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3:1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

第一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

摘要:无论是“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是“文章阅读”模式教学模式为了体现主体性价值取向,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和发展性学习获得的重要因素。关键词:教学、阅读、模式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式结构,它的建构过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教学因素进行组合关系,它也得经由教学实践活动的检测、选择与改造。旧的的阅读教学模式(即教案剧)经实践检验,已暴露出诸多缺陷:

1、程式化痕迹严重;

2、知识“灌输化”,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智力操作活动(重结果,不重过程);

3、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造成“语文无用论”);

4、学生的创造意识受到漠视;

5、使“编写教案”成为教师中心任务。

如今,由于教育的转型,科学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学生全方面、高素质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教师在教学的前沿努力探索、匠心独运并有所创造,所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引导—发现”、“质疑—解疑”、“探索—发现”、“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等教学模式。本文皆在对这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时期的流派纷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评价。但正因为其“流派纷呈”,笔者根据这些教学模式在阅读性质、功能、目标上的共性,把这些现在正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大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文章阅读”教学模式。

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通过阅读领会表情达意的技巧,感悟“信息的载体——文字”的形式美,即语言形象美。阅读功能有:

1、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2、提高思想,陶冶性情。

3、磨砺思维,发展智力。

4、积累语言材料。

5、积累语文感性经验。

6、领悟语言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其中以理解能力为核心。增强学生感悟。

“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阅读,以“文章阅读”为主的教学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思辩美”,以“语文阅读”为主的教学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朗读美”。“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如下: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师:请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整理问题,进入重点。师:有了问题,应该怎么办? 师:你们喜欢研究解决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哪些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 „„

自读自研,交流反馈。

师(个人为主,适当合作,随机点拨):请你边度边思考这些问题。师:请你自由选择伙伴讨论问题。师:请你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师: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再读再疑,合作解疑。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请你在合作组中解决这些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如下: 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听读,轻声读)师:读(听)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理解重点段落。

师(理解读,感情读,自读自悟):你喜欢哪一段落?为什么? 师:你读了这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

感悟欣赏词句。

师:(理解读,感情读,教师随机点拨):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 想想该怎么读?

师: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句来读。师:请大家评一评他的朗读。„„

积累运用词句

师:这么美的段落,我们该把它背下来。

师:(创设导写情境)谁能现在就写一段话,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词语。„„

从以上对“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表格描述来看,这两种阅读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优点:

(一)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的意识和调整,超越了“教案剧”那种受动性和依附性,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被唤起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的参与学习和尝试学习明显。

由于课堂中注重展示矛盾,张开过程,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参与(听、说、读、写)和尝试的机会,并且被允许尝试失败,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地建构规律(文章阅读教学模式),超越那种被动地同化与模仿,也能进行自主的想象,直觉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步现实平时所向往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三)课堂的生成性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真实的展开与推进是很难真正被规约与计划的。传统的“教案剧”设置的问题、指令细碎繁琐,教程细密,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框架化”“板块化”,属于粗线条的弹性设计。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如“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美?”这种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简单重视课文内容的回答无济于事,必须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同一则教案在不同的课堂将生成不同的局面,尊重了学生自由而多样的思考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但是,一个事物的优点往往是它缺点的影子。以“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课堂目标缺乏正确的定位

阅读教学该走哪条路?自然是个关重要的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上。以“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为核心的“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侧重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课内比重最大得精读、研读都是围绕课文情节、思想内容阐幽发微,条分缕析,课内言论成了一场思维游戏。也就是说“文章阅读”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逻辑的推理、思维碰撞、智慧的交锋,而忽略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磨练,或者缺乏对语言的必要的关注。语文课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其次,学生的发言,老师的讲解越疽代疱,成了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这又是重大的目标误区。“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第三者太多的解说”,总之,不管哪一类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何训练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

按理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应作得比较好,但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又把语文课上成了“美学分析课”或“朗读技巧指导课”,缺乏足够的以“语感为中心”的语言实践。

