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讲座要点: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课程改革的背景: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先进理念得到提升
• 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清楚地显示了不同于以往改革的鲜明特色。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过七次大的改革,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理念。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就是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科性质广为认同
•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三)教材建设百花齐放
• 新课程实验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就教材而言,那真是“百花齐放”。• 目前,语文教材共有十多个版本,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四)教学改革回归理性
• 经过十年的曲折探索与思考,我国语文教育逐步回归理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了: • 1.“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呼声强烈
• 十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绩是显著的,但困惑也是显然的。• 很多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吁:去掉语文教学的浮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并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大声呐喊
•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表态的知识层面。• 新的课程标准则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指导学习”成为主流 •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体现了以人为本。• 一个可喜的的局面是: • 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转向“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 强调注重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4.“对话教学”被热捧。
•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相互生长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满堂灌”已经走向末路,“一言谈”也失去了地位。• 5.“有效教学”广泛流行
• “有效教学”近年来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在关注质量、关注效率。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一些学校的旗帜,• 什么是有效教学? • 有效教学发生于个体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者建构和内化新概念、新知识是基于他们当前和过去的知识经验。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6.人文精神成为课堂教学中新的追求。
• 以前的教学,注重“传道”,总以正统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总是求同舍异。现在的教学,注重对传统的重新审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求异”。所以,“一花一世界”成为“时尚”。•
• 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是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技能的培养。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是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必然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
(五)评价方式呈现多元
• 以前的学业评价,往往是“一张试卷”,再加上“平时”表现。
• 现在的学业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家长等;内容有过程评价、阶段评价、终结评价等;方式有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因而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成了学校最具导向作用的改革,也是能否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转变的关键之一。鉴于此,不少学者对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学业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从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显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六)研究学习良莠不齐
•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个新鲜的事物。我们看到,现在的研究性学习,良莠不齐。• 一般说来,在城市中学落实的较好,而在县城及农村中学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割舍”了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深刻的意义:
•(1)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2)语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七)选修课程备受关注
• 新课程以来,关于选修课的开设一直备受争议。起始,教师们都认为选修课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都为此而叫好。当进入选修课以后,才发现选修课离考试还有距离,于是,认识发生转变,觉得选修课好似“鸡肋”。在教学中,也缺少了应有的热情。• 考什么,教什么,于是,选修课遭遇尴尬。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内容的调整,这种现象必将得到改变。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 新课程改革总体上说,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出现很多新问题,很多怪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语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例如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段训练目标而选定的一个“范例”。编者的初衷是通过它的教学完成目标体系的。•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要学的课文仅是沧海一粟,就学习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想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知识,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而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对策: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二)是讲堂,而非学堂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70%的老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完成怎么办。
•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对策:由“讲堂”转向“学堂”。
(三)重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诽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扼杀和个性的一种摧残
• 课堂上,我们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有划过一点痕迹,只把课后的问题抄在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得也不够,如: • 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 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
• 对策:由偏重结论转向重视过程和方法
(四)重教化,而非教语文
• 一是把语文讲成政治。如《太阳》一课。教师不是上说明文,而是政治课。• 二是把语文讲成历史。如讲《草船借箭》从“三顾茅庐”讲起,差一点讲到了“三国归晋”了。• 三是作文教学太注重“思想性”了,连评语也劝诫学生“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说了很多,唯独不见对“写法”的指导。• 对策:由教学的随意性转向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
(五)搞题海战术,而非语文训练
