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3:2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第一篇: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为例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1)需要帮助学生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2)大体可以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3)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4)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Ⅰ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通篇贯彻“一定要改,很难改,怎样去改”的思想。(6)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7)讨论苏联沉浮给我国的借鉴和启示。(8)补充中苏关系发展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是苏联最后一位改革者戈尔巴乔夫说的一段话。此后不久,苏联就正式解体了。为什么改革没有使苏联走上强大,反而使苏联走上解体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下列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2、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3、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思路提示:措施从农业、工业、政治的角度来归纳。成效主要从成绩和不足的角度来思考。

探究思路:⑴赫鲁晓夫在经济上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①选择农业为突破口,进行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成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不足:冒进思想和瞎指挥以及恶劣气候使农业出现新的危机。②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⑵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⑶综述: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矛盾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二)讲解

1、由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

2、背景:①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必须要改革。②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③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契机,赫鲁晓夫上台。

3、改革内容:

⑴经济改革:①农业方面:(设问):为什么会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生:看书后回答,指出因为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A、措施: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B、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后来由于赫鲁晓夫冒进思想,瞎指挥,以及60年代的恶劣天气,1963年再次出现农业危机。

②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⑵政治改革

①导火线——秘密报告: ②政治改革:

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苏共二十大以后,报刊上出现了批判个人崇拜的高潮。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随之,在全苏各个领域展开了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同时,大张旗鼓地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解散了大批集中营。据粗略统计,1956年—1957年间,大约有700~800万人被释放,500~600万人死后得到昭雪。苏联政府还为在卫国战争期间受迫害的车臣、印古什、卡拉恰耶夫、巴尔卡尔、卡尔梅克等少数民族恢复名誉,允许他们从被流放的东部地区返回故乡居住,重建他们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

③结果:由于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归咎于斯大林个人,最后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

4、评价: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肯定赫鲁晓夫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方面,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5、意义及失败原因

①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开创性。

②失败原因:A、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斯大林的批判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B、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2、勃列日涅夫后期的改革内容及结果如何?

3、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二)讲解

1、执政前期的改革 ①“新经济体制”:内容: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但是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作用: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勃列日涅夫后期改革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影响:各种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3、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产生什么结果?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3、简述苏联解体过程。

4、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5、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6、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 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有切合于自己本国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7、从苏联解体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因此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求。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实践和探索可能既有成功,也可能会有失误。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将经历的曲折道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讲解

1、⑴经济改革

先通过幻灯片打出改革前背景:苏联虽曾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进入80年代,苏联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①原因:为了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②内容: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加速战略”。③结果:难以奏效。⑵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①背景:经济改革面临困境 ②内容及影响 A、内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影响: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内容:推出“民主化”和“公开化”;

影响: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C、内容: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此时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垄断地位。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造成苏联的解体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陷入危机,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越来越严重。

3、苏联的演变

⑴演变过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经过三年多的战斗,巩固了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30年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战后帮助东欧等国建立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相抗衡,形成美苏争霸局面。五十年代以来实行改革,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体制,因此成效不大。八十年代以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⑵苏联在发展中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中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的矛盾;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领导层特权腐化的矛盾;理论上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的矛盾;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实践上霸权扩张主义的推行的矛盾。

⑶苏联的大起大落留下的思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应不断改革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能放松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必须不断完善。多民族国家应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时刻提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防微杜渐。各国应实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争霸害人害已。

3、解体原因:⑴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活力,失去民心;虽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缓解体制僵化造成的危机,但由于仅局限于体制内改革,所以不能从根本上缓和该体制的矛盾。⑵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政局严重失控,经济严重下滑,加盟共和国独立性增强。⑶两极格局割裂了世界,阻碍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苏联解体。〖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第二篇:桦南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

实践与体会

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数学教师:洪丹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体会

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数学教师:洪丹

在2011年新学期的开学之际,学校提出在新高

一、新初一实行课堂改革,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位,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个性,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我也有幸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中。

为了让每位任课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尚校长亲自召开座谈会,为我们各位教师讲授新课改的优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是势在必行,是切实符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学校通过学习借鉴外校的课改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课改的实践实际,现将课改模式制定为“372”模式。

