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当“师”

时间:2019-05-15 15: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当“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当“师”》。

第一篇:学生当“师”

学生当“师”

小的时候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向学生传授从师长学来的“满腹经纶”,想象着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和专心致致的学习神态,更坚定了做教师的信念。心想事成,十几年后我如愿的当了一名教师。登上讲台后,自己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总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下子讲授给学生,但事与愿违,当了几十年教师,自己刚登讲台时的激情被一点点消耗着,看着学生浪费我的心血,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也为这一代学生担忧和惋惜,自己也曾暗暗的反思: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受重视?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开学后,学校掀起了课改的浪潮,教师自研、互研开展的有声有色,自己也在摸索着、实践着课改的理念,试着把课堂还合学生:试着与学生平起平,试着不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试着让学生间多一些讨论,试着师生间多一些对话,放下自己严肃的面孔。慢慢的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学的学生少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多了,我心中的顾虑也逐步打消了,对课改更加投入了。

有一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又登上了讲台,“老师好!”的声音刚落,“老师,赵彗莹要讲课,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名学生在下面高声地说,当时我一愣,心想:学生又在耍花样。同时用怀疑的眼神看着赵彗莹,她充满自信的点点头,看到她自信的神情,我马上说到:下面请“赵老师”给我们讲课,班级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赵彗莹大步登上讲台,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紧张的表情,但故做沉稳的神态,让人感到这名老师的幼稚,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往往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手高高地举着总也不放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没有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在桌堂中摆弄手中的东西,被“赵老师”发现了,我想她一定会把这名学生交到我这或出出这名学生的洋相,果然,这名学生被点名站了起来,一脸的不知所措,“赵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没有听讲当然回答不上,该出洋相了,我心里暗想,谁知“赵老师”却说: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他,争取下次回答的完美。这名同学惭愧的坐下了,我观察这名学生,他后一段很认真,并且积极讨论、回答问题,下面的学生也没有搞小动作的了。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晔......”。下课后不少学生毛遂自荐,要当“老师”。

回到办公室,我想了很长时间,学生当“师”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挣脱固有模式的束缚,虽然学生讲的课还有很多漏洞,但毕竟学生敢想敢做,不再是一个乖乖的“小绵羊”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教师不要再强加给他们无意义的形式,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发现。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把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他们的转变让我真正明白了课改的意义,学生是指引我教学的“老师”。

一次课堂上偶然的事件,让人感触颇深,是课程改革触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开了胆,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教师也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敢于放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发挥的空间。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学生的行为,但它代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教学模式因知识而变,因学生而变,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理念。

第二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 7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 7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3 / 7

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

/ 7

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 7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6 / 7

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 7

第三篇:学生教我当老师

学生教我当老师

作者简介:李镇西,男,1958年9生。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在供职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任该校副校长,并从事语文教学同时担任班主任。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4年9月,被成都市公众评选为“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

前不久,我接到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李老师,能猜出我是谁吗?”我哪猜得出,但我想多半是我过去教过的学生。这样的电话我常常接到。

当她说出“付饶”两个字时,我惊叫起来:“原来是你呀,付饶!”付饶是我1982年大学毕业分到学校后所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算起来她今年应该是三十五六岁了。电话里,她说不久前,在书店看到我写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激动,当即便买下,还在同事面前炫耀:“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但我却真诚地对她说:“当初教你们的时候,我哪会当老师?现在想起教你们的3年,真是教训多多,‘不堪回首’!如果说我现在做老师有点经验和成绩的话,首先要归功于我的历届学生,包括你,因为是你们教会我怎样当老师!”

这是心里话。知道她是付饶后,我心里更多的是内疚。当初我教她的时候,曾伤过她的自尊心。本来,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关心学生的,就拿对她来说,我曾为她花费了大量精力:谈心、补课,不止一次地冒着烈日去她家家访。她呢,也很关心我,初一时,她曾悄悄地把治咽喉病的药塞进我的寝室门。不料,她初中毕业后就读本校高中,校园相逢却再也不理我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带着情绪地对我直言:“是的,我对你就是恨„„你自以为你是为我好,但是你伤过我的自尊心。你还记得初三时我写的那张大字检查吗?”哦,我想起来了。初三时,她违反了学校纪律,我出于严格要求,责令她写了一份检查,并用大字抄出来贴在校园内。当时我觉得这样做很好,因为对她的严格要求,班上违反学校纪律的人明显少了。没想到她却一直耿耿于怀:“也许你李老师是对的,‘严格要求’嘛,‘维护集体荣

誉’嘛,可是,我却因此而出名了,全校都晓得我的名字了„„”尽管当时听了她的这些话,我脸上发烧,但我却不怪她,甚至还感谢她,因为通过她,我毕竟得到丁一个有益的启示:仅仅有爱,并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万无一失。有时候,我们出于对学生的爱,甚至会做出有悖于爱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爱,实际上成了一种对学生的伤害。因此,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

我电话里给付饶讲了这件事,问她是否还记得,她想了想说好像有这么一回事儿,然后笑了:“呵呵!李老师,这事你居然还记得,你不说我都基本上忘记了!”

