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感想调研

时间:2019-05-13 03: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老师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感想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老师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感想调研》。

第一篇:历史老师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感想调研

A:

初中的课程标准(2011版)今年已修订颁布,高中的课程标准也将修订,估计2014年,颁布,颁布之前要听取一线教师教研员对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意见和建议,对课标修订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依据,安徽省从2006年课改修订已经6年多了,教研员对于全市高中在实施方面取得哪些进展和老师们反应的问题包括教研活动过程中如何按课程标准进行教研活动,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之处,请两位从大体上介绍课标实施的情况,首先了解一下高中课改6年来芜湖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了哪些进展、进步、成就、经验,他们的经验是从课标中提供的理念进行改变的,在课改的教育理念下改革有哪些进展。B:芜湖市课改一直走在前面,,,,,初中高中课改这一块发展的不错,根据高中课标教材,我们的教师培训培养抓的很紧,高中激进稳妥,不能太冒进,不是激进的培训不行,激进稳妥的推进然后抓教师的培训,我们市职业教育中心辅导教师培训。在教师培训中向教师传输了什么课改理念高中和初中课改衔接紧密,基本上以学生为主旨,发挥学生积极学习的精神教师稳定顺差推进,这个比较稳定,比较顺畅的推荐,大地方的看,学生的成绩比如说历史学科,在学习成绩的范围上来讲,不管你是省里的大奖赛,还是历史教育教学评选,那么我们教师资历相对高一点,在省里比赛基本拿奖励奖金比较高,特别是论文评选。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首先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典型的要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主动学习,芜湖市是安徽省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些方面老师们的视野他的思路比落后地区要开阔,经济条件会给老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支持,包括您刚才说的培训,和经济财经方面相关,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显著改变,您可以举例说一下吗,大部分教师都是在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基本上让学生都参与,现在都在强调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祖国的统一大业》这节课,港澳回归了解台湾问题及两岸的看法,对课程量进行整合,有难度的交给学生去做,学生上台表演,对于香港回归有的学生经历过看到过,有的把自己当成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采访其他学生假如你是教师对香港回归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变化,你是学生会怎么做,反正他们善于动手去做一些活动,还有学生像男生把自己当成。。把资料拿过来比较正式的搞一些活动。课堂上学生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学生可以走到讲台上,老师也可以走下去,课改之后我们的一线教师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敢于把教材的体例重新整合,重新整合毕竟课标是参考标准,我们用的人教版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是围绕着课标专家们编好的结合的最紧密,但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放到里面去,相关知识点是教材里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加一点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生可以参加到课堂当中而且积极性很高,课程整合高中这一块2000年以前整合的相对少一点,以前就是靠课本,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拎着课本去讲,现在的课本必须整合,老师的教学观也发生变化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个我们芜湖市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我们新课改在课外也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我们历史这块专门的研究现学习,我们每隔一年都要进行一次学生的论文评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配合终结性论文。你们做得还是挺好的,刚才说学生要上讲台学生讲,学生写论文包括做实验,还有没有比较新的形势,因为刚才这个老师说都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突出体现,还有就是新教学在00年到11年初高中在推进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各级培训国家级省级,在省里培训初中老师给他们上课,这是推动化培训还有就是城乡互动,这个朱老师带着我们干了好几年了,具体做法:市区选择好一点的老师,在县里或偏远一点的地方再选一个老师,这两个老师可以上统一个课程,也可以上不同的课,我们请老师去听请有建树的老师去评,这样对推动新课程作用非常大。您说的这点很好,我们可以把城乡互动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资源,这次课改有个前提,教育部强调必须肯定课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肯定转变了。我们第一个说发生了重大改变,综合这些重大改变你觉得这次课改对老师最大的指导意义在哪。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了,以前就是围绕高考就是在课本上,现在除了课本还可以把相关的与课本有联系的书或放到网络上作为资源应用到课堂上,这应该是最大的变化。比如说我说是老师的育人观发生了变化了呢。以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现在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育人,包括您说的学生上讲台学生写论文学生做网页,还有一些学生的其他活动,综合意思是在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流,您觉得是不是老师们在育人观上发生了变化。这个是重要一点,一直在推进省里市里。第二我们想想老师们取得的进步也是课改取得的收获,老师们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有哪些,实事求是的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部都教历史,小学学一点,初中学一遍高中学一遍大学往深处学,从01年课改以后,初中教材书里不讲知识面,高中变成选修的。老师们反应他们的困惑主要是这方面。

