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和《要重视小学中年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写写帮整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喻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学基本环节之一的阅读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么阅读教学应该怎么开展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积极的课外活动对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课外活动的这一作用更加显著。
多媒体教学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而且在内容展现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比如电影、电视、录相和目前使用的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的谐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外活动,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培养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语文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注重引导学生
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就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坐不住,就会积极的投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哪些内容呢?我觉得应该从经典入手、联系入手、反思入手。
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或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的存在于小学教材中的又有多少?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对文本的认识水平。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把阅读者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但是反思并不是可以自觉获得的,有意识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阅读教学中可提倡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平视的姿态把握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三)注重指导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1)做记号。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钩划以加深印象。(2)摘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3)写体会。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4)撰写提纲。有些文章篇幅较长,语言文字相对平淡,但结构独具匠心,大家在理解其内容后整理出提纲来,从中可学到作者谋篇布局的办法,供日后参考。(5)精读与浏览。阅读材料,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开展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培养、引导和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要重视小学中年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改革应倡导走个性化阅读之路,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
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课文总是唯恐对学生讲得不够深入、不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我认为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词句的学习,要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学习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苏教版第八册《燕子》“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郑振铎运用语言得心应手,透彻玲珑,看似字斟句琢,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仿佛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切中肯綮。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知,如写燕子飞行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二个比喻句形容电线象五线谱、燕子象音符,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中年级学生,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白此会打蔫凋谢。
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这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
第二篇: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中年段写作探究1
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中年段写作探究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迫于应试,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根本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语文与生活,与人所具有的社会化需要被完全无理地割裂了。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贴近生活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本文从写作内容、写作过程、写作评价三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中年级写作教学生活化实施方法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体验生活突破时空激励欣赏
1.问题的提出
翻阅《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结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迫于应试,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根本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语文与生活,与人所具有的社会化需要被完全无理地割裂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教改探索已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些方法,技巧的革新上,而应深入到大语文教育的观念领域之中。
综观我们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的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言不由衷,胡编乱造,敷衍凑数。以致学生想写的,不让写;教师想要的,写不了,要不到。于是,学生的习作普遍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练得越多,雷同、平庸、应付、抄袭之作也就越多。作文教学陷入了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中年级写作教学是为高年级写作打好基础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这一步,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激发灵感,写作时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反之,学生则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而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走好这关键的一步,写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2.理论依据
2.1 生活教育理论为写作教学生活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先生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1
2.2贴近生活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近十几年来,许多语文教育的专家,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作了探讨,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对语文生活化教学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顾黄初先生在1994年总结语文教学改革时发现,贴近生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他从教材、课程、教法诸方面来总结这个趋势,并从语文教学改革大家的生活化追求中,坚信语文教学改革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篇总结文章中,他引用刘国正先生的话来说明贴近生活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第10期)事实也正如顾先生所言,此后,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有关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的论述。
3.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法
3.1 体验生活,让孩子有感而发-----写作内容生活化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体验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就是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感受课堂中难以感受的情感,去体验自然的神奇,去体验人情的冷暖,去体验都市的喧嚣,去体验文本之外的情感,并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之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1.1 让心灵放飞于大自然
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同时也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如春天来了,我带学生到公园广场感受家乡景色的变化。回到课堂,小朋友们把找到的家乡的变化情不自禁地告诉老师和小伙伴们:“我家旁边架起了高速公路了。”“不,地铁站就在我家旁边,以后交通方便多了。”“还有我们村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公园越来越大了,娱乐设施也越来越多了,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争艳„„”„„“小朋友们眼里的家乡好美啊,要是能„„”“老师,我们要把家乡的变化写下来。”不言而喻,这次写作很成功。平时还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让他们玩玩看看,看看写写,在玩中体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有了观察和体验,孩子们就会有感而发,自然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多彩的世界,就会有世态的炎凉、亲情的关爱。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
3.1.2让实践活动融入语文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而且能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只有从内心里对某种东西产生需要时,他才能产生持久的兴趣。让低龄学生认识到写话是有用的,它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爱写话、乐写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和植物,于是我们开展的种植、养殖活动,种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对养小动物孩子们兴趣更浓,除了养小猫、小狗,孩子们还喂养了金鱼、乌龟等。我适时地把学生这种“玩”地兴趣转化为“学写”的兴趣,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记观察日记。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对植物、小动物产生了浓浓的爱意,说和写的兴趣越来越浓。
