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命融入教育

时间:2019-05-14 08:3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生命融入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生命融入教育》。

第一篇:将生命融入教育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和个性成长;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教育生活方式的改进,这些都是教育“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体现。但是,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呢?我们的教育离“以人为本”还有多远呢?

一、人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经典,千年经久不衰孔孟之道的哲理。人之出生,本性是张白纸,随之成长不断变化,既有善性的完善,也有人本性的扭曲。现在,我们的教育也开始了渗透孔孟之道的教育,加强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党中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是件好事。

二、案例分析

例 :学生心里伤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父母必读》中表述到:“教育子女这是一件伟大的、严肃的而且负有极大责任的事情”,“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然而这种悲哀的事情却仍发生在很多学生的身上。让很多孩子的心处于漂泊状态,心里没有安全感、归宿感。我班有几个学生便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案例一:该班男生唐××(三年级),10岁,父母均外出打工。一直由婆婆带着。该生出生时,满身“蛇皮”,也就是一种皮肤问题吧。为此,他上从小就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部分同学曾笑话过他,所以,他的心理问题很突出。该生习惯很差,常打游戏,好强,好斗,谁也不能侵犯他,他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架。几乎无人愿与其同桌,父亲则动不动就是棍棒教育,很难与他交流和讲道理,而且婆婆无力管教,这样的家庭让他难以找到温馨。他恨与婆婆之间的代沟太深,无法沟通。父母亲把他交给学校,每期开学到学校与老师见一次面,后来电话便一直关机,像甩包袱似的,老师一直在努力,希望争取他父母的关爱。前不久,他孩子说,父母回过一次家,但是很遗憾,我不知道。在家,婆婆拿他没办法,只得任其发展。因此在家,在校期间学习很不努力,想做就做,上课时表现得无所谓,自己不努力学习,常去招惹同学。一次,该生在上体育课时,和同班同学一起踢足球,玩得好好的,一个同学不小心碰到了他的小腿。后来,该生回到教室,便用板凳猛击那男生的头,真的,你说他心里是不是很不平衡吗?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对待同学?他的回答令我吃惊,说他的小腿很疼,可他有没有想过受伤的同学呢?

但该生爱好体育,聪明。在学校运动会上,他可积极了,50米,200米,拔河赛,表现欲望很强,找到了自信。

思考:“马小跳案例,马小跳现象”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淘气包马小跳》的影片之后,觉得他和马小跳有些共同之处,找他深入谈心。课堂上,我给予了他一些教“特殊”的待遇。经过这种看似不可管理的课堂,他呢,虽然很多时候还是老样子,想学就学,想写就写,但他爱回答问题。有时,我却能听到一些独特的见解,他爱说真话。一次,我从校外买来了电池,说是专门为他们买来上课的,让大家好好学习,他说,不是啦,3.2班不是也一起享用吗?为什么说是专门买给我们的?我一时无语。是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与他们是朋友。我相信,虽然目前,他的状态不是很健康,但经过我们的关注,经过父母的关注,孩子是有希望的。

案例二;该班女生黄××,(三年级),10岁。从小父母外出打工,一直跟着婆婆爷爷。婆婆只管该生的吃饭问题,至于学习,当我向她交流时,她却说,管它的,反正长大了是嫁得出去的。是的,我们无权去责备老人,但我们不得不问,她家孩子的父母呢?该生父母在孩子读二年级时回过家一次。一次,该生父母亲来到过学校,但迟迟不肯进入学校校门。稍后,我听同学说起此事,便主动地上前与之交流,商讨科学管理孩子的一些方法。但该生父母的态度却很冷漠,他们认为自己很无辜,自己也没有办法,只有请老师多帮帮忙,照看一下孩子。我不禁要问:做父母的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为什么在你们的孩子最需要你们时,家长却以种种理由来拒绝自己应尽的职责呢?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这是由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直接引起的。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此相伴随的各种社会问题随之而生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人文关怀,特别的爱

(一)、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学生只是承载知识的一个容器,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唯一的目标是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分数,高分低能即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怪胎。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颠覆传统教育的彻底革命。高效课堂关注的是人,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灵魂深处的情感互动。教

师不再是一个霸占课堂的灌输者,而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合作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合作者和思想者。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就是解放,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动起来。这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激发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个性的张扬,对人性的追求,挖掘出巨大的潜能。