高中历史老师最希望改的是什么。第一,三本必修的内容不是很均衡,高一学政治史,政治史一学期安排向我们都是一个班两节课,到课结尾基本课上不完,必须上的内容特别简单,很快能上完,给人感觉虎头蛇尾的感觉,其他问题就是上来就是政治史,而且上的多内容杂,中国史世界史初中学生衔接不上,初高中衔接非常困难,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上下去但学生不能特别理解,同一块的知识分割成三块了感觉上课时太单了,上课很困难,很多学生对历史很有兴趣上完一个学期对历史就没有兴趣了,感觉对历史很匮乏,很多人不喜欢学历史可能就在这上面,就这一本书就能把学生搞到了。还有就是多媒体教学和新课改这一块,现在只要是拿出来的课基本上就以多媒体为主,运用多媒体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因素,运用多媒体到底怎样去运用,怎么适度去运用多媒体,在很多老师上课中带来了一定困惑,在听一些老师课的过程中,把课件做出来以后,很多老师一节课基本就是动鼠标,好像课堂生成基本没有,其实课堂生成对中学生太重要了,上课都是按部就班的,包括表演之类的,这种课只有作为观摩课来上,经常上这种课没办法这样进行,要求45分钟,要求自主学习讨论学生参与,我想这种展示课或示范课可以上,但日常的每天的这样上进行不下去。刚才老师说的一是学生的兴趣,二是分布不均衡,还有就是知识的割裂。老师们觉得课标的容量方面有什么问题。第二单元讲希腊罗马这一单元,希腊文明那节课内容相对少,就是讲一个背景改革和影响,同样是一课,再看第四单元第一课,讲鸦片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在一课去上,以前是两节课去上,现在放到一课里去上,内容量大,没办法去上,容量安排有问题。现在在上课时比较怀念老教材,怀念高一上中国近现代史,高二上世界近现代史,然后高三是古代史选修。还有交叉重复的问题多还有遗漏的,课标没排进去,比如侵华战争,一般讲五次侵华战争,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是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最后是八国联军侵华,现在的教材就是四次,中法战争应该是很重要的,但现在没有了,现在分政治、经济、思想,这样一分就不全了,政治史就要将很多,分配的不好。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然后世界史,最后是世界国际化,跳跃性大。刚才说漏掉的有些老师说的比如说二次世界大战应该在必修里加上,如果不加上讲20世纪的世界格局没法讲。两次世界大战放到选修里面了,这个应该放到必修里,这个对人类历史影响很大,放到选修里理科班的学生到高二就不用学了,我们所说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为还念老教材做铺垫,这个选修很多都不上了。好有的老师说中国古代史没有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是建国以后的一个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设计到民族关系,其余都没设计到。你们觉得还有那些应该加上,其实中国古代这一块像你讲的民族关系,古代的对外关系都用该要讲一下,对外关系能反应出民族关系的开放,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才能看出来,对外的交流,这个应加进来。还有就是我在黑龙江古代的农民战争全都取消了不讲,这也不合适,可能编的时候避开革命史观,但农民起义毕竟是历史的一个现象,它和今天的人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也是有关的,咱不评价农民起义对历史起了破坏作用还是推动作用,但这一现象学生应该知道。内容最少的是初二上像抗日战争这一课,巴黎抗战就一小块就没了,世界史法国大革命很多知识点要强调的都没了。刚才咱说的容量大是一个困惑,交叉重复又漏掉的,漏掉的给老师们带来的困惑是不是有些东西穿不起来,比如刚才说的中法战争有老师穿不起来,两次世界大战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讲怎么讲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除此之外,老师们和我们教研员和大组组长反应的教材里有哪些属于比较难的,第一老师难讲,第二学生难理解,第三就是记住没有太大的意义。有哪些属于繁琐的,给老师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个内容繁琐。难懂的比如宋明理学,必修二第一单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那些东西列举了时间,考试也喜欢考像明朝的青花瓷,整个手工业中制瓷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这个过程要记住时间,像商业发展从商朝开始,官府垄断出现了私人的商业然后到汉武帝时政府的垄断,其实就是个过程。讲必修二时把商业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这一块放到了第四课政策里面讲,这样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国力的交换才叫商业,和国外的这种对外贸易就不叫商业,这个在排版这一块也是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内容必须要上政治、经济、思想这块,这个内容可能是古代史太长2000多年的内容太多了,就是三本书的第一课,都是很麻烦的,内容很繁琐。别的像有的老师提到的法国整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这个学生很难懂,不记吧今年北京高考就出了这么一题,后面我们考了选修上的法国大革命,在讲的时候在黑板上都列出来了,学生懒得记最后在一张纸上打出来发给学生,我讲了这么多年我都没办法在讲之前有完全的把握,我还要对照资料把它排出来,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还有必修一上义和团运动放到八国联军侵华里讲了,而且一带而过,到底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新的研究成果成为定论的知识还没加上,但报刊杂志上没有形成定论的也没法加,有些东西从教育的角度也没法加,像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现在好多不一样。

