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教育中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
[日期:2013-09-24]
来源: 作者:王晓虹
[字体:大 中 小]
一直都存在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缺失,生命行为失范的现象。一方面,人民警察不尊重他人生命的案例时有发生,如,执法时肆意辱骂百姓、刑讯逼供致人死亡、防卫过当随意开枪等。另一方面,人民警察不珍爱自我生命的事例也时常发生,如,执法时不注意加强自我防护,连续作战不注意休息,因工作压力大而自杀身亡等。生命是宝贵的,他来是一瞬,去是永恒,珍惜仅属于自己一次的生命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人民警察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承担着重大的政治任务。所以,人民警察既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自觉克服当今普遍存在的生命意义感匮乏,生命价值迷失,生命幸福感丢失的生命异化现象,珍惜生命之存在,促进生命之和谐,提升生命之价值,活出精彩、有意义的人生。公安院校都开设了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旨在培养预备警官的警察意识及提升预备警官的职业道德境界。将生命教育贯穿于该门课程,使其成为课程主线,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必要,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
一、生命教育何以能够成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主线
(一)生命教育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的目标相吻合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生命教育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的,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所以说它既是教育内容,也是价值追求,还是教育理念。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引起了哲学界、心理学界、宗教界的关注。关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使之学会过现代人文明的生活。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只有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生命教育。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是在公安院校学生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警察职业具有神圣、复杂、要求高的特点,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职能的广泛性,因为人民警察既是执法者,又是管理者、服务者,警察职业角色的复合性决定了警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在公安院校中开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已经成为专业和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1】。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良莠,不仅关系到警察自身的形象,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以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警察队伍是国家机器中损害得最严重的零部件,“中青年民警英年早逝是民警因公牺牲的主要特点。”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5年,因公牺牲民警平均年龄42.8岁。因公牺牲的民警中,“过劳死”成为夺取民警生命的头号杀手。其次是因交通事故牺牲,排名第三的是在工作时间遭遇意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育我们的预备警官在将来的权力行使过程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并为人民群众实现生命价值保驾护航。同时,通过职业道德的约束,使人民警察不缺德、不违纪、不犯法,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的目标是相吻合的,这是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公安部历来高度重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在主要经历了三个版本的演变后,今天所提倡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是2011年9月的版本,也就是在1994年版本的基础上,由原来的八条修改和完善为十条。2011年版的十条内容是“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热诚服务、文明理性、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2】。扩充后的内容包含了人民警察职业所应具备的政治要求、职业品质以及纪律作风三大方面。新版本既继承了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又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特色体现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反映了公安工作的新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诉求。关于十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公安部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如第一条“忠诚可靠”的要求是听党指挥,热爱人民,忠于法律;第二条“秉公执法”的要求是事实为据,秉持公正,惩恶扬善;第八条“甘于奉献”的要求是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献身使命;第十条“团结协作”的要求是精诚合作,勇于担当,积极向上。
对预备警官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珍惜生命之存在,促进生命之和谐,提升生命之价值。2011版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十条蕴含
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忠诚可靠”是原则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人民警察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前提;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人民警察是执法工作者,“秉公执法”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最本质的要求,是人民警察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德常态;“英勇善战”是人民警察忠于党、终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最高体现,是人民警察珍惜生命存在,提升生命价值的亮点所在;在人民群众的人权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简单粗暴的手段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文明理性”是人民警察珍惜生命存在,促进生命和谐的时代新要求;“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这五条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人民警察在职业生涯中做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遵纪守法且拥有一定道德境界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所以说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这也是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如何将生命教育主线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
(一)让课堂教学环节充满生命关怀
1.教学内容渗透生命关怀。
生命关怀最能体现人性之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真、善、美、圣的精神原动力。在十条职业道德规范中,每一条都可以挖掘出生命关怀的理论依据与鲜活的现实素材。于是在讲述规范要求时就可以遵循这样的逻辑思路:遵守了该规范,就可以一箭双雕(既有人民警察自我生命的充盈与生命意义的提升,又有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渗透生命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避免了道德宣传的假大空,学生大多感觉到遵守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涯的常态,是安身立命的基调,是获得幸福的源头。以第三条规范“英勇善战”为例。在讲述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下分析:英勇善战是新时期执法环境复杂给人民警察提出的挑战。为了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警察应该做到的较低层次是勇往直前,较高层次是机智果敢,最高层次是减少伤亡。较低层次要求人民警察杜绝不作为,面对危难不退缩,不逃脱,这是为人民警察人民服务的较低境界。较高层次要求人民警察敢于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斗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不作无谓的牺牲,这是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较高境界。最高 3
