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数学教学实践反思
小班化数学教学实践反思
小班化教育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我作为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的一名参与教师将在小班化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交流,以共同进步.如何在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
一、要合理分层,组成学习小组
1.分组原则
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及学习情感等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全部学生分成A,B,C层次,A层代表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B层代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不稳定;C层代表学习成绩优,学习兴趣浓,克服困难的毅力强.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搭配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基本上A,B,C层次各2人,要求各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便展开公平竞争.2.明确职能
小组内分工合作,通常C层次同学担任组长,管理小组,代替教师的部分功能,检查学习情况,帮助指导A,B层次学生学习,帮助老师掌握本组学习情况,分配需要分步协作完成的学习任务.二、小班化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1.教学目标的设计
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2.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方法的设计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给每名学生“参与”的机会及有“说”的机会.如几何证明题教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学习小组的辩论自己说思路,学生自己能够清楚地把思路讲下来,说明他已经弄懂了,其他的同学也更能接受,容易理解.这样不仅理清了证明的思路,也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小班化分层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重点巡视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优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机会得到了不同的展示与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尊重差异,在平等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强度的问题,而小班化教学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小班化教学人数减少了,教师更能够全面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自主、合作学习为根本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一般模式是:① 独立思考,合作探索;② 组内交流,统一成果;③ 相互补充,相互启迪;④ 讨论辨析,加深理解;⑤ 总结回顾,构建认知.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① 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② 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间的认知冲突.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我用多媒体给出一道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先在组内自己思考如何来解答题目,并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登台讲解解题的思路.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分体现出小班教学能够实现生生互动这一优势.四、小班化中分层作业的设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首先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无论何时都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环节,而要很好地把握住基础知识,课本上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体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把基础夯实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延伸.五、反馈,作业面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了解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如果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想进行面批面改是很困难的,而小班教学,人数减少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差对学生进行面批了.首先,作业面批教师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边批改边辅导,并要求他们及时进行改正.其次,作业面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切,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无形的桥梁.小班化教学模式是素质化教育的一种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塑造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特点和专长的综合素质人才,但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探索,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将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数学教学策略,让小班化教学成为助力优质教育的引擎.数学小班化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任重而道远,还需数学教师倾心多努力,才能开花结果.
第二篇:小班化数学教学反思
小班化数学教学的分组合作探究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几年的学习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要学会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2X)(1-2X)(2)(2a+3)(2a-3)(3)(100+1)(100-1)(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 2 独创性。
总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这一预约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2012信息技术课小班化教学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课小班化教学实践反思
技术组 张玉波
2012-8-16 【摘要】小班化教学日渐成为一种学校教育的趋势,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护,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需要教育者创设情境,提供环境与条件。小班化就给了能实现这一切的基本条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推行小班化教学,效果尤其显著,特别是师生互动与反馈更加自然和富有成效,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加宽容的发展,学习过程的枯燥变成了追求解决问题的快感。
【关键词】小班化 信息技术 互动
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是源自17世纪夸美纽斯的理论论述。这种授课方式便于大规模教学,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点。班级授课实际可分为大班制授课和小班化授课。
应该说过去受国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大班化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和无奈的方式,其优缺点也见诸很多论文专著,不再赘述。而在当下,小班化教学早已成为发达国家教学的主流模式,我们国家现在的社会环境已逐渐凸显小班化教学的良好时机。
小班化教学指的是能对学生提供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它在缩小班级教学规模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班级教学模式。
我们二中分校,实施小班化教学两年来,其对学生的成效愈加突出。在信息技术课上,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的受关注面大大扩大,基本可以做到全纳;课堂上双边活动明显增多增强;因材施教有了天然的土壤和空间,不再是一句空话。下面就信息技术课在实行小班化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实效谈一点反思。
一、使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
班级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为可能。目前我校班级学生数量一般在30人上下,这使得教师的精力可以兼顾到更多的学生。
以预习反馈环节为例,在以往的大班化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每一位或者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几乎是一句空话。在小班化环境下,课前布置预习任务,给出几个思考问题,在课堂上针对相关问题可以做到逐人或逐组(可以小到两人一组)检查,这样的覆盖面令学生感觉到被关注和一定的“压力”,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产生的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比较好的杜绝了“漏网之鱼”的侥幸心理。并且这种大范围的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还带了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直观的了解学生对本堂内容已掌握情况,因此做到在课堂上针对个别学生的差异做出合理的授课安排,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
这里特别要指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对预习任务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比以往大班化教学要做更加精心的准备。在课堂教学预设上,要准备多套不同的预案,根据课堂对预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对有突出问题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交流指导,避免了满堂灌和一刀切。