(二)、“爱”的针对性。

要创造关爱生命、热爱儿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生命从一诞生就需要保护与关爱。学校是学生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好的教育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我们更重视对儿童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到温暖、平等、心情愉快,不受到歧视、感到不安与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吃饭、睡觉、学习、运动、娱乐、外出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既无微不至而又恰如其分的照顾,决不能包办代替。广大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十分愉快,尤其是中途转学进来的学生更是心情舒畅,改变了在原来学校不受重视、或者受到歧视以及因视力造成学习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学校成为他们的乐园。

体弱生爱在关心;

病残生爱在得体;

过失生爱在信任;

屡错生爱在耐心;

向师生爱在珍惜;

被师生爱在主动;

个性生爱在尊重;

普通生爱在主动;

学困生爱在赏识。

(三)、努力提升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切活动都要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形成一种高度重视,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可以共同研究探讨,提前看看书,备备课参与孩子的学习当中去。牺牲点儿喝酒、搓麻的时间,多陪读陪练,方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后及时巩固训练,放学后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阅读课外书时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动手查字

典,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他人。直到弄懂为止。总之,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积极争取家庭的支持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家长作用的发挥对孩子成长关系超过一般家长。我们首先理解家长的痛苦与精神负担,帮助指导他们。我们的家长学校对家长讲授家长对待孩子应有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教育知识、包括与他的孩子兴趣特长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同步。我们发挥家长委员会联系、协调的作用,组织家长相互交流培养孩子的体会与经验。不少家长改变了观念,成了孩子的良师益友,学校的合作伙伴,许多学生成长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鼓励。

(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

康德说的“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生命是教育的“家”,是教育的“根”。离开了生命及其活动,就没有人类的教育。所以,教育是建基于生命、直面生命、关怀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活动。教育本身面对生命,又旨在追求生命的发展,是最具有生命关怀的事业。可以说,关注生命是教育的天职,也是教育本真的表现。教育就在于为生命的自由自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任何脱离生命或者遮蔽生命意义的“教育”,都是一种“异化”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是絮絮叨叨地做思想工作,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症下药”。如讲故事、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教育,开展活动、让好朋友帮助、自我教育等等。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是关系到每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只有每名教师都重视到这一点,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才会少一些。愿我们化作阳光和雨露,让祖国的幼苗茁长成长,愿我们化作黑夜温馨而明亮的灯,温暖每个孩子冰冷的心,指引每个孩子人生的征程!

生命乃教育之原点;

点化和演绎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回归生命的本身,凸显生命的灵动乃教育之使命;

给生命以尊严,自由,幸福乃教育之永恒追求;

为此,生命化教育需要:

呵护生命的存在;

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

第二篇:将信任和爱融入教育

将信任和爱融入教育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实小振东 屠孝平

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分享到了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发现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帮助孩子的教育事业中,是一种源自“真我”而奋斗的目标而乐此不疲。正如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的:“人类刻苦勤勉的重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规定,以及人类的变革。”雷夫把听从心灵的召唤,把“师”字写到了最大。看到在自己的辛苦努力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他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即使在我无法思考的时候,这些学生所做的事情,依然能让我每天精神抖擞地提早到校。”读罢全书,我对雷夫老师的教育模式有了的认识: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源于信任

信任:书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开学第一天,雷夫就与孩子们玩游戏,让孩子们从游戏中知道: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雷夫老师允许学生有原因的犯错误,但是不能破坏老师对他的信任。当然他也愿意给学生赢回信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雷夫老师更加注重身教,像他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雷夫老师告诉学生:“只要尽力,考试不是那么重要,就算考坏,明天太阳照样升起,地球也不会毁灭。考不好只代表一件事:你还没有弄懂这个题目,老师再为你讲解一次”。雷夫老师以热情的教育态度,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各色各样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想着让学生整齐无痕地统一步骤,规范好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们能乖乖地听话。既然如此,前提条件是学生能主动地听老师的,那大多数情况,老师都会很严厉,让学生对老师有种敬畏感,从而不敢亲近老师,做出不规矩的行为来,那么,老师的目的也达到了。对比雷夫老师,他却“以信任取代恐惧”,让孩子能真心实意地相信他。也正因为孩子对雷夫老师的“死心踏地”,也让雷夫老师更好地开展“寻找第六阶段”的有效活动,激发了孩子的自我要求意识的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在于巧用资源

