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堂,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范文
新课堂,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实践证明,良好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难怪美国的一些教育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新课堂,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使课堂教学焕发巨大的生命活力呢?我认为:
一、提问应重视语言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加强用语规范。
教师应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在表述问题时力求自然、简洁、通俗,符合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领悟。在农村中小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随心所欲,一会儿是普通话,一会儿动用土话、白话,这样表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解了问题,但长期如此,不利于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将来的社会交往,这也有孛于国家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明确规定。
教师提问的语言还应该做到严谨,注重科学性。提问时要使用标准、规范的词汇,不要说错字、白字、病句;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符号等应准确地讲清楚,不能犯科学性和知识性的错误。我曾见过以为教师在教学加法时,随手抓起几根粉笔,就给学生做演示:大家看老师左手有几根手指?(学生当然说5根),再看看老师的右手拿着几根粉笔?(学生说4根)。合起来一共是几根?(学生答9根)。接着教师让学生口头编加法应用题,于是有的学生说:“我家有2个篮球,5个人,一共是多少个?”这位教师因为懒惰,选取的实物教具不当,不注重科学性,语言不严谨,把不是同一类的加在一起,闹出了笑话,也把学生教糊涂了。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些教师因教学内容多,怕课堂提问费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提问时只叫表达能力强的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多数学生成了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他们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会对学科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导致斗志的严重丧失。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获得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知识水平的问题,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较高层次的提问要发挥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才能,中等水平层次的问题就留给中等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较浅显的要求,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积极的强化。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 们的性格特点不尽相同,对回答问题可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的发言也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给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以大致相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一些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过多地占用说话机会,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提出建议,不使有些因为词语含混、表达不清而被挤占说话的机会;对那些不愿意参加交流、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要留心他们,将注意力适当地对准他们,促使其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时要给予多一点的启发,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不支持行为给予制止,创造一个安全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兼顾学习困难生,我们教师往往对学困生回答问题不够重视,对他们的回答,教师等待的时间比较短,教师更倾向于直接告诉困难生答案或叫其他学生来回答,而不是尝试通过给困难生提供问题的线索或换种方式提问降低回答的难度,对困难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馈非常简短,对他们的见解很少采纳和使用,这些做法显然不利于促使困难生的进步和提高。学习困难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要因人而异,适度提高。课堂上要对困难生多一点的提问,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相信即使是废铁也有熔炼成钢的成分,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三、提问要避免“满堂灌”,勿使提问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当前的课堂确实可以看到教师的提问比以前多了,学生回答的热 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如果我们就问题的提出给予冷静的分析、揣摩,我们会发现教师的一些做法还是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一些教师依据教案的设计问出一连串的问题,有的甚至一节课问了上百个问题,把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时的“满堂问”。想一想,一节课就那么长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进行思考。
课堂上教师能提那么多的问题,表明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不会太高,学生用不着思考,随问随答。有的教师往往把一句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答不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大量使用只求回答是与否的“是非问”和选择性的问题,如:“鲁滨逊是不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是应该积极进取,还是应该不思进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指问,如“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的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这些类型的问题本身大多数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具有明显的限制,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不能够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参与度就越高,教学质量就越高,而应考虑问题的价值。
四、对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善导
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智力等因素。把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抛给学生,全教学生思考,这对于概括、归纳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甚至产生逆反消极情绪,造成“冷场多多”的场面。一位教师执教《小草和大树》一课时,就曾遭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形: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做好了准备,提出了一个问题“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吧‘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一段较长时间的沉默,学生在座位上局促不安地变换自己的姿势,眼睛回避着教师的目光,充满了困惑。教师以为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于是把这个问题重述了一遍,然而教室里还是雅雀无声。教师鼓励道:“同学们要积极地回答问题,勇敢地表现自己,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也不会怪你们的。”学生仍是默不作声。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师很沮丧,但又不好发作,只好把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
这位教师单纯地提出问题而不作任何启发,问题本身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难怪学生会不配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地发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1)弄懂这句话是把什么比做什么;(2)“把夏洛蒂姐妹的意志比作钢铁,这说明了她们的意志怎样”;(3)“夏洛蒂姐妹由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为震动英国乃至全世界文坛的作家,她们靠的是什么”。这样,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提示思考的方向和途径,学生就会体会到: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使夏洛蒂姐妹取得了成功,她们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培育成的。也就理解了作者这样比喻的目的。
五、课堂提问不应只是教师的“专利”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提问多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主动 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占据课堂提问的主体地位。通常,教师在备课时,总是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来设计课堂提问的。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带着设计好的问题来到课堂,课堂提问对学生来说是有限制的。课堂,是孩子的。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改学生被动应答为主动提问,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勇敢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可能简单,质量低,可能不着边际,教师都应尊重,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次,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引导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自由地提问。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姥姥的剪纸技艺怎样?一位教师在教学《量的计量》时这样创设情境:一开课,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大大的“量”字,学生的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想到:什么叫做量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量,而是让他们自学课本内容,从课本上去寻找答案。由于学生有一种想知道答案的心理需求,看书就会格外地认真,提出许多好的问题。这位教师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层层浪花;好的提问犹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间认识和情感的桥梁;好的提问,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第二篇:加强课堂有效提问
