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时间:2019-05-13 03: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好的案例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以借鉴,好的理论可以给予我们以指引。最近读了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就有这样的感受。

《有效教学十讲》以讲座形式,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和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全书紧扣有效教学和新课程标准,对有效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阐述,读来使人受益匪浅。而其中尤其引起我的注意,给予我启发的是关于学生的“向师性”的论述。

一、何谓“向师性”

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余文森教授引用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的观点认为,学生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对学生“乐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向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是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凡是学生,都具有这样的学生感。由于有了学生感,所以学生会在各方面看重老师,会把老师想象得更完美,学生的这种期待和他的学生感非常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个表现是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不论学习哪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个班级,都希望有一个好班主任。这两个希望非常重要,这说明学生在学校能不能过得好,能不能学得好,能不能非常愉快、健康地成长,都和老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热切期待有好老师,好班主任,并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爱和照顾。

第三个表现是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但是由于教师多数忽略了学生的这一要求,许多教师往往会对一些表现平平的学生视而不见,很少注意到他们被重视的强烈心理需求。从以上的三个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向师性的三个表现实际指向两个方向,一是对教师的崇敬感,这是教师威信建立的前提,也是向师性的基础;二是对自身被重视的需求,要求有个好老师,要求有个好班主任,更要求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被关注是学生心理的一种巨大需求。从这种心理上来看,教学要想有效,老师就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不仅要重视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关心那些学习特别不好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学习一般、表现平平的中等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往往在教师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一般的学生,则很少引起教师的注意,而正是这些中等学生的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如何培养“向师性”

明白了什么是学生的向师性,我感觉到教师的态度、言行举止,都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这样的影响甚至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向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向师性。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还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乐学,进而达成会学、学会的目标。

一是语言沟通。言为心声,语言既是思维的外壳,也是心灵的外显,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对学生是否尊重和关爱,常常通过老师的只言片语即可显露出来。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的内涵、语气、用词等方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语气和善,用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用平等语气对待学生,语言中必须体现出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教师的语言都应该尽可能是赞赏的、表扬的和鼓励的,而不应该是蔑视的,讽刺的。即使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其批评的语言也要抓住要害,在指出其错误之处的基础上,还应有表现出相信学生能改正错误的鼓励性话语。当学生遇到挫折甚至灾难的时候,教师更应该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同情,给予学生受伤的心灵以抚慰。

二是动作传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对学生会心的微笑、关切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体验,能从中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细微的动作胜于任何的语言,学生会在教师的动作中体会到教师如同父母般的疼爱和关怀。当一个孩子在剧烈的运动之后满头大汗时,教师轻轻擦去他额头的汗水,他会顿时感觉到轻松;当在寒冷中学生冻红的小手在微微颤抖时,教师将那双小手攥在自己的手中,他将会立刻感觉到透心的温暖;当一个老师将没有扣好的纽扣给孩子扣好时,学生的内心一定会涌起一股暖流……教师的这些动作,其实就是无声的语言,体现的是师长的关爱,有的会让孩子铭记终生,当然也就更加信任和喜爱自己的老师,使得教学更加有效。

三是眼神交汇。一个教师对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往往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他从老师的眼神中体会到了老师的喜爱,体会到了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体会到了自己潜在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这样的体验是多么深刻啊。当然,有时教师冷漠、蔑视或熟视无睹的眼神也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和敬重,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一句话,失去了自身的“学生感”。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肯定还可以有更多的行动方式,帮助我们培养孩子们的学生感,增强其向师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细心揣摩,不断实践,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有效教学十讲》真是一本好书,书中还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篇:让学生的向师性更强

让学生的向师性更强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不喜欢某个学科教师,而不喜欢该学科的教学,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我们亲近起来非常重要。如何增强学生的向师性?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浇灌师爱是增强学生向师性的前提。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字,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感,面对那么多相貌、性格、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我们怎样从内心深处爱他们?