除了难得比如多的繁琐的需要删的有没有。要删的内容不是很多,就是古代史比较复杂,必修三中古古代史讲了一些东西,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很简单,和以前高考相比现在的内容已经很简单了。有的老师提的比如近代生活的变迁,共三节课,还有老师提的必修三的第二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技术,有的老师觉得太多,还有历史课在必修三用了一个单元近代西方的文学艺术,我觉得历史不用大张旗鼓的把文学像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没必要讲那么多,我们历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讲映像化派,我在想这个东西和新课程理念是冲突的,对学生学历史掌握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也是说我们讲的话如果考试考就是让学生去背它,现实主义是什么让学生去理解这一块,一讲就是大革命,有的学生说为什么社会混乱就会产生现实主义,那我们现在社会不混乱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就没有现实主义了吗,国家稳定就很浪漫吗这不一定,我觉得这个理念和我们的课标和学生教育这一块还是有一定出入的,任教版有个知识点就是讲新航路开辟,第一句话是东方的忧患,有些用的不恰当,可以再妥善一点。刚才还说了初高中的衔接,在教材的衔接中除了初高中的衔接外,还有不同科目之间的衔接,比如说历史和地理、历史和政治的衔接问题,在这方面有什么放映吗。我觉得现在的学科之间基本上就单打独斗了,我们现在讲中国史讲政治,现在政治上很多东西都不讲了。除了不同步以外,还有就是历史学科涉及到了政治上不讲,比如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现在讲的少了,我只要一带高三我就先把这个概念讲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讲一下。三科不同步,我们先政治模块它先经济,还有没有别的三科衔接不好比如说同一个知识表述不一样或结论不一样,这个基本上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上都差不多。有老师反应全球化和政治的表述不一样,还有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政治上说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咱们是。。以前老版的政治看过现在改版后的没看过,所有的这些都和我们说的怀念老教材有关。