课余,我们还开展了“比巧手”活动。做小木船、剪纸、组装军舰等等。如,在写《我最喜爱的小物品》时,有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实践,就可动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手拆一拆、拼一拼、做一做有关的物件。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了双手,在动手中细观察,勤体验,为学生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写话时就能写出真情实感。
3.1.3让生活积累活化于文本中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巧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仿写:仿写应该是语言的模仿,在教学中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当然只有把别人的东西学好了,才能最终据为己有。如仿写《假如》和《太阳是大家的》这一类结构明显的例文时,一位孩子这样仿写《假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没有家的动物画许多房子。让动物们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哀叫;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沙漠画上一片一片的树林。让沙漠变成绿洲,小动物们都有一个新家;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爷爷画一个好脑袋,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躺在医院里痛苦地叫,而是和我们一起在大夫山里跑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即兴创作,笔下生花。这样的仿写不是呆板的死抄,而
是灵活的运用。
想象写:让孩子们写写心中想说的话,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培养了他们对美好现象和未来的追求、向往。再如学习了寓言《南辕北辙》后,我鼓励孩子们续写,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画写结合: 美术课上,孩子饶有兴味地作完画后,往往急于向自己的同伴、老师介绍自己的“大作”,表达自己内心压抑不住的欣喜。此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用笔写自己画了些什么?想把它送给谁?孩子们在兴味盎然的时候,常闪烁出创新的火花,笔下流淌出美妙的文思之泉。课余,选择有趣的一景一物,让学生画画。画画对学生来说,有基础有趣味,容易抓住特点,画好后再写写画的意思,用画画的乐趣消除写话的枯燥,长期训练,就能使画画与写话相得益彰、图文并茂。
3.2 突破时空,让孩子留下印记----写作过程生活化
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于教室完成写作,并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看来,学生在写话“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写话源泉——生活。让我们的写话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案例:那年我____岁
一次写作训练,题目是:《那年我____岁》,孩子们兴致拨勃勃地回忆着童年时代的灿烂与辉煌,讲述着往日各自最值得自豪的美好时光。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并记住长辈在各自的成长中所倾注的心血,我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了个“1”字:《那年我1岁》,要求他们回家采访长辈。在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中,在一句句深情的话语里,我肯定,这个双休日每个家庭都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情感之旅,经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一位孩子这样写:“我诞生肠胃不好,爸爸每天都细致地检查我的‘便便’,他用手捏,用鼻子细闻,把‘便便’的色、味等记录下来,及时向医生反映。”有一个学生别出心裁地把题目改成《那年我0岁》,叙述妈妈怀胎10月的那一段动人故事:“为了能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我,妈妈每天步行上下班,“大男人主义”的爸爸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并把烟瘾戒掉„„”
写作过程生活化,打破写作在规定的时空内完成的做法,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查阅资料、调查生活、接触社会的余地,在空间上走出教室,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每一次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3.3 激励欣赏,让孩子享受成功-----写作评价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不应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
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让孩子享受成功。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3.3.1 理解尊重,珍视写作的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意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3.3.2 分层而评,增强写话的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写话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写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3.3 动态评定,燃点写话的希望
习作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写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写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3.3.4 佳作欣赏,共享写作的喜悦
如果没有掌声,舞台不会更精彩,如果没有读者,作者就不会更加发奋。教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只是作文的评判者,写作既为表现自我,也在自我表现中能对别人(读者)有所启发或感悟。失去了后者,只让学生拥有作文的评判者,写作易流入文字游戏,人云亦云。写作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读者,同时要让学生的作文拥有更多的真实的读者。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成功。每次写作后,我首先为他们批改,在客观纠错的基础上尽量鼓励,等级就高不就低;再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自己读几遍,自己再改一改;然后相互传阅相互修改;最后就是集体欣赏。这时候教
室里总是朗朗的阅读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交替出现。真是作者喜,念者喜,听者喜。另外,我在班里一角设立一块“优秀作文”。让每次写作较好的同学,把他们的作品挂在上面,作为班里的写作范文,提供给其他同学阅读、学习。这样一是对写得好的同学的一种表扬,二是对其他同学的一个促进。
总之,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创设生活,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但教学毕竟不能等同于自在的生活,教学方式受教学目的的调控,写作生活化教学,核心还在教学,生活是手段。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写作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指把写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内容,而是指整个的教学策略都要回归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写作水平伴随着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提高。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什么是生活教育》
【2】 顾黄初 《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第10期)
【3】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 《语文新课标》(实验稿)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作者:韦金莎
审美教育,就是人们常说的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感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语文科学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好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产生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从课文内容出发,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广泛的联想。
学生认识一个事物要经过感知—重视—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对那一事物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想象与联想就是把事物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如教学《林海》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因为一提到“海”,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海之广大,广大得几乎无边无际;海之壮美,碧波万顷的海令人心旷神怡;海之威力,狂涛怒浪蕴藏着无限的能量。用大海作比,不仅缩小了人们对在兴安岭森林在感性认识上的距离,而且也蕴含了林海那不言而喻的壮美丰姿,给读者一个充分联想的天地。在内容上,作者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要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立意美,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林海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祖国的安定兴旺、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抓住“数不尽”“四面八方”“日益密切”等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似乎看到无数良材正从大兴安岭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又问:“你对林海的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推想过去,了解现在,设想未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
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美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自然美的课文,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五彩池》等等,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产生与作者同样炽烈的爱,是一个复杂、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手段,一般说来是让学生入境—入情—有情三个阶段,让文与道,情与理,和谐统一。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桂林山水》时,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片,让学生赏心悦目,入境入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观赏桂林山水时,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即兴带领学生“上船”游漓江,这时,学生入境—入情,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如醉如痴,仿佛身临其境,并从中体会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在学生感情受到强烈感染时,我提问:“祖国山河如此娇美,我们今天应如何做?”通过提问,让学生转情为意,化情为力,从而树雄心,立壮志,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奋斗终身,由此可见,通过有声有色的录像教学图象、实物、语言、乐曲可以帮助我们再现美的情境,增强课文中美的感染力。