首先,要强化教师意识。时刻意识到“我是人民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而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强自豪感和光荣感,履行好教师职责,为学生服好务,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前提,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具有向师性,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重视;还要认识到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既不能把学生看作成人,也不能把学生视为不可改变的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并且可以教好的观点,把爱心倾注在全体学生身上,尤其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关心全体学生的思想进步,在学习上给以热心指导,生活上悉心照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培养双性气质。双性气质是指一个人既有女性优点又有男性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典型的男性或女性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两性心理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态势,双性气质的人更能在专业上取得成功,更能在人际交往中受人喜爱。双性气质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更能取得工作成果,学生希望教师象母亲一样充满温情和慈爱,象父亲一样睿智而威严。教师要有意识地吸收两性的优点,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双性气质。

教师的爱能唤起学生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使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学生乐于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动力。

二、锤炼师魂是增强学生向师性的核心。

师魂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我们只有铸就高尚的师魂,才能增强学生的向师性,进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锤炼师魂我们要做到二方面:

(一)塑造美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老师的衣着衣貌、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思想品德都为学生所关注,都可能影响学生,因此,我们要崇德、明理、修身、正心、笃行,做到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的统一,内心修养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思想品德与行为举止的统一,人格风范与风度气质的统一。并且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亲近、平和、轻松、幽默的性格,塑造自己美好形象,给学生树立典范,达到“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塑造心灵”的教育目的。

(二)建立合作民主型师生关系,增强亲和力。在处理师生关系这方面,教育专家魏书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他坐在教室里办公,和学生一起学习,他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交朋友,建立合作民主型师生关系,如走近每个学生,深入每个学生,和学生谈心,组织学生开班会,多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其思想状况;深入课堂听课,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掌握其学习状况;组织学生开展文体艺活动,和学生一起强身健本,享受快乐,陶冶情操。在和学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给予热忱、客观的评价、表扬和帮助。教师的亲和力强了,学生的向师性就强,师生情感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涨。

三、提高师能是增强学生向师性的关键。

现代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除了需具备准确地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还应着重提高以下四种能力:

一是分层次教学的能力。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基础、认知基础。在教学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个别辅导、自学指导、作业练习甚至课堂讲授等方式提出不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达到教学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提问学生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又要根据学生情况让不同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等,另外,还要注意让学有专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对学生评价要客观公正,欣赏每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 2 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是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深入钻研、探索教育规律,我们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搜集资料,设计实验程序,进行教育科学实验,力争做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做创新型教师,一方面,要做学习型代表,勤于学习,善于思索,提高知识素养,善于从新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新的思路思考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创造性人才。

四是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认识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向师性增强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邢建华主编的《教育理论专题》

刘彭芝的《教育文集》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读书心得)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读《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有感

宜宾县育才中学

何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我于两年前买过这样一本数学专著《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并尽可能抽时间阅读了全部内容。本书介绍的解题方法、思维方法、解题窍门,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深受同学们喜爱。这些是作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积累、总结的,有的还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全国初中生作介绍。这些方法与初中数学教材有机结合,巧妙而有趣,易学、好用又好记,有这些思维方法窍门,不仅使解题快捷,而且更能激发同学们不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本书囊括了初中数学全部的知识点,例题最为典型,每道例题都代表着一个类型、一个知识点,只要把握好例题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体例最新,每道例题,解前都有分析,解题后有点评或误区点拨,且每章后都有配套练习题,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书内容翔实、知识点密集,实用性强,通过深入浅出、一点即通的讲题,既解决了初中学生解题中所遇到的难关,又把读者引到一个新的思维境界。同学们用它辅助数学学习,可开思维之窍,入解题之门,养成遇到问题抓本质的习惯;而且还可沟通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将它引入课堂,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艺术,所以它不仅是初中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的有益读物,而且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结合我16年的教学实际,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一定要活学活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将自己的初步认识作简单介绍。

首先,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我想,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其次,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 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备课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常常会让我们意料之外,激动不已。当然也更使我们懂得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传递出的思维信号,使学生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引导上,做出合情合理而又丰富多彩的回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它已成为时代的浪潮。因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第四篇:培养教师过程性材料范文

指导青年教师过程材料

青年教师一般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对新事物接受很快,但没有教学经验,对高小学语文缺乏感性认识。如在教材的驾驭、课堂的调控、教育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因此,迅速提高其业务素质,促进她们早日成才是当务之急。根据学校关于结对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有关规定,并征询了校领导的意见,学校安排我与田晓燕老师结对,担负起指导培养她的任务。如今指导培养已近尾声,现将在指导培养过程中的体会与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症下药,着力提高其学科教学素养

