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安顺开发区小屯中学 齐庆斌 安顺 561016 贵州)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应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加以思考和研究的,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从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分析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作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面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体会。关键词:思想 教育 语文 教学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一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如何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教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寓“德”于教之中,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的。语文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非常丰富,只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站在对学生未来发展与民族前途积极负责的高度,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那些思想教育因素十分明显的教材,教师不会感到进行思想教育有什么太大的难度,而教学那些思想教育因素不明显的教材诸如纯知识性的说明文、议论文,教师则会觉得要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力不从心了。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教材,要在完成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并非易事。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生硬说教,不能耳提面命,我们不仅要能够找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点,而且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入心、入神,要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样,我们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才有所实效。我们现行教材所选的说明文中多是贯穿着明显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比如,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早在十三世纪,芦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些朴实的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说明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值得骄傲的民族。这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宏伟建筑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精神的光辉写照吗?作为现代的青年学生,应当为我们祖国古老的文明而自豪。语文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教育学生从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挖掘宝贵的民族精神,以石拱桥、长城、运河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中去浇筑坚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分析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语文入选课文大都是文道统一的好文章。指导学生学一篇课文,既要凭借语言文字写作技巧来理解思想政治内容,又要凭借思想政治内容来领会语言文字写作技巧的妙处。从而使学生既受到语文知识教育,同时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七年级我讲到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就突出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反省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是否做到尊老爱幼。读完这篇文章后,再反省自己的言行,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在学生的作文中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识,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命题、讲评等环节中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提倡写作真实,首先要教育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爱憎分明的情感。社会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通过作文,歌颂真善美的人与事,批评假丑恶的东西。
抓住作文的命题环节进行思想教育。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训练学生观察生活,贴近生活,思考生活。可就一些社会现象和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人生问题等写话题作文。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路,影响着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可以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教学注入思想内容。
针对社会现象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等命题,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如以环保、互联网、现代科技、反腐倡廉、西部开发、国家改革等命题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社会、感悟社会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各种思考等,是个体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爱国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尊严、自信、责任等为话题,以《学会承受》、《有志者事竟成》、《自卑、自负、自信》、《谈理想》等命题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如,学了八年级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后,我出了个作文题《今日桃花源》,我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后与自己的父母交流,让他们说说二十年前的农村是什么样,而今的农村是怎样,同学们通过新旧农村的对比,同学们很快就写出了反映当今农村欣欣向荣景象的作文。我还在作文讲评课上组织讨论:为什么同是一块中国土地,过去没有的东西现在有了?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好”的具体认识。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益学生思想教育的加强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以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课余时间让学生听新闻、讲国内大事、搞“新闻发布”,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搜集名人轶事、名人名言,课前搞“每日自勉”,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出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演讲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口头讲演”,组织办手抄报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既要目的明确,旗帜鲜明,又要避免空洞说教,牵强联系,一定要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统一起来,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润物细无声”般的让学生在欣赏品味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当然,教者也要加强修养,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使身教甚于言教,以取得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光量《新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安福《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第二篇: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张连富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没有政治、历史科的思想教育那么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家教育要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把握时机,适时渗透。
一、用名言警句陶冶情操
一句激发人向上的格言,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有时会改变人的一生命运,有人将这些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当做座右铭用来鞭策自己。短短的一两句话,常常激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产生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我每天早晨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一条自己喜爱的思想教育性强的格言警句,要求学生能背诵下来,并做好积累。在我上课时,学生起立的一刹那,全体学生一齐背诵这条格言。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很多条格言警句。如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华罗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有些学生还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了日记中、书本的扉页上,用来激励自己面对人生。通过抄写格言警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名人,丰富了知识,感染了他们的心灵,陶冶了思想情操,而且在行动上也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收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思想教育的奇葩
课前三分钟演讲,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更是有意外收获。学生演讲的题材广泛,情节感人,激人奋进。有热爱祖国的《祖国在我心中》,有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生命之柱》,有同学间团结友爱的《谈友谊》,有孝敬父母的《感恩的心》等等。这些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感染了学生,感染了老师,难忘的场面时常出现在课前这短短的三分钟演讲,充实了课堂思想教育的内容,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长远的,这是一朵奇特美丽的花朵。
三、明确教育目的,有的放矢。
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人物传记、散文,都浸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教材编写的意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是多角度多重性的。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思想教育目标,第一: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第二:学习鲁迅先生珍视师生情谊,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第三: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目标明确了,才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四、把握时机,逐步渗透,寓思想教育于授课之中。第一、通过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来渗透思想教育。
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课文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十分必要。如果教师再对背景稍加点“香料”,这就一定会成为一个“诱饵”,引学生“上钩”。
