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专题

时间:2019-05-13 03: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专题》。

第一篇: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专题

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

杨永安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贯彻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概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纲要》要求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贯穿各学段的课堂教学,同时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仁不让。好多人认为传统文化与数学等理科教学格格不入,但仍然有好多人在积极努力、大胆探索。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就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执行探索分享一下。

数学课堂上渗透爱国情怀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数学领域也同样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介绍中国的数学家和他们的数学贡献。例如在学习无理数π时顺其自然的引出《周髀算经》、刘徽的割圆术及祖冲之的疏率和密率。把中国的勾股定理和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相比较等等。介绍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比如祖冲之父子、张衡、李治、刘徽、秦九韶。以及《周髀算经》、《九章算数》、《缀数》《海岛算经》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的中心由中国转到了欧洲,中国落后了。但有志气的中国人一直没有停止追赶的脚步,历史上学习的多是政治家和改革家,其实数学家也不乏爱国之士。从李善兰、华衡芳到熊庆来、华罗庚,他们的故事催人奋进,他们的行为令人敬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需要担当。我们更要努力学习,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数学课堂上渗透社会关爱教育 新的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在改变,学习方式也在改变。知识的呈现已经不再是枯燥的定义、定理、公式、证明,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经历。问题的引入和情景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文化。比如在学习轴对称时展示中国结、脸谱等图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由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而每章的结束也经常会有知识的延伸或课外阅读及数学家故事等。而在知识的运用上也更加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例如用一次函数求最优方案或二次函数求最大利润等。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体现了数学的社会服务性。无论工商业、建筑业、航天航海、经济金融哪个领域数学的作用居于首位。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祖国建设,民族的复兴和民生的改变举足轻重。

学习方式也在改变。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经验。而合作交流是现代数学重要学习方式,可以使个体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广阔,集思广益,增加团队意识、默契程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而生产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必将更加紧密无间。就从学习上互相帮助开始。助人为乐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慢慢就会体会到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提高快了。数学课上渗透人格修养教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明白分为三个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不被重视,其实特别重要。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快了的有收获的过程。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和惊喜。就在解决困难之中磨炼意志,在解决问题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合作的过程中养成高尚的品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高深的学识、丰富的资源、正确的路线、坚强的领导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刻苦的精神、不懈的努力。而这些良好的品质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应当在品德、语文等文科教学中传授,也应在数学、理化等理科教学中渗透。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付诸实践。那么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第二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汉语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汉语教学

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每次汉语园地中,都无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诗,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承传,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第三篇: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郜英会 1949年,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将自己此去北京称作是进京“赶考”,并说不能像当年李自成那样考砸了,事实证明,他比李自成考得好多了,不仅带领大家推翻了“三座大山”,更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大众翻身主人的“千年梦”。一样的“赶考”,不一样的结局。对比二者给了后人许多启示,值得我们大家深入学习。

赶考”精神包含了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励精图治、实干兴邦等丰富内容,是时时刻刻警示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四种精神”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弘扬“四种精神”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责任。这四种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最好印证,让我们深入开展“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弘扬“四种精神”,让报国为民、实干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为推动科学发展、奋进崛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支撑。筑梦必须勇于开拓,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没有开拓创新,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无法战胜前进途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就是要引导全省干部群众增强革故鼎新、乘势而上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风尚。唯有如此,才能使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独步一时。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而且主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推行赶考精神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思想文化源头。水有源,树有根,任何思想文明都有其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而是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否则就是数典忘祖。

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统一的,赶考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有其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学的精粹,是文化的瑰宝,它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但是蕴涵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却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过时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熠熠生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构筑精神支柱,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要求。“中国梦·赶考行”,就是旨在在全社会播种理想,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赶考”精神的实质,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我们党正在继续的“赶考”,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一场以人民群众为考官的“大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怀赶考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迷失、不懈怠、不退缩,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经历过每一次赶考的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会得到进一步升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更加坚定。答好每一张考卷,关键在实际行动上。每一位“赶考”者,必须时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告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去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尽全力去破解人民群众面临的难题,用高分来赢得人民群

众的满意,力争早日把好的蓝图变成现实。坚定目标不动摇,矢志奋斗不懈怠,稳中求进不折腾,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毛主席赶考中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总书记在山东讲话中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基于当今的教育和社会的状况,应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教育引导人民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作为教育学人,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应在大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形成良好道德规范,让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历经磨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国学经典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有序有效地持续推进。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强调以中华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主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经典价值传承为基础,解决好经典要不要进课堂、哪些经典进课堂、怎么进课堂的突出问题。不同年龄阶段因接受程度不同要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就学校教育而言,从做人的角度,初中和高中是一个界限:小学、初中侧重“德”的修养和“行”的方法;到了高中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应把“道”的教育跟上去。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发扬赶考精神,从毛主席的“进京赶考”到习总书记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读出了“赶考”精神对于党的事业有着深远影响,它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60多年来,我们党“赶考”的脚步从来没停过,“赶考”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赶考”精神让数万共产党人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我们党正是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弘扬“赶考”精神,才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而今,“赶考”精神再次激起中国人强大的追梦力量。发扬赶考精神才能真正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分析,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食古不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乃庆 《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7日 06 版)