下面我们请两位老师谈谈如果我们按老教材那么编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老教材有两种形势,一种情况是完全按时序,还有一种是按通史加专题的形势,就是原来高三的中国古代史,比如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那几大块,教研时老师们放映最多的是体例问题,其实没调研之前老师们也放映这个体例没法教,学了一年半学生的放映就是乱,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好像是培养他们的能力,但是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而知识如果不形成体系的话这个能力是没法弄得,就像你刚才说的想考察什么能力知识分在三个模块,好多老师放映想回到通史体例下或通史加专题的情况下。课标的编写者认为好多事初中学过的,高中再学是个重复,可有些科目是可以螺旋式上升的,我初中时按通史学一遍,高中同样可以按通史学一遍,但是成度和要求就高了,都是学这个可能初中学的浅,思考的问题也比较浅,高中再学一遍虽然看似是螺旋式的但不是重复的,它是在这个基础上在上升的,老师们做大的呼声就是要把内容标准体例专题模块变成通史体例。现在老师都希望这样因为历史不能一个一个隔开了,上课的时候有一定麻烦,课堂上要讲很多重复的话,比如上必修2要把必修1的政治模块拿出来再上,这样劳民伤财了。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知识割裂、能力无从培养、还有学生的兴趣问题,肯能按老教材讲学生就比较感兴趣,按照通史讲呢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加一些叙事呀这些东西,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要不跳跃大,学生读不懂,现在的教材给人感觉古板,历史很枯燥,没法给学生兴趣。首先在专题模块下,骨头必须列好了,列好了再加好多肉的话这本书得变成多厚啊,现在教材里又有个学生之窗、历史纵横,我特别不喜欢学生之窗,其实解释和历史纵横是一样的,后面非得问个小问题,我觉得问的问题十分多余,学生之窗占得比例比较大,没有什么价值,现在的版本看起来书也大内容很花哨,有些图不需要那么大,这个咱们看刚才咱们说的是内容标准的体例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内容标准上老师们在备课中看不看内容标准,课标分成前面理念后面目标,后边是实事建议,基本上是看的,那么老师们觉得内容标准有没有问题?比如认识中过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每一单元每一课他提的标准是什么,老师们在这方面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我们讲的教材的问题就是教材里面漏了、重复了都是课程标准造成的。内容标准有的老师提了比如理解、了解、知道,什么叫理解、了解、知道,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啊,还有比如说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是要给一个标准还是让老师们自己去想去琢磨,自己去琢磨就变成不同的老师不一样,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就有差别,有的可能就分成血缘家族啊,有点就会总结成具体的很多条,作为一个内容标准就应该给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让老师们知道,因为好多老师反应说他们基本上不看课标,有点把课标的内容标准打在PPT上,打在PPT上实际上知道意义不大。我们在备课时就是看一下课标,什么了解知道都不会看它,现在上课看的东西不是看这个是看高考的标准,只要是知识点我们全部要求掌握,现在高考有些是次重点有些是重点,考试考次重点,有的考试一带而过,但考试就考一大块的东西,我们在高三复习或在高一上课一定让学生把这个搞清楚,课标和考纲是有差距的,课标比较理想化。除了课标理想化外还有就是课标与考纲的要求难度也不一样,也不是考纲的要求,课标就是了解知道的内容但高考可能考的很细,编书的专家们应该想到认知掌握到哪些程度叫掌握,哪些知识点到什么程度叫了解,这些词都是很迷惑的,他们专家也不一定搞得很清楚,认识和了解到底有什么区别,在上课的时候最多把这些东西看一下,没法去把握,没有一个临界点。像您说的我们按高考的标准进行备课,高二离高考还有两年,我们在下面上课不是这个概念,从高一就奔着高考去了,就三年时间,我们要把教材上到三到四次,就三本书来回上来回讲,做练习。老师们不看课标和高考考纲不一致有问题吗,课标比较理想化,操作性差,标准性也差,刚前面说的认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应该定一个标准,到什么程度叫认识,其他认识属于高要求,希望课标有个基本程度的标准,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老师水平高学生层次高,还能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家国同构的其他的特点,那属于教学中具体的运用和操作问题,需不需要课程标准有一个最基本层次的要求,老师最低把血缘和国家分不开搞清楚这是应该基本应该掌握的。老师可以人手一本作为参考,讲到什么程度算是掌握了基础,讲到什么程度算是有个更深程度的了解,讲到什么程度就行了,高考就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北京在课改时发了一个对课改的解读,各省市自己编,高考命题专家要认这个命题,实际上和课标是一回事,高考考试一回事,我觉得一个是课标联系一个是考试说明,第三是出卷老师和课标的联系,这三个有时是脱节的,上课老师没法讲哪个是一定要掌握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只要是书上出现的知识点,我们全部都要讲清楚,课标、考试说明、任课老师,在这三者中课标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它是国家颁布的,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法律地位,应该考试说明是依据课标,命题人依考试说明,这样可以避免命题和课标的脱节,前提是课标必须具有权威性,课标在前边对于课标的性质和地位必须要有法律性的定性,课标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是各级教育部门执教的依据,是各级考试部门命题的依据,考试必须依据课标标准命题,和考试标准的权威性有关,有的觉得考试不重要的考试就考了,尤其在现在在三科综合的情况下。