如介绍《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背景介绍,学生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白杨树充满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二、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的作品,渗透思想教育。在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讲到课文中的松骨峰战斗时,我把魏巍写的长篇小说《东方》里的第三部第八章:闸门
(三)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学生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染,被战士们顽强英勇的精神所感动,使学生加深了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真正理解了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让情感进入“角色”,以声传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义”能现,“情”也能现,但不一定非要读上百遍。让情感进入“角色”,“情”自然就能显现。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我提前选出几个学生代表,分成男生小组和女生小组,将课文分成几部分,每人分派任务,熟读背诵各自的章节。上课时,在我把课文背景介绍完后,学生登台演讲,学做闻一多,下面的学生当听众,配合文章的内容,按要求适时鼓掌。女生组的演讲让男生出乎意料,一个新时代巾帼形象的闻一多站立起来;男生组的演讲又让女生组不得不承认,从前的闻一多仿佛就在眼前。
一句句慷慨陈词,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庄重严肃的气氛,好像就是几十年前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面对这感人的场面,何须再多言呢?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让全体学生把爱和恨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我又把闻一多演讲后被反动派暗杀的经过讲出来。学生听后,义愤填膺,瞪大眼睛,有的还攥紧了双拳。然后我放了一小段《国际歌》乐曲,学生的情感再达到高峰,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又增强了为真理而奋斗的信念。学生的情感进入了“角色”,我抓住这个时机,让全体学生起立,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掌声)。”学生群情激奋,把强烈的爱憎情感推向了高潮,仿佛他们自己都变成了闻一多......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朗读锻炼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教育了学生。第四、在分析课文中渗透思想教育。
每一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巧设问题,学生一定会从内容中分析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开头我在提出了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烈日下祥子表现怎样呢?祥子在烈日下内心真的愿意拉车吗?祥子为什么这样拼命地拉车?通过学习得到的感悟是什么?学生跟着情感思路,得出了有思想教育的结论,并能结合课文主题思想,拓展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提出有思想教育的问题,引导有思想教育的回答,做有思想教育的结论,抓住时机,适时渗透,教育效果明显。
五、讲微型小故事,让课堂的思想教育锦上添花。
正常的授课内容完成以后,讲一些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也取得了意外收获,并且让课堂内容锦上添花。记忆中学生讲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王尔烈的故事》《徐悲鸿不给蒋介石画像》《陈毅喝墨水》《毛泽东谦虚二三事》等思想教育性强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将永远铭记在师生心里,激励我们去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语文科的思想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滋润万物细无声,相信通过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语文科的思想教育,一定会让语文教学春花满园、姹紫嫣红。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柳河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三篇: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感知美;
二、审视美;
三、创设美。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引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充实人的内心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在各科教学环节中,都应该贯穿美育内容。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应该成为“百科之首”。
一、感知美
(一)运用教材,感知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收编的篇目中,无不存在审美价值。编写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它大量收编了许多名家名篇,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如周定舫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廖文根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等,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示了大自然优美的画卷,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如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等。有的作品反应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画卷,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萧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陆定一的《老山界》等。有的作品描绘童年趣事,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这类作品都是说真话,抒真情,字字句句拨动这读者的心弦,令人感动,唤起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如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朱湘的《少年歌》等等。这些名人名篇,有古代或现代的,也有中国或外国的,有短篇小说,也有长篇小说,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说明文,它们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生活、珍惜时光,达到我们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分析字词,由词掘义,感知美
有些字词,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甚至有统帅全篇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也能受到美育的效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些包含激情的文字:“纯洁和高尚”、“坚韧和刚强”、“淳朴和谦逊”、“美丽和宽广”、“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优秀之花”、“祖国之花”。抓住这些文字,结合事例分析,就可以认识到人民战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变”贯穿全篇,作者通过写主人公的多次“变色,鲜明得表现了主人公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嘴脸,抓住“变”字进行分析,能增强学生对这种人的痛恨、嘲笑,培养学生爱憎分明、辨别虚伪的感情思想。
(三)在诵读中,玩味其意,感知美
诵读课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法。朱自清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注①)可见,诵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教者通过教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享受其乐。在诵读是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自然。这就要求用普通话诵读,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抑扬顿挫,充分的表情达意。可采取多种形式,把泛读、个别读、齐读、默读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对于短小精悍的诗词,特别优美的句段,乃至整篇,还要求学生能流利背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书读熟了,美感现了,学生从中潜移默化,美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二、审视美
(一)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二)巧设问题,开发想象,审视美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层层设卡,循序渐进的提问,逐步完成审美过程。记叙文的提问,要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精神,肖像描写以至环境描写。有时对其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放过,让学生从作品的分析中认识主人公高尚行为和美好的心灵。如教材《分马》分析郭全海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可设问:⑴文章是怎样描写郭全海出场的?⑵文章刻画郭全海这个人物,是怎样通过细节和心理感情的变化的?写郭全海出场:“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忙着,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这个出场,通过语言描写已经写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美。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写了几个戏剧性的细节更现其心灵美。可通过主动换马,动员别人跟老王太太换马等细节分析,逐步展现郭全海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
(三)小结归纳、加深认识美
学生认识美有其过程,开始是从表面上认识美。在教学中,可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来一次小结,有助于加深学生美的认识。如教《白杨礼赞》,可先让学生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认识白杨树美的风格,最后弄清白杨树的风格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身上所体现的风格之间的联系,明确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寄托自己美的理想和对人们的殷切希望。再如《春》一文的教学中,先分析几幅春景图,然后再学习语文最后一部分的设问:“一年之计在与春”、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同前文景物描写所表露的感情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语句,揭示了春天的特性,突出了春的力量和发展前途,启示人们珍惜春光,在大好春光里有所作为。
三、创设美
(一)电教手段,创设美
电教手段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的演绎,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能很快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多利用电教手段,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它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二)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我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都峤山、大容山、云天宫等,有意引导学生观察都峤山、大容山的美景,云天宫的精美藏品,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创造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宜一成不变或固定模仿某一教学方法,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的多好:“教学课堂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做好第一线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方法而否定那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那么多的教法都合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加任何改动就用。而应该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酿选自己课堂教学的蜜之精华。”(注②)我们应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大量吸收中外教育家的精华思想、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尽量将教材中的美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小说时,师生除了理清故事情节、内容外,更应该挖掘船长——哈尔威这个人物身上的美,他美在镇定、沉着、果断、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指挥有方„„让他的这种完美的形象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格,美化学生的心灵。