雷夫老师很懂得教授方法,让孩子懂得学习,他特别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在他看来,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个高段语文老师,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师他做得更为细致:他从为孩子选择读本,帮助不会阅读的孩子,让孩子对阅读作出评估,以及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从小细节方面使热爱阅读的孩子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成功无捷径”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我们的教室有这样的行动口号吗?它应该有,应该成为每个孩子行动的目标,方向。一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根本。“教育,从儿童立场出发”。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将信任与爱融入教育,也是我读罢此书后,需更加坚定的信念。

第三篇:将荣辱观教育融入师德建设

将荣辱观教育融入师德建设

● 李素华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可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当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大要务,也是对学校师德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将荣辱观教育融入师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是否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教师,应该处处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躬身实践,以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理应成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楷模。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时代呼唤以荣辱观为内容的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呕心沥血地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像斯霞、于永正一样的教师楷模,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广泛赞誉。但是,毋庸讳言,随着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一些人扭曲了价值标准,模糊了是非界限,假、恶、丑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些教师也深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一些有辱人民教师光荣称号的事情。有的教师不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而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不坚持厚积薄发、开拓创新,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坚持遵纪守法、淡泊名利,而是投机取巧、抄袭剽窃;不坚持学术研究、相互切磋,而是互相吹捧、恶意炒作;不坚持潜心钻研、好学深思,而是简单重复、粗制滥造;不坚持以德育人、笃行身教,而是随波逐流、尊严尽去。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虽然有的只是个别现象,但影响却严重。

师德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荣辱观的丧失。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1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引导者和解释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也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鉴别者”;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发展与创新者。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的示范性身份,其政治信仰、治学态度、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师德建设重于泰山。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复兴的伟业都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二、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新内涵新要求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精辟概括,内涵深邃,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辜负这一伟大的称谓;面对每一个需要呵护与滋养的心灵。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大意。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在继续坚持师德建设优良传统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师德建设不断推向新的水平,使广大教师更加明确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作出新贡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这些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海南省委党校批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到我国某些高校违规招生,到学校乱收费,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吃”学生、“拿”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

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提升和追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师德观,要求将师德建设作为科教兴国、创新国家建设中的最重要环节。要求将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教艺创新,讲究人格操守,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以新一轮的师德建设为突破口,以良好的师德和教风来带动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者、促进者。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的校园环境,要大力加强教师荣辱观教育,开展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项目,广泛宣传师德典型,提高师德整体水平。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以爱国、劳动、和谐、团结、诚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教师在政治上坚定理想信念,陶冶爱国情操;在做人上诚实正义,节俭朴实;在做事上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在交往上团结协作,大处着眼。教师要发挥榜样力量,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不耻下问,以厚德博爱影响学生,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古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承、道德熏陶和情感交流的辩证关系。传道就是传光明之道,授业就是授立身之业,解惑就是解人生之惑。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力量的同时,更能领略到人格的魅力和品德的光辉,这既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的神圣使命。

三、师德建设重在实践贵在坚持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师德建设,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教学活动上,更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举止上。师德建设是教师终身的事业,也是学校永恒的课题。形成知荣辱、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好师德局面,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细致、扎实地工作。

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校风。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认同荣辱观,在教育中传播荣辱观,使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有旗帜鲜明的立场,在讲台上什么能讲,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有明确的态度。在思想教育中,要特别注重校风的弘扬。校风是一所学校气质与精神的集中体现。“文明开拓,务实求真”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凝结着我校五十年办学思想的精髓。它概括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期望和要求,集中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想。同时,由于它恰当地表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教师教育理念,因此成为新时期我校教师教育普遍追求的目标。校风要求教师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服膺真理的习惯;注重学品修养,追求教艺创新。校风还要求我校教师立身要有爱国之心,存民族大义,树远大理想,养浩然正气。处世要有历史使命感,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社会责任感,心系人民群众,满腔热情服务社会,有纪律,讲文明,顾大局,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模范作用,做好典型引导。我们学校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境界高远,教学艺术造诣深厚,职业道德高尚,是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也是青年教师效法的楷模。注重发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带动作用,在校园内经常性地不断发现和推出师德的典型,使师德建设学有榜样,落到实处。从2000年起,我校每年教师节前夕都举办“身边的楷模”主题演讲比赛,大力弘扬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用身边人感染教育身边人;每年举办全校性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对带动全校教师力争先进,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学校又推出了学生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起到了鼓舞人心、推动师德建设的作用。在2006年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注重宣传模范共产党员在师德方面的崇高风范,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使广大教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师德教育。

