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勤工俭学融入学生生活,有效实现育人功能
将勤工俭学融入学生生活,有效实现育人功能
摘要:现在的学生,自己不劳动,而对于劳动的人更是给予鄙视的态度,不懂感恩,不懂珍惜,只知道一味地享受,一味地索取。这些都不能不反映出我们现行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的一种方式。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当前教育要想有效实现育人功能,勤工俭学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关键词:勤工俭学 融入生活 育人功能 正文:
现行教育存在的育人功能缺失问题
父亲对放假回家的孩子说:“你去地里看看咱家谷子长的怎么样?”不一会儿,孩子从地里回来了,向父亲报告说:“爹爹,谷子长的又高又多,草长的又低又稀。”隔一天父亲亲自去地里视察,才发现,长得又高又多的是草,长得又低又稀的才是谷子。这就是现阶段农村孩子的真实情况。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作物尚且如此陌生,更何况城市里的孩子呢?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根本不愿参加社会劳动。小学生不会洗和折叠自己的衣服和睡觉的被子的大有人在;初中生不会使用铁锹、锄头的学生不低于60%,更区分不了韭菜和葱;高中生连简单的照明灯头都不会接。他们自己不劳动,而对于劳动的人更是给予鄙视 的态度,不懂感恩,不懂珍惜,只知道一味地享受,一味地索取。这些都不能不反映出我们现行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末,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党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也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各学科教学中”。在1983年,国务院就已经批准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和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当前教育要想有效实现育人功能,勤工俭学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勤工俭学活动的育人功能
什么是勤工俭学呢?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的一种方式。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活动除了有利于学校解决经费不足问题,通过勤工俭学基地的产品和收入改善学生生活,降低学生寄宿、就学经费开支,确保学生有足够营养伙食和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它 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方位、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和体育、美育的重要活动,是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桥梁。
现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光凭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凭给学生念几篇所谓感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显然已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只有通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勤工俭学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让学生到工厂听听机器轰鸣,看看师傅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难忘的印象,带领学生到车间和生产线上参观,让学生感受工业生产的紧张和严密,明白劳动是要科学知识作为支撑的,即使将来考不上大学,当不了科学家,也要努力学好知识,当好农民和工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人;“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小学生横竖都能背诵的诗句,现在又有几个中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体会,所以他们可以随便乱倒饭菜,他们根本不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到农田参加一次勤工俭学活动,体验一次劳动,尝尝劳动的艰辛,听一下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说明,他们才懂得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爬山采一次药,使他们懂得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到达顶峰;让他们种一棵树,并确保其根深叶茂的历程,使他们懂得在树下乘凉的快意和成才的欢乐;让他们参加一次夏(冬)令营活动,领略祖国秀丽山川、历史名城,感悟大自然和高新科技的奥秘,使他们懂得只有强国,才能兴家,从而树立“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这样勤工俭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科技,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中他们可能学会很多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做人的道理,不仅身心受到教育,良好的品行逐渐形成,而且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受到锻炼,各种器官的协调功能得到训练,意志和毅力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磨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再达到乐于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真正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全面的发展。
目前勤工俭学所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但是,目前勤工俭学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着许多困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方面。由于高考制度和就业压力,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一思想认识在人们心中已成定势。而在功课之外,参加其它一切活动,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此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学生在学校搞勤工俭学是为老师个人谋利,因而有不少的流言蜚语,它不但扭曲了学校的形象,也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很不利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
2.经济能力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担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加之学生勤工俭 学创收效益比较小,特别是“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利用勤工俭学收入上学的观念更加淡化了。
3.教育方式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相对溺爱,认为孩子小、不会干,在家很少安排参加家务劳动锻炼;学校教育中勤工俭学也不被重视,非考试科目要给统考科目让路,开展活动形式也相对单调、枯燥,没有新意,不被学生喜欢,使勤工俭学工作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4.安全稳定方面。由于安全无小事,所以人们都怕出事,不敢开展、不愿开展活动,给勤工俭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将勤工俭学融入日常生活,有效实现其育人功能
勤工俭学具有双重功能,即创收功能和育人功能。此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育人”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而“创收”则是一种自然的回报。
据此,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首先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要因地制宜,拓展勤工俭学途径。如农村学校可以利用大山里的资源发动学生上山拣柴、挖药材、采野菊花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寄宿制学校,往往学生的剩饭剩菜成了垃圾,卫生很难管理。可变废为宝发展养殖业,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能改善师生生活,为学校创收。
其次,要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必须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全员参与,并且善于从小处着眼。长期坚持,不要期望“一 口吃个胖子”或是好高骛远,那样往往会导致“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最终一事无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把勤工俭学的收入与师生的劳动挂起钩来,使他们通过劳动能得到实惠,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加强管理,建立勤工俭学长效机制。开展勤工俭学,主观上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客观上也确实能为学校创收。那么在整个过程中,要善于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如项目的管理、资金的管理、安全的管理等要项项落实到位,要切实做到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经费公开,尤其在经费的管理上要下功夫。如果少数人特别是具体分管勤工俭学工作的人从中做手脚,中饱私囊,个人违规姑且不论,另一方面它必将会打消学校其他成员参与勤工俭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勤工俭学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管理,使勤工俭学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第四,把握政策,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政策,学校要注意把握政策标准,依靠政策求得自身的发展,切忌把自己变为他人的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学习,把握政策,选准路子,同时还要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广泛宣传勤工俭学的意义,使家长和社会充分认识学生在校参与勤工俭学的重要性,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勤工俭学的发展。达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特别是资助特困生为目的。
学校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发挥 “主人翁”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勤劳意识、节约意识、爱护校园意识、爱惜劳动成果意识等。从而学生会自觉的把勤工俭学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1、减少纸张浪费。
作业本、草稿纸、试卷、档案......学校里无时无刻不是在消耗着纸,可想而知,纸张的浪费量有多大,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做好节约用纸这一工作,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2、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学校师生是消费一次性餐具的重要群体。“白色污染的危害想必大家已有目共睹。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对学校周边环境也有利无弊。
3、节约电能。
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4、节约水资源。