(二)课堂生成缺乏指向性的集中

以前的“教案剧”教师零零碎碎问,学生简简单单答。很多课成了问题的串联课。一问一答把课文这个“信息与美”的综合肢体解得支离破碎。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围绕重点段落,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望使学习重点的到集中性、协作性探讨,使美感得到集中性地感悟与欣赏。但是,由于课堂中有足够的自由思维的时空,而又缺乏必要的思维指向,因此,一些枝节未叶性的问题得到了很多学生偏执性的关注,或者学生为了在强调有独立个性强调有不一样见解的课堂中争取到发言的机会,不得不去关注那些缺乏“讨论价值”的“角落”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怎样的课堂局面呢?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自为政。当一极富思维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正准备展开时,却马上受到新的问题的干扰。在我的听课经验中,这样的课堂局面,大部分教师因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避免出现否定性评价或者缺乏临场机制而无法扭转。这种缺乏集中爆破点的课虽然避免了情节上的繁琐分析,却陷入了另一种操作上的琐碎。

(三)课堂“选择”缺乏有效的落实

无论是“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是“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为了体现主体性价值取向,都非常注重“问题的主体提出”、注重“选择”。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研究问题、课文段落)、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保留观点见解等等,但是,这些选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呢?如果我们能有心理学家坦思鲍姆一样严肃剖析过自己的精神(“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他们是否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这几个标准来看,那些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别有用意的,因为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有时甚至对其正确答案都有相当明确的见解。因此,我带着教学材料来到班上,实际上我把学生当作工具,我掌握情况,一步步引出我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的材料的中心内容。”),我们就发现:无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是“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选择”并不是非常心虚。害怕课堂上产生“矛盾”,出现“节外生枝”。也就是说害怕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出现出入。希望学生“善解人心”,能迎合自己的心思。当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不一致时,教师总能通过技巧的办法把学生的选择纳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因此在教师的“教案”并没有各种学习走向的应对措施。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中的“选择”是“伪选择”,是教师为顺从社会舆论,顺应教育潮流,博得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赞赏而作得一场演出,是一种教育装饰。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就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的道具。

(四)课堂组织缺乏理性的教师权威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和发展性学历获得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隐性”权利,以教师为中心,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这种师生关系如图。

但是,现在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课堂中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成了一种趋之若鹜的教学时尚。“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就是围绕“主体性”构建起来的。但是,这一理念在实际操作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还正处于必然的矫枉过正的阶段。教师该问得时候不敢问,该讲的时候不敢讲,该指令批评的时候不敢指令批评。有些师生关系如图。

学生主体作用的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师生关系应呼唤理性的教师权威。

教师虽然大部分时间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论点的人。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既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自己;也要善于表现自己,舒展自己,让学生领生略接受的魅力,体会信任和尊重别人的幸福感。

(五)课堂结构缺乏艺术的变化

如今,大部分教师对科学已经达到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地步(其实,阅读教学更像一门艺术),而教学模式就是从各种教育科学(如心理学)以及教学实验、实践意义。因此,我们的教师对教学模式过度信任和依赖,造成课堂“模式化”,课堂结构逐步定型,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套路。但是,阅读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独立生命,而且,教与学的主体也千差万别,这又决定了教无定“法”,或许,有人很难接受这一点,但至少我们教师要用创造性的劳动,用艺术的敏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

打个比方,作文有一定“模式”和“套路”,但唯“模式”是尊,依葫芦画瓢,作文将因无“心”而失败。

(六)课堂“教育”缺乏温暖的人文关怀

特级教师张化万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是指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温暖,充满了崇高人性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世界上有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体。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就被无情的异化了。雅斯贝尔斯认为,如果学校“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断了通向自由精神的通衢”。“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塑造出来的课堂虽然没有赤裸裸地去关注没有生命价值的分数,但本质上还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而忽视蕴涵于知识中的某种精神气质的东西。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要知道“现代生活总的体现为主体性丧失、价值失落与精神家园无处可寻三大特征。”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理应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不止是在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他们可以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也只是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于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而模式化的课堂往往是这方面所欠缺的。