通过在座谈会上的学习,我感到“372”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切实符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于是在我的课堂中,开始尝试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教学。

做为一名从事五年数学教学的高中教师,在学校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形式下,我并没有停留在“经验论”和“成就论”基础上,而是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努力吸收,应用于教学实践。我先认真地学习学校提出的“372”教学模式,什么是“372”教学模式呢?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3”

指课堂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即:“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纲主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教学策略;“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三种课型。

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7”指七个基本步骤。即下发提纲,独立预习,对学群学,交流展示,质疑对抗,点评总结,巩固延伸。

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2”指二项反馈提高:学生整理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智慧。

经过对“372”教学模式的学习,我心中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力得以发展和锻炼。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呢?

万事开头难,先要准备导学提纲,如何能设计一个合理、有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纲呢?我绞尽脑汁,参考教材、教案、教参、配套练习册等相关教辅资料设计出一份导纲,提前给学生发了下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导纲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老师的教案不在好奇,神秘,结合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堂氛围比以前活跃了,学生的参与性高了,实行小组比赛的方法,每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其它的表现都会为自己的小组增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随着一节节课的不断推行,我制

作的导学提纲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自主预习以每个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层层递进,问题由浅入深,开拓学生的思维,交流展示中设计的问题分A、B两种类型,一种是基础,一种是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着想,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自己的展示机会,减少程度不好的学生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探究突破环节是为思维能力不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让他们能在数学课堂中大显身手,还有巩固提升,使学生对知识的易错、易忽略的地方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了能最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过有时在真正实施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时做得不太到位,力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对新课改的认识逐渐加深,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我对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教材实现了从“圣经”到“话题”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全国统一的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教材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教师沦落为教材的“奴隶”。而新课程改革下,国家只负责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情自由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者说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所承载的知识、方法、方案以及各种案例只是一种素材、一个方向、一些范例。它们还只是“死的”,真正让它们“活起来”,还需要学生的真情投入、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环境与情景,需要师生之间的水乳交融。何况无论多好的教材,它们都是学科专家为一定学生群体编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作为信息载体和传输的手段,教科书这种纸质印刷、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情大胆地对教材动手术,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学主体实现了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介

入教学过程中来,积极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形成热爱数学、乐于数学、探索数学的氛围。

三、教师实现了由“组织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对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这种方式是需要改进的。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挑战,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做为新课改的教者,不仅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我们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主宰地位真正走下来,把自己变为课堂上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开拓创新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用成人的高标准去限制、苛求,让学生大胆、自由、主动地学习。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并不都是优等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在课堂中正确的引导不同学生同时进入相同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在这里,我利用的是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提问时,根据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度,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并不要求每位同学做一样的作业,而是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由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能力自行挑选,借以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小考的阅卷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分标准上适当调整宽与严,例如同样是一道计算题,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整个解题的

全部过程要严谨,对于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只要整体上思路是正确的,不计较细微之处,给以高分,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卷子上写上不同的评语,以鼓励为主。经过这些努力,我的学生都形成了热爱学、乐于学、主动学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策略由“教学式”向“体验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的过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兴趣,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会更加生动、真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样真切地体验,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

意义,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及灵活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数学乐趣无穷。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听过了,就记住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认知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操作实践的,都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操作性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数学,经历认知的全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新课改不仅使学生都受益匪浅,而且使我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探索的精神。在新课改实践中,我要学的、要做的、要思考的还很多很多,我相信自己会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摸索中与新课改一同成长!