二、使关注每一小组的活动成为可能
刚实行小班化教学时,还是按照大班化思维将学生分成六至八人一组,每班分五六个组。结果发现实际在机房里上课的分组学习效果并没有什么显著提升。后面观察了几节课发现了问题。现在虽然学生总数减少接近一半,但这种惯性分组带来的问题和大班化条件下没有分别,由于每组人员过多,导致浑水摸鱼和“吃闲饭”的现象依旧存在,并且由于机房硬件摆放的限制,这种分组将小班化优势消化怠尽。问题找出来了,接着进行了调整。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减少每组人数且不固定,每组少则两人,多则两三人;二是智能互补。每组人数少了,交流的对象易于集中,消除受冷落或吃闲饭现象。智能互补,则是根据前面几堂课的观察将信息技术水平高的与低的组合(一定注意不一定是数理化水平高或低的),这样可以起到带动和模范作用。研究表明,同伴的影响和教育要比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可能大得多。
激励的作用要全面发挥,让每个组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这种激励的存在,哪怕不具体点谁的名字,他或她也能感觉到。比如在讲高中选修《网络技术基础》的网页制作一章时,充分发挥学生优势互补的作用,这里小组中有的美术功底较强,有的网页加工有特长,有的网站规划是强项,给各小组下达网站制作任务,给予多个题目自由选择,完成后拿出一节课展评,让每组的同学上台五分钟演讲,既展示了自己又关注了他人,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学生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有不少同学因此喜欢上的网页制作。
三、使充分的双边活动与反馈成为可能
双边活动与反馈主要指的是师生间的。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就是与学生的互动,在一问一答之间,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控制课堂节奏促成教学成果的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应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预设课堂可能的生成问题,有的放矢,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就是最终目标。如在讲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时,如果直接让学生看书去背那些技巧,效果肯定很糟糕,学生的兴趣肯定全无。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针对每一种搜索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相信学生的兴趣就会很大了。比如关键字搜索,问学生如何在百度上快速找到游泳冠军孙杨的资料,学生的答案有不少,这时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搜一下,比出优胜组展示交流搜索技巧,显然比空洞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上多得多。因此,在小班化教学,合理有趣的创设问题是促成师生良性互动的前题和关键。
反馈实质上了解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如何能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呢?反馈的方式方法就极为重要。08年参加网上信息技术教师骨干培训,华师大的祝智庭老师给出了一种电子档案袋的概念和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感觉很好。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档案袋,实质就是在网上开辟一块空间,可以即时放置学生的自己的各种作业,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和批阅,既能增强师生交流又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
以上是我在这两年的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做法和反思。在教学中深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小班化教学能很好的体现课标中提到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做法,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自我,充分竞争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 祝智庭
2、“小班教学指导纲要” 二中分校
第四篇:小班化教学反思
小班化教学反思
——彭 青
牛津英语课程教学要更着重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开口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材是非常适合进行小班化教学的。
小班化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的一种教学特色,我也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摸索了了一个多学年。总体而言,这种“小班化”教学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但是在我至今的”小班化”教学下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数量的相对减少,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好学生加速发展,基础薄弱学生发展滞后,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二是学生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缺乏。
因此,我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之后,加强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互助,必须做到该背的内容一定要背出,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前积极准备,努力在上课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便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灵活教法,及时鼓励,让学生带着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培养他们预习,复习,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定期检查笔记,规范学生认真有效地记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并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发掘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赏识每个学生。”小班化”教学就给了教师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继续坚持面批面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用,心里会有紧迫感,因此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
总之,我将在今后的小班化教学中创设更开放、更和谐、更民主、更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实践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有更高的提升。
小班化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能给教师更多的和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一个均等的提高的机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小班化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孩子需要信任。只要你有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做朋友,找他们多交流、谈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并利用班中的榜样以及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来激励他们。课堂上多提醒他们多倾听,表现较好时及时给予奖励,增强他们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一名可爱的孩子,从这些顽皮好动的孩子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她都将会给你一个惊喜。
2、家长需要沟通。平时和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让家长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我总相信,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是巨大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如火车之双轨,孩子就如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只要双轨配合得好,再重的火车,也能承载得起。从小雨和小雨家长的转变过程中,我体会到:金诚所致,金石为开。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只有充分信任学生,信任家长,一些灰色的教育现实也会变四得美丽起来。
第五篇: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
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国外的小班化教学,在9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相继在京、津、沪等地得到发展。2001年6月教自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张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建构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奉献给儿童。新课程的这些主张为小班化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相仿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滋润下.小班化教学将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一、小班化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由于传统的班级教学不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20世纪初以来,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0 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完全工业化的西方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学率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班额的缩小。再加上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思潮的兴起,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小范围开展“小组教学”的尝试。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各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为班级规模的缩小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加大投人,缩小班级规模,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人才优势。美、英、法、日等都在施行“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已成为世男教育改革潮流和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我国局部地区学龄儿童的减少,对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学校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及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客观规律,小班化教学因此在 我国出现了,并先后在京、津、沪等地施行。