笔者例举出“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用意之一是想提醒教师在选用“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这两类教学模式时容易步入的误区。以使自己的实践成为一种“改进的模仿”,而不是“全盘的套用”。

用意之二是想引起只会套用模式的部分老师的注意:在科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值得我们去“迷信”它,它像药物一样与生俱来“负作用”,它的缺陷与它的优点一样明显。如果我们长期参考一种教学模式,不但学生兴趣锐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不足”也将日益明显,趋于定型,就像人长期食用一样蔬菜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说长期使用营养模式最终却造成营养失衡一样。因此,笔者建议,自我感觉教学理念薄弱,教学设计能力欠缺的老师在选用教学模式时,能“杂”一点,使学生的“整体课堂经历”趋于平衡。

用意三是想告诉教师“教学模式”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这个必要性是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的。(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式结构,因此它便于推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个对课堂设计、把握能力较弱的教师,与其让他“踩着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但是,从我们教师个性出发,我们应尽量克服对模式的依赖心理。缓谈模式,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确立教学理念上。个性化、艺术化的设计教学。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南方因为学生不熟悉“雪”就这样设计教学《第一场雪》,在北方因为学生熟悉“雪”又那样设计教学《第一场雪》。

教学设计,简言之,是教学策划、教学蓝图、教学预设。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教师角色及教学活动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的策划和具体安排。

参考文献:

1、《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周一贯著 宁波出版社

2、《感悟论》王尚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课堂教学设计例评》叶松伟著 知识出版社

第二篇:关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于新课标理念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重中之重。关于这个问题,原上海育才中学的段立佩校长曾经说过,学校工作说到底主要就是个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说到底主要就是课堂教学工作,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极端重要性。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首先搞好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这一点,借此研修机会,我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这次研修的体会,谈点粗浅的认识,算是班门弄斧吧。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的基本原则:

有利于形成知识迁移的原则;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形成其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整体感知和把握知识的原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对科学的好奇心及成功感的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思想与方法,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和道德素质的原则。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认真钻研新教材,尽快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具有驾驭新教材的充足的知识储备,深刻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以及在某节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每一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在施教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精心设计教案。关于这个问题,本人结合大量听课了解的情况,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心设计导语和过渡语。众所周知,导语是前后两节课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好的导语不仅能够使新旧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形成的知识链更加牢固,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过渡语是一节课中,知识点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形成知识体系的凝固剂,若把知识点比作石子,而过渡语则是水泥沙浆,其作用不可低估。导语和过渡语要具有新颖性、新奇性、启迪性、启示性,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知识点的呈现有水到渠成之感。其方法亦因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不同而异,不可千人一面。二是精心设计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即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基本要求是,一节课完成后,学生便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小知识体系,同时,又能把这个小知识体系顺利的植根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从而使学科知识体系随教学过程的进行而日臻完善。三是精心安排教与学、学与学、学与教的互动。从新课标要求来看,现在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对科学好奇心的过程;是启迪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大胆创新、科学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做到师生有机互动、生生有机互动、生师有机互动。四是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要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在知识容量上,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切忌学生负荷过大。五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保证,要让学生通过做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充分体验城成功感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般可设计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是基础知识巩固型;中级层次是基本定律定理应用型,在这个层次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略带综合性有一定难度的题型;高级层次是运用综合知识探究型。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吃不了”与“吃不饱”的问题,体现不同学生区别对待,促进每一个学生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新课标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设计的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智慧的运用,是艺术的体现,它与时俱进,永无止境。我的认识粗浅,只言片语,杯水车薪。以上体会,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指导教师和同行们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者: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凌国伟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哪些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最重要。