层次要求人民警察把珍惜生命与无私奉献有机结合起来,争当英雄,不当烈士,这是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公安部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英勇善战”不是毫无人性关怀的僵硬条文,而是有情有理的凡人道德。遵守该道德规范,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其他职业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警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选择。
2.教学方法彰显生命关怀。
关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都在进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意蕴,并让课堂鲜活起来的有效方法。在讲述“秉公执法”这条规范时,可以引用该案例进行教学(2009年3月12日,湘潭县公安局刑侦大队4名干警在审讯19岁的犯罪嫌疑人胡奋强时,采取了刑讯逼供,导致了胡奋强死亡。200多家网站网友发帖进行评价。有这样的评价:“可怕,自称是法治社会的警察如此刑讯逼供!!”“警察就是土匪,他们随便殴打平民百姓!!”),可以从人民警察尊重嫌疑人人权与生命的角度,也可以从人民警察敬畏自我生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警察遵纪守法,秉公执法的重要性。在学习“英勇善战”这条规范时,可以运用以下案例教学(连续接警28起,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黎托派出所的36岁民警李杨累倒在岗位上,抢救7天后于2013年5月16日去世。在李杨同志追思告别仪式上,8岁儿子演奏了父亲平日里最喜爱的钢琴曲为英雄父亲送行),通过该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一方面缅怀英雄,学习英雄,另一方面要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劳逸结合,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探讨“热诚服务”这条道德规范时,可以引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警察与精神病人”这一视频案例,从而组织学生就该案例进行讨论,就如何尊重精神病人的生命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人民警察服务人民,要尽可能地融法、理、情于一体,做到既不越权也不失职,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
(二)让实践教学环节蕴育生命情怀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多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人格的陶冶【3】。“人民警 4
察职业道德”课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预备警官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就课堂实践活动而言,由于人民警察的道德实践具有复杂性,可以组织学生就典型案例开展讨论、辩论,在探索与争鸣中提升认识水平。如,通过对以下案例的道德解读与法律解读(2013年4月25日,广东一男子持扁担追打警察的过程中被警察击毙。警方称,当时冼副所长在狭窄的巷内一边躲闪,一边撤退,同时发出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当董某抡起扁担再次袭击警察,冼副所长再次发出口头警告仍然不凑效时,警察鸣枪示警,董某继续袭击警察,冼副所长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下,被迫依法开枪自卫,董某受伤倒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能够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生命教育。学生通过讨论,会形成一些观点,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就该案例而言,从职业道德角度进行解读,我们发现警察在“英勇善战”方面是欠缺的;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我们发现警察属于正当防卫,但是属于防卫过当。另外,课堂实践活动还可以运用观看警示片、电影等形式。就社会实践这条途径,可以有以下形式来培育预备警官的生命情感。如,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组织学生参观监狱,使他们感受自由原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请优秀的一线警察来学校讲述如何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斗谋,如何面对歹徒克敌制胜;把违法犯罪的警察请进校园,通过“忏悔教育”警示预备警官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活中要遵纪、守法、守德等。
人民警察是代表国家来行使权力的职业,国家赋予了使命,人民寄寓了厚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诱惑。博登海默认为“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境界的诱惑【4】。”如何抗拒诱惑?既需要法律他律来约束,也需要道德自律来保障。为促进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举措。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不与时俱进,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就容易导致空洞的说教。所以,将生命教育之内容与理念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使课堂教学环节充满生命关怀,使实践教学环节蕴育生命情怀,应该成为新时期“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改革的可圈可点之笔。
第二篇: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承担的重任。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文质兼关的表现民族大团结的课文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民族团结的内涵。引领学生通过文章的字词句篇,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从小接受民族大团结教育。
【关键词】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 语文教学
一、将民族团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严肃的内容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也是一项内涵丰富政策性很强,具有一定敏感性的工作。2008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发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单一种族国家的爱国主义不同,必须要经过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国家发展的四个层次,由此,我们必须要经过多个层次的情感经历,才能走向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爱,即在“祖国爱”与“乡土爱”两个层面之间有一个“民族爱”的层面,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还需要尽可能地多方面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只有经历了对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才能真正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层面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引导儿童达成“民族爱”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上通过学校教育而培育国家统一意识的新趋势
世界各国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都是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开民族文化课,要求各民族学生从小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语言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培养各民族学生共同相处、交往的素质,并把各民族学生学会和睦相处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本国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进而形成国家统一。
(四)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人口之间对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务工人员也在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久稳定与统一,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重要武器。
二、将民族团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形式
