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3: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篇: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赵

摘要:在对地理新课标进行了认真解读、体会、思考的基础上,把新课标的“新”具体到课堂中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浅谈生活实例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教师在把生活融入课堂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谈谈如何让才能把生活实例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完美的契合,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活实例;课堂教学;精选实例;有效教学

一、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设置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参与、合作等作用。基于这些需要,新的课程设置及课标要求与原来的教学大纲有了一些区别。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时代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能够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要。新课程标准无论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方面都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新大纲的内容框架不困于地理科学的内容框架,而是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质的角度重新设计,密切联系实际,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新大纲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的方法,必修与选修内容大约共有94个教学内容要点,其中大约有33个教学内容要点明确提出要’结合实例”。可见生活实例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意义深远,需要大力提倡。

二、生活实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基本上是必修一上册是自然地理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等内容。必修二本下册是人文地理的农业和工业、聚落和城市、交通与商业旅游业、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高中地理选修一册内容基本上以人类文化景观为主。高中选修二册基本上以国土整治和热点地区为主。而新教材突出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采用模块形式安排了教材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方向。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选择的选举与教学内容契合、典型的实例,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实例就是学生周围(乡土地理),学生脑海里有印象的会更佳。比如在《城市空间结构》这节内容中可把盘县新县城的城市规划放在课堂上研究,内容既亲切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选修的旅游地理就盘县的“世界古银之乡”和“乌蒙大草原”这两景点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宣传等进行探究便可对旅游类的题目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有《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就盘县县城的搬迁,新县城与老县城对比显现出来的交通枢纽优势说明交通与聚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便于学生理解;《工业区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课时就可以以盘县的天刺力、信友核桃乳、盘县火电厂等区位选择举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运用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试用生活实例于课堂存在的不足(1、2、„„

很多地理教师也都意识到了生活实例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都运用了很多的生活实例。但是收获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的确受益了,有的效果却不明显。这也就反映出在运用实例的过程中存在不足。归纳有以下几点:(1)实例不够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实例强调的是和学生平时生活相关的,最好体验深刻的,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随便一个实例即可,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时间久远,距离遥远),学生对这类的实例不感兴趣,不能很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那实例的效果就与期望相差甚远了。所以举实例个人觉得还是尽量以乡土地理为主。也可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2)实例重形式轻质量

形式主义大有人在,有点一窝蜂的状态,别人说实例好,就用。可是用的时候却不动脑思考,不参考教学内容,不分析学生的心理情况,不考虑实例的价值。一节教学内容全是实例,课变成了分享实例而不是剖析实例、探究实例;另外,有的教师上课是用实例了,但是就是简单地提到,没有对实例进行探究,降低了实例的价值。这样就甭谈教学效果了,不是画龙点睛而是滥竽充数。(3)教师课后对教学效果缺乏思考、评价 作为教师,特别是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要不断的反思,反思让人改进、反思让人学习、反思使人进步。每上一节课,课后都应该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亮点,继续发扬;反思自己的不足,要不断改进。既然很多教育专家学者都认为生活实例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是有益的,自己也愿意去尝试,就得对你的尝试进行反思,评价。教学效果与期望值如何,假如效果不明显就得反思自己的实例存在什么问题,实例不够典型,还是实例不够贴近生活,还是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实例完美的契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才可能有进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标准就是教学效果达到了新课标要求。

四、如何精选与运用课堂教学相关的实例

要选好经典的实例就要求学教师要多熟读教材、理解教材、理解课标要求、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特点。此外,还要多翻阅当地县志、甚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记录、拍照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在备课时认真思考筛选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实例,对实例进行加工。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对实例的反应。实例尽可能典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实例也可以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例可以用来作为新课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作为案例来剖析、探究自然现象或是人文现象的原理;可以作为举例,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更易领会;还可以作为材料,让学生写写报告,谈谈感受等等,形式丰富多样。

[1]http://wenku.baidu.com/view/1f6dc8c54693daef5ef73df8.html

[2]徐留兴.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1.[3]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0.[4]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生活体验如何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实践证明,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吸收和掌握与学生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紧密关联的。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在生活中。具体应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由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感受;教学情境;认知

实践证明,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都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知识的吸收由此变得更有效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个体感受尤为重要。因此,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对其进行引导,促进教学契机的发生。