2012.10.15

第三篇:试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试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摸清学生的底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讲究语言技巧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激励学生。注重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向上的课堂气氛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的默契度。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才能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教学设计诱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索知识的的方法并且将方法运用于学习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创造成功的教学模式。当然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要切合学生实际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秩序、节奏和气氛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活而有序。3.树立全新的教材观念教材就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料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但绝不是教学唯一的凭借。时代在进步教材也随之更新教师的教材观念也要更新。一线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而应站在教材之上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加以审视科学地加工教材准确地选用教材。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理念。即使不是教材上的内容只要其体现了时代发展符合学生的自身需求能够拓宽他们的就业道路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做教材使用。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不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参考、提示的功能出现它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式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内容。教师应该注重“用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蓝本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跳出课堂书本教学通过更广、更新的知识、技能传授充分挖掘课程的潜能做到真正理解教材敢于超越教材大胆地增删取舍。这样就要求教师应接受新挑战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4.积极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实现课堂主体的互动 传统教育方法的最大弊端是“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制约导致课堂效率很低效果较差。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的一个最大的症结。就教师而言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师往往只把学生当成客体一味地灌输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彼此进行思想交流的权利。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课程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如利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同学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认真思考主动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简单问答这样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眼界死记硬背不复存在了所代替的是自由发挥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启发式教学包括问答方式也包括其他方式方法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学习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笔者近几年在模具专业的教学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思考、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设疑—质疑—引趣—释疑”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专业教学中巧妙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设疑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挖掘问题巧设疑问。如在讲述型腔结构时笔者设置问题“为何小型腔结构都用整体嵌入式而大型腔却偏向采用镶块组装结构”在讲述级进模结构时设置问题“从结构功能上看侧刃定距地级进模只需一个即可但为何一般的模具均采用两个侧刃„„”。实践证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散发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想象和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总之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职业教育才能最终肩负起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依据“有效”原则课堂素描wxt205

第四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生物组

罗静

摘要:为了脚踏实地改革我们的中学生物教学,少走弯路,重要的是总结中学生物教学的优秀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教学改革才能健康地发展。那么我们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有语言的启发性和灵活性,要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觉得枯燥无味,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的殿堂。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

针对性

渗透

兴趣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新课程实践中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教育改革事业是一次没有终点的长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保持新鲜和生命力。结合高中生物学特点,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应做好如下几点: 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以前,有些学生习惯于指望老师 “满堂灌”,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还有些同学表面上静坐在那儿,到底有没有听讲,听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对其听课效果老师并不知道。这都是传统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带来的弊端。其实,课堂是提供师生研究探讨问题的场所,可以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注意语言的启发性。语言的启发性实际上就是巧设“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产生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讲述遗传和变异时,由于该章节抽象难懂,很可能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如果不失时机,巧设“悬念”,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教师不是单调地说:“下面我们讲一下遗传的物质基础”。而说:“我们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座的同学多多少少长得象父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就是遗传现象的具体体现。那么子女为什么象父母呢?遗传的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这些遗传物质,又是怎样将父母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遗传给子女的呢?”在讲变异时这样开头:“一母生九子,连娘十个样。一树结果,有甜有酸。可见兄弟姐妹间会有差异,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变异”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明显地感觉到启发性的语言不同凡响的效果。启发性的语言可贯彻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尤其可用于每章开始,以及一课中的每段开始的导言中。我们在课堂实践时,可以运用下面两种手段,双管齐下:.1 不断对学生进行智力激励

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表示有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学好,并不断地激励他们,哪怕只有点滴的进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加自信,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越自我。.2 从自身错误中学习

从平时作业和考试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有许多同学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课堂上有必要把此作为重点,师生通过讨论进行 “打假”、“排雷”。这些误区的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错误观念,老师根据经验提出来让学生分析;另一方面是学生头脑中的主观误解。老师可以随机提问,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取出来剖析、讨论,既可以提醒学生本人,又可引起一些思想不集中者的无意注意,最大面积地澄清并扫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有针对性、有重点教学,反对眉毛胡须一把抓

过去,大多数老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一点点知识,以致眉毛胡须一把抓,教学就显得比较盲目,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不可控制和难以估测。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才符合新一轮课改的精神,要有重点教学首先要精选中学生物教学内容,确定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普通教育的任务和生物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考虑。不能随意增删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防止知识点讲得太多太深,又要避免讲得太少太浅。当然,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变化。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抓住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抓住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知识,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误区具体详细讲解。一节课时间有限,老师的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重负担,把这些东西弄清弄透,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和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但是,实践时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突出重点过了头,钻到无边无际的难题中去,二是过分拔高重点知识的作用,误以为只要掌握了重点的实质和精髓,别的什么也不需要知道 ,遇到一切复杂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注意渗透 ST S 内容,反对理论知识脱离实践