现在有没有各个学校包括芜湖或者安徽省里面比较好的学校里学生除了我们考试之外在校本课程里选的?校本课程不一定是非得把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书作为一个校本课程来选,它可能在某些里面会渗透。现在可能没有,也许有我们不知道,按照课改的进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结合起来,比如说我是校长不是教师没法管,要是印资料不给资料费,教师不能自己花钱印书发给学生,现在卡的非常紧,到学校看没有上课的高三都不上课,上课没用,社会对教育这块太苛刻了,最后教学建议里面有学生的评价建议,现在有没有其他方式的评价,我们这有个综合素质测评,这个好像全国都有吧,不过这个是不敢给不合格的,一般都是满分。刚才老师介绍了课改中出现的变化,比如像您说的学生写了个小论文啊,学生做网页这些让我们怎么评价学生,现在要考试分等次,现在不叫其中考试叫期中检测。课标后面提到过的那些实行过没有,有一个综合测试的本子,从高一一直填到高三,比如让学生在高一高二在历史课中有个小论文,获奖了要填上要有加分,其他学生表现性评价没有,考试成绩也有一部分。最后综合测评是给一个总分吗?是分等级。等级不一样但基本上都达标,合格以上。后面的达标里还有个课程资源,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老师利用的就是教材、填图册其他就是自己看看书,看网络这些资源。其他的像博物馆、历史遗迹,有什么历史遗迹吗,现在师大有博物馆,这种理念不是新课改才有的,以前好的教师也注重学生互动,现在好教师仍然那样做。老师做过的都有什么?带学生去博物馆看看,去看历史遗址、办展览、搞学生的辩论会、知识竞赛。

课标的文本读的时候有哪些困难的地方?从语句方面有需要修正的吗?这个课标从出来以后刚培训的时候看过,实话述说,基本上没怎么看过,我觉得没有实质性意义。我们希望课标改成什么样就有实质性的意义了,我们老师就都看了。要想有实质性意义就要和高考连接在一起,按课标去考,课标要细化,考纲要和它递进,特别像词用的时候到底哪些是重点要分清楚。课标通不过教材不能出,必须变课标才能变教材,现在要等到十八大开完后,原来说语文、历史、政治要全国用一套教材,现在看十八大后如果领导人变了这是领导人说的一句话,好多专家有意见,贺龙的女儿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说语文教材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没有编语文教材去,领导人就批示建议语文、历史、政治要用一套教材。有些专家有意见认为国外一纲多本是正常现象。对课标修订还有什么意见?我们觉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是按通史,要细化,第二是课标出来一定要和考试结合在一起,要实用。今天两位老师给我们谈的这些东西有的是属于前面老师没谈到的,比如说内容方面比较难的问题需要解决的,还有不如说刚才老师提的课标和考纲结合确定确定他的地位问题,有的是在前谈过可能没有今天谈的这么具体深刻,希望我们今天反应的这些意见专家都能接受。还有老师提了课标在定的过程中应该有哪些中学老师去参加,最起码要有教研员去参加,这样在知识容量方面老师能把把关,按照课标指导编教材的话像一本老师用和学生学的教材,现在连教材都和过去不一样了,没法读现在的教材,希望他们能听进去。谢谢两位老师。