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 净,洗起来节水又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5、家庭节能减排。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单位。家长在家里要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家庭要做好这工作就要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方面着手。
“衣”: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穿旧了的不要的衣服,如果将这些衣服直接扔进垃圾桶,回收站处理起来很麻烦而且浪费。其实我们不妨变废为宝,来个旧物改造,如将衣服剪开,可作为抹布使用,既节约又实在。
“食”:从小就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现代人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档次,人们追求餐餐合理美味营养,过夜、过餐的没营养,不吃;如果大家都这样,浪费的粮食不计其数。要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许多人正在受着饥饿的煎熬,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吃多少煮多少,以免造成浪费。
“住”:生活要充满智慧,节俭生活也要有妙招。为了节水,我们可以用节水水龙头、节水马桶;为了环境,买菜我们可以用菜篮;为了省电,我们可以使用节能灯等等。
“行”:提倡以走路代坐车。如果时间允许,路程允许,不妨步行,这样,既健康又环保。
6、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7、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总之,“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勤工俭学在培育人才、建设祖国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开阔思路、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持之以恒,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其次,可结合师生的曾经共同有过的生活经历设计启人思索的导入,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庭遭遇变故,学习成绩落后,同学关系紧张等等,害怕吗?困难会把你打倒。勇敢些!你会把困难踩在脚下。走一步,战胜一个困难,增强一份信心;再走一步,终将成为一名勇士。到那时,你会昂首挺胸的说:感谢你,困难。”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在课堂上,我时常提醒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会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
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又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说说它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的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
如教《羚羊木雕》,就“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这一论题学生又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还有《第二次考试》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 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有趣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课堂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加以直观理解,以
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组织进行《这就是我》综合学习课时,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如消息的六要素可归结为“五W一H”,即英语的“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还可博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知识教学.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又如 执教《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
理想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其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并且联系生活,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因此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第三篇: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作者]安阳中心学校 焦晓瑜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字] 生活语文 语文学习“终身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化的课外活动。[正文] 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的确,生活如源泉,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语文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因为生活为语文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
一、引导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终身化”的理念。
众所周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工作、生活的基础知识,但是一个人在学校毕业后,还要继续学习,不断增长和完善所学知识,才能适应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是我们的国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更应该终身学习。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终身学习——使用语文,这应该是终身的任务。要帮助学生树立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也能学语文也要学语文的理念,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这样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这积累来源于对生活每一件小事的记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有心人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观察活动、调查研究活动、采访身边的名人、出游、实验等,然后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实验日记、采访记录;同时要求学生随身携带记录本;还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并利用班级信息库,发行自己的报纸、杂志或文集,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观察生活并随时积累的习惯。
三、提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 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要尽量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营造日常生活的真实场面,不能为练习而练习,要为实际运用而练习。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2、实施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口语交际,先让学生亲自观察或亲身体验,然后再进行写作。比如,写某一处景,可让学生亲临现场,边观察,边口述;写一件事,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或再现当时情景,然后再作文;写一个人,我提倡写身边熟悉的人,可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再构思整理成文。所以,我认为作文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教师指导作文也不一定用讲解法,作文课堂也不一定教师说学生听,可以成为舞台、座谈会场等。
3、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学《桂花雨》这一课,安阳没有桂花,更不会知道桂花成“雨”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由本地的花谈起,进而使他们想去了解桂花雨,了解家乡以外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自己到了开满桂花的地方会怎样,会思念家乡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此外,还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就可联系学生自己所处的农村环境,不仅可帮助理解课文,还可进行爱家乡的教育,一举两得。
四、组织语文化的课外活动。实施课外活动“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但要注意,课外活动,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或是课文内容延伸,或是提高语文能力,或是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且一定要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五(3)班举办过的语文趣味活动就设计的非常好,有看动作猜句子,有故事,有笑话,有诗歌朗诵、有词语接龙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做到从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用于生活。
第四篇: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 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 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一)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 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三)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第五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延伸,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本文从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目标、内容和作用入手,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四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以加强学生党建进公寓、利用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公寓文化外部建设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为抓手,实现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形成、体现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伴随大学生思想、任职、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甚至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公寓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大学生平均每天有近一半时间在公寓里度过,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全方位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主要内涵