• 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和地位的曾争论不休,反反反复。很多老师深迷茫。• 关于语文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大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 关于语文训练,新课程标准只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围绕这些“点”设计大量的习题,再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新课程淡化这种“题海战”的训练,倡导“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预示着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一改旧套,形成一种崭新的格局。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毫无疑问,新课程必将把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
• 语文教学贵在创新。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使不少学生厌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的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缺少特色和创造性。• 对策:从机械训练转向科学训练
(六)滥用媒体,而非教学的需要
• 现代信息技术毕竟是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公开课、创优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对教师们的要求中也有一条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蔚然成风,一些教师们甚至热衷到了所有的课都想用上多媒体的程度。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斥我们眼球的是那些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动画,老师耗时费力,甚至还要求助于其它教师,有的是在公开课上不让别人说“这课太土了”技术至上主义一时盛行
• 在这一番“热”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要因地制宜,一切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不是为学美术服务,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设计过多的形象画面弱化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功能 • 对策:由赶时髦转向重实际
(七)凑热闹,而非真学习
•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很多教师为了营造课程教学的喧闹,在形式上做足文章:桌椅重新摆放,美其名曰便于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课堂上动辄就来讨论,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也不管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有的是让别人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所以其中有效的学习能有多少呢? • 课堂教学中假读书、假问题、假讨论、假探究比比皆是,用过多的热闹形式弱化语文学习中的静思过程,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课堂上多一点想好再说,少一点问后即答,做到动静相宜,千万不要以动制静。• 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真读书、真思考、真讨论、真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学习》上写的这样的一段话:“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功夫培养他们进行课堂教学为的真本领。千万不能肆意炒作一些漂亮的口号,迷人耳目;也不能醉心于以公开课的表演舞台,谋取若干个奖项桂冠。应去浮躁,去虚夸,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研究教学,激励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孜孜矻矻(kū),甘为语文教师教育的发展奉献智慧与心血。” • 对策——由注重课堂形式转向注重语文学习内容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育人为本”是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两大重点。“改革创新”是改进教学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向综合化、学力型、创新式、个性化、实用化和人文性几个方面发展。
(一)更注重课程综合
• 怎样才能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 一是知识之间的综合
• 语文知识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 一是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过去语文教学上有个“八字宪法”,叫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尽管分类不大科学,有些概念交错,但大体包括了语文知识的基本门类。• 二是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三是个体的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符合言语客观法则的行为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个体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言语行为规则,就必然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语文知识那么多,是学不完的,课程必须体现知识之间的综合。• 现在一些专家们比较强调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之类的所谓“陈述性知识”看作“死知识”,不但不重视,甚至排斥,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没有知识框架的怪现象。• 二是学科交叉的综合
• 总所周知,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特征,同时,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终生教育的背景下,语文素养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如果语文课没有学好,要想学好其它学科,谈何容易,语文科的这种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其不能置于其他课程之外而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课也离不开历史,要了解人类文化并吸取其精华,必然要了解人类文明史。在语文课程中,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比例不小,在学习文时,教师借助一些挂图,通过地理知识的渗透来促进语文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除了政、史、地学科外,语文教材中还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其渗透程度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更注重学力建构
• 学力包括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个层次。
• 所谓基础性学力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 所谓发展性学力就是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所谓创造性学力就是学生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三)更注重教法创新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更注重因材施教
• “因材施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
(五)更注重知行统一
• 知行观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知和行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概括。• 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和行的关系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朱熹等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行后。
(六)更注重人文素养
•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研修心得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研修心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三篇: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范文]
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南宁市教科所
邓雅学
一、“南有洋思,北有杜郎口”——教育界风靡一时的“追捧”现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传遍全国,演变成当代教育史的神话传说。
杜郎口中学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被誉为“农村教育的先进典型”。
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咸鱼翻身”让许多中小学校长为之神往: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教学改革被推上了学校教育的风口浪尖,中小学教师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二、“盛世英雄起四方”——几种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
