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篇幅比较短小,比较好把握,因为故事夸张,学生也很喜欢。学习《滥竽充数》,为了让学生理解不懂装懂的人混在队伍中的尴尬,我让他们想像南郭先生在装腔作势地吹竽时,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会是怎样的一种神态,有的孩子说,他会四处张望,有的说,他吓得赶紧把头缩在脖子里,还的说他不敢发出声音,如果不小心弄出了点声音,就吓得脸都白了„这个小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像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深切地体会“没有真本领迟早有一天会被拆穿的。”铺平了路。
3月15日
星期二
多云 《熟能生巧》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课前,我认真地看了一下此课的《课堂作业》,其中的3、4、5题和语段阅读与我的备课结合较紧密,因此在授课时,我讲得较为仔细。学生通过积累、比较、质疑,很快地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但从课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却各不相同,虽然有的能勉强认可,但却不能进入核心内容。急中生智,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于是我问:如果让卖油的老人去射箭,叫陈尧咨来买油,你们猜结果会怎样?同学们哈哈大笑,从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孩子们终于明白了:掌握一种本领都离不开长期实践的道理。
3月17日
星期四
多云 《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刘校长和棃琳同课异构的篇目。通过为期两周的教研活动,我们对这一课的研究比较深入,借用刘校长的备课理念,这一课上得得心应手。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然后自己解疑。对于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抓住相关的句段通过读、思、议、说,让学生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把《课堂作业》中的语段阅读题融入到课文分析中,更让学生明白了要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观察,要观察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还要学会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这些,为学生写好本单元的习作“观察日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月18日
星期五
雨 古诗诵读《清明》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一首非常好懂的诗,诗的基本意思学生读上几遍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在体会诗的感情时,我从“欲断魂”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天气诗人的触景伤怀。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抓住“远”字,首先体会这个既表示杏花村在空间距离上与诗人现在所处的地方有些远,然后通过想像杏花村此时热腾腾的气氛来体会这个“远”字在昼心理上也是遥远的,从而再来感受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愁苦。今天我自己在组织语言方面很流畅,学生跟进也很好。
10《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11《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课文中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很感兴趣。通过完成表格,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明白陈赓几次帮助了小红军;小红军怎样拒绝了陈赓,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朗读时,有些男生还根据课文描述做出小红军的动作。还有的同学用四川话进行表演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融洽。
12、《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今天,在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里又重拾雨来的故事,内心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这篇小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学生读。教学之后有以下几点反思:
1、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雨来被敌人四次逼问时的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学生也是乐此不疲。
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体会雨来的爱国情操,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其次,抓住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提示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体会到:这如花的家乡,岂能让敌人践踏?这也是雨来坚定信念的原因。
2、让学生广泛收集课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雨来是一个英雄,让英雄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
3、这篇课文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是很值得学生效仿的。周立波先生曾评价说:这篇文章写得有骨头有肉,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领悟这个写作方法,引用了周立波先生的这句话。但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同时,这个写作特点的渗透不够,感觉没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怎样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而又有效地渗透写作指导,将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方向。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鄂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鄂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xiexiebang.com 课
题
7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具学具
环
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指名读3、4自然段
a“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缗王
一一听之
逃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08熟能生巧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
3.能正确地默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4.懂得要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具学具
环
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初步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1解释成语,揭示课题。
说说这篇课文是讲什么的。
谁能说说“熟能生巧”中的“熟”“生”“巧”分别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2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是用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②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几个?主人公是谁?故事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同桌讨论思考题①、②。
请差、中、好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①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②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自学交流,教师点拨。
①读生字卡片,重在正音。几个容易读错的宇:翁,嗖,沾,啧
②按顺序出示10个新词,请学生自愿站起来读一遍,然后说说这些词的意思。一个学生一次说一个词,其余学生认真听,然后对前面同学的解释进行评议。
③让同桌同学互改作业本1、2、3题。
4讲读第1、2、3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课文后第1大题的第 小题:从哪里看出武士箭术很好?围观的人和卖油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在书上划出表示围观的人和卖油翁的态度的句子,完成下面表格的上半部分。
谁有什么本领怎么议论
围观的人武士卖抽翁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交流。
按照下面格式,用一段话说说自己填的内容。
有一位武土能。围观的人看后。武士自以为。而卖油翁,却说。
练习反问语气的读法。
①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武士自以为“很了不起”?