生物学的原理、规律深深地植根于浩瀚的实践之中。同学们在学习生物规律之前,由于经常和生物现象打交道,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这给我们学习生物学带来方便。但是,一些老师以前没有把握住这一点,因而学生觉得生物非常难,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中渗透 S TS 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懂得所学知识的用处,最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同学们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动手,通过实践去检验生物学规律。讲过理论知识后,讨论一些应用所学知识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讲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 这一节课时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人缺铁会得贫血病、小孩缺钙会得佝偻病、成人缺钙会得骨质软化病、老人缺钙会得骨质疏松症等。在教学方法上,不必讲那些技术细节,而要突出生物知识是怎样被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不要去追求老师自己能讲得清楚明白,而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步,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有点像大人扶着儿童学走路一样。

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反对片面强调知识讲授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要训练学生在一生中不断创新,建立自我发展的机制,而非单纯掌握眼前的信息和技术。当然,学生的知识和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不同,培养目标也必须有弹性。我们不能挑选学生,却可以选择因材施教。在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能体现个体发展的目标,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差异性。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起来,手脑并用。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反对考试前夕搞突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比较多。生物学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才会感到生物学真实有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途径感知事物,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固,难学的东西转化为易学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因此,我们建议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和实验室,逐步增加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 ,甚至作自己设计的一些简单的实验。利用平常生活中易于寻找、易于实验的物品 , 开展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小科研的活动。例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将在实验室感受绿叶中含有四种色素及色素的种类和分布;《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鉴定》中会看到我们平时喝的豆浆和双缩脲试剂变成紫色,梨汁和还原糖显出砖红色沉淀;在模型制作大赛中,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运用所学知识用塑料、卡纸、橡皮泥各种材料建立熟悉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各种细胞器,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建立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过程示意图模型;在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会采集土壤进行记名计数;在生态缸的制作实验中,能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的联系,建立小型生态瓶观察其成分的变化;在学习了微生物的发酵知识后,就能自己动手制作腐乳、泡菜、果酒果醋,领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探究的问题与现实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探究兴趣,而且有助于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关系。挖掘教材德育故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生物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从身边小小的豌豆研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面对艰苦的条件,繁琐的数据并没有放弃试验,而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的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那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小果蝇,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潜心研究通过整整五年时间才培养出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最终得出交叉互换定律;从人们视若无睹的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这一特性,科学家达尔文设计巧妙实验开始探索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从圣诞节给母亲送袜子这么一件平凡小事情,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色盲这一种遗传病并勇于承认自己是红绿色盲这一事实,写下《论色盲》,开启伴性遗传的研究;从专修神学到自己航海发现物种是在不断进化的达尔文果断摈弃了旧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许多科学史事,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学习的典范: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的!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第五篇: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总结

永兴县银都实验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半期总结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的学校到底是为谁办的?谁都知道是为了学生而办学校。所以,学校不是政府的,学校不是校长的,也不是老师的,学校是学生的。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学校,学生的成长同时受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作为办学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天堂,让知识变成学生的智慧,让智慧成为学生的素质,让高尚成为学生的素养和习惯。

传统的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学习变成了任务,分数变成了标准。打个比方:人要吃东西才能正常发育,生长,但吃东西如果也变成了任务,谁还会吃得香?只有真正想吃东西,吃起来才会香。当你吃得津津有味时,你绝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享受乐趣。把学习当成任务,学起来肯定费劲,吃力,乏味。但若求知若渴,必定会事半功倍,轻松自如,其乐无穷。

我们观察过很多学生,学生们往往都是生活在“书海中”,站在教室前面,个子矮的人看不到教室里有学生,因为都被书挡住了,学生的头和身体都被藏进了书中,看起来就让人心累,让人同情。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了明天就必须这样吗?

有一点不可否认,我们确实看到了成绩,因为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高分”。中国的学生可有一句话很流行,那就是“高分低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北大和清华是中国的两大名校,但在研究能力方面,在世界200强排名中,北大位居世界168位,清华位居179位。不及港科大,远不及日本。然而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中国学生可是经常稳坐第一。为什么在研究能力方面却还不及别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分低能”?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只提高了分数,没有提高能力。或者说提高分

数和提高能力不同步。然而提高分数和提高能力,孰轻孰重?明白人都知道能力重于分数,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能力,这岂不是本末倒置?换句话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失败了!