(一)“三三六”模式
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自主学习三模块、课堂展示六环节。
1.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A.立体式的教学目标。
B.大容量的课堂教学。
C.快节奏的教学互动。
2.课堂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A.预习:(1)学生根据预习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创设学习目标;(2)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3)学生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
B.展示:(1)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分配学习任务;(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最佳解答方案;(3)分小组展示解答方案,其他组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允许提出不同意见,探讨更好的解答方法。
C.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进行总结,对预设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2)关注后进生,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3)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全面、全体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
3.课堂操作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A.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B.分组合作:教师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学习小组,原则上每个小组完成一项。
C.展现提升:各小组分头讨论,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形成解答方案后在全班展示。
D.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以外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E.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即时点评,加深理解。
(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1.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初步确定学习策略。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2.展示。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内合作学习,将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其教学步骤为:
(1)分组合作:教师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原则上每组都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小组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和分工。(2)精彩展示:各小组根据组内合作学习的情况,对本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组内或对全班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包括“说、谈、演、写、赛”等。
(3)评价反馈:学生和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点评、质疑、补充、提炼等。
(4)总结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小结、汇总,形成共识,加深印象。
3.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给出搭桥性的帮助或解答,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炼的讲解,归纳方法,提供规律。
4.当堂测评。
教师通过口头检查、书面检查或板书演示等方式,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南宁市隆安中学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三年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改革激活了学校的生命力,促进了教学管理;
教学改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能力;
教学改革激发起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教学改革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了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需要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改革的成败。
(三)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模式
△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的水平上;
2.科学不等于复杂;教学改革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教学方法和评估办法尽量易于操作。
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有效课堂的三项指标
1.学习速度。
2.学习结果。
3.学习体验。
(二)有效课堂的三个要件
1.设计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例如七年级语文《春》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重点句。
教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 怎么长出来的呢? 学生:钻出来……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教师:作者为什么用“偷偷地”这个词? 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答案,经教师点拨、归纳后形成共识。)
教师:作者写小草从土里长出来,用了一个“钻”字。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明确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意义,要求学生学习小草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精神。)
【教学点评】该教学片段分析文章的重点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了解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含义,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主要为了激活学习气氛,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例如高中物理课《电场》的5分钟情境创设:
上课铃响了。教师拎着一个金丝鸟笼、一支电棒走进教室,打开多媒体,屏幕上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教师:假设你身处旷野中,天降暴雨,电闪雷鸣,有三个地方可以躲避(屏幕上出现一辆公交车、一棵大树、一间小屋),你躲到哪里最安全?
学生:小屋、汽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小屋)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 ——
教师接通电源,用电棒敲打金丝笼,霎时电光四溅,笼里的小鸟却安然无恙。
教师:这根电棒的电压有220伏,足以击倒一个成年人,为什么笼中的小鸟却毫发无损?
(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鸟笼放置在木制的讲台上,与地面绝缘,电流无法对小鸟造成伤害。因而恍然大悟,只有躲进汽车才是最安全。)
【教学点评】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该教学片段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对电流和电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范例】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
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自测题,由全班同学回答,当堂评分,检查学习效果。
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获得的信息及时得到强化。
(三)有效课堂的三条“铁律”
铁律一:先学后教
1.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2.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先学”是立足于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现有发展区”是指儿童能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
3.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怎样的依靠教师,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具有独立性。铁律二:先教后学