第二篇:新课标历史

教育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字: 新教材,问题情境,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6-0055-0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课程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会学”是建立在思考问题基础上的,这需要经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的能力,才能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路径。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主动探究;没有问题,学生思维就会僵化,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没有问题,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就是空话。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也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标的这三种教材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采取了如下方式:

一、课前导语设置应探究的主要问题,开宗明义,激发问题意识

三种新教材在课前的导语部分,都精心设计,提出了学习中应探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在教学伊始就营造了问题意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如:人教版教材在导语部分设计了“探究的主要问题”栏目,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编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重要特点?”岳麓版教材在导语部分设计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在“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货币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人民版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导语部分设计了“学习建议”栏目,提出学生应探究的问题。如“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编者这样设计问题:“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根据本专题提供的内容,深入思考为什么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为争夺世界市场的控制权出现了哪些冲突和战争?世界市场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这一历史过程中能揭示出什么基本规律?”导语中设计的问题,都是本课或本单元要求学生必须探究和理解的主要问题。新教材通过问题方式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进入带着问题状态,使学习建立在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上。促使学生将学习建立在“想学”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发展到“能学”、“会学”、“坚持学”。问题的创设是培养主动学习的关键。新教材导语部分一般都提出了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和应弄清楚的问题;同时又注意到将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的基础上。这样在学习之始,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二、在课文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学思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起始于问题,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本特征。孔子曾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有学思结合,只有通过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由“学会”转向“会学”。新教材强调学思结合,设计了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栏目,以问题插入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建立和强化了问题情境。

岳麓版教材针对课文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框的形式,及时妙巧地插入问题,如“鸦片战争”一课,结合相关内容,插入“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人教版教材在课文中专门设立了“学思之窗”栏目,通过问题的插入,积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学思之窗”的问题情境是:“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想一想,中国这时为什么奉行不结盟政策?”人民版教材则在课文中设立“学习质疑”“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插入问题,如“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在“学习质疑”栏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在“议一议”栏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对当时全国的统一起了什么作用?”三种版本的新教材在课文中创设的问题,旨在诱导学生学思结合,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思维从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三、在课文结束部分,通过对问题过程的探究,为正确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高中“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张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征,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直接感受,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三种新教材正是从这一改革的理念入手,在课文结束部分,设计专门的栏目,取代传统教材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过程的探究,促进知识整合,思维深化,能力升华,个性发展。

人教版教材设计“本课测评”与“学习延伸”等栏目,以问题探究为宗旨,既强调知识的整合与掌握,也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既有知识层面的归纳总结,又有能力层面的创新,从而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本课测评”以问题形式,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和运用的内容;而“学习延伸”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有兴趣的学生,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扩展,这类问题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结论,甚至连基本的历史资料都不齐全,需要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假设和论证,以求问题的解决。这部分不做统一要求,体现了教学的选择性。如“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编者在“本课测评”中创设的问题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盛唐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当时出现了哪些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有哪些代表作?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苏轼与辛弃疾有哪些代表性词作?明清小说有哪些突出成就?试举例加以说明?”而在本课“学习延伸”中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阅读下面所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诗略)“请阅读辛弃疾下面两首词,说出它们的不同风格,后一首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词略)显然,这样的问题要求更高一些。

岳麓版教材在课后设计了“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栏目,前两个栏目以史料解析的形式,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供有兴趣的同学探究,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选择性。后一个栏目通过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这部分内容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性。如“巩固新生的政权”一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95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其中说,„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相关着,是为自己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这话引用了什么典故来说明历史经验?联系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你对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的原因如何理解?”“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怎样逐步确立起来的?”