能力是素质的一项重要表现,我国的教育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素质教育,应该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我们认为简而言之,素质就是“能力和品质”。能力包括脑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品质则主要指人的道德修养。

我国现有的这种素质教育只教出了高分数,并没有教出高能力,这是否也叫失败?

素质教育一旦失败,国民素质也就无法提高,这可就是影响整个社会,很快也会影响下一代,即我们的学生。可怜的学生既没有好的学校环境,又没有好的社会环境,学生们到哪里去修成正果?这岂不是恶性循环?中国教育必然自食其果!我们的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教育改革的首先应该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培养能力为教育目标,以养成优良品质为育人标准,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路线。

我校针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特制订了永兴银都实验学校“四段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四段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段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激活学生主体性开发学生多元智慧潜能相融合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12345”。即“1个中心”:以“让学生快乐,个性张扬,全面发展;让教师自豪,素质提升,专业发展”为中心;“2个充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3个围绕”: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4个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展示提升阶段、精讲释疑阶段、检测反馈阶段;“5个环节”: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释疑解难;精讲点拨,拓展延伸;达标训练,反馈矫正;心得交流,总结提升。在教

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展示、达标测试与教师的精讲引领融为一体,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四段五环”高效课堂基本模式结构

1、四个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通过预习交流熟悉文本,进一步明确目标,完成基础性知识或准备性知识。

展示提升阶段:通过各小组的组内合作交流,各小组展示组内合作探究阶段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纠正、补充、质疑、点评,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延伸。

精讲释疑阶段: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过程中出现的疑问,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进行精讲,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知识。

检测反馈阶段:反思和矫正,以练习、问答、回想、小结等多种形式进行回归性检测,注重突出分层次检测,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2、五个环节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6分钟)。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合作探究,释疑解难(10分钟)。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

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精讲点拨,拓展延伸(18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提升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 “三讲三不讲”原则,即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不会的不讲。

达标训练,反馈矫正(6分钟)。达标训练是教师充分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练习题,通过使学生做练习题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运用,来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由此确定哪些知识点应再次强调。题目不易过多,但应针对目标编制包含每一个目标,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在达标训练阶段,所有练习题目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针对学生对达标训练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正学生错误之处,并指出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指导预防出错的策略等。

心得交流,总结提升(5分钟)。在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后,让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交流,从各小组中精选一名学生谈谈他对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特别是对学习的方法规律要善于进行小结提升,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再一次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课型的设计要求

各个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型,在各种课型的流程设计要体现四个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展示提升阶段、精讲释疑阶段、检测反馈阶段)五个环节(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释疑解难;精讲点拨,拓展延伸;达标训练,反馈矫正;心得交流,总结提升)。要在按照“四段五环”的相关要求设计每一种课型。

三、高效课堂,初显成果

成果一,课堂活了。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听。新课堂以学

生为主,老师听。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了自主权,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这就好象老百姓翻身当家作主,从此生活有了盼头,有了希望,有了激情。同学们也来了兴趣,俗话说,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天才。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奇迹般地增强了。因为传统课堂里同学是被动的,新课堂里同学们是自动的。不同层次的同学也找到了事情做,因为我们一节课的导学案分成了不同难易程度,目的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事可做。一堂课只有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课堂才能尽可能的完美。

成果二,学生会讲课了。传统课堂一味的老师讲课,而新课堂学生变成了老师。这样,学生有了双重身份,一是学生二是老师。不会时作学生,会时作老师。这样就给了学生成就感。同学之间通过比较各自都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老师会了,学生不以为然,同学会了,自己就得反思,因此学生自己就产生了动力。这可是学生自己产生的内力,它强过十倍外力,这对学生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学生代替老师讲课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对知识综合归纳能力,题目可以做好与可以给同学们讲解好是两码事。讲解时要求这位同学能总观全局,而且条理清晰,还要胆大心细,临危不惧。这些素质都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的,在平时的课堂上很自然而然地就让学生得到了培养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传统教育下学生们学到的知识经常是只有自己知道,说不出来。学生代替老师讲解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必不可缺的素质。培养学生讲课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才是目标。