一、案例分析

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都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但时常会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课堂上,如果缺乏真实的体验,学生很难领会到教师预设的思想内容。《茄子灯》是某地区优质乡土课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课。它以当地农村在农历七月半对亡人表达哀思的茄子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教学意义。课堂以寄托哀思为情感目标主线,这一线索贯穿课堂始终;以熟悉茄子灯的造型为技能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该目标渗透于主要教学环节。光从课程本身来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组织都十分完美,令人期待。然而,由于这堂课在市区学校展开,学生大都不了解这一节日,对节日里的茄子灯更是一无所知,课堂效果欠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学生最后反馈的结果就成了茄子灯的造型学习课,课堂预设的情感目标未能达成。的确,离开了寄托哀思的情感要素,乡土特色课程就成了一节普通的造型制作课。这一结果也深刻地提醒着广大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开展美术教学。感受生活的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各种事物。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从而逐渐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对于自身而言,教师要在设计教案和实际施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设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环节。

二、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记忆力较强,所获得的表象比较丰富、活跃。这一记忆特点表明学生可以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将对环境的刺激性反应外化为自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具体作品呈现出来。基于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于生活中。由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感受无限的艺术和生活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并设置相关课堂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

美术学科特级教师魏瑞江曾指出: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他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等生活化的场景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对“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和表达来展开。由此可见,积极引领学生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经验作用于课堂,能够成为传递知识技能的桥梁,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感受无处不在,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课堂设在校园的相应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观感受,同时也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摹印文理》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索周围环境的奇妙,如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了什么足迹。或者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地上印一印,看看泥地上出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他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增强了生活和游戏的经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

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坐在教室里就能获取外界信息。在《春天在哪里》这节课上,教师通过简单地提问,发现学生对春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了解春天具有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陌生的是学生对这些特点缺乏具体、细致的感受。究竟哪些现象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哪些现象可以被称作生机勃勃?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视听结合的影像世界中发现、感受春天之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之美,还应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入课堂,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开阔视野,获得对大千世界的多元体验,而后再将这些体验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四)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

美术课堂中,许多教师都希望学生能拿出优秀的作品,让作品展示部分更精彩。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拼命赶制作品的情景屡见不鲜。然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美术课堂以发展学生为本,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其作品也应是真情实感的外化和表现。因此,教师必须设置能够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美术素养。以《走进新天地》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是小学新生开始美术学习的始业教育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已经接触和使用过油画棒和水彩笔等美术工具,对部分材料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针对目标要求,教师在讲台上出示部分材料,请几位学生上台,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不同事物的不同质感,再把自己的感受小声地告诉教师,并用简单的线条将材料特点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什么工具。接着,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唤醒学生有关这些事物的生活感受:你还在哪里碰到过这一材料?每位同学都积极地回答问题,回忆曾经的情境,让自己的生活感受得以证实。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于材料的经验和认知被唤醒,此时教师再仔细跟他们介绍每样工具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学生能对这些工具产生深刻的印象,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表达生活感受来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更要注重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第三篇:联系生活,实现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实现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地理教学更加丰满、生动和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关键词:激发兴趣

课堂探究

实践活动 正

文:

实践证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则是教师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内容是人类长期从生产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和研究的地理知识,实质是让学生人生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目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指导生活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这一方面的联系,走出“就教材讲教材”的误区,将课堂教学内容,空间辐射开去,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地理教学更加丰满、生动和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注重联系生活,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其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潜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许多初中生的眼中,地理学习室枯燥乏味的,各种概念、图标让学生学得头晕脑胀,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足。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源在于一些地理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效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地质构造的判定,是教学中的难点,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实地观察,领悟。地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面对地震应当如何自我保护,在地震预报上世界发展状况如何,怎样减轻地震灾害。用这些关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可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将来从事地震预报研究,为人类幸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美好情感。再比如在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选择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补充,讲到云南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抢婚”习俗,独龙族庆丰收“剽牛”祭祀活动,苗族青年交友婚恋“踩月亮”本地瑶民过“洗泥节”等等。通过这样的趣味知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兴趣,有助于地理教学的深入开展。心理学研究显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探究欲望更为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地理教学中抓住生活趣味知识这一有效的切入点,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二、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环境,开展“地理课堂探究”