泰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叁等奖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但目前我们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等弊端,造成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策略技巧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把握好 “两度”
1)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y=2(x-1)及y=2(x-1)-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提高提问技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2)提问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22
2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反思
1、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下,在教学方面,由于以前缺少经验,一些教学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刚接触新教材时,一遇到“合作学习”就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其实,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要求同桌之间讨论即可。我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作为数学教师,光靠埋头做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教书匠”,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积极地致力于教科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研究,并深化对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与课题研究联系比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思考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4、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第三篇: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少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呢? 通过听了专家教授的讲座,本人认为: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自己的教学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要把握好教材与学生的联系点,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去讨论,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效的提问就是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
其次提的问题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记忆型问题难度最低,对学生要求不高,只要能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正确回答即可,并不需要理解所记忆的知识,或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理解型问题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加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能够表现学生对知识有解释、概括说明的能力。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的知识形式加以变化使用。对于应用型问题则要求学生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它超越了记忆和对知识的转述阶段。应用型问题鼓励把新学的材料用于新的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将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于与真实世界近似的情境中。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系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而不是只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所以坚持使用应用型问题比应用型问题的数量多少更为重要,而且在任何知识学习阶段都是必要的。
再其次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指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思路紊乱的现象。为了使课堂提问具有目标性,教师备课时,每设计一个提问都应考虑:该不该问,在什么地方问,怎样问,坡度多大,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
最后一点就是提问要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既包括针对教材的实际,也包括针对学生的实际。教材既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又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学科教材总有其固有的特点,教师必须针对教材的特点,善于从关键处选好提问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四篇: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爱岗敬业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爱岗敬业
爱岗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热爱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着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学生是他生命的给养,讲台是他生命的舞台,教学是他生命的源泉。
敬业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在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不敷衍塞责;也表现为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践。
爱岗和敬业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从二者的联系来看,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体现。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更加认真地创造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一个敬业的人会在认真负责其所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进一步热爱教育事业。从二者的区别来看,爱岗更多是一种情感体验,敬业更多是态度和行为体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教师在爱岗敬业的践行中做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一个有工作绩效的人。
爱岗敬业需要教师自觉的践行。爱岗在践行过程中体验,敬业在践行过程中展现。教师在认真踏实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幸福,进而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反之,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又会使教师更加珍惜其工作,更加认真地对待他的工作,更加细心地呵护他的学生。
教师的高素质是爱岗敬业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有激情、有责任心、有智慧。一个有激情的教师,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有责任心意味着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敬业、投入;对学生负责,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学生坦诚、友善、包容、公正;对学校负责,体现在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把自己的行动看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自己的价值实现融入学校的发展之中。一个有智慧的教师首先是有知识的人,他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新兴的各种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知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还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拥有高强的思维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特的创造能力。总之,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能以激情燃烧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责任心滋养责任心;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能以激情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能以智慧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能以责任心感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完善。
教师的高素质有赖于其不断发展。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主动地发展自己。一是要善于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特别要向同事学习;要学习他人的理论;要不断积累,及时梳理,将各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二是要勇于探索,不断地超越自己。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也要研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寻求优质教育和高效教学的模式和自身成长的途径。三是要勤于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要及时地、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语言、行动、经验、思想,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四是要敢想敢做,不断地形成自己。在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勇于实践自己的灵感和思想,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第五篇:课堂提问的有效doc
提问更有效,课堂更精彩
----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今天听完马龙老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报告,感触颇深。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时机不当、缺乏开放性、只针对少数学生、缺少反馈评价等。这些不足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大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二、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
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盲从,善于检查评价,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良好品质,使课堂生成自然、深刻、精彩、有效。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要让课堂提问更有效些,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