我说:“当然记得!因为从那件事开始,我明白应该怎样当老师了!”的确如此。正是她当年对我的“刺激”,让我开始反思当时自我感觉还挺好的教育,我慢慢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几乎可以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他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的错误。这里所说的“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更主要是指对错误的反思——对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向学生学习!一方面接受学生的监督和批评,另一方面学习他们的优点。对我来说,学生就是我的“镜子”。

1994年9月开学不久,便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学校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课举行庆祝活动。这天,我吩咐班干部在教室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教师节——献给老师的礼物!”

班会开始时,我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所以,我想向同学们索取‘礼物’。”学生们顿时笑了起来,显然是不相信我的话。可我却认真地继续说:“在过去的高二学年里,由于李老师修养不够好,再加上工作繁重,所以,我的工作越来越急躁,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诚心诚意请同学们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这对我来说,的确是最好不过的礼物啊!”

接着,我又拿出事先买好的钢笔、圆珠笔和铅笔:“为了鼓励和感谢同学们,今天我来个‘有奖征谏’——同学们可不要坐失良机啊!”

学生们又是一阵大笑,气氛开始活跃了。他们见我十分真诚,便也认真思考起来„„开头炮的是黄金涛:“李老师,我们都记得,高一时您和我们没有师生界限,我们甚至可以对您直呼其名;可是到了高二,您越来越爱对我们发脾气,师生之间有了明显的心理距离。希望李老师能恢复高一时亲切的笑容!”

我走下讲台,来到黄金涛的面前,双手递给他一支钢笔:“谢谢你的批评!”

班长吴冬妮站了起来:“李老师,上学期运动会班徽的设计,您没有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我略略回忆了那件事的经过,说:“好吧,我接受班长的批评,今后班里的事儿多和大家商量。”说完,我送给她一支圆珠笔。

平时常挨我批评的郭坤仑也发言了:“李老师有时太爱冲动。那次林川用脚狠狠踢教室门当然该挨批评,但您当时拍着桌子厉声斥责他,写了检讨又请家长,使林川事过很久还感到抬不起头。”

我同时拿起两支圆珠笔,一支递给郭坤仑:“谢谢你的直率!”一支递给林川:“请原谅李老师!”

提意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下课铃响了,我总结道:“永远感谢同学们!愿在新的一学年,我们高95级1班的全体同学和我这个班主任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共同创造明年7月的辉煌!”

回答我的,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一年后,学生们果然以出色的高考成绩为我班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惊叹号。离校之际,学生们来向我告别,送给我一张大家签名的尊师卡,我打开一看,里面有黄金涛代表全班写的一句话——

“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征求学生的帮助,不一定是直截了当地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有时候,我还叫学生以“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为主题给我写信,让他们谈自己的优点。学生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帮助李老师”,还在于积极地认识自我。

记得我最开始叫学生写这封信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因为他们觉得“我没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是啊,在传统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早已形成这样的观念:老师都是道德完人,学生则满身缺点,怎么可能还有优点值得老师学习呢?但是我对学生说:“正如没有缺点的人不存在一样,没有优点的人也是不存在的。作为学生,也许在知识上暂时不如老师,但在道德上,绝不比老师差,在许多方面你们甚至远在老师之上,因为你们有一颗童心啊!”

于是,学生们纷纷交来了写有他们“优点”的信。这里,我摘引部分20叩级学生给我的《我值得李老师学习的优点》——

“我的优点是能够对同学宽容,不斤斤计较。”(骆娜)

“我对集体的热情值得李老师学习,我对同学的公正也值得李老师学习。”、(蔡峰)“我觉得我很幽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静下心来处理。”(解晓斌)

“我对同学从不记仇,这值得李老师学习。我和同学闹了矛盾,3分钟后照样和他一起玩。李老师也应该这样,头天批评了某位同学,第二天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这位同学的优点。”(于若玲)

“我觉得我很少生气这点值得李老师学习。”(林媛)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是做事比较认真,从不马虎。这点值得李老师学习。”(杨璐)

“我有8个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1.不迷信权威。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有创新精神,富于思考。4.高远的追求,使我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5。尊重同学,孝敬长辈。

6.时时有不服输的精神,欲与强者分个雌雄。7.敢于并能向任何人不耻下问。8.惜时如金。”(叶诚)

“我能在任何时候控制住自己!”(崔涛)

