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探微(新)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免不了提问,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教室几十个孩子,肯定会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设定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那么,语文教师为课堂教学设置各种问题,有什么讲究吗?它的形式及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设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本文结合宜昌及外地几位教师的成功教例,根据本人的经验及理论学习,拟对这些问题做个初略分析探讨。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
宜都市外国语学校陈启艳老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当学生初步阅读该作品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课文描绘了几个地方的雪?你喜欢哪个地方的雪?表演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这是要求学生在品读课文,准备解读文本内容,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景语即情语”的特点。可以看作深入阅读、培养“无法言传的语感”的起始步骤。它是从上一个初步阅读熟悉课文内容后,将在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寓意时而设的问题。它与陈老师为该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情结”。本课目标设计有三个,其中一个是“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理解文中描绘的雪景图”,另一个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深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教学重点是领悟文中描绘的两幅雪景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同时,老师考虑的学习方式是“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显然,教者这些提问都是根据这两个教学目标与重点及事先考虑的学生学习方式而精心布置的,它也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要求的。
课堂教学内容及具体环节步骤的设计,无论它欲直先曲,还是多么花样翻新、跌宕起伏,但始终不能够脱离该课文、该节课所确定的目标与重点,只有围绕目标与重点的“问”与“导”的有的放矢,“帮助学”“指导练”(董菊初语)的教与讲的作用才称得上正确发挥,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这个教学最高、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汇、篇章、字句、声调时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凭借语言文字“打通”语言文字触及作者之心;学得习得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知识主体。
其次,课堂提问必须考虑难易程度相对适中。
宁鸿彬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从“默读‘提示’(权威的阐释,笔者注)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到最后“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总计有近二十个问句,可以说前一个小问题引出后面的小问题,后一个小问题解答又导致新的更新层次的小问题产生。《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内容情节读懂并不难,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可以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所以老师开始就从提问进入教学“课境”,设计若干个简单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层层关联,一环套一环,一环紧一环,最后问及学生“那个小孩”在该故事中的“作用”,即最后破解文章主题的外衣,真话与假话,行骗与出丑。它可以让学生在这则近似笑话一样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假的终究是假的,丑是不能够代替美的,丑是客观存在的,美也是具有社会共同标准的。它深刻揭露了人性的悲哀,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也嘲讽了普通人被扭曲的精神。从该老师的课堂教学后面也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十一中王皓老师在讲授《吆喝》一课时,从“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到最后“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也总共设置了二十五个以上的问句,每个前面的问题设置总是为着后面问题的逐个产生,前后各个问题本身及回答内容不仅是形象的,彼此间也是逻辑联系着的,顺序不可颠倒或某项阙如。宜昌学生和武汉学生对北京的一些饮食文化恐怕并不是太熟悉,学习这篇课文时,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则从提问“叫卖物品”涉及的“行业”开始,这样学生就当然容易感兴趣也方便理解了,且为后面循序提问做了个精彩的开端。她的二十五个以上的提问,每一个难度都不大,主要是顺着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在教师激情饱满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进文化大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与美妙,无论在宜昌讲课,还是在武汉讲课,学生都从她的《吆喝》中品尝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大餐。
初中学生的认识是一个正在发展,由形象思维较为活跃阶段进步为与逻辑思维并重发展的时期。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又略呈阶梯性状,教师提问应该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思维和思想认识的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问应该针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尊重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决不能老师越俎代疱,以自己的观点完全代替学生的认识,以自己一名教者或鉴赏者的价值取向代替本应由学生“习”得的认识。另外,前述及“教例”中的提问基本属于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的,并未针对个别发展差异的学生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须根据一些特殊、个别的学生情形进行问题设计(如果只是在本班教学)。
最后,课堂设问必须做到前后内容紧密关联。
周益民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开始让学生通过上十组反义词的练习,如虚假、虚伪、假意与真实、真诚、真情等,接着问“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大家说说看,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由这个提问,通过前述语言形式练习层次升华到它的意义层次,即从这几个词的单独练习进而延展、切入本节课学习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清楚皇帝及一帮大臣们为什么会“骗”,彻头彻尾的骗人的。从周老师的第一步“聚焦:撩开虚假的存在”到第二步“转述:体味人物的内心”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必然性,不撩开虚假的一面,则不能够体味出人物的极端丑恶内心;只有撕开假面具,才能发现人物灵魂的丑恶。这两个步骤之间不可颠倒,更不可缺少。再从教学课堂中窥察,如第三个环节“冥思:虔敬童年的真实”,当学生们说到因为“爱美”过度的时候,老师则因话利导:“哪里过度了?”学生们说,“所有的钱都拿来买衣服”“连军队都不关心了”“不理朝政”“因为钱财、官职、荣誉说假话”等,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些,的确不错了,老师接着要学生推测,皇帝“骄傲地游行”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这样,逐层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皇帝及一帮大臣的虚伪,并想象到如此将误国误民的后果。
名家李镇西应邀在宜都向老师们意外而精彩地讲授《山中访友》时,(事先联系并不是讲这一课,因邀请方误使学生预习和老师准备讲的课不一致),当学生回答读懂还有标准,说出“联想”这个词一刹那,李老师立即接过话头问“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这不仅能够防止前面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因多而杂即将面临漫无边际跑离教学中心,也还能够导出后面课文中语文知识点,即作者凭借丰富联想与想象创造的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并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语感能力,从而导出下面一个提问。这个提问,还从另一面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机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回答必须注意发现它的课堂价值,即给教师的利用价值。该堂课是被宜昌语文界权威评价为“一节更真实的课”,因为是在李老师未事前准备下的授课,也是赢得满堂彩的课。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除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前提外,最好还顾及执教者本人一系列设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它们间都呈“峭峰”“崖壁”,彼此割断,内部毫无丝缕牵挂,那么,教学各环节易显出生硬、死板、脱节问题,至少是不连贯、不和谐、不水乳交融的。前后设问间,应呈正反比较、互为表里、上下合缝、因果相推、并行不悖等诸项关联关系。从形式上看,亦谐亦庄,谐庄相间;亦简多繁少,舍繁就简,搭配合理。唯其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才具有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流于花样形式的虚帽。
综述,初中语文教师不论你在课堂上是为了展开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缜密设计提问,为了层层揭示课文内涵而频繁仔细提问,还是为了课堂气氛的变化而巧妙布置提问,为了防止学生知游无边而紧扣主题提问,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时科学提问,都必须认真考虑并极为尊重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答问的难易程度及前后问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这样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不切实研究好这些问题,那么不仅可能从微观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环节、课堂气氛等,甚至可能严重破坏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效果事倍功半。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岷县四中甘肃定西7484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的“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我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归纳了五种方法,可操作性