三、从语言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得到美的感受。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的教育关键在于对语言的分析的品味。如《海滨小城》一课作者写道:“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海滩上为什么喧闹起来了呢?透过“喧闹”一词,我们不是可以看到渔民们忙碌的场面,听到喜获丰收、满载而归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吗?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使学生获得劳动的喜悦和美的感受。在写庭院时,作者写道:“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象笼罩在天际飘来的一片红云中。”一个“热闹”加上一个贴切的比喻,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凤凰树花枝繁茂、千恣百态、轻柔艳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当然,这些只有在学生品词赏句中才能感受得到。
四、把景物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品德。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学生是直接或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并从中逐渐自己的爱恶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景物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如教学《苦柚》一文,后面只用了一句描写山村小镇的美景,我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的美,体会小姑娘爱家乡的情,从而理解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实地介绍柚子的缺点,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这样把景物的描写与小姑娘的行为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是美丽的家乡培育了姑娘诚实、善良、美好心灵的高尚品德,从中受到美育教育。
当然,审美教育绝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课上,还可以结合在语文教学组织的其它活动中进行。如可组织学生对一篇好文章进行赏评,使他们在制作配乐、欣赏评论的再学习中加深感受,在古诗学习中引导学生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欣赏优美的诗句,体味诗人的感情,并结合游览活动去诱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夯实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丰碑》一课。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初步地做到声情并茂。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掌握范读的形式。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母爱的伟大无私,头脑中形成一幅儿子抱母亲的亲情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度、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以读而读,应对各个阶段的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如果再有感情会更好的。”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同学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这样的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说话,如何评价一个人。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注重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的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呀!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难发现。
第五篇:小学中年段阅读篇目
小学中年段阅读篇目
1.《皮皮鲁传》《鲁西西传》学苑出版社郑渊洁著
2.《乌丢丢的奇遇》江苏少儿出版社金波著
3.《高士其科普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高士其著
4.《金波儿童诗选》金波著
5.《草房子》江苏少儿出版社曹文轩
著
6.《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江苏人民出版社秦文君著
7.《中华上下五千年》宁夏少年儿童出版社
8.《克雷洛夫寓言》江苏少儿出版社[俄罗斯]克雷洛夫著
9.《一千零一夜全集》(全6册)江苏少儿出版社
10.《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美]贝芙莉•克莱瑞著
11.《西游记》江苏少儿出版社吴承恩著
12.《中国民间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
13.《中外名人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
14.《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湖北少儿出版社叶永烈
著
15.《十万个为什么》广西教育出版
社
中年级古诗背诵篇目(28首)——语文课程标准推荐
1.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2.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3.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4.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5.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8.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9.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1.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1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1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14.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15.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16.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17.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18.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19.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20.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21.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22.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23.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24.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5.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26.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27.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2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小学高年段阅读篇目
1.《稻草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叶圣陶著
2.《寄小读者》江苏少儿出版社冰心著
3.《三国演义》 江苏人民出版社罗贯中著
4.《水浒传》 江苏人民出版社施耐庵著
5.《论语》浙江少儿出版社孔子著
6.《青铜葵花》江苏少儿出版社曹文轩著
7.《女儿的故事》 江苏少儿出版社梅子涵著
8.《芝麻开门》 江苏人民出版社祁 智著
9.《呼兰河传》 江苏古籍出版社萧红著
10.《夏洛的网》 上海译文出版社[美]EB•怀特著
11.《窗边的小豆豆》 南海出版社[日]黑柳彻子著
12.《汤姆•索亚历险记》江苏少儿[美]马克•吐温著
13.《鲁滨逊飘流记》江苏少儿[英]丹尼尔•笛福著
14.《格列佛游记》江苏少儿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
15.《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江苏少儿 [美]海伦•凯勒著
高年级古诗背诵篇目(30首)——语文课程标准推荐
1.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3.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4.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7.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8.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9.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10.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1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12.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1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4.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15.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16.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1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18.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19.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20.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2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2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23.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
24.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25.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
26.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27.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苏轼王昌龄王昌龄李白王之涣高适李商隐罗隐王翰杜牧杜甫张志和张继王安石王安石苏轼苏轼刘禹锡陆游陆游杨万里朱熹林升翁卷王维王冕
28.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29.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3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