“我的普通话说得比李老师好。”(黄易浩)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我最值得李老师学习的一点是什么,不是因为我没有优点,而是因为我不知道李老师哪方面还不足。想来想去,还是只有拿善良这点来跟李老师相比。当然我并不是说李老师不善良,只是觉得,我比李老师还善良。我们有时说李老师心太软。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下位置,到时候说不定我比李老师还心软。李老师很善良,这是每个同学都认可的。但某些时候就不善良。比如批评同学的时候,虽然常常是语重心长,但偶尔也会大发雷霆。每当这时候都很可怕。即使我们非常理解你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但是理解归理解,我们毕竟只有十多岁,这种大发雷霆往往在我们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你要知道,在我们遇到李老师以前,不是每个老师都像你一样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曾被老师辱骂过的同学,心灵上往往会留下对老师不好的印象。过于严厉的批评,只是让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同学误以为天下的老师都是‘同一货色’,这样便破坏了你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当然这种严厉批评同学的情况李老师并不是常有,我只是想真心提醒李老师。这段文字写得实在有些跑题,与其说是告诉老师应该向我学习的优点,不如说是给李老师的一点建议,请李老师参考。”(尹萍)

一封信就是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学生对我的希望。真的,我真是太感谢我的学生了!虽然,我可能不能完全做到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但我会尽力不让他们失望。比如,自从我读了尹萍给我写的建议后,我再也没有在班上对学生“大发雷霆”了。

说“学生教我当老师”,这话真是一点不假。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改掉了坏脾气,再也没有辱骂过学生,更没有打过学生;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明白了语文备课的起点在学生而不在自己,明白了最好的语文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学语文”;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上课再也不迟到,下课再也不拖堂,面对学生的问好,总是真诚地回应;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渐渐懂得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应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道理;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开始在教育上取得一些成绩„„

陶行知在谈到“民主的教师”时,把“跟小孩学习”作为民主的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他还说过:“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我从教23年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为先生这句话提供了丰富的论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新年到来了,这几天我正考虑请我的学生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对我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对我来说,这些信件将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第四篇:我要当一名好老师范文

我要当一名好老师

梁岔镇中心小学石苏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要当一名好 》。我要当一名好老师,这是发自内心的言语。

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作为一名教师我清醒的知道,三尺讲台就是我展示风采的人生舞台,面对着一个个纯洁的心灵,我常常告诫自己,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对工作要有信心、恒心。这些年来,我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在教育事业这片热土上,用自己赤诚的心、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无私的行动,执著的追求着!我挚爱着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工作上,我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踏实中奋进,在奋进中创新!

我做事有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对教学的全情投入和严谨的态度是我工作的写照。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应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条理清晰的传授知识,有效的进行技能训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努力,我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备课从模仿到创造,从抄写到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学从刚开始只考虑到教法到逐渐研究学法,孜孜不倦的学习,埋头苦干的工作,终于使我的业务能力有了提高。

也许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太平凡,太清贫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身边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也有人为教师做了诗意的描绘:说学生是花朵,教师是陪衬的绿叶,如果学生需要光明,教师一定是燃烧自己的蜡烛。这样的例子也大有所在,远起,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献身教育、鞠躬尽瘁。还有“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倾颓教室独点明灯”的徐本禹,他,为了自己的那份承诺,毕业后毅然放弃读研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去了遥远而贫穷的贵州。谭千秋,一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汶川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承受住了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一名教师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普通岗位就是一份责任,每一名学生都是教师的全部。我认识到: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

今天,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爱我的学生,会像母亲一样无私和不求索取;我爱我的学生,会像手足一样把心和他们贴得更近;我爱我的学生,会像朋友一样与他们风雨同舟;我爱我的学生,会不溺爱不袒护,在他们跌倒时,鼓励他们勇敢的站起来!我相信“人民教师”这光荣而神圣的称谓,它总能让我拥有无穷的力量!

我坚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第五篇:走 下 讲 台 当 老 师

走 下 讲 台 当 老 师

——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杨重诚

2010年秋季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推广。这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换角色。根据专家的理论研究和阐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走下讲台当老师,就是对老师角色的新体验。

