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黄飚
摘自:《崇明教育网》
在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的理念也要更新。以往的美术课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画得象不象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标准,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实,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情感性”是所有艺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正如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课能陶冶、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要加强农村初中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这与二期课改的理念吻合的。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美的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有,但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和增强的。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爱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比如,外出写生时见到的旷野里随风婆娑的芦苇,江边翔集的江鸥,大江上飞架的大桥,挺拔的雄姿,映衬在的绿荫花丛的农民新村……都能唤起我们艺术表现上的激情。再如:嫩绿的春芽、火红的秋阳、皑皑的白雪、湛蓝的大海……都能引起我们对美的构思与遐想。这时老师及时地审美讲解和示范能激发学生不可遏止的审美创作的冲动。当学生把握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真谛,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瞬间的时候,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和激情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会大胆地运用各种材料,并进行绘画上的创新,表现他们心中特有的对生活、对美的感悟和憧憬。因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西方著名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和著名的雕塑《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过程中,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欣赏人体艺术。课堂上,学生会窃窃发笑或忸怩不安。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往往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淫秽画刊分辨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转变学生的传统观点,消除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树立对人体艺术欣赏的正确观念。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死学生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自觉追求高尚的美,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一)培养高尚发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如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多种形式的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初中美术课的最初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又如在美术课中教师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农村学生的见识虽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么广泛,但同样对美的事物充满幻想,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贯穿于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始终。
第二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渗透审美教育而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2.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快感,无形之中对于欣赏着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要多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让其进行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第三篇:如何上好农村初中美术课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上好农村初中美术课
作者:李心炎
单位:沛县郝寨中学
时间:2010年9月27日
如何上好农村初中美术课
摘要: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兴趣,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就地取材,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课 美育 兴趣 审美 教学效率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状况看,农村初中往往因为有的班级或多或少、教师忙,有的没有专职美术教师而开不了美术课。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课不在升学之列,故而在升学压力非常大的农村中学里,美术课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但是,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农村初中上好美术课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上好农村初中的美术课,则给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大环境,领导的观念起决定性的作用。高一级的学校如高中、中专、大学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扩招或缩减,市场艺术类人才的广泛应用与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各兄弟学校相比,我们算得上姣姣者,一有领导的大力支持,二有团结的美术教师队伍,三有适合学生活动的专业画室,我们从自身抓起,一方面提高个人学历,另一方面从网上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从课堂抓起,展开听课磨课业务,互听互评,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上好农村初中的美术课。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兴趣
教师应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其思维表现特点、创作欲望,正确引导,切忌给学生泼冷水或予以武断的否定。举个真实的例子,笔者所在县教育局举办第三届师生书画大展,向我校征稿,三周之内,有300多位学生按要求创作了作品。有一位学生交了一幅四尺斗方作品,其上用大排笔刷了一个大红“十”。我问其故,才知道她的母亲常年患病,她想长大当医生为母亲治病。简单的两笔,却有深刻的内涵。我当时很感动,对她进行了表扬和鼓励,然后指出这幅画的不足。孩子的思维太丰富了,心灵太美了。作为美术教师,此时哪怕给孩子可爱的构思洒上一点点污渍,都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培养其兴趣,提高其创作能力。又如我校第二届艺术节设计校徽大赛展中,有一位同学在画面中心画了一本书翻开的造型,上方是一艘扬帆起行的小船。学生的注释是:书象征着知识的海洋,小船代表学生,虽然我们现在的成绩不好,但是我希望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将来成绩会有提高。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示。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学生喜欢美术,美术教师也就成了他们心中最喜欢的教师之一了。但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意识的差异,我们的美术教育成果不甚理想。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对美术不能有副科意识。
那些认为美术不在考试之列,上课只是应付一下或哄学生们玩,至于学多学少并没有太大关系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书画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必以太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近几年我们美术组的老师共同学习了《新课程下的美术课程标准》、《教学临床指导》等等专业书籍,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了正确的美术教学思想。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美术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听完练习,墨守成规的教法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对美术产生厌倦心理,极大地限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美术教师要大胆地改变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识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愉快的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上美术课时。也不能天天“游戏”,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有千变万化的教学本领,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多找些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音乐激发兴趣。(此处补充内容)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教学示范,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我们只有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天天有新意、节节课有趣味,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每周只有一节的来之不易的美术课,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开展活动,提高兴趣
众所周知,学校的活动多了,就显得有“活力”。就美术而言,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多进行如艺术节、节日作品展等活动,会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学校的美术教育。为此,我校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有固定的老师进行辅导,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每日午饭后十二点四十至十三点三十,活动地点为画室,学习内容有素描几何形体、素描静物、水粉静物、速写等等内容,经常有汇报展等活动,如兴趣小组学生作品两周展出一次,遇到节日或艺术节都举行学生绘画作品展,效果不错。