较强。希望能够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
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
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
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
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
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
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
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
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第三要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
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
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
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
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
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
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
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
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
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讲求技
巧性,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作深
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
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
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10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
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迂回设问。
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
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
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抛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
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
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
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
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
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是逆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 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面假设,刺激学生逆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 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 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逆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逆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 趣。五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 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九义教 材第五册《范进中举》是一篇讲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 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 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 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 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 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 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 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一、课题设计理念
从教学效果看:近几年来,学校一直积极倡导老师们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想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提问。而一节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在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好了,这堂课至少成功了一半。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从学生发展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更向我们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
从教师发展看: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而我认为有效提问是教师增长专业能力的一种极为有力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的能力,以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本课题界定
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指教师设计问题要统帅全文,有深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体现分层教学,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不是老师说出标准答案,而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调动各种能力来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四、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种情形:教师为了表示自己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节课竟提问了上百次,也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和提问的效果,教室里数不清的小手在乱晃,真叫人眼花缭乱;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个紧接一个地指名回答,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则不置可否,不作评价。最后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是不准确?不完整?还是答非所问?答对的学生对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
由调查可以看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提问一项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更多的低效、无效问题,更多的随机、随便的提问,不经思考,不加琢磨的一问一答。这样的课堂提问真的让我们望而却步。
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孩子思考,而是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的进
行下去,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教师在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自己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这样导致学生考虑的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老师表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如何思考,我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想法如何。”
2、问题层次偏低,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受传统教育观中“不鼓励学生质疑”的影响,在教师的应答方式中,简单的评价、表扬赞赏等低层次的应答方式居多,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不可能引导学生拓展和加深讨论,使师生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学生,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倒不问;一看就明白的也问,无需解释的还要问。教师提问过多,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低质量的提问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构成挑战,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们大多数的问题停留在知识水平,需要学生理解、应用和分析的问题占少数,对学生创造性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类问题少之又少,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非认知水平问题更是凤毛麟角。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的总体水平还偏低,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缺乏情感的激发。
3、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应答机会分布不均。
所提问题脱离学生的经验和水平,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提问应具体明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但更不能提太过于玄奥的问题,成为学生怎么思考也解决不了的难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学生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我们有的教师不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茫茫然,不知所答。