一、走下讲台当老师,摆正了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画圆,强调老师的“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教什么”“怎样教”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管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感兴趣,也不管这些知识对他们的成长是否有用。学生只能将老师讲的内容划在书上,记在笔记本上,“下去背会”了事。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绝对权威。课堂上,老师凭高视下,发号施令。老师和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高高在上的是老师,正襟危坐的是学生;夸夸其谈的是老师,窃窃私语的是学生。假如师生之间发生了冲突,老师永远是对的。这种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教育是不完善的。它忘记了受教育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意志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总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走下讲台当老师,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它承认学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要“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既然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已被证明不是有效的手段,苦守三尺讲台的坚韧也不能换来累累硕果。那么,走下讲台当老师,就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多种多样,学生希望解答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老师拥有的那点专业知识,在今天的学生们面前,已经没有以往的优越感了。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身为老师,我们要敢于承认这种现实并能正确对待。传统教学中“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格局已不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所以我认为,老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当老师。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走下讲台当老师,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交流的转变。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以讲台为中心,以黑板为依托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即使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在这种信息交流中,如果说老师对教材研究得深,对学生情况摸得准,设问置疑的角度新的话,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感悟,也能够起到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但是,现实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只是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浅层次问题。这样的信息交流实际上流于形式,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走下讲台当老师,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突出了在老师指导下的生生互动。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点拨思路,指示迷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老师不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合作。老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情。走下讲台的老师,没有了一本正经的说教,收起了冷冰冰的面孔,课堂气氛因而变得更加活跃。老师的欣赏和赞许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的争论使真理愈辩愈明。这样,就会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三、走下讲台当老师,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改变独立学习的方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式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走下讲台的老师,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他的新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曾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走下讲台,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将学生8人一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民主推选出组长1名。上课时,我先用2分钟时间布置教学任务,然后将事先打印好的讨论题分发给各组组长,再由小组长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组员。小组讨论的时间约为20分钟。最后留下约15分钟,每个组推荐1人,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当众陈述。根据学生的陈述给各小组打分。40分钟之内,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有为本组争光的荣誉感和进取心。所以,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多余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个人只完成一节课内容的一部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通过组内讨论,学生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基本可以掌握。学生讨论的这段时间,我在各小组之间穿梭,倾听学生发言,观察学生表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这样的实验进行了2个月,学生对此热情很高,反响强烈。有学生还建议其它学科也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四、走下讲台当老师,为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那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展示其才华,张扬其个性。老师走下讲台,近距离直接面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特短。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包括那些被认为是“双差生”的学生),他们身上都闪动着一种灵光。在学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这节课时,我特意搞了个活动课,出了2道表演题。第一道题:自己设计台词,准备道具和服装,分角色表演有关重庆谈判的一个片断。要求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重要人物必须出场。各小组对此兴趣很高,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演出了“延安送别”,“毛泽东在重庆机场会见中外记者”,“《双十协定》签字仪式”,“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会面”等5个片断。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尽管对白不尽恰当,表演也有些粗糙。但是,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令我倍受鼓舞。第二道题:设计一段对话,表现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会面的情景。有个小组出了3个学生,一位男生饰演毛泽东,讲湖南方言。两位女生分

别饰演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和她的翻译。流利的英语对白,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据了解,为了这节活动课,他们小组分头查阅了一些资料,搜集了市面上所有的碟片,基本上“复原”了当时的历史场面。有些对话的翻译还请教了英语老师。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英语对话、翻译的能力,又展示了学生戏剧表演的特长。这是以往课堂教学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老师只把自己定位成知识的传授者。那么,他永远都不会与学生分享到这样的成功与喜悦。

新世纪呼唤新课程,新课程期待新教师。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必须面对一系列挑战。有新教育观念的挑战,有新学习方式的挑战,有信息技术的挑战,也有知识储备的挑战。这一切必将推动教师角色的转换。走下讲台当老师,同样能够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注:本文发表在《西部教师》2003年第一期

下载学生当“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当“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告老师**

    学生告老师** 案例吃过午饭,我正躺床上午休,咚咚咚......一连串的敲门声。我正纳闷谁选了这个时候来找我。打开门,六年级的一个孩子站在门口。 ”田校长,我要告小彭。“那男孩......

    我和学生当导游

    我和学生当导游 【摘要】笔者在进行牛津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技能部分,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从课堂的教学导入,到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的训练,无不体现激发学生的......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首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知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椅子,蹲在原地等候。没......

    当学生亲近的的老师A

    当学生亲近的的老师 读了林华民老师的《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我欣喜地看到了关于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如:最好的老师就是最大的骗子,骗出自信、快乐、成功的人。......

    “创先争优铸师魂、教书育人当先锋” 素材

    “创先争优铸师魂、教书育人当先锋” ――杭州学军中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2010年6月)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党委《关于深入开展以学习......

    关爱学生,铸造师魂

    关爱学生,铸造师魂 小时候,坐在小小的课桌边上,双眼注目着讲台上诲人不倦的老师,心中充满了向往;长大后,选择了教师这个岗位,心中对此依然敬仰。教师,在我的心目中,已经超出了一个职......

    当文明学生[精选多篇]

    当文明学生,促家庭文明,创文明城市 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品位的反映、市民素质的体现,是城市经济指标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创建文明城市似乎是大人的......

    当学生有精彩发言后

    激励性评价语当学生有精彩发言后 (1)回答得真精彩,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让我们为xx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 (3)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语出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