②用反问的语气读这一自然段。
5.作业。
抄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
第4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4、5自然段。
2.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
3.懂得要掌握一种本领离不开长期实践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复习。
读生字、新词,说说词义。交流第4题。
说说上节课在表格上填写的内容。
2.默读第4、5自然段。
带着课文后第1题第小题的问题,默读第4、5自然段,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互相交流。按照提供的格式说说可填的内容。
3.默读全文,划出描写武士和卖油翁动作非常热练的句子。
自读自划。
小组交流。
课堂交流。请一两位学生表演一下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的整个过程。比一比,看谁学得像。
集体读表示两人动作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第5、6、7题。
5.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讨论:射箭武土和卖油翁各自的“绝活”是怎么获得的?
谁能举出一个热能生巧的事例?
6.选做作业:把一个熟练动作的完成过程写下来。教师可
表演一个动作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鼓励学生口头描述,最后写到《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09莫泊桑拜师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和莫泊桑的人物特点和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和莫泊桑的人物特点和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具学具
胶片
环
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2、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读后检查:、指名交流原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讨论有关字词的意思。
“酷爱、揣摩、烙印、孜孜不倦、滔滔不绝、直截了当”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一、(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二、(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三、(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五、学习第一段、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莫泊桑从小酷爱写作,作品平常,心情焦急)
3、指名朗读。(读出钦佩、焦急的语气)
六、作业
抄写课后的词语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段的学习,知道了莫泊桑为了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怀着一种急切的心情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是因为他把福楼拜的指导牢牢记在心中的结果。
(1)、出示胶片: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
(2)、齐读
(3)、发问:莫泊桑把福楼拜的什么话牢牢记在心头呢?
二、导读第二段:、自由读第二段。画出你认为福楼拜所说的话中最关键的话。
2、指名交流。
(1)、“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A、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B、从“直截了当”这个词,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c、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2)、“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A、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B、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c、比较: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有好多东西可写。
D、这个自然段中一连用了9个问号,读法一样吗?
E、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指名朗读。
(福楼拜是一个既严肃又耐心的人)
F、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3)、“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A、福楼拜说的这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你再次感受到莫泊桑具有什么特点?
B、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话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c、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
D、自由读第9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莫泊桑和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莫泊桑的表情,福楼拜说话时的提示语)
三、小结:
不难看出莫泊桑和福楼拜师徒二人一个是虚心求教,一个是直言不讳;一个是万般无奈,一个是循循善诱;一个是勤学苦练,一个是悉心指导。
板书:
板书设计
莫泊桑
福楼拜
虚心求教
直言不讳
万般无奈
循循善诱
勤学苦练
悉心指导
↓
↓
勤学
善教
引读: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更加,他从老师的话中懂得了,写作要
,,因此,莫泊桑终于写出了。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古诗诵读3
清明
教学目标、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
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
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新课标第一网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读背背”的内容是8个成语。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成语中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
三、探究与发现部分,注意阅读要仔细。
四、作文要言之有物。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
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读一读,想一想。
对于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
看、瞧、瞅、盯
眺望、鸟瞰、仰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还有许多词语,在表达上都有多样性,培养学生进行分类积累。
2、读一读。
8个成语,在感情色彩上,分成褒义与贬义。
前四个,是批评那些自作聪明的人的,后四个,是赞美那些踏实认真的。
3、写一写,背一背。
这一次的名言名句,既有古代文人的,又有现代科学家的。主要都是围绕,学习,要刻苦、读书,可以改变人来说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4、读一读
入木三分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写了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怎样刻苦练习,以致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回答时,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
课本要求观察马车,富丽堂皇的,或者装饰简陋的。但是,这和我们同学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因此,我改变为观察自行车。
观察骑自行车的人,在不同情况下是怎样行走的。晴朗时,风雨交加时,交通堵塞时,等等。还要猜测一下他们内心的想法。