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感情、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地理教学中,课堂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换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要着力创设一定的载体与途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答案、提高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选取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启发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在学我国的民居与气候环境的联系时,南方地区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这就是因为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屋顶呈三角形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使屋内的热量积聚在室内上部,保持了屋内的凉爽,同时还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则与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密切相关,传统民居内部都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并设双层窗户。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主要分布在山区,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在修建住宅时,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边用数根柱子支撑,使延伸部分好似吊在主屋后侧或一侧,便有了传统民居吊脚楼。生活即地理,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教材、学生、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感知地理课堂,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并探究地理原理规律,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再比如教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选取了本地区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方面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与种植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地理条件,产业方向进行分析对比,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产业方向的换位发展思考。通过深入的分析与形象的对比,学生对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论断的理解更为直观和深刻。这样的对比探究学习活动中,由于加入了学生家乡环境的地理地貌与农业发展信息,学习中理解效果更为理想,有效避免了枯燥 讲解对学生理解方面的制约。

三、联系生活中的乡情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教师应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打破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领悟自然的鬼斧神工,强化环境教育,在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如在教学《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后,我从两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时间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查阅、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储藏、开发方面的情况,增加对家乡自然资源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分析在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状况,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再比如:今年以来,由于江永县对潇水河和桃水河内的养殖场(特别是养猪场)进行整治,对排污不达标的养猪场进行强制关闭与拆除,有众多被关闭与拆除的养猪场就转移到黄甲岭、千家峒、松柏、兰溪等边远乡镇,我就与江永县环境保护局联系,组织学生随环境保护工作者对转移的养猪场进行明察暗访,调查分析这些养猪场的规模、布局位置、排污设施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养猪场由县城转移到乡下的原因,乡下能接纳养猪产业转移的条件,本地出现大量养猪场对当地经济又哪些积极意义?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最后形成调查报告,供当地政府部门参考。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询问家长以及观察生活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不仅增进了对家乡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等方面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还以班集体的名义在博客上发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倡议,发挥了正能量的引导和辐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增进了知识的了解,促进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

综上所述,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与生活联系十分广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改变地理学习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弊端。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

第四篇:地理课堂教学初探

地理课自主探究教学法初探

孝义四中地理组

在整个教育大形势的推动下,在周校长的积极宣传下,在年级组强力督促下,在地理组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下,高二地理组的课改实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二下学期主要学习任务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作为系统地理的基础或背景所涉及,教学中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的深度和广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式教学面面俱到,机械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悖于《基础教育纲要》中指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系统合作的能力”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能增强其探究能力。于是我们组经过反复商议、讨论、最后决定,创造出地理课改的新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将学生分组,成员为4-6人(如果人数过多,责任心会弱化)课代表将分组情况交回。

2.安排各组的主要任务,责任到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包括搜集资料,列出纲要等。

3.教师在课前对主讲进行访问,对其存在的疑点进行辅导,提出设问。4.组内安排一个主讲人上台展示,其他成员有的协助绘图,写板书。5.主讲人随时可以提问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也可以上台板演,也可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6.课后作业也是组内成员负责讲解(主要针对大家提出的棘手的问题)7.教师在课堂中给以提示,纠正,表扬,评价,适当时还给以奖品。8.教师把他们的精彩通过手机相片、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9.课后学生将每一课的总结或学习报告以书面形式教回。10.最后根据平时表现评出“讲课能手”,“积极分子”等先进。

这样,孩子们形成了互相享受,互相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堂感觉是一种宽松、愉悦、充满着爱的课堂。孩子们开始互相学习,模仿,不断锻炼着自己,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而且,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其实,课改应该是一点一滴的改,慢慢地把学生引入进去,学生自己就主动去摸索,探究,并会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学完世界区域地理之时,我要求学生以组的形式交回一份学习报告,对区域地理做一总结,我当时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不许抄袭,当然我也给他们做了一些示范,比如,我把澳大利亚用《贵妃醉酒》的曲子编成歌词:

澳大利亚 独占一个 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 有着著名 艾尔斯巨石 地形区 三大纵列 东部分水岭 中西部 面积宽广 热带沙漠 旅游资源 还要数 著名大堡礁 该资源 开发条件 非常的优越 该大陆 有着许多 特有的动物 鸸鹋袋鼠 考拉 还有鸭嘴兽 半环状气候植被 还有大自流盆地 骑在羊背上 坐在矿车上

关于两极地区我也编了个三字经,如下: 南北极,纬度高,北为海,南为陆,北苔原,南冰原,北极熊,南企鹅,极昼夜,正相反,论风力,南极大,比降水,北极多 说矿产,南北有,经北极,航线短,论价值,科考地。

我示范之后,学生兴趣大增,同学们积极响应,有的是以手抄报形式,有的是三字经,有的是七言诗,有的是顺口溜,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歌词(当然还有曲子)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现在我还完整地保存着,美国哈佛大学就有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人不断的思考。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们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会保持得很久,别人教给的我们会遗忘得很快。

还有一例,班上有位调皮的同学,他很想玩手机,而且被我逮着,我却没没收他的手机,也没有摔,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 :你不是爱玩手机吗?你将中国地理涉及的同学们难懂的概念都查出来,然后下节课你负责给同学们讲一讲,果不其然,这位同学真的把那些概念都查出来给同学们讲了一番,而且还很好,并且这个同学下来对我也很有礼貌。

还有班上有位不爱学习的成绩不好的同学,但是他的电脑却玩的很好,我因利顺势地专门给他单另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云南省的地理,没想到他兴致很高,回去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云南的资料,包括一些视频,他尽然把云南的自然和人文状况讲得头头是道,包括少数民族的习俗,元阳的梯田,纳西族的音乐,我感觉他讲的很不错,出乎我的意料。

通过这些实例,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确确实实离不开老师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只要老师融入自己的情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他会做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出主意,我想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干得更好,更出色。

地理课自主探究 教学法初探

侯 艳 丽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等诗词高手纷纷走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议,舆论普遍认为要强化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不是“要”或“不要”的选择题,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正式发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科有机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渗透模式与单一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或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充分结合两种模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如今,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社会课程有对古代民俗文化、古桥建筑知识的介绍;历史课也包含古代钱币、古代名物、历史人物的内容;音乐课程涉及中国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装;美术课程有国画、陶艺、刺绣;体育课程有中国武术等;数学课程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这些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是潜隐性的,需要发掘、统整,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将传统的舞狮子、赛龙舟等传统曲艺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将古老的面具、画脸谱与现代化妆舞会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等等。只要我们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被很多地区、学校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要求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无论采用单一学科还是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都必然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台湾学者龙应台在谈何为文化时曾说,文化在于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他认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隐性课程的作用正是“润物细无声”。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应充分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将课堂、教材、活动、校园等“共同体”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转变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好传统节日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好最生动的载体,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融入活动中受到启迪。比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要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所以,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借助传统节日,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组织经典诵读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亲近生活。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生活之中体现为一种风俗,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传承风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非遗载体,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让学生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种教育更现实、更有意义。

4.丰富实践活动载体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如何搭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心灵的联系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意识”,还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都不可能只通过“传授”达到,而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当中获得具体切实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内化、情绪得以感受、行为得以改善,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又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还在于它的变革、再生产。它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传统文化教育期待学生不但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要能够进行“文化思辨”,同时还要能“在地行动”,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意识的转变,并且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或人生哲学,最终体现在日常行为与活动上。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考虑“在活动中教育”,搭建以“体验”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平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让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进校园、进课堂,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很好的沃土、氛围,讲好中国故事,在讲授知识中传承传统文化,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未成年人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助力青少年实现人生大梦想。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邮编:255161 电话:***

下载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摘要]: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014.9.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

    让“绿色”融入生活

    让“绿色”融入生活 绿色代表着活力,象征着生命。这种“绿色”正是自然界、一个民族乃至个人所应具备的。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和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森林、草原。可如今植被......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

    让生活融入课堂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认为这就是语文开放式的学习,它是针对当前语文教......

    把生活融入课堂(模版)

    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例谈数学生活化教学体会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 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

    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通过这一阶段的网上培训,对“人文关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认为人文关怀有这样几个方面:对生命及个人独特......

    信息技术已融入美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已融入美术课堂教学 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教学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成为我们今后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