人民版教材在课后设计了“自我测评”与“材料阅读与思考”两个栏目,前者侧重学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探究,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后者则提供相应的史实材料与背景,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前提下,分析解决这类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以拓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阐述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过程,并分析它们对于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表现明显,请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以下材料讲的是1865年—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各省将军督抚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们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材料略)

三种版本教材在课后创设的问题情境,与传统教材相比,知识与结论并不是惟一重要的,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同样重要,作为学习的延伸过程,学生的兴趣、情感、个性、思维、自我评价、创新意识、动手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发展。这就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素材,符合高中课程设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既为学生进入社会和高等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创设“探究活动”的新课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探究,导致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死记硬背,不知其所以然。新课程理念下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而且注重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思维路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集中训练学科能力,三种教材都设计了“探究活动”的新课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模拟研究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如何在假设的论证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发现,体会和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人民版教材编者设计了“学习与探究”的课型,以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如“为哥伦布领航”的学习探究活动,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创设探究的问题是:“哥伦布航行美洲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应该怎样评价?哥伦布航行美洲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有哪些?勇气、科学知识、个人梦想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如何?总结现代航

海技术在哪些方面比哥伦布时代有进步?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完善?未来世界海上航运业发展的前景如何?”

岳麓版教材则设立了“综合探究”的课程,如“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综合探究课,编者从学生主动探究的角色意识考虑,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请思考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入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于停滞落后状态?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岳麓版教材创立综合探究的意图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重在过程的参与,并不期望得出科学的结论,旨在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对话交流,提高主动探究创新的兴趣。凡有一见之得,教师都应充分肯定,通过探究交流的途径,加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使之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人教版教材也设计了“探究活动课”,如“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探究活动课,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1)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提供的机遇有哪些?又有哪些严峻的挑战?(2)用事实分析„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认识其严重的后果。(3)就中国或者你所在的地区应该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4)批判西方中心论者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挫败利用„全球化‟来达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企图?”以供学生选择探究讨论。这样,学生在“研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历史情感得到升华。传统教材过于强调历史的“客观性”,确定的内容,给定的结论,往往使学生造成错觉,认为教材所讲授的知识就是客观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惟书惟上之学风直接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史既是客观的,但它又是人们对历史有意识的选择、复原和认识,这样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过程,必然是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当然,这种选择的主观性一定要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历史学家卡尔·波普尔就主张:“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对待历史,观点各异是正常的,关键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这就是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当学生认识到所谓历史,就是依据史实材料进行探究和解释,历史思维的学习主体意识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

五、通过认识史料,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历史意识

“课标”明确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如何再现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历史认识首先建立在对史实材料的认识基础上,主体在认知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

材)为本,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知识是确定的,结论也是惟一的,学生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被扼杀在教材的定论中,人文精神也难以滋生。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当他们依据史料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色、方法也不尽相同,加之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存在,最终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解释的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编写的定势,提供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来设计问题,从而将材料的解释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材料的过程中,形成历史意识。如岳麓版教材在“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中,就精心选择了与学生知识储备有关,但又不是简单再现历史知识的相关史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创设问题情境。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中,编者就精心挑选了与教材内容有关,但仅凭现成教材知识又无法解决问题的典型史料: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诗访录》”

创设的问题是让学生思考解释:“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回答这些问题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认识而解决问题。传统历史教学中所谓客观的历史,即教材内容,无非是教材编者对历史的解释而已,并不是历史的定论。何况,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解释中,必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这是客观存在的,是难以回避的。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史料,如何在鉴别中得出对历史的解释,并将解释权交给学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显重要。欧洲各国的历史教学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解释中辨认别事实”,“对史实有多种解释”。实际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

第三篇: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 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 教育理念的不同。

留美博士黄全愈曾提出了一个水桶理论“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今天,中国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想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靠的并不全是占少数的博士、硕士或大学生等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英”,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全体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这次课改的不同首先在于认为要将“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加长,才能“装更多的水”。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 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

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 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 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第四篇:新课标学习感想