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在规范教师行为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强调教师要“自律”和“慎独”的同时,要通过社会舆论、大众监督等多种形式推行“他律”意识,重视规范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我校于2004年制定了《步凤小学教师工作细则》,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列为教师的第一规范,对全体教师都提出了育人方面的严格要求。学校还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以学生的力量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品德,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学校贯彻执行“师德一票否

决制”,真正确立了“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核心地位。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在继续坚持师德建设优良传统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师德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使广大教师更加明确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作出新贡献。

(李素华

盐城市亭湖区步凤小学)

第四篇: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刘乃华

一、缘起

面对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一再的变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孩子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快乐又负责的人。所以强调尊重、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了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教育原本就是生命互动的历程,因此「教育的一切」本该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总体而言,学校的「一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三、生命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价值的肯定(吴庶深、黄禛贞,2001)。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能充实且有意义的成长,并奉献自己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地位、目的和价值,生命的每一份子都是同等的重要(王佩莲,2001)。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不纯粹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遍及智能、兴趣、态度、人格、适应、感情的调适、职业与学业性向,及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在此巨变动荡的环境,其感触、反应、行动最是激烈,倘若社会能够满足他们自我需求、人格独立、兴趣发抒、获得尊重,并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必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反之,则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忧虑恍惚、嫉妒自卑、浮躁反叛及恐惧迷惘之中。(江顺裕,1985)因此,教育的功能在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并非先天的秉赋,而是后天的创造,而教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分析个别学生价值发展的可能范围,指导他们认识社会文化价值,使进而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在化而成为其自我的价值。

(二)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学习?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更美好的存在而学习;应该学什么?那些会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问;又该如何学呢?不是紧张、压迫的学习,1是让生命回归到原初喜悦、快乐的学习状态,更不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生命中的美好与良善为更有价值的学习,让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珍惜与关怀(游惠瑜,2002)。生命意义的获得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有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时,个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考虑的因素正都是影响个人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Frankl(1986)则表示生命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获得意义:

第一:从我们所给予生活的东西中,即是我们的创造物中。

第二:从我们对世界所求取的东西中,即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中。第三:从我们对命运所采纳的立场中,这一立场是我们深信不可改变的。

另外,从生存的悲剧性经验中,从痛苦、死亡和愧疚中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引自刘翔平,2001)。而国内青少年生命意义来源依序为:活动、求知、学业、关系、服务、逸乐、成长、健康、工作、获取、信念(宋秋蓉 1992)。事实上,在国内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之下,学业成就常沦为评定个人价值的指针,有能力且愿意认同此目标的学生适应良好;反之则适应不良,因而对个人的存在产生疑问,于是对生命充满了负面的感受,而使得青少年缺乏生命意义来导引其生活的步履。宋秋蓉(1992)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存在,且大致随着成绩表现的优劣程度,其在生命意义量表上的得分亦随着升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追求认同的关键阶段,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会交错内化形成其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感,而外在的奖惩正是这样经验的具体标签,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与体认。

整理有关影响生命意义感因素的文献中发现,影响国中阶段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满足感之获取、学业表现、参与活动、个人成长、外表。同时在另外的研究中也认为个人的责任感、无力感、自我超越性价值及对过去、目前、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时间知觉等都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意义。

(三)生命态度

根据弗朗克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生命态度剖面图,归纳出生命态度的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而此六个因素,又可再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与「存在的超越」。而个体看待生命的态度,可以从下列六点获得观察,分别是: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经验、死亡态度。大致来说,「理想」、「自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爱与关怀」是对他人的态度;「经验」、「死亡」态度是面对生命的处静与遭遇时,所表现的态度;「存在感」则是对目前当下所处境的一个指标,虽然可能受到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可以大致忠实的表现当下的情形。谢曼盈(2004)从文献探讨中,归纳出生命态度涉及目标、责任、成长、经验、认