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儿童回答,用“能干”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学生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学生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学生。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学生,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学生在参与。有相当多的学生,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原因是“不想说”、“不敢说”,甚者“老师会请××说的”,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在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上百次,且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想,一堂课就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2-3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50—60个问题,一问一答,问题多而质量低。往往是在一个连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竟然是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堂而皇之。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就像反问句一样,一般不需要学生思考,更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就可根据教师暗示的语气随口附和出问题的答案,其答案已隐藏在提问之中。如“你不觉得他的解答有误吗?”“难道说他这种行为还值得你学习么?”这就是我们经常批判的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课堂提问不能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有时教师怕学生不懂,惯于把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零敲碎打,肢解成一系列“小步子”问题。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简单问题,充斥教学始终。其实这大可不必,它不仅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的深度、广度。
6、控制问题的答案,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更多的提问,教师在潜意识中,总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甚至表述方式也要求完全一样。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稍有不符时,教师更是使尽浑身解数,竭力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左提示,右提示,围追堵截,坚决要把孩子丢进圈套里。更多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学生答错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评价。结果,整个课
堂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
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他一个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五、小结
放眼当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流于形式,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2、提问离题千里。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重视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不广阔,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再几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问应该由浅入深。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三、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四、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问题设计要开放
第五篇:课堂提问的技巧
说说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引导思维方向,反馈学习情况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意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提问也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提问的技巧 一些美国学者,如拉德斯和奥斯蒂则认为,教师不能一直等到研究成果证明某些特别的技术是有效的再去使用,他们现在就需要提供最好的建议。美国学者韦伦对大量专门或部分研究提问这一问题的著作进行了综合,得出了下列一些提问技术:
(一)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二)清楚地、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两可的、模糊的提问。比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怎么样?”等等。提一些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三)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齐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四)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提问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五)提各种水平的问题。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六)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例如,“你能否再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对较高水平问题的最初回答。
(七)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八)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
(九)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二、提问技巧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将师生与所提问题和谐统一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先要杜绝“四忌”。
1、忌缺乏力度。
有的教师喜好缺乏力度又没有思维坡度的问题,“好不好?”“好!”“对不对?”“ 对!”“是不是?”“是!”,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回答问题个个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不如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即将“愤”“徘”时,指名问答,便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就如《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中提到的第二个案例《凡卡》一样,教师提出的提问,“凡卡告诉爷爷昨天晚上挨了一顿打,原因是什么?”“老板怎么打的呀?”“这个礼拜凡卡还挨了一顿打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说,凡卡的学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啊?”这样的提问设计缺乏力度,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潜心读书,张口就答,闭口能和。如果改成“读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凡卡说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这样的提问设计,课堂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2、忌单纯式。
也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几个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
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同学开小差,如做小动作或偷看其它书籍,教师切不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学生明明上课做其它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会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如果这时教师再热嘲冷讽几句,势必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我曾在课间听到过一些学生私下谈话,“哎,我今天上课开小差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他借提问来为难我,出尽了我的洋相。”此法实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学生尽管有错,但可以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教育效果更为人性化、智者化。
5、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我们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设计问题时结合学情与教情,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
1、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2、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小珊迪》一文的教学提问我是这样设计的:(1)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4、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局部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则偏离或失去了目标。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我在教学时避轻就重,全文的学习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5、在关键内容处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即是对教材全文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人物、题眼.等地方。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从题眼“壮”字着手提问,为什么是“壮士”不是“战士”?有些作者在安排人物时总会穿插关键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在具体文章中,关键人物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全神贯注》一文中,茨威格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我们仔细读课文,他却对全文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他的所闻所见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及工作态度才一一表现出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罗丹品质的时候也探究茨威格的品质,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可以更好的去掌握课本中的重要知识。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