今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意义。新的时代,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者系西南师范大学原校长)

吴潜涛:弘扬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2014年08月08日10: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万鹏)为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今年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改革热点面对面》。今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潜涛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潜涛在访谈中讲到,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它是一种德,这种德,是大德,是国家的德,同时也是社会的德,还是个人的德。国家没有德是不能兴的,一个人没有德,是不能立的。因此,我们国家强调核心价值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繁荣发展以及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价值的支撑,同时为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提供了价值的力量。

吴潜涛认为核心价值观有一个自身的特点就是民族性。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它蕴含了民族的一种特点。我们中国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它积淀着最深层次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我们过去发生的、至今对社会仍然有影响的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书记在几次重要的讲话中讲得非常好,他讲这是一个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之源,另外还强调,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之本。这样的思想之源和固有之本的关系,我觉得讲得非常精辟。

吴潜涛讲到,今天我们讲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三个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和个人的层面。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呢?这就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传统文化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从个人、国家、社会这三个层面来概括。因此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概括的思维模式,也是与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紧密相传承的、相衔接的。

吴潜涛认为,从价值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具有民族性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时空的。就是任何时代的都可以用的,都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面的很多价值理念,很多都是与中国先哲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再结合时代的特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给它赋予新的内涵,本身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离开这个根基。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你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生源。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具有民族性,没有民族性的东西,那是不可能长久的。吴潜涛指出,我们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非常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的关系问题,总书记也特别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了很多重要的精辟论述。我们现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密切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建立在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吴潜涛讲到,我们说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对过去哪一个先哲原话的照搬或者经典著作的照搬,我们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既要找到共性的价值理念,我们讲信用、讲仁义求大同,求和合;过去讲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等。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优秀的成果作了非常系统的概括。我们把这些东西找到以后,再结合着实际,进行一些创造性地阐释,这才是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地转换。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目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性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抓住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和把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价值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和思想基础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梦。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体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 房广顺,张宏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上半年刊),2015(01).[2] 崔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J].道德与文明(上半年刊),2014(05).[3] 孔宪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上半年刊),2015(01).

第五篇: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有感

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有感

苍南县龙港十小 曹海鸥

这个月我选择拜读林武老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从数学概念的含义解读、概念教学的独特价值、概念教学的支撑理论、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概念教学的典型关系、概念教学的常见模式等方面阐述。林老师带领我们从纵向(数学发展历程)和横向(国内外各学科对概念的解读)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让我们全面感受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来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作者在第3章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三个方面对概念学习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的基础,是构造数学大厦的基石。林老师从案例描述,问题诊断、矫正策略、矫正案例等四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概念教学。读完这本书我对概念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浅薄的认识。

概念教学需重视语言概括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教师重视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言”中悟。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完整地用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逻辑推理过程中,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讨论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推理的意识。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作者借助“循环小数”这一案例提出概念的理解不是从重复背诵中记忆的,()而是建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的。让学生经历概念生成、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概念的意义。在充分感知和多样练习的基础上梳理感念的体系。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完一个新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概念纳入系统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概念系,建立一个“概念图”。

概念教学应重视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丰富外延

弄清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标准之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概念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鉴别的信息;而分析概念内部各要素的相同点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关键,明辨不同点则起到进一步厘清概念外延的作用。厘清数学概念的外延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区别。

概念教学应重视表象形成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对应着儿童的认知发展三个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要重视从形象到抽象的“中介”——表象。林老师指出,学生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表象就越清晰,想象也就越生动,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容易。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以致用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概念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概念,使其得到巩固。要以运用为基础,建构概念,巩固概念。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精心设计优化练习,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概念,提高能力。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是自身理论知识的匮乏,林老师在书里提到的各种理论和部分参考文献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而又模糊不清,因此有了再次去翻阅被我遗忘在角落里许久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欲望。

下载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与行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期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班号:10021021学号:1002102121姓名:赖如春 成绩: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弟子规》里面讲了七个方面,前面六个方面讲“......

    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讲座总结 家长会上看了《幸福人生讲座》,越发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责任之重,任务之重。 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学校里都在学习、颂......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华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中国经济也得以腾飞。然而,沿续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已......

    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任志侬 说文化,道传统。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东亚大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成为世界六大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南......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精神与当代干部道德实践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在......

    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DOC)

    今天听了多半节语文课,这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教这么多年,没听过这么好的语文课,特级教师不容易,这是真正的特级教师。非常感谢所有展示课的教师,还感谢参会的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如《汉字......

    依法理财思与行

    依法理财之基础 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依法行政。为全面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11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2004年4月,国务院又颁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