公寓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定的场所文化,公寓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走上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公寓文化具有导向、育人、规范、激励等多项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公寓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经常走进学生公寓,与学生进行思想、人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问题面对面交流,克服了开大会、作报告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拉近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使大学
1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亲切,效果也更加明显。[1]同时,学生党建的许多日常工作都可以依托公寓这一平台来实现,使得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加务实高效。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塑造、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重要影响,这更加突出了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善于利用公寓文化建设,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文明举止、养成教育、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广博的思想内涵、成熟的实践能力、充沛的创造激情和高远人生追求的一代新人。
二、现阶段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管理,轻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公寓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公寓文化看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把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来操作实施。[2]同时,许多高校在党建进公寓方面仍然是空白点:无组织机构、无活动场地、无制度保障,学生党员干部在公寓内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重硬件,轻内涵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公寓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配套日趋完善,后勤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公寓日常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大学生公寓的硬件非常好,但软件跟不上,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活动室、阅览室、名人名言宣传板等内涵式的精神文化在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建设中尚显不足。
3.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到位
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物业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但在实践中,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直接影响到公寓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公寓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等。公寓管理亟待科学化和规范化。
4.大学生主动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
在公寓文化建设上,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角色,导致其主体意识不足,加之大学生学习课业任务较重,课余时间少,不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公寓文化建设中;在参与的一些公寓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自己不想参加,但却被要求参加的情况,被动参与过多,久而久之,一些同学会对公寓文化建设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热情不高。
三、实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1.扎实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让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根植于学生公寓,对于引导学生党员干部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其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活跃学生公寓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行为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党建为龙头”思想的指引下,要加强党建进公寓的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和方式创新。
在组织保障方面,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公寓,在楼宇内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学生党总支,以班级若干个公寓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以公寓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切实保障党组织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条件保障方面,注重大学生公寓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以至完善,在公寓设立阅览室、活动室、宣传栏和公示栏等,切实保证公寓党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可把大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将其纳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范畴,以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同时要规范各种公寓制度,督促大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方式创新方面,可在公寓内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红色图书漂流活动、党员公寓挂牌和支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
2.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快捷,如何利用网络阵地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抢占大学生思想领域,开展富于成效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是高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包括网络进公寓、数字化电视进公寓、数字化管理服务、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等,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是BBS、网络QQ、手机飞信、微博主要用户群之一。公寓文化建设要突出软件建设,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例如:可以制定大学生公寓上网制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生活作息;建立公寓QQ群,管理者和大学生广泛互动,及时沟通,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公寓手机飞信群,定期发布公寓活动、公寓防火防盗安全提示、生活常识、通知要求等等;通过校园BBS、微博,为广大学生提供反映公寓问题、抒发个人见解、形成理性认知的平台。
3.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公寓中心可以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同时,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相互帮助、精诚合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以公寓为家,建立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民主、文明、温馨、舒畅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空间,团结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使大学生公寓文化成果惠及全体学生。
4.以文明公寓建设为抓手,齐抓共管,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营造公寓文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评比激励、个性化服务和齐抓共管等三个方面。在评比激励方面,要形成文明公寓奖惩制度,积极开展文明公寓、最佳公寓和文明公寓先进学院和班级的评比工作,同时也要把文明公寓评比纳入到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的评比中去;在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寓内大学生学习、娱乐、休闲等场所,同时,高校公寓还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齐抓共管方面,学校决策层应加强宏观管理,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形成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物业部门、公安保卫部门以及学生所在院系的联动机制,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围绕校园文化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
公寓文化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易引起共鸣,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公寓学生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如公寓文化节系列活动、床头设计大赛、趣味运动会、卫生评比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创造和谐如家的气息,激励广大同学人人树立爱舍如家的良好风尚。[4]
四、结束语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期不断的建设,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所高校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好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其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国义.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38-139
[2]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4):62-63
[3] 刘维,王慧琦.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界,2006(8):105-106
[4] 郭邦礼,常伟东.大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
(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