我们要明确审美教育的着眼点,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雅的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生华为美的情操,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他们更加加热爱生活,展望未来,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我们对课文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弄清其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等,就是对作品进行一次鉴赏活动。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样的课文,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提问就有不同得得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七根火柴》一文时,有的老师会这样问:“课文怎样描写无名战士临死前的言行?”或者“无名战士牺牲前说了什么话?做了怎样的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样从文本到文本封闭式提问,就不可能达到审美的教育目的。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这样问:“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这些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注③)这样提问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是文本到人的开放式提问,使由知识领域进入到情感领域、意志领域。既开发了智力,又震撼这学生的心灵,把教育性的提问升华到自我教育的回答,这样就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会受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把课文所展示的美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希望每一个语文教师担负起审美教育的使命,不断探索,将语文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总之,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注释
①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P108-122 ②教育专家魏书生专题讲座.广西第七届中小学教研观摩活动,2010年10月 ③于漪老师《七根火柴》教学设计,P25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文化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
[3]易中天.〈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 [4]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六期
[5]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文物出版社.1999年8月 [6]玉林教育.2010年第三期
[7]巴金散文集.海行杂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8]曹雪芹.红楼梦(上下卷)(美绘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2月 [9]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四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建湖县芦沟中学
陆明芬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认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 1
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为此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二、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
1、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 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始终眷恋着祖国》等课文表现的都是华夏儿女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 3
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3、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中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中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中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还有待加强,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那一次我真后悔》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 4
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5、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
第二课堂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续与补充,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而必须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进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需要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知识活动、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磨练他们的人格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目的和效果。此外,我们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网络,着力形成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不断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第五篇:寓生活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寓生活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大语文教学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明白,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渗透语文教学是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回归
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连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观。努力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导中巧透生活
语文教学中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飞天梦圆》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的梦?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向太空去看一看好吗?“飞向太空”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正是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航天员飞向太空的经过,懂得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读中感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工具,“悟”是目的,“悟”是理解,“悟”出感情。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得深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放手让学生阅读,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探讨,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悟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在生活中得以运用,真正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
比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那么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的爱好坚定!)放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的爱多么执着!)放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是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语文中的生活。
三、演中体验生活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执教《负荆请罪》时,我特意安排两个学生分别表演蔺相如和廉颇,想通过角色再现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和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品格,一男生演廉颇,一女生演蔺相如,只见男生把老师用的教棒往自己背后衣服里一插,单膝跪地:“我错了,丞相”。女生连忙扶起他:“将军,快快请起,让我们一起保卫祖国!”通过两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我因势利导:我们的班级也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搞好,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啊!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国家!语文就在学生的表演中融为一体。
四、写中思索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一段明确的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老在《作文论》中也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写作时,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美文的,如写《美丽的家乡》,我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不错,名、贵特产木有很多,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都是写作的素材,都是形象化、直观化的,外化的文字符号。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广阔的田野,走进繁忙的工厂„„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把形象可视的事物变成抽象可想的文字,这样的文章才情境交融,形象生动。所以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通过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自学来积累语言文化知识,还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生活写作素材。社会生活中,不管是显性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都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活,为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学语文感受生活,学语文享受生活,学语文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门爱玲.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1,08.[2]郑秀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J].教育艺术.2010,09.[3]刘春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10,18