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例如,我教小学语文第八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坐在车上远远地望见一座银灰色的大坝,镶嵌在狭小峻峭的山壁

中间。” 在教“镶嵌狭小峻峭”时,如果单讲词义,对还是儿童的学生来说,是不符合认知规律,他们没有身临其境,必定很难理解,即使勉强接受,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明的草图,让学生察看草图慢慢体会。当学生一看到这幅草图时,马上就彻底领悟这几个词所表达的意境。

三、以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干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控制知识的过程。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易,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必定差距,如果只简略训练,学生想真正控制和精确运用,就比较难,甚至会发生岐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涵义,使学生在亲身的演示中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我教小学语文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里的“迎上去”、“追上去”和“游上去”时、虽然"迎、追、游这几个词比较通俗、浅易,从表面看起来理解并不难,但是学生要精确区分,“迎、追、游”这几个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让学生亲身演示一下词语的内容,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小蝌蚪所处的位置不同,用词表现也不同的道理。这样,他们才会明确词所表达的意思。

四、运用朗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作者是经过精心选词,精确用词表达作者的情绪。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对表达安静、沉郁、失望情绪的词,应当读得慢一些,对表达紧张、热闹、高兴、兴奋、惊惧情绪的词,应当读得快一些。因此,我以为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读。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注意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对一些表达作者十分强烈思想情绪的词语,要重复启发,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情绪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例如,小

学语文第四册《雷雨》中“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盛的想象,将实际生活与情绪朗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把刚下雨时,雨下得急时那种较大的声响读出来,当学生把句子所表达意思读出来时,对“哗”这个单词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

总之,我以为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自始自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动去探究、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干达到目的。

二0一0年六月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读

中心发言人 桂平市社步镇湴山小学 李卓华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

一、研读教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二、研读学生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爱”为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2.师生搜集有关爱的小故事。

六、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 2课时

21 《搭石》 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卡罗拉》 1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2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七、教学策略

(一)独立认读,主动识字

教学时,让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识记生字同时也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学生容易忘记刚刚学过的生字,解决遗忘有效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生字复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教师也可以自编或者鼓励学生自编一些小文章,有意地把学过的生字嵌入文章中。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二)精读细品,理解课文

《古诗两首》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如何挖掘简单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含深情,使教师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 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读者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的点是什么呢?是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找准了“点”,就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以“爱”为线,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其次,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做精当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第三就是使课内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第四,通过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与体验。

(三)抓住重点词句,加强朗读指导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逐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把故事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可以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四)结合课后习题,拓展学生思维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语文课程,使教学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五)积累运用,表情达意

“语文园地”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积累性学习能力。“语文园地六”安排的内容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

1.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习作

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有关写人物的文章,教师也可以范读一两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启发思路。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

3.我的发现

设计这一栏目的意图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发现,引导他们相互交流。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4.日积月累

“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再讲一讲──教师简要讲一讲大概的诗意,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读出感情,但是不要求所有学生知晓诗意;最后背一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教师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5.成语故事

这篇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八、教学流程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 5 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了解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感悟韵律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2.了解背景

6(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①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③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

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4.入境悟请

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②细细品读古诗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课件出示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悟“孤帆”

古代水上运输最为重要,而长江自古又是水上交通要道,且扬州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此时的长江一定是过尽千帆,诗中为何说“孤帆”呢?(学生自主感悟)

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 ①轻声读诗题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②二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

(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② 汇报

(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课件)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

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 8 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延伸巩固入诗境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选诗齐研读

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 3.总结

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三、课外延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中任选一首,把其改写成现代散文。

四、反思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4.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目标

(一)谈话导入,引出美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二)提出目标.(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3)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理解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学文悟情展示。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体会到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生2:“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 11 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生3:这几句话我知道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生4: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生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感到人们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2.我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3.我知道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4.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

搭石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家乡一道风景?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小组内自由朗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成一个片段全班交流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能从“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句话中体会到淳朴乡 12 风,丰满人物形象: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我觉得中年人也会这么做,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生1: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2.我能从这句话中“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我能自由读课文,寻找“美”。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4.我能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5.我能从生活中知道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穿衣服自己穿;一日三餐自己吃;每天自己上学等等。

6.我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知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 生1: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2: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生3:我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

三、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

1.我收集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我能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3.美无处不在,我能把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把“美”留住。

4.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在我 13 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

5.我自创了一首诗: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着万物的成长;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拾起这颗颗夺目的珍珠吧,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吧!