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
三、口语交际
购物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陈述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春游钱给自己购物的事情为话题,通顺、完整、准确的描述购物的经过。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特别是,要把每一种物品的作用顺便说出来。
第三课时
四、习作
我的观察日记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进路生活中的观察对象。
形式上,用日记的形式。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现出来,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8.《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9.《祁黄羊》教学反思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这句话为切入点,先从理解句子意思开始,然后提问:祁黄羊为什么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又为什么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研读对话,入情明理,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在学习重点段3——11自然段时,我把它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课堂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3——7自然段,即“外举”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8——11自然段,即“内举”部分。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学生表示不同意,“想说服老师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当时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如:“祁黄羊想了想,他在想什么?”“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居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时,他们会怎么说?”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效果不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深刻地体会祁黄羊的品质,我采用了想象表达的形式。我说:“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我说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当亲戚朋友听说此事,又是什么反应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祁黄羊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当教学到后面,我又抛出问题:“祁黄羊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朝中大臣听说了,会有何反应呢?再次点击中心。之后我又给学生们补充了有关祁黄羊的故事,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祁黄羊形象在学生心中更为稳固了。
10.《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方法:
一、在对比中了解剧本的特点
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记叙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括号内的不用读。“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我还特地说明: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在分析中感受人物品质
课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学生很快找出了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从管家和公仪休的对话中体会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阿谀奉承和无奈。学生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了他拒收礼物的原因:“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三、在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第一组的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于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在第二组表演的时候,学生相对来说更投入、更淋漓尽致了。
第四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四)》教学反思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
(四)》教学反思
这个《乐园》,从词语由小到大的归属关系,到“探究发现”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由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扩展出“含动物名称的成语”,再由积累词语上升到积累格言警句,内在的序列性还是比较清晰的。
就我班教学实效来看,孩子们对“含动物名称的成语”最感兴趣了,课堂上意犹未尽,就连“经典诵读”中都占去半壁江山。但说起容易用来难,要真正明白这么多成语的引申义、比喻7,从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恐怕非一日之功,我也只能利用中午“经典诵读”的时间,带着学生简单按“褒贬”分了类。
《游戏》的口语交际,孩子们有话可说,其后设计小练笔,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言深化。《落叶》习作,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落叶基础上,着重抓住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看到它的感受写下来。
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有较大的增长。如果说低年级是想象活动的“敏感期”,那么中年级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第四单元的《落叶》就属于自然景物描写。课前,让学生观察落叶的形状、颜色等;课中让学生说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由此想到的,而且使学生将说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作文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本次教学,比较满意的是“直观感悟,读中学写,丰富想象”和“触类旁通,根据想象,自由表达”这两个环节。当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拾到的落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之时,我相机板书“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指导他们将所想串联起来,并相机指导排比句的写法,此前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省略号及排比句使用不恰当。本次指导后,这一问题,有了较明显改观。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
(四)》教学反思
这个《乐园》,从词语由小到大的归属关系,到“探究发现”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由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扩展出“含动物名称的成语”,再由积累词语上升到积累格言警句,内在的序列性还是比较清晰的。
就我班教学实效来看,孩子们对“含动物名称的成语”最感兴趣了,课堂上意犹未尽,就连“经典诵读”中都占去半壁江山。但说起容易用来难,要真正明白这么多成语的引申义、比喻7,从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恐怕非一日之功,我也只能利用中午“经典诵读”的时间,带着学生简单按“褒贬”分了类。