知、情感等方面的意涵,和年龄、职业效能的表现有明显的关联,和性别、信仰方面的关系因研究取向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社经背景、就读学科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是指人们对外在一切的感觉和行动,其根源于人的认知与情感,而其表现状态就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生命态度会因年龄的高低和职业效能的表现而有不同,而一个人生命态度会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生命的价值感。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探讨了生命教育的缘起、意义、内涵及目的,可以发现推展生命教育在当前教改纷扰与社会对立不安的年代,更显出其推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要使生命教育的推展具体可行,就必须有适当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而生命教育涵盖层面很多,其落实不仅是正式课程的推展,整个潜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更是相当重要,如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都可能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推展(张淑美,1996)。孙效智(2000)则认为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从家庭、小区到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必须从「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生文化」着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涵盖行政层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塑造及家长认同等面向才能具体落实。以下就此五个面向分别探讨之。

(一)行政层级的面向

在教育行政方面必须透过相关法令,成立负责机构或研究单位、定期的邀集专家学者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培训师资、编辑教师及学生生命教育手册、编列预算推展以及鼓励研究等资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为永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及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软件资源、督导各级年段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订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并颁订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1.研拟编辑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教材,配合东方国家之传统生死观点,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教材,供师生教学或学习之参考。

2.落实生命教育各阶段之「衔接原则」,从幼教到初中小阶段应将生命课题纳入课程,开设生命教育相关学分供教师研习,让教师面对课程统合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在校园推动生命教育,须要校长的带领与坚持,还要各行政单位的合作与执行。也有必要成立一个推动团队,长期研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学法,一起设计体验活动和学生活动。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校长应全力支持生命教育、行政单位应全力配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念、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让小区产生共识等。

4.校长的角色与理念在生命教育的推展上深具关键性,因此校长应具有正确理念,以身作则,真正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且反省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理念的事。正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经由实际行动使全校师生产生共识,并以学校实践全人化的教育为荣。

5.配合「学习型学校」(learning school)的推展,校长应重视教师的教育知能进修,教师于进修中可获得新的观念、做法,将有助于生命教育顺利推动。在学校行政方面,唯有校长具备正确的理念,愿意带领与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展,并能整合教、训、辅、总各处室资源,从课程的执行、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辅导工作的配合等各个面向全方位的推动,才能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在学校里具体落实。

(二)教师参与的面向

务必先激发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特性与需求,进而获得家长的全力配合,以达事半功倍。倘若全校的导师和任课老师都愿意投入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列,这一份热情,会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的生命楷模,当这一步完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质量会一代比一代出色。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教学的成效存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增进老师的参与必须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及教学观摩会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辅导知能,并倡导人性化教学(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协助导师经营优质班风,同时鼓励教师认辅适应困难及行为偏差学生并增进教师辨识学生行为问题能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展,若得不到教学现场老师的认同与支持,都将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象。

(三)课程设计的面向

推动生命教育宜有统整性的眼光与周详的设计,其原则宜以正式课程为催化剂,而以非正式课程为创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若只着眼于如何响应社会的近期问题,很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深层社会文化价值,以免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只能治根不能治本。同时可考虑加入各种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国家、文化传统、办学机构、小区),使各价值有更丰富深厚的支持。所以生命教育未来应规划成一专门的课程,有特定的目标与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如此,教师才容易掌握其精神并持续的推动。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科目的教学而应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不论是辅导活动、国文、美术、音乐、健康教育等皆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中。Maglio&Robinson(1994)指出体验式的课程比指导式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去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融合主体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规划发展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主题、配合主题教学发展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单并在上学期实施生命体验周活动及下学期推动生涯发展周活动。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推展在课程设计的面向,应该考虑传统价值与文化背景,同时宜规划正式的专门课程,并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融入各领域的教学之中,另外辅以主题教学与体验活动,才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实施的面向

1、在教学方式上

生命教育的教学,以感动学生为其根本,教学的方式应以活泼、生动与多样化为主,如反省教学、价值澄清、两难讨论、角色扮演、歌唱、投影片、幻灯片、小组讨论、影片欣赏、体验活动、专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等。其中以视听器材辅助教学最具成效,凡与切身有关社会时事之事件或例证,最能引发学生讨论并引起学习动机。其教学法可用于正式与非正式方式,包括「随机教学」、「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以及「阅读、指导法」。教法宜生动、活泼和有趣,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与乏味的,且应适时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生活经验,因此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从做中学都极为必要。

2、在活动实施上

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相当的多元化,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兼顾认知与情感,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并采阅读、活动、体验、作业、想象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不论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或是校内各项比赛或竞赛活动、校外教学活动,都需要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在生命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下进行与实施,否则还是隔离式、外加式的教育,即使是体验活动亦然。教师可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中,并纳入学校正式活动如团体活动、晨间活动或辅导活动等,将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之重视。