(一)把握教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很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关系。有的课文描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以及民风民俗,如《草原》中一碧千里、令人惊叹的奇丽美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被誉为“西藏江南”的神奇景观、《海市》中沙漠戈壁特有的景象——旋风、海市蜃楼、丝路花雨,《五彩池》中昆仑山上五彩池的美丽景色、《葡萄沟》中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还有一些课文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以及各民族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如《难忘的泼水节》、《无私的奉献》、《菩萨兵》、《亲人》等。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很好素材。
三、感受形象。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精神的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中促进民族团结的人物的形象,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自读课本第七册《无私的奉献》一文,讲述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离开年迈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妻子,两次进藏,历经十载,和藏族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故事。他收养了两名孤儿,向病人献血,给藏族群众看病,体现了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这篇课文,深刻体会课文的内涵,并查阅孔繁森的资料,了解他的感人事迹。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被孔繁森的奉献精神所感染,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中的一句话——“汉族和藏族拥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菩萨兵》一文记述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群众春耕,以实际行动得到藏族群众的信任和爱戴的故事。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播放音乐,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朱德同志的话,如“怎么受得了呢?”“节气不等人啊!”“我们要尽心尽力,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把藏胞的地种好”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同志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急藏族群众之所急,想藏族群众之所想,关心藏族群众疾苦,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朱德和孔繁森一文中的“我”,都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课文,这些课文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如《草原》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公社,在草原上受到蒙古族群众热情接待的见闻,描写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情景,表现了蒙汉群众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作者始终围绕着“草原”二字着笔,一条线是写景,另一条线是写情,表现了民族团结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在教学时,把握这两条线,在引导学生感知情境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通过这句话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了文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印象非常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美,也感受到各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五、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不同的不少数民族学生同校,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寓教于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语文活动课上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开展讲祖国悠久的历史;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讲祖国灿烂的文化;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开展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品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文体活动的德育功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学生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参观真教寺、清真寺等古迹,了解了回族的历史和宗教信仰,见证回族群众庆祝古尔邦节、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并引导学生在说话课上把这些好人好事介绍给同学,把了解到的民族团结事迹表演出来,围绕“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做些什么”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促使学生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从而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民族团结之花代代相传,永远开放。
六、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提升师资,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师资水平。由于该项教育政策性强,有一定的敏感性,学校宜采用教师“广泛参与、重点宣讲”的方式,由专职教师进行专题教育,从而确保教育的生动、鲜活、准确,充分保障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采用专职教师授课,也便于教师自身的再教育、再提高,确保思想与内容与时俱进,确保教学呈现方式的儿童化、现代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专题教育的实效。
(二)广集资源,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丰富内容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可用的资源,如语文、品德教材中的内容,如清真餐馆、朝鲜泡菜、维族葡萄干,或许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其他民族的儿童与家庭,等等,这些都是随处可见可用的资源。同样,我们许多教师和孩子也常常有机会走人民族地区,带回了许多民族风情浓郁的纪念品、纪念照和快乐的回忆,学校宜利用校刊、校园网等平台,充分整合与展示这些资料,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整体提升民族团结的实效。
(三)因材施教,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多种形式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形式宜活泼多样。千篇一律的说教、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是无法引起儿童足够的注意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因材施教,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将鲜明的教育与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将党性教育始终贯穿于党校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将党性教育始终贯穿于党校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摘 要: 党性教育是党校主体班培训的必修课。是通过一系列党性教育课程与活动,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加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致力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跟境界。
关键词:党性教育 党校教育 培训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140-01
一、充分认识党校在党性教育中承担的重要责任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是事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党校作为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在以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性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所需的各种知识的教育培训,重点抓好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所需知识的教育培训;致力于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点开展忠于党和人民,尽职尽责工作,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拒腐防变的教育”。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构成了党校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教学模块,其中理论教育是根本.党性教育是关键。