一、课堂教学设计与把握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把握知识生长点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把握了教材内容、编者意图、知识生长点和教学的重点后,教师应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提出层次清晰、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双基”和数学思维,从记忆、理解、探索和发展层面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收效甚好。全面,就是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外,还应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就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等,并注意将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从而得到落实。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记忆层面上的目标可定为:要让学生记住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特别是形如a×a、1×a、a×c的写法;理解层面上的目标可定为:通过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义,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代数式的值;探索发展层面的目标可定为:通过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便利,初步感受具体数量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些目标定得清晰、具体、恰当、全面,且便于操作。又如,在单元、期中和期末复习课中,有些教师从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和发展提高等四个方面确定复习的目标,也符合课标精神、教学要求和复习课的功能。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既要防止目标空而虚,又要防止目标散而糊。

2.抓准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抓准教学重点是关键之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热闹闹和课件画面的漂漂亮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教师应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重点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材呈现的场景是按周期规律摆放的三种不同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提出的问题是: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 呢?照这样摆法,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课时的重点是什么,有些教师认为是让学生掌握用计算(除法)的方法解决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细读教材主编王林先生发表在《小学数学教 学》2005年第9期“苏教版第二学段数学教材内容介绍”一文中的一段话:“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可知,这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结合例题经历怎样找(观察或操作),用什么方法找(看一看、画一画、圈一圈或摆一摆学具等),找到的是什么规律(如盆花是2盆一组,每组按1盆蓝花、1盆红花顺序排序或2盆一组,单数盆摆蓝花,双数盆摆红花)的过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双数列举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等。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抓住这类题的本质。这样研读教材,抓准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显然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事实上,除了在教学例题(新授课)中可以看出是否抓准了重点,突出了重点,在练习课中也能看出。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想想做做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图略)第3题: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斜对折,再对折),填一填内角和的度数。(图略)一般教师组织学生练习这两题时,只要求学生说出内角和是180°就可以了,而有的教师却在得出内角和是180°的基础上,由第2题引导学生发现:拼成的三角形,不管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由第3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三角形是大还是小,内角和都是180°。显然,这样做,不是为解题而解题,而是在练习中也突出了全课的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课堂教学设计与熟悉学生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熟悉学生为基础。熟悉学生主要是熟悉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注重学习策略

教师要注重怎样教,也要注重学生怎样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一年级(下册)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可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符合他们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是: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理解算理、学会算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学生甲:我抓一把蓝花片有8个,学生乙:我抓一把红花片有13个。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时,可以采用媒体创设直观或操作的情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排一排红花片和蓝花片,直观地比一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先“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接着,教师明示并引导学生理解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3比8多多少。在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3比8多多少,只要从13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3-8=5。这样,让学生完成从“看出”到“算出”的进步,理解算理、学会算法。实践证明,这个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效果较好。

事实上,有些时候教师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如先教平面图形还是先教立体图形,有些教师认为先教平面比较简单。事实并不是这样。史宁中先生在《数学通报》2007年第6期“《平面几何》改造计划”一文中有如下的论述:

小学生大都喜欢动画片,为什么成人对此不那么热衷呢?大概因为那些图像在小孩眼里是立体的,而在大人看来则是平面的。世界上本来不存在平面,平面是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比从数量抽象到数还难。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他们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三维世界,在他们眼中这个三维世界是具体的,他们观察的是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刚进入小学的学生们显然已经具有几何抽象能力了,因为他们能够分辨出各种物体的不同。显然,也能够分辨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了,因为他们知道对离得远的人说话声音要大一些。这种抽象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实际上,低年级孩子对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认知非常好,甚至比四五年级、初中的学生还要好,恰恰是我们的教学使孩子没有了立体感觉。我认为应该在小学一二年级教位置关系,教简单的立体知识,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教平面知识。一上来就教平面的知识,小孩就懵了。