(五)在环境塑造与家长参与的面向

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才有成长的可能。也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邀请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协助,因为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之外,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也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塑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时校园环境的布置、课间活动以及一些制度、典礼的规划推行,应配合生命教育认知的建构,积极运用于校园生命环境的营造。

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等密切联系着,生命教育绝非可以独立存在或是单独实施一项活动即能奏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五、结论

教育行政推动生命教育,拟定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要点,宜统整考虑当前辅导计划有关方案的内涵与作法。再经过系统思考的「校务计划」,整合贯串教改理念与作法,直接带动教师在班级经营与实务教学上的改善与成长,始可克竟其功。而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应重视正式及潜在课程的设计,并据以规划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和活泼多元的教学方式,同时校长及行政单位必须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并取得教师的认同与共识及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理念,以建构实施生命教育的完整支持系统。另外也要协助家长及小区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参与、融入,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强调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教学」是最好的辅导。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孩子学习的喜悦与满足。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珍惜的表达关怀与尊重。哈佛大学商学院 约瑟夫.巴德洛克在『默默领导』一书中指出:『我观察到,最实际的领导者,很少是英雄。这些人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优胜者,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严谨地,为组织、为周遭的人、为自己,做正确的事。』「默默领导人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让公司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默默领导才是推动及改变世界的那只手」。而各位正是学校最让人尊敬也是最重要的默默领导人。

我们在创造学校的文化,而在学校的文化中,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归属感来于自和谐。因此允许争执,但不要有无谓的批评与指责;藉由彼此的尊重与合作,共同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爱与希望的愿景,不能是口号,必须是我们心里真切的想望。有『爱』我们学会用尊重与关怀珍惜每一次的人际互动;有『希望』我们更懂得彼此欣赏与鼓励。

第五篇:将游戏融入教学

将游戏融入教学

小学生的英语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大多趣味横生。为了符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和好动的倾向。上课的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中加入很多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所以把一些活动类的元素也加入到了教学中,让游戏活动带着孩子们学习和掌握所学。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做法。

首先,是课前游戏活动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利用,有利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唱英文歌、复习知识的小游戏等,可以活跃课前气氛,帮助学生热身,尽早的进入课堂,也可以全班性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所以,这个活动虽然不属于课堂内的40分钟,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定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二,是课中游戏活动的创设

孩子的天性喜欢玩。游戏中的学生是自由的、放松的,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游戏从目的、方法、形式上有很多种,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游戏,既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能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长此以往,可以为长期的英语学习做好有效的心理建设。

(1)在学习单词时,可以进行猜拳说单词的游戏:师跟生猜拳,输的学生读单词。也可以玩说反语的游戏,比如,I say yes.You say no.(2)在教学词组、短语和难度高点的句型时,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竞赛的游戏活动,不单能够提升学生对所学词汇运用的积极性,也能够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3)在语篇或对话形式的教学和操练中,角色表演的活动或许会用的多些。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活动一旦被孩子接纳并认可,教学会很顺利。有的孩子因为课堂上的游戏活动深刻有趣,在课后也会和同学一起玩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时间,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只有迎合学生心理,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真正地为英语课堂添彩,为英语教学增效!

下载将生命融入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生命融入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摘要]: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本站推荐]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

    将中国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范文模版]

    姜昆是中国最早的网民之一。1997年底,姜昆已经是一个标准“网虫”,网名“笨笨”。 姜昆创办网战,还是缘于20年前让他铭心刻骨的一件事。80年代初,Bob Hope来华演出,姜昆来垫场,英......

    将爱融入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将爱融入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在这个寒假里,我观看了三部电影:《看上去很美》、《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看完这三部影片,我深感一位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教授什么样的......

    将环保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中

    将环保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中 ——《成长册》“思想道德”篇之教学体会 贵阳市民族中学 龚 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她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有的家园。而人类来到地球的同时,也把污......

    让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

    让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 ——郑州市第52中学生命教育探寻 校长感言: 生命是鲜活的。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生命能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

    将乡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将乡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摘 要: 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这对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文学艺术欣赏来说是一项双......

    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小班化教育(精选5篇)

    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小班化教育 [ 作者: 点击数:1556 更新时间:2005-6-1 ] 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小班化教育 黄浦区文庙路幼儿园 黄燕岭 我园是97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