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01:3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

第一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其次,可结合师生的曾经共同有过的生活经历设计启人思索的导入,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庭遭遇变故,学习成绩落后,同学关系紧张等等,害怕吗?困难会把你打倒。勇敢些!你会把困难踩在脚下。走一步,战胜一个困难,增强一份信心;再走一步,终将成为一名勇士。到那时,你会昂首挺胸的说:感谢你,困难。”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在课堂上,我时常提醒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会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

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又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说说它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的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

如教《羚羊木雕》,就“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这一论题学生又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还有《第二次考试》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 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有趣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课堂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加以直观理解,以

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组织进行《这就是我》综合学习课时,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如消息的六要素可归结为“五W一H”,即英语的“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还可博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知识教学.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又如 执教《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

理想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其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并且联系生活,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因此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第二篇: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作者]安阳中心学校 焦晓瑜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字] 生活语文 语文学习“终身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化的课外活动。[正文] 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的确,生活如源泉,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语文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因为生活为语文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

一、引导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终身化”的理念。

众所周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工作、生活的基础知识,但是一个人在学校毕业后,还要继续学习,不断增长和完善所学知识,才能适应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是我们的国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更应该终身学习。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终身学习——使用语文,这应该是终身的任务。要帮助学生树立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也能学语文也要学语文的理念,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这样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这积累来源于对生活每一件小事的记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有心人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观察活动、调查研究活动、采访身边的名人、出游、实验等,然后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实验日记、采访记录;同时要求学生随身携带记录本;还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并利用班级信息库,发行自己的报纸、杂志或文集,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观察生活并随时积累的习惯。

三、提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 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要尽量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营造日常生活的真实场面,不能为练习而练习,要为实际运用而练习。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2、实施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口语交际,先让学生亲自观察或亲身体验,然后再进行写作。比如,写某一处景,可让学生亲临现场,边观察,边口述;写一件事,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或再现当时情景,然后再作文;写一个人,我提倡写身边熟悉的人,可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再构思整理成文。所以,我认为作文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教师指导作文也不一定用讲解法,作文课堂也不一定教师说学生听,可以成为舞台、座谈会场等。

3、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学《桂花雨》这一课,安阳没有桂花,更不会知道桂花成“雨”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由本地的花谈起,进而使他们想去了解桂花雨,了解家乡以外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自己到了开满桂花的地方会怎样,会思念家乡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此外,还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就可联系学生自己所处的农村环境,不仅可帮助理解课文,还可进行爱家乡的教育,一举两得。

四、组织语文化的课外活动。实施课外活动“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但要注意,课外活动,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或是课文内容延伸,或是提高语文能力,或是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且一定要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五(3)班举办过的语文趣味活动就设计的非常好,有看动作猜句子,有故事,有笑话,有诗歌朗诵、有词语接龙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做到从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用于生活。

第三篇: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 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 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一)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 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三)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第四篇:浅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浅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心中。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结合图片感知爱国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知程度,从学习词语、句、段入手,观其图,学其文,求其义,明其理,善于去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如在一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中,学习“北京”“国旗”“我是中国人”这些词句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告诉学生,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祖国的全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地位。结合图片讲解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尤其是结合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图片,讲解体育健儿努力拼搏在历届奥运会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我国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前列。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多种手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从入学起,思想逐渐从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逐步向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转变。结合学校每周一的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让学生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那些感人的瞬间。在升旗的这一庄严时刻,每一个国旗下的孩子都会感到热血沸腾,神圣崇高的爱国情感涌遍全身。回到课堂上,爱国主义的激情化作学习的动力,真挚圣洁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朗读、通过文字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小学生进行爱国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模仿他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爱国英雄人物的爱国思想、爱国情操和献身祖国、献身人民的精神。结合课文《小英雄雨来》介绍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中,华北平原上一个小小的芦花村,一条静静的还乡河,一个小小的孩子――雨来,在鬼子疯狂的大扫荡中,用自己的勇敢、智慧保护我党交通员的故事。尤其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血滴在课本上,染红了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三、爱祖国从爱家乡做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描写家乡的风景、物产、风俗的。从巍峨的万里长城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从神奇秀丽的长白山到气势磅礴的黄河,每个孩子的家乡都是那样美丽富饶。而家乡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祖国的前提必须是爱家乡。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从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开始教育他们,再逐渐扩展到爱祖国的教育上来,遵循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原则,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首先,利用特定的介绍家乡的课文,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地理环境、丰富物产、风俗习惯、传说典故,使孩子们能深刻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特点,认识家乡的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爱乡之情。