《游戏》的口语交际,孩子们有话可说,其后设计小练笔,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言深化。《落叶》习作,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落叶基础上,着重抓住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看到它的感受写下来。
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有较大的增长。如果说低年级是想象活动的“敏感期”,那么中年级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第四单元的《落叶》就属于自然景物描写。课前,让学生观察落叶的形状、颜色等;课中让学生说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由此想到的,而且使学生将说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作文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本次教学,比较满意的是“直观感悟,读中学写,丰富想象”和“触类旁通,根据想象,自由表达”这两个环节。当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拾到的落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之时,我相机板书“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指导他们将所想串联起来,并相机指导排比句的写法,此前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省略号及排比句使用不恰当。本次指导后,这一问题,有了较明显改观。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反思鄂教版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篇幅比较短小,比较好把握,因为故事夸张,学生也很喜欢。
学习《滥竽充数》,为了让学生理解不懂装懂的人混在队伍中的尴尬,我让他们想像南郭先生在装腔作势地吹竽时,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会是怎样的一种神态,有的孩子说,他会四处张望,有的说,他吓得赶紧把头缩在脖子里,还的说他不敢发出声音,如果不小心弄出了点声音,就吓得脸都白了„这个小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像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深切地体会“没有真本领迟早有一天会被拆穿的。”铺平了路。3月15日 星期二 多云 《熟能生巧》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课前,我认真地看了一下此课的《课堂作业》,其中的3、4、5题和语段阅读与我的备课结合较紧密,因此在授课时,我讲得较为仔细。学生通过积累、比较、质疑,很快地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但从课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却各不相同,虽然有的能勉强认可,但却不能进入核心内容。急中生智,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于是我问:如果让卖油的老人去射箭,叫陈尧咨来买油,你们猜结果会怎样?同学们哈哈大笑,从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孩子们终于明白了:掌握一种本领都离不开长期实践的道理。3月17日 星期四 多云 《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刘校长和棃琳同课异构的篇目。通过为期两周的教研活动,我们对这一课的研究比较深入,借用刘校长的备课理念,这一课上得得心应手。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然后自己解疑。对于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抓住相关的句段通过读、思、议、说,让学生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把《课堂作业》中的语段阅读题融入到课文分析中,更让学生明白了要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观察,要观察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还要学会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这些,为学生写好本单元的习作“观察日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3月18日 星期五 雨 古诗诵读《清明》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一首非常好懂的诗,诗的基本意思学生读上几遍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在体会诗的感情时,我从“欲断魂”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天气诗人的触景伤怀。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抓住“远”字,首先体会这个既表示杏花村在空间距离上与诗人现在所处的地方有些远,然后通过想像杏花村此时热腾腾的气氛来体会这个“远”字在昼心理上也是遥远的,从而再来感受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愁苦。今天我自己在组织语言方面很流畅,学生跟进也很好。10《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 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11《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课文中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很感兴趣。通过完成表格,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明白陈赓几次帮助了小红军;小红军怎样拒绝了陈赓,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朗读时,有些男生还根据课文描述做出小红军的动作。还有的同学用四川话进行表演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融洽。
12、《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今天,在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里又重拾雨来的故事,内心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这篇小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学生读。教学之后有以下几点反思:
1、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雨来被敌人四次逼问时的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学生也是乐此不疲。
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体会雨来的爱国情操,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其次,抓住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提示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体会到:这如花的家乡,岂能让敌人践踏?这也是雨来坚定信念的原因。
2、让学生广泛收集课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雨来是一个英雄,让英雄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