总之,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接受美术学习的机会很少,一旦安排美术课,他们会非常珍惜。对学生百般爱护,正确引导,循循善诱,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只有尊重学生的原创性,认识其潜在优势,立足实际,从自身出发,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初中小说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初中小说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杨淑雅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涉及不同文体的文章,但都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小说体裁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体现,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小说中蕴含许多审美因素,如情节美、人物美、语言美等。审美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小说拥有最广大的读者,它以其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极其深邃的内容,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作了如下探索。
首先,要营造人物活动的环境氛围,感受意境之美
小说意境的创作,要创造出一个既能供人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又能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比如:刘绍堂小说 《蒲柳人家》是当今文坛颇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它用散文化的笔法,把几户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浓彩重墨地渲染了出来。故事很简单,但它留给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表的审美享受却令人留连忘返,兴味盎然。它所根植的土壤是深厚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它的背后有源远流长的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以及审美趣味的支持。
又比如《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金黄”、“碧绿”、“紫色”、“银白”等各种鲜艳、明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稻鸡”、“角鸡”、“鹑鸽”、“蓝背”等各种稀奇的鸟类从眼前飞过,构成了一幅 “神异”的图画。它又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少年勇猛的闰土和西瓜地里狡猾的刺猬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它还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沙地。在课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让想象插上翅膀,在童年的记忆中尽情遨游。文中所描绘的记忆中故乡的意境,唤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想象过后,我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他们头脑中的故乡,甚至比鲁迅笔下的故乡还要丰富多彩。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而现实中的故乡是令人痛苦的,在这样的反差中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希望,希望现实的故乡也像回忆中的故乡那么美好,这就是理想中的故乡。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行程和思路一步步接近“故乡”的概念和意境。“我”对 “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之前,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寻找那份深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现在,我又让他们设想假如若干年后再回到那个地方,看到老屋已拆,朋友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会有什么感想。学生们又感受到了那种悠长、缠绵的伤痛。前后情感的对比,完全是由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体现出来的。这就是作品的意境美。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条件。典型性格生存的环境是流动的。由于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变动,才有了人在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也才有了人物性格的逐渐显露。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
其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美
小说叙事艺术的魅力,在于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将人生千变万化的心态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之美。串联故事的是一个叫做何满子的六岁男孩,这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可爱男孩的独特视角为全文带来了乐观活泼的喜剧色彩。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完全是古典小说的笔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起外号、类型化、漫画化,等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大个儿大脚,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柔中有刚。爷爷何大学问也是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但是在奶奶的雄霸一方的巾帼豪气的衬托下,爷爷的活动舞台不得已转移到了“外边”。他是个赶马跑生意的能人。他的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特征,我们不难从古典侠义小说、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等文学样式找到它的“族谱”。
再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典型之美 ¬
小说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内容,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受到某种启迪,得到美的感受。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外貌、富于感情的言行启迪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
小说人物的形象既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又要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社会性,这才叫典型。《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其中就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在教学中,我首先分析了典型环境。小说描写烈日无处不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描写暴雨又令人窒息:“几分钟,天地己分不开”;“成了水世界”。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环境引到人物上,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里,祥子仍然一如既往的干活挣钱,而没有丝毫的懈怠和畏缩,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本分和吃苦耐劳的人。“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这一问题又将学生引到人物上来。经过交流后,同学们认为,从祥子的身上看到了一个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想要自食其力的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唤起了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每个人都生活在极为复杂的社会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复杂,社会也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小说教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初中生审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
第五篇:试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本站推荐)
试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美术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课程,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更加细致、全面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意识;情趣;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情趣与初中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一种以个人爱好为出发点的审美倾向性,人的审美理想是审美情趣的源泉,而审美情趣同时又决定了人的审美标准。基于此,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健康、高尚的标准。审美情趣也代表了我们的审美鉴赏力,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进行鉴别、评判、欣赏的特殊能力,同时也是审美的想象力、感受力、知觉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的整体综合。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类思维能力、实践经验和艺术素养为基础,表现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评判。审美情趣富有个性特征,又体现了民族、社会、时代的特点。
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实践性,于形式美中领悟审美情趣 美术教学中,感受美的形式继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为此,审美情趣培养首先必须与美术的形式美相联系,也即与美术作品之具体形象、色彩、构图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美术教学须从形式美中形成审美情趣,并在形式美中反映??美情趣。
“美”作为一种主观感觉意识,不只是技巧,必须是一种美感、美的意识、认识。初中美术教学一定要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美术修养、审美情趣等;对美术形式自身规律化操作的认识上,侧重不同美术形式的表现规律,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将自身感受以及美的体会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师生只有在理解、感知、鉴赏美术作品中体味自然、社会之美德与具体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在美术创作体现自己的美感表达,即审美情趣的培养。
2.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于情感兴趣中陶冶审美情趣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领略与接受是建立一定情感、兴趣之上,通过各种美术作品之艺术形象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与兴趣。这是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是感性的,是兴趣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受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影响的过程。在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中,养成审美情趣。
二、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尹少淳.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缪白石.初中课外美术活动之我见――以长沙县黄花中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21).[4]徐爱明.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