其次,利用表达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家乡的美;用手中的笔,谱写一篇篇家乡的颂歌,赋予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以生命、情感;用文字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独到之处。

最后,通过一些回忆性的课文,把家乡的今昔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信心。把学生从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引导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爱社会主义制度上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堂,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有责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每一个小学生从小就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永远记住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参考文献:

靳红兵.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6).编辑 赵飞飞

第五篇:将游戏融入教学

将游戏融入教学

小学生的英语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大多趣味横生。为了符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和好动的倾向。上课的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中加入很多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所以把一些活动类的元素也加入到了教学中,让游戏活动带着孩子们学习和掌握所学。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做法。

首先,是课前游戏活动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利用,有利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唱英文歌、复习知识的小游戏等,可以活跃课前气氛,帮助学生热身,尽早的进入课堂,也可以全班性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所以,这个活动虽然不属于课堂内的40分钟,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定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二,是课中游戏活动的创设

孩子的天性喜欢玩。游戏中的学生是自由的、放松的,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游戏从目的、方法、形式上有很多种,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游戏,既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能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长此以往,可以为长期的英语学习做好有效的心理建设。

(1)在学习单词时,可以进行猜拳说单词的游戏:师跟生猜拳,输的学生读单词。也可以玩说反语的游戏,比如,I say yes.You say no.(2)在教学词组、短语和难度高点的句型时,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竞赛的游戏活动,不单能够提升学生对所学词汇运用的积极性,也能够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3)在语篇或对话形式的教学和操练中,角色表演的活动或许会用的多些。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活动一旦被孩子接纳并认可,教学会很顺利。有的孩子因为课堂上的游戏活动深刻有趣,在课后也会和同学一起玩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时间,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只有迎合学生心理,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真正地为英语课堂添彩,为英语教学增效!

下载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生命融入教育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

    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摘要]: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

    将中国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范文模版]

    姜昆是中国最早的网民之一。1997年底,姜昆已经是一个标准“网虫”,网名“笨笨”。 姜昆创办网战,还是缘于20年前让他铭心刻骨的一件事。80年代初,Bob Hope来华演出,姜昆来垫场,英......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

    把戏剧活动融入语文课堂

    把戏剧活动融入语文课堂 创作剧源于欧美地区的英、美语文教学。它是一种即兴的戏剧活动,是儿童自发性的戏剧扮演游戏的延伸。它并不是舞台剧,不用操练,不以满足观众为目的。 我......

    将勤工俭学融入学生生活,有效实现育人功能

    将勤工俭学融入学生生活,有效实现育人功能 摘要:现在的学生,自己不劳动,而对于劳动的人更是给予鄙视的态度,不懂感恩,不懂珍惜,只知道一味地享受,一味地索取。这些都不能不反映出我......

    将个人梦融入强军梦

    强军梦需要广大官兵个人梦汇聚,如何引导士兵将个人梦想融入强军梦,成为一线带兵人的新课题。 基层干部首先要带头学好理论,懂得强军梦的实质、内涵和意义,引导战士认清个人梦想......

    心得体会---将奉献融入血液

    将奉献融入血液 在迈出任职第一步之际,我们全体学员参加了模范基层党组织模范基层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团成员以感人的实际,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全面的体现了消防部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