3、这篇课文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是很值得学生效仿的。周立波先生曾评价说:这篇文章写得有骨头有肉,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领悟这个写作方法,引用了周立波先生的这句话。但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同时,这个写作特点 的渗透不够,感觉没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怎样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而又有效地渗透写作指导,将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方向。、《神奇的机器人》教学反思: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我决定以这一课开始我对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通过钻研教材同时借用了刘校长的学案我就开始上课了。但内心总有一些茫然和惶恐,之前的教学模式和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差异太大,很多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非常依赖老师的帮助,因此拿到学案,很多孩子还睁着老大的眼睛盯着老师,等着老师喂“食”吃。从助学到自学,不论是从习惯还是从他们自身的能力上,孩子们还不能适应。但从座位和学习形式的改变,他们又特别感兴趣,这种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第一次的尝试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小组的建设很重要,因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小组建设做好了,才能切实保证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希望我能在尝试中不断完善我的教学模式。
14、《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在充分的预习了课文以后,学生仍然不太顺利地完成了第一课时的学案,说不太顺利,归结原因有: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少孩子拿到学案后还在等待老师的讲解,不敢贸然行动。
二、学案出题较多,密度较大,老师估计学生不足。因此,学生学习的习惯还有待培养,学案的设计也还有待斟酌。但在第二课时的 小组展示中我却看到了较为精彩的一幕:小组内合作,根据书中描述的兵马俑的神态以及自己的想象摆出这组造型,并安排一名学生解说。各小组的造型摆得像模像样,解说也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而且对重点段落的背诵也变得轻松容易了。从中我发现了我们班孩子的表现欲望很强,这种欲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相信孩子,激发兴趣,这是步入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15、《荷兰风车》教学反思:
针对前面课文设计学案的不足,我个人认为学案应该给学生很强的导向性,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所针对性。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案设计中,我加入了“学习目标”、“课文说明”、“信息链接”等小环节,这样学生在思考、阅读的时候就可能少走一些弯路,节约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本课的学案学生完成的不错,虽然也有延时,但较前有很大的进步。最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对课文开头的仿写能运用自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将是一次有效地实践。
16、《看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们的课前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抓观众是怎样看戏的,体会梅兰芳的技艺精湛;我的是设计如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先让我们来看看观众的情绪表现:演出之前,坐满观众的露天剧场是()的,演员出场时,观众像(),演员演唱时,观众像(),到高潮时,观众像()。对观众的情绪描写在全文中起()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
二、抓梅兰芳先生是怎么演戏的,体会梅兰芳技艺精湛。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军神》一课,明白了文中对观众的描写就是在从侧面烘托梅兰芳先生。从这一课的学案设计,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深度,直接影响学案的设计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17、《吆喝》教学反思:
如今的小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我借助媒体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在设计学案时,通过品读文中的精彩词句体会旧时北京吆喝声的主要特点,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在课后拓展中,我还要求学生调查记录家乡“吆喝”的种类,研究“吆喝”的规律、特点及其价值,探讨“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民风民俗等。学生的兴趣很高,效果还不错。18《中国结》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散文,全文围绕中国结,从中国结的外形写到它的寓意,由中国结的包含的中国情写到它渗透的世界意义,层层深入地说明了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时尚的那份深刻理解。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即“特有的风韵”和中国结的“头”。通过理解“特有的风韵”让学生明白中国结美丽、典雅的东方造型以及其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寓意,使学生明白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通过理解中国结的“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透过这两个关键词我设计了本课的导学案,通过实践,效果还不错。
19、《变幻多彩的地球》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全文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并列式的结构,介绍了地球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衣服”由于全文笔调流畅,通俗易懂,因此我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细读课文,填写下表。
20《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教学反思:
学习童话体裁的课文,必须“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据此,我在引领学生进入豆花庄之后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然后开展读、说、看、演、写等活动来体验小家伙们的快乐生活。蝈蝈们早上、午后、傍晚的歌声有什么不同?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提问之后,先提醒学生用“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学会批注”等方法学习,再给他们5—8分钟默读课文、品读感悟。小组相互讨论后我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反馈,相机给予点拨。
学生朗读句子,结合“带着”“飘着”“伴送”这些重点词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说:“我觉得蝈蝈的歌声很美,像晚霞一样美。”说:“我觉得蝈蝈的歌声和牧童的笛声交织在一起,像黄昏的合奏曲,很好听。” 这时在音乐声中,“晚霞余晖、牛儿归家、牧童吹笛„„”的画面一一展现, 学生走出文本,在音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这时蝈蝈的歌声让我感觉很温馨”“我觉得很悠扬,因为它飘在回家的路上。”等等一些话来。当带着这些感受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时,学生十分入情,像在读诗在作画一般,特别是最后的一个省略号,声音绵长,给人无尽的瑕想。
为什么豆花庄的小家伙们都那么喜欢蝈蝈们的歌声?大家可以结合全文内容或是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说一说。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发言十分积极:因为蝈蝈的歌声圆润晶亮、清凉清凉;因为的歌声充满了快乐和它希望;大家喜欢蝈蝈们的歌声,因为他们的歌声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豆花庄里空气新鲜,有花有草,没有噪声,蝈蝈的歌声才会这样好听;此时我适时小结并出示:这真是一支绿色的歌啊!