田晓燕同志虽毕业于正规的师范院校,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尚经验不足。如她开始上课时总是喜欢一个人唱“独角戏”,喜欢讲得越多越好,也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不停地输送信息;只知道按学生注意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不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等,教学中常走弯路。针对她这种情况,我首先让她订一些专业杂志。学习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规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开阔视野。和她一起学习新方案、新课标,切实提高学科教学素养,并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指导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创设合适的教学模式,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等。我先后多次进行公开课教学,让她学习我的成功之处,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安排她随堂听课,学习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我每学期听她的课都达10节以上,争取每个单元听2课时,听后必评,具体分析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帮她想点子,找办法,并鼓励她的点滴进步。

二、强化“常规”,提高教学水平

强化教学常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指导、培养过程中,我严格遵守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过教材关。领会新课程、新课标的精神,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我要求她准确掌握高中语文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并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会学生运用教材等方面下功夫。如加强与邻近学科的有机联系,进行知识渗透、迁移,编写与教材同步的有关资料,拓展教材内容。在帮助她钻研教材过程中,我以经验教训和进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她钻研教材,运用教材,过好教材关。

2、强化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充分的课前备课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为此,我总是带着她提前一周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告诉她备课时,要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法、备学法”:要关注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野,如软性设计、弹性设计、隐形设计、非线性设计等。我总是和她一起深入的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写出规范的教学设计。

3、抓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强化教学基本功。这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的立足之本。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基本功比较多,如语言的运用,启发性提问,电教手段的使用等。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我参加普通话培训;几何画板课件制作。我经常以我的经历告诉她,“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必须要练好基本功。我不仅给她提出基本功训练的要求,而且经常督促她,制定技能训练的标准,进行分层次、分项目的训练,逐项验收爬坡,田晓燕的教学基本功日渐长进,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携手共进,参与教学研究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我在指导田晓燕搞好教学的同时,还用实际行动鼓励她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探索、研究,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论题,以教研促进教学。我在借鉴别人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语文“四阶段”渐进的教训思路,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变“我会学‘为”我会教”。田晓燕对我的说法很是赞成。在我的启发下,她结合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堂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还和田晓燕一起撰写教学论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我的指导培养下,田晓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学上不仅教学艺术日渐成熟,能较好地驾驭课堂,公开课多次在学校受到好评,而且还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田晓燕谦虚好学,经过几年的指导培养,她成长很快,由“毫无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会教”、“能教”的教师。但她心中的目标是成为“善教”的教师,冲出学校,成为本县的语文教学骨干。我衷心地祝福田晓燕老师的心愿早日实现,我也相信她的心愿一定会实现!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多年来,我不仅为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而高兴,更为自己培养的这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而自豪!

2016-9

第五篇:关于培养学生

关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的几点想法

——重庆听课的心得体会

鸡公岭小学

吴敏

前几天,有幸到重庆去观摩聆听了包括许卫兵、刘延革等几位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与学术报告,很受震撼。几位专家的很多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建议、教学观点以及关于教学革新的一些想法,很值得我们去琢磨、去内化、去实践。

来自北京的名师刘延革提出的《新课标背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思考与建议》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她说:“现在的‘图形与几何’课堂几乎全部把着重点放在了关于‘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上,而忽略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及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轻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操作能力。”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从下面6个长方形纸板中选出5个,拼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学生会选,正确率是95%。但是接下来“要求测量出相关数据,并列式计算出这个纸盒的容积(纸板厚度忽略不计)”,整个北京地区的正确率只有58%。这是因为,孩子虽然找到了5个纸板,但不明白它们的位置关系,更找不出这个纸盒的长、宽、高,也就算不出它的容积了。所以,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最“核心”的,最有“教育价值”内容。那如何发展的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结合刘老师的报告,我也有几点想法想一起来分享。

一、引导观察,获得感性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位置”时,课前可以把礼物放在某个同学的抽屉里,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用“数对”说出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天天见,当然是非常熟悉的,教师还可以设立这样的有趣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在课室的哪个位置:“我的好朋友在(6,3),他乐于助人,猜猜他是谁?”再由坐在(6,3)这个位置的同学接龙继续进行。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用数对可以确定教室里每个同学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初步获得感性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多媒体提供观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时,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成一个接近的长方形,如果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的话,学生还可以动手去分一分,拼一拼。但要拼出来更接近长方形的话,平均分的份数就要越多,要平均分成64份、128份„„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动手操作是难以完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突破了现实的局限,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识过程,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长方形的面积,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多媒体并非用得越多就越好,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果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多媒体,多媒体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二、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