二、高度重视当前党校在党性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校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及开展党性教育工作,创造了许多有效作法,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不能不看到,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比,与多元价值体系下党员干部活跃的思维、动态的思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
三、对党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一些党校不能深刻理解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的辩证关系,把理论教育等同于党性教育,认为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就是加强了党性教育;一些党校在各种专题培训班的内容安排上,缺乏对党性教育的系统安排,统筹兼顾不够,、专业特殊等,重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忽视党性教育;一些党校对党性教育的重视停留在口头上,提要求多,制定详细规划、明确具体措施少,抓得不够实、不够有效;一些党校教育理念保守,培训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主动开展党性教育的动力不足、保障不力;还有的党校对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党性作为党员干部的内在品质,属于思想观念范畴,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受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影响,其形成需要―个长期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决定了党性教育是党性养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党性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但是不能等同于知识教育,党性教育有其共性却也因人而异,党性教育可以形式多样但深入难、见效慢。因此,党性教育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把握其规律性。
四、始终坚持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全过程的对策措施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和优势。突出党性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是党校教学之魂,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的重要体现。在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考验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校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党校教学中,把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党性教育针对性
党校教学管理的特点,是把党校教育和学员管理相结合,通过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实现对学员的党性教育,促进学员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实现这个目的,既靠学校加强管理,也靠学员自觉修养锻炼。但是,必须解决党性教育与学员管理的有机结合问题。怎样结合需要坚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尤其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党性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制度规范实施严格管理。
2.严格标准和要求
党校要把增强党性修养贯穿于党校教育和学员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学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作为党性修养的中心,把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的目标作为增强党性修养的主要任务来贯彻执行,使学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胸怀大局,脚踏实地,做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3.强化教育和管理
在党校教育中,要努力做到党校教育与学员自我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普通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制度管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教育来提高学员认识,通过管理来规范学员言行。每个班次可以分成若干个党性教育学习小组,负责党性教育计划的实施,班委会和党支部负责本班党日活动等具体事宜的部署。在增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党性教育督导和检查,由主管校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定期对学员开展党性教育的情况和成果进行检查和督促。
4.加强考试和考核
加大对学员的考核力度,将学习考核和党性分析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员在扎实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受到严格的组织生活锻炼。学员要做好自我总结。党小组要开好民主生活会,进行民主评议,对每位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的表现情况作出实事求是评价。学员管理部门要写好鉴定,将考核的结果填入学员学习档案,按程序报送组织部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五、不断加强党性教育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党性教育水平
党性教育的质量水平与党性教育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目前党校的党性教育队伍主要有专职教师队伍、组织员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这三支队伍一方面在党性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党性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党性教育需要的问题。因此,要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调整充实党史党建专职教师和组织员队伍,要努力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党校素质一流、力量最强的队伍。二是加强专职教师和组织员培训力度,尽量安排专职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定期举办教研人员培训班,组织交流总结开展党性教育的作法和经验。三是积极邀请省内外党建理论和党性教育的有关专家及学者来党校讲学,抓紧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适应党性教育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此外,还可通过举办“党性教育论坛”、“党性教育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教研人员深入探讨党校开展党性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并以此促进教学科研―体化,促进党性教育队伍建设。
第四篇:将地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论文
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没有反思,就没有未来。前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方面的日记,写随笔和记录。显然这些记录对我们教师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他可促使教师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足,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避免再次造成不足及错误。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是重复,而更应该是教师从更广阔的社会,教育层面及伦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教师置身于地理教学的整个情境之中。针对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进行反思,本人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思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创新意识,固原守本,传授知识的形式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夸夸其谈,吐沫横飞,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主角。及时传授方法不当或知识传授上有错误,也不接受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课堂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更不用说给学生创新思维,开展想象的空间了,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积极的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时的注入新鲜血液,并以此来知道自己的教学实践。