成果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传统教育多的是讲授,学生自学的机会少。新课堂教得少,引导多,学生自学多。任何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最终要学会自学,才能真正取得成就。越早具备自学能力,求学之路就越轻松,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解惑,学习将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就是有些同学一点就会,而有些同学三讲五讲就是不会的原因,因为有的同学自己会动脑筋,而有的同学只能牵着鼻子走。

我们的导学案难易结合,每个同学都能自己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从易入手,循序渐进,引导同学们自己学会知识。这并不难,我们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之路,你学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别人来教吗?其实当我们很小的时候,一两岁,甚至还在娘胎里的时候,我们就具有自学的能力,不然我们怎能一生下来就会吃奶?果然不出所料,同学们确确实实具有相当好的自学能力。老师只须作必要的引导,解惑。并不是所有知识必须老师讲解,学生才会。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增强,就可以早一点脱离老师的溺爱和束缚。那才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老师和学生都解放了。

成果四,腼腆的学生敢上台了。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腼腆的学生不敢上讲台,怎么讲,怎么劝,死活不上台。这类学生一是不自信二是不善表达三是怕出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先让一些胆子大的同学上台,甚至出丑,然后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让同学都知道只要敢上台,对错没有任何关系,你都是新课堂里最优秀的学生。经过几次以后,同学们也就觉得就那么回事,也没什么大不了,上就上,谁怕谁。胆量自然而然就锻炼出来了。很多原来腼腆的学生现在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了。这就是新课堂教学相当了不起的成果,当然更是学生自己的成果。这项工作还要继续不停地做下去,还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敢上台,甚至一些分数很高的同学上不了台,或者上了台以后放不开,不敢大声讲话。当然还有其他多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新课改实行的时间不够长,同学们还没有全部适应。但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相信通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成果五,同学们学到了合作交流。新课堂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部分。这一环节对于同学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与锻炼。老师特意安排一些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练习,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大家的力量我们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我们才能创造世界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合作交流也让同学们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同学情谊。让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世界不是自己一个的,是大家的,是一个大家庭。从而有了家庭式亲情关系,我们将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把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的一生。

成果六,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办法多种多样,同学们有几十个脑筋,各人的思维方法肯定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有几次我都准备了多种解法,但同学们的表现都让我无比惊喜,因为他们的想法连我都没有想到。同学们的想法有些很古怪,有些是倒述,有些是反证,甚至有些是旁门左道。但我这位老师不得不认同,因为这是来自同学们最真实的思考,最真实的想法,而且是正确的想法。这个收获可不小,同学们的脑筋动起来了。这是多少老师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境界。我们因此也找到了引导学生的正确方法,那就是发现同学们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顺着同学们的思路来引导。如果不这样,同不学们就会经常问老师相同的问题“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的”?老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同学们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之后,才能更好地理顺和引导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有成就感,才能产生兴趣,才能开发同学们的智力,到最后彻底激发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而且小有成功。同学们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力,那等于是拿到了通向智慧之门的钥匙。善于用脑子的人,那就是现代文明人的表现。这就是素质,这就是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素质教育模式下必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具备优秀的品质,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成果我们也不一一枚举了,不足肯定也有。只有不断地发现不足,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加以改进。我们将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不断地完善我校的“四段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永兴县银都实验学校

2012年7月5日

下载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王坤发摘要:专业课教学改革事在必行。本文论述了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诸多方面教学改革。关键词:改......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 曲沟镇一中宋俊波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在我校卷起了一股热潮,先是四步教学法,后是13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就谈一下在我的课堂上我是这样使用1333高效课堂教......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文章从“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依据“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变革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与措施

    课堂教学改进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刘爱霞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徐京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课堂教学要促进......

    课堂教学改革管理与评价(定稿)

    课堂教学改革的管理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的管理与评价 (一)管理原则:权力下放,责任上移 1.权利下放:提高班主任、学科组长的地位和待遇,将聘任、管理权利下放到基层,把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