6.我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溪水潺潺 走上故乡的搭石 脚步轻快 清波荡漾 „

7.作者刘章也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

师:并不起眼的搭石分布在无名小溪之上,不知为多少人服务过!它们默默地让人走,让人踏。在这寻常的小路上也不知留下了多少让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故事。他们是那么勤劳、无私,那样的谦让、互助,更是那么的尊老、敬老!【板书设计】

话搭石 溪里有间隔的一排石头

摆搭石 早早摆好 及时调整 心想他人

搭石 走搭石 协调有序 背负老人 无私奉献

赞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四、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读题目,初步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海峡,海峡两岸和生命桥,解决对于海峡的理解。)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教师相机引导)

2.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3.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三、展示学习成果(基础知识展示)

1.学生读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2.自主选择文中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个性展示)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出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2.提出学习目标:

(1)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展示学习成果(创造性展示)1.学文悟情展示(一)⑴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① 自由谈谈感受;

② 补充地震的资料,理解袭击,余震的意思。(余震也有一定的破坏力。)③ 从中你感受了一颗怎样的心?根据感受朗读句子。

⑵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 地震中的青年安然无恙,但是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呢?

② 海峡的这头正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满怀希望,这是一个怎样的希望呢? ③ 现在你又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呢?用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个句子!

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 你能体会到这无法预计的余震给青年带来的是什么吗? ② 面对这样的一位青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③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2.学文悟情展示(二)⑴ 体会小钱感激李博士的原因:

过渡句:小钱是不幸的,刚满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小钱又是幸运的,终于在治疗期限内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小钱感激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的心情,我们能够体会,也已经体会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更细心的体会小钱心中的那份感激,他还会感激谁呢?(李博士)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抓住了哪些词句?

① 抓住: 步履匆匆、沉着,体会不顾安危,一心救人。

② 抓住:奔波、连夜,体会不顾劳累,急人所急。手术艰难,更显真情。⑵ 简单介绍李博士。

⑶ 让我们把对李博士的感激和尊敬融入在深情的朗读中吧!(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⑷ 是啊,李博士用他高尚的医德,用他的爱心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学文悟情展示(三):两岸的医护人员和众多的好心人。

过渡句:师:我们已经两次走进小钱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在一次走进他的心里,小钱还会感激谁?

⑴ 在小钱被确疹为白血病,急需骨髓做移植手术时。

⑵ 当李博士取到骨髓到为小钱做移植手术之间。(医护人员、朋友、亲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三、激发知识冲突: 1.理解“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2.理解“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含义。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 17 说些什么?演一演,写一写。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你从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不知名的青年中学到了什么?你怎么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大陆 台湾

提、移、救

小钱 爱之桥 李博士、青年

五、反思

* 卡罗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感受人和人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教学重难点】

引导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同时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五分钟基础知识训练。

1.读表示关心、帮助方面的成语或短句。

2.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说具体。点击课件,进入“积累”栏目)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母亲》这首歌。听过了吗?大家听了后想说什么?点击课件歌曲)2.引入: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板书课题)(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3.同学们,你们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三、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好,开始。(生阅读,师巡视)读完了,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生畅谈感受:

四、深入阅读——理解“爱”。1.(点击课件出示要求1)

2.学生交流:(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感情朗读: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引读)4.读了这些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随机板书。

五、品析、想象——领悟“爱”

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点击课件出示要求2)2.学生交流想法:

六、爱的延伸:

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 19 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师:同学们,确实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都会需要亲人、朋友的关爱,可是爱是一种能力,怎样去爱,需要我们学习。可以说,这篇课文记录的不仅是关爱同学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爱的过程。所以说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大家一──定──要──学会爱。

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对于这本书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4.走近《爱的教育》

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七、作业布置: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

卡罗纳

老师

同学 家长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爱!24*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炫耀”、“懂得”;

2.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本文写作方法对于日常习作的启示。

3.学会运用“炫耀”、“懂得”;

4.在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把握人物特点,尝试课本剧表演。5.在理解“给予是快乐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别人与尊重别人的关爱。【课前准备】按常规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批注入文,自主探求

1.你能读懂什么?适当注上记号。能读好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吗?(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各知识点达成状况的调控)

1、自主阅读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不等于自主学习就是放任自流。

2、情感的熏陶固然重要,但“小语”要体现“小”的特点,“知识与技能”是“三个维度”的首席。

2.适当小结,点拨升华在交流中达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方法

从写作的角度看,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自我反馈、调节、总结“阅读”中的方法,无疑有利于激发“习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语”与“文”的和谐发展与相互促进。

三、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1.今天这节课上你给予了谁什么?或谁给予了你什么?2.今天来听课的老师中谁曾经给予你什么?3.在你的记忆中曾经有谁给予了你什么?你给予了谁什么?好朋友交流,全班反馈。

四、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揣摩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把握人物特点,尝试课本剧表演。

2.回顾你给别人带来快乐或别人给你带来快乐的一件事,并学习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断。课后选择完成“延伸--提升--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保罗小男孩)整个故事是由什么事物引起的?(一辆新车)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工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二、品读感悟。

1.上一节课读文章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被文章深深感动了。同学们都在用心朗读,用心体会,现在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两遍,试着抓住重点的标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感动的原因,读后可以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2.小组交流。3.大组讨论。

(1)实物投影第一次保罗错了。

A 说说感动的原因。(保罗原本以为小男孩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却说:“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令保罗惊讶,也令我感动,我感动小男孩,不是想着获取而是想着给予。板书: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B 谁能把这一段话读好,把自己内心的震撼、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分角色读。)

C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2)实物投影“车开了一段„„那些好东西了。”

A 说说感动的原因。(保罗原本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却是为了给他有残疾的弟弟一个希望,希望对于脚有残疾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来去自如,而小男孩要给弟弟买一辆新车,对弟弟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足以看出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之情。)师板书: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B 小男孩说的那一番充满爱心的话真让人感动,谁能念这一段话?指名读、挑战读。拓展:你觉得小男孩想向弟弟描述的新车是怎样的?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22 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你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是一群充满爱心的还孩子,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3)保罗下了车,把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说说感动的原因。他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多媒体展示)。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男孩、小弟弟或是保罗,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围成小组互相说一说。现在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三、总结深化。

1.出示名言。高尔基曾经对他的孩子说:“给永远比拿快乐。”(电脑)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2.读了课文,你向想到了什么呢?拿出纸笔,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3.学生书写,小组交流,选相互好的,放到投影仪上,大家一块儿读。

4.师总结:让我们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快乐。【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惊讶

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又借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四、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3.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4.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6.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7.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第二课时

习作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2.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第四课时

成语故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九、反思

下载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 1、课文有四篇:《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做一片美的叶子》。 (1)《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义重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十五个吊桶打......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义重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十五个吊桶......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挨了棒的狗——垂头丧气 砌墙的砖头 —— 后来居上千里寄鹅毛—— 礼轻情义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秋后的蚂蚱—......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 来宾市兴宾区 古三 小学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下期第一单元由《燕子》、《古诗二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组成,它们抓住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选择了燕子这一活泼可爱......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 读 一、课标要求 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长春版实验语文教材,总体说来,系由从浅入深,从感性到抽象,循序渐进,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六册以前基本采取的按学期所属的季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