有关单位进行的大范围教学质量的评估抽测的情况也证实,学生对立体的认识比平面的认识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十分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2.注重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而教学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确定,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许多时候,重点即难点,但也有重点非难点,难点非重点的情况。把握教学难点可以靠钻研教材,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不足以找准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经验和理性思辨的相互结合中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准确把握难点。把握难点是为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策略的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例如,五年级(上册)教学“小数的性质”,教材呈现了情境图“学生甲: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学生乙: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显然,这节课的难点是探索、理解并归纳出小数的性质。怎样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有的教师根据教材编排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观察、直观理解的方法来突破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呈现学生购物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

识经验、认知策略说明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0.3元和0.30元都是3角。

(2)引导观察。引导学生观察0.3和0.30这两个小数有什么不同,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添0,小数的大小不变。(3)直观理解。借助直观图(略),启发学生从每个小数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中理解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也可看作3个0.1,3个0.1与30个0.01相等。

(4)再次观察。结合直观图,通过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实际长短(结合计量单位的改写),说明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5)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刚才两方面的观察和发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也可引导学生从右往左看刚才的两组等式,进一步领悟小数的性质。

(6)练习深化。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

如:①出示:7.8米、0.5元、0.40、0.65、0.50元、5.3元、6.4米、0.4。问:这些数中有大小相等的小数吗?说说理由。

②要求学生写一个小数,再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看看它的大小有无变化。问:为什么?如果在它们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三个“0”呢?相等吗?为什么? ③0.6添上“0”变成0.06,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④判断:

a.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b.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c.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⑤按要求说一个数:

a.不改变数的大小,所有的“0”都能去掉。

b.不改变数的大小,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c.一个含“0”的小数,去掉一个“0”就要改变它的大小。

⑥三个小朋友举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了5.08。现有两个“0”卡片也要加入。a.可以加入,但不改变大小。

b.不改变大小的同时,两个“0”不能站在一起。

c.数字“1”也想加入进来,它能否站在某个位置但又不改变大小呢?

三、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教学生成为目标。把握教材、熟悉学生是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关键,但设计毕竟是设计,不是生成,更何况课堂教学设计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所以,要使课堂教学设计尽可能有效、完美地生成,除了对教材把握到位和学生情况熟悉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调节课堂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促进教学设计高质量地生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紧张,太拘谨;二是学生注意力分散、不集中。遇到学生紧张、太拘谨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方式,如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游戏、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启发,发扬教学民主,调节学习气氛。一些名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的师生交流,都能收到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遇到学生注意力分散不集中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方式,如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课堂气氛是即时生成的,很难预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察颜观色、因势利导、适时调控。2.灵活应对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相互补充、启发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适时灵活引导、应对。例如,四年级(上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教师课始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口袋里有4个红球、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如果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如果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刚开始操作时,学生中对于游戏设计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老师停止操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同意的学生说口袋里有两种颜色的球,摸出两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不同意的学生认为红球有4个,黄球只有2个,两种球的个数不同,摸出两种球的可能性不相等,老师偏向女生,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学生发表了上述观点后,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你认同哪种观点?思考以后大部分学生认同后者。教师接着说:要不要试一试,体验一下,看看这个游戏到底公平不公平。体验以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反思:怎样的游戏是公平合理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对预设的情境有意见时,教师适时引导,顺着学生的意见,把预设的情境作为体验猜想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反思的素材,并在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设计、体验公平的游戏规则,课堂效果良好。

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经常会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回答往往五花八门。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变不力,只是一味地点头称好;而有些教师却能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小结要点(即总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灵活应对,效果良好。以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总结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回答,有的说,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有的说,剪纸、花边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说,轴对称图形非常好看;有的说,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还有的说,俄罗斯国旗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怎样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主要看对折后图形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让学生知道对折时可以左右对折,也可以上下对折或斜着对折,还要注意“完全重合”不仅指图形的“外边”完全重合,还要看图形的“里面”是否完全重合,即所有的对应点是否完全重合。另外,在小结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提高。

第四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角色;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8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会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显然制约化学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下面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而“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前面二者的实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将三维目标具体分解到各年级、各单元、各节内容之中,细化落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化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