指名读句子后,要求学生根据我的问题“小家伙们金色的梦都有些什么呢?”展开想象,进行片段写话训练。让学生跳出 本,超越文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1《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文章我将教学定位于“读写结合”。一方面通过品词析句、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并迁移运用,仿写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读中悟写
1、抓思路,悟写法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开门的钥匙。正如叶老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文章的思路是在词句段的有序组合中表现出来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层次编排的顺序。例教学灰椋鸟归林壮观的场面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写作应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教学灰椋鸟闹林的场面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写了几只鸟的翩翩起舞的场面,又写了百鸟争鸣的场面,2、学内容,悟语言 学生的词语匮乏是写作的一大障碍,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除了不会在生活中摄取材料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说没词。目前,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词句的解释而忽视词句的运用,这是不妥的。阅读中的理解是学习语言的初步,而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更是掌握语言特点和规律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他们积累,鼓励他们运用。如:
(1)感悟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大的词。
(2)品味句子的写得好,感悟拟人、比喻、对偶的修辞的运用。(4)“呼唤”和“应和”,师生的合作表演
(5)文字变为诗歌的排列形式,感受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仗工整,诗一般的语言的魅力。
象这样的题用意是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取出来,在语言实践中使这些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以写促读
本文作者在写灰椋鸟归林和闹林场面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才会使人读了文章之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写结合的点。教师在教灰椋鸟倾诉,呼唤,应和时,先由师生合作创设了“呼唤”,“应和”的情境,既理解了这两个词,又引导感受了母子间、兄弟间、伙伴间的情意。此时,再引导孩子模仿抓住“倾诉”想象表演说说倾诉的内容,既训练了语言的 表达,又进一步体会了鸟儿之间就像朋友、家人、爱人一样,互相倾诉着,呼唤着,应和着,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随后,“好像„„又像„„”的教学也渗透了这种写法。这个说话练习,既让学生学习运用了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又为人文的朗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
探索高效,渐行渐思
上周,全校语文老师聆听了高语组的一节高效课堂探究课。这节课使我更清晰了高效课堂的几个环节构架,更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上《印度王公的大米》这一课时,为了体现课堂的高效性,我精心设计,更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扣住题眼“印度王公的大米”,在学生读题、解题之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疑惑之处。经过各小组讨论,孩子们围绕课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王公的大米是怎么来的?
2、王公有多少大米?
3、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什么?
4、王公的大米最后怎么样啦?
5、婵德拉为什么只要大米作奖赏?
6、对婵德拉的选择村民们为什么感到伤心?
7、婵德拉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8、王公是个怎样的人?各小组提出这样的疑惑,我感到很高兴。针对这些问题,我并没有带领学生进入文中直接去寻找答案。而是让知道的学生去帮助不知道的学生,让学生去教学生。学生的合作互动非常热烈。老师深入到各小组去观察、倾听,发现第七和第八个问题孩子们回答的都不全面,对这两个问题很有必要做一次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同学们对婵德拉和王公的认识更全面了。这时,我就及时的告诉孩子们:读懂一个人物,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去体会、感悟。这样教给孩子们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升。
《印度王公的大米》是四下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我上得最轻松惬意的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执教中,我仿佛尝到了高效课堂的一丝丝甜头。我想这只是一个起点,在今后的探索中,我还要不断地渐行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