有些老师觉得课堂上让学生操作,一是太浪费时间;二是秩序太乱,不好调控;三是受到学具的限制。所以能省则省了,索性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但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部份内容时,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但要强调动手操作活动不能“作秀”,流于形式。

例如,在构建《体积和体积单位》空间概念时,可以同样的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的办法。建立“体积”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验体会。在装满水的瓶子里,放入一块石头后,水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让学生摸一摸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从而得出体积的概念,初步获得空间观念。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如设计制作长方体的盒子,制作圆柱体的罐头盒等。这要求学生对于各种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一个很清晰的表象。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图形的表象,这些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沟通内在联系,突出比较,巩固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概念比较多,容易混淆,势必影响到空间观念的培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把看似相同的知识区别出来,把看似不同的知识沟通起来,提高概念的清晰度与区分度,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巩固空间观念。如在学完体积单位后,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作比较。从线---面---体的一个重现,加深认识。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思想与方法。在学习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以长方形的面积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数学方法,通过“平移”、“旋转”或者“化曲为直”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各自的面积。通过联系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图形之间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脑海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空间知识网络,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加强想象,延伸和发展空间观念。

一味拘泥于“动手操作”,仅仅依赖“动手操作”来帮助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是不够的,试想一下,一旦学生没有了动手操作的材料及动手操作的可能性的时候,解决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内容不就要茫然失措了吗?在动手操作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比划。想象比划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后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和回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六年级下册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出现了一道新课标新增的题目: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这种题目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观念才行。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掌握并得出结论,凭空想象,乱加猜测是不行的,每次都要动手操作也是不现实的。我在教学时采用操作——观察——想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准备好这些形状的小旗。上课时分小组进行操作,让学生旋转小棒一周,仔细观察并想象小旗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状。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以下问题:用的什么图形、绕哪条边旋转、形成了怎样的立体图形?各平面图形边的长度与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的关系。到这里是需要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的。因此,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要持之以恒。

五、重视生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设计一些做纸盒的活动,做纸盒怎样才用料合理节省,在解决粉刷课室的墙壁时,要考虑粉刷几个面,还要扣除门窗的面积。要贴瓷砖,要考虑到要贴多高。又如在学习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有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运用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但这些问题不是统一要求三个面的总面积的。如计算做一个圆柱体油筒要用多少铁皮时,则应求三个面的总面积;但计算粉刷圆柱体蓄水池要多少水泥时,则应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的总面积;计算圆柱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烟囱的面积或压路机压出的面时,则只需求侧面积就行了。

在进行“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几何知识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重形体的求面积或体积的公式,轻过程与方法的倾向,空间观念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以前的观念没有转变。二是在实际教学中,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有具体的指标,操作性强,更容易考察。《标准》指出要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与探索活动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还应致力于如何采用合理的、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促进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多下苦功。因此在考察中改变方法和方式。如:加上口述操作的考察,在试卷知识的考察换种形式,侧重于重现过程。如:在考察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考:求圆柱的体积。学生必须要理解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高是圆柱的高才可以解题。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加强空间现象,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载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学生自我介绍

    向学生自我介绍1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过六年。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位有很多缺点的老师,比如说不会梳头,走路不够平稳,是第一印象给人很没气质的老师,有......

    向学生道歉(定稿)

    向学生道歉 今天开始阅读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这20条建议,虽然是他写给他要当老师的宝贝女儿的,但是我觉得也是写给已经为师多年的我们的。 这20条建......

    学生当“师”

    学生当“师” 小的时候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向学生传授从师长学来的“满腹经纶”,想象着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和专心致致的学习神态,更坚定了......

    如何培养员工的高效性

    培养高效能人才点滴建议 高效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理论培养,一是在实践培养。而高效能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企业所......

    向国旗敬礼过程性资料

    南苏村学校,四年级进行“向国旗敬礼”班会活动。 学生的演讲稿 学生热烈的为参加演讲比赛的学生鼓掌。 、、、 学生用笔抒发对祖**亲的热爱之情。 南苏村学校开展“向国旗......

    师带徒培养方案

    师带徒培养方案 中建钢构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八月 铁骨仁心 钢构未来 师带徒培养方案 引言 中建钢构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一个单体公司......

    师带徒培养计划

    师 带 徒 培 养 计 划 王莹 2017-2018第一学年 一、 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根本,教师的培养则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作为教师我们,更......

    双师型培养总结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建筑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总结 为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