学习新 课 标 有 感

逊克二中赵清松

针对这次课标学习,说实话我感触颇多。可能是因为琐事太多说实话可能没有其他一些同事学的质量高。我只是对这么多年来英语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我们英语教师的现状这部分印象很深。我自99年从教以来,13、4年的光景了针对整个英语进入中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时间也不长。中国从80年代初期英语才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也不过30几年的光景。针对英语教学的改革总是不绝于耳,尤其是200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改革的进度更是一天比一天快并且有成效。这有赖于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现在还是有很多声音对英语教学较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偏见,总是认为英语成绩较其他学科低。我就13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的亲历来分析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1.新课程理念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课程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英语教师我认为接受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在我上班的第一年(这里我只是举个例子)我校的英语成绩到了初三以后几乎及格都是难事。但现在每个老师的教学成绩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生动;

10年前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老师讲,学生背,课堂总是枯燥乏味的,连老师自己都想改变。现在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了,兴趣提高了,课堂的互动形式也多了。

3.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质量明显提升;

现在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个人素质非常好,并且也乐于学习,也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强。

4.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我们现在只要你想就没有办不到的,尤其是学习,各种各样的学习渠道,极大地丰富的我们一线教师的学习空间。

5.英语教学研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就以家长为例,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

总之,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应该清楚的看到我们的英语教育已经取得的很大的进步,请给与一个公平的评价。

同时,我们也看到英语课程还面临一些问题,如: 1.新课程理念尚未全面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 2.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3.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4.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需给予更多关注; 5.评价方式改革有待深化。

针对问题,我们会潜心研究良好的对策,一定让我们的英语教育事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新 课 标

单 位:逊克二中 姓 名:赵 清 松

有 感

第五篇:新课标的感想[定稿]

学习《小学英语新课标》的感受

这次研究新课标让我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日常教学,我感觉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些好的方法。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农村的学生来说,我认为要尽可能让他们多听地道的英语,语言介绍宜采用先输入后输出的方式。即尽可能让学生多听,运用听觉记忆,使他们用第一语言做出反应,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操作呢?例如,教文具单词时,以前教师大部分采用这样的方法:Look at the picture and read after me.出示图片,学生跟读。现在新教材要求在Just listen这一步时教师出示图片,反复示范发音,让学生静听,使他们处在听觉记忆的过程中,然后可以把图片朝下,打乱顺序,由教师本人抽出一张,做猜谜游戏,教师问:Pencil? Is it a pencil?学生只要回答Yes或No即可,这一步学生仍然是听,并用第一语言作出反应。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指一指,找一找,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一阶段他们运用的是形体或运动记忆,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下载历史老师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感想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老师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感想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新课标感想

    学习新课标的点滴感想2013年9月,我荣幸得参加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研修班,也因此对新课标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

    对于积极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的感想

    对于积极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的感想 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 任玲 看到这篇讨论稿,我不禁想起在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市隆重召开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

    对于计算机图形学感想

    计算机图形学 1045532136 朱啸林 我们班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刚开始知道要上图形学的时候我还是一头雾水,觉得没什么联系,经过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领悟,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计算......

    对于旅行的感想

    对于旅行的感想 有人说,旅行并不能带来什么,只是到一个地方参观了一些景点,品尝了一些美食而已,没什么收获可言,我想那是因为他们经历,感悟的事不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也会认为旅......

    对于国家安全的感想

    对于国家安全的感想对于国家安全的感想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根本的任务就是全方位保障人民安全,维护人......

    对于数学的感想

    对于数学的感想 11124400 王艺超凡 我一直觉得数学没有用。学习它的好处只是在考试时拿更多的所谓的分数,而生活中,数学的运用应该比语文,科学,英语甚至历史少的多。 数学给人的......

    对于机械设计的感想

    对于机械设计的感想 设计总结及感悟 虽然在这一个星期里,天气很不如人意,每天气温都比较冷,但是在我克服各种困难,在我的努力下,我终于将自动打印机课程设计做完了。 虽然我完成......

    对于艾滋病的感想

    对于艾滋病的感想 学院: 商学院 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2班 学号: 150602214 姓名: 李婉婷 对于艾滋病的了解一直来源于学校的生理健康课,从未真正的主动学习过。记得那时年少无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