研究表明,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越近,教学效果越佳。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挖苦讥讽学生,师生平等对待,教学气氛才能活跃、和谐。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主宰者,自己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学生有反对意见,认为是跟教师过不去,其实这是教师的心态没有摆正,要知道学习是师生双边活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组织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最佳的。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正是当代课程改革中旨在实现课程统一的努力,教师要突破学科专门化的樊篱,具有整体把握与综合的能力,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师联手合作。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三、课堂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合作学习思考时间长,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只有表面的热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可以采取课堂内外结合,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应置身于问题探究之中,对合作学习给予必要的提示、点拨、合理指导。另外,教师要注重责任的分工,使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互配合支持,与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效率的途径。这样的合作学习必将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新角色的建立与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建立与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切实改变教学行为,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实验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

此外,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考察、实习以及邀请有关人员来校演讲、座谈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参与社区的建设实践。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W校应从长远考虑,有计划地与具有丰富课程资源的单位建立必要的联系,使其在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各类活动时兼顾学校化学教育的需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实验中学 642350)

第五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为身处一线的农村教师,我就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特别关注些什么,谈几点我的看法: 1.教学设计,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虽然,我们已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对教材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在上课之前,还是应该通读教材,对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知。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尽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说,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自己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提出对于本班学生而言,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全面,就是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外,还应该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数学原本就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数学。

2.教学设计,应该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同时注意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能不能抓准教学重点是教师上好课、学生听好课的关键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杜绝华而不实的热闹场面。有些老师一说到多媒体教学,就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份课件,不进行修改就为我所用,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突出重点。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好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不会太多。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而教学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确定,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许多时候,重点即难点,但也有重点非难点,难点非重点的情况。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靠钻研教材,靠教学经验的积累来帮助解决。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们身处农村教学第一线,我们的学生和城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每一届学生、任课的每一班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在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上,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及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引入新课

师:这是一张2014年的日历,老师在这里圈出了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猜看,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

生:生日

师:你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月哪日吗?用笔在你的年历卡上圈出你的生日。

生:(动笔在日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

师:每个小组里都有2014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1:每年都有12个月(老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月是30天,有的月是31天,2月是28天

2、引出大月、小月、2月

师:说的真好!那今年的每个月各是多少天?请大家先观察年历,再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

师:请大家观察这张根据年历整理的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有29天。

师: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它们呢都有各自的名字,有谁知道?

生: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板书:大月(31天)小月(30天)

师:请大家拿出水彩笔,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师:(指名回答)看着你的涂色说一说大月有哪几个月?(一边听回答,一边板书)

小月有哪几个月?(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师:那既不是大月也是小月的是? 生:齐答二月(教师板书二月)师:二月是多少天呢? 生:28天、29天

板书(二月:28或29天),这个问题,明天数学课我们会继续研究。

师:我们来一起数一数一年中大月有几个?(7个)小月几个?(4个)还有一个是?(2月)

3、找规律并找方法记忆

师:请观察你填好的表格,12个月中大月、小月、2月是怎么排列的?你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交流)

介绍拳头记忆法,注意提醒两点:一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八月又是从哪里开始数的?二是: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介绍完后,老师带领大家用拳头记忆法数一数大月、小月。

三、课后练习

1.师:我们来看年历,你能在年历里找到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我国的国庆节、我国的教师节吗? 2.填空题。

①儿童节的前一天是()月()日。②教师节的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3.师: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65,很有意思的一个数。但我们要自己再来算一算,验证一下,一年是不是365天?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位具有代表性算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讲解。

四、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下载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思考(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课程是河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师)的公共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立的一门......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现状出发,以......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

    课堂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

    课堂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鄄城十二中(李英民) 2014-8-6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的状况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位。因此,对学校而......

    课堂教学设计

    作业: 找出你之前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教学设计),根据公共课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束的内容,分析你所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束方法,并给出评价。 《空气质量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1 生活中的平移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生活中的平移》课堂教学反思。2.在小组合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