二、小班化教学的特点与价值
小班化教学既是一种集体教学,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优越性。
(一)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各国纷纷寻找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尽管出现了众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有的因为适应范围小而不宜大面积推广,有的则因为施行围难而昙花一 现,唯有小班化教学既保持班级教学的集体形式,又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班化教学因此成为当今教学形式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从本质上看.小班化教学只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它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更优 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的进一步深化。不过.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独特表现在:
1、小班化教学的班级规模小。我国学校管理规程规定每班学生的标准为45人,而现实中,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已超过45人,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45人的标准,而小班化教学一般不超过30人。根据格拉斯和史密斯曲线分析.当班级规模缩小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提高,特别是学生人数在15人以下时,教学效果迅速提高。
2、小班化教学对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要求比较讲究。它要求教学空间灵活多样,特别是课桌椅的摆放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克服教学盲区,实现全员辅导,以利了教学的随机应变。这有别于传统课堂固定化的课桌而摆放形式。、小班化教学通常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学风格,形成互相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而传统的大班教学却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充分把握不同个体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利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4、小班化教学为师生教与学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小班化教学的氛围中,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因循守旧的学习方法,师生双方均可以达到一种和谐和补充,充分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
5、小班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形式,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备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二)小班化教学的价值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小班化教学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具有较大的价值。
1、小进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传统班级授课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个性不能张扬,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而人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小班化教学则因班级人数少,为教师照顾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不同的个体,能注意不同个体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并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别辅导。根据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1996年推出的为期 5 年的 SACE报告发现,小班个别化教学有明显的优势:第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的时间得到相应增加;第二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三、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居丧中解脱出来,教学热情大增。
2、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班化教学无论是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出发,还是从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方法来者都体现了全面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 展和智力开发。
3、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允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小班化教学由于上课人数少,学生发言机会相对于传统的大班上课要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更频繁和更直接。师生间、生生间教学交流更加紧切,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学生由原来机械、被动的学习变为灵活、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小班化教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心由重教向重学的转移。传统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学习的客体。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导致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小班化教学则强调学生自由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互相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协作、互助。教师由原来单单注重教转移到突出学生学上来,学生由原来只机械的听转移到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这种转移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实施创新教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创新教育在小班化教学中能够得以施行。因为在小班化教学中师生间可以直接地进行交流,更容易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温馨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协、友爱、合作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可以充满自信地去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开发自己的潜力。
6、小班化教学能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班化教学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情意结构,力图达到学生知行结合,两者分机统一。小班化教学中重视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对重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小班化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乐学到学会再到会学,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为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学生人数多的限制,教师教学多采用授受式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一般不能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对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活动直接由教师安排和控制着,学生仅仅充当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小班化教学由于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多了,学生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增加了,而且他们的发言不仅仅局限于当天的知识,学生用以任意提问题,要求教师解答。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形式
小班化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人以下几种。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或学业成绩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或学业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体现 了教 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施以不同教学的特点。分层教学按不同形式,可以分为对学生分层、对备课分后 对上课分层 对作业分层以及对评价分层等几种形式。