例如前些年,有一次我在讲解“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时,指出“北半球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3.5度N的纬线)上,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约有十五个小时左右,而夜晚的时间最短,大约为九个小时左右,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因此夏季北半球的气温最高”时,有一名学生忽地站起来说:“地球公转的角度和速度都没有改变,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间长短都应该是一样的。”我当时十分生气地对他说:“不知道就不要瞎说,别调皮捣乱耽误大家时间。”结果这个同学翻着白眼很不服气地坐了下去。从这以后,此学生再无提问的激情。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插曲。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还可以重申北半球6-8月份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这一角度来加以澄清。
2对问题设计的反思
一个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要立意明确,要以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为根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再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偏差的现象,事后分析原因得知,根本原因在于实施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时间反思。因此,我们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时间是否步调一致,合情合理,这样才能及时地加以调整,从而不断地探索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地图上的比例尺”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比例尺大大小与内容的详略,范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首先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后并回答:(1)要绘制地图内容相同的镇中学和全镇两幅地图。哪幅地图内容详细?哪幅简略?(2)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选择比较适宜?学生们用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反思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反思,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等等。只有反思,才能比较鉴别,才能查漏补缺,也才能得到教学成果的提升,但愿我们能经常地进行反思,正视以往教学过程的成与败,才能更谨慎地走好前面的路。
第五篇: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中文摘要】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根本目的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我省的思想品德教学仍以中考为指挥棒,在课堂上以传授知识,训练考试能力为目的,严重背离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因此,如何让素质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思品的教学之中,使得学生的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仍是思品老师需要重视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根本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选择性;提倡自主、探索与全作的学习方式,使真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越深奥,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社会矛盾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过硬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练好内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的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体型”,“学者型”的教师。二、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重视情感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遍的联系,思品学科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如历史、地理、语文,甚至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思品课标》曾明确指出:“要处理好与小学思品课、中学语文、史、地、等课程的关系。”因此,思品课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局着眼,在与各科教学的横向结合中进行讲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沟通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
三、初中思品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讲生授的局面必须改变。
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时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学生有敏锐的思维,有看问题独特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要学生超越教师,教师必须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创新呢?我们应当敢于让学生上台当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与你平等对话,敢于允许学生提出与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保证明天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充满批判精神的头脑。四、超越思品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
二是外联,让学生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请社会名流讲课,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三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鼓励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沙龙,使学生感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做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五、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生活,关注科学,走向社会。
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样的思品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特别是通过故事引趣、设疑引趣、诗歌引趣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明理导行的目的。六、初中思品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
但现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老样子,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唯恐学生成绩下降抹杀了自己一年半载付出的艰辛劳动。初中思品教学课程改革,其中评价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要想真正调动起广大政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设计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优化学校管理模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根本目标,促进教师和谐、健康的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单纯以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评价,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激发广大教师扬长避短,促进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总之,要实现思品课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才能有机地把思想品德课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农村中学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真正做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