1.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2.学生的学习具有依赖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形成。
3.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授之于渔”,致力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陶行知: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铁律三:温故知新
1.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进行教学。
2.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
3.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语)
结束语:当我们走进教学改革领域,我们就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师的职业,注定我们要穷尽毕生之力,在教学改革的路途中艰难跋涉。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不可能完美;教学更是一种技巧,技巧可以掌握、熟练、得心应手。教师只有通过教学研究,才能享受到职业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第四篇: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这门课程,谈谈在“探索有效课堂”的教改之路上,自己应该怎么做。
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在“探索有效课堂”的教改之路上,我应该做到:
1、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入有效学习的环境。
2、创造有效学习条件,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让学生学会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学习。
3、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单凭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且信息技术发展又非常迅猛,其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时代的教师只有互相协作,经常交流,共同解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时碰到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而且,教师还应具有与外校同行以及外界专家学者的协作能力,经常开展网络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与其他教师正确理解网络文化,也可扩大网
络文化研究影响,同时,也加强了教育部门和社会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研究的队伍建设,使当代教育与网络文化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想成为网络时代一名合格的教师,则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承担着培养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发展的重担。当今世界育中,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网络时代的教师应该具有创造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思想开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当好学生学习的顾问、学习的参与者和积极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河北省景县大冯学校刘素芬
课改的春风,荡涤着一些旧有的语文课堂理念和课堂运作形式,呼唤着我们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我校从杜郎口“10+35”模式取得成功的实例得到启示,决定先师从杜郎口中学和双语学校,粘贴他们的课堂模式。即以“导学案”为路线图,以
1、自主学习:学习提示、梳理内容、问题预设;
2、展示交流:展示问题、展示方法、展示效果;
3、测评反馈: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为课堂板块结构,规定学生活动多于30分钟,教师活动少于15分钟的课堂模式。熟练操作这一课堂模式需要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精心编写“导学案”。各教研组分配好备课任务,主备教师研读教材,参阅资料,提前一周制成“学案”草稿;备课组长召集成员集体审稿、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吸收组员意见予以修改,制成正式文本交教研组长;上课前上课教师熟悉“导学案”,结合上课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予以适当充实,并在前一天下午第三节课下课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预习;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积累经验。“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自主交流(复习过渡)、展示交流(新知探索)、测评反馈(练习巩固)三大板块。导学案要妥善保管,既要有文本,又要有电子文档。我们要求导学案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年级和学科特点,要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既不能把导学案编写成教案,也不能把导学案编写成试卷。应以导学为主,导教为辅。要求教师充分承传传统教学中课
堂设计的优点,比如小组活动、激趣引入等。特别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导学案的预习可以采用课下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一定要具体细致,做到三个不同,即成绩差异要求不同,不同科目要求不同,不同内容要求不同。
第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我们以多元评价理论为指导,创建了以小组建设、小组管理、小组评价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小组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从内因上起到创设持久课堂教学情景的目的。
通过科学划分小组、合理安排座位等措施,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实现小组最优化组合,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小组内合理分工,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人管”,激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设定小组口号,制定奋斗目标,创设温馨环境,营造团结向上的小组文化,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通过精心挑选组长,培养得力小助手,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通过倡导合作互助,贯彻实施“一帮一”,努力实现“对对红”,力争落实教学任务;通过制定严格的组规,培养良好的组风;通过评选小组流动红旗,促进竞争动力,落实小组管理;通过多元小组评价的激励,营造持久的课堂情景。
同时,我们要求各小组建立特色文化。要有组名,有口号,有组织。小组不仅是学习的小组,同时也是纪律、卫生等其它形式的小组。
建立合理的小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流动红旗或其它形式,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我们要求教师在小组活动前,一定要把要求讲清楚,分工要明确。谁做什么,怎么做,这样才不会乱。
第三、学生展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课堂以“导学案”为主线,先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小组展示,老师适时点拨,最后测评反馈。重新制定好课的评价标准,严格限制老师的活动时间,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真正成为主体。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小组中间,成了学生中一名特殊的听众,同时又是关键时刻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求学生面对大家,声音洪亮,有自信心。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展示,多鼓励,多表扬,多帮助。不得讥笑、挖苦学生。鼓励引导学生点评学生的展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点评要简练,不要重复学生已说的内容。当学生都讲不清楚时,教师可以点拨精讲,但教师每堂课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课堂上要让学生开口说,要让学生动手做,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欢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
创建高效课堂我们没有退路,当前我们面临不少困难和阻力,最大的阻力是教师的思想观念一是转不过弯来,再就是学生探究能力弱,部分教师电脑技术不过关,学校硬件跟不上。但是埋怨叹息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凤凰涅盘获得新生,我们的教师生涯才会焕发青春活力,做到与时俱
进,跟上时代步伐,我们的学校才不会在改革中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