在分层时首先教师通过研究、观察和了解,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现实水平高的学生。B层次为能力水平一般,但有一定潜力的学生。C层次为能力较弱,水平较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分层因不同学科而异,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将随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能力的变化而进行重新分层。
其次.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成中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不同层次的组织讨论以及不同层次的作业布置等等.在具体教 学活动中对优秀生要求相对要高一些,难度大一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对要低一些,作业难度相应小一些。教帅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练习的难易程度应分别适合各层次水平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练习中,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练习和作业都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中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与学皆获得成功。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分为若干学生组成的几个学习组,在课堂教学时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用各种方式合作学习。④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现代家庭由于规模缩小,兄弟姐妹减少,学生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减少的缺陷,可以增进同学间相互协作与讨论,积极交流与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小组合作的组合有两种形式:第一,教师按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它又有两种分法:一 种为“同组异质”分组,即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另一种月组同质分组,即每个小组成员的层次相同。第二,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在组合中,无论是学生自由组合还是教师安排,都体现了 一个原则: 即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体现公平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般教师不只接参与,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参与意识和学生在集体中的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应注意难易程度,教学内容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领悟,都能掌握 所学内容。
为了便于小组开展讨论活动,还应该经常变动座位排列,不断变换座位排列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可以扩课堂教学交往范围。座位的排列可以采用“马蹄形”、“圆形”、“口子形”、“餐桌形和风车形”等。采用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增进进他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提高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密度,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三)综合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是单一的分科教学,它使各科之间相互割裂,甚至导致相互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小班化教学实行综合教学弥补了分科教学的缺陷。综合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连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同时重视学生主动、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也在这一探究过程得以形成并得以提升。综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慧和才能,重视学生人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同学互相勉励,互相合作,最终走向成功。
四、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方式
小班化教学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其评价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分项考核与记分形式。可以将一门教学科目分为几个项目进行考核与记分,学生可以显示自己的强项,他们都有机会在某一项中获得好成绩,避免了传统考核一次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
2、分层考试与记分的形式。可以设计A、B、C三套试卷分别对A、B、三层学生进行考核,不同层次的考题不同,难度不同,因而不同的学生都可能在考核中获得高分,这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允许学生重新考试的形式。这主要是针对部分考生认为自已考分不够理想,没有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重考超过前次成绩,则以这次成绩为准,避免了学生因失误而产生遗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让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小组评价的形式。各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结论给予评价,并让学生对评价进行验证与感受。小组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5、活动评价的形式。该评价是通过小组活动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重型环节是组织活动,通过此评价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与生活习惯等等。此外小班化教学还采用激励性评价、形象化评价、无级评价、个案评价、参与评价、反馈评价、模糊评价等形式。在小班化教学中,把握适度的评价、对学生无疑是有益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对小班化教学的后思
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已成为世界教学改革浪潮。虽然人们对它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小班化教学也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班化教学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小班化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互动,如果教师没有更强的课堂管理能力,不能很好的驾御课堂,则课堂很可能成为一盘散沙,教学可能会事倍功半。
组二,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敏捷的应变能力。小班化教学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应地多一些,这样 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也相应地增加。因此要求教师应具有随时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第三,小班化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强化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传统课堂教学用比,小班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学生仍然以传统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小班化教学,则不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小班化教学要求学校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如果设施不齐、资源不足,则教学不能按计划进行,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五,在我国,目前小班化教学并不是所有地方、所有学校收可施行。它仅限于那些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地区。如果所有学校都一 轰而上,那么那些教学设施不齐、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济的学校在教学中必然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反而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还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
总的来说,小班化教学在目前世界各国的教学实践中被视为一 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它的有效性巳经被美国田纳西州的STAR研究计划证实。“小班化教育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结论已为教育界的绝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己沐浴课堂改革的春风,这为小班化教学带来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相信小班化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和水中,而且它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知识结构更合理,培养出的学生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红卫:《对小班化教学的几点认识》,《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4期.
2、冯建华:〈〈小比大好,还是大比小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期.
3、余洁:〈〈透视美国小班化教育改革浪潮〉〉,〈〈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4、梁春涛:〈〈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几点思考〉〉,〈〈天津教育〉〉2000年第3期。
5、李森著:〈〈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